爾辭庫--聖眾篇
     
菩薩--出家眾


淨檢尼師─中國第一位比丘尼(1)

一、前言

要出家修行本無他,修行者僅在於除盡諸漏,審查自己三業有無過錯、微細過錯而已。就連世尊要入滅時,都還要問諸比丘:「我身口意三業有微細過嗎?若有,您們在我要入涅槃最後時刻可告訴我。」每當憶起《大般涅槃經》此段經文時,自己眼眶總會不自然地會含著淚水,說不出是感動還是不忍心,連偉大的世尊已成佛了,臨入滅時還示意比丘們,不要忘記常思己過,這些省思己過之寶法,隨時都是要用的,這就是修行,所以成聖、不成聖,都要知道自己行為與心念,隨時要反省有無過錯,身口意三業有無微細過錯?

大般涅槃經》云:「爾時,世尊告諸比丘:汝等今者若有疑難,恣意請問,莫我滅後生悔恨言:『如來近在娑羅林中,我於爾時,不往諮決,致令今日情有所滯。』我今雖復身體有疾,猶堪為汝等解釋疑惑。若欲於我般涅槃後持正法利益天人,今宜速來決所疑也。」世尊乃至如是三告,諸比丘等默然無有求決疑者。爾時,阿難即白佛言:「奇哉世尊!如是三誨,而此眾中無有疑者。」佛言:「如是,如是。阿難!今此眾中,五百比丘,未得道者,我般涅槃後,未來世中,當得盡漏。汝亦當在此中數也。」爾時,世尊告諸比丘:「汝等若見我身、口、意脫相犯觸,汝當語我。」時諸比丘聞佛此語,流淚懊惱而白佛言:「如來豈當有身口意微細過?」於是如來即便說偈:「諸行無常,是生滅法,生滅滅已,寂滅為樂。

本文要談中國第一位比丘尼,當然會顯示出諸多不能如法如律之事,這些都可以用方便法、隨方毘尼(律儀)觀之,處理之。重要者是比丘尼受戒後,能不能獲得無作戒體,此與如法如律受戒儀軌當然是有關,但有時亦與如法如律不是絕對有關係,基本上可以說是在於受戒人之本質,若受戒人本質佳者,雖不能如法如律而受戒,但因自己智慧具足,無作戒體能潛存於自性本體上,故也能有所成就。若受比丘尼戒的人之本質不佳,雖於如法如律儀軌中受具足戒,一生中既無智無慧,亦不知如何依戒而修心養性,這樣亦不見得會有什麼大成就也。

然末法時期眾生業重障多,不管受戒人本質佳與劣,若均能依軌如法如律地去受比丘尼戒,當然這是最好不過的善事。如中國第一位有大僧受具戒的比丘尼淨檢比丘尼,雖不能如法如律地受比丘尼戒,但她等四人於泗水船上戒壇中受戒,雖僅有天竺大僧一人,受戒時亦能聞虛空散發芬芳之香味,表示她們無作戒體已得,她更能於一生中清淨修持,且利益群生亦眾,所以當她往生時亦有現異相起,瑞相現後即示眾要走了,即升天而去。

未入本正文前,我們先來看看阿難尊者有一個五百世夫妻緣的冤家,是出生於印度下劣種性旃荼羅(ca572la),名字叫吉蹄(prak4ti,意為本性、自性),後來受戒出家亦成道果事。話說阿難尊者有日於托缽時,為摩登伽女吉蹄之母用惡咒所困,世尊於是誦楞嚴咒,由文殊師利菩薩去解除阿難尊者之困境。這故事是佛陀演說楞嚴經 榭子。但大正藏律典鼻奈耶vinaya(龍藏言《戒因緣經》)中所云,世尊僅誦「三寶極尊」偈語,阿難即自解脫其境。

