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24WLOTUS.JPG (4513 bytes)如來藏法門選讀--
             如來藏法門(8)--如何修入本覺?


《金剛三昧經》通宗記卷第六

                  天台山華頂嗣祖沙門 震 述

《金剛三昧經本覺利品第四》

此為轉識分,唯識論云:約了達分別,八識皆名識,若了別六塵粗境,前六獨名識,故前六,總名分別境識,其第八識,又名本覺識。今此品,既以本覺標為名,何以不言第八識?而反言九識耶?以轉八識為第九識耳。九識,梵語名為唵摩羅(amala-vijñāna),此云清淨,又云白淨識,即第八異熟識,謂成佛時,轉第八而成唵摩羅,無別第九。又名無分別智光,即佛性正因,又名阿摩羅識。

有二種:一所緣,即是真如,二本覺,即真如智。能緣,即不空如來藏;所緣,即空如來藏。此二,以真如為體。又此第九,總攝諸識,乃于前八識中,加唵摩羅識故。又諸識中,有體用二心,識性是體,識相是用。如寂滅心,即九識,是體;生滅心,即前八識,是用。以用即體,故生滅即不生滅;以體即用,故不生滅即生滅。然生滅無性,寂滅隨緣,其體用本不二故。

又此「轉」字,即從利字「轉」出,以九識即第八識所轉,亦猶本覺所出之利,是故標為「本覺利品」也。又菩薩為住世利人,故云「留惑潤生」,如《解深密經》,是入惑之初門,說九識,名純淨識,接引初根,留惑不滅,令悲智漸漸得生。而《楞伽》為大乘根,頓說第八識,為如來藏,皆直示惑之本實,不斷眾生住地無明,即顯諸佛根本不動智,此留惑潤生義也。

九識,有十種名:

一曰真識,自體非偽故。

二曰無相識,體非有無故。

三曰法性識,軌用不改故。

四曰佛性真識,真覺常存,體非隱顯故。

五曰實際識,性絕假故。

六曰法身識,大用無方故。

七曰自性清淨識,隨流不染故。

八曰阿摩羅識,此云無垢淨識,無有變異,如如可為究竟故。

九曰真如識,體非一異故。

十曰不可名目識,勝妙絕待故。

然欲使眾生轉諸情識,入唵摩羅,只要策發其自心一覺,別無他法。又《釋摩訶衍論》中,立十種識心,眼識心,至第八阿賴耶識心,其第九,名「多一識心」,第十,名「一一識心」。故契經中云,心量雖無量,而不出十識,此即前九中,加一切一心識,總攝前九故。

如是十種心量中,初九種心,不緣真理;後一種心,得緣真理而為境界故。然此品,正是第八不動地行相。俱生我執盡,所作皆息,住於報行,得寂滅現前,有為無為,二行終,是為究竟。

今此無住菩薩,住於不動,法爾如是。故佛為其發起無功用大覺慧,發起無量差別智,故以無住為名,而表能入於一切智智境界。達法身之理,名一切智;差別智名一切種智;一切智智,乃根本智中修差別智也。又八地修願波羅蜜,表願之無住。此品,又從無相法品中,本無本處發源。

【爾時無住菩薩,聞佛所說一味真實,不可思議,從遠近來,親如來坐,專念諦聽,入清白處,身心不動。】

此先示儀表法,從遠近來,表從遠行地,近來至此。親如來坐,表智力自在,依諸法如義而住。專念諦聽,表離於喧諍。入清白處,表入無垢淨識。身心不動,表第八地。此包括全品之義矣,

