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24WLOTUS.JPG (4513 bytes)如來藏法門選讀--
          從近代科學研究來闡述
                   如來藏與真如性之真實境界(2)

法爾禪修中心 善祥比丘(俗名張玄祥)撰


五、再認識「一佛乘」,三乘權實說

妙法蓮華經》云:「於諸過去佛在世,或滅後若有聞是法,皆成佛道。《法華經大成》云:「一歷耳根,永為道種」,此經所說開顯之法也,上來六度,乃至像法期之教法,供養乃至稱名,並是諸佛以異方便,助顯真實,尚得開之成妙緣因,況復此經正顯真實。若有聞者,即了因種,寧不成佛?然約聞經之時,或解不解有相無相,至心散心,事非一概,亦得義論五乘差別。而一歷耳根,永為道種。若遠若近,終因斯脫,未有一人不成佛者。此是諸佛真語實語,不可不深信也。問:何意約過去佛廣明五乘同皆入實?答:三世佛皆有開權,但未來未起,現在始行,於證義弱,過去開權久,受化之人,皆成四一。並於十方施權顯實證義,則強構之言,不如驗之實事故,於過去佛廣約五乘顯實也。

《妙法蓮華經》云:「佛種從緣起,是故說一乘。是法住法位,世間相常住。」前已述及此句義,但此句義甚深,可從多方面闡述,故不能悟知故,有待更深入探討。佛種從緣起,若是從諸行者佛弟子言,從權乘聲聞、緣覺、菩薩等三乘方便悟入,修證過程中已證知真如與妄習,或是真心對外塵境,如此雖有能離相之功,但未實入真如海中,只是悟到真如能離諸煩惱而已。故三乘之法都是方便,一聽聞佛所說諸大乘經論,能悟佛知見、入佛知見,惟還未究竟成佛如來。故此緣起法都是一乘佛法,是一乘法,只是一個未來佛要成佛之緣起而已,即是知《妙法蓮華經》一句義、一偈義,依此《妙法蓮華經》悟知成佛之道而已,實未達到成佛之境,若不是經三、二、一大阿僧祇劫是不能悟得真成如來佛者。惟這一乘法是佛所當說,今於《妙法蓮華經》中已說,故當依此義理而修習。此處有緣能讀到《妙法蓮華經》,或依此而修行者,此佛種之「緣起法」已立,「是法住法位,世間相常住」,得深入去證得,此緣起法已於世間相中站一位置,有法生起永不會滅亡,若是會滅失無蹤,則不符合世間相常住之道理,故此法位不會成為過去,也無現在也無所謂未來,僅是一個法住於法位上而已。

「是法住法位,世間相常住。」現在再擴大範圍,不要被說是斷章取義,茲依經文偈語前後句再來加以探討。《妙法蓮華經》云:「諸佛兩足尊,知法常無性,佛種從緣起,是故說一乘。是法住法位,世間相常住。於道場知已,導師方便說。天人所供養,現在十方佛,其數如恒沙,出現於世間,安隱眾生故,亦說如是法。知第一寂滅,以方便力故,雖示種種道,其實為佛乘。」

「諸佛兩足尊,知法常無性」,此句義為諸佛累劫修得成佛,已具足福德兩足(Dvipadottamadvi是二,pad2是足或指位階,uttma是頂端、高貴、尊貴)因如來佛是圓滿具足三十二相、八十種好(報身佛),成就盡智、無生智等無漏之無學法,及具有十力、四無畏等諸不共法(應化身佛),諸福德圓滿(法身佛清淨無相),故有此尊號。故兩足尊有二義,即:(1)於天、人之中,所有兩足生類中之最尊貴者。以兩足喻為權實、戒定、福慧、解行等,佛即具足此兩足,而遊行法界,無所障礙。因兩足尊之佛如來,已了知諸法無實性,法是無常法,法是無常性,是故法總得入滅、隱藏,如此諸法當如「恆常」故空無。

「佛種從緣起,是故說一乘。」佛言但是諸法無實性而滅,要能幻起也惟有依緣起法,故下一偈言:「佛種從緣起,是故說一乘。」現在闡述諸法之緣起,有佛種者,要能證三乘諸法行者,也能得戒德清淨無垢染者,也能不執空無之偏真空理者,因諸法無實性,諸聖當能體悟法滅之道理。法已謝後一經緣起,當得再現諸法,這是如來所親證,所以佛不說諸法是常、是空、是斷滅,因諸法這樣的現象都是非如來佛知見。此種甚深微妙法是如來所宣說,「是故說一乘」,如來一定要諸菩薩悟知此道理,這才是一乘的佛法,若只意解還不行,當盡未來際還是要得證解,始能成佛。

