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24WLOTUS.JPG (4513 bytes)如來藏法門選讀--
          從近代科學研究來闡述
                   如來藏與真如性之真實境界(5)

法爾禪修中心 善祥比丘(俗名張玄祥)撰


十八、人類潛能與宇宙之關係

廿年前加入中央研究院研究「氣功和人體特異功能」的台灣大學電機系教授李嗣涔博士,現在已是國立台灣大學的校長了,他十分肯定地指出人類心靈活動納入科學範疇,是80年代以後大腦科學研究的新領域。而在1981年諾貝爾生物醫學獎得主史派利對「分裂的大腦」(split-brain)的研究是一個重大關鍵,他發現一個完整大腦的功能是左右半球交互作用後產生的新特質;因此過去心靈本質被認為是無法由神經生理學解釋的特質,其實可以用大腦神經複雜化後所湧現的新特質這種觀念來理解。

經過十多年科學的實驗,李嗣涔博士從無任何宗教、哲學信仰,到現在已開始相信宗教是有那麼一回事,也開始在研究佛學、神學。李博士在過去廿年研究中,剛開始是以十二歲以下有潛能的兒童做對象,用其具有特異能力經過手指頭來認識黑袋子中的字條的「字」畫。2000年左右,有次於台大的「中華中獸醫學會」研討會上,大會也請李嗣涔博士來做「特異功能」的研究結果報告,當時理事長林仁壽博士安排了我做李博士的引言人,當李博士報告完後,我用佛教的理念給與建議:不能說小孩子是用手指頭來認識黑袋中字條上的「字」畫,應當說是實驗者小孩子的心識來做認識「字畫」的,心識才能來認知紙條上的「字」,因手指頭是物質,怎能認知「字」?只有心靈(本識、真心)的超靈力,讓此字型顯示於心識中,才有辦法做到認知此「字」畫。

李嗣涔博士曾說因特異功能者在運功時、動念時,腦中都似有螢幕會產生圖像。為何特異功能者在運功時腦中都會產生螢幕現圖像?這就宗教的範籌中是可以理解的,因觀想才能產生「符號」影像,或有因緣也會產生「符號」影像,如此辦佛事者就能成辦佛事。此種「符號」圖像與此種用手指來認識「字」畫的能力,是在大腦的哪個部位產生螢幕?是「第三隻眼」部位間腦中的松果體?或是心識()的能力?若是松果體,它與手指頭又有何異?但因松果體是能透過第三隻眼處看到外世界去,所以有可能就是松果體,就是說松果體,那也應該是它的無形功能的能力(能量的能力),不是有形解剖學上的物質─松果體。到底此能力是松果體?還是心靈能力?若是松果體其觀照功能之距離也應受限制?若是心靈能力呢?其能力就可能無遠弗屆。記住佛曾言:「佛性非在內、非在外、非在中間」,這點留到後面談到如來佛的「如來藏」性時再討論,即能明顯得到解答,當然凡夫與如來佛是不同的,但佛陀是告訴我們─事實就是這樣子的。

不管如何,先來看看李嗣涔博士曾做過的研究結果,李校長從19914月起,開始深入研究人體特異功能,並於19922月正式在台大電機系開設「人體潛能」的課程,藉由實驗,從學生中找出具有潛能的人,測量他們的生理參數, 例如人腦的α 波,與高段氣功師比較,以找出其共通性,再藉由共同的參數尋求突破,希望徹底瞭解人體潛能產生的原因。

經過八年的研究,研究小組分別對「手指識字」、「念力彎物」、「意識微雕」、「意識生物工程」等專案,作了深入的實驗、分析,並已獲得初步成果,尤其在「手指識字」方面,更為大家所熟悉。

嗣涔博士等報告說,於1996年起利用暑假開設「手指識字」訓練班,每次訓練四天,每天兩小時,三年來共訓練了六十位六至十二歲的小朋友,其中六位小朋友出現手指識字的能力,佔百分之十。這些小朋友可以在手指觸摸折疊紙團後的幾十秒到幾分鐘內,「看」到紙團上的字或圖案(註:不是手指頭看到,是腦中現影像而看到)。當這些小朋友以手指觸摸紙團時,大腦中即會現出「螢幕」似地,就像電視螢幕一樣,稱之為「螢幕效應」,不論字或圖案就會一筆一畫出現在腦中「螢幕」上。

199982627兩日,在一次以三位小朋友作「手指識字」的實驗中,竟意外證實「高智慧訊息場」的存在,也找到溝通「物質世界與訊息場」的鑰匙。在這次實驗中,實驗小組無意間以「佛」之漢字作測試時,小朋友竟出現「異象」,即是有光明發起,來替代字樣筆畫,這是過去三百多次圖案或文字測試所沒有的現象。以前每次測試,不論字體或圖案,皆是一筆一畫出現在受試驗者的大腦「螢幕」上,但這一次隨機取樣的「佛」一漢字,三位小朋友都沒看到字,卻看到光明、人影像或聽到聲音,令人感到驚異。

嗣涔博士簡述當時三個小朋友以手指接觸「佛」漢字後的反應:甲小朋友:「有一個出家人的樣子在螢幕上發光,很亮!很亮!有宏亮笑聲,很開心的樣子。」 而用「佛光」二字只能看到「光」字,「比佛利山莊」只看到「比利山莊」四字,佛一字即不見了。乙小朋友:「遠遠出現一間寺廟,大門口站著一個人,亮了一下.亮了一下!」丙小朋友:「有一個光頭的人(和尚),手上拿著一串珠子。」

不論「佛」字是手寫或印刷字體,三人所見情況皆是相同。稍後實驗小組又以「菩薩」、「、「」、「十」等字進行實驗。當以「菩薩」二字測試時,小朋友在「螢幕」上看到一朵紅色大蓮花,並有白衣人站在上面,描述的影像很像觀世音菩薩;以字測試時,小朋友「看」得出是一個「卍」字,但底色很明亮光明;以「」等圖案進行測試時,亦能現起白色光,此「」是基督教的十字架。若是用「十」一漢字(10之數目),即僅現出「十」字形而已。

經過了二十年氣功及人體特異功能的研究,李嗣涔博士研究小組發現:人體確實有身、心、靈三個層次,由氣功之練身,進而入練心境界,當練心達到較高層次後,就可以收到「高智慧訊息場」的訊息,即所謂「靈界訊息」。李嗣涔博士等提出這是否才是宇宙深層的真實世界?

