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24WLOTUS.JPG (4513 bytes)如來藏法門選讀--
          從近代科學研究來闡述
                   如來藏與真如性之真實境界(1)

法爾禪修中心 善祥比丘(俗名張玄祥)撰  


一、契子

古德常說:「人身難得今已得,佛法難聞今已聞;此生不向今生度,更待何生度此身?」每個人學佛的因緣,修證的過程可能也都不一樣,得度的目標、標準也會不一樣。有的說要往生淨土即是結果,有的說要證個什麼果位就好,有的光努力地斷自己心病,從不談及其他,是《金剛經》中所謂「無執相」。這些現象都是因緣果報的事實,不能說誰是對,誰走的路是錯,只要心中有佛、法、僧三寶,就永遠都是佛弟子,不心外求法,不毀謗三寶,都會被諸佛、菩薩所呵護。

對於自己學佛過程,心路歷程,少對人言,也不足以去言。但想想自己真正學佛起(1977),加上弘揚佛法,一晃已是三分之一世紀了。回想卅幾年前,當有天色身與心理上起甚大變化時,於公司辦公桌上受指使似地,拿著原子筆一直寫著:「心念平凡」、「心念平凡」、「心念平凡」、「心念平凡」、…。從那時起就是依此原則,不談自己修行任何事,連當年(1977.12.)歸依三寶,依止 恩師上一下覺禪師時,亦是如此不談任何自己事,在台東東禪寺連身體躺在床上,差點飛起時,也不問師父是何道理。當然師父祂亦不過問這些,祂是過來人,也許祂已知道,不必多說,這些都是過程,不必去處理,自然就會度過,所以也不談這些。

恩師唯一教導我的:有一件事要自己決定─於十法界中將自己安於何法界,這要我自己選擇。在兩年後(1979)於基隆八堵海會寺上道下海長老處受五戒,在某種因緣驅使下,一次點然九顆戒疤於左手小臂上。再兩年後(1981)於高雄佛光山寺星公上人處受菩薩戒,燃身供佛,增加三個戒疤。從此即開始教打坐、禪修,之後也開始在菩薩的指引下,慢慢地學講佛法。

回想起來,初期修行似較簡單,只要把心管住,此「牛」即能不犯人苗稼,這就是當時的修行,擒賊擒王,只要管住此心,執杖牧牛,這是實修心業讓其清淨。而口業初期不去造業較難,上班時與人難免結惡緣,尤其是長字輩,因守戒律故,有要說話就得實說,不能打妄語,當然長字輩忌諱這些,認為家醜不能外揚。當然,如此種種,有犯著某人,反彈回來時,也能照單全收,身心都是自在無礙的。

上班之餘,就開始了弘法利生的工作,當時年紀輕輕僅40歲,就到處上課奔波,累了稍為調息一下,作作寶瓶氣,使真氣再布滿全身,讓經絡順暢運轉,即能恢復疲勞之身體。所以一周上課四、五處是經常有的事,只要因緣成熟,不管人多人少,都會去上課、教打坐。1994年於臺北縣三重市租一辦公室建築當佛堂,三尊大佛像也順利請得,此時「法爾禪修中心」也正式成立,但因未辭去工作,所以臺北、新竹來回奔走,也還是繼續到處奔波上課,主要還是教打坐與講禪宗公案禪機、…,及摘錄零星的重要經文講義。

自從2002年法爾開始有自己的立身場所後,即正式開講整部的《金剛經》、《解深密經》等,起初幾年更是教學相長,對於佛理的體悟更深。但為成就大眾善行故,有時也會造口業,唯自心尚能安住,不為他人起害心,也不觸惱諸有情,有所觸惱無非出於慈心,要成就其道業故。2003年冬同修眾等,夥與上悟下本師父於印度菩提伽耶作45天禪修與朝聖地(前30天、後15天),在該處有個因緣令我把《楞嚴經五蘊魔相解說》出版,回來後花兩年時間,把上課中所講的「楞嚴經五蘊魔相」,重新整理,並將新體會的密意加入,雖勞極患病,也總算順利出版,書名定為《楞嚴經五蘊魔相解說》,如此算將初步的修行階段,作了一個交代。