「是法住法位,世間相常住。」所以對於一切法現後的世間事,只要是發生過的,每一個法,不管大小事,包括任何語言等,都已於是法位上住,也就是在虛空中站有一席之位,此法永不會滅除,所以佛陀說「世間相常住」。世尊於前說及如來藏時,僅是提及如來藏,而未述及真實相。如《大方廣如來藏經》云:「佛常思彼諸有情,悉皆願成如來體。我以佛眼而觀見,一切有情住佛位;是故我常說妙法,令得三身具佛智。」、「我皆所說而勝解,一切有情有伏藏;若能勝解而精勤,速疾證於最勝覺。」、「此如來藏相應法,若智菩薩能思惟,一切有情勝法性,速疾覺悟自然智。

如來佛已證得如來藏,故能與眾生無別無二,說是諸眾生含容於如來真如佛性中,此藏可說就是如來藏,雖說是佛心中之物(眾生相、諸法相),但此如來藏實不在內、不在外、不在中間,緣起則有,緣滅則無,這是如來藏世界,此世界是虛空,虛空就是如來藏。《勝鬘經》自性清淨章:云「藏」有自性、因、至得、真實、祕密等五義,如來佛之如來藏有一所攝藏,一切眾生悉攝於如來之智內,但依《妙法蓮華經》所言,是如來藏緣起來晤諸眾生,是以如來智見,也實非於如來心地中,只是如來有能力起緣起而能晤知

「諸佛兩足尊,知法常無性,佛種從緣起,是故說一乘。是法住法位,世間相常住。」此六句合起來講述,就能全窺見如來所提示的「一乘佛法」之全貌。開解後是這樣說:諸福德兩足尊的如來佛說,應悟知諸法無性,但諸法亦具有空之常性,所以緣滅時此法即入空無,緣起時此法又現起。有證得佛種諸大菩薩們(──心已持淨戒得完全清淨者,非僅斷煩惱入偏真涅槃之聲聞、緣覺者),即能從緣起法中,悟知表面上已謝滅之諸法,能再以清淨自性(真如體依如來藏性化起)讓此法等緣起,而能悟知過去、現在、未來,已生未生諸法,因此等法是住其法位上,也因世間相是不化滅的,故說法住法位,世間相常住。大菩薩們因自性清淨,於諸法緣起後已能無妄執故,此真如體又能緣起諸法,此諸法又是住於「如來藏」位中,而依此真如清淨體依緣起法,能使世間相再現,此世間相無三世之別,亦無有空間距離之相。

故說諸法於如來藏中,此自性是不在外、不在內、不在中間,而依清淨真如體再現諸法。能悟得此理者是悟佛知見,能證得此現象者是入佛知見,這樣的大菩薩是已實證如來果位者。這就是《妙法蓮華經》中,如來佛所要闡述的「一乘佛法」之秘密義,有佛緣者始能讀此《妙法蓮華經》,佛陀是要讓沒退席的菩薩,善根具足堪任菩薩者─開示悟入─佛所說的此一乘法之知見。

「於道場知已,導師方便說,天人所供養。」諸善根菩薩種性者,於此菩提道場中,了知此「一乘佛乘」之佛理後,當得堪為諸人天導師,然後於行菩薩道間,依眾生之根基而說法,若是小乘根基者,就為他說小乘法,當其心性成熟後,即要帶他們入大乘「一乘法」中。對於已具菩薩種性之善根行者,當機就要示他此「一乘佛法」,開示後讓他悟入此「一乘佛法」中。如是此等菩薩眾等人,當為人天之導師,要能為此等善根諸佛子開佛知見、示佛知見,使他悟佛知見,最後能讓他能「入佛知見」。

上所述導師者nāyaka,是導首意,即教化引導眾生入於佛道之聖者。佛在時是特指釋尊,佛不在時是指菩薩種性者,堪能為後學說「一乘佛法」者。末法時期諸聖埋隱,所意若依《十住斷結經》云:令眾生類示其正道,故稱導師;《法華經》卷五從地踊出品舉出:菩薩眾中有上行、無邊行、淨行、安立行等四導師,謂此四菩薩為眾中最上首唱導之師。

「現在十方佛,其數如恒沙,出現於世間,安隱眾生故,亦說如是法。知第一寂滅,以方便力故,雖示種種道,其實為佛乘。」現在十方諸佛,其數有如恒河沙之多,以諸如來因地時之誓願心,成佛後出現於諸世間,來安隱一切具善根眾生,亦是要說如是的「一乘佛法」。讓眾生能知此第一「寂滅法」,以方便力故,雖示種種道(三乘道),其實最後都當要為佛子說「佛一乘法」。

 