舉如律經云:世尊知阿難為旃荼羅(ca572la)術所縛,便誦佛語

『佛者最極尊於世間,諦無有能過佛之前;佛者最極尊於人天,諦諸法之王無上田。』

阿難以此實義,於旃荼羅舍得解。

『法者最極尊於世間,諦無有能過法之前;法者最極尊於人天,諦斷諸縛結永息田。』

阿難以此實義,於旃荼羅舍得解。

『僧者最極尊於世間,諦無有能過僧之前;僧者最極尊於人天,諦美福第一無上田。』

阿難以此實義,於旃荼羅舍得解。誦偈適竟,旃荼羅家內所設具,刀箭碎折、瓶甕破壞,燈滅、髑髏迸碎,黑風起展轉不相見。旃荼羅術不行,母便告女此必瞿曇(Gautama)沙門神力所為,眾物碎散,術不行。

時阿難便作是念,此將是世尊恩力。時尊者阿難得解,譬如大象王盛年六十醉暴凶惡,身大牙長從鐵靽得解,從城走向空閑處。阿難亦爾,尊誦佛語從旃荼羅舍得解,還向祇桓(精舍)

時此女人逐阿難,至祇桓門。並作是語:「阿難是我夫,阿難是我夫」,如犢隨母不離須臾。時此女人逐阿難後,不離須臾。時尊者阿難往詣世尊所,頭面禮足具白世尊。世尊告曰:「我於諸法中,不見幻惑誑人,如女人者,人亦復爾。何以故以其婬繫意故,是故阿難當覺意方便,不為六欲所牽。

時尊者阿難平旦著衣持入舍衛分衛(托砵),此女人亦逐其後,語諸長者:「阿難是我夫,阿難是我夫。時阿難分衛竟,還至佛所。前白佛言:「此女去處語諸長者,污染人不審,當何為?」世尊告曰:「汝往共語,如姊妹相向。何以故此女人應當作比丘尼。

 時此女人來到佛所,白世尊言:「願世尊還我沙門阿難,用作夫婿。世尊告曰:「若須阿難者,於我法中為比丘尼,當與汝阿難。時此女人歡喜踊躍,爾時世尊當為道。

 世尊當為道,如來世尊問有父母不辭父母未?」女報:「有父母,而未辭父母。」「汝往辭父母還。

時此女人即從坐起,詣父母所,而以此事具白父母。父母聞此語已,歡喜踊躍,本殖善根,各應得道。母告女:「欲為道者,便為我等,亦欲共往見世尊。

時父母及女往詣佛所,頭面禮足在一面住。時世尊為此女故,廣與大眾說法。無數方便現諸法義,柔濡()義、檀義()、尸義()、天義。說婬不淨義,增長生根諸結義。出家義、諸道品義。

時世尊說四聖諦─苦習盡道(苦集滅道)。時此女人即在坐上解四聖諦,父母得阿那含道,女得須陀洹道,譬如純帛衣易為作色,彼聞法亦爾。時父母叉手白從今以往,歸佛、歸法、歸眾(),聽為優婆塞,盡命不殺歸命。

吉蹄(prak4ti,意為自性、本性)女現世得果,頭面禮佛足叉手向佛,白世尊言所犯過者世尊含容,願如來不尤責,如小兒如癡,如無善所向,阿難作不善意,願恕聽入道為比丘尼,得依世尊修行梵行。

時世尊告阿難汝往,阿難將二比丘尼及此女人,往夏坐(v2r=ika安居)比丘尼所,摩訶提瞿曇彌(Mah2 praj2pat1-gautam1大愛道)世尊有教以此女為道,授戒。

時阿難受此教已,將二比丘尼及此女人,往詣提瞿曇彌所。世尊有教,使此女為道授戒。大愛道問阿難:「云何世尊許旃荼羅(ca572la下階級種族)女為道耶?」阿難報:「瞿曇彌此女人以得道果,何以不得為道。時大愛道即與剔髮為道,授戒,教威儀禮節,得八解脫禪,得阿羅漢道。

