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爾辭庫--聖眾篇
菩薩--出家眾
高僧佛圖澄尊者(3)
九、至震旦後之事蹟(續)
4.後趙明帝石勒略傳
既然要談高僧佛圖澄尊者記事,與他關係密切的後趙明帝石勒,有必要先來稍微認識他一下。後趙明帝石勒(274年-333年),生於西晉武帝咸寧五年(274年),卒于東晉成帝咸和八年(333年)。字世龍,初名㔨,小字匐勒,上黨(山西東南部)武鄉(今榆社北)羯胡民族。石勒除居家時善理其父部屬,加上後來闖蕩江湖,不但精通騎射,而且膽略超群,其石勒名係因跟隨主子汲桑去起義造反,汲桑才命匐勒以石為姓,以勒為名,從此後稱為石勒。
石勒先祖是匈奴支系羌渠的後代,祖父耶弈于,父親周曷朱,又名乞翼加,都做過部落的小率,父親不善統御領導,有時即交給小匐勒調導,所以從小他就有領袖之氣勢。石勒年十四歲(288年),即被當奴隸,為鄉紳等耕稼。後因饑荒發生,所有胡人奴隸都借機逃散,石勒也和幾個人一起從雁門逃到了陽曲,跑去找飯吃了,遊蕩的結果,混出了些名堂,結伙搶劫來了,後來更是嗜殺如命,手段殘忍,一次幾十萬人,兵民一視同仁,都照殺無誤。現在來看有資料可尋的石勒生平。
太安二年(303年)(西晉皇帝晉惠帝司馬衷的第六個年號),石勒時29歲,并州(今河北保定和山西太原、大同一帶地區)發生大饑荒,石勒等諸胡人逃散,最後石勒還是被俘虜,轉到冀州賣給了師歡為奴隸,後卻因師歡對他的奇特相貌另眼相待而放了他。石勒即向牧帥(首領)汲桑(今山東茌平西人)自薦己有相馬能力,為牧帥(首領)汲桑賞識,之後即結識同夥─王陽、夔安、支雄、冀保、吳豫、劉膺、桃豹、逯明、郭敖、劉征、張曀僕、呼延莫、【郭黑略】、張越、孔豚、趙鹿、支屈六等十七個青壯士,臭味相投,一同號稱為「十八騎」,並與他們搶掠園林,以財寶巴結牧族首領汲桑。
永興二年(西元305年/石勒31歲,司馬衷的第八個年號),司馬穎曾鎮鄴城(漳水之北),成都王司馬穎被河間王司馬顒廢去官位和皇太弟身份,司馬穎舊將公師藩於是自稱將軍,在清河隃縣(今山東平原南)起兵造反,以司馬穎之名在趙、魏之間舉兵,聚眾數萬,汲桑與石勒率牧民回應數百騎師隨附公師藩。此時,汲桑才命石勒以石為姓,以勒為名。
公師藩則賜拜石勒為前隊督,並與他進攻守鄴城的平昌公司馬模,卻被擊敗。次年,公師藩在白馬縣打算南渡黃河,被擊殺。公師藩死後,石勒與汲桑逃回茌平牧苑,汲桑命石勒為伏夜牙門,率領牧人劫掠附近郡縣的囚犯,又招納潛居山間的亡命之徙,到處作亂。
光熙(306年六月-十二月)是西晉皇帝晉惠帝司馬衷的第九個年號,共計7個月。光熙元年十一月東海王司馬越在首都洛陽涉嫌毒死晉惠帝司馬衷後,另立司馬衷之弟司馬熾,是為晉懷帝。晉懷帝司馬熾即位沿用。次年改元永嘉元年。
永嘉元年(307年/石勒33歲)汲桑自稱大將軍,以石勒為前驅,屢次取勝,於是署石勒為討虜將軍、忠明亭侯。石勒即隨汲桑再次進攻鄴城,擔任前鋒都督,大破司馬模部將馮嵩,並且長驅直進,於五月攻陷鄴城。汲桑在鄴城殺司馬騰和兵民,焚毀鄴城宮室和搶掠後才離去。
