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24WLOTUS.JPG (4513 bytes)如來藏法門選讀--
          從近代科學研究來闡述
                   如來藏與真如性之真實境界(3)

法爾禪修中心 善祥比丘(俗名張玄祥)撰 


八、近代全息攝影理念的認知

1.一境緣遇另一境緣成一合相

所有各世界之有為相都是一合相,如《金剛經》云:「如來說一合相即非一合相,是為一合相。」只有如來真能悟一合相即非一合相,是為一合相。我們從義解能知微塵合成一合相,地水火風四大合成一合相之人體,幾件物件即能合成一桌、一椅等一合相。

一合相梵語 pinda-grāhaPinda者是一團質、一塊東西、一片物件,grāha則是綑綁在一起之意,pinda-grāha即是指由眾緣和合而成之一件事物。以佛教之觀點言之,世間之一切法,皆為一合相。談到世界是一合相,因緣和合實有存在者,就如《金剛經》所言:「若世界實有者,則是一合相;如來說一合相則非一合相,是名一合相。」為何說一合相即非一合相,此有多義,一者是「法住法位,世間相常住」,只要法一成相,此相即常住。二者初相住後,有為相即會變易,時間空間因緣已不是原有之相,因此相已非彼相。三者法法都是因緣法,和合則生,緣滅則亡,「是法住法位,世間相常住」,此相雖滅,原有之相已於虛空或世間中存在有一法位而住。若不是如此,就無所謂「如來藏」,如來也就不能觀盡虛空界三世之世界生滅與眾生之輪迴之相。

以心法來講,體性與心念法相也是成一合相,凡夫對於自己心中之念頭執為有我、是我,是我所喜、是我所怨、是我所好、是我所恨、…。又凡夫煩惱性與涅槃體性無二無別,聖者住境能不生心,而凡夫則入妄想煩惱境。《大寶積經》云:「菩薩觀煩惱性與涅槃性同一合相無有差異,亦不分別相應違背,作如是觀,是則名為如理方便,亦得名為如理正觀。」不管如何,法一生起,即於世間相住一法位,永不滅卻。不管如何,此一合相,聖人觀為非一合相,凡夫會執為真法而入煩惱法中,不能做到一合相者即非一合相,是為一合相。

 

2.一合相成立時即入「是法住法位,世間相常住」

不管過去、現在、未來之時間差別,祇要世間之實相、心法等諸法相起時,即成一合相,最後之合相就成不變易,其形相三世住於虛空中,住於其法位上,那怕是被客觀地破壞(日久而蝕),或主觀地破壞(眾生有意行之),都改變不了其形象。就如《一切如來心祕密全身舍利寶篋印陀羅尼經》云:「爾時,天龍八部人非人等,見聞是已各懷希奇,互相謂言:奇哉,威德!是朽土聚,以如來神力所加持故,有是神變?時金剛手白佛言:世尊!何因緣故,是七寶塔現為土聚?佛告金剛手:此非土聚,乃是七寶所成大寶塔耳。復次,金剛手由諸眾生業果故隱,非如來全身而可毀壞,豈有如來金剛藏身而可壞也?但以眾生業果因緣,示現隱耳。」此已成廢墟的舊寺廟,我們凡人看了就是已成廢墟,而如來依其佛眼所看,佛之三身還是猶存在於虛空,住其法位上。不僅是古佛如來的法報化三身不滅,世間一切法都如是,三世之一切法,都住於如來藏性中,只有佛始能知悉、了然。因如來能觀盡三世一切法,只要發生過的法,都存在於虛空中,是法住法位,世間相常住。

 

3. 一合相,即非一合相,是為一合相

近代物理學家,以實驗證明:宇宙只是一個幻象,一個巨大而由諸微細()合成的全像攝影相片而已。所做出的結論是:「整個宇宙基本上是人類意識的投影,一個全像式的幻象。沒有意識心起,即沒有緣起,就沒有世界。而此世界每一個事物都互相溝通、貫穿著,一切事物都交互貫穿於一個事物,不觀即無,要觀即有,有如佛教所謂的「一即一切,一切即一」。由此可知一合相即非一合相,是為一合相。因此他們推論說:現實的一切都可視為一種緣起合成之現象,且一合成即不滅亡,那怕是一偶然的事件,都隱藏著因果的平衡性和必然性。