時大愛道將此女人及五百比丘尼,往詣佛所,頭面作禮在一面立。時世尊觀吉蹄女人意語言:「汝今須阿難為夫不?」時比丘尼慚愧羞恥,長跪白佛言尊者阿難是我兄,同一法、同一水乳。時阿難意懷狐疑:「我不犯僧伽婆施沙(sa3gh2va0e=a僧殘)?」即問諸比丘,諸比丘不知當云何答,往白世尊。世尊告曰:「阿難不犯罪,此乃摩鄧伽(m2ta{ga三惡咒之一)所惑。若復當有被術者,彼亦無罪。

 

二、受具足得無作戒體

出家為道,首為遠出界繫,界繫者即三界繫縛也。集諦生始有本者,皆是萬行為集生之因,要斷此集之因,當以戒為根本也。然出家眾得戒體依聖教之先後而有異焉。世尊為眾說聖法入道,初簡別唯下,即三歸具戒。義鈔引《婆沙論》云:成道八年以前,三歸度人。八年以後止三歸,興羯磨也為性,性即體性。教無教者,即作無作也,以教屬能發業體性。無教屬所發業體性,無由教示,釋上無教義。大鈔云:不可教示於他也。即下,雖無教示,即假此體,能感來報故。今下涅槃云,戒有二種:一者作戒,二者無作戒。又《十住婆沙論》云:戒有二種,作者是色,無作非色。義例同者,多論云教,餘經云作,作即教也。大鈔云,教者作也。

現在不去談具智慧、資質高的比丘尼們,受戒後能不能如法修學。而現在來談依律典探討受具戒成不成之問題,也就是世尊所說是名具戒不名具戒之種種狀況。印順導師云「以佛傳為中心而論受戒犍度的新古,非從『僧祇律』之雜誦跋渠法的認識去著手不可!」雜誦跋渠法於「受具、不名受(具)、支滿(可以受)、不清淨(不得受)」的解說部分,於『僧祇律』就標舉眾多項目,而一一加以解說「雜誦跋渠法」。雜誦跋渠法即是雜誦聚法篇跋渠有時譯納息varg1有區分、聚合之意。

雜誦跋渠法對於受具戒這部分的解說,分為二段:一、「四種受具足」。二、「名受具足」與「不名受具足」,後者是專論「十眾受具」,可以不可以,合法不合法儀的問題,即是「應與受具足」、「不應與受具足」;「可得受具足戒」、「不可得受具足戒」)。一般泛泛之受戒者,可要注意此合法不合法,合律不合律之經典,如法去執行,始能真得無作戒體無誤。反之,智慧高超者當然有些特殊環境下可不會受此限。如淨檢比丘尼無二部僧受戒,無十眾受戒是,無八語受戒,因她資質高、聰明敏銳,能知「道」在何處,且客觀之條件亦合,故始有受戒時虛空現芬芳瑞相。

律典談到得具足戒之十種得戒緣,依各種緣不同而論。十種緣者阿毘達磨俱舍論何者為

一由自然,謂佛獨覺。(具舍論云下同】:一由自然至表業而發者。答一由自然。謂佛.獨覺無師自然盡智心時得具足戒。故正理三十七云,自然謂智,以不從師證此智時得具足戒)

二由得入正性離(見道之別名),謂五苾芻。(二由得入正性離生,謂阿若憍陳那等五苾芻。又正理云,由證見道得具足戒)

三由佛命善來苾芻(Ehi-bhikukā)謂耶舍等。(由佛命善來苾芻爾時得戒,謂耶舍等。耶舍此云譽。正理云,由本願力佛威加故)

四由信受佛為大師,謂大迦葉(Mah2k20yapa)(由信受佛為大師爾時得戒。謂大迦葉)