李嗣涔博士解釋說,電腦內的電晶體就像是大腦內的神經元,而大腦的智慧則是神經複雜連結後產生的新特質,屬於高層次的運作。嗣涔博士指出:「學電的人都知道,電晶體的功能只能把訊號放大(amplification),但是幾個電晶體做適當的組合就能夠儲存訊息,這個新功能的出現,就是複雜體系作用後的結果,因此要用新的理論去解釋,不能再用量子力學的理論去理解,而是要用電路理論去分析。」

兩不同光束照一物像

 

十九、人類右腦與宇宙訊息之相關

依《法華經》所言:「是法住法位,世間相常住。」從上述嗣涔博士的研究報告,讓我們知道「宇宙訊息」是存在的,但是要怎麼來與宇宙萬象連結,才能進入真實的宇宙真象裡去?繼續上面嗣涔博士等的研究,我們再來看看一些研究「右腦」能力的研究成果。

羅傑‧史派利博士(Roger sperry 1913 ~1994)1981年得諾貝爾生物醫學獎得主後,約在同一時期,托瑪斯‧布萊克斯利(Thomas Blakeslee)所著《The right brain》出版,日本人將之譯為《右腦革命》。然後日本的七田真先生就受此啟發,以幼兒為對象,研究右腦功能的運用,並研發出一套教育兒童各種潛力的方法。七田真先生(1929 ~2009年),出生於日本島根縣,日本教育學家,專門研究右腦教學,他創立「七田式教育法」。七田真先生曾言:右腦教育的終極意義,其實是一種心靈教育。在一個充滿愛的環境裡,右腦教育才有效果。

兩光波訊息交結留存資訊

據七田真先生的理念所述,右腦有一種機能是和宇宙的波動能產生共振的能力。他解釋,腦細胞由腦波的電力能源來運作,腦波以不同的波長由密集到緩和分為βαθδ四種波長;成人清醒時是會出現β波,而幼兒的腦波為α波,θ波則為即將進入睡眠時所產生,作夢時也是此種腦波,δ波在熟睡中才會出現。

他同時發現宇宙的波動是七五赫玆(HzHelmholtz mechanism),剛好位於α波與θ波中間,人類可以藉用冥想把自己的腦波維持在七五赫玆,這時和宇宙的波動就能同頻率,理論上講,就能夠接受到宇宙的動力能量。若是有人經常這樣反覆練習,再經過圖象、意象訓練,感覺會更敏銳,然後會發揮「第六感」的功能,進一步則還具有透視力、心靈感應、念力等靈魂能力(ESPExtra sensory Perception。由於胎兒和嬰兒的腦波都是七五赫茲,所以小孩子年紀越小,ESP能力就越高。而另外有所謂的ESP者,是指電子穩定程式(Electronic Stability Program),這是用在汽車上的安全系統,即是指車子要翻覆、滑動或是傾倒的險境下能穩定車輛。而此ESP是一種超感覺的能力,不需要靠一般的感覺器官,而是靠細胞、波動來感覺,所以能感應、接收到宇宙的訊息,其實也可以說是心靈的感應力,是一種色、受、想陰等魔相而已。

兩水波訊息交結留存資訊

依此我們可知,何以李嗣涔博士要選用12歲以下有超靈力者當試驗對象,因係年齡越低,其ESP能力就越高。因為12歲的小孩若前世是有修行的人,就能顯示出他們上世本具有的超能力。但因為此能力在後天的熏習與教育下,會漸漸失去本來所擁有的,所以十二歲以後慢慢會失去。這與我們佛法所說,是後天染污熏習真如,蒙蔽真如性,也就是污染熏習真如也。所以我們成年人要用修行的方法,也可以用來「回歸本來」所具有的能力。現在有些人用腦力學習,開發潛能,無非都是教人們,如何去開發自己原本就具有的本質和能量而已。所以所謂反璞歸真即是,身、心、靈合一的全方位成長、開發,這是正確的途徑。

據研究所得結論說,動物的右腦是具有圖像記憶的功能,這些圖像記憶具有超級能力,人類也是動物,但因受教育和文明化而使此本能消失。這個有大本能的腦部,因為人類使用語言、發明各種文明利器、發展理性的關係,人類也愈來愈善於用左腦,而煩惱也因此而愈來愈多,不因為您變聰明、懂得多了,就能得到快樂、或是心靈的謐靜。人類善於用左腦後,使得人類大腦皮質漸進地發達,但卻因此相對地喪失了預知地震的能力、喪失了對大自然變化所能預感的能力,

腦器官的功能,科學家早在1975年便已發現:人類位於腦部第三層的腦幹,又稱爬蟲類的腦,是掌管呼吸、心跳等生命本能的。第二層的大腦邊緣葉,是大腦皮質形成前就已成形的,是主管喜怒、哀樂等感情活動的,也是哺乳類即有的構造;而腦部最上層,是掌管人類的知識、邏輯、語言等知性活動的大腦皮質,這是靈長類才擁有的構造。

 

二維的膠底片不能顯像

科學家進一步發現,人類右腦的五根(俗稱五感官─眼、耳、鼻、舌、身),是包藏在右腦底部,可稱為本能的「五根之覺受」,此五根之功用控制著自律神經與宇宙波動共振等,還說是和人類潛意識有關。一般人右腦的五根感覺都受到左腦理性的控制與壓抑,因此很難發揮既有的潛在本能。然而腦科學家說懂得活用右腦的人,一聽音就可以辨色,或者浮現圖像、聞到味道等,這是《楞嚴經》所云六根互用的功能,心理學家稱這種情形為「共感」這就是右腦的潛能。這種說法於佛法上講是有色陰魔相之現象,吾等色身五根有真氣影響時能起某些異能,可隔見、超遠見、遠聽、異聞(香臭味)、體感周遭之氣是祥和或陰煞,…。若入四禪境界的人,或得阿那含果者就能現五神通─天眼通、天耳通、他心通、宿命通、神足通,這是古代的修行者才有的,現時的人不善苦修,已失其誘發其功能之機會了。

二維膠底片存不能見的訊息

雖然科學家在研究右腦功能上有所成就,而對於不修行的人,右腦和潛意識是有闕係的,所以解開右腦祕密的鑰匙是在於「潛意識」。七田真先生認為,這個宇宙有存在著所謂的「宇宙訊息」(universal information),所謂的「字宙訊息」是指宇宙創始以來有關宇宙的全部記憶,這些記憶(訊息)變成波動在宇宙裡亂飛。七田真先生所說的這種理念,與偉大的世尊在《法華經》裡所言:「是法住法位,世間相常住。」的「如來藏」狀況是一樣的,「如來藏」正是蘊藏著過去所發生過的大小事,甚至於一句話、一個毫無意義的行為、…,都是受含容的。

這是七田真先生他已悟了佛陀所說之真理?還是僅僅是他猜測的道理而已?他還讓人佩服的是做了下面的揭示:「由於人的腦中也會發出腦波的波動,如果人的腦波和字宙的波動同頻率,各種宇宙訊息就會進入右腦,而且會輸入到右腦的潛意識中,進而湧現出圖像訊息。如果能夠把宇宙訊息從潛在意識取出來並轉換到左腦的顯在意識裡,那麼將會成為一個超能力者。至於能輸入這個宇宙波動並將它與腦波調整成同一步調的是腦幹中的「間腦」,也就是間腦中叫作松果體的小器官,透過冥想或是圖像、意象訓練法來刺激松果體,可以活用右腦的潛在意識。

他所謂的超能力者是指具有天眼通、天耳通、他心通、宿命通、…。他可能沒有想到古代阿羅漢們,每個人都是這個樣子的,那如來的神通、智慧能力更是不得了了。

混合訊息圖

 

