參證小參 --
眾生本來成佛?那為何又淪墜了?
五十四、參問:
親愛的老師:阿彌陀佛!
上週六的晚上,在王老師家中研討牧牛圖時,提到「衆生在過去世,已經成過佛了。」當時就請問王老師,這句話是從那裏出來的?他說大概是從《妙法蓮華經》。
我從大藏經的CD中去找,同時也查看家中的一本祇含有第一、二卷的《妙法蓮華經》,依然沒發現那句話。請老師為我們指示迷津。感恩!
學生 莊 恭敬合十 七月十七日2007年
師答:
莊教授大德:
阿彌陀佛!7月17日mail收悉,因其他事忙,未能及時回函,影響到您們的討論,真對不起。要談此眾生已成佛事,先從經典上造成大眾迷糊之處說起。
一、經典論述
《圓覺經》中云:善男子!虛空如是平等不動,當知覺性平等不動,四大不動故,當知覺性平等不動。如是乃至八萬四千陀羅尼門平等不動,當知覺性平等不動。善男子!覺性遍滿清淨不動,圓無際故。當知六根遍滿法界,根遍滿故,當知六塵遍滿法界。塵遍滿故,當知四大遍滿法界,如是乃至陀羅尼門遍滿法界。善男子!由彼妙覺性遍滿故,根性、塵性,無壞、無雜。根塵、無壞故,如是乃至陀羅尼門無壞無雜。如百千燈光照一室,其光遍滿,無壞無雜。善男子!覺成就故,當知菩薩,不與法縛,不求法脫,不厭生死、不愛涅槃。不敬持戒,不憎毀禁。不重久習,不輕初學。何以故,一切覺故。譬如眼光曉了前境,其光圓滿得無憎愛。何以故,光體無二,無憎愛故。善男子!此菩薩及末世眾生,修習此心,得成就者。於此無修,亦無成就。圓覺普照,寂滅無二。於中百千萬億不可說阿僧祇恒河沙諸佛世界,猶如空花,亂起亂滅。不即不離,無縛無脫。始知眾生本來成佛,生死涅槃猶如昨夢。善男子!如昨夢故,當知生死及與涅槃,無起無滅、無來無去,其所證者,無得無失,無取無捨。其能證者無住無止,無作無滅。於此證中,無能無所,畢竟無證,亦無證者,一切法性平等不壞。善男子!彼諸菩薩!如是修行,如是漸次,如是思惟,如是住持,如是方便,如是開悟,求如是法,亦不迷悶。爾時世尊欲重宣此義。而說偈言
普眼汝當知 一切諸眾生 身心皆如幻
身相屬四大 心性歸六塵 四大體各離
誰為和合者 如是漸修行 一切悉清淨
不動遍法界 無作止任滅 亦無能證者
一切佛世界 猶如虛空花 三世悉平等
畢竟無來去 初發心菩薩 及末世眾生
欲求入佛道 應如是修習
先就此段加以說明:
(1)若能做到「修習此心,得成就者。於此無修,亦無成就。圓覺普照,寂滅無二。於中百千萬億不可說阿僧祇恒河沙諸佛世界,猶如空花,亂起亂滅。不即不離,無縛無脫。」若能這樣的話,才知道說每個人都有佛性,本來就是具有佛性,所以此經文是說:本來眾生也是佛,只要能無修,亦無成,才能得圓覺。此說無修亦無成,即是用般若智觀一切無所有、不可得,若能這樣等於無修、無成,終至成正覺。此處經文容易造成誤解,看到此句:「始知眾生本來成佛,生死涅槃猶如昨夢。」會說以為眾生已是佛?若是佛應不用修了,但底下又提出「如是修行,如是漸次,如是思惟,如是住持,如是方便,如是開悟,求如是法,亦不迷悶。」所以眾生本來是佛性具足沒錯,好好依此而修,您也是佛。但不依圓覺經義而修,就沒辦法找回自己佛性。