汲桑、石勒轉攻幽州刺史石尟,殺石尟,與苟晞相持於平原、陽平之間數月,太傅司馬越率兵到官渡聲援苟晞,結果石勒和汲桑大敗,收拾殘眾,投奔劉淵建立的漢趙,於赤橋又敗于冀州刺史丁紹,石勒逃到樂平。而後汲桑更在樂陵被晉兵所殺,結束造亂之行。
石勒投漢趙後,于十月就成功令據守上黨的㔨督和馮莫突歸降漢趙,劉淵於是以石勒為輔漢將軍、平晉王。後又計俘據守樂平的烏桓人張伏利度,然後又釋放張伏利度,要他率領其部眾歸附漢趙。劉淵加封石勒為督山東征討諸軍事,並以這些胡人部眾跟隨他。
永嘉二年(308年/石勒34歲),劉淵向外擴張,派石勒領兵東侵。石勒於九月攻陷鄴城,征北將軍和鬱逃走。十月劉淵稱帝,授予使持節,平東大將軍。石勒率三萬進攻魏郡(河北省南部邯鄲市以南)、汲郡(河南衛輝市西南)和頓丘(河南清豐西南),隨之數十多個壁壘,都望風歸附,獲劉淵封壘主將軍、都尉印綬。後又因戰功,受封安東大將軍、開府。後又殺魏郡太守王粹和冀州西部都尉馮沖,擊殺乞活軍(游民所成一種強悍特種軍隊)將領赦亭和田禋。劉淵於是授予石勒安東大將軍、開府。
永嘉三年(309年/石勒36歲)石勒進攻鉅鹿(河北平鄉西南)和常山(今河北省石家莊市),部眾增加至十多萬人。此時更加有文士加入協助石勒,號稱「君子營」,石勒隨以智足的漢人張賓為謀主,刁膺、張敬為股肱。又因軍事力量強大,在石勒派張斯遊說之下,幷州的胡羯大多亦跟從石勒。
永嘉四年(310年/石勒37歲),石勒攻陷白馬津(今河南滑縣東北),由此處南渡黃河,之後與王彌(曹魏將領王頎之孫,西晉末年的叛民領袖,後歸附漢趙為將)一同進攻徐州(古称彭城)、豫州(豫州治洛陽,今河南洛陽市)、兗州(山東省西南部)。不久更攻下鄄城(山東省西南部)和倉垣(河南開封縣西北),並北渡黃河進攻冀州(河北省中南部)諸軍,投降他的平民多達九萬多人。此戰戰果令河北各個自守的堡壘都震驚,紛紛送人質到石勒處。同年劉淵逝世,劉聰殺兄劉和繼位,任命石勒為征東大將軍、并州刺史、汲郡公。石勒這次辭讓征東大將軍。隨後石勒便會合劉粲、劉曜、王彌大軍進攻洛陽,直入洛川。此時佛圖澄尊者已於310年10月抵達洛陽。此役洛陽未被攻下。石勒又進攻倉垣(河南開封縣西北),但被守將王讚擊敗。後來劉粲率兵向南出轘轅關,對梁(河南省睢陽縣)、陳、汝、穎等地(河南、安徽省一带),進行搶劫殺戮。
還是永嘉四年(公元310年),此時西晉洛陽城內,東海王司馬越獨攬大權,因他涉嫌毒死晉惠帝司馬衷,立司馬衷之弟司馬熾為帝,即是晉懷帝。此舉引發民怨四起,又是糧食物品短缺,使東海王司馬越日子不好過。王浚等大將又割據一方,不聽號令,亦不勤王護洛陽。由於洛陽城周邊通路多被石勒切斷,導致洛陽發生糧荒。司馬越想打通一條糧道直達長江流域,於是在永嘉四年(公元310年),跟襄陽王司馬範、望族出身的太尉王衍率領二十多萬大軍出征,說要討伐石勒。
隨後石勒等攻洛陽不下,改攻南陽、襄城、宛城、穰縣,攻下後呑併所有部眾,使軍力更加強盛。後更循漢水攻陷三十多處江西的壁壘。石勒至此有雄據長江、漢水一帶的意願,但謀士張賓雖然反對並勸他北歸但都不聽。
東海王司馬越領兵出,前路險阻多事,軍事一再受挫,而舊極力提拔的苟晞,又發檄文聲討他罪,竟如此憂憤成疾,翌年(311)三月死於項縣(今河南沈丘)。廿幾萬大軍一時間群龍無首,互推之下,由司馬範任大將軍,護送司馬越的靈柩回東海封國(山東郯城)安葬。