廿、左右腦不同功能之研究

19世紀60年代美國加州理工學院實驗心理學家羅傑‧史派利(Roger sperry 1913 ~1994),他也是一位諾貝爾獎得主(1981),是因為他於1976年時進行了被稱為「分裂的大腦split-brain」的實驗結果而得獎。羅傑‧史派利博士與研究群觀察到一腦部受傷的人懷疑是一般大腦位於左半球「語言中心」處受創,其病變區域在腦左半球,是真失去了他說話的能力。此病人是患無法控制的癲癇,原因就是胼胝體corpus collosum短路, 當切除了corpus collosum 後,史派利Sperry 的病人似乎顯示出完全正常了。

於臨床上,醫師不會隨便剪開病患的胼胝體,使兩個腦半球獨立開來,但是對於一個癲癇病的病患來說,如果他病變放電部位是在左腦的語言區,或是掌管記憶、情緒等重要功能的部位,在藥物無法控制腦異常放電,而又無法開刀切除異常放電的腦部位時,最好的方法就是把聯結兩個腦中間的胼胝體corpus collosum切斷,使一邊的異常放電不會傳遞到另一邊的腦球,免得阻礙病患的日常生活。

這病人能過一個正常的生活運行後,但有件事讓執行這些實驗的人注意到他是有些古怪的行為。接下來就進行此一系列的異常測試,結果就顯現左右腦縱然給予相同的訊息,左右側腦卻感受不同的視覺和觸覺的信息,這 結果真是令研究人員大為震驚。

也因為如此,此病人提供了史派利實驗室一個絕佳的機會,讓研究者能觀察兩個腦半球各自獨立、不相互牽制時的運作情形。一般人的大腦兩個腦半球是連在一起的,既相互交流,也相互抑制、相互牽制的,絕對不可能做到訓練右腦而不同時刺激左腦。

不同色會影響不同光波反應

在歷史上第一次的腦部實驗開始了,先讓左側和右側半球腦展現在眼前。實驗開展時,此病者就像一個人可以獨自一人執行分手做兩邊的遊戲,研究者只能說,當某些作業是右腦擅長的時候,右腦的激發程度會比較高而已。此試驗初步得知,右視野被連接到左大腦半球,左視野連接到右大腦半球。

再來此被試驗者,當其corpus collosum切除通信聯繫中斷,左右腦對病人而言是獨立發揮作用的。然而這並沒有妨礙到他的能力,如走路、說話和吃飯。但在測試一些較高級的大腦功能時,卻遇到了一些意想不到的結果,每邊的腦是獨立於各別的檢查。好比右手和右眼睛能說出或說拿出一個物體,如鑰匙。當指出此「鑰匙」時,但病人無法解釋這是作什麼用途。當同時用左手和眼睛,病人就可以解釋其用途,但確不能將它命名,叫不出鑰匙這個名稱來。進一步研究表明,左右大腦半球專司不同的任務各種思想的功能是被放置在特定區域的左邊或右邊的人腦裡。

膠底片經第三束強光源照後即顯像

一般而言,研究結果表明,左腦是低速運轉的意識腦,所掌管的是說話、邏輯、文字、數字、判斷、分析。右腦是高速運轉的潛意識腦,所掌管的是韻律、想像空間、顏色、大小、形態。因此只運用左腦的人會過於邏輯、理性化;但若只用右腦的人卻又過於想像、幻想、濫情等,因此將左腦與右腦好好均衡,人格與行為才會較為正常。

 

廿一、人類的記憶是儲存在哪裡?

對於宇宙的真實相,除前述所舉的研究太空科學家所發現某些現象外,還是有一些人將虛擬宇宙所含容的一切相,要能與人腦來做個連結,當然他們也是科學家,但較偏向於研究頭腦細胞的人。腦是分為左、右兩半部,右半球就是「右腦」,左半球就是「左腦」,左右腦平分了腦部的所有構造。

最近科學家But probably most amazing of all is the mind power theory that British physicist Rupert Sheldrake has proffered.做了些令人驚訝的研究,是有關於某些動物、植物心靈外在的力量(The extented mind),由英國Rupert Sheldrake (魯珀特謝德瑞克有稱魯珀特麻鴨),他是位生物學家,曾提出七篇研究報告其中有一篇是Dogs That Know When Their Owners Are Coming Home”If his theory is proven correct, it will rival Charles Darwin's Theory of evolution in its magnitude.如果他的這些理論被證明是正確的,這將對查爾斯達爾文(Charles Darwin)的進化論,造成某種程度的挑戰。Basically he has proven repeatedly through laboratory controlled experiments that different species of animals appear to be "plugged" into a dedicated intelligence field which is universal to that particular species.基本上,他通過實驗室的控制實驗,且已經反復證明,所有不同品種的動物,似乎都是被植入plug了某種專門領域之訊息。但是光有心外的心能力,也不能說明前述所謂的全息圖像的理念。

破碎的一點膠片即能讓全影像現起

人腦的記憶,包括儲存及回想記憶等作用,中有儲存及回想兩部分。許多學者認為人們能夠儲存一生中所經歷的每一件事。雖然不可思議,但卻獲得許多相關的理論所支持。但人類記憶是一個迷,若是人類只記憶今生的事,那有宿命通的人,可記憶前七世、十四世、廿一世、…,最高的阿羅漢們可記憶到八萬大劫前後生之事。那佛如來的記憶,更是無始無終的浩瀚。所以底下是科學家所做的初步論述。

影像儲存在記憶板上不可思議的是,這些影像平均儲存在整個記憶板上,透過短波平均散佈。若記憶板破損,整個影像能用任何一塊新板重新複製。普萊門曾與卡爾‧普里布蘭(Karl H. Pribram)合作過,他是致力於記憶力的研究,他想找出人類記憶點的確實位置,但他並沒有成功。最後他提出記憶板的儲存理論,並提供一種合理的解釋,他認為記憶並非儲存在特定的神經系統中,而是平均散佈在整個大腦裡,正如記憶板一樣。因記憶無法在特定區域中發現,後來卡爾‧普里布蘭(Karl H. Pribram)的實驗結果正支持這項理論是對的。卡爾博士是一個極具聲望的美國著名的腦部外科醫生,卡爾博士他訓練足夠數量的老鼠走迷宮,所有的老鼠在短期間內都能知道如何走迷宮。之後再將他們的大腦切除一部分,其結果是不論失去任何部分的大腦組織,這些老鼠走迷宮的記憶都不會消失掉,這正顯示記憶是不存在於腦的哪一部位。

全息膠片與一般軟底片是不一樣的

卡爾博士他也認為大腦神經元的外映像(outpicturing) 有如類似宇宙的全息影像所呈現的過程是相當的。卡爾博士他認為,我們的大腦是暴露或包含著整個宇宙中,就像整個宇宙含容了所有事物,反而言之,所有事物都含容於宇宙中,此等事物不管時間多久遠,只要發生過都不會消失掉。其概念與宇宙全息圖像的方式是同樣的,人腦中每一分鐘都包含一個全息圖的一部分作為基本相同資訊的一個有機整體。英國科學家雅格伯姆(Jacob Boehm)想出了相同的全息理論,也把它發表在著名科學雜誌上。