【爾時佛告無住菩薩言,汝從何來,今至何所?】

此如來下問,正表菩薩入不動地時,住於報行,諸佛必當親現其前,為其發起覺慧,方得入法流門中。然今問汝從何來,今至何所?正發起其不動意耳。

【無住菩薩言:尊者,我從無本來,今至無本所。】

此自陳不動法相,即無相法中,本來無本,本無本處之義。華嚴經云:住此地時,菩薩心、佛心、菩提心、涅槃心,俱不起也,

【佛言:汝本不從來,今亦不至所,汝得本利,不可思議,是大菩薩摩訶薩。即放大光,遍照大千界,而說偈言:】

此示現光相,印成起智,《華嚴經》言:八地菩薩,以初地至七地中,本願力故,諸佛親現其前,歎云:善哉!善哉!汝所得無生法忍,是為第一,能順諸佛法故,但未得如來十力、無畏、十八不共,諸佛之法。所謂十力者,一是處非處智力,知善惡因緣果報定相;二業智力,知眾生三世業受果報;三定智力,知諸禪解脫三昧;四根智力,知眾生諸根勝劣;五解智力,知眾生種種解;六性智力,知世間種種性;七道智力,知一切道至處相;八眼智力,能見一切;九命智力,知眾生宿命;十漏盡智力,知永斷習氣,不受後有。

又無畏有四,一正覺等無畏,總持一切智故;二漏盡無畏,知根漏盡故;三決疑無畏,能決諸障道法疑慮故;四受報無畏,知苦盡道故。以此四種,能廣說自他智斷,既決定無所失,則無所畏。

十八不共法者,身業無失,口業無失,意業無失,無不定心,無異想心,無不知捨心,志樂無減,精進無減,憶念無減,智慧無減,解脫無減,解脫知見無減,一切身業隨智慧行,口業隨智慧行,意業隨智慧行,知過去世無礙,知未來世無礙,知現在世無礙。此皆不與二乘共故,然當成就此法,勤加精進,勿自棄所得之忍。

又當憶念本昔利生之願,不可放捨,而此諸法法性,若佛出世,若不出世,常住不異。且諸佛不以得此法故,名為如來。須知二乘,亦能得此無分別法,汝今適得此一法明,知一切法,無生,無分別,應更成就諸佛無量法明,通達無量差別智,直與諸佛無異。

此菩薩,若諸佛不與其發起,彼即入究竟涅槃,棄捨一切利生之願矣!又論云:菩薩至第八地,有三加七勸。三加者,一如來現身,二摩頂,三語業言讚。七勸者,一勸修十力、四無畏、十八不共法;二勸行精進不捨無生忍門;三勸愍念一切眾生;四勸憶念本願,饒益一切眾生;五勸修諸佛身相國土果報;六勸學佛無量法門;七勸學無量眾生差別業智,皆悉通達,起大悲業,不令滯於無功智門。

今佛放光讚德,發起無住菩薩,正合斯義。初二句,印成其所得不動之無生法忍。本利二字,本,即所得法忍,即是本覺。利,即無量差別智,即是轉識,佛贊其所得,而發起之意在焉。放光者,即顯如來成就十力、無畏、十八不共之法也。大千界者,日月所照一四天下,為一小世界。統一千小世界,為小千界。統一千小千界,為中千界。統一千中千界,為大千界。一云,娑婆乃大千界之都名。然前第七地,得無生法忍,於三千大千世界為大明師。即此,便入八地中,以故,佛今放光印可,亦遍照於大千界也。

【大哉菩薩,智慧滿足,常以本利,利益眾生。】

此贊其宿願,菩薩住六地、七地時,得般若方便願力之深,常欲以本利之法而利生也。

【於四威儀,常住本利,導諸庶,不來不去。】

此導其發問,菩薩既入於不動地,而現諸威儀,能常住於本利矣!則亦當以導利之心為心,必令一切眾生,皆住於不動法地。佛如是說,直是逼無住菩薩發問,而決不能緘其口矣!

【爾時無住菩薩,而白佛言:尊者,以何利轉,而轉眾生一切情識,入唵摩羅。】

此發轉識入淨之問,言佛今令我利益眾生,然我實不知以何法利,堪為轉用,而轉彼眾生一切情想意識,入於無垢淨識也?上轉字,是轉法。下轉字,是轉識。

【佛言:諸佛如來,常以一覺,而轉諸識入唵摩羅,何以故?一切眾生本覺,常以一覺,覺諸眾生,令彼眾生,皆得本覺,覺諸情識,空寂無生。何以故?決定本性,本無有動。】

此示自覺、覺他之行也,言諸佛出世,亦無別法,常以自心中,得一念相應,頓然覺悟本來具足之性,即此以轉諸識,而入於淨性中。然以眾生皆本具此覺性,故諸佛常以此一心自覺,而覺彼眾生,令其皆得此本覺,而覺悟自情想意識之空寂無生,且決定自知本覺之性,其體本無有動,亦令其至於不來不去之地也。此即宗門明心見性旨訣,一覺,即明心,唵摩羅,即是淨性,能一見自性,即入唵摩羅,此示根本實智。後皆是諸佛種種差別智業,從一心流出種種差別之相,菩薩了之,名差別智也。

