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441ani_sun.gif (7967 bytes) 法爾辭庫--名相篇


佛法壽命

以大乘佛法言之,佛法壽命無有滅時,依眾生業緣而使佛法出現或讓佛法消失,有如日月有日蝕、月蝕之時,當日月蝕時,不能說日月有失,日月隨時都全在,而天體運行中使日月蝕現起,當日月蝕滅,則日月再出現,所以佛法永不滅失。

《大般涅槃經》云:復次善男子譬如陰闇日月不現愚人謂言日月失沒而是日月實無失沒。如來正法滅盡之時三寶現沒亦復如是非為永滅。是故當知如來常住無有變易。何以故三寶真性不為諸垢之所染故。《法華經指掌疏》云:「大成云淨法界身本無出沒。佛壽十二劫者隨大悲願力而示現耳。正像之法二十劫而滅者隨眾生機感而隆替耳法性佛身固無加損於其間也。(註:大成者Mahāsabhāva古德著疏,間有與私意相符者,亦微有採掇。若全用其語,則標以名字,如言「大成云」等。若少有更換,則言「大成義云」等。蓋不敢掩,古之善也。)由上知佛法有兩種壽命,一者佛所說正法─戒律儀,二者佛法者涵有佛法僧三寶。

《佛光辭典》云:「佛法壽命即指戒律。戒律乃佛陀為防患佛弟子違犯身、口、意等三業之過失所設立之禁戒,佛弟子若能依之修行,可獲得清淨,開發智慧,入於各種禪定境界,故知戒律為佛教徒追求正順解脫之根本。戒律若能久行於世,為代代所奉行,則佛法亦流傳久遠而不滅,故佛陀曾稱戒律為佛法壽命。」

《律藏》云:「毗尼藏者,是佛法壽命。毗尼藏住,佛法亦住。以諸善法,勝定妙慧,皆藉戒而生也。」如《月燈三昧經》云:「吾般涅槃去世已,於後正法滅盡時。比丘樂於外典籍,彼便毀謗我勝法。輕躁調戲無慚恥,貪嗜飲食不護罪。乃於衣而戀著,彼人謗我最勝法。常樂諍無反復,於其貧窮下劣姓。在我法中而出家,彼不樂於空寂滅。順其魔意癡眾生,隨魔自在而執著。貪欲自縱凡愚者,彼不樂於空寂滅。在家出家四眾等,讒愚癡起惡心。隨順如是惡黨者,彼人末世謗空法。童子汝聞我教已,應常奉給蘭若僧。所謂樂於空寂者,如是輩人持佛法。我佛法中容彼人,出家受戒及布薩。離諸過染消信施,如是人能持菩提。乃至棄捨於身命,修習空法樂寂滅。於其空法心相應,樂住蘭若如野鹿。」 

《勝鬘寶窟》云:「正辨戒律住滅,以戒律正是出家人所行故。如云戒律是佛法壽命,戒律住故佛法住,戒律滅故佛法滅。」《雜阿毘曇心論》云:「經律阿毘曇,是名俗正法,三十七覺品,是名第一義。二種正法中,無漏正法,一得不失,不論住滅。今正論教法住滅,於教法中,通論三藏住滅。若別論,正辨戒律住滅,以戒律正是出家人所行故,如云戒律是佛法壽命,戒律住故佛法住,戒律滅故佛法滅。」

《雜阿毘曇心論》云:「就戒律中凡有三種,一別解脫戒,二定共戒(靜慮生律儀者,是不究竟,尚會散失),三道共戒(成無漏智得戒自然不犯,一得永不失去,故成漏盡故)。道定二戒通於道俗,又一得不失(道共戒),不論住滅。今正論別解脫戒住滅也。所言住滅者,有二種住滅:一者時節理數有定期限,故有住滅,如釋正法千年,像法千年,末法萬年,所以有定數者,此是諸佛本願故爾。如《俱舍論》云,釋迦過去作瓦師,見過去釋迦佛眷屬及法住千年,是故發願,願我作佛國土弟子及法住世亦同千年,是故今成佛住法得於千年。」

《首楞嚴經》云:「三昧力故,現分舍利。以本願故,示法滅盡,此是期限定數也。二者人行法故,法則久住,人不行法,法則便滅。雖有二意,正以行佛法故,法則久住。不行佛法,法則便滅,以勸人行佛法故也。」

善見律》云:於是眾僧坐竟,大德迦葉語諸長老:『為初說法藏?毘尼藏耶?』諸比丘答曰:『大德!尼藏者是佛法壽,毘尼藏住佛法亦住,是故我等先出毘尼藏。誰為法師?』長老優波離眾有問曰:『阿難不得為法師耶?』答曰:『不得為法師。何以故?佛在世時常所讚歎,我聲聞弟子中持律第一優波離也。』眾曰:『今正應問優波離出毘尼藏。』於是摩訶迦葉作白羯磨,問優波離:『長老僧聽,若僧時到僧忍聽。我問優波離毘尼法中。白如是。』優波離作白羯磨:『大德僧聽,若僧時到僧忍聽。我今答大德迦葉毘尼法。白如是。』如是優波離白羯磨已,整身衣服,向大德比丘頭面作禮。作禮已上高座而坐,取象牙裝扇。」 

