爾辭庫--聖眾篇
     
菩薩--出家眾


淨檢尼師─中國第一位比丘尼(4)

十二、二大僧為震旦比丘尼誕生啟動智慧

仲令儀一離開後,法始法師在送走仲令儀之後,自己對這個問題的嚴肅和認真是不可言喻,於是即刻來到智山大和尚的落腳處,與大和尚商量。一般被稱大和尚者,即是長老級而懂得戒律儀者,始能稱為和尚。他一到智山大和尚的佛堂,給智山大和尚講明了仲令儀要求出家的事,因為屬於尼戒,要求大和尚說明一些情況。

於是,智山大和尚說:「小仲居士信佛是夠堅定的了,智慧又超人一等,是世間少有的呀!我們應該為佛法,在大晉國的傳播開個先例,決定給仲令儀授尼戒。凡事總有個開始,不然的話,那要等到何年何月呢?何況我們不一定會常住在這裡呀!」

「和尚說的是,再者,您是大和尚,有資歷給授尼戒,萬事開頭難,總得有人做。」法始法師鼓勵智山和尚說。智山和尚言:「現在只得先授與八不違法後,再授與三歸、十戒尼法。至於以後她能否受具足戒,就看她之造化了!」

於是智山和尚順緣就給法始法師講述佛教比丘尼戒之法事:「授比丘尼戒法時,依佛所言:有八敬比丘尼、善來比丘尼、破結使比丘尼、羯磨受中有遣信比丘尼、十歲曾嫁比丘尼、十八童女、二歲學戒、二十眾比丘尼、邊方義立十眾比丘尼。前三唯局佛世,後五通於像末法時。」

智山和尚再細述佛教弘化二部僧的歷史,智山和尚說:「佛教的佛、法、僧三寶,是逐漸形成的,非一時俱全的。當佛陀還是悉達多太子的時候,決意離開皇宮出家,接著,就在一天夜裡夜半時分離開帝都,進山以後,自己用寶劍割斷頭髮,才表示出家僧相。接續著佛陀於菩提樹下證悟佛理,理解出四聖諦、十二因緣觀、卅七道品、…等等一切法,才有法寶的出現。世尊成道後七七四九天後,到鹿野苑說法,度僑陳如等五位比丘以後的事,此時才有了真正的三寶具足。往後各處成立僧伽眾等。然而,這些僧伽都是佛教男性比丘僧,在佛陀悟道後十三年裡,是沒有什麼女性比丘尼的。」

智山和尚繼續說:「佛陀修行成道後第十二年,回去見迦毘羅衛國父王淨飯王,說法度其父王。次年天竺國才出現了第一位比丘尼,是比丘尼僧團的始祖。祂就是佛陀的姨媽,養育佛陀長大的大愛道尊者。(或譯大生主Mahāpajāpatī Gotamī摩訶波闍波提)。當大愛道尊者看到佛陀成道後,也渴望出家修行成四果位。但是佛陀三次拒絕不同意,佛陀慈悲能滿足魔之願,卻不能讓女人於正法中出家學道!這是一嚴肅又重大的問題。佛陀知道女人有五障,如果出家的話,將會使佛教正法衰退五百年,亦即是說正法本有千年,若是有女人於正法律中出家學習,正法當減為五百年,則像法本為五百年,即將變為一千年。」

智山和尚嘆息著說:「佛陀說女人五障深重,一重障者:一是欺為信障,怠為進障,嗔為念障,恨為定障,怨為慧障。二重障者:是煩惱障,業障,生障,法障,所知障。大愛道尊者兩次求出家,不因女人有五障惡弊而灰心喪氣,也沒有因為佛陀不尊重自己的意願而怨恨。大愛道尊者毫無怨言外,趕緊自己內省自勵,要斷此五障,有智慧者即能回心返照,亦能懺悔自障,速斷惡習,培養柔和之心性。大愛道尊者為天下女人開一條正法修行路,而這一切,佛陀不是全然不顧,怕正法因此不能久住。以上大愛道尊者求出家兩次,都發生於迦毘羅衛國國境內。」