【無住菩薩言:可!一切識皆緣境起,如何不動。】

此揀問識緣境起,以發起後得之智。可字,當作一句,勿連下三字讀。此可者,乃無住菩薩,心領意會於自覺、覺他之行,故曰可。語,復曰:然則一切識,皆緣外境而起,如何而言不動耶?無住發此一問,不自住於不動之地,名實相稱矣!又菩薩住第八地,有十種名:一曰不動地,無能沮壞故;二曰不退轉,智慧無退故;三曰難得地,世無能測故;四曰童真地,離諸過故;五曰生地,隨樂自在,發生智願故;六曰成地,智行成,更無所作故;七曰究竟地,智慧決定故;八曰變化地,隨願成就故;九曰力持地,他不能動故;十曰無功用地,先成就故;有此十名,地義方顯。

【佛言:一切境本空,一切識本空,空無緣性,如何緣起。】

此示境識本空,言雖因目前之境以顯識,若識空,則境亦空,雖因自心之識以顯境,若境空,而識亦空,然外境內識,二俱空寂,即無可緣之性。如何謂之緣境而起耶?此祇答識緣境起一句,如何不動,其義破。

【無住菩薩言:一切境空,如何言見。】

此揀問境空無見,乃擬凡見而設問,故執言有見。此見字,即從無相法品,觀十二因緣中得來。

【佛言:見即為妄,何以故?一切萬有,無生無相,本不自名,悉皆空寂。一切法相,亦復如是。一切眾生身,亦如是。身尚不有,云何有見。】

此折見妄之非,佛即隨其凡見,以妄折之,故曰有見即為妄矣!一切萬有之性,本自無生無相,山不自言山,水不自言水,草木鳥獸,本不自立名字,悉皆空寂,一切法相,一切眾生身亦爾,此身尚且不有,云何而有見耶?

【無住菩薩言:一切境空,一切身空,一切識空,覺亦應空。】

此發明覺空義,夫理智相應曰覺,佛既言境與身識俱空,所言覺者,亦因迷而有覺,若無迷亦無有覺矣!

【佛言:可!一覺者,不毀不壞,決定性故,非空非不空,無空不空。】

此印可覺空義,前無住菩薩言:可,自言其可耳。今佛之言可者,乃僅可之詞也,因其義之未足,所以不言如是。後即徵明其義,一覺者,非同境與身,有毀有壞。而可言空,此乃不能毀壞,其性決定。順法性則萬法俱寂,隨智用則萬法俱生,故曰非空亦非不空,亦無空與不空也。

【無住菩薩言:諸境亦然,非空相,非無空相。】

此又自陳悟解,佛言覺性義而悟諸境也。

【佛言:如是,彼可境者,性本決定,決定性根,無有處所。】

此重印其解,故言如是,又印定所解,而發起其問。故曰:彼之可指為境者,其性本決定,非可以言空,若推其決定性之根源,實無有處所,又非可以言其不空也。

【無住菩薩言:覺亦如是,無有處所。】

此因境而推明覺義。

【佛言:如是!覺無處所(藏本無所字)故清淨。清淨無覺,物無處所故清淨,清淨無色。】

此印成發起,言覺本無有處所,故性自清淨。然清淨性中,實無覺之幻名,物亦無有處所,故性亦清淨。然清淨性中,實無物之幻色。

【無住菩薩言:心眼識,亦復如是,不可思議。】

此以覺推明,言:若覺與物,同一清淨,則心眼識等亦爾,其義亦不可思議也。

【佛言:心眼識,亦復如是,不可思議。何以故?色無處所,清淨無名,不入於內。眼無處所,清淨無見,不出於外。心無處所,清淨無止,無有起處。識無處所,清淨無動,無有緣別。性皆空寂,性無有覺,覺則為覺。】