六、第十意識之認識

佛如來能證法身遍虛空界,是因斷無始無明,如《楞伽阿跋多羅寶經》所云:「非一非異,非俱非不俱故,悉離一切量(見聞覺識,識名為量)。離一切量,則無言說。無言說,則無生。無生,則無滅。無滅,則寂滅。寂滅,則自性涅槃。自性涅槃,則無事無因。無事無因,則無攀緣。無攀緣,則出過一切虛偽。出過一切虛偽,則是如來。如來則是三藐三佛陀。大慧!是名三藐三佛陀。佛陀者,離一切根量。」故如來成無上正等覺、妙覺,斷一切虛妄分別相已,則佛如來自性安住於寂靜中,無有根本無明,離一切語言、文字,故能於如來藏性中普遍映現十方虛空一切世界及一切眾生,無有不見、不知者,是具大智慧者。

認識第十識之前,首先要提到的是「識心」,如來於諸經論中所提,有時謂有八識,有時謂有九識,有時又言及十識。前八識(五識、意識、末那、阿賴耶等)已於「唯識學」中,應都能有個概念,因心不淨,故有阿賴耶淨不淨合體之名,此因行者不能離名、離相,筆不能停寫書,嘴上不能不講話,故難入無上正等覺,經云此等人係不學般若智故。有學般若智者,已具般若智者,即能離一切量,如是當無言說、無文字。無言說,則無生。無生,則無滅。無滅,則寂滅。寂滅,則自性涅槃。此是不依生滅門修習之行者,因依生滅門修總是不能究竟故,故要依無生滅門而修學,也是修習般若波羅蜜智慧,離四相、十八界,…等等諸法,如是當如法安住自性寂靜。

此處略提八識總合之心意識,《佛光辭典》云:指心、意、識三者。心為梵語 citta 之意譯,音譯作質多,即集起之義。意為梵語 manas 之意譯,音譯作末那,即思量之義。識為梵語 vijñāna 之意譯,音譯作毘若南,即了別之義。大略言之,心是主體,意與識是心作用之兩面。有關此詞之語意,大小乘論典有種種不同之說法。

據俱舍宗,心、意、識三者為六識之異名,其體實為同一。即心(心王)能集起各種精神作用或業,故稱為心;心能思惟量度,故稱為意;心能了知識別,故稱為識。或謂心有種種差別(從梵語 citta 所導出之種種義)之義、意有起識所依止(所依止)之義、識有依託於意而起(能依止)之義。

據大乘之解釋,心、意、識三者各別。唯識宗主張第八阿賴耶識能積集種子,故稱為心;第七末那識能思量起我執,故稱為意;前六識能認識對象,故稱為識。據大乘起信論載,阿賴耶識為心,五意為意,六識為識;其所異於唯識等說者,以意有五種別名,其餘說法均同。此外,佛性論卷三分別以六識心配於心,阿陀那(ādāna,新譯家將之意譯作執、執持、執我,並以之為第八識之別名)配於意,阿賴耶識配於識,亦異前述諸說。以上所說都是修行位行者之心識,以下要談的是如來的「識」是什麼?

再下來才能來談論如來的自性真如,如何於如來藏中現一切世界、一切眾生相,說兩者又是一,又是異;兩者又是不一,又是不異。前已述三乘權教,如來是已示離相之法,於《法華經》中示現一乘佛法,要開示無相中能現一切世間相之大道理。故現在我們要試著懂得佛如來的境界,先要認知兩部份之佛法名相,一者佛的功德相,一者如來佛所用的是何識。前者是顯外在之有為相、世間相,後者是顯如來常住於此一真識中,故能遍知虛空一切世界及其眾生相,若不能先述明此兩種事實,而談到如來的心與境,讓自己粗略認知,可能所談如來藏中之世界,都是隔靴搔癢,不切實際的。

若如來以第九識安住,顯真如性,顯如來藏內涵,則八地以上菩薩就有此無垢識(唯異熟識未除),此等菩薩何以還不能現如來藏世界?顯然佛如來境界不是指此第九識而成就如來真如體的。第九識名阿摩羅識amala-vijñānamala是髒的、不淨的、有污垢的(dirt , filth , dust , impurity)a是否定辭,amala即成為一塵不染、清淨、純潔、光亮的(spotless , stainless , clean , pure , shining)Vijñāna是指了解、區別、理解、認識、智慧、知識、…等(the act of distinguishing or discerning , understanding , comprehending , recognizing , intelligence , knowledge),依《佛光辭典》云,此是第九無垢識,又作阿末羅識、菴摩羅識、唵摩羅識、庵摩羅識。意譯無垢識、清淨識、如來識。此識為真諦大師系之攝論宗所立。謂人心之本來面目,乃遠離迷惑而本自清淨,故攝論宗認為轉阿賴耶識之迷,而回歸覺悟之清淨階位,即阿摩羅識。

翻譯名義集》云:「昔住大覺李相公垂訪問曰:楞嚴性覺妙明,本覺明妙。此為一法,此為二法?若云二法,性覺即本覺。若云一法,上句安言妙明,下句安言明妙。余即答曰:一法二義,上句言性性體即寂而常照,故曰妙明。下句言覺,覺用即照而寂,故曰明妙。」行者果如是第九識開顯得了,如此不就是成如來佛了嗎?但此等聖者僅是十地法雲地或剛入金剛道之如來地行者,不就能成就佛如來果位了,若真如此,虛空諸大菩薩者等,應能成如來者眾多矣!顯然又不然!

