爾辭庫--僧俗篇
      出家眾--漢傳


淨界法師略傳 

淨界法師於西元1983年畢業于中原大學機械工程系,役滿之後,進入中國鋼鐵公司擔任機械工程師,時有都市佛學院,因對佛教有好感,遂往參加,講課法師適為慧天老和尚,是為法師初入佛門之因緣。

 

【慧天長老】

慧天長老畢業於三軍大學,民國三十八年(1949年)隨軍來台,民國六十六年(1977年)從軍旅退役後出家,修學淨土。慧天長老曾任佛光山普門中學副校長,中國佛教研究院淨律佛學院、福嚴佛學院教務主任及埔里正覺精舍住持,編有「實用淨土叢書」、「因果四書」。長老對佛學則專修淨土,曾受邀赴大陸、香港、澳州,新加坡、馬來西亞等地主持佛七,深受信眾歡迎,現住正覺精舍專心持戒、念佛。 

淨界法師於1987年出家受具足戒,並就讀淨律學佛院(第一屆),淨律學佛院是淨律寺附設之學佛院,位於南投縣鹿谷鄉初鄉村巷27-2號。該院謹遵「三學並用,教觀雙運」之傳統古風,以嚴肅的生活教育,奠定學員戒德之基礎,以行解並重的佛法教育,培養學員定慧之內涵;以造就「持戒為本,淨土為歸;弘護正法,續佛慧命」之僧才為本院之教育宗旨。

淨界法師於此處學法為期3年,受教於達理老法師、性梵老法師(淨律寺聘請性梵法師為副院長)等已故尊宿,以及道海律師、果清律師、慧天老和尚等善知識座下,並親承上懺下雲老和尚的教導,于解門、行門、事務門及性格之陶冶等方面,受益良多。之間並兼任教務工作之推行,並於1993年起正式擔任淨律學佛院教務主任至今。

 

【達理法師】

達理法師者,俗姓丁,名漱亞,廣東汕頭人,1913 年生。原就職台灣糖業股份有限公司,曾受章嘉大師灌頂,並受器重。但法師自覺與禪宗相契,後在妙果老和尚座下出家。並受法衣,於獅頭山修行多年,後於彰化市八卦山麓建立東山學苑,作為清修道場,不作佛事,不趕經懺。只於週末為大眾講經。並曾於南普陀佛學院、淨律寺學佛院、水里蓮因寺…等處執教,每年亦受邀到東南亞講經說法。度眾無數。法師講經皆從心體出發,曾編著《金剛經講義》,精闢簡潔。於1997年12月圓寂,世壽85歲。其時皆由淨律寺出家眾與法師剃度弟子扶棺。

 

【章嘉大師】

章嘉大師(1890~1957),生於青海省大通縣,是藏族人。在蒙藏地區,當地人不稱他為「大師」,而尊他為「呼圖克圖」(蒙古語Hotogtu),譯成中文有「明心見性」、「生死自在」之意。本文所介紹的章嘉大師,其實是章嘉呼圖克圖第十九世。據說,釋迦牟尼佛在世時,有弟子名曰「尊達」,是證得阿羅漢果的聖人。由於尊達長者發願度眾,因此壽命盡後,便隨緣示現,弘化十方。第一世到第三世都降生在印度,第四世到第十二世則轉生到西藏,而從第十三世到第十九世則示跡於青海。章嘉大師即是蒙藏諸多佛教信眾心目中的「再來人」,也是他們信仰的導師。

從清末到民國,章嘉大師均受到當政者的普遍推崇,八年抗戰期間,更因號召蒙藏人民加入抗戰建國大計,而被封為「護國大師」(榮譽與達賴、班禪相等)。民國三十七年,受聘為總統府資政;三十八年隨政府來臺後,於四十一年當選為中國佛教會理事長。在臺八年期間,大師對於戰後初期佛教在臺灣的弘傳、流佈,具有舉足輕重的影響力,其中最引人矚目的成就,便是與日本政府交涉,將玄奘大師靈骨(頂骨)迎回臺灣供養(於今南投日月潭玄奘寺)。在那個佛教慘澹經營的年代,一位密宗高僧能受到國內緇素共同的景仰,其行誼必然有過人之處。

 

【性梵法師】

性梵法師,俗姓黃名奎,字友明,1920 年生。世居於福建省永定縣峰市鄉的小農村,為勤勞奮勉之農家子弟。

17 歲在家鄉當教員,時值日本軍閥發動戰爭侵我中華,法師乃投筆從戎,考礓當時位於福建龍岩之八十師政工部。一年後獲保送至中央軍校,畢業於中央軍校第十六期。在軍旅生涯中,法師曾擔任當時新編第二十師政治部科員、雲南部隊政治專員及政治部(上海)中校科長等職。抗戰勝利台灣光復,隨時局之變化,法師調任金門第一任行政公署辦公室主任,此時已準備為軍旅生涯劃下句點。