此順成覺義,夫色居法相之首,塵蘊之初,今舉一以例諸,乃言色無處所故清淨,自無幻色之可名。且色屬外塵,亦不入於內也。眼為六根之一,舉一以例五,乃言眼無處所故清淨,自無幻色之可見,且眼屬內根,亦不出於外也。三界惟是一心,故特言心無處所故清淨,自無能所之可止,亦無有起處之可覓也。萬法皆歸於識,故又言識無處所,因根塵而有,根塵若泯,識體空寂,故亦清淨,自無妄念之可動,亦無有緣慮而生分別也。然色之與眼,及心識等性,悉皆空寂,其性本無有覺,若得此性本無覺,則可為一覺矣!

【善男子!覺知無覺,諸識則入。何以故?金剛智地,解脫道斷,斷,入無住地,無有出入。心處無在,決定性地,其地清淨,如淨璃,性常平等,如彼大地,覺妙觀察,如慧日光,利成得本。如大法雨,入是智者,是入佛智地,入智地者,諸識不生。】

此結成覺智利生之能事也!夫覺知此無覺,而諸識則自入唵摩羅,菩薩至等覺,證金剛心,入佛智地,及玅覺位中,解脫道時,諸識一時俱斷故。斷生死涅槃,二皆不住,故名無住地。

又金剛智地,解脫道斷者,是頓超佛地也。入無住地者,是退位利生也。

菩薩入此無住地,無有出入之相,心處如空,而無所在,得決定性地,其性地中,清淨無垢,如淨璃,內外皎潔,而具諸法門,此即法門無量誓願學也。

又性常平等,如彼大地,萬有育,而利一切生,此即眾生無邊誓願度也。

又以本覺玅明,觀察一切,如慧日光,無不照見,而永斷煩惱,此即煩惱無盡誓願斷也。

又始覺利成,得本覺性,如大法雨,無不充足,而佛道垂成,此即佛道無上誓願成也。

然入是四弘智願者,是為入佛智地,然圓頓法中,信住行向地,總融成一法,為諸佛之智地,入佛智地者,則諸識決定不生矣!經中雖不標願字,而本具四弘誓願,此乃自性具足,故名為智,此上發明一覺轉識之義周。

【無住菩薩言:如來所說一覺聖力,四弘智地,即一切眾生,本根覺利,何以故,一切眾生,即此身中,本來滿足。】

此發明本根覺利,乃是回顧在會同聞者說,非向佛而言。故曰:如來所說一覺聖智之力,四弘智願之地,以修自性法門,而利自性之眾生,斷自性煩惱,而成自性之佛道,此即是一切眾生本覺根源,始覺之利。雖然,而又不從外得,乃一切眾生,即此自身之中,本來皆自滿足者也。此無住菩薩,明佛為發起之意。

【佛言:如是!何以故?一切眾生,本來無漏,諸善利本,今有欲刺,為未降伏。】

此印成揀過,言一切眾生,本來具足,無漏諸善,菩提分法,故能出生始覺之利,而得一覺自心之本,此印成無住菩薩之言也。後則揀眾生過患。且云:今為五欲所刺,自不能拔,若不與其翦除,損害實大。然三界欲重,其性習剛強,誠為未易降伏也。

此,通明一覺聖力,乃以「始覺」返照「本覺」,是以佛境界,發明眾生境界,後此化眾生境界,而入諸佛境界,乃以佛眼順觀眾生心行不齊,皆利生之差別智也。

【無住菩薩言:若有眾生,未得本利,猶有採集,云何降伏難伏。】

此代眾生以咨降伏之方,言若眾生未得本覺之利,則彼心意,猶有採集,云何令其降伏此難調伏之心意耶?採集二字,即楞伽所言,心名「採集業」,意名「廣採集」。心,指第八藏識,能集諸種子,招善惡業,故名採集業。意,指七識,恒審思量,堅守藏識為我者,藏識如庫藏,意如庫吏堅守,毫無滲漏,有入無出,有益無損,且又得第六意識,為所依根,舉緣一切,故名「廣採集」也。後地藏菩薩言:即非集也。乃收此中之義。

