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24WLOTUS.JPG (4513 bytes)如來藏法門選讀--
          從近代科學研究來闡述
                   如來藏與真如性之真實境界(4)

法爾禪修中心 善祥比丘(俗名張玄祥)撰


十二、宇宙本是虛無因緣起而幻有

由上知悉全宇宙本來是虛無的,因眾生妄識而有有生。古德云,此生來人間當悟佛所說、入佛所說者:最初者即是最末者;最末者即是最初者。所以如來示現先說華嚴,最後說法華一乘教,因此知悉─華嚴即是法華,法華即是華嚴。此是圓教之教理,如來示現所要教導眾生入一乘佛法者。

佛馱跋陀羅大師(Buddhabhadra覺賢359429)《華嚴經》云:實幢菩薩承佛神力說偈言:「正覺遊十方,一切諸世界,不離於一剎,普現諸國土。如來自在力,應現一切身,得道轉法輪,究竟般涅槃。誰為思議佛?誰為不思議?誰見諸如來?誰為等正覺?一切法皆如,諸佛境亦然,乃至無一法,如中有生滅。眾生虛妄故,是佛是世界,若解真實者,無佛無世界。」

實叉難陀(Śiksānanda喜學652710)大師譯《華嚴經》云:星宿幢菩薩偈云:「一切法皆如,諸佛境亦然,乃至無一法,如中有生滅。眾生妄分別,是佛是世界;了達法性者,無佛無世界如來普現前,令眾生信喜,佛體不可得,彼亦無所見。若能於世間,遠離一切著,無礙心歡喜,於法得開悟。神力之所現,即此說名佛,三世一切時,求悉無所有。若能如是知,心意及諸法,一切悉知見,疾得成如來。言語中顯示,一切佛自在,正覺超語言,假以語言說。」故星宿幢菩薩頌云:「眾生有分別,是佛是世界。了達法性者。無佛無世界。」

前一經云:「一切法皆如,諸佛境亦然,乃至無一法,如中有生滅。眾生虛妄故,是佛是世界,若解真實者,無佛無世界」後一經也云:「一切法皆如,諸佛境亦然,乃至無一法,如中有生滅。眾生妄分別,是佛是世界;了達法性者,無佛無世界」正如《楞伽阿多羅寶經心印所言:「幻無自性,唯心所現。現如夢幻,不能為一切法而作生因,所以壞愚夫希望計著也。如實處,即指自心所現一切如幻之法,不墮有無能所,所謂諸法實相也。不見一法,方見實相。此覺自心現量境界,唯證相應也。」

「眾生虛妄故,是佛是世界,若解真實者,無佛無世界」此中提到兩種知見,前者是凡夫眾生之知見,後者是聖人之知見,凡夫執妄情故,隨緣造作諸業而輪回;聖人得涅槃境,能不被業緣所牽,所以可以入無佛無世界之境地。有佛有世界,易於理解。而無佛無世界者如前述,虛空本空無有相,無妄情者能離識,不著因緣起法故,是無相可見。雖如《法華經》所云:「是法住法位,世間相常住」。所以聖人無執故,不見其相,若起心作意,照樣能現世間相。因此等聖人以證解脫知見法身,現有相時等於無相不執,如3D底片訊息不顯,如前圖所述,再錄如下。

3D底片雖有訊息於其中若不起妄心時無從知見

膠脂底片僅一小片即能再看原有全像

 

那如來的實際境況又如何?如來不能像阿羅漢一樣,起心動念才能現天眼,才能見想見之物相。如來法身遍虛空、盡法界,所以不能離諸法界,也不入諸法界,此是何境界?因如來佛是與如來藏世界不能分離的,無始的時間與空間中,是法生是法滅,都得留存於法界中、虛空中,故《法華經》云:「是法住法位,世間相常住」。所以如來神通與智慧不能離世間,也不入世間。其境界又如何呢?是虛空諸世界、諸眾生都在其法身中,其自性實為不生不滅,不常不斷,不一不異,不來不去。所以說如來者是無所從來,亦無所去,不能以有無來論說。這是破根本無明之如來境界,所以《金剛經》中佛說:諸眾生心悉知悉見。