要理解虛擬的世界之原理,請上「土豆」網視訊觀賞:

http://www.tudou.com/programs/view/jNQzH2QlEeM/

我們先要懂得諸科學家所做出的結論,當然先要理解什麼是全息攝影、全像攝影。全息攝影、全像攝影是指對於一被攝物體所產生出來的反射波,依其振幅和位元相等全部資訊都全都錄,此是一新型的攝影技術,也是3D影片或最新立體電視機的原始發明。一般攝影只是記錄物體面上的光強分佈資訊,它是不能記錄物體反射光的「位元相」資訊,因而沒有立體感。全息攝影在鐳射等強光束發明後,可以採用鐳射等光源作為照明之光源,並將光源發出的光分為兩束,一束直接射向感光底片(現已發展到膠片),另一束經被攝物體後所得反射光後再射向感光片。兩束強光源在感光片上以互相干擾所產生的所謂干擾波,印入感光底片上,底片上各點的感光程度,不僅隨光波強度記錄,也隨兩束光的「位相」關係而產生不同光波訊息而全記錄。

所以全息攝影不僅記錄了物體上的反光強度,也記錄了「位元相」相關之資訊。用肉眼直接看去這種感光的膠底片,只能看到像指紋一樣的干涉條紋相狀,看不出有任何物相的存在。但如果用鐳射去照射它,肉眼透過底片就能看到原來被拍攝物體完全相同的3D立體像

所得結果用佛法來說,有人於禪修中六根不起妄執,此時外境就像是兩道光束交集所產生的全息影像底片,因無第三道光源就起不了物像作用,此第三道光束源可以說是未成佛眾生的六七妄識,因妄動而有生,因境有生而執取為真,不知此相乃虛擬而住而現。而如來所說:無佛無世界,無執就無佛無世界。我們當然無能力去觀百世界、千世界、三千大千世界、…。而如來可以觀盡虛空一切世界與眾生。如來若要有佛有世界,也就是如來要觀世界相、眾生相,就要用賴耶緣起、法界緣起、真如緣起、…,入如來藏而能知何世界、何事端,或何眾生因果、何眾生要度、何眾生可度、…,都能無所不知、無所不見。大家可以上「土豆網」(如上附網址)去看此等實際試驗的記錄片。

鐳射全息攝影記錄和再現包括兩步驟:

()、全息記錄過程是:如上述把雷射光束分成兩束;一束鐳射直接投射在感光底片上,稱為參考光束;另一束鐳射投射在物體上,經物體反射或者透射,就攜帶有物體的有關資訊,稱為物光束,物光束經過處理也投射在感光底片的同一區域上,在感光底片上,物光束與參考光束發生相干疊加,形成干涉條紋,這就完成了一張全息圖。

有關底片材料來交代一下,於七十年代末期,物理學家們發現全息攝影圖片,是具有包括3D資訊的表面結構,即縱橫交錯的干涉條紋,這種結構是可以轉移到高密度感光底片等材料上去的。1980年,美國科學家利用壓印「全息」技術,將全息表面結構轉移到「聚酯薄膜」上,從而成功地印製出世界上第一張模壓全息圖片。這種鐳射全息圖片又稱彩虹全息圖片,是通過鐳射製版將影像製作到塑膠薄膜上,產生五光十色的衍射效果,使圖片具有二維(底片)、三維(加上第三道光束源)空間感,現在的3D電視機已將第三束光束源,裝入電視機裡頭了。

此底片(2D)在普通光線下,圖片中隱藏的圖像、資訊會重現,而當光線從某一特定角度照射時,圖片上又會出現新的圖像,360度可轉動的物像。這種模壓全息底片可以像印刷機一樣地被大批地快速複製,所以其成本較低,還可以與各類印刷品相結合使用哩。