2002年末,道場成立後即對同學講《金剛經》、《解深密經》,初期講解說明,悟境似有更深入,但八年後卻越講越覺得自己學佛已入修證的瓶頸,起初修行把住此心識,光學習空理、般若智、離相、無住一法、…,這些不用一心,似較為簡單易行,只要能無執於一切法、一切相即便可以了。但當見諸大乘經文中,世尊所講的真實修行境界,等覺、妙覺、…諸大菩薩、大阿羅漢的境界,祇能意解而不知其境界實際,所以自己對於佛法越學越渺茫,不知如何進步,雖已初步跨入悉曇密教,更可以說越學越自知於學法上所知是微不足道,也做不到再往前進步些許。雖不至於因此而自卑、自嘆,但總會覺得──為何連最低階的菩薩,光肉眼淨者就能觀百由旬(6、7百公里)外之物如掌中珠,更高階一點的菩薩光肉眼淨,雖還不到阿羅漢境界或菩薩漏盡境界,祂們能觀盡三千大千世界(3X109銀河系),但此等低階菩薩至少也可以觀個千世界或萬世界。何以祂們能夠做到?我們為何還不行?就這樣只有等捨報後去往生淨土,等下一世再來修行?若不,再下來該如何走?不是「人身難得今已得,佛法難聞今已聞」,那要怎麼再走下去?

再看到經典上,世尊能真無心於一切法,卻能遍知「盡虛空遍法界」諸眾生因緣果報細節,也能觀盡虛空無量無邊世界存在的事實,何佛於何世界說法等等事,當然這是世尊已證得此「如來藏」、「真如體」、「佛性」、…所造成,那是高不可攀的修證,是遙不可及的果德。當然我們也不會有奢想,但起碼我們也要急於知道,那是個什麼境界?祂所看到的是什麼?又是如何看到的?祂老人家不是說:一真證悟者,是無佛、無世界、無眾生。然後祂又說:能遍知盡虛空遍法界諸世界與眾生。也說一個世界生起、敗壞之過程,然後敗壞的世界又生起又敗壞,這些宇宙中世界的生滅有誰相信?世尊自己說:只有能看到的聖人才相信。當然佛所說,我們不見亦能相信,因佛是真語者、實語者、如語者、不誑語者、不異語者。但我們會希望知道:那又是什麼境界?祂所看到的世界生滅相又是什麼?又是如何看到的?看到了怎麼又會沒有了?

所以越學佛法,到此越是自覺卑下,智慧低劣,為何我們看不出去?佛陀又說:若不是成佛者,而有初地菩薩境界者,就能觀千世界佛發出光明所照到的此等世界的光,或其他有一點點卑微修行者,就是能看到任何些微光明,此菩薩與低劣行者也都是在佛所加持下,才能看到外世界一丁點兒的景象與光明,實不是因某人自力而能看到的。此話也許讓某些自大無知者知所警惕,不然自認為功夫很高,能見光、見天地,若不能離相,就有可能是會著魔難的。

該回到我要談論的重點了,前些日子看到一篇科研報導,科學家研究的初步結論是說:「虛空世界是無有的,眾生也無有的,世界、眾生也不是上帝創造的,…。」又說:「時間是不存在的,所以就無所謂過去、未來、現在」,又說:「宇宙是空的,空間的世界也不存在的。」以上所提會有這些事相,都是因為眾生執妄為真,才產生虛擬的個體與世界。咦!這些不都是佛所說的真理嗎?怎麼有人那麼偉大地把此事證明?這些人也一定是再來的菩薩,才有此能力證明此等事。此標題是:「科學新發現:宇宙只是一個幻象,世界是意識的投影、一個巨大全像攝影相片」。

看了這篇報導後,兩天晚上都是睡一半就醒來,然後就在想此理論與佛所說的道理去連結,終於把有位學生兩次所問的問題,得到了答案。他是問:「是法住法位,世間相常住。」是何義?直覺就回答:只要發生過的人事物、大小事,都是留存於虛空界中,此法於虛空界中站一席之位,永不會消失,此事實只有佛才能知道,當然後來也有大德僧人見靈山會上諸聖還在,法會還在上演,其實不是世尊說法之會還在上演,是過去所發生的事,都一直存在於虛空中,誰要有能力觀照到,就會顯現出來,這就是「是法住法位,世間相常住」。您要執世界諸有相,它就會現給您看,若不執著,就看不到,除是我們這些凡夫,什麼東西本來就看不到。這是《法華經》所云:「佛種從緣起,是故說一乘。是法住法位,世間相常住。」

當時兩次雖然這麼回答,自己雖毫無懷疑佛所說之語意,但不知其理何據,這是學佛學至此的盲點。此等科學家等說:「整個宇宙基本上是人類意識的投影,有相是一個全像式的幻象。一個事物都溝通貫穿著一切事物,一切事物都交互貫穿於一個事物(佛教所謂一即一切,一切即一)。」當然除人類外,此世界六道眾生皆然,依心識為活,而受生受死。