談到聖人的天眼與如來無量知見,《維摩詰所說》已為此問題作解答。經云:阿那律(Aniruddha如意、無障)白佛言:「世尊!我不堪任詣彼問疾。所以者何?憶念我昔於一處經行。時有梵王,名曰嚴淨,與萬梵俱,放淨光明,來詣我所。稽首作禮問我言:『幾何阿那律天眼所見?』我即答言:『仁者!吾見此釋迦牟尼佛土三千大千世界,如觀掌中菴摩勒果。』時維摩詰來謂我言:『唯!阿那律!天眼所見,為作相耶?無作相耶?假使作相,則與外道五通等;若無作相,即是無為,不應有見。』世尊!我時默然。彼諸梵聞其言,得未曾有!即為作禮而問曰:『世孰有真天眼者?』維摩詰言:『有佛.世尊,得真天眼,常在三昧,悉見諸佛國,不以二相。』於是嚴淨梵王及其眷屬五百梵天,皆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禮維摩詰足已,忽然不現!故我不任詣彼問疾。」

此段讓我們得知,未成佛的聖人,其天眼僅止於三千大千世界,能觀無量遠的世界物件如觀手中菴摩勒果(芒果)。但此等聖人要見必需作意,不起心作意,諸遠物即不自動現。這也就是維摩詰菩薩質問阿那律陀尊者:天眼所見,為作相耶?無作相耶?假使作相,則與外道五通等;若無作相,即是無為,不應有見。」所以不作意中能見諸世界者定是根本無明已盡,也就是成佛地了。

由此段精彩的開示,讓我們知道如來者,實是無所從來,亦無所去。如來佛之如如心中實有世界,也無實世界。惟因如來已得真如性,與如來藏不可分離故,故說有世界、無世界亦皆如如,因此不必強說如來真如性中有世界、無世界,示現不示現都是多餘的。此時不緣起即無世界,如來是有宇宙相與眾生相而無執,其如如性等虛空,雖等虛空,亦不離一切相。因此宇宙本是虛無,如來若不為度眾生故,可不必緣起有為法,而觀何處有善根眾生可度者。故如來示知:實示一切前塵分別,悉無自性,唯心所現。故曰因心成體,所現唯心。故曰咸有體性,此湛然常住。所當自認,不應迷於前塵,妄同生滅。

十三、幻有執取為真即入有相

心靈感應(Telepathy)是我們常描述的話語,兩人意念強烈時,是會有此種能力,這是大多數人認為可能存在的能力。此能力能將某些訊息透過普通感官之外的途徑傳到另一人的心中。這種訊息在報導中往往描述為和普通感官接收的訊息相同。又稱心電感應、心有靈犀,當然此與佛教所說的他心通還差得遠。

上期談到科學家以兩個本來聚集在一起的電子,此兩個電子若用特殊儀器讓其分離後,一個電子永遠能感知另一個電子的動向。意思是說只要有因緣關係後,那怕小至電子那麼小的物質,都離不開因緣的糾葛,會互相牽扯不停,這就是我們輪回的根本,您不能脫離過去與眾生所產生的因緣,其累劫互相糾纏在一起的就是果報之結果。

        此兩電子是物質尚且如此能互相牽引,那人類或眾生的心靈除能執業造罪外,還是有互相感通之事。經云自性唯心,心外無法,一切萬法僅為自己本性之自心所變現。自性,指自己之本性,亦即本來具有之佛性;唯心,即「三界唯一心」之意,三界之所以有三界都是此一心所感招所幻化。此乃敘述心識執著後,就會另有一實體事物之存在。此類萬法唯心、三界唯心、自性唯心之主張,無論就哲理上或修持上,皆為大乘佛教教義主要基礎之一。六十舊譯《華嚴經》卷十菩薩說偈品:「心如工畫師,畫種種五陰,一切世界中,無法而不造;如心佛亦爾,如佛眾生然。心佛及眾生,是三無差別。」此外,如「一切從心轉」、「一切唯心造」、「心造諸如來」等語,皆為佛典中常用來表示大乘思想用語。

經文中所述較難理解,我們來看看近年來科學家的論述,其是否真實尚不得而知,但也許較能讓我們間接體會。大陸的王存臻先生提出了「宇宙全息律」,他說在現實的某種較深的層次中,兩個次粒子(電子)不是分離的個體,而是某種更基本相同來源的實際延伸。底下是摘取其片段敘述。…。

這種幻境像相的延伸,很難讓人理解,試驗者Bohm先生提供了以下的描述:想像一個水族箱,裡面有一條魚。也想像你無法直接看到這個水族箱,你對它的瞭解是來自於兩台電視攝影機,一台位於水族箱的正前方,另一台位於側面。當你看著兩台電視監視器時,你可能會認為在兩個螢光幕上的魚是分離的個體。