(1)圖片是原物件,用一道光直照物件,同時用第二道強光束先照一反射鏡,此鏡再反射照此物件,兩道光會交錯,此兩道光波交集時就會產生一些不同的全息訊息(2)圖片。

 用兩道強光束所要照攝的物相(1)

兩道強光束所交集的情形(2)

如上所述兩道光波交集,即能併出一些物物互相交感之特殊訊息,這就是所謂的干擾波原理(3)

兩道強光束交集會產生干擾波訊息全都錄(3-1)

兩道強光束交集會產生不同速度的訊息(3-2)

干擾波訊息全都錄後沖出的膠底片(4)

產生干擾波訊息全都錄後看不出有何圖樣(5)

()、全息訊息再現方法:是再用一束雷射照射此全息攝影底片圖,這束雷射的頻率和傳輸方向應該與「參考光束」完全一樣,於是就可以再現物體的立體圖像。人從不同角度看,可看到物體不同的側面,就好像看到真實的物體一樣,只是摸不到真實的物體。此「參考光束」要完全一樣的現象,就像是要因緣和合,或是自性與外境因緣合一,即能見到一般人所不能看到的另一空間的事物。

膠底片再用一道強光束照後即能顯全像(6)

合成的彩虹全息影像(7-1)

合成的彩虹全息影像(7-2)

 所有影像僅是一虛擬如幻抽象的幻影而已(8)

 

4.一合相實相雖被破壞不失其一合相

近代科學家的研究─「全像攝影」、「全息攝影」,可以告訴我們,一合相即使已不成原有之合相,如已被破壞或回入二維(2D)底片樣,但其原有合相還是存在的,因「是法住法位,世間相常住」。所以一張全息攝影圖片即使只剩下一小部分,依然可以重現全部原有景物。所以物理專家言:物像的立體攝影,其影像的3D立體像,還不是全像攝影唯一特殊之處,讓人更驚異的是─如果一朵真實玫瑰的全像攝影相片,被割成兩半、四分之一、八分之一、十六分之一、卅二分之一、…等等,然後將剩餘的一點點聚酯底片,再用雷射強光束照射,結果還是發現每一半、殘局部、幾十分之一大小的底片,都會呈現出整個玫瑰的影像,此即是佛陀所謂的:「一即一切,一切即一」之道理。事實上,即使把這一部份的玫瑰花再細分下去,每一小塊底片中都會包含著一個完整的原來影像。這是不像普通的相片,全像相片的每一小部份都包含著整體的資料訊息。

 聚酯底片敲破後僅用一小片即能再看全像(9-1)

聚酯底片敲破後僅用一小片即能再看全像(9-2)

聚酯底片敲破後僅用一小片即能再看全像(9-3)

 

九、多一識心與一一識心

《釋摩訶衍論》云:「心量有十:云何為十?一者眼識心,二者耳識心,三者鼻識心,四者舌識心,五者身識心,六者意識心,七者末那識心,八者阿梨耶識心,九者多一識心,十者一一識心。如是十中,初九種心不緣真理,後一種心得緣真理而為境界。」真理者就有空、不空二相,要能入空則要具多一識心」,此心是攝諸心入於一心,成就解脫之聖者所具有。如來是究竟者,所以即有「一一識心」,本是無佛無世界,為利益眾生慈憫故,故入一一識心,而成辦一切佛事。

《釋摩訶衍論》偈云:「性真如理體,平等平等一。無有一多相,故名為真如。如來是具有本覺者,要認識本覺,當知真如性,真如者離一切相,是無有一相、多相之別。又云:「性真如理平等平等,唯同一相。亦無一相,亦無多相。無一相故遠離同緣,無多相故遠離異緣。以此義故名為真如。如是真如,二種淨智,親所內證。」

《金剛三昧經通宗記》云:「初九種心,不緣真理。後一種心,得緣真理而為境界故。然此品正是第八不動地行相,俱生我執盡,所作皆息,住於報行,得寂滅現前。有為無為,二行終,是為究竟。今此無住菩薩,住於不動,法爾如是,故佛為其發起無功用大覺慧,發起無量差別智,故以無住為名,而表能入於一切智智境界。達法身之理,名一切智,差別智名一切種智,一切智智,乃根本智中修差別智也。又八地修願波羅蜜,表願之無住。此品,又從無相法品中,本無本處發源。」