1949 年政府播遷來台,法師亦同時卸下戎裝,並於基隆愛三路開設自由書局。所往來者皆品性高尚之學佛人士,同時也因此而種下日後出家的因緣。

性梵法師於慈航法師處皈依三寶,法號為「慈萬」。曾親近慈航、道安、印順、白聖、道源、懺雲及會性法師等高僧大德。1955 年(35歲)於獅頭山元光寺受在家菩薩戒。1958 年(38歲)於基隆海會寺聆聽道源法師講地藏經。

 

【慈航法師】

慈航法師,本名艾繼榮,福建建寧人,出生于書香世家,其父為國子監生,其母家族謝氏亦為當地望族。17歲時,法師因羨慕僧人的清高偉大,于泰寧縣峨眉峰慶雲寺(峨眉庵)禮自忠和尚剃度出家。

泰寧慶雲寺座落于省級自然保護區峨眉峰山麓,寺院海拔高度1600多米,夏涼冬雪,後倚海拔1732米峨眉峰主峰,氣勢恢宏,前景開闊。攀上主峰,可觀全國十大名鎮之一泰寧全城及世界地質公園大金湖。寺郊平坦,周邊景觀獨特,可觀雲中日出,尚有原始草原,有山澗、溪流、水壩、深塘,春夏秋冬皆有勝景,由于歷史與地理位置原因,該寺現已幾近荒廢。有幸的是,在福州開元寺方丈本性法師的推動下,該寺的重建工作正在啟動中。

慈航法師隨後又在江西九江能仁寺受具足戒,先後住持過安慶迎江寺、馬來西亞檳榔嶼洪福寺,並先後在泉州開元寺、寧波天童寺、金陵棲霞山、常州天寧寺、蘇州戒幢寺、天臺山觀宗寺、揚州高寺等寺廟參訪駐錫。三十年佛門歲月,壯舉頗多,尤其是在臺灣六年,更使法師聲望臻于頂峰,1956年,法師圓寂後,肉身不敗,成為臺灣第一尊肉身菩薩,在閩臺佛教界有極強的影響力。他之所以具有如此崇高的地位,與其高風亮節所成就。

 

【道海律師】

道海律師,1924年生於山西省晉城縣。七歲入私塾,讀至畢業。十三歲於山西省高平縣金鋒寺,禮拜祖印法師為師,披剃座下,後於青蓮寺圓具。曾於正覺寺親近體敬法師,凡三、四夏。後因避難,移錫香港,就讀華南佛學院,再親近倓虛、定西、樂果法師等諸大善知識。1971曾杖錫遊臺。逮1981年,應廣化律師之禮請,至臺中南普陀佛學院講解《隨機羯磨》,此後即應各地寺院聘請講戒、授戒。

1987年,受聘為淨律學佛院第一任院長。1991年,任南投正覺精舍方丈。於方丈任內,悉遵佛制,力倡夏安居。1994年應福嚴佛學院之請,講授《南山律在家備覽宗體篇》課程。1996年,廣化律師往生,南普陀寺眾禮請法師晉山為住持兼佛學院院長。

 

【妙果法師】

妙果法師(1884年∼1963年)臺灣桃園人,俗姓葉。十八歲皈依於大溪齋明寺,投覺力上人披剃出家。1912年,受具足戒于福建鼓山湧泉寺。後創建苗栗大湖觀音山法雲禪寺、中壢月眉山圓光禪寺,均為僧眾修習之道場。自此法譽日隆,日本曹洞宗大本山曾委之為臺灣布教師。1948年創辦臺灣佛學院,禮請弘法南洋之慈航法師出任院長。大批僧伽逃至臺灣,法師曾不遺餘力為彼等籌置棲身之所。法師熟諳禪宗公案,潛究維摩經。1963年入寂,世壽八十。有語錄及經義講注等遺世。並曾於南普陀佛學院、淨律寺學佛院、水里蓮因寺...等處執教,每年亦受邀到東南亞講經說法。度眾無數。法師講經皆從心體出發,曾編著《金剛經講義》,精闢簡潔。

 

【果清律師】

果清律師親近雪公李炳南老師開始,民國56年法師考上中興大學中文系後,經由人帶領參加了智海佛學社。大一大二時多半參加佛學社舉辦的郊遊之活動,較少參加佛學講座等學術性活動,到大三大四才比較常參與佛學講座,聽李老師講經。那時候就對佛法很好樂,即使第二天要期中考或期末考試,還是不管考試的事要去聽講經。