 智山和尚繼續述說著:「次年(世尊悟道後第十三年),世尊為夏安居,即帶僧團移居恆河北岸的吠舍釐(Vaiśālī)。此時大愛道尊者已吃了稱子鐵了心,與五百女自理頭髮,穿上法服,五百眾追逐至吠舍釐城,大愛道尊者見到世尊後再度求出家學正法律。大愛道尊者意志堅定、智慧高超,能內省自勵,已淡薄五障。世尊還是義無反顧地未便同意,就是為了佛教正法的純淨。」

「女人求正法中出家實不易,如經云:願佛見過度得至泥洹,如是至三,佛復不肯聽之,前後作禮遶佛而去。自感愁毒悔過悲哀,淚出不能自止。自念:作女人情態罪患,乃當如是。即便作大願,願一切諸菩薩,及人非人,莫復更此女人想態也。今要當求佛,盡形壽終不懈倦。佛時與大比丘留止是國,避雨三月補成衣已,著衣持出國而去。大愛道即與諸老母等,俱佛。佛轉到那和縣頓止河上,大愛道便前稽首作禮遷住。白佛言:我聞女人精進,可得沙門四道,願得受佛法律。我以居家有信有樂,曉知無常,如是樂欲出家為道。佛言:止!止!裘曇彌!無樂令女人入我法律中,服我法衣者。當盡壽命,清淨潔己,究暢梵行,靜意自守。未曾起想,如道然,無邪念欲,心與空寂為娛樂。時大愛道,即復求哀言:如是行者為可不乎?願佛見過度得至泥洹。如是至三,佛復不肯聽之。便復前作禮遶佛而去,退住於外門,被弊敗之衣,踱跣而立,淚出如雨,面目顏色垢穢流離,衣服污塵身體疲勞。歔欷悲啼不能自勝。自悔態惡有八十四,迷亂丈夫使失道德。佛知深諦實如是審,天下男子,無不為女人所惑者。甚難!甚難!我今用是態欲故,要當潔己,不敢廢也。唯子當度母耳!終不失子本願也。」

智山和尚繼續述說著:「後來阿難尊者前往佛陀處代請求,世尊為維護正法不減年歲,亦能滿足大愛道尊者等五百眾求法慇勤,所以依八不違法來維護法脈不於千年中斷絕,可說是兩全其美。因此佛陀對阿難尊者說:因為度女人出家的緣故,正法要減五百年。又說有此八敬法,正法還得一千年。佛陀智慧找有打算,主要目的不要因為女眾出家容易,而使佛教正法受到損害。所以,此八不違法可使正法壽命,依舊增復到一千年。故知此八不可越法、八不可違法能甘願承受者,即能得無作戒體,自修自勵即能悟佛道。」

智山和尚總結說:「佛陀入滅後,大迦葉尊者還以十件事來責備阿難尊者,其中一件就是責備阿難尊者不應再三要求佛陀准許女人出家。由此可見,女人出家,實在不是一件容易的事。不過,佛陀姨母出家後,王宮中還有幾百個女眷跟著出家,就這樣,大愛道尊者開了女子出家之風,成為佛教世界比丘尼的老祖宗。

法始法師說:「女性出家來說,真是不容易呀!佛世時既然有先例,中國也可開個先例!」

智山和尚總結說:「我同意你的意見,就這樣辦吧。我們現在要先給仲令儀等人,詳述八不違法的主要精神,然後再授與十戒法律。」在震旦中國有比丘尼這麼重大的事,兩個外國和尚就這樣敲定了。

 

十三、仲令儀見母親請求出家

回過來說仲令儀出家事宜,仲令儀向法始法師請受出家後。仲令儀得到法師的回答之後,要與智山大和尚談談後,即對法師說:「我不再打攪了,師父您忙吧,後會有期!」「好的!」法師肯定地說。

仲令儀離開始法師後,即去母親住處商量,佛之常法要出家者得要父母同意、丈夫同意,始能出家,這是所要問的遮難之一。現仲令儀只要母親同意就可以了,因父親、丈夫都已往生了。