《金剛三昧經通宗記》上述,可以說是要修入無為、無相,無佛、無世界之過程。用以上科學家所述,把一切二緣所形成的物像之交互訊息,完全記入於聚酯底片中,不讓其現像,為求得徹底解脫諸因緣法故,為讓真如自性顯現起故,所以不用一法,不用任何緣起法,讓心入空寂,則自性自然能得清淨。此等行者縱使入無為境,未於修行上得究竟覺,因路途遙遠也,以下的過程是每個人、每一世都要繼續前程的各停靠站,不能不認知。

《大般若經》云:「舍利子!於意云何?一切聲聞、獨覺頗能作是念:我當修行布施、淨戒、安忍、精進、靜慮、般若波羅蜜多;我當修行殊勝四念住、四正斷、四神足、五根、五力、七等覺支、八聖道支;我當修行殊勝四靜慮、四無量、四無色定;我當修行殊勝八解脫、八勝處、九次第定、十遍處;我當修行殊勝空、無相、無願解脫門;我當安住內空、外空、內外空、空空、大空、勝義空、有為空、無為空、畢竟空、無際空、散空、無變異空、本性空、自相空、共相空、一切法空、不可得空、無性空、自性空、無性自性空;我當安住真如、法界、法性、不虛妄性、不變異性、平等性、離生性、法定、法住、實際、虛空界、不思議界;我當安住殊勝苦、集、滅、道聖諦;我當修行一切陀羅尼門、三摩地門;我當修行極喜地、離垢地、發光地、焰慧地、極難勝地、現前地、遠行地、不動地、善慧地、法雲地;我當圓滿菩薩神通,成熟有情嚴淨佛土;我當圓滿五眼、六神通;我當圓滿佛十力、四無所畏、四無礙解、大慈、大悲、大喜、大捨、十八佛不共法;我當圓滿三十二大士相、八十隨好;我當圓滿無忘失法、恒住捨性;我當圓滿一切智、道相智、一切相智,永拔一切煩惱習氣,證得無上正等菩提,方便安立無量、無數、無邊有情於無餘依涅槃界不?」

又《大乘起信論》云:心真如者,即是一法界大總相法門體。所謂心性不生不滅,一切諸法唯依妄念而有差別,若離妄念則無一切境界之相。是故一切法從本已來,離言說相、離名字相、離心緣相,畢竟平等、無有變異、不可破壞。唯是一心故名真如,以一切言說假名無實,但隨妄念不可得故。言真如者,亦無有相。謂言說之極因言遣言,此真如體無有可遣,以一切法悉皆真故;亦無可立,以一切法皆同如故。當知一切法不可說、不可念故,名為真如。

 

十、「一一識心」如來真如境界 

以上之敘述,還不是如來的真實境界。一一識心應是如下經典所述之境界。《金剛般若波羅蜜經》云:佛告須菩提:「爾所國土中,所有眾生,若干種心,如來悉知。何以故?如來說諸心,皆為非心,是名為心。所以者何?須菩提!過去心不可得,現在心不可得,未來心不可得。」

又經言:「悉知悉見是諸眾生者。」又如《大薩遮尼乾子所說經》云:「大王當知!沙門瞿曇知天眼智力者,如實知見一切眾生生滅墮落,若受善色、若受惡色、若生善有、若生惡有,知諸業因皆悉明了,知是眾生身、口、意惡,誹謗聖人增長邪見,以惡業故,捨此身已,即墮地獄;知是眾生身、口、意善,不謗聖人增長正見,以是業緣捨此身已,即生善有。能見十方諸佛世界無有邊際,猶如虛空無有限量,悉見眾生生時滅時,見諸世界成時壞時,亦知眾生發菩提心、生時滅時,見一切佛始成正覺、轉正法輪、入涅槃時,見諸聲聞證解脫已取涅槃時,見諸緣覺以神通力報諸眾生信施恩時。如是等事,一切五通聲聞、緣覺及諸菩薩,所不能見,沙門瞿曇天眼,成就如是功德,以天眼故,觀諸眾生,誰應為佛之所化度,誰復應為聲聞、緣覺之所化度。如是見已,隨應度者,示現其身而為說法。是名知天眼智力。」

