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24WLOTUS.JPG (4513 bytes)  經典選讀--雜經典 

    修定不得起三疑,那跟錯邪師也不該起疑?

法爾禪修中心 善祥比丘(俗名張玄祥)輯 


《摩訶止觀》云:「疑有三種,一疑自,二疑師,三疑法。三疑猶豫常在懷抱,禪定不發設發永失,此是疑蓋之相也。疑雖有過然須思擇,於自身心決不應疑。師、法二疑須曉其時。若未入三昧來,於此二法若不疑者,或當復雜邪師、邪法,故應熟疑善思擇之。」

修行離不開戒、定、慧三學,佛嘗言戒法是平地,禪定為屋宅,地不平,所建屋必斜,不斜必低,不能起高樓大廈,所以諸法是從戒法起行。有戒清淨才能得禪定,有禪定時當用般若智,觀其所生法皆無所有、不可得,無一法可得是得正等覺唯一之道路,違背此佛說之法要,都是屬於魔說。

每個人的因緣與智慧不同,有個網友來mail說:「我不曉得別人打坐的心理過程,親戚有在向一位XX師父(居士)學打坐,回來總説師父法力無邊,可以讓她們很快入禪定,運勢更好。XX師父可以用法幫她明心見性,乃至和神佛對話,得加持。我倒是看她整個人一直處於很興奮的狀態。」

佛說依法不依人,若依人能得道,能明心見性,能讓自己心解脫,能真離開三界輪迴,那現在應無有如此多的芸芸眾生了。佛又說依法時,要依了義,不要依不了義。了義者無一法可得,唯有般若智、離相觀,得清淨自性,這就是解脫的真實義。凡有可得、有可證者,都是會散失的,因一切法無常故。

若真無善緣學習佛法,可自求善心福報,還可生天享福,天報完後再參與輪迴。如此總比入魔道要好,因一世入魔道,未來要成佛得加費兩百四十倍的時間,即七百大阿僧祇劫,因彼人慧命已失,要走回正途,就是要花費如此長的時間。

我行無師保,修行無他捷徑,蓋欲入初禪前首要調伏五個煩惱法,是當要斷五蓋心。五蓋梵語 pañca āvaraṇāni。蓋,覆蓋之意。謂覆蓋心性,令善法不生、或錯惡導致生邪之五種煩惱法。即:

(1)貪欲蓋(rāga)─執著貪愛五欲(色、聲、香、味、觸或名、色、財、食、睡)之境,無有厭足,因而蓋覆自己心性。

(2)瞋恚蓋(pratigha)─於違情之人事物境上懷滿忿怒之心,惡從膽邊生,此更是障道或入魔之大危害,更會蓋覆自己心性。

(3)惛眠蓋(styāna-middha)─又稱睡眠蓋。惛沈與睡眠,皆使心性無法積極活動。

(4)掉舉惡作蓋(auddhatya-kaukrtya),又作掉戲蓋、調戲蓋、掉悔蓋。心之躁動(掉),或憂惱已作之事(悔),皆能蓋覆心性。auddhatya梵文解是傲慢,霸道心態,不屑…。傲慢,霸道的方式,不屑─arrogance , insolence , overbearing manner , disdain。kaukṛtya是傲慢,自大,haughtiness, arrogance。

(5)疑蓋─(vicikitsā),於法猶豫而無決斷,因而蓋覆心性。修行人疑有三種,一疑自,二疑師,三疑法。分舉述如下。

《摩訶止觀》與《止觀輔行傳弘決》討論五蓋之疑蓋說,疑蓋起時,則疑自、疑師、疑法。疑自,即疑己身必非道器;疑師,即疑其師戒行甚粗,不契己意,何能深禪好慧,師而事之,將誤己身;疑法,即疑所受之法未必中理。此三疑非見諦障理之疑,而為障定之疑。

又:一疑自者,謂我身底下必非道器,是故疑身。二疑師者,此人身口不稱我懷,何必能有深禪好慧,師而事之將不誤我。三疑法者,所受之法何必中理。

三疑猶豫常在懷抱,禪定不發設發永失,此是疑蓋之相也。疑雖有過,然須思擇。於自身心決不應疑,師、法二疑須曉其時。若未入三昧以來,於此二法若不疑者,或當復雜邪師、邪法,故應熟疑善思擇之。疑為解津,此之謂也。師、法已正,依法修行,爾時三疑永須棄捨。


 [ 雜經典 ] [ 經典選讀 ] [ 首 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