【佛言:若集若獨行,分別及以染,迴神住空窟,降伏難調伏(流通本有遠離諸欲一句),解脫魔所縛,超然露地坐,識陰般涅槃。】

此言採集對治之效,夫第八藏識中,有相見二分:相分,生滅不停者是,即名採集。見分,離緣獨行者是,即名獨行。此相見二分,皆八識所變。然相分,即聚集見分能緣之用而成。見分,乃離相分所緣之用而獨立。相是境分,見是心分。又相分所緣用,即明暗塞空,六塵等相,故曰山河大地,乃心相分。然相見,總是心體之用,攝用歸體,惟是一心,分別,即第六分別事識。染,即第七染汙識,此總言眾生心意意識之相。

若一念迴神,栖於空寂,則便降伏其難調伏之心矣!但住於空窟,又不免為解脫魔所縛,未能超然於露地而坐,俾識陰入般涅槃也。按經論云,從此初知,名三昧頂,亦名爾智。若守初知為解,名頂結,亦名墮頂結,二乘見之,名爾識。一念瞥起,如陽不可趁逐,不用滅,不用止,知一切法性是爾,亦名微細煩惱。又此煩惱,一名惑障,是梵語(爾焰梵語 jñeya 之音譯。又作爾炎、爾燄。意譯為所知、境界、智母、智境。聲明、工巧明、醫方明、因明、內明等五明之法,皆為能生智慧之境界,稱為爾焰),此云智障,即所知障。

此二障,由人法二執而起,若於真如界內,絕生佛之假名,則無人執,平等性中,無自他之異相,則無法執,以故如來覺了本性,二執皆空,眾生妄以二執為惑,乃謂之惑障。若了人法二空,其惑既除,乃為之智。又執此二空之智為實有,智亦成障。必須二空之智亦泯,是無智障也。故前所云:煩惱障大涅槃,所知障大菩提者,即同斯義。若唯識中,謂所知障者,障智不生,若智生,障,是智者所知之境,障,不能障其知也。所以古者云:所知不是障,被障障所知。此說,乃不如空智,亦泯之義深矣!

【無住菩薩言:心得涅槃,獨一無伴,常住涅槃,應當解脫。】

此問解脫縛之疑,言若心既得於涅槃,則獨存一淨性,諸識都盡,無侶伴可得。如是,便可常住涅槃,應當解脫,超然出於三界矣!何以又言,為其所縛耶?因獨一無伴,後地藏菩薩,問法應自成,收此中之義。

【佛言:常住涅槃,是涅槃縛。】

此示其縛義,

【何以故?涅槃本覺利,覺利本涅槃。涅槃覺分,即本覺分。覺性不異,涅槃無異。覺本無生,涅槃無生。覺本無滅,涅槃無滅。涅槃本故,無得涅槃。涅槃無得,云何有住。】

此明涅槃本智義,涅槃具法身、解脫、般若三德,為本覺所生之利,即始覺之本智。故又云,涅槃智也。如是,則本覺之利,即是眾生根本涅槃智,此以眾生本具之佛性為本覺,增進修習,至最後證得,為之涅槃也。故「涅槃始覺分,即眾生本覺分」,本覺與涅槃,性體是一,本覺之性不異,涅槃之性亦無異。由此推之,本覺涅槃之性,同是無生,同是無滅,既同無生無滅,則涅槃原是其本,故亦無得於涅槃。既無得於涅槃,云何而有所住乎?又涅槃相有四:一本來自性清淨涅槃,即真如理;二有餘涅槃,二乘煩惱雖斷,餘習未除;三無餘涅槃,煩惱既盡,餘習亦滅;四無住涅槃,不住生死,不住涅槃,為利生故,今言無得。則此四相,亦俱不可得矣!

