Quest002.gif (10734 bytes)Exclaim.gif (1443 bytes)證小參 --

             突然進入空寂心境是什麼現象?


九十三 、參問

(2009)年6月24日那天晚上我領悟後,我整個幾乎處於停止狀態,該說是空還是無,又或者腦袋沒想法,發呆?也可說其他人和我說話或者我看到其他事物評論時,我腦袋沒有喜怒哀樂的對錯反應,就算有也是很平淡的,平常的雜念也變少了,比較瞬間容易抓到專心的感覺,整個生活好像有一點變慢無方向,慾望也變少了,感覺好像我在看這個娑婆世界一樣,如同這到門已經在我眼前了,可是我不清楚這是什麼東西?叫做門嗎?不知道怎麼打開,或者沒想過它能打開,也不敢跨過這到門∼

因為此門後面還有很多門我還不知道∼然後和大家談話時,忽然間覺得到有一種小清醒的感覺,看見對方的無明在發作,然而我無法解釋我的看見,就算解釋了對方也聽不懂反而會罵我,若我繼續爭執也還是無法改變你的無明和我所感受到的事情∼在起心動念的第一時刻可以瞭解我是動什麼心∼

很可惜的此感受只維持七天而已,往後的日子至今雖沒有這麼的強烈,和以往相比我竟然能在很短的時間內有很大的進步,也看了很多書籍,發現世上也有很多人已經走在我前面了,而也有很多人都沒法走上這條路∼我也能分辨善惡的文章、語言,甚至知道哪裡是重點而好好的吸收∼而也不會很執著文字的理論和死背,能把看過瞭解的東西化成內心感受,就算現在不懂或是只懂一點也好,感覺有出來就一天天的越明顯∼也變得少吃少說話∼感覺直接修心比修身來的重要∼心觀心

 以往我是無法專心的,腦袋裡一直有音樂在唱、過去和未來以及幻想都不斷的在跑,心總是靜不下來,可是自此事件發生後,我可以藉著善知識的力量來提昇自己的心境,慢慢的瞭解到心靜下來是什麼感覺,秒數從1s 2s 3s...7s 8 s9s的慢慢增加∼

總之就是有很多無法用語言文字來描述這整個心境的感受,就算詳細的描述也無法說清,對方也不能完全聽懂,不過只有和我有同樣經歷的前輩們能知道我在說什麼,只是表達的方式不一樣而已∼
    看了很多書和網站,我到底是什麼情況,我說不出來那種感受和境界,身邊也沒有人可以替我解答∼謝謝∼

       

師答: 

林大德:

阿彌陀佛!2009824mail收悉,您雖沒有提及是什麼情形下讓您進入此種情境,但不管如何,也許是過去世的因緣,讓您進入到這種能力,問題在於今後您該如何走下去,這才是重要的問題,您所提回答如下。

1.     (2009)年6月24日那天晚上我領悟後,我整個幾乎處於停止狀態,該說是空還是無,又或者腦袋沒想法,發呆?也可說其他人和我說話或者我看到其他事物評論時,我腦袋沒有喜怒哀樂的對錯反應,就算有也是很平淡的,平常的雜念也變少了,比較瞬間容易抓到專心的感覺,整個生活好像有一點變慢無方向,慾望也變少了,感覺好像我在看這個娑婆世界一樣,如同這到門已經在我眼前了,可是我不清楚這是什麼東西?叫做門嗎?不知道怎麼打開,或者沒想過它能打開,也不敢跨過這到門∼先說明此心靈打開的狀況,也許是您前世修行的最終境界,有因緣讓您自然進入此境界,若不是菩薩,就是外道神格類,以便讓您今生能繼續修行。您所說的狀態若說是空,也是世間禪定中的所謂無想空,若無因緣來是無有念,無念中又無有覺知,只能於因緣來時,會起心動念才能覺知,所以說是有空的樣子。但此非是禪宗所謂的開悟,禪宗的開悟要能入第八識中翻了無始劫來所熏習的種子,習氣隨緣現起後,經千錘百鍊,最後終於煙消雲散後,此時空性才真現起,此人也才能體悟自性應緣之細節,對於一切法生滅不會有錯誤的覺知。現在您是處在分水領處,不是入一般所謂通靈的神道中,就是要走入修習真正解脫的佛道,學習般若智,離一切法無所黏。您應於日常面對人事物時,依覺性而隨緣應對,甚至要能有無偏執的心。若是您談世間事,這是無聊的事,可以不用說,若是要說者是修行上、利益人的事始要說。有人願意聽則說,不願聽者住口,這就是能善觀因緣,目前可以這樣做。

2.     因為此門後面還有很多門我還不知道∼然後和大家談話時,忽然間覺得到有一種小清醒的感覺,看見對方的無明在發作,然而我無法解釋我的看見,就算解釋了對方也聽不懂反而會罵我,若我繼續爭執也還是無法改變你的無明和我所感受到的事情∼在起心動念的第一時刻可以瞭解我是動什麼心∼能覺他人無明心起,是自己心眼已有開的現象,這是一種色陰魔相的境界,意根起魔相,甚至於其他五根(眼、耳、鼻、舌、身)能有異能。像這種魔相是善境界,是修行過程中一種過程,但不能執取,一執著就有可能會著魔。您不必跟別人說什麼,因別人不見的懂,反會說您神經病。要裝聾作啞,不必在意人家起什麼心意,只要能安住自己對於所知的心態就好。對於自己平時不要起心動念,這就是執杖牧牛。若已起心動念,不用執著為真,要以《圓覺經》的隨順覺性去處理。《圓覺經》地上隨順覺性雲:「有覺有照,俱名障礙,是故菩薩常覺不住,照與照者,同時寂滅。譬如有人,自斷其首,首已斷故,無能斷者。則以礙心,自滅諸礙。礙已斷滅,無滅礙者。修多羅教,如標月指,若復見月,了知所標,畢竟非月。一切如來,種種言說,開示菩薩,亦復如是。此名菩薩,已入地者,隨順覺性。」而現在的您更要明隨順覺性相:「但諸菩薩,及末世眾生,居一切時,不起妄念,於諸妄心亦不息滅。住妄想境,不加了知,於無了知,不辯真實。彼諸眾生,聞是法門。信解受持,不生驚畏,是則名為隨順覺性。」此段經文若是不能體會,就要上法爾網上去閱讀,網上有解釋此段經文的文章。