所以第九識心清還是不究竟,未能成就如來佛。第九識心者由《釋摩訶衍論》得知,立「一切一心識」總攝諸識,此第九識心即「一切一心識」,所謂以一心識遍於二種自在,無所不安立故。一心法契經中作如是說:「爾時,文殊師利承佛威神之力,即白佛言:世尊!說幾種識,體相如何?當願為我分別開示。爾時,世尊告文殊言:善哉!善哉!文殊師利!為諸大眾當問此事。諦聽!諦聽!善思念之,我當為汝分別解說。於是文殊白佛言:善哉!世尊!願欲樂聞。佛告文殊言:我唯建立一種識,所餘之識非建立焉。所以者何?一種識者「多一一識」,此識有種種力,能作一切種種名字,而唯一識終無餘法,是故我說建立一種識,所餘之識非建立焉故。」

《佛光辭典》云:第九識即「無垢識」、「一切一心識」,乃生滅門所依之心,又作「多一心」、「多一識心」,係密教所立十識中之第九識,亦即造作一切諸法之識心,蓋此心所作之生滅,差別無量,隨其所作,故稱「多」;又能作之心唯有一,故稱「一」,合稱之為「多一識心」,屬於後得如量智。故《釋摩訶衍論贊》云:「可知第九識心,即前所入法十名中第十,一切一心也,以能緣彼生滅門「如」,但不能緣真如門「理」,非不能緣自門真理。」

到現在為止,就只有剩下一「不生滅門」,如來佛似未示知於顯教諸經論中,故唯有入密教中尋求了。如來是真依「不生滅門」而住,非九識與前八等之生滅門而住。那如來是依何識而住?當然是第十識而住,亦同時能住各識中,有為、無為等法都能如實造作。故如各經所云,三乘權教之時,因如來依各根機不同,而述說依六、七、八、九識而住。若依《釋摩訶衍論》載,十識中,前九種心不緣真理,後一種心緣真理而為境界;此乃於生滅門立八識,以生滅所入為第九識,真如所入為第十識。

《華嚴經》中文殊師利菩薩云:「若有知正覺,解脫離諸漏,不著一切世,彼非淨道眼。若有知如來,觀察無所有,知法散滅相,彼人疾作佛。能見此世界,一切處無著,如來身亦然,是人疾成佛。若於佛法中,其心隨平等,入不二法門,彼人難思議。若見我及佛,安住平等相,彼住無所住,遠離一切有。色受無有數,想行識亦然,能如是知者,彼是大牟尼。見者無所有,所見法亦無,明了一切法,彼能照世間。一念見諸佛,出現于世間,而實無所起,彼人大名稱。無我無眾生,亦無有敗壞,若轉如是相,彼則無上人。一中解無量,無量中解一,展轉生非實,智者無所畏。」

如何入不二門?此第十識是真生「不二門」之識,據《祕藏》記載,密教以八葉之尊含攝一切心主,是為八識;以八葉及中臺之尊含攝一切心主,是為九識;以十佛剎微塵數之一切心主攝於一識,是為十識,所以此處暗示,要能入如來藏真實境界,當依密教而入真如性海,即能如如顯真實如來藏中之所藏之境界。此第十識於能見所及諸經論中無所提及,僅於《釋摩訶衍論》中由菩薩所述及,世尊僅於《妙法蓮華經》云:「諸佛兩足尊,知法常無性,佛種從緣起,是故說一乘。是法住法位,世間相常住。」此數句經文僅達開示,未見有悟入之方法。所以法華會預會之聲聞、辟支佛、菩薩等,都還得由諸大菩薩來教導。

佛乘僅一實,其他全為權,所以《法華玄義釋籤》云:「權實不二門者,平等大慧常鑑法界,亦由理性九權一實,實復九界,權亦復然。權實相冥,百界一念,不可分別,任運常然。」此謂理性之凡心本圓具九權一實;即佛界之「實」具足九界之「權」,而九界之「權」亦具足佛界之「實」。於此「實」中,如來說本無佛、無眾生,而於九權中,亦能顯十方虛界諸世界,及一切眾生,隨時以大慈大悲大喜大捨四無量心而現等流身來拔濟眾生。