畢竟,由於攝影機是在不同的角度,所得到的影像也會稍有不同。但是當你繼續注視這兩條魚時,你會覺察到兩者之間有特定的關係。當一條魚轉身時,另一條也會做出稍微不同,但互相配合的轉身;當一條面對前方時,另一條會總是面對側方。如果你沒有覺察到整個情況,你可能會做出結論,認為這兩條魚一定是在互相心電感應。但是顯然這並非事實。Bohm先生說這正是在Aspect先生實驗中的次原子粒子的情況。

根據Bohm先生所述,次原子粒子之間的超光速連接現象其實是在告訴我們,現實有更深的層次是我們沒有覺察到的,一種超過我們空間的更複雜空間,就像那水族箱。而且,他補充,我們會把次原子粒子看成分離的個體,是因為我們只看到它們部份的現實。如此的粒子不是分離的「部份」,而是一種更深沈與更基本整體的片面,這種整體具有全像攝影的結構,就像先前所提到的玫瑰一樣無法分割。而且由於現實中的一切都是由這些幻影粒子所組成,於是整個宇宙基本上是一個投影,一個全像式的幻象。除了這種幻象的性質之外,如此的宇宙也包含著其他更為驚人的特性。

如果次原子粒子的表面分離是一種幻象,這表示在現實的更深層次,宇宙中的一切最終都是相互關連的。在人腦中的一個碳原子中的一個電子是連接到太陽表面的一個氫原子中的一個質子,而它們又連接到所有在水中游泳的鮭魚,所有跳動的心臟,及天上所有星辰的次原子粒子。一切事物都交互貫穿一切事物,而雖然人類的本性是去分類處理宇宙中的種種現象,一切的分類都是必要的假像,而一切的終極本質是一個無破綻的巨網。若是這樣,在一個全像式的宇宙中,甚至連時間與空間都不再是基本不變的。

因為在一個沒有分離性的宇宙中,位置的觀念會瓦解,時間與三度空間就像電視監視器中的魚,只是一種更深秩序的投影。這種更深的現實是一種超級的全像式幻象,過去,現在,未來都共同存在於其中(如佛所說的─無佛無世界,若是無佛無世界,何有三世之分。有佛有世界,是凡夫的分別心所致)

這表示只要有適當的工具,將來有一天有可能會進入這種超級全像式的現實層次中,取出過去古老的影像 (其實宿命智通就是如此)。這種超級全像式的宇宙還包含了什麼,是一個開放而無解答的問題。為了方便討論,假設這種超級全像式的結構是宇宙一切事物的由來根源,至少它包括了過去和未來所有存在的次原子粒子─一切事物和能量的所有可能組合,從雪花到誇粒子(quarks),從藍鯨到加瑪射線(gamma ray)。它可被視為一種宇宙性的儲藏庫,包括了所有存在過的一切。

雖然Bohm先生承認我們不可能知道在這超級的全像結構中還隱藏了什麼,他大膽地說我們沒有理由假設它沒有包括著更多。如他所言,也許這種超級全像式結構的現實層次只是一道「階梯」,在它之上還有「無限多的發展」。

在腦部研究的領域中,與全像攝影式幻象有關的,如史坦福大學的腦神經學家Karl Pribram先生,也分別獨立地相信現實的全像式本質。Pribram先生研究腦部是如何儲存記憶,因而被全像式結構模型所吸引。近幾十年來,許多研究顯示,記憶的儲存不是單獨地限於特定的區域,而是分散於整個腦部。

在一九二零年代的一連串歷史性的實驗中,腦部科學家Karl Lashley先生發現不管老鼠腦部的什麼部位被割除,都不會影響它的記憶,仍舊能表現手術前所學到的複雜技能。唯一的問題是沒有人能提出一套理論來解釋這種奇怪的「整體存在於每一部份」的記憶儲存本質。(這華嚴境界有所述─事事無礙法界,即宇宙一切事物均有統一性、延續性與包容性,於此範疇之下,無時空限制,法與法之間互緣融通,相資相成。宇宙間每一現象皆為本體,本體亦可變為一一之現象,則整個宇宙收攝於一個現象之中,一即一切,一切即一,相即相入,重重無盡,超越是非善惡之價值觀,而為圓滿平等之境界。)

