Quest002.gif (10734 bytes)Exclaim.gif (1443 bytes)證小參 --

             般舟三昧修到何程度才算達到境界?


一一O參問

張老師:

 大陸有許多人修般舟法門,並且晝夜不間斷地經行,不允許坐下休息,這其中奧妙是什麼?身體與心理到什麼程度才算達到般舟三昧?願張老師慈悲開示,謝謝!!!!

 

師答: 

韓大德:

阿彌陀佛!2008412mail收悉,因近個把月未回mail,故您的mail至今才在回,怠慢之處,尚請見諒。您所提的是佛立三昧,又稱般舟三昧。般舟三昧梵語 pratyutpanna-samādhi,是修定行之一種,一般在特定期間(七日至九十日)內,修行此三昧,得見諸佛。您可以想像九十天不倒下睡覺是什麼滋味,若業障現前,則腳足會腫大不能行,如心密大愚法師修般舟三昧時就是這個樣子。

另據《般舟讚》載,以九十日為一期,常行無休息,除用食之外,均須經行,不得休息,步步聲聲,念念唯在阿彌陀佛。般舟讚又謂,行此定法,須正身業,口稱佛名,意觀佛體,三業相應,故總稱為三業無間。在我國,以廬山慧遠最早聚眾結社行此定法,其後智顗、善導、慧日、承遠、法照等諸師相繼發揚此一定行,遂普遍盛行於我國與日本。有時稱念佛三昧,指以念佛為觀想內容之一種禪定,亦即觀念佛德或稱念佛名之三昧。分為因行、果成二類。(1)因行念佛三昧,指一心觀佛之相好,或一心觀法身之實相,二者皆為觀想念佛,反之,一心稱念佛名,即為稱名念佛。(2)果成念佛三昧,指上記三種之因行所成,如心入禪定,或佛身現前。因行念佛三昧為「修」,果成念佛三昧為「發得」。《觀無量壽佛經》云:「更觀無量壽佛身相光明,(…)其光相好及與化佛不可具說。但當憶想,令心明見,見此事者,即見十方一切諸佛,以見諸佛,故名念佛三昧。」

諸家所說此類三昧之相狀、功能等雖皆通稱念佛三昧,然諸佛有三世、十方之異,並有法、報、應化三身之別,故「念」於觀、稱等有種種不同。據曇鸞大師之略論安樂淨土義,道綽大師之安樂集等所說,專注且相續不斷地念「念佛三昧」之相狀或佛之神力,念佛之智慧、毫相、相好等,念其本願,稱名等,總稱為念佛三昧。
   念佛之本意在憶念、追想,由內在之思憶表現於外者即為稱念,稱念配合深入之觀想,於醒、夢、定等之際,皆念念不離佛,此亦稱般舟三昧。又於《文殊般若經》,以專精修念佛一行,稱為一行三昧。於《華首經》,以專修念佛之相好,稱為一相三昧。

其他實際情形可以自己參閱,《般舟三昧經》梵名 Pratyutpanna- buddha- sammukhāvasthita- samādhi- sūtra收於大正藏第十三冊(T416T417T418T419)。係後漢月支三藏支婁迦讖譯,<lb n="0897c28"/>於東漢靈帝光和二年(179)所譯。全經共分十六品,內容係採佛陀應賢護菩薩之請而說法之形式。據開元釋教錄所載,其漢譯本有七種,然現存者僅有四譯,四譯之中,以譯者佚名之拔陂菩薩經一卷為最早之譯本。又依大集經賢護分戒行具足品之記載,佛入滅五百年之末一百歲中,正法滅時,時諸國相伐,此經正於閻浮提流行。換言之,般舟三昧經之編纂,大約在紀元前後一世紀左右。

此即言修般舟三昧之行者即可見十方之佛立於眼前。現存大乘經典中,此經為最早期之作品,亦可謂為有關彌陀經典中之最早文獻。此外,本經乃淨土經典之先驅,故甚受注目。其註疏本較重要者有般舟三昧行法(智顗)、般舟三昧經疏(元曉)等。謝謝您的mail

 


[ 參證小參 ]  [ 問題小參 ] [ 首 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