永嘉五年(311年/石勒37歲),晉大軍在於王衍及襄陽王司馬範帶領下護送司馬越靈柩回東海國(山東之境)。四月時,石勒率輕騎追擊大軍,終在苦縣寧平城(河南省鄲城縣東寧平鄉)追上大軍,並敗王衍所派的將軍錢端。晉兵在錢端敗死後潰敗,二十多萬晉兵全軍覆沒,一一被殺,無一幸免。石勒又殺害包括王衍以內隨行的官員和西晉宗室。不久石勒又在洧倉(許昌故城東)追上司馬越世子司馬毗由洛陽東歸的部眾,又將司馬毗等人全殺害。這次殺害數十萬人之多,可見其兇殘之個性。
永嘉五年(311年/石勒37歲)隨後,劉聰派呼延晏率大軍進攻洛陽,五月底軍隊攻打洛陽平昌門未果,燒殺搶劫一番,援軍未到不敢久留。六月初一出城至洛河邊,見皇帝準備逃跑的船隻都將其燒毀了。六月四號漢將劉耀從河北帶軍到來,王彌從青州亦帶軍臨洛陽,此二軍與呼延晏大軍匯合,石勒軍隊沒有趕到來。三路人馬即開始攻掠洛陽城,直到六月十一日始能從宣陽門攻入。晉懷帝本帶著太子司馬詮,吳孝王晏,竟陵王懋等出後宮華林園,從西明門想逃到長安。此時劉耀打開西明門,首先進城卻碰見晉懷帝等一伙人,除留下晉懷帝外,全部百多人臣眷都遭殺害。其他洛陽成內有反抗行為的民眾三萬多人,亦都遭被殺害。經過一陣殺搶燒毀皇宮,燦爛的文化都城洛陽,在匈奴軍貴鐵蹄踐踏下,頃刻間化為灰燼。
石勒所領三萬騎兵來到洛陽時,洛陽已被攻陷,晉懷帝被俘虜。洛陽城內珍寶貴重物品都已被搶奪一空。戰後石勒知戰功歸於王彌和劉曜,又無有物可搶奪,故決定出屯許昌。
石勒既屯許昌,集「君子營」諸謀士商議,說直取三台(山西境內因東臺山、中臺山、西臺山三座山峰而得名)以據之。謀士張賓進言阻止曰:「賓聞得地者昌,失地者亡。邯鄲(晉、冀、魯、豫四省交界地帶)、襄國(邢台),乃趙之舊都,依山憑險,形勢之國也。使君可擇此二邑而都之,然後,命師出之,授以奇略,推亡固存,兼弱攻強,則群凶可除,王業可圖矣!」石勒謝曰:「右侯(張賓)之計是也。」於是石勒即依從之。
七月,石勒領兵攻晉大將軍苟晞所駐蒙城(安徽省西北部),生擒苟晞並任用為左司馬。劉聰於是以石勒為幽州牧。晉臣苟晞被擒後,王彌捎一封言辭卑屈的書信祝賀石勒,石勒知道王彌心裡忌憚自己,打算引自己到青州(東海與泰山間)然後殺害。石勒於是聽從張賓之計,乘王彌當時兵力減弱而消滅他。不久石勒就張賓之計,率兵救援與【乞活軍】相持不下的王彌以換取王彌的信任,隨後就借宴會的機會襲殺王彌,吞併了他的部眾,並假稱王彌謀反而誅之。劉聰知道石勒殺王彌後大怒,但又因怕他生了異心而不敢處罰,反而加授鎮東大將軍、督并、幽二州諸軍事、領并州刺史。
後來晉并州刺史劉琨將早年與石勒失散的石勒生母以及侄兒石虎(此時16歲)送返,並借機授予侍中、車騎大將軍、領護匈奴中郎將、襄城郡公給石勒以作招降。但石勒拒絕,僅厚待劉琨使者和送名馬及珍寶給劉琨以作謝禮。
5.西域高僧為洛陽死難者超度
311年5、6月洛陽城內的宮殿火燼,依然冒著煙氣的時候,7月15日的「盂蘭盆節」快到了。三位西域僧人忙著要舉行一場佛事,來祈禱國家的太平,人民的安康,並超度亡魂。這幾天,在洛陽金市佛堂裡的三位西域高僧──佛圖澄尊者、法始法師、智山法師,正在準備節日的活動,為這次在洛陽戰爭中死亡的三萬多官民舉行追荐亡靈、超度亡魂的佛事活動──放焰口。因此,仲令儀亦來幫忙,跑前顧後,組織好搭建法壇和前來參加法會的市民。洛陽的居民沒有見過放焰口,一聽說,來看熱鬧的人,幾乎把金市擠滿了。