而如來以真如體所現真實境界,也有如《大方廣佛華嚴經》云:「智慧無邊際,通達佛境界,一切皆善入,所行不退轉。具足普賢慧,成滿普賢願,入於無等智,我當說彼行。於一微塵中,悉見諸世界眾生若聞者,迷亂心發狂。如於一微塵,一切塵亦然,世界悉入中,如是不思議。一一塵中有,十方三世法,趣剎皆無量,悉能分別知。一一塵中有,無量種佛剎,種種皆無量,於一靡不知。法界中所有,種種諸異相,趣類各差別,能分別知。深入微細智,分別諸世界,一切劫成壞,悉能明了說。知諸劫修短,三世即一念,眾行同不同,悉能分別知。深入諸世界,廣大非廣大,一身無量剎,一剎無量身。十方中所有,異類諸世界,廣大無量相,一切悉能知。一切三世中,無量諸國土,具足甚深智,悉了彼成敗。十方諸世界,有成或有壞,如是不可說,賢德悉深了。或有諸國土,種種地嚴飾;諸趣亦復然,斯由業清淨。或有諸世界,無量種雜染;斯由眾生感,一切如其行。無量無邊剎,了知即一剎,如是入諸剎,其數不可知。一切諸世界,悉入一剎中,世界不為一,亦復無雜亂。世界有仰覆,或高或復下,皆是眾生想,悉能分別知。廣博諸世界,無量無有邊,知種種是一,知一是種種。普賢諸佛子,能以普賢智,了知諸剎數,其數無邊際。知諸世界化,剎化眾生化,法化諸佛化,一切皆究竟。…。」

    如來既然能知一切世界、一切眾生之身與心,所以此真如性能入如來藏中,始能完全了知一切人與事,一切事與物。故非如諸聖之住「多一識心」中,而是住「一一識心」中,何是「一一識心」之如來心?就如勿理科學家們所研究的的另一項研究成果。

十一、兩個本來聚集在一起的電子

當兩個本來聚集在一起的電子,已有了訊息互通性,此兩個電子若用特殊儀器讓其分離後,一個電子永遠能感知另一個電子的動向。意思事說只要有因緣關係後,那怕小至電子那麼小的物質,都離不開因緣的糾葛,會互相牽扯不停,這就是我們輪回的根本,您不能脫離過去與眾生所產生的因緣,其累劫互相糾纏在一起的就是果報之結果。

《全息投影的宇宙觀》報導大略如下言:在一九八二年,巴黎大學的物理學家Alain Aspect,領導一組研究人員,他們進行了一項成為二十世紀影響人類知見最重要的實驗。可能您從來沒有聽過Aspect這個人的名字,但他們的發現可能會改變科學的面貌。

Aspect和他的小組已發現:在特定的情況下,次原子的粒子們,例如電子,同時向相反方向發射後,在運動時能夠彼此互通信息。不管彼此之間的距離多麼遙遠,是相隔十尺,或是十萬萬里外之遠端,它們似乎總是知道相對一方的運動方式,在一方被某外力影響而改變方向時,雙方會同時改變方向,好像互知彼此。這個現象所顯示的問題,是在於它違反了愛因斯坦的理論:「沒有任何通訊能夠超過光速」。由於超過了光速就等於是能夠打破時間的界線。這個駭人可能性研究,使一些物理學家試圖用複雜的方式解釋Aspect的發現。但是它也激發了一些更有革命性的解釋。例如,倫敦大學的物理學家David Bohm相信Aspect的發現是意味著客觀現實並不存在,儘管宇宙看起來具體而堅實,其實宇宙只是一個幻象,一個巨大而細節豐富的全像攝影相片(Hologram)。故結論是無有所謂過去、未來、現在之三世,除時間沒有分別外,空間亦無阻礙,有等於沒有,只要起心動念,多遠的距離您都能於一念中感知。