【善男子!覺者不住涅槃,何以故?覺本無生,離眾生垢。覺本無寂,離涅槃動。住如是地,心無所住,無有出入,入唵摩羅識。】

此示覺無住相,言若得一覺者,決不住於涅槃。何故?以覺此本智之無生,止離其眾生之垢患而已。又覺此本智之無寂,離涅槃定相之體,而能發智用之動,故覺者住如是地,心非有生滅,故無所住,亦非有動寂,故無出入。如是,則諸識自入於無垢淨性中矣!

【無住菩薩言:唵摩羅識,是有入處,處有所得,是得法(北藏作也)

此明本得義,初揀問有得之疑。意者,有入即有處所可得,是豈謂之得法哉!

【佛言:不也!何以故?譬如迷子,手執金錢而不知有。遊行十方,經五十年,貧窮困苦,專事求索,而以養身,而不充足。其父見子,有如是事,而謂子言:汝執金錢,何不取用,隨意所須,皆得充足。其子醒,而得金錢,心大歡喜,而謂得錢。其父謂言:迷子!汝勿欣懌,所得金錢,是汝本物,汝非有得,云何可喜。善男子!唵摩羅者,亦復如是,本無出相,今即非入,昔迷故非無,今覺故非入。】

此設喻發明,以顯得義,正為後世眾生曲垂方便。迷子,喻五陰眾生。金錢,喻唵摩羅識。迷子得錢,作有得想,不知乃是自本有之物,而非外有所得也。五陰眾生,本具無垢淨性。今一覺,轉諸識而入於淨性。然昔在迷時,本無出相,而今乃覺,亦非有所入也。入字,當作返源看。

【無住菩薩言:彼父知其子迷,云何經五十年,十方遊歷,貧窮困苦,方始告言。】

此揀問喻中之意,佛之所說,法喻皆齊,無住菩薩知佛必有所表,故乃問之。

【佛言:經五十年者,一念心動,十方遊歷,遠行計。】

此示其所表,明非引也。教中立喻有四:借喻、非喻、似喻、假喻。此借也,一念心動,十方遊歷,表一心具十法界,一念心清淨,即入諸佛法界。一念圓修利生諸行,即入菩薩法界。一念執偏空理,即入緣覺法界。一念修四果法,即入聲聞法界。一念修上品十善,即入天法界。一念作諸善緣,不生惡念,即住人法界。一念心嗔,即墮修羅法界。一念心,起慳貪不捨,即墮餓鬼法界。一念心癡,欲貪不息,妄想橫生,即墮畜生法界。一念心迷,造於惡業,即墮地獄法界。

又一法界中,即具十種法界,夫心真如相,名為一真法界,以一切法空為界故。而十法界性體,同一空寂,故總曰法界。以故地獄法界中,亦具十種法界。台教因此謂「一心」中,具百界千如之法。一心之理,本如是故。言遠行,謂眾生備歷惡趣。計者,言緣念計度,而廣執名相也。

【無住菩薩言:云何一念心動?】

此特推其過患之由。

【佛言:一念心動,五陰俱生,五陰生中,具五十惡。】

此明妄念之惡,言眾生只因一念妄心,動五種妄想,遂有五陰。

如色陰,以堅固妄想為本。若眾生修禪定中,一念取著,即受十種群邪。

受陰,以明妄想為本,若一念取證,即為十種魔所攝持,必當從其淪墜。

想陰,以融通妄想為本,若一念動搖妄情,即有十種魔業,婬婬相傳,魅其心腑,後墮地獄。

陰,以幽隱妄想為本,若一念迷昧,而為心魔作孽,即墮十種外道種類。

識陰,有顛倒微細妄想,以一念所得,即為涅槃,成十種知見邪魔,自作沉孽。

略說如是,若廣明,如首楞嚴中說。

五陰假名,即見惑;五陰實法,即思惑;破五陰假名,即人空。破五陰實法,即法空。又涅槃淨法,即無明惑,破涅槃淨法,即無明惑斷,是名出三界外,得常樂我淨矣!