佛圖澄大和尚提倡做這次放焰口的佛事活動,主要是讓大晉國的老百姓,在國難過後,為亡人超度,彌平活人心裡的創傷。仲令儀得知這一消息後,立即組織了一幫人,聽從三個高僧的具體指揮,在金市廣場上的北邊,搭建了一個一人多高、兩丈長、兩丈寬的法壇,供法會之用。這次法會佛事,除了佛圖澄尊者三位西域僧外,又請來了白馬寺、東牛寺、大康寺的十二位法師。領座的是年高德劭的佛圖澄大和尚。
這一天下午,天氣便陰沉了下來,一到黃昏,天昏地暗,整個金市都掌起燈來,一片燈火輝煌。戌時前一刻,法師們都穿好了各自準備袈裟。戌時一到,十四位法師魚貫而入各自的座位,最後是身披袈裟、頭戴毗盧帽的金剛上師佛圖澄大和尚。入坐法座後,只見他拈香坐定,戒尺一拍,兩邊桌子旁的十四位法師手中的引磬、木魚、鼓、鐃鈸先後響了起來,一時,大和尚領唱的梵音大合唱,就快慢高低、抑揚頓挫、此起彼伏、接連不斷地唱了起來。法會在莊嚴、肅穆、宏偉、遼闊聲中結束了。過去,洛陽的佛教法事活動都在寺院裡舉行,除了當事人,一般人很少去看。這次,國難當頭,佛事活動在大廣場舉行,不但使人開了眼界,更重要的是和每個人的切身利益有關。所以,活動的意義非同一般了。
仲令儀進一步理解到,西域的僧人們,確確實實是捨己為人的,他們打破了國界,把外國當作自己的國家來愛護,將異國的人民當作自己的同胞來關懷,這種精神實在是太偉大了!這三位外國僧人同洛陽人一起,經過了戰火的洗禮,亡國的憂鬱,到今天,又在為大晉國死于國難的靈魂做超度,真是慈悲為懷!市民們說,這三位外國僧人比自己的親人還親,比自己的朋友還友好!洛陽人在生活極其困難的條件下,有人提出來要供養他們,他們都謝絕了。
6.為止石勒殺戮入襄國
在印度佛滅後百年時,阿育王(Aśoka無憂王)出生,為爭王位亦殺其兄弟,個性暴躁亂殺不順心者,後來被海比丘(Samudra)現奇蹟而歸依佛,成為弘揚佛法最賣力的國王。高僧佛圖澄尊者欲度石勒,故入亂世去現神異,感化石勒與石虎兩位暴厲王君,雖沒有阿育王對於佛教那麼貢獻大,但也因此於後趙國內建有893間寺廟,讓漢人亦能出家修行,當時信佛的老百姓亦甚多。
前述五胡亂華是由304年冬天開始,氐族領袖李雄佔領成都,自稱「成都王」,史稱成漢;永嘉二年(308)十月,匈奴貴族劉淵起兵于離石(今山西離石),劉淵稱皇帝,國號漢,改元永鳳,史稱漢趙,此是五胡建國的開始。
石勒者(274~333)五胡十六國之後趙第一世皇帝,羯族上黨(山西)武鄉人,字世龍。年十四,因饑寒曾被掠賣為奴,行販貨物於洛陽,長大後卻聚18騎為盜賊,勢力慢慢坐大。劉淵稱帝建漢後,石勒投靠匈奴漢之劉淵。劉淵令使之領兵,屢立戰功破晉軍。311年攻滅王衍所率司馬越20餘萬軍,又與劉曜、王彌攻陷洛陽。後移師許昌,更積蓄實力,渡河北上佔據襄國(河北邢臺)以為根據地大本營。太興二年(319),石勒即背叛劉淵,自稱趙王,不久,滅劉曜自立,統有冀、秦、并、豫等十州之地。于十六國中,最稱強盛,統領河北諸地。石勒生性兇狠好殺,民以為害,佛圖澄尊者以佛法化之,氣焰稍斂。西元329年滅前趙,迫前涼稱藩,統一了北方。疆域東至海,西至抱罕(甘肅省中部臨夏縣處),北至陰山(內蒙古自治區中)、漁陽(今北京市北),南以襄陽、合肥與東晉為界。於咸和五年(330)稱帝,咸和八年歿,諡號「明帝」,廟號「高祖」,年號「太和」、「建平」。