善巧酬答所問,謂蘇陀夷(Sod2yin)(五由善巧酬答所問,謂蘇陀夷。蘇陀夷,此云善施,年始七歲由聰明故,善答佛問,稱可佛心。雖年未滿二十,佛令眾僧羯磨受具足戒。由聰明故善巧酬答,別開一緣。非酬答時即發戒也。言酬答者,佛問彼言,汝家在何蘇陀夷答言三界無家)(或云佛問其無常等義,事事能答。後佛問汝家在何處答佛言三界皆空。世尊云何乃問我家處。佛語阿難,將還僧中,為受具戒,于時年始七歲)(或云:佛言:「布施、持戒生天之因,天之果報非為究竟,若斷煩惱可趣聖道。俱梨迦長者!我今問汝,色是常、非常耶?是苦、非苦耶?是空、非空耶?有我、無我耶?」又曰:「受、想、行、識是常、非常耶?是苦、非苦耶?是空、不空耶?有我、無我耶?」爾時世尊廣為:「汝可觀察,實言報我。」時俱梨迦長者曰:「我今實知色、受、想、行、識乃是無常、苦、空、無我之法。」此是善說無常法。)

六由敬受八尊重法(Guru-dharma)謂大生主。(六由敬受八尊重法爾時得戒,謂大生主。舊云大愛道者訛,梵云摩訶波闍波提。摩訶此云大。波闍此云生。波提此云主。是大梵王千名中一稱也,生多故名曰大生。梵王能生一切眾生,與大生為主,名大生主。從所乞所天神為名,故名大生主。是佛姨母。佛遣阿難為說八尊重法,彼即敬受,爾時得戒。此八是應尊重法,故名尊重法。於尼眾中最初出家,廣如律辨。八尊重法,舊云八敬。)

七由遣使,謂法授尼(Dharmadinn2)(七由遣使得戒,謂法授尼。尼名法授,名法授尼。此尼端正(本淫女貌美值半迦尸國),欲往僧中,恐路有難。受具戒時,不對大僧。大僧遣一尼受法,轉與受戒,故由遣使得具戒也。由尼端正,世尊別開此緣)

八由持律為第五人,謂於邊國。(八由持律為第五人,謂於邊國以無僧故,極少猶須五人。以和上不入眾數,餘四成眾,減不成眾。於五人中,必須一人持律羯摩,故言持律第五。減五不成,多即不遮)

九由十眾,謂於中國。(九由十眾,謂於中(印度中土國)僧多之處,極少猶須十人,多亦不遮)

十由三說歸佛法僧,謂六十賢部共集受具戒。(由三說歸佛.法.僧,謂六十賢和眾部共集,佛遣阿羅漢為說三歸受具戒)(註:六十賢眾者即佛往耶舍尊者家度其家人共十人成阿羅漢,又度其五十友朋,後至烏魯尾螺(Uruvilv2)池邊迦囉波娑林下度六十賢眾,皆自稱三歸依而成就戒體)

此中或由本願力故,或阿世耶(20aya極意、極欲)極圓滿故,或薄伽梵威所加故,隨其所應得具足戒。如是所得別解律儀,非必定依表業而發。所以戒體發起之因緣是個有不同,依本願力、宿業或是佛力加持是難定論耶!

我們再先來了解「四種受具足」,明雜誦跋渠法:世尊成道五年比丘僧悉清淨,自是已後漸漸為非。世尊隨事為制戒,立說波羅提木叉(prātimoksa)四種具足法─自具足,善來具足,十眾具足,五眾具足。

(1)自具足者世尊在菩提樹下,最後心廓然大悟,自覺妙證善具足。如線經中廣說,是名自具足。

(2)善來具足者佛住王舍城迦蘭陀竹園,佛告諸比丘,如來處處度人,比丘、比丘尼、優婆塞、優婆夷,汝等亦當如來廣行度人。爾時諸比丘聞世尊教已遊行諸國,見有信善男子求出家者,諸比丘亦來喚善來比丘,度人出家,威儀進止,左右顧視,著衣持皆不如法,為世人所譏。作是言:世尊所度善來比丘威儀進止,左右顧視、著衣持皆悉如法。諸比丘所度,亦名善來,威儀進止,左右顧視,著衣持皆不如法。爾時尊者舍利弗聞是語已,在閑靜處加趺而坐作是思惟:俱是善來,何故世尊所度善來比丘,皆悉如法。諸比丘所度善來比丘,皆不如法。云何令諸比丘度人善受具足,皆悉如法,共一戒一竟,一住一食一學一說。