仲令儀想著想著,到了太學公寓,她看見母親在門前籐椅上坐著,正聚精會神地看著書呢。「母親!」仲令儀響亮的叫道。母親一聽,高興地抬起頭來,看著女兒來到跟前。於是,母親起身拿著書,女兒搬著椅子,進了屋間後母女倆坐了下來。女兒又問了些其他事情,並得到母親的圓滿回答之後,她將凳子靠近了母親的左側,微笑著對母親說:「母親!我跟您商量個事情,希望英明的母親做個指導,看看可行不可行?我想出家修行!」「啊?那能行嗎?」母親深深地懷疑地問著。

「母親!只要您大人同意就可以了。」女兒回答。

「你說得倒簡單了!你看看中國歷史上,哪有個女性出家的?」母親很嚴肅地說。

「母親啊!東漢蔭夫人出家了,同時劉峻之女也就在那時出家啦。洛陽婦女阿潘也出家啦。…。」仲令儀平時書讀得多,現在都派上用場了。母親還是放不下心,說:「近代沒有女人出家呀!」

仲令儀說:「我已經問了西域的高僧,他們說可以考慮,因為天竺、西域都有比丘尼,說明那裡都有女性出家的。中國雖然以前未正式有比丘尼,但我開個頭不也可以嗎?那不是很好嗎!」女兒滿有理由地回答著。

沒等母親再開口,仲令儀又說了起來:「咱們大晉國沒有女性出家的,可有女性在家信佛而修的,也常受《八關齋戒》,一日一夜依「八戒」而修,就是依此八戒:1、不殺生;2、不偷盜;3、不淫欲;4、不妄語;5、不飲酒;6、不眠坐高廣華麗之床;7、不裝飾、打扮及觀聽歌舞;8、不非時食(過午不食)。前七條屬於戒,後一條屬於齋,合稱八關齋戒。這叫居士戒,就是在家信佛的人,一日夜間信守的戒條。再說此時晉惠帝之世,洛陽有個優婆塞衛士度居士,還譯出《道行般若經》二卷哩。衛士度居士他母親也是個吃齋人,長期在家吃齋,有時也供養僧眾。這樣修雖也不錯,但是我想出家,做更多的事業,不想在家修。」

母親語重心長地說:「令儀呀!我什麼時候不理解你啦?我想,你今天是深思熟慮才來向我說的,是不是?既然如此,我就沒有什麼可說的了。我怎麼能不同意你呢!」有怎樣的女兒,就有怎樣偉大的母親耶!

她們母女倆也曾多次討論過佛法,也討論過她們所讀過的佛教經典,也討論過出家人思想與生活方式。但當時都是用第三者的眼光來看待這些外來和尚的人與事,但總之,母女倆的觀點很是接近。現在母親能夠面對現實,超然凡人之人事物感情外,能夠自我解脫,允許她出家,實不容易也。

「感謝母親成全,受女兒三拜九叩!願女兒出家功德,能加被母親往生淨土!」仲令儀恭恭敬敬地向母親面前行中國禮─三拜九叩,算是報答父母養育之恩吧!仲令儀站起來,給母親梳理了頭髮,又給侍女交代了一些事情,就起身走出門了。

仲令儀離開太學公寓,心情是輕鬆愉悅的,滿懷著信心向洛陽城走去,八里的路程最少也得半個時辰。母親的允許,使自己的思想負擔幾乎完全拋掉,腦海裡仿佛一片湛藍的天空。突然,她想到了為國捐軀而長眠在這裡的父親和丈夫,怎麼能不告訴這兩位親人呢?

於是,仲令儀改變主意,轉身走到埋葬兩位最親近的人之墓地邊,對著墓田地下的靈魂,想表示自己的心願。為避免路上行人和田地農民的注意,她故意地走到一棵高幹樹下,面對當年親築的墓園,不覺一陣心酸,熱淚奪眶而出,堅強的仲令儀也暗暗地抽泣起來,眼前景物成了矇矓一片…。

猝然,遠處刮來一陣旋風,將麥地裡的草捆,一下於給捲了起來,一直旋轉到空中,又慢慢地落到了仲令儀的面前,一下子又風平樹靜了。仲令儀的失神隨著這個旋風的一起一落,猛地清醒了過來。她用手帕擦乾了淚痕,收攝了自己思惟,可是她也不理解眼前發生的,到底是怎麼一回事呢?是爸爸和丈夫靈魂的顯示?