佛圖澄尊者於前兩次洛陽被圍攻時,即已至敦煌,對於洛陽城的狀況甚為清楚,第三次洛陽被圍攻時,祂已至長安,即早知洛陽之命運坎坷,正如宋代名相、史學家司馬光有詩云:「欲知古今興廢事,請君只看洛陽城」,但佛法卻會於此處發揚,所以還是決定前來洛陽,剛好碰上了漢軍第二次(310)攻打洛陽。佛圖澄尊者即與智山大師、法始大師等三人同力穩固民心,設壇作法會協助退敵。直到永嘉六年(313)二月春天,晉懷帝被漢王劉聰羞辱後被殺為止,西晉算是滅亡了。到了永嘉六年四月秦王司馬鄴,是晉武帝之孫,又在長安稱帝,是為晉湣帝。晉終於又有了皇帝,總算穩住了老百姓無皇帝的恐懼心理,可惜維持不了幾年,至316年晉湣帝又被殺,終於真正結束了西晉時代。
晉湣帝稱帝後,此時洛陽城內開始有從戰亂中要復建的需要,法始法師在金市處,又要復建新道場。經智山法師、佛圖澄尊者一號召,好多老百姓都參與,沒多久就在宮城西門建好了一座大佛堂。當然仲令儀也參加了建寺的行列,之間,佛圖澄尊者告訴仲令儀,祂要前往葛陂(今河南省新蔡縣西北),處理殺人魔王石勒,當然不是要殺他,而是要去度化他,不要再亂殺老百姓。不這樣做的話,晉國老百姓都永遠處在被殺的恐懼中。這件事讓仲令儀不能理解,孤家寡人一個,手不執兵器,卻要投入虎口,度殺人魔石勒。
佛圖澄尊者告訴她,石勒上次(310)在洛陽之役中,沒攻入洛陽城,心忿忿不平地直往許昌(現河南省境內,又稱蓮城、煙城、潁川),一路用殺戮的方法來鎮壓老百姓,甚至於連僧人都殺害無數。且他現在正于葛陂附近,構築工地,堆積存糧,大建船隻,準備要進攻建業(即今南京)。洛陽人都說此人不死,晉國老百姓都要被傷害殆盡,所以佛圖澄尊者要去度化他、感化他。
《高僧傳》云:(佛圖澄)欲於洛陽立寺,值劉曜寇斥洛臺,帝京擾亂。澄立寺之志遂不果,迺潛澤草野以觀世變。時石勒屯兵葛陂(在河南新蔡縣北七十里),專以殺戮為威,沙門遇害者甚眾。澄憫念蒼生欲以道化勒,於是杖策到軍門。勒大將軍郭黑略素奉法,澄即投止略家,略從受五戒崇弟子之禮。
仲令儀奇怪地問祂:要如何侵入其核心?怎能取得石勒的信任?佛圖澄尊者笑著說:祂已有了內應,不用擔心。並說明當祂來洛陽時,曾先到處參遊洛陽城一圈,當祂到東牛寺時,見有一彪形大漢正在佛像前叩頭祈禱,請佛陀保佑洛陽大眾平安、天下太平。禱告完起身一見佛圖澄尊者立於旁邊,即自稱是個優婆塞(近事男、居士),卅來歲,名叫郭黑略,希望佛圖澄尊者收其為徒。並說明自己來歷,他是此處船工之子,也曾在河上工作。但看到如此戰亂,死傷很多的人,所以投入軍隊,希望能勸導帶兵者不要亂殺無辜,並說明他現與石勒為伍。
當下佛圖澄尊者即答應收其為徒,並簡略介紹佛法,授與五戒,以五戒為根本,依佛陀教導而修行,隨緣積福修德等事。郭黑略三拜禮謝後即離去,邀約有空可至其舍下受供。有一天我去了他家,其家人說他現在已回到石勒軍中。佛圖澄尊者說以此因緣,祂可以侵入石勒核心中,至於要如何做,佛圖澄尊者並沒有再說明。
