參證小參 --
空寂是何義,境界又怎麼樣?
五十七、參問:
老師一直以來常提守住空寂,但其實什麼是空寂呢?大家對空寂的理解一致嗎?我覺得在沒有挨近空寂的邊上以前,空寂是很抽象的名詞,以為懂得,其實未必。因為累世以來我們的心,裝滿了形形色色`各式各樣的東西,早已遠離空寂很久很久,久到不識它為何物了。現在的我看空寂是心無所待,亦無可寄。或許這也不盡全對,但就是目前我的解讀。
師答:
李大德:
阿彌陀佛!3月30日mail收悉,看到您的信感知您心已恢復了祥和,處狂風暴雨後的寧靜,希望您能永遠保持這種謐靜,縱使心湖中現出無量業緣,也要永遠保持這種寧靜,遇緣無執自在,這就是空寂。其實您的解讀已把空寂說出來了,有點樣子了,以後能不能永遠保持這樣,就要看您的了。現在再仔細來說明各種人對於空寂可能的誤解。
一、第一種人可能把空寂認為全無念頭,打坐中氣不具足,氣不入腦中,但也能不起一念,永守住一個空、無念,以為這個就是空寂,這是錯誤的空寂。其實這種人根本連第七識心未見,也沒有入第八識心田中,微細心未見,怎有空體的體驗,怎有空覺,連初禪境都沒有進入。
二、第二種人修證到六、七識不動,常喜愛空無念,也很厭惡念頭起滅,所以一直要滅除這念頭,這樣會得無念,死後就會進入客天─無想天中。
三、第三種人已能不打妄想,亦無妄念,常處在此種境況,這樣子是有「空」的樣子,但還無「寂」的境界。真正寂然者是有境心自在不黏,那才是寂寂然的解脫境界。
四、第四種人平時不起心動念,有因緣來時,以自性應緣起心動念,但無第二念、第三念應緣相隨,這就是以空的體應緣,面對這不空的境,但能無著、無黏,佛性如如不動。前者是空、是體,後者是有法無主,是謂寂,也可說寂照,兩者合稱為空寂。所以空寂是一種解脫的境界,是證得空有不二的中道觀、實相觀行者,此人能遍知一切法,但也能無執一切法,這就是空寂。謝謝您的mai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