廿二、最後Dr. Karl Pribram述「如來藏」之真實境界

依《法華經》言:「是法住法位,世間相常住。」  聖人修證到識不離身,是故果報識,於定中應成不離身。此不離身之識,定中能知的範圍大小,是決定於聖人心量之清淨度,與其證量的大小。而如來佛者證如來藏境界,其範圍盡虛空遍法界,故能無所不知,無所不見,所以佛陀告訴我們真實言:「是法住法位,世間相常住。」這是讀大乘經典者都應知道的事實。

底片經激光照射重建後的立體影像(源自土豆網)

所以《金剛經》云:須菩提!於意云何?如來有佛眼不?如是,世尊!如來有佛眼。須菩提!於意云何?如恒河中所有沙,佛說是沙不?如是,世尊!如來說是沙。須菩提!於意云何?如一恒河中所有沙,有如是沙等恒河,是諸恒河所有沙數佛世界,如是寧為多不?甚多!世尊!佛告須菩提:爾所國土中,所有眾生,若干種心,如來悉知。何以故?如來說,諸心皆為非心,是名為心。所以者何?須菩提!過去心不可得,現在心不可得,未來心不可得。」

《金剛經》又云:「「須菩提!若有人言:『如來若來若去、若坐若臥。』是人不解我所說義。何以故?如來者,無所從來,亦無所去,故名如來。」

虛擬之像

《佛說佛母出生三法藏般若波羅蜜多經》法上菩薩品第三十一云「爾時,法上菩薩摩訶薩謂常啼菩薩摩訶薩言:『善男子!如來者,無所從來,亦無所去。何以故?真如無動,真如即是如來。不生法無來無去,不生法即是如來。實際無來無去,實際即是如來。空性無來無去,空性即是如來。無染法無來無去,無染法即是如來。寂滅無來無去,寂滅即是如來。虛空無來無去,虛空即是如來。善男子!離如是等法,無別有法可名如來。此復云何所謂如來真如?一切法真如,同是一真如,是如無分別,無二亦無三。』」

從上述經文得知,如來法身盡虛空、遍法界,亦無有來去,也不必來去;千萬億化身、等流身隨意而出,隨緣而示滅。所以如來若無來去,即僅有一相,即是融合虛空萬相為一如。如何融為一如?只有從「如來藏」真實義去理解。所謂「如來藏」者,即是如來體空中有「能藏」,宇宙諸萬相為「所藏」,如此宇宙萬相是如來心中之物,如此如來就不必有來有去,如此當然就能夠隨意知道眾生事,亦知道眾生心起心滅,亦知道過去、現在、未來諸事。於此中如來法身還是不動,而應化身隨緣而感發,發起就是緣起,緣起就化現,化現後緣滅又速速滅,如此如來既無來去,是隨意而示而現,「如來藏」就是這麼回事了。

來看看得最清淨覺之如來佛,其如來藏德性是何樣?《佛性論顯體分》如來藏品云:如來藏義有三種應知。何者為三?一所攝藏、二隱覆藏、三能攝藏。一所攝名藏者,佛說約住自性如如,一切眾生是如來藏。言如者,有二義:一如如智,二如如境,並不倒故,名如如。言來者,約從自性來,來至至得,是名如來。故如來性雖因名,應得果名,至得其體不二,但由清濁有異。

此段已先標明,所攝名為「藏」者之義,有如來藏者,即應有如如智,與面境有如如境,此境界要於果中得至,才能至得「如來藏」。而眾生是具有如來藏,但因如如智,二無如如境,所以就有顛倒,有顛倒就無如來藏智與如來藏境,這就是所謂的眾生。

經文繼云:「在因時,為違二空,故起無明,而為煩惱所雜,故名染濁。雖未即顯,必當可現,故名應得。若至果時,與二空合,無復惑累,煩惱不染,說名為清。果已顯現,故名至得。譬如水性,體非清濁,但由穢不穢故,有清濁名。若泥滓濁亂,故不澄清;雖不澄清,而水清性不失,若方便澄渟,即得清淨。故知淨、不淨名,由有穢、無穢故得,非關水性自有淨穢。應得至是二種佛性,亦復如是,同一真如,無有異體。但違空理,故起惑著;煩惱染亂,故名為濁。若不違二空,與如一相,則不起無明,煩惑不染,所以假號為清。」

次段說明眾生於因位修行中,未有究竟成就時,違逆總相空、別相空,對於一切相不能自在,故起無明,無明既起即夾帶煩惱,故名為染濁。此如來藏性雖有卻不能即顯;未來有一時當得,當已得「無來藏」之時就是至得,即果至而得此「如來藏」。當那麼之時,雖與二空合,卻沒有迷惑與累贅,真是煩惱所不能染,即是說名為清淨。後文舉水清濁來說明,不因為水濁而說水本不淨,其理至明。底下即是重點。

經文繼云:「所言藏者,一切眾生悉在如來智內,故名為藏,以如如智稱如如境故,一切眾生決無有出。如如境者,並為如來之所攝持,故名所藏,眾生為如來藏。」

如來者即是至得真如、如來境界者,即證有「如來藏」者即始可稱「如來」。對於如來佛而言,所以稱為藏者,是一切眾生都被如來所藏,在其如來智中藏住,但因業緣而能現諸眾生境(包括心識與形相皆是),一切眾生決無有出如來所藏之範圍外。而如如境者,是說一切眾生所現諸境相中,如來又能以如如智對一切眾生業緣所生諸境,故此諸境本自如如,如如佛之如來智也如如,所以諸眾生及其一切法皆無礙如來之如來智。所以一切眾生皆為如來所攝,如來既能攝諸眾生及一切法,所以就稱此能力或現象為「如來藏」。結論是眾生為如來所藏,而如來的如來藏性,是能藏諸眾生,而眾生即是如來所藏之眾生。其他世間相皆如是,是故說:是法住法位,世間相常住。

底下進一步闡述「藏」之三種狀態,語義已甚明,不再贅述說明。

經文繼云:「復次,藏有三種:

一顯正境無比,離如如境,無別一境出此境故。二顯正行無比,離此智外,無別勝智過此智故。三為現正果無比,無別一果過此果故,故曰無比。由此果能攝藏一切眾生故,說眾生為如來藏。

二隱覆為藏者,如來自隱不現,故名為藏。言如來者,有二義,一者現如不顛倒義,由妄想故,名為顛倒,不妄想故,名之為如。二者現常住義,此如性從住自性性來至至得,如體不變異,故是常義。如來性住道前時,為煩惱隱覆,眾生不見,故名為藏。

三能攝為藏者,謂果地一切過恒沙數功德,住如來應得性時,攝之已盡故。若至果時方言得性者,此性便是無常。何以故?非始得故,故知本有,是故言常。

底下以《佛性論》來論三性者。

佛種buddha-vajśa即是指成佛之種子,即佛性,為得佛果之因。因有四種:(1)眾生本來具足之佛性,即緣起之理、中道之理、諸法性空之理等。(2)煩惱,維摩經卷中謂煩惱之外別無菩提,故一切錯誤之見解及煩惱,均是佛種。(3)菩提心,無菩提心之因,即不得佛果。(4)稱名或聞名,依此因則能成佛。