3.     很可惜的此感受只維持七天而已,往後的日子至今雖沒有這麼的強烈,和以往相比我竟然能在很短的時間內有很大的進步,也看了很多書籍,發現世上也有很多人已經走在我前面了,而也有很多人都沒法走上這條路∼我也能分辨善惡的文章、語言,甚至知道哪裡是重點而好好的吸收∼而也不會很執著文字的理論和死背,能把看過瞭解的東西化成內心感受,就算現在不懂或是只懂一點也好,感覺有出來就一天天的越明顯∼也變得少吃少說話∼感覺直接修心比修身來的重要∼心觀心。這是屬於小悟的修證,氣脈也沒全打通,所以才只有七天好光景以後就沒了,這是小悟,小悟能有千百回,若是大徹大悟(禪宗的真開悟)就只能有一回,因大翻種子一次,達數年之久始能淨盡故,所以大徹大悟者一次就夠了。您雖是小悟,但您已將過去世修習的智慧開顯出來了,現在自己修心是要隨緣修,遇事緣才能修,對於世間事好壞、善惡、對錯、…,不用去理會得,這就是佛法裡所說的般若智慧,對於一切法能以無所有、不可得觀之,任何事能不黏、不即不離。什麼事都要能知後,隨緣去印證自己習氣是否已斷,修行過程是對於佛理先「已知」,然後證習氣有多少、心通力有多少、自性真如性用有多少,是否能過後都放下,這是「已證」。最後當知習氣是否都已斷,所作已辦?這是謂「已斷」,已斷者才能有初、二、三果可言,一有三果定有五神通現起。末法時期不能住家獨居而修者,悟到初、二、三果是不可能的,所以不要犯有大妄語。現在您不要看世間人寫的書,直接能讀佛經最好,對於經文能懂就懂,不懂也沒關係,廿、卅年後您才能知世尊是在說什麼道理。

4.     以往我是無法專心的,腦袋裡一直有音樂在唱、過去和未來以及幻想都不斷的在跑,心總是靜不下來,可是自此事件發生後,我可以藉著善知識的力量來提昇自己的心境,慢慢的瞭解到心靜下來是什麼感覺,秒數從1s 2s 3s...7s 8 s9s的慢慢增加∼。腦中有音樂在唱,若是今生熏習的,您當然懂得是什麼歌,這是自性熏習很重、很厚,已成為一個厚種子,若是唱流行歌就要逼迫它停止,把它轉成唸佛號,或持咒語,以後遇到逆境時,才能讓自性念佛來安住您的心,以後往生時也要依此念佛一心往生。至於您說的讓心靜下來,是初步要修空觀者的修行行為,叫作修習空三昧。以後再突破時,可以修無相三昧,所謂無相三昧是於心起滅中,好壞心念都不用害怕,能安住此自性而觀心,如此能知很多您周遭間與您有關的人事物在進行的狀況,因您自性能覺而現心念,這樣的事您要去熟悉。總之,修行過程都有次第,您要認識清楚,才不會把中途當終點,這些法要要能永遠去修持,不然不是走錯路,就是浪費時間了。

5.     總之就是有很多無法用語言文字來描述這整個心境的感受,就算詳細的描述也無法說清,對方也不能完全聽懂,不過只有和我有同樣經歷的前輩們能知道我在說什麼,只是表達的方式不一樣而已∼。一切事可不必說,記得「囚能長智」,只是不要有希望怪力亂神的能力,也不要以鬼神心通去亂人心意,這樣默默潛修數十年,有緣能度眾時就要隨緣去作度眾事,這之前就是要能深入經藏,讓自己智慧如海。若還不能體會甚深佛理,可以把法爾網「經典選讀」部份之文章好好研讀,足夠建立您的正確佛法觀念、般若智慧。若您還未受三皈五戒、菩薩戒,要隨緣去受正統佛教的戒律法會,依持戒律而修才不會走入魔道。

6.     看了很多書和網站,我到底是什麼情況,我說不出來那種感受和境界,身邊也沒有人可以替我解答∼謝謝∼要看網文,就要有能力分辨內外道、真假佛法、邪魔外道法、方便法、…。若自己依經典研讀就不會怕被人所影響,依您目前的情形來看,是有正護法神守護,還不致於會走錯路。總之,要能以戒為師,以讀經典得智慧,當自己心地清淨時,自有因緣讓您隨佛緣而走,目前不必覺得徬徨無依,只要充實自己對佛法的知識,以能知而後要放下,不去網路上、紙上談論佛法、論是非、較長短,這樣自修後有朝一日,更能轉途,因修行層次、次第離不開小乘、大乘,顯教、密教,先是顯教、小乘法,小乘是依戒而修,再依顯教理念修空觀、般若智。然後證的空理後,始能進入密教,再依佛陀身口意三密來利益群生,這時就是真正進入大乘佛法陀羅尼門了。

7.     依您目前修行情況,若要不走錯路,一定要看《楞嚴經五蘊魔相解說》一書,若想要此書,請依法爾網上公告方式索取。謝謝您的mail。

 


[ 參證小參 ]  [ 問題小參 ] [ 首 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