Quest002.gif (10734 bytes)Exclaim.gif (1443 bytes)根本智與後得智何者是先得?


五十三、參問

張老師 您好!

Dear 張老師, 您好:

《楞嚴經五蘊魔相解說》我已研讀到「想蘊魔相」完。(暫時在此打住,因為下兩章,我的研讀程度還不到)。目前,正在讀(非研讀)楞嚴經。在此,想請問您:

1.「八觸十功德」中的「十功德」,是否範圍就在「五蘊魔相」中

2.《大乘佛經是用來印證您的心地的》(based on the statements on your web site on Jan. 10, 06).一定是如此嗎?我怎麼覺得有些是開擴我們的視野、胸襟,和增加我們的正見、正念!當然,如果有證得如佛經所言,則該部佛經此人一讀就懂,不必像我這樣,花了好多時間自修,研讀地藏、彌陀、無量壽、金剛、藥師、…。尤其是40華嚴,我自修了二、三年,才研讀到32參,對40華嚴有一點點了解。至於《楞嚴經》有些部份(因我從來就沒研讀完),的確是用來印證心地的。因為讀100遍,,也不知道在說什麼!(沒證得過)

一些學佛朋友,常笑我學佛學得好辛苦,要看那麼多佛經,除了自己的興趣外,我覺得許多人生的困惑,我在其中找到答案,佛經中也我們如何得自在的生活,我真想從中獲更多智慧!

昨天,我看一法師有關「華嚴經」的演義,有些話讓我反省自我修學過程:「研究」,是學得「後得智」;「讀經」是修「根本智」。「智慧是自性本來具足,非從外學得」!不知是否此即網站建議該大德「使身體有氣感時,再來學習打坐,然後深入經藏,才會產生智慧,佛經也才能看得懂的」之原因。而自己也因學佛的次序不同,浪費時間?(但,學佛首要在正見啊!)Thank you for your help!Have a good day! P.S. To make you easier to read, I type this letter in Chinese, thought my Chinese typing is very very slow!

 

師答:

Joyce大德:

阿彌陀佛!1月11日mail及往後幾封mail都收到了,因有些重要事忙著,沒能即時回此mail,尚請見諒。所提的問題討論如下。

1.「八觸十功德」中的「十功德」,是否範圍就在「五蘊魔相」中?八觸是身體的變化,十功德與八觸合在一起談,應未全進入五蘊魔相中,但後面的功德相應已包括。世尊為比丘開示不尚虛論,要重實修,故講十功德論:(1)精勤,(2)少欲知足,(3)有勇猛心,(4)多聞能與人說法,(5)無畏無恐,(6)戒律具足,(7)三昧成就,(8)智慧成就,(9)解脫成就,(10)解脫見慧成就。所以論云此十事,得潤及一切,多所饒益,得修梵行,得至滅盡無為之處,乃涅槃之要。若包括行、識陰魔相的十功德,有(1)入智功德,觀解趣實,稱為入智。(2)起通功德,妙用隨緣,稱為起通。(3)大無量功德,化心深廣,稱大無量。即菩薩無緣大悲心,如虛空無所分別,而能普益一切眾生。(4)十利益成就功德,行德建立,稱為利益成就。 (5)五事報果成就功德,報果成就即勝報圓具之意。五事者:(a)諸根完具,六根不缺。(b)不生邊地,常處中國,降化隨物。(c)諸天愛念。(d)一切人天大眾恭敬供養。(e)得宿命智。(6)心自在功德,即具金剛定,所為無礙,為諸三昧中第一。(7)修習對治功德,即善於修習四種離過道。(8)對治成就功德,解脫德立,稱為對治成就。(9)修習正道功德,習正道即起修上順之意。(10)正道成就功德,修習三十七道品,入大涅槃之常樂我淨,宣說大涅槃經,顯示佛性。

此後十功德,在通論上,為遍菩薩位之始終所修;若分論上,則五行為初地階位以前之菩薩所修,十種功德為初地以上之菩薩所修。五行者是指菩薩所修之五種行法。即:(1)聖行,聖為正之意,菩薩依戒、定、慧所修之行,稱為聖行。(2)梵行,梵為淨之意,菩薩於空、有之二邊無愛著之染,稱為淨;以此淨心運於慈悲,與眾生樂而拔其苦,故稱梵行。(3)天行,天即指第一義天,菩薩由天然之理而成妙行,故稱天行。(4)嬰兒行,嬰兒,以喻人天、小乘,菩薩以慈悲之心,示同人天、聲聞、緣覺之小善之行,故稱嬰兒行。(5)病行,是謂菩薩以平等心,運無緣之大悲,示現出等同於眾生之煩惱、病苦等之行,故稱為病行。

2. 大乘佛經是用來印證您的心地的》(based on the statements on your web site on Jan. 10, 06).一定是如此嗎?我怎麼覺得有些是開擴我們的視野、胸襟,和增加我們的正見、正念!當然,如果有證得如佛經所言,則該部佛經此人一讀就懂,不必像我這樣,花了好多時間自修,研讀地藏、彌陀、無量壽、金剛、藥師、…。尤其是40華嚴,我自修了二、三年,才研讀到32參,對40華嚴有一點點了解。至於《楞嚴經》有些部份(因我從來就沒研讀完),的確是用來印證心地的。因為讀100遍,,也不知道在說什麼!(沒證得過)。小乘行者也是可以印證心地的清淨與否,但要看他心眼打開的程度而論,所以大阿羅漢與菩薩無別。大乘菩薩用來印證自己心地清淨程度外,還要用來體會與眾生心間的互動有關連。修行沒有心地的另一種能力─靈通力現起來,讀大乘經典都是用意解,不能得證解之理。所以這些人再怎麼讀,都是白讀的。這樣基礎的修行、打坐就顯得很重要。此部份您已深能體會了,所以建議您還是不要放棄打坐、禪修,身體、心靈越有進境,對於大乘經典就越能了解的。

3.昨天,我看一法師有關「華嚴經」的演義,有些話讓我反省自我修學過程:「研究」,是學得「後得智」;「讀經」是修「根本智」。「智慧是自性本來具足,非從外學得」!不知是否此即網站建議該大德「使身體有氣感時,再來學習打坐,然後深入經藏,才會產生智慧,佛經也才能看得懂的」之原因。而自己也因學佛的次序不同,浪費時間?(但,學佛首要在正見啊!)對於根本智與後得智兩者,此法師說的是世間法的權宜之說,不是真正佛陀所說的本意,應該說:一個開悟的人始能獲得「根本智」,此智是由空而來的智慧,所以身體沒成就怎能得根本智。開悟後慢慢去除雜廢,始能悟到真空後,空慧圓滿,才能學得「後得智」,所以後得智發生、緣起在後,也就是得分別、差別相的智慧,如此行者就會有妙觀察智、神通力化起等能力。再看佛典解釋「後得智」又作無分別後智、後得無分別智。無分別智之一。與「根本無分別智」(根本智)相對,即根本無分別智後所得之智,蓋此智乃根本智所引,能了達依他如幻之境,故稱如量智、權智、俗智。又根本智為非能分別、非所分別,此智則為所分別、能分別。於十波羅蜜中,與後之方便善巧等四波羅蜜相配。此部份說來話長,若有機會再論述。謝謝您的mail

 


[ 參證小參 ]  [ 問題小參 ] [ 首 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