 然後在一九六零年代,Pribram先生接觸到全像攝影的觀念,知道他發現了腦神經科學家一直在尋找的解釋。Pribram先生相信記憶不是記錄在腦神經細胞中,或一群細胞中,而是以神經脈衝的圖案橫跨整個腦部,就像雷射繞射的圖案遍佈整個全像攝影的底片上。換句話說,Pribram先生相信頭腦本身就是一個全像攝影相片。(此腦部若是有記憶,也不是只記憶今生,還有無量劫沉迷六道中之種種人事物。我們說這是阿賴耶(ālaya藏識)之作用,不是腦細胞,究竟人死了,腦細胞也活不了。)

Pribram先生的理論也解釋了人類頭腦如何能在那麼小的空間中儲藏那麼多的記憶。曾經有人估計人類頭腦在人的一生中能夠記憶約一百億位元(bits)的資料(大約是五套大英百科全書)。相似的,除了其他功能之外,全像攝影也具有驚人的資料儲存容量─只要改變兩道雷射照射底片的角度,就可以在同一張底片上記錄許多不同的影像。有人示範過,在一公分立方的方塊底片上可以儲存一百億位元元的資料。如果腦部是根據全像攝影的原理來操作,我們就比較能瞭解我們那特殊的能力,能迅速從我們那龐大的記憶倉庫中取出所需的任何資料。(除有心較清淨者能擷取出部份的資料,如有人入定中之獨頭意識所見,或清醒夢中部份影像所現,能讓人知道過去部份及片段記憶,除有宿命通能全記憶八萬大劫眾生因緣果報。佛如來的宿命智通是不受時間、空間所限制,全能隨念而擷取。)

如果一個朋友要你告訴他,當他說「斑馬」這個字時,你會想到什麼。你不需要笨拙地搜尋某種巨大的腦部字母檔案才能得到一個答案。相反地,一些聯想,如「條紋」,「馬」,和「非洲野生動物」等會立刻跳入你的腦中。的確,人類思考過程的一項最驚人的特徵是,每一件資料都似乎與其他所有資料相互連接─這也是全像攝影幻象的另一項基本特性。因為全像攝影幻象的每一部份都與其他部份交互關連著,這也許是大自然交互關連系統的最終極例子。在Pribram先生的全像式腦部模型的啟發下,記憶的儲存不只是腦部科學唯一稍獲解答的謎。另一項謎題是腦部如何翻譯它從感官所得到的大量波動(光波,聲波,等等),使之成為我們知覺的具體世界。

記錄與解讀波動正是全像攝影最擅長的。正如全像攝影像是某種鏡頭,某種傳譯的工具,能把顯然無意義的波動圖案轉變為連貫的影像,Pribram先生相信腦部也有一個鏡頭,使用全像式原理來資料式地把經由感官收到的波動轉變為我們內在知覺的世界。(是否如此,要用唯識學去論述較好。)
   
有大量的證據顯示,腦部是使用全像式原理來進行操作。事實上,Pribram先生的理論得到了越來越多腦神經學家的支持。阿根廷籍的義大利腦神經研究者Hugo Zucarelli先生最近把全像式模型應用到聽覺的世界中。他迷惑於人腦在即使只有一隻耳朵有聽覺的情況下,也能夠不用轉頭就偵測出聲音的來源方向。

Zucarelli先生發現全像式原理可以解釋這種能力。Zucarelli先生也發展出全像式音響的科技,一種錄音的技術,能夠幾乎真實無誤地重新複製出聲音現象。Pribram先生相信我們的腦部根據外在波動的輸入,以數學方式建立出「堅硬」的現實。這種想法也得到許多實驗上的支援。實驗發現,我們感官對於波動的敏感度要比我們先前所認為的遠為強烈。例如,研究者發現我們的視覺對聲波也很敏感,我們的嗅覺是與我們現在稱為oamic波動有關,而甚至我們體內的細胞也對很廣大範圍的波動敏感。如此的發現使我們推論,只有在全像式的知覺領域中,這種波動才能被整理歸類為正常的知覺。

但是當Pribram先生的全像式腦部模型與Bohm先生的理論放在一起時,才顯現其最令人匪夷所思的地方。因為如果這個世界的堅固只是一種次要的現實,而真正「存在」的是一團全像攝影式的波動,而如果頭腦也具有全像式結構,只從這團波動中取出部份的波動,數學式地轉換成感官知覺,那麼客觀現實是什麼呢?簡單地說,客觀現實就停止了存在。(如佛所說─無佛無世界,能修到不要執取一切法,即能安住自心,如此客觀的境界就不存在了,何以阿羅漢可永處於寂滅,就是這個道理。)