石勒於廿七、八歲時就有年輕時結夥的十八騎,郭黑略就是這所謂十八騎之一,除石勒外,另有王陽、夔安、支雄、冀保、吳豫、劉膺、桃豹、逯明、郭敖、劉征、張曀僕、呼延莫、張越、孔豚、趙鹿、支屈六等十六個壯士,一同號稱為「十八騎」。
佛圖澄尊者對仲令儀語重心長地說:相聚總是有緣,您能依我們三比丘學了很多經典與佛法,今後入道、不入道都可自修,重要者是要修心除習,讓心清淨。現在聽說石勒要移師北上駐河北,有企圖心要自立為王,若他真能立地為王,除化他不殺外,還可以用他的影響力來蓋很多寺廟,教化很多的老百姓學佛正法。這是一良好機會,我不得不與大家別離。佛圖澄尊者道聲珍重,即轉身就走了,當天夜裡祂人就不見了,大家也不知道祂如何走的。
仲令儀以為無緣再與佛圖澄尊者見面了,誰知道此次一別,當佛圖澄尊者在後漢襄國處為徐媛授戒(後為安令首尼),為依世尊所說正法律,完成兩部僧授戒,而要數人從千餘里外來請她去共襄此盛舉,因那時她已是出家為尼了,名為淨檢,是中國第一位有大僧依戒儀一部僧授具足戒(357年)的比丘尼。
7.失蹤後的佛圖澄尊者入葛坡、襄國
劉漢王國滅亡了晉朝以後,國都從平陽(山西省臨汾市)遷到了長安,此後,內部鬥爭爆發。洛陽又成了劉漢內部鬥爭的犧牲品。此時佛圖澄尊者已至葛坡(河南省許昌),為要取得石勒信任,就先去找徒弟郭黑略。郭黑略在石勒大軍中位居大將軍,於是佛圖澄尊者即登門見其徒弟,並且就先暫居住在他家,並以其預知事情之能力,幫助他出謀策劃,當然戰爭未起已知勝負。
後來石勒經幾次後已起疑心而問說:「孤不覺卿有出眾之智謀,而每知行軍吉凶,何也?」郭黑略大將軍不敢隱瞞,即說:「將軍天挺神武,幽靈所助,有一沙門,術智非常。若將軍要謀略,擁有區夏(華夏),應以此沙門為師。臣前後所白,皆其言也!」石勒大喜說:「天賜我也!」乃召喚佛圖澄尊者問說:「汝所學佛道,有何種可靈驗其效果。」
石勒本是文盲,不識字,但卻能理解書中意思。《晉紀》載:「勒手不能書,目不識字,每於軍中令人誦讀,聽之,皆解其意。」佛圖澄尊者知道石勒是粗人一個,只會打殺,不能通達佛教深理,只能用術法來使其信服。因而言說:「佛理至高道遠,但簡單點也可比用近邊之事來印證。」佛圖澄尊者即取供器盛水,燒香、呪之。須臾即生出青蓮花來,且其光色曜目。石勒一見變魔術一樣的出現青蓮花來,因此而大為信服。
佛圖澄因此即藉此機緣,大為闡述佛法,不殺行善即能得天下安。因此而諫曰:「夫王者德化洽於宇內,則四靈表瑞。政弊道消,則彗孛見於上。恒象著見,休咎隨行。斯乃古今之常征,天人之明誡。」其意即說:「為王者若以德治理國家,那麼象徵吉祥的四靈(四靈祥物─龍、鳳、麒麟、龜)就會出現;如果為王者施行暴政,那麼不祥彗星一現就會預示其殃。這樣王室命運就會發生變化,從古到今都是這樣子的。」石勒一聽了,甚為高興,最終停止了殺人。故《高僧傳》云,凡應被誅餘殘,蒙其益者,十有八九。於是中州(中州指中原、中土,现常代指河南省)胡晉略皆奉佛,時有痼疾世莫能治者,澄為醫療應時瘳損。陰施默益者不可勝記,許多人因此得以逃命,人們紛紛信奉佛法。
石勒在他的漢人謀臣張賓輔助之下,建議以襄國(今河北邢臺)為根據地,所以有日欲從葛坡北上襄國。當石勒要回防河北襄國時,發生有盜賊襲營事,經佛圖澄尊者向郭黑略示警,石勒部隊免有損失。