現在我們就從龍樹菩薩造的釋摩訶衍論》,才能聽聞到第十識,如來的真如來藏識,此識名為「一一心識」,是指真如所入之識,又作「一一識心」、「一心一心識」,為非常、非無常之心念,故又稱俱非念、寂滅寂靜念,此係密教依《釋摩訶衍論》所立十識中之第十識,即謂真如門所依之心與實相一味之理會合,故稱識心;又真如之體乃通一切有情、非情,且為唯一者,故稱一心。又《釋摩訶衍論贊玄疏》云:「第十識心,即真如門所依本法,而唯能緣自門真理,體能鑒用,照體獨立,故說為緣。」此心得緣真理為境界,故異於第九識(一切一心識)之不緣真理,而相當於天台四教中之圓教。

請大家記得上述所述之第十識與第九識之概念,當然這二識都是超出我們的理解,當記得有這回事後,進入後文要闡述:「佛種從緣起,是故說一乘。是法住法位,世間相常住」時,就要用此二識(九、十識)來說明三維、四維的世間相,不然對如來真如性作粗略的解釋時,可能不易契入,如來是如何展現虛空之萬象,而呈現如來藏諸萬象,也無從知所有眾生之千萬種心,如來何以悉知悉見之大道理。

七、如來十二真如相

一般言真如者,依義就大小乘所說之義理,都還是在修心養性之階段的語意,依《法華經》所述佛種從緣起,是故說一乘。是法住法位,世間相常住。」此應是一真法界之事實現象,故只有華嚴境界者才能開顯此個中悟理。華嚴宗依據「性起說」而主張「本體即現象」,即真如本就含容萬法,所以萬法本為真如之意,也就是將如來藏與虛空一體的所有萬象,都如實地映入如來心中,不必再生起、發起,原本就已存在那裡,所以說「是法住法位,世間相常住」,此等法相全都是幻影所現,又因無時間、空間之差別相,就如同現在的3D影像,於2D時就不現諸相,於3D時就能現一切像,現不現都是永遠存在著,有用心時即能見,不用心執時即不見。

又因無過去、現在、未來之差別相,故時空都縮入一點(如介子)中,而一點(介子)即能展現全宇宙之萬像,這是如來藏的真實境界。因此如來於真如性中,依本來真如性中之如來藏中所藏,如來能不費吹灰之力,盡知盡見一切有為法相,故如來就是能無所從來、亦無所去(這已於《金剛經》中述及),如來即能觀諸萬種緣(蛛絲馬跡牽扯之因緣)、千萬億種像,亦能隨意化諸等流身來化度一切眾生。有這樣的能力者才是真正成佛、成如來者,這樣的智慧與能力才能被稱為「如來佛」。

權巧路途中的三乘行者雖於法華會上,能親自聽聞到「一乘佛法」,或者受佛授記未來會成佛,但都還是處於修行位中。所以天台宗依據「性具說」,主張真如本身本來就具足染淨善惡諸法。未究竟眾生之體性真如因還被微細煩惱所污染,故稱有垢真如,或在纏真如。二者合稱,即為兩垢如如。

現在先來理解何謂真如?真如相者梵文是bhūta-tathatā`,由下列悉曇字母所組成─bha9tathat2a`來分析其含義為何,這樣雖不能懂得全部,但也可知點大略之意涵

1.   Bha婆者─產生義,發起義,有義,中有a根本不生義,故要能生即能讓其生,要不執境其境自消亡,這是bha之真實義理。佛光辭典Bha(1)字相淺略釋作「有」,字義深祕釋作「有不可得」;《大日經》、《方廣大莊嚴經》等謂「有」之義,係梵語 矛向bhava(音譯婆)之轉釋。(2)《大品般若經》、《大智度論》等作「破壞」之義,係梵語矛忉 bhavga(音譯婆伽)之轉釋。(3)《北本涅槃經》作「負擔」、「負荷」之義,係梵語矛劣 bharam 之轉釋。(4)《新華嚴經》作「宮殿」之義,係梵語矛向巧 bhavana 之轉釋。(5)《大日經》、《守護國界主陀羅尼經》等作「修習」、「慣習」、「觀想」之義,係梵語矢向左 bhāvanā(音譯婆娜)之轉釋。

2.   9減損義, 意即減少損滅之意,對於惡習言,可退除諸習氣心病。佛光辭典:悉曇十二韻之一,《瑜伽金剛頂經釋字母品》釋污字為「一切法損減不可得」之義;《方廣大莊嚴經》釋之為「一切眾生智慧狹劣」之義。蓋污字之損減、狹劣之義,係由梵語珅巧 ūna(意譯損減、狹劣)之轉釋而來。自古以來為簡別「譬喻之塢字」u),而稱此污字為「損減之污字」。又《守護國界主陀羅尼經》釋污字為「報身」之義。日本空海於《吽字義》中釋污字為不可得之義,損減:「雖云無明住地無邊際,我慢須彌無頭頂,而一心虛空,本來常住,不損不減是則污字實義也。(中略)今以佛眼觀之,佛與眾生同住解脫之床,無此無彼,無二平等,不增不減,周圓周圓,既無勝劣增益之法,何有上下損減之人,果名污字實義。」