正如東方宗教的教義,物質世界是一種maya,一種幻象,雖然我們也許以為我們是實質的生物,活在一個實質的世界 中,這也是一個幻象。(maya─to mistake, misunderstand)我們其實是漂浮在一個充滿波動的大海中的「接收者」,我們從這個大海中抽取出來,並轉變成實質世界的波動,只是這個超級全像式幻象的許多波動之一。這種對於現實的驚人新觀點,Bohm先生與Pribram先生的合成理論,被稱為全像式模型理論(holographic paradigm), 雖然許多科學家以懷疑的態度看待它,但這個理論風靡了其他人。一小群逐漸增加的研究者相信,這也許是科學到目前為止,關於現實最準確的模型。

更有甚者,有些人相信它可以解釋許多科學以前未能解釋的神秘,甚至使超自然也成為自然的一部份。許多研究者,包括Bohm先生與Pribram先生,注意到許多超心理學的現象在全像式模型理論下變得較為容易瞭解。在這個宇宙中,個別的頭腦實際上是一個大全像結構的個別部份,而一切都是相互連結的,心電感應其實就是進入了全像式的層次。如果一個分別的個體A的意念能夠傳送到個體B的腦中,如果這兩個分離的個體原來已經是連接的,這種現象就很容易瞭解。(如來的語化、意化正是如此。)

世界是一張全息圖,如果你問別人物理世界是由什麼構成的,他很可能告訴你是“物質和能量”。但只要我們學過一點工程、生物和物理的話,就知道資訊同樣是一個不可或缺的組成部分。只給汽車廠的機器人金屬和塑膠,它們不可能做出任何有用的東西,只有給它們下達如何焊接的指令它們才能組裝出汽車。我們身體細胞中的核糖體擁有阿米諾酸組建模組和ATP合成為ADP(能量交換中的三價轉二價)過程中釋放的能量,但如果沒有細胞核中DNA所攜帶的資訊,同樣無法合成任何蛋白質。類似地,一個世紀以來物理學的進展告訴我們,資訊在物理系統和物理過程中起著關鍵的作用。

實際上,現在就有一個學派認為物理世界是由資訊構成的,它的創始人是美國普林斯頓大學的John A. Wheeler先生。該理論認為資訊才是最重要的,物質和能量不過是附屬物而已。這種觀點引發了對許多古老問題的重新審視。硬碟之類存放裝置的資訊存儲容量獲得了飛速發展。這樣的進展什麼時候會終止?一個重量小於1,體積小於1立方釐米(這大約是電腦晶片的尺寸)的設備的終極資訊存儲容量是多少?描述整個宇宙需要多少資訊?這種描述能被裝入電腦的記憶體中嗎?我們真的能象William Blake先生說的那樣“透過一粒沙看世界”嗎?抑或這種說法只不過是詩人的狂想?(如來的世界是如此,一即一切,一切即一。一微塵即非一微塵,一合相即非一合相。要由一起觀一切,從一微塵觀一合相,這就是緣起法。凡夫緣起後只會執取,所以受輪迴。聖人緣起無非要度眾生,觀何人善根成熟而行身語意三化。若是修密法者,學得曼荼羅法後,行者以三密(身口意)方便為緣,以觀心為因,而現普門海會諸佛之境界,為非思議之境。另如來藏緣起、真如緣起等,也是佛教對於宇宙現象之緣起論。歸納之,凡夫有有業感緣起、賴耶緣起。聖人有如來藏緣起、法界緣起,聲聞可有六大(地、水、火、風、空、識)緣起等緣起法。[1])

值得注意的是,近期理論物理學的進展解答了上面的部分問題,而這些回答很有可能是找到客觀的最終理論的重要線索。通過研究黑洞的那些神秘特性,物理學家已經推導出了某一部分空間或一定量的物質和能量所能包含信息量的絕對限度。相關的研究結果表明,我們的宇宙也許並不是一個我們所認為的那種三維空間,它很有可能是某種“寫”在二維表面上的全息圖形。我們對日常世界的三維認知要麼是一種玄奧的幻覺,要麼就是觀照現實的兩種方式之一而已。一粒沙也許不能包含整個宇宙,但是一個平板顯示器卻有可能做到。兩種(entropy)正統資訊理論的創始人是美國應用數學家香農。他於1948年發表了一系列開創性的論文,所引入的熵這一概念如今被廣泛用於資訊的度量。長久以來,熵就是熱力學(研究熱的一個物理學分支)的中心概念。熱力學中的熵通常被用於表徵一個物理系統的無序程度。1877年,奧地利物理學家玻爾茲曼提出了一種更為精確的描述:一團物質在保持宏觀特性不變的情況下,其中所包含的粒子所有可能具有的不同微觀狀態數就是熵(entropy)。例如,對於包圍你的室內空氣而言,就可以計算單個空氣分子所有可能的分佈方式及其所有可能的運動方式。