由上所述佛法壽命是指戒律正法滅而言,若要「佛法僧三寶」不滅,當依止大乘陀羅尼法,此法讓三寶不滅,如眾生福德善根不足,諸佛菩薩無所可教導者,就會隱藏不現,如佛菩薩眾等隱藏入梵字母種子字中,學密法者能依教觀想即能讓諸佛菩薩等再現,所以「佛法僧三寶」要不滅,則陀羅尼門即扮演著重要角色,如《吽迦陀野儀軌》中云:「悲生偈曰『一切諸佛,諸眾生等,與忍施法,當此教人,可行是心。』是偈等,彼梵本真言心中心,乃至『三聚淨意』又如是。此故行者以此偈心為觀智根本,偈功盡劫不能說,是偈是橫無限,意任行者心又吉。觀世音菩薩言:汝順眾生機為可說法,若有來世眾生,修多聞迦野王之法者,即為延「佛法壽命,若不持者為斷「佛法僧寶之壽命。若欲受持人,每日清旦,合掌一心誦母明千遍,即滅無始生死以來無量重罪,生生世世常遇諸佛之世,滅罪業故。若可墮六道依此功德不墮六道,化他故變化六道。受持一遍其功德尚多,何況曉夜三時一心精進。若行是法者,先當根本大十萬遍誦,先多聞迦陀野根本大陀羅尼曰

曩謨三滿多菩馱南()阿他佉嚕菩怛羅耶()毘舍那藥叉吠賒羅跋那闍耶()麼迦瞿羅闍耶()夜叉地婆哩婆麼哩耶()薩都哩耶婆賒耶()囉婆訶娜耶()喜摩泮囉娑耶()()多娑抳始曬毘娑羅麼娜耶(十一)麼賀()曷囉闍耶(十二)佉唎羯伽哆囉耶(十三)都耶(十四)唵摩(十五)()

四大天王─東持國天王統領諸樂神(緊那羅Kijnara)圍繞,南增長天王統領鳩盤茶(甕形鬼Kumbhānda)圍繞,西廣目天王龍眾圍繞,多聞天夜叉(勇健yaksa)圍繞。多聞天是以多聞而名,據《圓覺經》載,末世之眾生希望成道,但不求悟解,唯廣求多聞以增長我見,執取不放,如此多聞反成其害。如末法時期有人聞大乘法,不能消受反受其害,有如無智慧者聞《大般若經》後而不知還是要心守清淨、不違犯戒律。世尊言般若經本是智者之良藥,卻成為無智者之毒藥,如石蜜因不知如何服用故,石蜜良藥服食後反成積滯不消,因而成反效果。

《佛光辭典》云:多聞,梵名 Vaiśravana,音譯為吠室羅摩拏、毘舍羅門、鞞沙門、毘沙門。又作普聞天、種種聞天。為四天王之一,十二天之一。乃閻浮提北方之守護神。住於須彌山第四層之北面。率領夜叉、羅剎等二神眾兼守其餘三州。由於時常守護道場,聽聞佛法,故稱多聞。此多聞天王為印度及西域地方所信奉,然有時亦被視為戰勝之神而受到尊崇。一般之形像呈神王形,腳踏二鬼,左手持寶塔,右手捧寶棒。除為十二天像之一外,亦被單獨尊崇。又因能賜予福德,故亦為七福神之一。

多聞天王Vaiśravana北方多聞天王能賜福德並知聞四方,住可畏、天敬、眾歸三城,眾歸城之北尚有伽毘延頭苑與那鄰尼池。以上諸城苑林、池塘之間均有寶階道互得往返。又四天王與天眾之壽量為五百歲,其一晝夜相當於人間五十年;其身量則為半由旬,天衣長一由旬,廣半由旬,重半兩;初生之時,即相當於人間五歲幼童,色相圓滿並著衣。又於欲界六天之中,此天之境域最為寬廣。此四天王與梵天共同守護佛法之事散見於諸經中,故古來對四天王之信仰極為興盛,尤以日本為然。

據《大唐西域記》卷十二所舉,可知于闐國對此天之信仰極盛。又據《宋高僧傳》卷一所載,我國於唐玄宗天寶年間亦有此種信仰。另於敦煌千佛洞中,有絹本著色之毘沙門圖出土。在日本,鞍馬寺中藏有左手托額之祕佛,又有兜跋毘沙門,此即為密教傳入後,被視為單獨一尊神而受到尊崇之例。另收藏於教王護國寺之多聞天像(唐代作),相傳本為守護王城而置於羅城門之樓上;其形像為西域式,頭戴多角形冠,身披堅韌皮革甲冑。又日本嵯峨棲霞寺(清涼寺內)藏有另一遺作。此外,多聞天王之形像,尚有雙身四臂、十臂等多種。

另據《金剛頂瑜伽護摩儀軌》、《十二天供儀軌》等所舉,多聞天之種子為vai),三摩耶形為寶棒,真言為「南莫nama` 三曼多沒馱南samanta buddh2n2m 吠室囉拏野Vaiśravan2ya 娑sv2h2」。又《毘沙門天王經》載,若修多聞天王法,可得十種利益。所謂:一者淨信,二者戒;二者聞,四者捨;五者受,六者慧;七者形貌,八者力;九者辯,十者色聲香味觸富貴自在,於佛法中而開法眼,證得聖果獲得甘露妙法,亦得三十七品助佛道法。持誦者每日作如是發願,毘沙門天王即生歡喜告自營從眷屬,汝等觀彼持誦者於我深生恭敬。

*** 


[ 名相篇 ][ 法爾辭庫 ]  [ 首 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