《高僧傳》云:「石勒自葛陂還河北過坊頭。坊頭人夜欲斫(襲)營。澄語黑略曰:『須臾賊至,可令公知。』果如其言,有備故不敗。」
領袖最怕有異能之士,一者以喜,一者以憂,這是矛盾心理。所以石勒欲再試試佛圖澄尊者虛實。故於夜晚,冠冑衣甲不解,執刀而坐。遣人告佛圖澄尊者云:入夜以來,不知大將軍所在何處?受命使人,始至佛圖澄尊者處,未來得及說話。佛圖澄尊者反問說:「平安營居,無有草寇,何以故要做夜間嚴密防衛?」 石勒由此更尊敬佛圖澄尊者。
有天石勒或因忿恨要殺諸道士,佛圖澄尊者說好話,不要想殺害修行者。因此造成石勒心裡理不舒服,亦牽怒到佛圖澄尊者,所以石勒欲對佛圖澄尊者不利。佛圖澄尊者感知後,乃走避至郭黑略舍裡,並告訴其弟子曰:「若將軍信使至,問吾所在者,報云:不知所蹤。」果然信人尋至郭黑略處,覓佛圖澄尊者不得。使者便還去報告石勒。石勒大驚曰:「吾有惡意向聖人,聖人已捨我而去矣!」
石勒此夜都睡不著,通夜不寢時,思念欲見佛圖澄尊者。佛圖澄尊者知石勒已有悔意。隔天早上自己造訪石勒。石勒問說:昨夜何處去了?佛圖澄尊者曰:公有怒心突然發起,所以權宜走避一下。公今已改變自己心意,所以我才敢來見您。石勒大笑曰:道人謬耳!「修道人所說有錯,我不會這樣子的。」於是石勒更是景仰佛圖澄尊者。
石勒還回襄國後,即開始鏟除晉朝北方守軍勢力,於314年先消滅了西晉北方守將王浚。王浚者(252年-314年),長駐北方疆土並與北方邊族交往頻繁。字彭祖,太原晉陽人。西晉驃騎將軍王沈之子,自己亦是西晉重要將領,但永嘉之亂後生不臣之心,亦與段部鮮卑交惡,最終被石勒所敗。石勒後也破邵續、段匹磾等西晉時於北方的匈奴勢力。
318時劉聰(載)已死。劉聰從弟劉曜篡襲偽位。稱元光初(318元年)。318年漢王劉曜即帝位于長安,改國號為趙,史稱前趙,封大將軍石勒為趙王。疆域北至朔州(今甘肅固原縣)南至略陽(今甘肅天水市),西至抱罕(今甘肅臨夏縣東北),東至新安(今河南澠池縣東)。
319年,趙王石勒在襄國(今河北邢臺)宣佈建立趙國,自稱為趙天王。歷史上,把劉曜的趙國叫前趙,石勒的趙國叫後趙。
8.以神力助石勒安定北方天下
320年二月,前趙漢王劉曜駐守在洛陽的四支軍隊的將領--尹安、宋始、宋恕和趙慎,公開宣佈要投降後趙。後趙天王石勒,立即派大將石生,前往洛陽接應。途中,尹安等四人,又轉宣佈要投降東晉司州(名義上治洛陽)李矩。大將石生聽到稍息後,一怒之下,揮師直至洛陽,要捉拿尹安等人問罪。大將石生一到洛陽,就遭遇了宋始的迎戰,幾經會合,宋始被打敗並活捉。這時候,司州李矩派援軍已到洛陽,石生為了避開鋒芒,立即離開洛陽,返回後趙。就這樣,洛陽又歸東晉管轄。
324年正月,後趙大將石生進攻洛陽以西的新安前趙劉曜守軍,斬殺前趙河南太守尹平,大肆搶掠一番後,返回後趙。夏季,後趙天王石勒派大將石生再進攻中原,先後蕩平了許昌、潁川、陽翟、滎陽、禹州等地的晉軍,駐守洛陽的晉軍眼看大勢已去,經受不住石生的攻打,就撤離了洛陽。324年十月,後趙大將石生進駐洛陽。