《佛性論》云:「復次,三性所攝者,所謂三無性,及三自性。三無性者,一無相性,二無生性,三無真性,此三性攝如來性盡。何以故?以此三性通為體故。無相性者,一切諸法但名言所顯,自性無相貌故,名無相性。無生性者,一切諸法由因緣生故,不由自能生,自他並不成就故,名無生性。無真性者,一切諸法離真相故,無更別有實性可得故,名無真實性。

總結上述佛性論如來藏品謂「藏」有三義:

(1)所攝藏,一切眾生悉攝於如來之智內。

(2)隱覆藏,如來法身無論因位、果位,俱不改變;然眾生為煩惱所覆,故不得見。

(3)能攝藏,如來果德悉攝於凡夫心中。

於同論卷二,《自體相品》,與《勝鬘經自性清淨章》謂「藏」有自性、因、至得、真實、祕密等五義,即:

(1)萬有悉為如來之自性,由自性之義而言,稱為如來藏。

(2)此藏乃聖人修行正法而生之對境,由成為境界之「因」義而言,稱為正法藏,或法界藏。

(3)信此藏可得如來法身之果德,由至得之義而言,稱為法身藏。

(4)此藏超越世間一切虛偽,由真實之義而言,稱為出世藏,或出世間上上藏。

(5)一切法若順此藏則得清淨,反之則成染濁,由祕密義而言,稱為自性清淨藏。

以上五項稱為五種藏。大乘止觀法門卷一,則列舉能藏、所藏、能生之三義;圓覺經略疏卷上,亦舉出隱覆、含攝、出生等三義,稱為三種如來藏。

 

廿三、本覺與始覺

要認識如來藏非吾等凡夫所能得,但我們學佛法,可依經典所述去追尋、推理,雖不能完全了悟,也可大略推知一點如來的境界與如來的智慧。所以先來談談本覺與始覺,因如來始能具有超神用的本覺,本覺者可謂真如性、佛性、如來藏性,是可見虛空一切世界與眾生。真如性、佛性、如來藏性不清淨時,就叫阿賴耶識。

阿賴耶識中之覺,可分為本、始二覺,離妄念之心體,如來之平等法身,稱為本覺,或眾生本有之覺性,眾生之覺性僅是有其名而不彰顯。與本覺之相對者是始覺,是經發心修行,漸次覺知心源本來,但知己性未清淨,故僅能稱為始覺。「始覺」經過後天之修習,次第斷除、破滅無始以來之迷惑─根本無明,徐徐覺知、啟發先天之心源,稱為始覺;而本覺是先天「本有」,而不受煩惱、污染、黑法等迷相所影響,其心體本性乃本來清淨之覺體,又稱為本覺。有此種初步對本始二覺之概念,才能來深入探討本覺與始覺更深層內涵

真如性、佛性、如來藏性之本覺,吾等無從了知,因我們所具有的是染淨都有的覺性而已。故《大乘起信論》立隨染、性淨二義以明本覺之相,我們也僅能依此而學。

此圖是什麼?自己想像

(1)隨染本覺,乃依妄染之污穢,顯示本覺之體相,本是清淨後因被污染,才成為隨染本覺。隨染本覺又分智淨相、不思議業相二種:

a.本覺之智淨相,即本覺隨染還淨之相,用止觀還淨等法用功,未究竟前,雖被污染但本性是不垢不淨故,稱為「智淨相」。認識此後,再能依佛所說制教與化教來修,再依淨真如內熏之力,此力與如來教法外緣之力,而如實、如法、如律地修行,就能以方便滿足行法,故能破妄心而現法身,若五分法身皆圓滿,能使始覺之智淳淨,才能與本覺合一。

b.本覺之不思議業相,即還淨本覺業用之相,業用是指用來修除此妄心、妄習之法用,此力道大小,當依智淨相現起多少,能覺之本性者,始能知本覺不思議業相,乃具足無量功德之相,且常無斷絕,隨眾相之根自然相應,而現為種種利益,若主觀意念強者,此業用即微弱。故知智淨相乃依自己之染緣而成,不思議業相則依他起性之染緣所成,兩者皆不離染緣,因是有為法,故稱隨染本覺。

(2)性淨本覺,本覺之真如,遠離一切染法,具足一切性德,體相二大為內熏之因,用大為外緣之資,稱為性淨本覺。

覺體相者,有四種大義,與虛空等,猶如淨鏡。此有四種義:一者如實空鏡,遠離一切心與境界相,則無法可現,故說非覺照義故。能如此者是大菩薩,是如來佛,即是說祂們雖能見虛空一切世界與一切眾生心與業相,但都能無視睹之。若要視知,則如是當如來、諸大菩薩要利益眾生故,此眾生機熟故,大菩薩與如來佛欲利益此人故。於此,如來心中即能顯三世於一念間,顯四面八方無距離,顯十法界於一念間,這就是者之境界。

二者緣起法生,謂如實不空境。如來性於真如、佛性起緣起法,能於如來藏中所含容一切世間境界悉於中現。如《法華經》中云,「是法住法位,世間相常住」,此時世間相不出、不入、不失、不壞,常住一心,以一切法即真實性所含容故。

舉實例言之,如來心不動之時,虛空就是虛空,有如「全息攝影」之底片,雖處於虛空界中,虛有其影像含容,即是「是法住法位,世間相常住」,但終不能顯示,因無緣起之法故。若是要顯示此「全息影像」底片內之影像,則如來即再用緣起法,用真如緣起、法界緣起、如來藏緣起、賴耶緣起,也就是說用另一束強光源照射此底片(世間相)3D全息影相即顯現。這就是如來的性淨本覺之功用與功德相。此是如來心中之如實空與如實不空之境相,都能具足顯示或不現,此功德相只有如來、大菩薩有此境界,眾生雖有「」,但僅虛有其名,故要假修治,才能於三大阿僧祇劫中回到「本來」

 

廿四、一乘佛乘諸緣起法

如來佛之如來藏能含容眾生相已如上述,而如來法身是無相,可容一切眾生,如二維之底片不必現眾生相,有含容等於無有質量。而如來又要度一切眾生,所以應有能感知善根眾生之如來智,此智即能應化無量佛之化身,亦可現等流身入各世界、各法界,隨緣度化一切有緣眾生。此關鍵在於如來藏緣起、法界緣起、真如緣起、…。

1.      法界緣起─為華嚴教義之緣起觀。屬四法界中事事無礙法界之內容。又作法界無盡緣起、十十無盡緣起、十玄緣起、無盡緣起、一乘緣起。華嚴宗主張,千差萬別之現象界,其法性(dharmatā)具有實體,亦即緣起之諸法悉為實體,現象之外無有實體,實體之外無有現象,此即法界(dharma-dhātu)之實相。法界之形成,係以一法而成一切法,以一切法而起一法,是故一關係著宇宙之一切(一即一切),一切亦含攝於一之中(一切即一)。如是法界之一與一切互為主從,相入相即,圓融無礙而重重無盡,稱為法界緣起。