(2)世尊再宣說偈語中,亦沒有提到眾生已成佛,又迷糊掉的語句。
(3)古德裴休居士做《圓覺經疏》,云:「始知眾生本來成佛,始知即始覺。觀行成就方能知故,本成即本覺。知與不知本是佛故,佛是究竟覺,始之與本,非二覺故。」裴休居士亦未直陳說眾生無修即是成佛。其後有云:「生死涅槃猶如昨夢,亦無始覺之異。四相本來同一覺故。又寂滅無二,是自覺。世界及眾生。是覺他。成佛二字及生涅如夢。是覺滿。成就是滿義故。動寂雙亡方圓滿故。」此處四相即始覺、本覺、涅槃、生死之意,本覺是佛性具足之體性,始覺是覺悟而修之覺知。依《解深密經》三自性言,本覺可說是圓成實性之佛性,始覺可說是依他起性之覺知性,若菩薩在覺知一切因緣時,能得無住一法相上,此即是菩提覺性,達此境界可說是覺者,也就是俗稱的成佛。一個菩薩能修至最清淨覺,即是如來佛,即是得圓成實性,入如來藏性,五分法身圓滿,遍布十方虛空界。
(4)古德裴休居士提到成佛之說,也是抱持謹慎態度,未直陳眾生皆是佛,言:「然說生本成佛,唯是圓覺、華嚴,餘成義含不的指注。但以語驚凡聽,理越常情。佛既罕言,愚夫多謗。今詳教理略舉六門:一者小乘有部,唯悉達太子一生成佛,餘皆無分。二者大乘始教,三無數劫(三大阿僧祇)行位滿足方得成佛。三者終教,相盡性顯名成正覺。四者華嚴說,十信位滿初發心住,即成正覺。五者頓教,一念悟時即名為佛。六者圓教,本來成佛。故華嚴云:如來成正覺時,於其身中普見一切眾生成正覺,乃至普見一切眾生入涅槃,皆同一性,所謂無性。又云:菩薩摩訶薩應知自心念念常有佛成正覺。何以故?諸佛如來不離此心成正覺故,如自心一切眾生心亦復如是,悉有如來成正覺。今經文者,若約觀成方能知之,即當四、五兩門。若約所知,眾生本來皆佛,則唯第六。三稱實同,稱法界真實性故。」
裴休居士提及華嚴、圓覺二經有提及眾生本來是佛,要知《華嚴經》是世尊證悟時,對於他化自在天天神菩薩者說,《圓覺經》更是對於開悟菩薩者說,此二經對於已有點佛蹤者始言及眾生是佛,但未直接肯定說已成佛者,那為何又會迷失掉了。
第二段:「於是金剛藏菩薩,在大眾中,即從座起,頂禮佛足,右遶三匝,長跪叉手,而白佛言:大悲世尊!善為一切諸菩薩眾,宣揚如來圓覺清淨大陀羅尼,因地法行漸次方便,與諸眾生開發蒙昧。在會法眾,承佛慈誨,幻翳朗然,慧目清淨,世尊!若諸眾生本來成佛,何故復有一切無明?若諸無明,眾生本有,何因緣故,如來復說本來成佛,十方異生,本成佛道,後起無明,一切如來,何時復生一切煩惱?唯願不捨,無遮大慈,為諸菩薩開祕密藏,及為末世一切眾生,得聞如是修多羅教了義法門,永斷疑悔。作是語已,五體投地,如是三請,終而復始。」
本段金剛藏菩薩又重提”眾生本來成佛,何故復有一切無明”?這可能又使大家更認定經文翻譯沒錯,應是已成佛,然後又迷糊了呢!?