大學畢業後到東引服預官役一年,服完兵役後想要親近南部的上會下性老法師,所以先回南部找教書的工作,但是沒有找到。再回到台中,經由李炳南老師介紹,最初到開明中學教了半個學期,然後仍是由李老師介紹到立人高中教了兩年國文。

之後聽說李老師要辦研究佛法的內典研究班,於是辭去教職參加研究班。這四年中,最初三年在慈光圖書館,後一年搬到改建完成的台中蓮社。期間專心研究佛法,最親近李老師,每個星期都有他的課。內典研究班共八位同學,兩位女眾,六位男眾。當時上果下清律師已經發起出家的心,同學間常談及出家的好,但是後來出家的只有法師一人。

內典研究班畢業後法師到慈光育幼院服務三年,為教保老師講述佛學和指導書法。有一回,一位故鄉高雄大社鄉三奶村的鄰居朋友來看法師,他們同讀高雄中學,大學也都考上中興大學,法師是國文系他則是讀農教系。這位同學帶了一本《楞嚴經》和一頂斗笠到育幼院送給法師。還說:「你想要出家,怎麼到現在還沒有出家呢?這頂斗笠送你,將來可以行腳。」又將《楞嚴經》送給了法師。

《楞嚴經》是釋尊為了解救阿難尊者遇到摩登伽女的難緣而宣講的,法師想想自己,處在育幼院中女眾較多,常與他們親近,感覺跟阿難尊者的處境差不多。經由這位朋友點醒,立即發起了趕快出離的心。

民國70年接近年底時,法師到台中南普陀寺請示上廣下化老和尚,「老師(李炳南老師)在是否可以出家?或是要等老師百年之後呢?」而且表示要找持午的男眾道場出家。化公說:「不一定要等老師不在才能出家,要出家就要快。男眾道場出家很好,像蓮因寺、圓通寺、我們這裡(南普陀寺)都可以,不妨先住看看,住得習慣就在那裡出家。」

這一年年底,法師自己搭公路局的車子到圓通寺去了。但起初找錯地方到了埔里地母廟那邊,發覺不對才又坐計程車趕到觀音山那邊。到達圓通寺時,看到師伯聖照老和尚穿著黑色長衫在大殿掃地,法師趕緊上前說:「老法師,來,弟子幫你掃。」師伯不依,說:「不要不要,我自己就好。」法師當時就想,啊!老法師年紀那麼大了還自己在掃地。然後又走到附近茅篷,遇見明鏡老法師,請其開示並發心供養,但是他帶的錢原本就不多,又因為走錯路坐計程車花掉很多錢,算一算,留下回程車資後只剩下四塊錢可以供養,心裡覺得不好意思,問老法師:那麼少的供養可不可以?老法師回答說:「供養不在多少,在於你的誠心。」於是法師把僅剩的四塊錢供養了老法師。

這次的造訪使法師認識圓通寺是一個持午清修的男眾道場,覺得能在這裡出家很好,回去後就鼓起勇氣寫了一封詞意堅定的信給李老師,表明出家的意願。

李老師看到他信中的堅決,當時就答應了。但法師當時正在念論語班,還沒畢業。問李老師這樣離開好不好呢?李老師說沒關係,他會跟班長說,工作方面則幫法師申請辭職。因此在71年國曆4月8日,台中蓮社的同修都去參加浴佛節遊行那一天,法師戴上斗笠,先到蓮社看望大家,然後一個人到觀音山圓通寺準備出家去了。

到了圓通寺,上回遇到的上聖下照老和尚去師公體敬老和尚駐錫的香港尸羅精舍弘法不在,法師遇到的是剃度恩師聖觀老和尚。

稟明來意後,最初師父不肯留果清律師,後來問明他來自台中李老師處,才同意他先住下。這也許是因為聖觀老和尚也常聽曾親近李老師的淨空老和尚的錄音帶,對李老師有深刻印象。農曆4月8日,果清律師正式剃度,同年12月底到樹林海明寺受具足戒,得戒和尚是悟明長老。

受戒後,72年結夏安居時師父聖觀老和尚恭請道海長老為其講解《四分律比丘戒》。結夏安居是佛陀所制定,每年農曆4月16日正式安居,15日受籌,等於報告人數,做行籌儀式。7月15日的夜分盡,也就是7月16日明相出(清晨可以看到手掌紋)時結夏才真正圓滿。