325年五月,大將石生仍屯兵洛陽。原來撤離洛陽的東晉司州李矩不甘心自己的失敗,又聯合穎川太守郭默的軍隊,攻打洛陽的後趙大將石生,可屢戰屢敗,無奈之下,只好宣佈投降前趙。前趙王劉曜特派大將劉岳率兵五萬,到達洛陽孟津接應後,隨即佔領孟津戍、石樑戍(洛陽城北的兩座軍事城堡),斬獲石生部下五千人,緊接著,圍攻洛陽金墉城。
與此同時,前趙王劉曜又派鎮東將軍呼晏謨率領荊州、司州的眾多軍隊,從肴山、澠池向洛陽進發。
光初八(326)年劉曜遣從弟偽中山王劉嶽(岳),將兵攻勒。石勒遣石虎(時23歲)率步騎拒之。大戰洛西。劉嶽大敗,保石樑塢(河南洛陽縣東故洛城東洛水北)。石虎即堅柵固守之。《高僧傳》云:佛圖澄尊者與弟子,自官寺至中寺,始入寺門。歎曰:劉嶽(岳)可憫。弟子法祚問其故?澄曰:昨日亥時嶽已被執。果如所言。
經過是這樣:洛陽戰事告急,後趙王石勒特派中山公石虎率領四萬騎兵,從洛陽東的成皋關登陸,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勢到達洛陽,與前趙的劉嶽在洛陽城西展開大戰,劉嶽兵敗,且身中一箭,退到石樑戍。於是,石虎在石粱戍周圍挖戰壕、樹柵欄,打算長期圍困劉嶽。石樑戍內糧食斷絕,劉嶽無法,只好命令殺馬而食。石虎乘勝又擊敗了來戰的前趙呼延謨的軍隊,並擒殺了呼延謨,士氣更加旺盛。
《高僧傳》云:至光初十一年(329)前趙劉曜,自率兵攻洛陽。勒欲自往拒曜,內外僚佐無不必諫。石勒以訪佛圖澄尊者。佛圖澄尊者曰:相輪鈴音云,秀支 替戾岡 僕穀 劬禿,當此羯語也。秀支者軍也。替戾岡者,出也。僕谷者劉曜胡位也。劬禿者當捉也。此言石勒軍出捉得劉曜也。
經過是這樣:前趙王劉曜親自出馬,從長安率軍來洛陽救劉岳,後趙石虎率三萬騎兵西去應戰。前趙大將劉黑在八特阪(今河南省新安縣函谷關以東處)打敗後趙的石聰軍。劉曜接著屯兵在金穀(即西晉石祟的金穀園,在八特阪以東處)。但劉曜的軍營於當天夜裡無故大驚,士卒驚亂潰散。劉曜沒有辦法,宣佈退軍到澠池(河南省西北部、黄河南岸),而駐紮的當天夜裡,軍營又發生驚亂,劉曜只有率軍退回長安。
《高僧傳》云:時徐光聞佛圖澄尊者此旨,苦勸石勒行,石勒乃留長子石弘,佛圖澄尊者以鎮襄國。石勒自率中軍步騎,直指向洛陽城。兩陣纔交,劉曜軍大潰。劉曜馬沒水中。石堪生擒劉曜送石勒處。時在襄陽的佛圖澄尊者,以物塗掌觀之,見有大眾,眾中縛一人。朱絲約項。其時因以告石弘:當爾之時,正生擒劉曜也。(329)前趙正式滅亡。
劉曜被彌平之後,石勒乃僣稱趙天王行皇帝事,改元建平。是歲東晉成帝咸和五年(330)也。石勒登位已後,事佛圖澄尊者彌篤。到了六月,後趙石虎發動軍隊,一舉攻下了石樑戍,活捉前趙劉岳及其部下八十多人,還有氐、羌士卒三千多人,全部押送到襄國。這次共坑殺前趙士兵九千多人。東晉的穎川太守郭默被後趙打得落花流水,他拋棄妻子,南奔建康(建鄴)去了。而東晉司州李矩的軍隊,全部叛變李矩,投降後趙,李矩只有放棄軍隊,隻身南逃,中途死在魯陽(今河南省魯山縣)。
從此以後,黃河南北的司州(治今洛陽)、豫州(治今河南汝南縣)、徐州(治今徐州)、充州(洽今山東鄆城西北)等地,全部歸於後趙國,後趙國與東晉以淮河作為邊界。
(待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