【無住菩薩言:遠行遍計,遊歷十方,一念心生,具五十惡,云何令彼眾生無生一念。】

此請示滅惡之法,謂誠如佛言,眾生之心念,真乃生滅紛紜,但不審云何令彼無生一念耶?

【佛言:令彼眾生,安坐心神,住金剛地,靜念無起,心常安泰,即無生一念。】

此垂示趨進之方。安者,不妄動。坐者,即是止息,非坐臥之坐。心神,即心王也。住金剛地,住堅固不動之地。佛垂示眾生下手用功要訣,只此二語,更不煩「修止作觀」,亦非必取閒居靜處。如若行若住,若坐若臥,但令心王不妄動,諸念皆息。又若起一靜念,心即動亂,須教靜念無起,心常安泰,即是無生一念矣!

初祖曰:心如牆壁,方可入道。三祖曰:不用求真,惟須息見。六祖曰:若起真正般若觀照,一剎那間,妄念俱滅,識自本性,一悟即至佛地。皆與此經,同一樞紐也。

【無住菩薩言:不可思議!覺念不生,其心安泰,即本覺利。利無有動,常在不無,無有不無;不無不覺,覺知無覺;本利本覺,覺者清淨無染;不變不易,決定性故。不可思議!】

此深解佛語,故先歎美而後言也。言,又復歎之。其得佛之深意,可見矣!佛之言曰:無生一念,直示實智之體也。菩薩翻其語曰:覺念不生,無生一念,即覺念也。覺念亦不生,菩薩之領解也。其心安泰,得諸佛安心法門,此即本覺所出之利也。既得本覺之利,必無有一念心動之咎,常在動用中,無處不是無生一念。

至於一切時,亦無有不是無生一念。然則不達無生一念,亦不能覺,然今覺知此無生覺念,實從本覺所出之利,以明本覺也。得此覺者,其心清淨無染,絕於垢穢,不變不易,離於生滅,是決定性,法爾如是。此所謂不可思議也。然常在不無,無有不無。語意甚密,宗門下出語徑捷,如曰繁興永處那伽定,心如境如,事事無礙,豈非同此意耶?(起應萬差故曰「繁興」,「那伽」nāga 之音譯,意譯龍、象。)

【佛言:如是。】

此總結印成前義,然前品,因心王菩薩自問,疑其有惑,故重言之曰:如是如是。令其永斷疑惑也!今此發起無住菩薩利生之行,故不必重言之。但曰如是而已。

【無住菩薩,聞是語,得未曾有,而說偈言。】

此敘述得聞希有,說偈發明,

【尊者大覺尊,說生無念法,無念無生心,心常生不滅,一覺本覺利,利諸本覺者,如彼得金錢,所得即非得。】

此深領「利生」法要,言佛為說眾生無念之法,由無念而體會無生之心,令心常住無生而不生滅,得一覺以獲本覺之利,而又明利於本覺。故示迷子金錢之喻,明吾人之本有。若言有所得,即非得矣!

【爾時大眾,聞說是語,皆得本覺利,般若波羅蜜。】

此統結眾聞獲益。般若波羅蜜者,即本覺所出之利。佛之發起八地菩薩,正為其令眾生得此般若也。論云:二乘見道,唯斷分別我執。證初果,從是次第斷三界八十一品思惑,得寂滅定,證四果。若菩薩見道,斷分別我法二執,得入初地,從是次第斷俱生我法二執,至八地,得滅盡定。

此滅定,三乘共修共證,以耽寂滅樂不捨者為小乘;不起寂滅而現諸威儀者為菩薩。又入滅定而不忘相者,為二乘行相;雖入滅定而念念無相者,為菩薩行相。然七地與八地,俱名住地菩薩,皆得不退轉故。

又七地,雖得「無相無生」之法,而「功用未忘」,藏識未淨,不得任運「現身現土」,故又名為心量地。此八地,由轉捨藏識,心量都盡,證「無生忍」,入不動地,又名無所有地,以住於無功用故。如來雖說諸地次第,而楞伽會中,佛又嘗言,我為欲顯菩薩修證,與二乘別,如菩薩能斷心、意、意識,生滅流注相,能斷我我所生滅自共相,能斷法我生滅自共相,能斷二無我,得四無礙智,證決定力三昧。