十二、近代物理學已無意間導入了哲學領域

上面的研究結果,我們非專業,只能參閱一些物理學者的研究,來增加我們對於上述研究的理解。科學家們想從量子力學去討論上述得的結果,此量子力學也被稱為量子物理或量子理論,現在是物理的一個分支,科學家們想用數學來闡述理清許多「波動-粒子」二重性的現象,以及能量物質的交互作用。此已與古典力學有所不同的,主要是在於原子和次原子尺度上做推論,即所謂的量子領域。在量子力學的高階主題下,其中的某些特性是巨觀、宏觀的,但只有出現在非常低或非常高的能量或溫度下才有此現象發生。

量子這個名字,是由馬克斯普朗克(Max Planck)所創造的,他是經由觀察得知某些物理量的改變不是連續的,只能是以「普朗克」常數的倍數來顯示,而不是什麼任意值。例如,電子受到原子或分子的束縛,其角的動量須量子化。當電子未受束縛時,不會出現量子能階,而以連續的能量狀態存在;但電子若被束縛在原子軌道時,則有量子化的角動量值。

針對光子、電子和其他原子尺度的物體來講,量子力學提供了一個統一的觀點,例如說:能量和物質的波粒二重性(wave–particle duality),以及不確定性原理(uncertainty principle)。相較於古典物理學而言,量子力學的數學公式是抽象的,其意涵往往不是直觀的。

量子力學的核心是波函數,這種數學函數提供有關粒子的信息,包含位置和動量的機率幅(probability amplitude)大小。波函數通常涉及數學的操作,這需要了解複數線性函數。波函數將物體視為量子諧振子,而且數學上是類似於聲波共振。許多量子力學所展示的結果,不像古典力學具有令人清晰易見的模型。例如,在量子力學模型上,其基態是一種非零能量狀態,而是被允許的最低能量狀態的一個系統,不僅僅是靜止的零動能現象。

從歷史上看,最早期的量子力學公式,約在1900~1910年。大約在同一時間,原子理論(atomic theory)光的微粒說(corpuscular theory of light),被愛因斯坦首次更新,而被廣泛接受為科學事實,這些可以被看作是物質和電磁輻射的量子理論。量子理論大大改觀其理念,約在20年代中期,遠離舊量子論,朝向量子力學的公式化探討,也是經由維爾納海森堡(Werner Heisenberg)玻恩(Born)沃爾夫岡泡利(Wolfgang Pauli)及其同夥的努力,以及接受了尼爾斯玻爾(Niels Bohr) 哥本哈根解釋(Copenhagen interpretation)

1930年,保羅狄拉克(Paul Dirac)約翰馮諾伊曼(John von Neumann)將量子力學進一步統一化和規範化,更強調在量子力學的測量,已涉及到一般的哲學問題,即知識的真實具有統計的性質,以及觀察者本身所扮演的角色20世紀物理學和其他學科中,量子力學幾乎是已橫跨入每一個方面與領域,諸如:量子化學量子電子學量子光學量子信息科學。大部分的19世紀物理學者,已重新評定,將古典量子力學的發展極限,更發展出先進的計算,如量子場論弦理論,和量子引力理論等等。相較於在古典物理學中Chladni聲波圖振動模式,波函數確實是一振動模式,但有尖銳的能量,以及敏銳的頻率。因為角動量和能量是量子化的,只能以分離的數值來顯示,如聲學共振頻率的例子(參考資料Quantum mechanics)

 

Fig.圖。 1: Probability densities corresponding to the wavefunctions of an electron in a hydrogen atom possessing definite energy levels (increasing from the top of the image to the bottom: n = 1, 2, 3, ...) and angular momentum (increasing across from left to right: s , p , d , ...). 1

上圖所示:波函數機率密度,當電子氫原子時具有特定的階 (從上向下遞增:主量子數n = 1時,23...)和角動量 (從左到右遞增,依次為spd ...).

(待續)

 


[ 《如來藏法門》選讀 ] [ 經典選讀 ] [ 首 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