當香農設法量化一條訊息中的資訊時,他自然而然地得出了一條和玻爾茲曼一樣的公式。一條訊息的香農熵就是編碼這條消息所需二進位位元即比特的個數。香農熵並不能告訴我們一條消息的價值,因為後者主要取決於上下文。然而作為對信息量的一種客觀度量,香農熵還是在科學技術中獲得了廣泛的應用。例如,任一現代通信設施——蜂窩電話、數據機、CD播放機等等——的設計都離不開香農熵。

…。

如果全息原理(由諾貝爾得主、荷蘭烏德勒支大學的Gerarad't Hooft先生於1993年提出,並得到了Susskind先生的進一步闡述)是正確的話,資訊容量取決於表面積,這一令人吃驚的結論,就將得到自然的解釋。在日常世界裡,全息圖形是一種特殊的膠片,當用合適的方法將它曝光時,它就將產生一個真正3維的影像。描述3維圖景的所有資訊都被編碼到2維膠片上的明暗相間的圖樣上。用這個膠片隨時都可以複現該3維圖景。全息原理指出,這一視覺魔術的原理可以類推到對任何一個佔據3維區域的系統的所有物理學描述之中,另一個在該區域的2維邊界上定義的物理學理論能完全描述該3維區域的物理學。如果一個3維系統能被運作於其2維邊界上的物理理論所完全描述,我們就有理由推測該系統的資訊容量不可能超越其邊界上的描述。

“畫”在邊界上的宇宙─我們能把全息原理推廣到宇宙這樣大的範圍嗎?真正的宇宙是一個4維系統:它有體積並隨著時間軸延伸。如果我們這個宇宙的物理學具有全息性,那麼就會存在另外一套運作在某個時空的三維邊界上的物理學定律,它們將和我們現在所知的4維物理學完全等效。到目前為止我們還沒有發現任何這樣的3維定律。事實上,我們拿哪個介面做為宇宙的邊界呢?要實現這些想法我們需要首先邁出的一步就是研究比真實宇宙更簡單的那些模型。(該文錄至此處)

十四、凡夫禪或未究竟菩薩之天眼見

空間裡的四維系統科學家用研究是否能知,未有定數。要知四維物像應該有修行到心清淨時,就能現起天眼通或是天眼智明,此等非吾所能及。如阿那律尊者,是佛弟子中天眼第一,於燈照佛時,九十劫來善根不滅。今得天眼第一,又常受如意報,故生剎利種,乃至得道。《佛說維摩詰》中,阿那律白佛言:「我不堪任詣彼問疾。所以者何?憶念我昔於他處經行,見有梵天名淨復淨,與千梵俱來詣我,稽首作禮問我言:『幾何阿那律天眼所見?』我答言:『仁者!吾於是三千大千佛國,如於掌中觀寶冠耳。』時維摩詰來謂我言:『云何賢者!眼為受身相耶?無受相耶?假使有受身相,則與外五通等;若無受相,無受相者,無計數則不有見。』我時默然。彼諸梵聞其言,至未曾有,即為作禮而問言:『世孰復有天眼?』維摩詰言:『有佛世尊常在三昧,禪志不戲,悉見諸佛國,不自稱說。』於是,眾中五百梵,具足發無上正真道意已,皆忽然不現,故我不任詣彼問疾。」

《註維摩詰》云:二乘依四禪得五通,通與外道等,但多一陋盡通也。外道修俗禪得五通,然不能出凡夫見聞之境也。此有作相也!若無作相,即是無為,不應有見。若菩薩實相三昧得真天眼,所見十方皆是無為,不應有分別之見。若無作相,即是法身無為之相,豈容見聞近遠之言。二乘依四禪得五通,則與外道等。若觀四諦斷惑擇滅無為,雖異外道,則無有見。小乘依俗禪得天眼,故取相見;大乘依實相定得天眼,故見而不取相也。而三界報身,六情諸根從結業起,名為有作相也。法身出三界,六情諸根不由結業生,名為無作相。夫以有作,故有所不作。以法身無作,故無所不作。假使作相,則與外道五通等。