自從出家後,法師每年都遵佛制結夏安居,74年時聽海公講解《四分律隨機羯磨淺釋》。比丘戒是止持戒法,隨機羯磨是作持,都是出家師父必須學的戒律課程。學了之後才懂得日常僧團如法運作。接下來海公又講解了李圓淨居士所編《梵網經菩薩戒本彙解》。
  在圓通寺住了五年後,海公介紹果清律師到鼓山寺講《四分律比丘尼戒相表記》。期間,南投鹿谷淨律學佛院的慧天長老也請他去教課。徵得師父同意後,76年果清律師暫離圓通寺,到淨律學佛院教課,主要是上唯識和戒律的課程。有《唯識簡介》、《印光大師文鈔選讀》、《大乘百法明門論》、《八識規矩頌》、《因明入正理論》、《唯識三十頌》(講解該頌主要依據是益大師的《成唯識論觀心法要》,以及窺基大師的《成唯識論述記》)、《四分律比丘戒相表記》、《四分律隨機羯磨淺釋》、《梵網經菩薩戒本彙解》等。

淨律寺方丈照因法師又介紹法師到德山寺講《四分律比丘尼戒相表記》、《四分律隨機羯磨淺釋》、《梵網經菩薩戒本彙解》。同時,當時擔任南普陀佛學院副院長兼教務主任的上日下常法師也請法師到南普陀寺講戒律。

各處的課程都以戒律為主,使法師對此有比較多的熏習。三年後,自己感覺還欠缺很多,所以79年辭職發願閉關。後經劉居士協助在草屯雙冬蓋茅蓬「南山蘭若」作為關房,80年開始閉關,白天閱藏,早晚念佛,並修般舟三昧。83年快要出關時,正覺精舍開山祖,傳授天台法脈予果清法師的法師父了一老和尚,到關房門口邀請他接替海公擔任正覺精舍第二任方丈。

法師父的要求無可推辭,於是接下方丈職位,以講戒、宏揚戒法為主,曾講《佛遺教經》、《沙彌律儀》、《四分比丘戒相表記》等。從沙彌戒講到比丘戒和隨機羯磨。

三年任滿後果清律師又想閉第二次關,但是了公法師父不肯,後來有幸請到慧天長老擔任第三任方丈(86/10∼89/10),才得以如願第二次閉關。

89年11月,果清律師出關後接任正覺精舍第四任方丈,開講《四分比丘尼戒相表記》、《隨機羯磨淺釋》、《佛說梵網經菩薩心地品卷上彙釋》,最後講到此部彙釋。這是彙集古德各家著述而講解的,非常難。講完,法師第三度發心閉關,這次常住法師們留他在精舍後山閉關,並掛名第五任方丈,在後山蓋了五間房,一間為關房,其餘四間作淨修房。

92年11月在後山茅蓬開始第三次閉關,95年底即將圓滿前,法體欠安的師伯聖照老和尚拄著四腳的輔助器到關房,邀其出關後擔任圓通寺方丈。深受感動,加上心想自己出家的地方有所需要,豈忍推辭,當場痛哭流涕跪拜師伯應允了。而後就徵得正覺精舍的代理方丈及執事同意, 96年元旦在圓通寺晉山。然而,正覺精舍仍選法師為第六任方丈,所以目前兩邊居住,並且安排各上一堂課。每天晚課止靜後則以經文、法語或公案策勵常住法師。

 

淨界法師之修學以天臺為宗,旁及唯識、中觀,並匯歸淨土法門。教義之研究以中國傳統佛法為主,其中最服膺《楞嚴經》、《法華經》、《阿彌陀經》等經論,及蕅益大師之思想。並曾於本院、蓮因寺、北部齋戒學會、南普陀佛學院及福嚴佛學院等多處講學,授過之課程有《佛法修學概要》、《靈峰宗論》、《百法明門論》、《唯識三十頌》、《教觀綱宗》、《小止觀》及《彌陀要解》等課程,並已製成錄音帶流通。

淨界法師鑒於末法時期,正法衰微,眾生迷惑、彷徨,亟須佛法光明之引導,使內心有真正之皈依處,因此弘揚正法、續佛慧命,使令佛法的光明得以燈燈無盡、永久住世,至為重要。而佛滅度後,法賴僧傳,是故法師以僧伽教育為己任,課餘之時隨緣講學、參訪,使更多人對佛法生起歡喜,乃至破惡、生善、入理之益,進一步生起廣大的菩提心,同登極樂、同成佛道,是為法師自利、利人之志。

*** 


[ 僧俗篇 ] [ 法爾辭庫 ] [ 首 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