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24WLOTUS.JPG (4513 bytes)  經典選讀--唯識學簡介(4)      


壹、唯識導論

四、八識與十種幻喻等認知,能觀諸法為空:

初步來認知心識,唯識學講心王,它是緣外境的精神主體,為慮知的根本,一名心法,心品。這有眼識、耳識、鼻識、舌識、身識、末那識、阿賴耶識等八種。普通叫做八識心王。此中前五識pa#ca vij#2n2ni(眼識、耳識、鼻識、舌識、身識),眼識以眼根為所依,緣色境;耳識以耳根為所依,緣聲境;鼻識以鼻根為所依,緣香境;舌識以舌根為所依,緣味境;身識以身根為所依,緣觸境。此五識只有了知外境的作用,所以其作用限於了知自己界內的東西,不能代理別種識發生作用。例如:眼之見色,只能了知是色,而無法分出其色是青的、黃的、或是好的、壞的。五識所緣的對象就是:色、聲、香、味、觸等五境。其所依的對象為眼、耳、鼻、舌、身等五根,前五識是從根得名的,所以取根的名字叫做:眼識、耳識、鼻識、舌識、身識。第六意識是以法境,即:以一切諸法為所緣,以第七末那識為所依的。這是我人通常所謂的精神作用。第六識和前五識有懸殊的不同點,就是它,非但能和前五識同時俱起,又能助它們發生作用,因此一名五俱意識。就是說:前五識中有一識作用時,意識便同時俱起,幫助它發生作用。意識不但如此,有時卻能離開前五識單獨作用。例如:夢中的獨頭意識就是其例。第六意識對其他諸識的僅緣現在法,它卻能涉及三世,普緣一切過去的,未來的,現在的諸法。可見它的作用範圍如何之大了。本來「意」是第七識的名稱,但因以第七識為所依做,由根得名叫做意識。第七識末那是:我輩凡夫妄起我執的根本,它是以第八阿賴耶識為所依的,所以阿賴耶識生到那裡,它也就跟隨到那裡。譬如說,第八識生於欲界的人中,此識也就隨著繫屬在人中。第七識對第六意識之有時間斷作用,它卻是永不間斷地恒常在那裡思量。

修行者於認識初步心識後,遇緣所現的一切法,都要能觀成虛幻、不實的,才能夠超越幻識得解脫知見,這就是佛法所說的般若智慧,能觀一切法無所有、不可得,達無一法可得之究竟彼岸。禪修者或瑜伽士有點境界時,就進入高層次的唯識理念中,佛法教示諸法皆空道理,與人身無常道理,要能利用,此處有十種譬喻諸法皆幻,現列如下:

(1)幻喻m2y2-upama:如魔術師幻化象馬、大軍及種種諸相,明知其偽,而聲色可見,其雖為空,但與六情相對而不相錯亂,諸法亦如是。

(2)焰喻mar1ci-upama:日光之下,風動塵土,如見曠野中之野馬,又如見男相女相等,此係執著於行塵之煩惱,由於煩惱纏縛,眾生乃流轉於生死曠野之中。

(3)水中月喻udaka-candra-upama:月在虛空,影現於水;實相之月,猶如法性,實在於虛空之中,凡夫局囿於我、我所之相而以妄為實,如見水中月影而執著為實有。

(4)虛空喻2k20a-upama:如虛空一詞,但有其名而無實體;又如遠視青天,似有如實色,而飛上極高遠處則無所見,諸法亦如是。

(5)響喻prati0rutk2-upama:如深山幽谷及絕澗中,隨語聲或擊物聲而相應和者,謂之響,是聲乃聲觸而誑耳根之故,非為實有,是諸法皆空唯誑相而已。

(6)犍闥婆城喻gandharva-nagara-upama:謂犍闥婆神所示現之城樓,日初出時,得見城門樓櫓宮殿行人出入,日轉高而轉滅,此城但可眼見而無有實,無智之人見我及諸法,婬欲瞋心起,四方狂走,求樂自滿,顛倒懊惱,若以智慧了知無我無實法者,則顛倒願息。

(7)夢喻svapna-upama:夢中本無實事,妄執為實,覺還自笑,一切諸法亦復如是。

(8)影喻pratibh2sa-upama:光映而影現,可見而不可捉,諸法亦如是。

(9)鏡中像喻pratibimba-upama:鏡中之像非鏡所作,非面作,非執鏡者作,非自然作,亦非無因緣作,是諸法皆空,不生不滅,誑惑凡夫人眼而已。

(10)化喻nirmita-upama:如諸神通之人因神力之故,能變化諸物,天龍鬼神輩得生報力故,能變化諸物,然彼等雖能變化男女等相,而無生老病死苦樂之實,諸法亦如是,無有生滅,如化而成,亦無實有,故說諸法皆空。

唯識學雖然煩瑣,到達一定修行層次就要懂,就是依上十喻除法執悟空後,要入陀羅尼門時,也要懂得依此十喻幻喻、焰喻、水中月喻、虛空喻、響喻、犍闥婆城喻、夢喻、影喻、鏡中像喻、化喻,依此觀念入法變而不執著,否則不能依識而主動變現,怎能自在化起神通,產生十喻利益眾生之幻境。 


 [ 唯識學簡介 ] [ 經典選讀 ] [ 首 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