仲令儀告慰了父親和丈夫的亡靈之後,回轉身到大道上向北走去,心裡暢快了許多,想到世間的一切思想羈絆,到今天總算是有了個交代,無牽無掛可以出家了,實際來追究人生的真諦與解脫世間的輪迴。

仲令儀想在今後歲月裡,只有從佛陀教導中學習慈悲救世,在苦難的人世間,殘破洛陽城裡,按照佛教的教理、教義,來完成一點一滴的慈悲事業,讓有緣接觸佛法者能擺脫人生的煩惱,得心靈淨化,肉體健康。對於自己在有限的生命結束以後,就能往生西方極樂世界了。

 

十四、仲令儀等待著出家的消息

第二天仲令儀照常上課,下午下學後,仲令儀來到法始的寺,給法始法師講明了自己所做的一切。法始聽了很滿意,緊接著,法始法師給仲令儀傳達了智山大和尚的高明見解。

法始法師借著這個機會,給她複述了智山大和尚講述的那段深具義理的話,也就是佛教正法得入比丘尼眾之歷史,好讓仲令儀聽一聽。仲令儀聽得十分認真,從中領會了從未學到的知識,佛教正法不能因入女人中而被破壞。仲令儀意識到佛教的文化底蘊是多麼的深厚啊!真是學海無涯呀!不光要學,更重要的是實踐,要學習大愛道尊者之精神,發誓要斷除女人八十四態。

為了要讓仲令儀懂得牠她到底要學什麼,是以什麼身份學習,法始法師就說:「學佛出家者有數等人,沙彌意思是息慈、息惡、行慈、勤策男等,是7歲以上20歲以下受過十戒的出家男子。分為三種情況:713歲,可驅逐放置食物處的烏鴉,因此稱「驅烏沙彌」;14~19歲,已經適應出家生活,因此稱「應發沙彌」;20歲以上,尚未受具足戒仍持沙彌身份的,稱為「名字沙彌」。在震旦中國叫小和尚。」

「次者沙彌尼,意思為勤策女,是7歲以上20歲以下受過十戒的出家女子。   也有式叉摩那,意為學戒女、學法女、正學女,指年滿20歲受具足戒前二年修學六法戒的沙彌尼,因怕有孕而出家者而設的。」

法始法師最後就說:「你當然是受沙彌尼戒了。」此時仲令儀雙手合十,誠信而喜悅地說:「緣分吶!緣分!希望我能好好學習佛法。」仲令儀要進佛教領域了,那都知道什麼樣的手續和儀式呢?今後的身份是怎樣的呢?我們說,那不是一句話就能夠講清楚的,完全是一種嶄新的文化理念。

仲令儀聽到法始法師結論性的言語,一顆沉甸甸的心總算落了地。要她做好事前的一切準備,千萬不可疏忽大意。當著法師的面,她沒有激動的表情,沒有感謝的話語,只有一種矢志不移的信念。她對法始法師說:「那好吧!請你們二位法師商量後告訴我要準備什麼。我現在回去想辦法先告訴學生家長明天開個家長會,說明情況,停止家教工作。一切不影響我們的事!」

第二天上午,家長會如期進行。仲令儀在會上與家長和學生做了簡短的告別。家長們在戀戀不舍的氣氛中,離開了這個寄托著信心和希望的教室。

仲令儀又在思考:最後一道世俗工程交差了,心裡的壓力沒有了,自己即將步入人生的一個新歷程,能不能像以前那樣,自己獨當一面,可以與男性抗衡?這樣也不愧對父母生我、養我、教我、送我到社會上,來完成人生的使命!不過檢討一下,這是自私的我,在有限的範圍內,僅僅說明自己有適應生活的才能,還沒有給社會創造出人類文明的價值,因此,那不算什麼,只是走完人生第一步。今後,雖然任重而道遠,但有佛陀的思想在,任何千難萬險,都不在話下了。

 