其實受佛陀以善來比丘受戒者,他們都是過去世已出家修行者,佛陀對於此等人只要說善來比丘,即成為真正比丘,且三衣自著身,鬢髮自落。而一般比丘學佛陀用善來比丘為無大善根者受戒,當然無從得無作戒體,故修起來都是不如法也。

於是舍利弗尊者即前往問佛陀此事,於是明雜誦跋渠法:佛告舍利弗:如來所度阿若憍陳如等五人,善來出家,善受具足。共一戒一竟一住一食一學一說。次度滿慈子等三十人,次度波羅奈城善勝子,次度優樓頻螺迦葉五百人,次度那提迦葉三百人,次度伽耶迦葉二百人,次度優波斯那等二百五十人,次度汝大目連各二百五十人,次度摩訶迦葉、闡陀、迦留陀夷、優波離,次度釋種子五百人,次度跋度帝五百人,次度群賊五百人,次度長者子善來。如是等如來所度善來比丘出家善受具足,共一戒一竟,一住一食一學一說。舍利弗!諸比丘所可度人,亦名善來出家善受具足,乃至共一說,是名善來受具足十眾受具足者。

(3)十眾具足「佛告舍利弗:從今日制受具足法十眾和合,一白三羯磨,無遮法,是名善受具足。」十眾和合,一白三羯磨,無遮法,後為僧團的正規的受具足法,名「十眾具足」。在這裏,『僧祇律』敘述了十眾受具足的儀軌,在此不述。

(4) 五眾具足,「爾時眾僧通持律十人,富樓那因僧集故,與億耳受具足。受具足已,即白和上言,我欲到舍衛禮覲世尊,唯願聽許。答言:隨意。汝持我名問訊世尊,并乞五願,億耳受教。」此五願中其一即是邊地集僧十人不易,故要受具戒者拖延時日,故富樓那尊者交待請求世尊解決此問題,所以律典云:「五者輸那邊地少於比丘聽彼五眾受具足。」佛法弘傳之初期,於制戒上,為符於弘法情形輕重緩急之差別,乃以中國、邊國之分,而規定受戒時至少需有十師或五師之差異。邊國本無教團組織,能符於授戒資格之人選極有限,故降低其限制,俾使欽慕內法真諦者得以順利出家。於諸經論中所舉邊國之名計有奔荼跋達那、窣吐奴、鄔波窣吐奴、輸那、大秦、安息、安陀羅舍婆羅(裸國)、兜呿羅等數十處。

以上(1)十眾自受具足,(2)善來受具足。(3)十眾一白三羯磨,受具足。(4)輸那邊地五眾白三羯磨,受具足。是名四種受具足。

 

三、震旦漢代時僧尼均未受戒

在西漢哀帝元壽元年(公元02)時,有位太學士景盧(秦景憲),接受了大月氏國(今阿富漢與巴基斯坦地處)王使臣伊存口授的《浮屠經》,所謂《浮屠經》,實際就是《佛經》。此部經既然是口授,又無後續之記載,可能也僅是說是口授某些佛教經句語而已。有歷史記載的是東漢明帝感夢金人求法,即遣使者張騫、羽林中郎將(漢宣帝時所置)秦景博士弟子王遵等十二人,至大月支國寫取佛經四十二章。在第十四石函中登起立塔寺,於是道法流布,處處修立佛寺。遠人伏化願為臣妾者,不可稱數,國內清寧,含識之類蒙恩受賴于今不絕也。

後於後漢永平十年(67),應明帝之請,高僧迦葉摩騰(K20yapa m2ta{ga)、竺法蘭(Dharmarak=a東來,共譯出《四十二章經》,是為我國最早翻譯之佛教經典。能讀到此《四十二章經》,應已知受戒修行之概況,如第一章言,持戒修心養性者,即能得四果,成阿羅漢後即能飛行變化,住壽命,動天地。次數章言,持戒要如何修,出家成沙門,吃住簡便,少欲知足,不蓄財物,並以十善為修身口意三業,斷除三業十惡,若有錯行為得知懺悔,勤反省即能成道。下此舉四章如下:

佛言:「辭親出家為道,名曰沙門,常行二百五十戒,為四真道行,進志清淨,成阿羅漢。阿羅漢者,能飛行變化,住壽命,動天地;次為阿那含,阿那含者,壽終魂靈上十九天,於彼得阿羅漢;次為斯陀含,斯陀含者,一上一還,即得阿羅漢;次為須陀洹,須陀洹者,七死七生,便得阿羅漢;愛欲斷者,譬如四支斷,不復用之。」

佛言:「除鬚髮,為沙門,受道法,去世資財,乞求取足,日中一食,樹下一宿,慎不再矣!使人愚弊者,愛與欲也。」

佛言:「眾生以十事為善,亦以十事為惡。身三、口四、意三。身三者:殺、盜、婬;口四者:兩舌、惡罵、妄言、綺語;意三者:嫉、恚、癡,不信三尊,以邪為真。優婆塞行五事,不懈退,至十事,必得道也。」

佛言:「人有眾過,而不自悔,頓止其心,罪來歸身,猶水歸海,自成深廣矣;有惡知非,改過得善,罪日消滅,後會得道也。」

自佛教傳入中國後,有了道、佛之抗衡發生,才有佛法之興起,也才有出家僧尼之出現。而當時雖有比丘、比丘尼,只是無律典儀軌,只是有心想修行者,就自剃髮穿法服就算是比丘了,也有比丘尼了。此事可見《漢法本內傳》,本書記述後漢明帝永平年間(5875)佛教之傳入並與道教抗衡之事。

漢法本內傳》云:「明帝遣郎中蔡愔中郎將秦景博士王遵等一十八人,至天竺國與攝摩騰等將釋迦立像,是優填王第四師所作。還明帝問摩騰曰:法王出世,何以化不及此?摩騰對曰:迦毘羅衛國者,是三千大千世界百億日月之中心,三世諸佛皆從彼生,不問天龍鬼神有願行力者,皆生於彼。受佛正化,咸得悟道。餘處眾生無緣感佛,佛不往也。佛雖不往,光明及處,或五百年,或一千年,一千年外,皆有聖人,傳佛聲教而教化之。」

「至漢永平十四年(71)正月一日,五岳諸山道士朝正之次。互相命云,至尊棄我道法,遠求胡教。我等今因朝次,各將太上天尊所制經書,盡己之所能,共上一表曰:五岳、十八山、觀太上三洞弟子道士、褚善信等六百九十人,死罪上言。臣聞太上無形無名無極無上,虛無自然大道元首,自從造化道德從生無上,無為之尊,自然之父。上古同遵,百王不易。今陛下道邁羲皇德過堯舜,光澤四海,八表歸仁。臣等竊承,陛下棄本逐末,求教西域。臣觀西域所事者既是胡神,所說者不參華夏。復請胡人令翻其語,託同似漢。臣等思忖,陛下雖翻得此語,恐非大道。如不依信,願陛下恕臣等罪,聽與驗試。臣等五岳諸山道士多有聰明智慧,博通經典,從元皇已來,太上經行悉能曉了,太虛符並皆明達,或有吞符餌氣,或有策使鬼神,或有入火不燒,或有履水不溺,或有白日昇天,或有隱形於地。至於方藥法術,無有不能者。願陛下許臣等得與比校,一則聖上意安,二則得辯真偽,三則大道有歸,四則不亂華俗。臣等若比對不如,任上重決。若臣等比對有勝,乞除虛偽。遣尚書令宋庠引入長樂宮詔。此月十五日大集白馬寺南門外,道士等共置三壇。…。明帝設七寶行殿,在白馬寺南門外道西,置佛舍利及經像。十五日齋訖,道士等即以紫荻和栴檀沈水香,積遶西壇經教上啼泣啟告曰:臣等上啟,太上無極大道元始天尊眾仙百靈。今胡神亂夏人主信邪正教失蹤玄風墜緒。臣等謹依三五步剛之法敢以置經壇上,以火取驗,欲開曉未聞以辯真偽,便放火燒經。經從火化,悉成灰燼。道士等見火焚經,心大驚怖。先時昇天者不復能昇,先時隱形者不復能隱,先時入火者不復能入,先善禁者呼策不應,先有種種功能者無一可驗,諸道士等大生慚愧。

