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典選讀--雜經典
一、前言
文章最怕斷章取義,研讀佛經典亦然,就怕只取一句、一偈 。經云:「佛世尊皆出人間,非由天而得也。」但人身難得今已得,若眾生能生人間是很好,但要生人間也要生在善處,何為善處?要能生正見家,要能與善知識為友,要於如來法中得出家,要能從事如來法中得信根,如此才能快得善利。有實際得善利而就能得三達智(知過去、現在、未來等三智)。」如此做、如此教導眾生,才是真正的來「人間」之本意。
若是先升天後用此升天餘善再生人間,如此也才有希望得生善處,快得善利,安處善業。不然處人世間光修善行,不入如來家、不練此心,不學四聖諦法、十二因緣法,不學四念處、八正道等三十七道品基本行法,真是空來此人間一趟。
世間人學佛最怕是當「人身牛」,何謂「人身牛」?智度云:無慧亦無明,是名「人身牛」,無實智慧故。
「解」一字係思惟事物之理而能有所了知者,稱為解;係與「信」、「解」、「行」、「證」,「解」是第二層次之法,解者─作心意開悟之義者,稱為悟解、了解、開解。《大智度論》云,有三種解:聞解,義解,得解。種種說法門中,無所罣礙,皆得說法方便、智慧波羅蜜。是諸菩薩所說,如聖人說,皆應信受。如偈說:「有慧無多聞,是不知實相;譬如大闇中,有目無所見。多聞無智慧,亦不知實義;譬如大明中,燈而無目。多聞利智慧,是所說應受。無慧亦無明,是名人身牛。」
《大智度論》自評云:有慧無多聞是不知實相,譬如大闇中有目無所見,此人專修觀解不尋經論。有多聞無智慧亦不知實相,譬如大明中有燈而無照,此人止尋經論不修觀解。多聞利智慧是所說應受,此人外通經論內觀分明也。無聞無智慧是名人身牛。夫聖人說法深鑒機緣,一音所演隨根曉悟。若無道眼,豈可偏執一端,故說法門必須雙舉,庶幾學者了其明闇。
二、經文
《增壹阿含經》卷第二十六(三)
聞如是:
一時,佛在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
爾時,世尊告諸比丘:「當天子欲命終時,有五未曾有瑞應而現在前。云何為五?一者華萎;二者衣裳垢坋;三者身體污臭;四者不樂本座;五者天女星散。是謂天子當命終時有此五瑞應。爾時,天子極懷愁憂,椎胸喚叫。爾時,諸天子來至此天子所,語此天子言:『汝今爾來可生善處,快得善處,快得善利;以得善利,當念安處善業。』爾時,諸天而教授之。」
爾時,有一比丘白世尊言:「三十三天云何得生善處?云何快得善利?云何安處善業?」
世尊告曰:「人間於天則是善處,得善處、得善利者,生正見家,與善知識從事,於如來法中得信根,是謂名為快得善利。彼云何名為安處善業?於如來法中而得信根,剃除鬚髮,以信堅固,出家學道;彼以學道,戒性具足,諸根不缺,飯食知足,恒念經行,得三達明,是謂名為安處善業。」
爾時,世尊便說此偈:
「人為天善處,良友為善利,出家為善業,有漏盡無漏。」
「比丘當知,三十三天著於五欲,彼以人間為善趣;於如來得出家,為善利而得三達。所以然者,佛世尊皆出人間,非由天而得也。是故比丘,於此命終當生天上。」
爾時,彼比丘白世尊:「云何比丘當生善趣?」
世尊告曰:「涅槃者,即是比丘善趣。汝今比丘,當求方便,得至涅槃。如是比丘,當作是學。」
爾時,諸比丘聞佛所說,歡喜奉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