Quest002.gif (10734 bytes)Exclaim.gif (1443 bytes) 心念心聞


一、參問:何謂「口念耳聞」、「心念耳聞」、「心念心聞」,三者有何不同?
(本問題適合修心中心無相密法、藏密有相密法、淨土念佛法或金剛念佛法)

普通修唸無相密法、唸佛法有三個層次境界,一為「口唸耳聞」,二為「心唸耳聞」,三為「心唸心聞」等。初機行者所做修法均是「口唸耳聞」,起碼要修入「心念耳聞」,才有一點境界的樣子,而「心唸心聞」是心眼有開或微開的人之境界。茲將其用功方法及現象,在此向各同參略述。

「口唸耳聞」是初修行者的狀態,用口唸時係受諸於第六意識控制,由「動身發語獨為最」的偈語可知:「嘴巴發語音是由第六意識控制」。唸咒或唸佛者只覺得嘴巴在動,咒或佛號從嘴巴出,若用解剖生理去感覺,口與頭內腦中意念不相契合,亦即與心格格不入之感覺。若也用耳根去觀嘴巴唸出的聲音,守住此聲音即不會被外境牽引而成唸佛不專心,此符合第一階段修行是在斷外塵緣之說。此現象只有進入第二階段的行者,才能真確地體會第一階段「口唸耳聞」與「心唸耳聞」之不同。「口念耳聞」,即嘴巴在動的時候,專心用耳朵聽聲音,因為若不聽聲音,就很容易打妄想。唸時唸得太大聲會傷氣,因為氣一直放出去,所以嘴巴在唸時,氣要含在嘴巴裡面,不要一直往外吐出去,要讓氣回流入喉頭灌到丹田,這才是正法。若行者修完法會覺得很累,可能就是唸咒時,把氣一直吐出去所造成。正確方法是吸一口氣後,把氣含在嘴巴,不要主動的把氣吐出去,唸咒時,讓氣在嘴巴裡面,咕嚕、咕嚕返回喉嚨而到丹田,只有一點點氣從嘴巴跑出去。這樣愈專心唸咒,氣愈旺,等到這樣慢慢專心唸咒,氣通到頭部時,這時就要進到「心念耳聞」階段。

當唸咒、唸佛有成後,體中氣機會入頭殼腦內,可由自性覺知察覺到咒語或佛號發出的地點,如此即可進入「心念耳聞」之第二層次修行。「心念耳聞」是嘴巴已不大能自在地動,僅能微微地動,而腦筋處亦出心聲,利用耳朵注意口出之微微聲音及前額腦筋處發出的心聲,此時已可忘記外來的干擾塵境。這是一個重點,很多人就是在這個階段,沒辦法專心用耳根把咒抓住。如果可以抓住的話,能發覺腦筋裡有字出來,一個字接一個字出來,若你不是很專心去抓它,就容易起妄想。至此階段,要像「貓咬住死老鼠」不放。這樣就是如可覺知的我,去抓住從上額頭那裡飄念頭出來的那個點。如此,每個字都不放過。

如何又是「心念心聞」?可覺知的主人翁才是「真心」,用此心來聞從頭腦頂端流露出來的唸佛聲、唸咒聲,這就是「心念心聞」。會起心動念的心,本來是第六意識的分別心或第七意識的妄想心,而另外還有一可覺知起心動念或念從何處起的心。在用功方法上,此境界夾雜著嘴巴能動、微動、不能動、又能動的輪流狀態。嘴巴能動、微動,念頭都能從上額頭處出來,咒是從那裡出來的;從咒出來的起點,覺知的心就要抓住它,抓著它不放。這跟我們在看妄想念「貓抓老鼠」不一樣,仔細分析「貓抓老鼠」,有好幾種境界。如果妄想心一直起來,我看著妄想念,不被它所轉,那個也是「貓在抓老鼠」,是不為妄想境所轉。現在修法,咒是自己冒出來的,主人翁要抓這個,一字一字從窠臼出來的那一點地方抓著,一絲一毫不能放下,不要說腳或身體在痛,若再注意那裡,心就注意到痛了,不會注意咒出來的那一點了,這就沒有咬到死老鼠。因此,「心念耳聞」是嘴巴微唸,耳朵去聽它,再來的「心念心聞」就是用主人翁去聞心聲。

其實,萬法都是一樣的,觀痛也一樣,用主人翁來觀哪裡痛,一直抓著痛的那一點,是用色身在修;同樣的道理,現在不修身根,而是修心根。我在觀那邊痛,誰可以觀?誰被觀?只是換個角度,觀的「人」都一樣,但是被觀的對象變成心根,念頭要出來的那個,而且不要放棄那念頭,抓住念頭就不要放棄,不要被腳痛、聲音、拉走,一拉走後,工夫就白用了。

同學不必用雙盤坐三、四小時,可以用雙盤坐一、二小時後換成單盤,去專心持咒。起先抓著咒語,口念耳聞,修得如法時,才會知道氣怎麼一直竄到腦筋裡面。第二階段的「心念耳聞」,做到很得力的時候,不會被外在雜音抓走,或被內在妄想念抓住,耳朵一直在咒語上,這樣氣自然會衝到頭部內,頭頂處「啵」一下,你就知道氣進去了,此時還是用「心唸耳聞」。氣入腦中以後,動嘴巴好像是多餘的,氣會逼得嘴巴僅能微動,聲也變成氣聲,如此就是「心念耳聞」的境界。

最後,主人翁已經完全現出來了,當嘴巴動不起來時,覺知的「真心」就可以抓著從上額頭咒語自然出來的那一點抓住它,這就是「心念心聞」的境界,不必用耳根來聞,因已無微聲或氣聲,只有心聲心念而已。到最後連唸咒、唸佛的心聲也會起不來了,就進入一真法界,了了知覺而無其它雜念。此時身體的某地方氣賬或只覺腳微痛或無覺,進入如如自在的禪定之中。


[ 參證小參 ] [ 問題小參 ] [ 首 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