爾時太傅張衍語褚信曰:卿今所試無驗,即是虛妄,宜就西域真法。褚信不答,南岳道士費叔才在眾自憾而死。

時佛舍利光明五色,直上空中旋環如蓋,遍覆大眾映蔽日輪。摩騰法師(K20yapa m2ta{ga)先得阿羅漢果,以慈善力涌身高飛,行臥空中神化自在,還坐本處,怡然而住。于時天雨寶花,在於佛殿及眾僧上。又聞天中諸樂之音,感動人情,大眾觀悅,歎未曾有。法蘭法師(Dharmarak=a)於大眾中即說偈言:狐非師子類,燈非日月光;池無巨海納,丘非嵩岳嶸;法雲垂世界,善種得開萌;顯通希有法,處處化群生。

於時大眾圍遶蘭法師數百餘重,法師復出梵音歎佛功德,亦令大眾,稱揚三寶讚述法僧,或說人天地獄因緣,或說小乘阿毘曇,或說大乘摩訶衍,或說懺悔滅罪,或說出家功德。時司空陽城侯劉善峻、官人、民庶及婦女等發心出家。四岳諸山道士呂惠通等,六百二十人出家。五品已上九十三人出家,九品已上鎮遠將軍姜苟兒等一百七十五人出家,京都治下民張子尚等二百七十人出家,明帝後宮陰夫人王婕妤等一百九十人出家,京都婦女阿潘等一百二十一人出家。

十六日帝共大臣文武數百人與出家者剃髮,日日設供夜夜燃燈,作種種伎樂比至三十日。法衣、瓶,悉皆施訖。即立十寺,城外七寺,城內三寺。七寺安僧,三寺安尼。漢之佛法,從此興焉。

 

四、佛教發展後始有受戒僧尼

東漢明帝永平年間(西元5875),印度佛教東傳中國,惟流行不廣,傳化事蹟闇昧難詳。當時一般士貴上層階級多信奉儒家、黃老,魏書釋老誌對此事件之評述則謂,我國雖已聽聞佛教之說,卻尚未信受其義。故可確知佛教在西漢末年已傳入我國,惟尚未產生信仰群集。此段歷史記載,從後漢書卷七十二楚王英傳」而得,東漢明帝夜夢金人, …。既然於楚王劉英傳中見此記載,想來楚王應是有相當關係之要角,原來楚王劉英崇尚黃老(黃帝、老子)之學,後接觸佛經後,即開始轉信佛陀,除皇帝夢金人(佛像),應會信佛外,第二人應是楚王劉英了。楚王少時已有俠義之心,喜歡交朋結友,喜歡黃老之學。晚年研習佛法和齋戒、祭祀。《後漢書楚王英傳》直言:「楚王尚浮屠之仁祠。」「浮屠」者,佛也;「仁祠」者仁慈也,意謂楚王劉英尚佛陀仁慈之心。

據史書記載,楚王劉英於建武十五年(39)封為楚公,十七年進爵為王,二十八年就國(今江蘇、安徽、河南、山東交界處)在漢明帝即位後,即多次回洛陽朝見皇帝。當時社會上盛行「黃老」、神仙方術,人們把剛傳入的佛教也看作是一種方術,將佛陀當作神仙,依附于黃老進行祭祠。自此佛法在民間信仰,由王族貴人當中有漸傳播開來之勢,所以說第一位歸依佛門之中國人,大多是高官顯要,楚王劉英更是公開拜佛,招募群體信佛、拜佛者有志一同,名冊有甚多人,後來被奸臣(燕廣)所害,說他造作圖像、書寫符咒,有謀反之跡象。