法界緣起可分為染、淨二方面來說明。染法緣起,係說明迷界之緣起,乃真如無力而無明(迷)有力之狀況;淨法緣起,則說明悟界之緣起,即真如有力而無明無力之狀況。華嚴教義中,更進一步詳細發揮法界緣起者,另有所謂三性一際、因門六義、六相圓融、四種法界等要旨。此外,針對真理之本體而論說緣起者,即天台宗之一念三千論;與之相對,針對各個現象而論說相即相入者,即為華嚴宗之法界緣起論,此乃繼承小乘佛教之業感緣起論、權大乘之阿賴耶識緣起論等,所完成的實大乘之緣起論。

2.      如來藏緣起─又作真如緣起。即賴耶緣起之所緣而生者。謂眾生之生死流轉、還滅涅槃,皆依含真如之如來藏佛性。即一味平等之真如,乃為無始無終不增不減之實體,為染淨之緣所驅而生種種之法。其實體有真如門、生滅門二義。就真如門而言,如來藏乃一味平等之體;就生滅門而言,如來藏由染緣而現六道,由淨緣而出四聖。蓋以「真如之體」為因,「因緣之用」為緣,而生「生滅之相」。由此三法而得生滅之果,即現行之賴耶識。

3.      業感緣起─謂惑、業、苦三道輾轉輪迴而因果相續。蓋「惑」為心之病,「業」為身之惡,「苦」為生死之果報;以心之病為緣而造身之惡,由身之惡為因而感生死之果;如此惑、業、苦三道輾轉,互為因果,故稱業感緣起。所謂三世因果、十二因緣觀即由此而來。

4.      賴耶緣起─即業感緣起之所緣而生者。賴耶,阿賴耶之略稱,其梵語 ālaya 意譯為「藏」,乃「種子」之義;意即微細不可知之一大藏識,為一切有情之根本所依;而一切千差萬別之現象皆為此藏識所執持之種子所現行,此稱「種子生現行」,於此同時,彼種子所現行之萬法,又於藏識中新熏其種子,此稱「現行熏種子」。如是,故知由本有種子、現行、新熏種子等三法之輾轉相生,而有「種子生現行,現行熏種子」之關係。賴耶緣起,謂由藏識所執持之本有種子遇緣生現行,次由所現行之萬法新熏種子於藏識中,而後更遇緣,則自種子再生現行,自現行再熏種子,如此經由本有種子、現行、新熏種子三法輾轉輪迴、互為因果而無窮始終。

5.      唯心緣起─謂諸法係依一心(如來藏心)之緣而生起。與「一心緣起」同義。含有法界緣起、如來藏緣起等緣起之意,乃用於示明華嚴教義之基本學說。緣起,即要素、條件、關係等諸緣相依而諸法生起之意。

6.      一切一心識─乃生滅門所依之心。又作多一心、多一識心。係密教所立十識中之第九識,亦即造作一切諸法之識心。蓋此心所作之生滅,差別無量,隨其所作,故稱「多」;又能作之心唯有一,故稱「一」,合稱之為多一識心,屬於後得如量智。故《釋摩訶衍論贊》卷二:「可知第九識心,即前所入法十名中第十,一切一心也,以能緣彼生滅門如,但不能緣真如門理,非不能緣自門真理。」

 

廿五、理論是理論,要如何觀身起修?

除網站上有諸多修行文章外,再舉《大薩遮尼乾子所說經》所說,如何修身。《大薩遮尼乾子所說經云:王言:「大師!如是常身當云何觀?」答言:「大王!如自觀己法性之身,觀於瞿曇法身亦爾。是身為色,不可如色見故;是身為心,不可如心知故;是身為炬,性不闇故;是身勇健,降眾惡故;是身為力,無降伏故;是身無違,性平等故;是身為空,離見聞故;是身無相,離覺觀故;是身無願,出三界故;是身一相,無異相故;是身如虛空,無相似故;是身非生,從緣生故;是身非滅,本不生故;是身非住,非三世故;是身非方,不離方故;是身非眾生,不離一切眾生故。大王當知!如是觀者,名觀常身,名見法身。大王當知!如是觀者,名為正觀。若他觀者,名為邪觀。」

王言:「大師!云何非生而從緣生?」

「大王當知!法身非生,從緣生故。」

王言:「大師!云何從緣生?」

「大王當知!從緣生者,從無量功德智慧生、從戒生、從定生、從慧生、從解脫生、從解脫知見生、從慈悲喜捨生、從布施生、從持戒生、從忍辱生、從精進生、從禪定生、從智慧生、從解脫三昧生、從諸方便波羅蜜生、從六通生、從三明生、從四無礙生、從十力四無所畏十八不共法生、從斷一切不善法集一切善法生、從實慧生、從不放逸生。大王當知!從如是無量清淨功德法生。瞿曇身功德無盡故,法身無盡。」

王言:「大師!生法有盡,云何有生而無有盡?」

答言:「大王!本不生故,而無有盡。」

王言:「大師!何者本不生故?」

答言:「大王!法身非生,以本有故,以緣生故,名之為生。」

王言:「大師!如是緣者,無量無邊。若欲行者,以何為本?從何為始?」

答言:「大王!一切功德助道之行,舉要言之,以戒為本,持戒為始。若不持戒,乃至不得疥野干身,何況當得功德之身?大王當知!以戒淨故,不斷佛種,成等正覺;不斷法種,分別法性;不斷僧種,修無為道。以持淨戒相續不斷故,功德無盡。」

王言:「大師!一切戒善皆無有盡?亦有盡也?」

答言:「大王!非一切盡,亦非不盡。何以故?相續斷故有盡,不斷故無盡。」

王言:「大師!何者相續斷?何者相續不斷?」

答言:「大王!淨戒相續,不中斷故,功德無盡。何以故?凡夫戒者,在所受生,斷故有盡;人中十善所得果報,斷故有盡;欲界諸天福報功德,斷故有盡;色界諸天禪無量心,斷故有盡;無色諸天取入諸定,斷故有盡;一切聲聞學、無學戒,入涅槃際,斷故有盡;辟支佛戒無大悲心,斷故有盡。諸菩薩戒到於菩提,成大悲故,功德無盡。何以故?於是戒中,出生一切凡夫、二乘所有諸戒,如種無盡故,果亦無盡,是故菩提種不可盡。」

廿六、結語

行者當知本所受體,即是一體三佛之種,故薩遮尼犍云:如來功德莊嚴之身,以受戒為本,持戒為始。又《法華經》云:「佛種從緣起,佛說一佛乘。」即斯義也!為後要成佛故,當知此一乘佛理。《大乘本生心地觀經淺註》云:「悟真本有,了妄本空,功無間斷,菩提遂成矣。」《華嚴經》云:「應觀法界性。一切惟心造。」

若您能悟得一種緣起法,從無中能緣起有相,如此即能與虛空之無相的二維底片相連接,進入另一種可能知悉,又可能不知悉的宇宙世界裡,這也就是宿命通聖人能回到過去,及觀未來的能力。或者是有天眼通聖者,能見千由旬,百世界、千世界,到三千大千世界。這些都是古代的聖人所證,是經典所說,現代人努力用科學要證明什麼,但是也僅是千萬億牛之一毛,所以要懂得這些,還是要深入經藏,看看、聽聽佛陀怎麼說。