有如是最勝行故,分諸地次第行相,從地入地,次第相續,入菩提法,弗使墮於外道邪徑中,此皆是無漸次中,強設漸次耳。又楞伽言,十地即為初地,同證真如故;初地即是八地,煩惱皆不動故;九地可為七地,同得無生忍故;七地可為八地,同得無相法故;二地可為三地,同信忍故;四地可為五地,同順忍故;三地可為六地,同得般若故。

如是則諸地行相,互相通攝,可以頓超,可以漸進,原無定執。如經論云:信住行向地,而融成一法。又言十地法,初末總為一際法門。以是觀之,則知如來圓融行布之理,及禪宗參悟一門,頓同佛體,皆可無疑矣!吾聞先輩有云,八地名無所有,直是無位真人所住境界,何有次第漸進可得,此真乃不涉程途,不立階級之向上一路也。不見青原禪師曰:聖諦亦不為,何階級之有。此說亦可,特為存之。然今去聖時遙,凡沙門釋子,多有一念得悟,「尋便廢失」,鮮有「斷惑證果」者,況登地位也耶?

另附:

參閱《楞伽阿多羅寶經合轍》云:但修習六識粗分別相,善修「我我所」生滅自共相,而又善修「法我」生滅自共相,證二無我。非若二乘,但修我我所執,得人無我。善知四無礙智,所證決定力三昧。非若二乘,但知四諦寂滅三昧。故我所以分部七地者,欲令菩薩善知種種差別相,從地入地,次第相續入菩提法,不令菩薩不善了知自相共相,不善七地修行次第,則墮外道斷常邪徑故,於無漸次中強設漸次,謂斷異生障,證行真如,得入初地等。然實無有若生若滅以除,自心現量外無障可斷,無真可證。故我雖是建立諸地次第相續,及斷三界種種障,皆是強立階差。愚夫不覺,乃謂我及諸佛實有諸地,次第相續相實有所斷三界種種障也。不知世尊說行布說圓融,皆有深意。若不說行布則儱侗真如而混於邪小,若不說圓融則顢頇佛性而外於邪小。若論行布不礙圓融,則闡提皆可作佛,況邪小乎?若論圓融不礙行布,即二乘尚不及初地,況二地以至佛地哉!

《金剛三昧經》通宗記卷第十一

        天台山華頂嗣祖沙門 震 述

總持品第八之上

此為滿覺分,謂覺行圓滿,而能總持眾法,為一經之樞紐也,且夫此經,如無相法,發明第六地,無生行,發明第七地,本覺利,發明第八地,入實際,發明第九地,真性空,發明第十地,如來藏,發明等覺地,至此品,地藏菩薩當機,分明顯玅覺果滿,然玅覺原不離前六品法,所以云諸佛始覺,即是眾生本覺,本覺為因,始覺為果,又前品為等覺因圓,此品是玅覺果滿,又因行果行,終始同源,以明生佛共有根本智體,故即參合融會前六品法,以成佛果玅行也,又總者,攝之義,持者操執不捨,又具能所二義,能持如地,所持如藏,又離能絕所,如地之持物,含育萬有,如地之能藏,人法兼攝其義有此,然地藏菩薩本是華嚴會上法身大士,又嘗問佛十地法門,名地藏十輪經,又占察經中,佛言,地藏菩薩發心來,過不可思議阿僧祇劫,久能度薩婆若海,功德滿足,但依本願自在力故,權巧現化,影應十方,且於五濁惡世,化益偏厚,從十一劫來,莊嚴此世界,成熟眾生,唯除知來,無能過者,又於此世界,所有化業,唯除遍吉(即普賢)觀世音,其餘諸大菩薩,皆不能及,今以玅覺自任,為眾決疑,故廣申其問耳,今池州九子山(俗名九華),有地藏菩薩,姓金,乃新羅國王之裔,唐至德初,來此示現,成大伽藍,至年九十九而入滅,乃是菩薩之應化身也。

 


[ 《如來藏法門》選讀 ] [ 經典選讀 ] [ 首 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