漢明帝雖然是他同父異母之兄弟,幼年時又要好得很,但乃不得不處理,後來廢除楚王之封地,遷移丹陽,唯除家族被抄外,還連累親友甚廣。後來查案者太尉司徒虞延,知事實非如此,僅是單純的信仰,所以後來就吃案了,將簽呈壓下未往上奏。這樣,反被燕廣將簽呈直送達皇帝處,皇帝責備下來,司徒虞延因而自殺。劉英一聽太尉司徒虞延因此自殺,不想再牽連皇親貴族更多人,亦自殺結束生命。此種發展非漢明帝本願,經其馬皇后仔細分析案情,如何結案,漢明帝即不管反對者之意見,想辦法大赦所有被牽扯冤獄者,如此第一段佛教信仰的冤獄,才慢慢平息下來。此段歷史還被稱為是叛亂造反,真是冤枉耶!

《高僧傳》有記載:曹魏時代之朱士行,穎川(河南許州)人,少年即出家,係曹魏嘉平年中(249~253),曇柯迦羅傳來《僧祇戒本》,並提創行羯摩法受戒,師依法受戒成為比丘,不同於之前僅僅以離俗出家為僧者;因此,後人將師當作漢土真正比丘的第一人。佛祖統紀正元元年(254),漢魏以來二眾唯受三歸,大僧沙彌曾無區別。曇摩迦羅(Dharma-k2la法時)乃上書,乞行受戒法。與安息國沙門曇諦(又稱支曇諦曇諦347411,俗姓康)同在洛,出曇無德部四分戒本,十人受戒羯磨法,沙門朱士行受戒之始。高僧傳昔漢靈之時竺佛朔譯出道行經,即小品之舊本也。文句簡略意義未周。士行嘗於洛陽講道行經,覺文章隱質諸未盡善。每歎曰此經大乘之要,而譯理不盡,誓志捐身遠求大本。遂以魏甘露五年(260)雍州,西渡流沙既至于闐…。

漢法本內傳》可看到漢代即有出家眾,其他都是僧史傳中,據宋贊甯《大宋僧史略》卷上「東夏出家」門載:「漢明帝(西元2875年)聽陽城侯劉峻等出家,僧之始也。洛陽婦女阿潘等出家,此尼之始也。」據《記纂淵海》卷一百八十五引《事物紀原》載:「《大宋僧史略》曰:漢明帝既聽劉峻出家,又聽洛陽婦女阿潘等出家,此蓋中國尼之始也。」以上又是一種說法,即比丘尼之初,始于東漢的洛陽婦女阿潘。

第一位出家的中國比丘尼,據現在可考的文獻記載來看,說法不一。據寶唱《比丘尼傳》序中載:「像法東流,淨檢為首。」淨檢就是《比丘尼傳》所記的第一位比丘尼。寶唱又在《比丘尼傳》卷二《寶賢尼傳》中記述道:「初,晉興平中淨檢尼,是比丘尼之始也。」持此觀點的大有人在,清初詩人朱彝尊《雜事》二十首之一道:「至晉始有尼,入梁俗莫挽。」陳士強《佛典精解》載:「佛教傳入中國以後,在相當長時間裡,也只有比丘,而沒有比丘尼,一直到西晉末年武威太守之女仲令儀(即淨檢’)從罽賓國沙門智山出家,漢地始有比丘尼。」蔡鴻生所著《尼姑譚》附錄《中國尼姑大事記》中寫道:「仲令儀出家,法名淨檢,始有漢族婦女受戒為尼。」以淨檢為中國第一位比丘尼的觀點,其主要根據就是寶唱的《比丘尼傳》。

(待續) 


[ 聖眾篇 ][ 法爾辭庫 ] [ 首 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