3.   ta者─如如、真如之義,入諸法如相不動故。大品般若經、《方廣大莊嚴經》、《大日經》、《大智度論》等以「多」字為如是(tathā)、真如(tathatā)之首字,而闡釋「多」為一切法如如不動。另據《大日經疏》解釋「多」字為如如不可得之義:「多字門,一切諸法如如不可得故者。梵云哆他多(tathatā),是如如義。語勢中兼有得聲,證得如如即是解脫義。如謂諸法實相,種種不如實見戲論皆滅,常如本性不可破壞。若見「多」字門,即知一切諸法皆是如如相。」故知古來稱此「多」字為「如如之多字」。此外,《守護國界主陀羅尼經》,將「多」字解釋為「一切法真實義」。所謂真實義者應是《法華經》所云:「是法住法位,世間相常住」。

4.   tha他者─有住之義,念住、如住、如如住,入諸法處不可得故。佛光辭典:有三種解釋:(1)《瑜伽金剛頂經》釋字母品:「他字門,一切法住處不可得故。」大日經疏卷七謂(大三九六五三下):「他tha字門,一切諸法住處不可得故者。梵音薩他娜芘巧sthāna,是住處義,亦是住義。如人從此住處昇上某處,其所依處所,說名為住。諸賢聖地位亦如是,約諸行道人心所依所止息處,故說種種名。若見他字時,即知一切諸法無不待緣成,故當知悉有所依住處,是為字相。」由上可知「他」字有住處之義,係就梵語薩他娜(芘巧sthāna)之住處義而來。(2)《文殊問經字母品》云:「稱佗tha字時,是勢力進無畏聲。」則「他」字係就俗語勢力(卡亙-生吋thāma-balaj)之首字而釋之。(3)《涅槃經》如來性品云:「他tha者,名愚癡義。眾生流轉,生死纏裹,如蠶、蜣蜋。」故知「他」字亦作愚癡之義,即自俗語卯戊 thīnaj 之釋而來。

5.   t2他者─如如中有寂滅之義,佛光辭典2痾、噁,為阿字五轉中之第二轉,即無點的阿字加上一點(稱為修行點);以五轉配上五佛,阿字表示南方寶生如來之三摩地,象徵修行之德,故於五轉中,屬於修行位,此係東因發心之說。若以之配當四方,則表示南方之修行門,為一切法寂靜(玅先弄āranya)之義,故悉曇家多稱此字為「寂靜之阿字」。此外,此字另有遠離我、自利利他、空、三昧、聖者、少欲知足、清淨、制度、教誨等諸義。

6.   a`惡者─有涅槃、寂靜、不二之義。佛光辭典a`作痾、噁、阿,或稱涅槃點。在阿字五轉中,為第四轉,即於無轉之阿字旁加涅槃點者。《大日經疏》云:「若阿字傍加二點,即是菩提心并除一切障得涅槃也。」依善無畏(637735)所說東因發心之義,阿字五轉配於五佛中,此字相當於北方之釋迦如來。此字為除蓋障菩薩之種子,《大日經疏》釋,謂此字有降伏、除遣之義。另據《方廣大莊嚴經》載,此字有滅沒(狣苀-丫亙巧 astaj-gamana)、沒滅盡、遠離等義。

7.   綜上所述,真如者bhūta-tathatā`即是萬法生起又消失皆如如,不為眾生執著有而自發起,不因聖人無執而消失不現,諸法發起、損減皆如如,依凡聖不同而現、而不現,如是諸法如如住,是寂靜相、是常住相、是涅槃相,這就是真如的如實義。若有人還不能懂得真如是何義,就比照《法華經》所云:「是法住法位,世間相常住」來思量,就能較易理解了。

依經論言,八地以前諸菩薩及聲聞、辟支佛等有七真如(sapta vidhāh tathatāh),此七真如依佛光辭典云,約能詮而立真如有七種之別,即:

(1)流轉真如(pravrtti-tathatā),又作生真如、生如如、輪轉如如、生起真實,若隨相而言,生死流轉非以自在等為因,即由分別、依他之因緣而起,此乃真實不虛。

(2)實相真如(laksana-tathatā),又作相真如、相如如、空相如,指於一切法上之人法二無我所顯之實相。

(3)唯識真如(vijñapti-tathatā),又作了別真如、識真如、識如如唯識如,若隨相而言,指無漏唯識之觀智。

(4)安立真如(sajniveśa-tathatā),又作依止真如、依止如、安立真實,即苦聖諦,若隨相而言,乃我、我所之所執處,指器世間、眾生世間。

(5)邪行真如(mithyā-pratipatti-tathatā),又作邪行如、邪行如如、邪行真實,即集聖諦,若隨相而言,為苦因之渴愛。

(6)清淨真如(nirodha-satya-tathatā),又作清淨如、清淨如如、清淨真實,即滅聖諦,乃煩惱、所知二障永滅之畢竟清淨。

(7)正行真如(samyak-pratipatti-tathatā),又作正行如、正行如如、正行真實,即道聖諦,謂苦滅之道,如八正道等。

(以上七真如可見法爾網之《解深密經》講解,不再贅述)