虛空相如何?是空無?無知者說是虛空,有如來藏性之如來,說是具足一切法於其中,有形、無形諸眾生,一切法過去、現在、未來諸念頭,有質量之眾生、無質量眾生之影像,都是充斥於此虛空中,只是我們根本看不到,竟說是虛空。吾等無明不滅,無法了知此現象。今「全息影像」之理念,科學家把它揭示出來了。而如來最後說《法華經》時亦言:「是法住法位,世間相常住。」虛空中有您我無數阿僧祇劫時間中所造諸業於其中,都是留存訊息於虛空之中。

我們依此一而再、再而三地不停地輪迴,今雖不能知虛空中還有多少自己的業要受報,但我們已聞此聖理,「是法住法位,世間相常住」,應不再來造業,若真要造業,那就多造一些善業罷!不要再造殺業、盜業、淫業、大妄語、…。 

讓我們多用右腦,因善用右腦的人,能讓自己平和,能讓自己升起慈悲心,有愛心的人才能開發出右腦的功用,這樣雖然不一定能看到虛空中是法住法位,但總是能知道要修心養性了。

廿七、最後再回顧網上所述種種片段貫穿文章

1.頭腦是全像攝影機

Bohm外,還有人更發現宇宙是一個全像攝影式之幻象。上述腦部研究的領域中,史坦福大學的腦神經學家Karl Pribram也完全相信現實的全像式本質。

Pribram研究腦部是如何儲存記憶,因而被全像式結構模型所吸引。近幾十年來,許多研究顯示,記憶的儲存不是單獨地限於特定的區域,而是分散於整個腦部。在1920年代的一連串歷史性的實驗中,腦部科學家Karl Lashley發現,不管老鼠腦部的什麼部位被割除,都不會影響它的記憶,仍舊能表現手術前所學到的複雜技能。唯一的問題是當時沒有人能提出一套理論來解釋這種奇怪的「整體存在於每一部份」的記憶儲存本質。

到了1960年代,Pribram接觸到全像攝影的觀念,才發現了腦神經科學家一直在尋找的解釋。Pribram相信記憶不是記錄在腦神經細胞中,或一群細胞中,而是以神經脈衝的圖案橫跨整個腦部,就像雷射繞射的圖案遍佈整個全像攝影的底片上。換句話說,Pribram相信頭腦本身就是一個全像攝影機。

Pribram的理論也解釋了人類頭腦如何能在那麼小的空間中儲藏那麼多的記憶。曾經有人估計人類頭腦在人的一生中能夠記憶約一百億位元(bits)的資料(大約是五套大英百科全書)。相似的,除了其它功能之外,全像攝影也具有驚人的資料儲存容量─只要改變兩道雷射照射底片的角度,就可以在同一張底片上記錄許多不同的影像。有人示範過,在一公分立方的方塊底片上可以儲存一百億位元的資料。

如果腦部是根據全像攝影的原理來操作,我們就比較容易瞭解我們那特殊的能力,能迅速從我們那龐大的記憶倉庫中取出所需的任何資料。如果一個朋友要你告訴他,當他說「斑馬」這個字時,你會想到什麼。你不需要笨拙地搜尋某種巨大的腦部字母檔案才能得到一個答案。相反地,一些聯想,如「條紋」,「馬」,和「非洲野生動物」等會立刻跳入你的腦中。的確,人類思考過程的一項最驚人的特徵是,每一件資料都似乎與其它所有資料相互連接。—─這也是全像攝影幻象的另一項基本特性。因為全像攝影幻象的每一部份都與其它部份交互關連著,這也許是大自然交互關連系統的最終極例子。

2.世界不過是一全息相片

Pribram的全像式腦部模型的啟發下,記憶的儲存不只是腦部科學唯一稍獲解答的謎。另一項謎題是腦部如何翻譯它從感官所得到的大量波動(光波,聲波,等等),使之成為我們知覺的具體世界。記錄與解讀波動正是全像攝影最擅長的。正如全像攝影像是某種鏡頭,某種傳譯的工具,能把顯然無意義的波動圖案轉變為連貫的影像,Pribram相信腦部也有一個鏡頭,使用全像式原理來資料式地把經由感官收到的波動轉變為我們內在知覺的世界。

有大量的證據顯示,腦部是使用全像式原理來進行操作。事實上,Pribram的理論得到了越來越多腦神經學家的支持。阿根廷籍的義大利腦神經研究者Hugo Zucarelli最近把全像式模型應用到聽覺的世界中。他迷惑於人腦在即使只有一隻耳朵有聽覺的情況下,也能夠不用轉頭就偵測出聲音的來源方向。Zucarelli發現全像式原理可以解釋這種能力。Zucarelli也發展出全像式音響的科技,一種錄音的技術,能夠幾乎真實無誤地重新複製出聲音現象。

Pribram相信我們的腦部根據外在波動的輸入,以數學方式建立出「堅硬」的現實。這種想法也得到許多實驗上的支援。實驗發現,我們感官對於波動的敏感度要比我們先前所認為的遠為強烈。例如,研究者發現我們的視覺對聲波也很敏感,我們的嗅覺是與我們現在稱為oamic的波動有關,而甚至我們體內的細胞也對很廣大範圍的波動敏感。如此的發現使我們推論,只有在全像式的知覺領域中,這種波動才能被整理歸類為正常的知覺。

3.物質世界是大幻象

但是當Pribram的全像式腦部模型與Bohm的理論放在一起時,才顯現其最令人匪夷所思的地方。因為如果這個世界的堅固只是一種次要的現實,而真正「存在」的是一團全像攝影式的波動,而如果頭腦也具有全像式結構,只從這團波動中取出部份的波動,數學式地轉換成感官知覺,那麼客觀現實是什麼呢?簡單地說,客觀現實就停止了存在。正如東方宗教的教義,物質世界是一種maya,一種幻象。雖然我們也許以為我們是實質的生物,活在一個實質的世界中,這也是一個幻象。我們其實是漂浮在一個充滿波動的大海中的「接收者」,我們從這個大海中抽取出來,並轉變成實質世界的波動,只是這個超級全像式幻象的許多波動之一。

這種對於現實的驚人新觀點,BohmPribram的合成理論,被稱為全像式模型理論(holographic paradigm)。雖然一些科學家持懷疑態度,但這個理論風靡了世界。一群人數逐漸增加的研究者相信,這也許是科學到目前為止,關於現實最準確的模型。更有甚者,有些人相信它可以解釋許多科學以前未能解釋的神秘現象,甚至使超自然也成為自然的一部份。

許多研究者,包括BohmPribram,注意到許多超心理學的現象在全像式模型理論下變得較為容易瞭解。在這個宇宙中,個別的頭腦實際上是一個大全像結構的個別部份,而一切都是相互連結的,心電感應其實就是進入了全像式的層次。如果一個分別的個體A的意念能夠傳送到個體B的腦中,如果這兩個分離的個體原來已經是連接的,這種現象就很容易瞭解。同樣的,以精神力量來移動遠處事物的能力(psychokinesis)也變得比較不神秘,因為在一個具有無限連接的宇宙中,個體與被移動的物體已經是一體的。