第三段:「爾時世尊,告金剛藏菩薩言:善哉!善哉!善男子!汝等乃能為諸菩薩及末世眾生,問於如來甚深祕密究竟方便,是諸菩薩最上教誨了義大乘,能使十方修學菩薩及諸末世一切眾生,得決定信,永斷疑悔。汝今諦聽,當為汝說。時金剛藏菩薩奉教歡喜,及諸大眾默然而聽。」看到本段好像世尊要回答為何成佛又迷糊了。
第四段:「善男子!一切世界始終生滅,前後有無,聚散起止,念念相續,循環往復,種種取捨,皆是輪迴。未出輪迴,而辨圓覺,彼圓覺性即同流轉,若免輪迴,無有是處。譬如動目能搖湛水,又如定眼,猶迴轉火,雲駛月運,舟行岸移,亦復如是。善男子!諸旋未息,彼物先住,尚不可得。何況輪轉生死垢心,曾未清淨,觀佛圓覺而不旋復。是故汝等便生三惑。」
此段世尊根本也不談成佛又迷糊之事,反而提出不出輪回者,又要辨圓覺,這是極錯誤的,就像有人未悟道而一直談悟道、成佛之事一樣,這是不切實際的。到此我不得不懷疑,「始知眾生本來成佛」這句經義翻譯是否翻對了,成佛梵語是 buddhobhavati(由buddha` bhavati轉成),應不會有疑義,要有問題是在”本來”這兩字了。若是”本”是本覺義,來是”如來”義,又有點勉強成戲論了。裴休居士也是把本來成佛,撤開併合成「本成」來談,說是:「本成即本覺。知與不知本是佛故,佛是究竟覺,始之與本,非二覺故。」想來裴休居士也戲論一番。
下面世尊提出(1)眾生患有眼病,眼花撩亂以為是真有實法,不亂執取,就能無病。(2)佛性如金,本就具足,不待金成,只要放下污穢,拿掉妄執即現。(3)聲聞斷滅,不得圓覺,以輪迴心,必生輪迴見,應先斷根本輪迴,再來談圓覺等等。
(1)善男子!譬如患瞖妄見空花,患翳若除,不可說言。此瞖已滅,何時更起一切諸翳。何以故?瞖花二法非相待故。亦如空花滅於空時,不可說言虛空何時更起空花。何以故?空本無花非起滅故,生死涅槃同於起滅,妙覺圓照離於花瞖。善男子!當知虛空非是暫有亦非暫無,況復如來圓覺隨順而為虛空平等本性。
(2)善男子!如銷金鑛,金非銷有,既已成金,不重為鑛。經無窮時,金性不壞,不應說言,本非成就,如來圓覺,亦復如是。善男子!一切如來妙圓覺心,本無菩提及與涅槃,亦無成佛及不成佛,無妄輪迴及非輪迴。
(3)善男子!但諸聲聞所圓境界,身心語言,皆悉斷滅,終不能至彼之親證所現涅槃。何況能以有思惟心測度如來圓覺境界,如取螢火燒須彌山,終不能著。以輪迴心,生輪迴見,入於如來大寂滅海,終不能至。
(4)是故,我說一切菩薩及末世眾生,先斷無始輪迴根本。善男子!有作思惟,從有心起,皆是六塵,妄想緣氣,非實心體。已如空花,用此思惟辨於佛境,猶如空花復結空果,展轉妄想,無有是處。
(5)善男子!虛妄浮心,多諸巧見,不能成就圓覺方便。如是分別,非為正問。爾時世尊。欲重宣此義。而說偈言:
金剛藏當知 如來寂滅性 未曾有終始
若以輪迴心 思惟即旋復 但至輪迴際
不能入佛海 譬如銷金鑛 金非銷故有
雖復本來金 終以銷成就 一成真金體
不復重為鑛 生死與涅槃 凡夫及諸佛
同為空花相 思惟猶幻化 何況詰虛妄
若能了此心 然後求圓覺
總結:「始知眾生本來成佛,生死涅槃猶如昨夢。」這句話,原典梵文已不可考,所以不知其真實義,假若翻成「眾生本自具足佛性,生死涅槃猶如昨夢。」可能就不會造成大眾以為是自己已成佛,是後來又迷糊了,又輪墜了。但佛陀多羅法師雖是罽賓國人,位於印度北部,即今喀什米爾一帶之地,應該也不會有翻譯錯誤的可能。所以不要花腦筋在此上面,今生能否認識學佛之路,好好去除賓垢,成就如菩提才是最真實的。
二、成佛、成如來之義別
一般人對於佛、如來分辨不清,以為佛(buddha)就是如來,如來(tath2gata)就是佛,其實嚴格講起來,佛僅是覺悟、悟道而已。究竟如來果之如來是可以稱為佛,但成佛者不一定能稱為如來,是如來就應有十號具足的功德相,十號是應供、正遍知、明行足、善逝、世間解、無上士、調御丈夫、天人師、佛、世尊,這是狹義的佛所不能相比的,因此佛只是如來十號之一的德性而已。成佛不見得能得一切智,能調伏一切眾生(調御丈夫),就像阿羅漢已成佛,卻不能具足四無量心,來度一切眾生。而如來佛是大慈、大悲、大喜、大捨者,因地本願是度盡一切有情、無情眾生,所以成佛如來後,不是常住於涅槃,而是隨處示現在度一切眾生的,這就是如來佛。若一個人只成佛,而住涅槃,不度一切眾生,那不是如來佛,這種佛是會退轉的。
不能度盡一切眾生的,那不是如來佛,大概就是佛。成佛梵語 buddho bhavati,又稱作佛、得佛、成道、得道、成正覺、成菩提、證菩提、現等覺、得佛果,本言指菩薩於多劫中滿足因行,完成自利、利他之德,而至究極之境界。若原經典梵文不是用buddha` bhavati(成佛),那成佛其原語不一,還有 bodhi3spr0ate是指證最上菩提之義,abhisa3budhyate是指現等覺之義,buddhatvam av2pnoti是指得佛之性義,bodhi3 labhate、bodhi-prapta是指得最上菩提之義,buddho vibudhyate是指覺悟而成為佛陀之義。
三、眾生既然成佛,為何又淪墜?