十五、仲令儀入寺齋戒準備剃度

西元三一四(314)年,314合計亦是八,合八正道將於震旦興起,故於震旦國是特殊的一年,24歲的仲令儀要剃度的日子到了。這一天,司馬鄴在長安已稱帝的次年,是建興二年六月初八日。六齋日的第一天,是個最吉利的日子。

此時洛陽城失去帝都的風采已經三年了,皇都已移至長安,洛陽城空蕩蕩的,南北二宮宮城的紅牆,依然屹立著,但已褪了顏色。北宮宮城裡的面積有四平方里.所有被燒毀和坍塌的殿宇,已沒有人收拾了,成了一片瓦礫堆,長出了好多亂草;北宮南門金馬門外的銅駝街,是宮門外相當繁華的街道,當朝名人陸機(261~303年,字士衡,死於八王之亂)曾經寫道:「金馬門外集眾賢,銅駝陌上集少年。」此時之街道也都長滿了荒草,這正應了惠帝時的關內侯(爵位名地十九級)索靖(239~303年),西晉書法家)的話,他當時任尚書郎,看到朝內的八王互相攻殺,民不聊生,天下將要發生大亂。有一天索靖來到銅駝街上,看著兩個銅駝悲嘆地說:「銅駝銅駝,將見汝在荊棘中了。」即悲嘆下一次見到你們的時候,銅駝會掩藏在高高的荊棘中了。說這話不到幾年,就變成現實了。

世間事雜亂無章,比丘尼出世間事正於震旦中進行著。法始法師之所以要在北宮城西門閶闔門外建立佛寺,是因為這裡已經不是繁華的地段,也不是禁區,但是交通相當方便.人口也較集中,特別是南邊很近就是國際大市場─洛陽三大市場之一的「金市」。西邊三里多就到了也叫閶闔門的都城門(西三門北邊的一道門,東漢叫上西門),是通往北邙山一帶和西郊的最佳路徑,北邙山又名北芒、邙山、北山、平逢山,太平山,郟山。北邙山海拔300公尺左右,東西橫旦數百里,位於河南省洛陽市北,黃河南岸。當時,法始法師在這裡建寺,沒有多少天工夫,兩進大院的佛寺就建成了。這裡香火特別旺盛,來此朝拜、聽法的人,每天絡繹不絕。

 

十六、仲令儀正式剃度出家了

31467日是法始法師最忙的一天,因為晉朝沒有比丘尼僧,祂只得充當比秋尼教授師一樣,來教導仲令儀如何穿袈裟,如何禮拜,儀軌會如何進行,要唸、要記的,都得於今天搞定。好在仲令儀是個聰敏善解的女人,一教馬上能體會並記住,其他就只得靠她自己臨場應變了。

31468日,正式剃度的日子到來了,仲令儀早已在後院的寮房裡做了準備。大佛殿外站滿了前來觀禮的僧人和信眾。為了讓這次震旦華夏第一位女僧人的剃度造成一定程度的影響,授戒法會特設在大佛殿門外,一座莊嚴的佛龕前,具足了六供養─塗香、華鬘、燒香、飲食、燈明、閼伽(供水)。紅燭高燒,供香初燃,裊裊的細煙,繚繞在佛龕上空,嶄新的佛像前,擺著供養六果。

上午巳時(911)開始,仲令儀在法始法師之引禮下,慢步走到佛龕前,虔敬地向佛像頂禮三拜,起身後轉身向前來觀禮的僧眾和信眾頂禮一問訊。會場上一片肅穆的氣氛彌漫著。請來觀禮的僧眾、信眾都屏住呼吸,目不轉睛地注視著仲令儀的一舉一動。

法始法師與智山和尚已討論過三歸十戒授法,沙彌、沙彌尼之前,必先受三歸,受三歸已,再授十戒。仲令儀於寺內先行替仲令儀剃髮,僅留下些許頭髮。出家歸依佛門時,剃除髮而成為沙彌尼。此係佛弟子為去憍慢,有別於外道法,或避免世俗之虛飾,而自行剃髮。剃髮出家時,必穿著染壞色衣(袈裟),稱為剃髮染衣。剃髮得度之儀式,稱剃度式或得度式。《過去現在因果經》謂釋尊剃髮時,即發願:「今落鬚髮,願與一切,斷除煩惱,及以習障。」《大智度論》云:「我剃頭著染衣、持乞食,此是破憍慢法。」