有天眼通者尚要「作意」才能真正見外世界,如一世界、十世界、百世界、千世界、…,至三千大千世界。若非真天眼者,而現有異像見,都是六根不淨所現的魔境,佛陀告訴我們不能執取此等境界,如五蘊魔相中所說都不能執取。末法時期眾生福薄,要修得有天眼,也要到明心見性,我們已學到所謂明心者,就要能有正知。何謂正知,依大論言,要能有正念,即要能「諸念隨念、專念憶念、不忘不失、不遺不露、不失法性、明心記性,總是名為正念、俱念」。至此境界者是真的心已明,心明者即能記憶力特強,過目不忘,如龍樹菩薩入龍宮,短短時間內,即能將《華嚴經》背誦回來,這就是明心記性的寫照。

楞伽宗通》云:「盡恒沙世界元是一空,既若如此,何有佛度眾生?何處有眾生受佛度?何故?如此萬法之性自爾故。若作自然見,即落自然外道;若作無我無我所見,墮在三賢十聖位中。」

不論眾生於日常生活中執妄為真,沉迷於輪迴中。就是低階地上菩薩、地前菩薩以下,與諸類眾生,因尚有無明心,或一分至二分、…、十分無明故,有者要求住無佛無世界中,認為有個佛可成,方便說是謂解脫。另一者眾生妄執一切有為諸法而永處輪迴中,不知何叫解脫,也不知要修解脫。

《華嚴經》云:「知一切法寂滅涅槃,法所攝持;知諸法從緣起,無緣則不起,法所攝持。」故如來示知:「諸法從緣起,如來說是因,彼法因緣盡,是大沙門說。」又於《法華經》中云:「佛種從緣起,是故說一乘。是法住法位,世間相常住」。

已經要進入因緣法了,所以得探討一下,何謂「佛種」?先觀前後句偈語:「諸佛本誓願,我所行佛道,普欲令眾生,亦同得此道。未來世諸佛,雖說百千億,無數諸法門,其實為一乘。諸佛兩足尊,知法常無性,佛種從緣起,是故說一乘。是法住法位,世間相常住,於道場知已,導師方便說。天人所供養,現在十方佛,其數如恒沙,出現於世間,安隱眾生故,亦說如是法。知第一寂滅,以方便力故,雖示種種道,其實為佛乘。知眾生諸行,深心之所念,過去所習業,欲性精進力,及諸根利鈍,以種種因緣、譬喻亦言辭,隨應方便說。」

由此段偈語,毫無疑問的如來示現是為說一乘佛乘,無別有乘,三乘僅是方便權宜之說法。不夠讓我們知道不管那個接觸一乘法的眾生,今生成佛是不可能,未來成佛也是已授記者有份,當時未被授記者,或末法時期眾生,也會因此段因緣,或記得法華義一偈一句,也已於世間相中,住其法位上,這就是一乘「佛種」,此因緣法常住不滅,未來是成佛有望。

《大薩遮尼乾子所說經》云:「文殊師利!我佛國土無有聲聞、辟支佛等差別之說。何以故?諸佛.如來離於種種取相過故。文殊師利!如來若為一種眾生說於大乘,一種眾生說緣覺乘,一種眾生說聲聞乘,如是說者,是如來成不清淨心;是如來成不平等心;是如來成諍過心;是如來成無有平等慈悲之心;是如來成諸相過心;是如來成於諸法中生慳心。文殊師利!我為眾生說於何等何等之法,彼一切法隨順菩提、隨順大乘,取一切智,畢竟究竟能到一處,謂能到於一切智處。文殊師利!是故我土無乘差別。」

爾時聖者文殊師利法王子菩薩白佛言:「世尊!若無三乘差別性者,何故如來為諸眾生說三乘法,而言此是聲聞學乘,而言此是緣覺學乘,而言此是菩薩學乘?」

佛告文殊師利:「諸佛如來說三乘者,示地差別,非乘差別;諸佛如來說三乘者,說法相差別,非乘差別;諸佛如來說三乘者,說人差別,非乘差別;諸佛如來說三乘者,示少功德,知多功德,而佛法中無乘差別。何以故?以法界性無差別故。文殊師利!諸佛.如來說三乘者,令諸眾生悉入如來諸佛法門,令諸眾生漸入如來大乘法門,如學諸伎,次第修習。

「文殊師利!譬如大海無量百千河水入,入已一切皆同一味,所謂鹽味,以常住故。文殊師利!大海水者,名為如來一切智慧;種種河水皆入者,名為聲聞、緣覺、菩薩;入已一切同鹽味者,名為一乘;常住者,名無分別一切種智。文殊師利!依此義故,汝應當知無乘差別。

 

十五、如來示現為何事端?