若是成如來佛而有淪墜事,那是如來大慈大悲憫眾生故,示現六道眾生身,現正行、邪行以利眾生、度一切眾生故,此等如來應化身無量無邊,所示現猶如眾生無別,所以看來是淪墜,其實不然,凡夫看來此如來應化眾生身非如來身,如來觀此應化身無有別其法身、報身相,這些義理要去看《佛地經》、《解深密經》等,始能徹底了解如來化度眾生之情況。
真正成佛陀、成如來後,當然無有淪墜的道理,都是不究竟覺才又會退轉、淪墜。譬如說:
(1)成阿羅漢果、辟支佛果,還要分別於兩萬劫、一萬劫後轉小向大,發菩提心修菩薩道,求如來菩提,這是退轉,也是轉進。
(2)證得十住位之第七位住地前菩薩,只得位不退轉,其行、其心都還是會退轉,所謂退轉就是淪墜,根本無明萌芽再迷糊,生生世世於十住、十行、十迴向位階中輪轉不休。
(3)登入地上菩薩位(初地菩薩),始得菩薩行不退轉,雖然菩薩行不退轉,但其心還會退轉,所以菩薩不取涅槃,不瞿生死,甘願沉倫於六道中,以無量阿僧祇劫來度眾生,最後身始能成就如來佛,得最清淨覺。
(4)到證得八地不動地菩薩,才是獲得菩提心不退轉,心安住無為境,繼續往前修學,淨盡所有微細染法,得最清淨覺時,此時要退轉也無污垢可依,怎可能會退轉?只有大悲心起時,示現六道眾生相,來利益一切眾生而已。
以上所說會退轉的賢聖眾,因有所成佛、成覺,都是不究竟故,非最清淨覺故,所以說雖然有所覺,但因不堅牢故,所以還是會再退轉。所以成菩提、成正覺,還是有高低、優劣、程度之別,因此修行過程中就有不同名相之出現,若證得無上正等正覺,就沒有退轉了。所以未究竟覺的菩薩,心垢輕厚有別,位階就有十二之別:
(1)乾慧地(śukla-vidarśanā-bhūmi),乾慧意指單有觀真理之智慧,而尚未為禪定水所滋潤。又作過滅淨地、寂然雜見現入地、超淨觀地、見淨地、淨觀地。此位相當於聲聞之三賢位,以及菩薩自初發心乃至得順忍前之覺位。
(2)性地(gotra-bhūmi),又作種性地、種地。即聲聞之四善根位與菩薩得順忍之位,雖愛著諸法實相,但不起邪見,係智慧與禪定相伴之境地。
(3)八人地(astamaka-bhūmi),又作第八地、八地。人即忍意。相當於聲聞見道十五心(已體認四諦十六心之八忍七智)之須陀洹向,與菩薩之無生法忍。
(4)見地(darśana-bhūmi),又作具見地。相當於聲聞四果中之初果須陀洹果,與菩薩阿鞞跋致(不退轉)之位。
(5)薄地(梵 tanū-bhūmi),又作柔軟地、微欲地。聲聞已斷欲界九種煩惱(修惑)一分之位,即須陀洹果或斯陀含果。亦指菩薩已斷諸煩惱,猶存薄餘習之位,即阿鞞跋致以後至未成佛間之覺位。
(6)離欲地(vīta-rāga-bhūmi),又作離貪地、滅婬怒癡地。聲聞斷盡欲界煩惱得阿那含果之位,與菩薩離欲得五神通之位。
(7)已作地(krtāvī-bhūmi),又作所作辦地、已辦地。即聲聞得盡智、無生智證得阿羅漢果,或菩薩成就佛地之位。
(8)辟支佛地,即觀十二因緣法而成道之緣覺。
