B441ani_sun.gif (7967 bytes) 法爾辭庫--名相篇


五明

五明梵語 pañca vidyā-sthānāni。指五種學藝,為古印度之學術分類法。即:

(1)聲明(śabda-vidyā),語言、文典之學。

(2)工巧明(śilpakarma-vidyā),工藝、技術、算曆之學。

(3)醫方明(cikitsā-vidyā),醫學、藥學、咒法之學。

(4)因明(hetu-vidyā),論理學。

(5)內明(adhyātma-vidyā),專心思索五乘因果妙理之學,或表明自家宗旨之學。

又五明有內外之分,依法華三大部補注卷十四載,上述五明為內五明,或除前三者相同外,以第四為咒術明,第五為因明;外五明則指聲明、醫方明、工巧明、咒術明、符印明。

據《佛地經論》卷二載,由於明能除闇,故以慧為自性;由於明為無明之相對者,故以無癡之善根為自性。據原始佛教經典之三轉法輪經載,修八聖道,解四諦理,成就眼、智、明、覺(皆表智慧之語),即得趣入涅槃。

據《大毘婆沙論》載,善之有漏慧固能通達了解,然於四聖諦無法決擇(決疑、分別理)現觀(覺知、觀照眼前四聖諦),故不稱為明;僅無漏之聖慧得稱為明。此乃所謂有學(仍殘有所學之聖者)與無學二種之別。無學之聖者中,素質能力殊勝者於六神通中之宿住通、生死通、漏盡通等三通能破除過去、未來、現在三際之愚闇,此稱為無學之三明。其中,漏盡通為勝義之真明;而前二者之宿住、生死通亦稱為明,係因其能順無漏之真明(漏盡明),並以牽引此而有少許之明相,故假名為明。

明梵語 vidyā,由語根 vid(知)轉引而來,故「明」又指知識、學問之意。於印度,各種學藝可分為聲明、因明等五明。此外,真言等亦具有除癡闇、拂障難之力,故亦稱為明,據《大毘婆沙論》卷二載,世間有支明、事明、獸明、孔雀明、咒龍蛇明、火明、水明、迷亂明等諸咒論。密教遂並稱印契與真言為印明。 佛陀圓滿具足三明及身口之行業,故於十號之中有明行足之尊稱。初地以上之菩薩觀三世諸法實相而心明了,故於五種菩提中以「明心菩提」為初地以上菩薩所悟之菩提。

據《六十華嚴經》卷二十八之十明品載,十地菩薩具有如下十種智明,然《八十華嚴》譯為神通,故又作十通:

(1)他心智明,

(2)天眼智明,

(3)宿命智明,

(4)未來際智明,

(5)天耳智明,

(6)神力智明,

(7)分別言音智明,

(8)色身莊嚴智明,

(9)真實智明,

(10)滅定智明。

*** 


[ 名相篇 ][ 法爾辭庫 ]  [ 首 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