BohmPrigram也指出,許多宗教或神秘經驗,如與宇宙合一的超越體驗,或許也是因為進入了全像式領域之中。如他們所言,也許過去許多偉大的神秘體驗者所談論的一種「 宇宙一體」的感覺,只是因為他們知道如何進入他們心靈中一切真正與宇宙合一的那部份。

4.回溯前世的記憶

全像式模型理論也受到其它科學領域的慎重注意。Stanialav Grof,馬里蘭心理研究中心的主任及霍普金斯大學醫學院心理學系助理教授,相信全像式模型理論可以解釋心理學上許多的不解之謎。Grof特別感覺到,全像式模型理論提供了一套模型來瞭解許多人在知覺轉換狀態(altered states of consciousness)中會經驗到的怪異現象。

在一九六零年代,Grof研究使用LSD(一種迷幻藥)做為心理治療工具的利弊。他有一名女性病人,回溯她曾經是一條史前時代的雌性爬蟲。在她的迷幻狀態中,她不僅提供了極豐富的詳細描述,說明了她被困在這種爬蟲身體中的感覺,同時描述了在雄性爬蟲身上最具有吸引力的部位是頭兩側的一塊彩色鱗片區域。使Grof驚訝的是雖然那名女人事前沒有對這種爬蟲的知識,之後他從一位動物學家處得到證實,爬蟲頭部的彩色部位在性的挑逗上扮演重要角色。

那位女人的經驗並不獨特。在他的研究過程中,Grof遇到的病人們回溯並代表了幾乎在進化史上的所有生物(這個研究發現影響了電影《替換狀態》(Altered States )中的人退化為猿猴的情節)。還有,他發現如此的經驗時常包含了隱晦的動物學細節,而後來證實是正確的。

退化回動物(回溯前世的記憶)並不是Grof研究中唯一令人迷惑的心理現象。他也有病人回溯進入了某種集體的或族群的潛意識中。沒有接受多少教育的人突然能詳細地描述波斯祅教和印度教的儀式。在其它的經驗中,有人能給予令人信服的靈魂出體報告,或預見未來,或倒退回前世的回憶。

在後來的研究中,Grof發現,即使在沒有使用迷幻藥物的治療會談中,相同的現象也會發生。因為在如此經驗中的相同要素是,個體的意識昇華超越了平常自我的界限,或時空的限制,Grof稱此現象為「超個人經驗」(transpersonal experiences)。在六十年代晚期,他創立了心理學的一支,稱為「超個人心理學」(transpersonal psychology),專注於此類的研究。

5.全像式模型理論的應用

雖然Grof新創立的超個人心理學得到了專業學者的支持,成為受人尊敬的心理學流派,但是這幾十年來Grof和他的同僚都無法提供一個理論體系來解釋他們所看到的奇異心理現象。但是全像式模型理論的出現改變了情況。如Grof最近所言,如果心靈的確是一個整體的一部份,這個整體像一個巨大的迷宮,不僅連接一切心靈,包括過去、現在、未來,同時也連接一切原子,一切生物,及時間與空間本身的無限,那麼心靈偶爾會涉足於這個迷宮中,產生超個人的經驗,就似乎不足為奇了。

全像式模型理論也可以應用到所謂的基礎科學,如生物學。維琴尼亞州Intermont大學的心理學家Keith Floyd指出,如果現實世界只是一個全像式的幻象,那就不能再說腦部產生意識,而是意識創造了腦部和身體,以及環繞著我們四周的一切,被我們當成實有的世界,都是意識所創造的。(科學早已證實佛教所說的三界唯心,萬法唯識,一切都是自心所造。)

如此對世界和生物結構的觀點逆轉,使研究者發現醫學及我們對於醫療程式的瞭解也可被全像式模型理論所改變。如果身體的實質結構只不過是意識的全像式投射,那麼,我們每個人對於自身健康的責任就要大大超過目前醫學知識所容許的。現在我們視之為奇跡般的疾病康復,就可以得到解釋:由於意識的改變,而影響了全像式身體的改變(境由心造,相隨心轉)。同樣的,一些令人爭議的新醫療技術,如意念的想像,之所以會如此有效,是因為在全像式的領域中,意念的影像是與「現實」一樣的真實而有效。

甚至在「非尋常現實」(non-ordinary reality)中的異象與經驗,也可以在全像式模型理論之下得到解釋。生物學家Lyall Watson在他的《未知事物的禮物》(Gift of Unknown Thing)一書中描述了他與一位印尼女巫士的接觸,她借著表演一種儀式舞蹈,能夠使一整排樹瞬間消失在空氣中。Watson說他和驚訝的旁觀者繼續觀看女巫士,她使樹群重新出現,然後又消失,又出現了好幾次。雖然目前的科學無法解釋此類事件,但是如果「堅硬」的現實只是全像式的投影,那麼這種神通經驗就有理可循。也許我們公認什麼是「存在」或「不存在」的,只是因為我們所謂共識下的現實,是架構於人類的潛意識中一切心靈都相互連接的領域(佛教所謂共業共受、一時頓現)。

如果這是真實的,這將是全像式模型理論中最重要的意義所在,因為這表示如Watson的經驗之所以是不尋常的,只是因為我們沒有智慧促使我們的心靈來相信如此經驗是真實的。在全像式的宇宙中,我們改變現實結構的可能性(潛能和神通)是無止境的。目前我們所覺知的“現實”只是一幅畫布,等待我們著手畫任何我們想要的圖畫(恰好證實《華嚴經》所說:“心如工畫師,能畫諸世間,五蘊悉從生,無法而不造”)。任何事都有可能,從用意念的力量來彎曲湯匙,到人類學家Castaneda與亞基印地安巫士Don Juan的奇幻經驗。因為神通是一切生命的本能,魔術是我們的天生權利,這並不比我們在夢中創造現實的作法更為神奇(白天所感知的世界未必不是一場夢,大夢誰先覺,唯有覺者知)!

的確,甚至連我們對現實最基本的看法都成為可疑的,因為在一個全像式的宇宙中,如Pribram指出,甚至連隨機偶發的事件都可視為是根據全像式原理,預先經過安排的(冥冥之中皆有定數,因果報應如影隨形)。世界上沒有偶然和巧合,同步的或有意義的巧合都不是意外,而現實的一切都可視為一種隱喻,因為連最偶然的事件都隱藏著因果的平衡和必然。

不管BohmPribram的全像式模型理論會不會被科學界接受,但是可以確定的是,它已經對許多科學家的思維產生了深刻影響。就算將來可能發現全像式模型理論並不足以解釋次原子粒子之間的瞬間通訊現象,至少,如倫敦Birbeck大學的物理學家Basil Hiley所言,Aspect的發現啟示我們「必須準備對現實採取革命性的新觀點」。

愛因斯坦早就斷言:「所謂物質、世界、時間和空間,只不過是人類的幻覺。」凡眼目所見都是幻相,意識所想都是幻想。

(全部完結)

 


[ 《如來藏法門》選讀 ] [ 經典選讀 ] [ 首 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