 

而如來獨具有十二真如名,亦稱為十二真無為或十二真空,也是「真真如」、「究竟真如」之十二種異相。

(1)真如bhūta-tathatā` tathatā`。真者真實,如者如常。諸法之體性真實如常。即指遍布於宇宙中真實之本體;為一切萬有之根源。真如法身。真如為一切現象之實性,超越所有之差別相。(參閱上述)

(2)法界dharma-dhātu`dharma是為法,dhātu`是為界,《瑜伽金剛頂經釋字母品》云:馱字門,一切法界不可得故。」若仔細依悉曇梵字來解釋,dharma者是法義,何以有法,因ma是我義、我執、我慢之義,因人有我執,所以世間界(dha)之相即常住不滅,若能ra燒掉我執、我慢時,法界就自然消逝不現。後一句dh2tu`dh2者法界寂靜,譬如(u)住如如ta義、無礙義;a`呈現法界涅槃之真實義。法界因眾生有執妄而現,永不能脫輪回之義。若是聖人即無法界之概念,除非要利益眾生,讓自心現諸法界相以利益眾生。

(3)法性梵文是猣出dharmatā是為諸法之體性,宇宙一切現象所具有之真實不變之本性。又作真如法性、真法性、真性。法之自體本如如故、寂靜故,故用dharma後加一tā,即如如、寂靜、涅槃義。眾生有緣起的心、執妄的念,所以法性依緣而現。聲聞、辟支佛悟無我法,所以能住無生法性界,即入偏真涅槃。菩薩諸諸法本有,達妄本空,故能不執取有為相成自己之相,實證實相般若智,故能善用法性緣起諸法來利益群生。

(4)不虛妄性梵文是avitatha,法性真實而離虛妄。虛妄梵語是vitatha,即非理迷執之意。如妄識、妄心、妄念、妄執、妄情、妄分別等。不虛妄性是avitatha(a為否定)世間相雖常住,若不起攀緣心即無有相可見,此不虛妄性即是真實義。不虛妄性是avitatha,英文解釋是not untrue , true ; not vain or futilenot false or vain; real, effective, true。此真實不虛妄性有二義,一者如實空的如來真如性,能不攀緣顯諸世間相,是真為真實不虛體性現。二者是處於世間中,於世間相不迷,有般若真實智,能知萬法皆空無執,而處於此境不迷即能利益眾生,是為如來者。

(5)不變異性,梵文是apari52ma法體不變不改,故是指不變之性質。pari52ma是指變易的,變動、轉型入…,演化等義,英文為change,alteration, transformation into (instr.),development , evolutionapari52ma即是否定辭,不變異的,unchangeableness。不變異性除指法體之體性本不變異外,「是法住法位,世間相常住」,故諸法亦是不變異的。若凡夫執境為真,即會依境生心而轉自心,即成為變異法,成煩惱法。

(6)平等性samatā離諸法之差別相,平等不二。sama是平等義,samat2是平等性義,法性與法相亦平等無二,英文為fairness , impartiality quiet , tranquillity , absence of passion Lalit. ; a counsellor , minister凡夫遇境攀緣始有差別相生起,聖人住寂滅相心不動,若菩薩要度眾生,如來要以等流身度眾生才會入有為法中,有為、無為皆本平等無二。凡夫去除忘執我法,即能悟平等性智(samatā-jñāna)佛光辭典:平等性智,指體悟自、他平等之智。即轉第七末那識所得之智慧,依此智慧而了知一切事相及自他皆平等,乃生起大慈悲心。《佛地論》謂平等性智乃觀自、他一切皆平等,大慈大悲恆常相互契合而無間斷,故建立佛地「無住涅槃」(不住於生死、涅槃之涅槃)。隨諸有情之所樂,示現自、他受用之身與土等種種影像。對於初地以上之菩薩,示現他受用之身土,常行大慈大悲之化益。《心地觀經》云:「平等性智,轉我見識得此智慧。是以能證自佗平等二無我性,如是名為平等性智。」