(9)菩薩地,指從前述之乾慧地乃至離欲地,或指自後述之歡喜地乃至法雲地(初發心至金剛三昧),即菩薩自最初發心至成道前之覺位。
(10)佛地,等覺指一切種智等諸佛之法完全具備之位。此三乘共位之菩薩,依無漏智斷盡疑惑而開悟。佛地還具有十地:(a)甚深難知廣明智德地,又作最勝甚深難識毘富羅光明智作地。(b)清淨身分威嚴不思議明德地,又作無垢身威莊嚴不思議光明作地。(c)善明月幢寶相海藏地,又稱作妙光明月幢寶幟海藏地。(d)精妙金光功德神通智德地,又作淨妙金光功德神通智作地。(e)火輪威藏明德地,又作光明味場威藏照作地。(f)虛空內清淨無垢焰光開相地,又作空中勝淨無垢持炬開敷作地。(g)廣勝法界藏明界地,又作勝廣法界藏光明起地。(h)最淨普覺智藏能淨無垢遍無礙智通地,又作最勝妙淨佛智藏光明遍照清淨諸障智通地。(i)無邊億莊嚴迴向能照明地,又作無邊莊嚴俱胝願毘盧遮那光作地。(j)毘盧遮那智海藏地,又作智海陪盧遮那地。
(11)妙覺,如來佛,得如來境界除十號具足外,福德圓滿,十八不共法獲得,用自受用身、他受用身現起,有十二真如相唯妙覺如來所具有,亦稱十二無為或十二空。即真如之十二種異名:(a)真如,真者真實,如者如常。諸法之體性真實如常。(b)法界,界者所依之義。真如為諸法之所依。(c)法性,是為諸法之體性。(d)不虛妄性,法性真實而離虛妄。(e)不變異性,法體不變不改。(f)平等性,離諸法之差別相,平等不二。(g)離生性,離生滅。(h)法定,法性常住。(i)法住,住於真如之法位。(j)實際,極真如之實理,至於窮極之際。(k)虛空界,理體周遍。(l)不思議界,理體絕思慮言議,不可思議。
四、最後的感言
此問題非常高深,我等學佛者,知見受限,所以不要、也不必討論太多。我雖想舉例說明得更清楚,但是不可能的,談這一點點已花掉我一整天時間,想來也沒必要再找很多資料,繼續談下去了。我們不要以一句經文,妄落入執著,陷入戲論中。不管眾生是否以前都是成佛的,就是成佛也是成小佛,現在我們連小佛都不是,還是處在無明狀態,這是鐵的事實,所以大家應遠離戲論,認真打坐、禪修,破除身見,悟得苦諦,再斷除內心污垢,入清淨覺,以六波羅蜜多,求取正等正覺為要。如此就要學無黏、無著、實相觀,既然要學無為法相,就不要在有為法相中做戲論。
我們弘法的原則是,對於半生不熟的佛學理念,不要去宣揚,不要出現在文章裡。譬如說眾生本來成佛,常這樣說,會讓人起我慢心,還有更無知者,也就真的自認為是佛,因而不認真修行,而自甘墮落了。請大家多了解如來的境界、菩薩的境界、阿羅漢的境界,知道聖人的真實境界、能力、智慧、神通變化,這樣就不會自我肯定說自己就是佛、是菩薩、是羅漢了。鼓勵大家要撥點時間,看看網上《解深密經》所述如來的功德相,實非我們所能體驗的。學佛要注意內省與實修境界的印證,不要落於語言文字之辯論。感謝大家辛苦了!阿彌陀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