授戒會已開始了,有一優婆塞開始敲磐,磬響過後,智山大和尚身披袈裟,從大殿裡輕步度出,嚴肅的面色略顯微微的笑意。他走到佛龕的前面,凝神靜穆,垂睦斂目。

司禮信眾第二次敲磐,磐聲過後,法始法師引領光頭又帶一簇髮的仲令儀,雙手捧著袈裟,來到佛前頂禮三拜。

司禮信眾第三次敲磐,隨著磐聲,法始法師引領光頭又帶一簇髮的仲令儀,雙手捧著袈裟,來到智山大和尚前,頂禮三拜。向智山大和尚請求三歸、授十戒,法始法師云:「本汝應自乞求歸依三寶、授十戒,怕汝不能,故隨我語乞求!」

法始法師即帶領仲令儀向智山大和尚唸著:「和尚!我乞求受十戒,同時皈依佛,皈依法,皈依僧。」

「和尚!我第二次乞求受十戒,同時皈依佛,皈依法,皈依僧。和尚!我乞求成為世尊座下的一名沙彌尼。」

「和尚!我第三次乞求受十戒,同時皈依佛,皈依法,皈依僧。和尚!我乞求成為世尊座下的一名沙彌尼。」

 

十七、智山大和尚授仲令儀無作戒體

凡女人欲出家成正法律行者,都要尊從八不違法得無作戒體。如經云:「佛告阿難:假使女人欲作沙門者,有八敬之法不得踰越,當盡形壽學而持之。自紀信解專心行之,譬如防水善治堤塘,勿令漏泆,其已能如是者,可得入我法律戒中也。…。此八敬之法,我教女人,當自束修不得踰越,當以盡壽學而行之。」

因此智山大和尚詢問仲令儀能否守八不違法,一犯此基本法即失無作戒體保護,修行就難有所成了。

智山大和尚開始要問佛陀所制之「八不違法」。說:「汝聽我語,如下八不違法能持者即答:『能持!』,不能持者即答:『否!』」

第一者、比丘持大戒,女人比丘尼,當從受正法,不得戲故輕慢之,調欺咳笑說不急之事,用自歡樂也。

智山大和尚問:「能持否?」仲令儀答:「能持!」

 (註:式叉摩那(學法女)學戒畢,應從眾僧求受大戒,這便是二部僧戒的源頭。或從僧受具足戒,應從眾僧求受大戒。)

二者、比丘持大戒,半月以上,比丘尼當禮事之,不得故言新沙門勞精進乎?今日寒熱乃爾耶!設有是語者,便為亂新學比丘意,常自恭敬謹自修,勸樂新學遠離防欲憺然自守。

智山大和尚問:「能持否?」仲令儀答:「能持!」

 (註:半月從僧教誡,比丘尼應於半月中從僧求乞教授。也就是說,比丘尼於半月內,當在僧中求教授師。)

第三者、比丘、比丘尼,不得相與並居同止。設相與並居同止者,為不清淨,為欲所纏,不免罪根,堅當自制,明斷欲情,憺然自守。

智山大和尚問:「能持否?」仲令儀答:「能持!」

 (註:依律法僧三月安居,比丘尼不應於無比丘處夏安居。但也不可在比丘處共同結夏安居,宜有段距離。)

四者、三月止一處自相撿挍,所聞所見當自省察。若邪語受而不報,聞若不聞,見若不見,亦無往反之緣,憺而自守。

智山大和尚問:「能持否?」仲令儀答:「能持!」

 (註:夏訖從僧自恣,比丘尼夏安居畢,應於比丘僧中求三事以自恣懺悔。)

第五者、比丘尼不得訟問自了,設比丘以所聞所見。若比丘有所聞見訟問比丘尼,比丘尼即當自省過惡,不得高聲大語自現其欲態也,當自撿挍憺而自守。

智山大和尚問:「能持否?」仲令儀答:「能持!」

 (註:不得舉比丘過,比丘尼不得舉比丘之罪,說其過失,比丘得說尼之過。)