(7)離生性utp2da-bha{ga,也可言「離生滅性」─心生心滅門,梵文utp2da- bha{ga bha{gotp2dautp2da是生起、產生、湧現,英文釋coming forth , birth , production bha{ga是變虛幻、破壞、毀滅,ruin, destruction,兩者合成 生滅 生滅相。另外utpāda- nirodha亦可言生滅門,前一字utp2da相同,後一字nirodha是有被修成心法不起樣,達妄想自滅不起,英文suppression , destruction生滅門是指如來藏心之相,又作生滅門。為《大乘起信論》所說一心二門之一。與心真如門並稱為起信二門、真生二門,二門可視同如來藏心之體(心真如門)、相(心生滅門)二者。以如來藏心之相而言,彼心隨熏起動,形成染淨差別,然雖成染淨,其性則恆不動。大乘起信論亦謂,據妄攝真,真妄相合,緣集起盡,稱為心生滅。由因緣和合(即一切條件滿足時)而成立之一切法(即有為法),因有變移之性質(無常),故必有生滅;若離因緣而永久不變(常住)之一切存在(即無為法),則為無生無滅(不生不滅)。以大乘中道之正見而言,有為法之生滅為假生假滅,而非實生實滅。以佛教之人生觀而言,一切萬法皆連續而往復生滅於剎那剎那者。
   此外,《大乘起信論義記》本謂如來藏心隨緣起滅,有染淨差別,稱為心生滅,亦即指有為法。又以時間之最小單位(剎那)論生滅時,亦有剎那剎那之生滅,稱為剎那生滅(剎那滅)。

(8)法定dharmam2y2,是指法性常住,是故稱為定。經云:「云何法定,名曰遠離,令我因此可得正念,可得一心,如是我於現法便斷疑惑,而得昇進?」這是指修行的境界。若是如來的法定,是真實法、原始之本性,以及任何顯示宇宙元明存在之理,或是指佛陀現實地內自所證之法,盡虛空遍法界之現象,本是幻有、空虛、不實,是自然的空虛。英文解釋為consisting merely in law or virtue , moral , righteouswisdom , extraordinary or supernatural power

(9)法住dharma-sthiti,或稱法住相。為說一切有部及法相宗所述,聖心不相應行法之一。有為法於生滅之間相續不斷,使法體於現在暫時安住而各行自果者,稱為住相。若用於如來境界,即是說已體悟法界諸法,住於真如之法位,真如之妙理,必住於一切諸法中,故稱法住。也就是說「是法住法位,世間相常住」,此真理只有如來能洞悉、了然。

(10)實際bhūta-koti,極真如之實理,至於窮極之際,英文釋為actually happened , true , real (n. an actual occurrence , fact , matter of fact)佛光辭典真實際極之意,即指絕離虛妄之涅槃實證;又指真如之理體。金剛三昧經云:「佛言,實際之法,法無有際,無際之心,則入實際。」又《大智度論》云:「實際者,以法性為實,證故為際。如阿羅漢,名為住於實際。(中略)善入法性,是為實際。(中略)實際即涅槃。」《中論》云:「究竟推求世間、涅槃實際無生際,以平等不可得故,無毫釐差別。」此謂涅槃即實際,而生死與涅槃亦皆平等不可得而無毫釐之別。此諸論皆著重在修持上講,若是佛之境界,即悟知三世無差別、世間相無空間之差別。實際理地盡是虛幻,不執即是空無,一執即現諸像,凡夫不懂此理,故輪回不止。若是修行不懂此理,即不能證得如來無上正等覺。

(11)虛空界ākāśa-dhātuantar1k=a,理體周遍,如來體空如虛空,虛空界有多大,如來體性即能等齊,化與虛空等量,於身語意三業皆能如此。譬如菩薩見不到佛頂髻,目犍連欲聞佛陀語音達何虛空處,聽聞不盡,此因身語意等皆如虛空等故,故說佛體悟性空如虛空無盡。佛光辭典:其義有五:(1)橫遍之義,以虛空譬喻廣大無邊際。(2)恆常之義,以虛空譬喻無變易之常性。(3)無礙之義,世間之中,無障礙處,名為虛空。(4)無分別之義,即無親疏、遠近、愛憎之差別。譬如虛空,無有父母兄弟妻子,乃至無有眾生壽命;一切諸法亦復如是,無有父母乃至壽命,菩薩摩訶薩見一切法亦復如是,其心平等如彼虛空。(5)容受之義,譬如虛空,廣大無對,悉能容受一切諸法。又《宗鏡錄》舉虛空無障礙、周遍、平等、廣大、無相、清淨、不動、有空、空空、無得等十義以解說、比喻真如之理性。 

 (12)不思議界,梵文是acintyadhātu,英文解釋為incomprehensible,是指理體絕思慮言議,不容思議,這是言證無上菩提者無證、無得之故。若是談真正「不思議界是言如來之境界,於神通、智慧、度眾、…上唯無上尊為最奇特,神通遠達,威力弘大,菩薩、辟支佛、聲聞都不能用祂們之心來計度,那凡夫更不能去體會諸佛的無量智慧、神通、方便、示現、…境界了。

(待續)


[ 《如來藏法門》選讀 ] [ 經典選讀 ] [ 首 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