若說無佛可成,如來示現為何事緣?不是說如來因一大事因緣而示現?是要度眾生故?是佛度眾生?還是眾生自度?若無佛無世界,芸芸眾生如何體會得,如何悟入佛知見?到底有無如來度眾生?有無眾生可度?真費思量。

且看《楞伽宗通》云:「法華云,唯有一乘法,無二亦無三,除佛方便說,但以假名字,引導於眾生入大乘,為本此之謂也。百丈云,秪如今於一一境,不惑、不亂、不嗔、不喜,於自六根門頭刮削,併當得淨潔,是無事人,勝一切知解,頭陀精進,是名天眼,亦名了照為眼,是名法界性,是作車載因。果佛出世度眾生,則前念不生,後念不續前念業謝,名度眾生。前念若嗔即將喜藥治之,即名有佛度眾生。但是一切言教,秪是治病,為病不同,藥亦不同。所以有時說有佛,有時說無佛。實語治病,病若得瘥,箇箇是實語。治病若不瘥,箇箇是妄語。實語是妄語生見故,妄是實語斷眾生顛倒故。為病是,秪有妄藥相治。佛出世度眾生,是九部教語,是不了義教語,瞋及喜,病及藥,總是自己,更無兩人。何處有佛出世?何處有眾生可度?如經云:實無眾生得滅度者,亦云不愛佛菩提,不貪染有無諸法,名為度他。亦不守住自己,名為自度。至哉言乎!說到病及藥,總是自己,更無兩人。須具宗眼始得。」

 

十六、如來所謂的真實「一乘佛乘」

何謂一佛乘,真正一佛乘是密乘,如《金剛頂一切如來真實攝大乘現證大教王經》云:

稽首薄伽梵        大毘盧遮那
 能為自在王  演說金剛界
 無邊功德法  成五解脫輪
 三十七智身  我今歸命禮
 瑜伽大教王  開演一佛乘
 如來三密藏  是乘無比喻
 最上最第一  唯佛不共智
 相應成佛門  為令悟入者
 圓成淨法身  三世薄伽梵
 皆依此法成  是故諸如來
 敬禮如理法  若修此法者
 善住於師位  備族姓相好
 調柔心正直  以戒常嚴身
 以戒常嚴身  清淨無所畏
 於此祕密乘  決定深信解
 空有性相義  隨化道應知
 住大悲方便  引接諸群品
 能令所依者  頓獲如來位

十七、一乘佛乘之緣起法

上段偈語只告訴我們要悟入真寂滅處,那一乘佛乘不應僅是如此而已,僅要能觀世間相如3D之底片,無一法可見,即能無一法被執取,哪這是什麼究竟佛乘?況且菩薩因位中已發菩提心,無菩提心之因,即不得佛果。而菩提心是為要度盡一切眾生,若已能自我了脫,就說這是一佛乘?所以不得不從法華經此偈句:「佛種從緣起,是故說一乘。是法住法位,世間相常住。」

如來者善知一切真實法及世間有為緣起法,其具足十二真如:(1)真如,真者真實,如者如常。諸法之體性真實如常。(2)法界,界者所依之義。真如為諸法之所依。(3)法性,是為諸法之體性。(4)不虛妄性,法性真實而離虛妄。(5)不變異性,法體不變不改。(6)平等性,離諸法之差別相,平等不二。(7)離生性,離生滅。(8)法定,法性常住。(9)法住,住於真如之法位。(10)實際,極真如之實理,至於窮極之際。(11)虛空界,理體周遍。(12)不思議界,理體絕思慮言議,不可思議。這些功德相應不致於僅光具足而無有功用,如來之心真如門,即是如來藏心之體,這真如門如何起功用,何以能無所不知、無所不見,能生一切智智?為此問題,不得不再來戲論一番。

(待續)

 


[ 《如來藏法門》選讀 ] [ 經典選讀 ] [ 首 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