第六者、比丘尼有庶幾於道法者,得問比丘僧經律之事。但得說般若波羅蜜,不得共說世間不急之事也。設說不急之事者,知是人非為道也,是為世間放逸之人耳。深自省察,憺而自守。

智山大和尚問:「能持否?」仲令儀答:「能持!」

 (註:不得罵謗比丘,比丘尼不得罵謗比丘。)

第七者、比丘尼自未得道,若犯法律之戒,當半月詣眾僧中自首過懺悔,以棄憍慢之態。今復如是自恥慚愧,深自省察,憺而自守。

智山大和尚問:「能持否?」仲令儀答:「能持!」

(註:有過從僧懺,比丘尼犯僧殘罪,應於半月內於二部僧中行摩那埵。)

第八者、比丘尼雖百歲持大戒,當處新受大戒比丘下坐,當以謙敬為作禮。

智山大和尚問:「能持否?」仲令儀答:「能持!」

(註:尼百歲禮初夏比丘足,雖百歲之比丘尼,見新受戒之比丘,亦應起而迎逆禮拜,與敷淨座而請坐。)

最後智山大和尚則說:「此八不違法是得戒體之基礎,能善守護之不犯,當得成就正法律,得道業果。」

 

十八、剃度儀式正式開始了

隨著儀軌是仲令儀的剃度,法始法師還是帶領仲令儀向智山大和尚唸著:

「和尚!我乞求剃度出家。和尚!當我接受了這袈裟之後,請您慈悲允許我出家受戒。」

「和尚!我第二次乞求剃度出家。和尚!當我接受了這袈裟之後,請您慈悲允許我出家受戒。」

「和尚!我第三次乞求剃度出家。和尚!當我接受了這袈裟之後,請您慈悲允許我出家受戒。」

智山大和尚最後出聲了:「sadhusadhusadhu!」(意為善哉!善哉!善哉!)

這時,智山大和尚接過了仲令儀手上的袈裟,放在自己面前,然後向仲令儀解說皈依三寶之義理,也同時傳授她怎麼才能獲得皈依三寶戒體之方法,以及如何依此三寶而改造自己德行,開發自己智慧,得到戒法之利益,最後能獲得解脫法之道理。

接著做為戒師的智山大和尚開示了,說五蘊─色、受、想、行、識等是無常法,非我不可計我,五蘊身不要看成是我。隨著智山和尚告訴仲令儀,現在當為汝剃除煩惱髮,剃頭時當要善觀(1)頭髮、(2)身毛、(3)爪甲、(4)齒、(5)皮、(6)肉、(7)筋、(8)骨、(9)髓、(10)腎臟、(11)心臟、(12)肝臟、(13) 肋膜、(14)脾臟、(15)肺臟、(16)大小腸、(17)腸間膜、(18)胃中食物、(19) 糞便、(20)膽汁、(21)痰、(22) 膿汁、(23)血液、(24)汗汁、(25)脂肪、(26)淚水、(27)血精、(28)唾液、(29)鼻汁、(30)關節滑液、(31)尿液、(32)頭腦等等三十二相,都是污穢,無常、苦、空、無我,從此去除對色身的貪著,一心向道,誓願修行、證果,達到出家之目的。

這時一個助僧捧上來一個托盤,盤裡放著一把刀、一個帖子。智山大和尚輕快地從盤裡拿過刀子,隨後智山和尚依漢語唸了剃頭偈,三次唸稱偈呪云:「剃除鬚髮,當願眾生。遠離煩惱,究竟寂滅。」

唸完後,即用剃刀於仲令儀頭上所剩的一小簇頭髮比了一下隨著即再用梵音朗誦咒曰:「 悉殿都 漫多羅 跋陀耶 娑婆訶(乞求佛陀之法報化三身加被,所說祝願語句等,皆圓滿成就,是所祈求。)

接著智山大和尚把小披肩衣繞過仲令儀肩膀,然後放在她的左肩上,之後把袈裟還給仲令儀,囑付她進去寮房穿上袈裟,這些昨天都學過了,難不倒她的。   仲令儀雙手捧著袈裟進去了,觀禮大眾靜悄悄地,沒有人出聲,等待著仲令儀的再出現。

法始法師隨後進去,把仲令儀一簇髮剃光後,即出來會場上,讓仲令儀穿著袈裟。終於仲令儀又出現了,穿了袈裟後的仲令儀真是不同了,大眾皆盯著她看,見過戰爭大場面的仲令儀,並不覺得不自在。法始法師迎上去後,帶領她到智山大和尚面前。法始法師還是帶領著仲令儀唸著乞求皈依、受戒文。

「和尚!我乞求皈依與受戒。」

「和尚!我第二次乞求皈依與受戒。」

「和尚!我第三次乞求皈依與受戒。」

這時智山大和尚即要求仲令儀跟隨和尚唸皈依文三遍。

「歸依 世尊 阿羅漢 正等正覺者」。

「歸依 世尊 阿羅漢 正等正覺者」。

「歸依 世尊 阿羅漢 正等正覺者」。

這時智山大和尚即再要求仲令儀集中精神,跟隨和尚唸誦著。

第一次皈依

「我以佛為皈依」

「我以法為皈依」

「我以僧為皈依」

第二次皈依

「我第二次說 以佛為皈依」

「我第二次說  以法為皈依」

「我第二次說  以僧為皈依」

第三次皈依

「我第三次說  以佛為皈依」

「我第三次說  以法為皈依」

「我第三次說  以僧為皈依」

接著智山大和尚說:「皈依完畢!」

仲令儀即說:「是的,和尚。」

已開始要進入正授十戒了,智山大和尚中間坐定,法始法師旁邊而立,仲令儀跪在智山大和尚面前。智山大和尚即朗聲對仲令儀說:為汝授戒為沙彌尼儀式已完成。既然汝是一沙彌尼,當要修持沙彌尼十戒,汝跟隨著我唸:

(1)不殺生,「能持否」「能持」

(2)不偷盜,「能持否」「能持」

(3)不淫欲,「能持否」「能持」

(4)不妄語,「能持否」「能持」

(5)不飲酒,「能持否」「能持」

(6)不香花嚴身,「能持否」「能持」

(7)不歌舞觀聽,「能持否」「能持」

(8)不坐臥高廣大床,「能持否」「能持」

(9)不非時食,「能持否」「能持」

(10)不蓄金銀財寶,「能持否」「能持」

我同意以此十戒訓練自己,成就道業。

最後,仲令儀向佛陀頂禮三拜後,轉向剃度師智山大和尚頂禮三拜,再轉向教授師法始法師頂禮三拜,最後向友寺來的比丘僧眾頂禮三拜。然後雙手恭恭敬敬地從托盤中拿起那個帖子,慢慢地攤開來,聚精會神地一看:「淨檢」。這是智山大和尚給她取的法名。自此刻起,震旦中國有了正式如法依大僧出家的沙彌尼了。而從此以後,淨檢這名字就成了她終生,甚至於百千萬世的名號了。「仲令儀」的名字,已經成為歷史的陳跡,淨檢─載入史冊了。

這時候,眾僧、眾信土一起圍上來雙手合十,表示祝賀;淨檢的面容略顯愧色與欣喜,向著大家表示謝意,同時又雙手合十答謝各位觀禮者。

建興二年(314)六月初八這一天,24歲的淨檢,正式成為佛陀傳法於震旦的「沙彌尼」了!想不到淨檢尼師還能於43年後(67歲時)受完具足戒,完成她成為真正比丘尼之願望。

如《四分律鈔簡正記》云:見僧法,始經中有比丘尼字。問之(云云)。因請出家,名為淨檢。初於智山邊,受三歸五戒。而已後至第五穆帝昇平元秊(357年),檢等四人,汎舟于泗(水),於法泰邊。准五分,愛道初緣從一眾,受大戒。倣大僧戒本,撰尼戒本。令念此,即江南尼眾,一眾受戒之物也(鈔並略不敘也)。

(待續) 


[ 聖眾篇 ][ 法爾辭庫 ] [ 首 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