光這樣說還是說服不了人的,問題在他們研究過程時,是用一光束源雷射照物件時本空無,再用兩光束源同時照同樣的物件,兩道光束下所拍照下來之物件底片,還是空無,雖有訊息但凡眼看不出來。當他們再用第三光束源照上述物件底片時,即顯現出所謂真實影像(其實還是幻化的),當然這是立體的影像,如此利用不同數目的光源而已,才能顯示出最後的現像。這意思就是說用佛性去照物件時,是照不出物件,或照出來物件影像時聖人能不執著。若凡夫用妄識七、六識加上去妄執,就會顯示出影像,不管是凡夫還是世間禪者,若有人執取此境為真,就這樣的知見,還是會落入輪回的。

當古德比丘僧學習般若智一段時間後,佛陀直到最後法華期,才開始說出此真佛法境界─佛種從緣起,是故說一乘。是法住法位,世間相常住。」此偈言我們字字都懂,但卻不知其真實義。佛陀是告訴我們要學「一乘佛法」,這一乘是何乘?就是要覺悟,覺悟什麼?平時不要起心動念,則虛空界就無有,眾生界也無有。當要利益眾生時,「是法住法位,世間相常住」,所以依此即起心用,一用心念,即能緣起,一有緣起,即能幻作佛事,作完後就要放下,又什麼都不見了。故知一切成佛者,要度眾生時,都要用有為心用為緣,才能誘發出自己佛性之功用,要用則用,用完再入寂滅,這就是佛陀所說的一佛乘。菩薩不要學聲聞法,不要怕用心法,一乘佛乘者當學如是。

這就是科學家證明佛陀所說的:凡所有相皆是虛妄。若菩薩要見此等相時就用心,若不用心時,此世界相、眾生相又滅。故虛空諸世界與眾生存在與否,都是在於人的一念執與放下中生起或消失。這是個好偉大的研究,所以見此報導後感動之餘,不得不花一點時間來把此理念宣揚,用佛所說的佛法來闡述清楚,也許自己能力有未逮,但只盡力而為之。但諸大菩薩、阿羅漢如何能看到三千大千世界,佛陀如何能遍見虛空界、眾生界,這是實證的問題,實非我們能來解說的。

數十年前讀《妙法蓮華經》,現在再讀,就有不同之體會,雖知佛常言僅一佛乘,惟此時我等末法眾生智劣故,尚不能理解得,何是諸法實相?佛陀於《妙法蓮華經》云:「佛所成就第一希有難解之法,唯佛與佛乃能究盡諸法實相。所謂諸法如是相,如是性,如是體,如是力,如是作,如是因,如是緣,如是果,如是報,如是本末究竟等。」

我們雖還不是很懂得一佛乘,就是懂也是意解,而非如佛證解故。所以佛云:「佛種從緣起,是故說一乘。是法住法位,世間相常住。」若能隨意而見「是法住法位,世間相常住。」那應是已悟得一佛乘者。不夠佛陀於此《妙法蓮華經》中說,今生只要持戒清淨,無有貢高我慢,此等佛子只要能聞一句一偈《妙法蓮華經》之義,未來世當得成佛。所以在闡述近代物理研究學者所謂:「虛空中本無有空間與時間之差別相。」之前,先來看看世尊於《妙法蓮華經》中所說之一佛乘義。

 

二、如來佛示現僅說「一佛乘」

《法華經》中世尊開示云:「佛種從緣起,是故說一乘。是法住法位,世間相常住。」世尊未說到此偈誦前,開頭是說:「比丘比丘尼,有懷增上慢,優婆塞我慢,優婆夷不信,如是四眾等,其數有五千,不自見其過,於戒有缺漏,護惜其瑕疵。是小智已出,眾中之糟糠,佛威德故去,斯人尠福德,不堪受是法。此眾無枝葉,唯有諸貞實。」初參與無量義經講如何速證無上正等覺之經義時,此五千比丘、比丘尼、優婆塞、優婆夷,等還能參與聽經聞法,但一到佛要開示真正最後一佛乘時,此五千四眾即離席,不能聽聞是一乘佛乘法,只要是比丘比丘尼,有懷增上慢,此增上慢是因執修行中境界不究竟,卻執取為究竟,故起增上慢。而優婆塞犯我慢,如成唯識論》言我慢ātma-māna,是視「我」為一己之中心,由此所執之「我」而形成憍慢心。犯我慢人會認為:「我高人一等,踞傲恃所執有我,令心高舉,故名我慢。」而優婆夷智慧不足,故說信不具足,故是成不信心之人。如是等四眾五千人,在要開始說《妙法蓮華經》,就離席而去不能聽聞此《妙法蓮華經》,因果使然。

再來說「佛種從緣起」,佛種是指成佛之種子,即成佛之因性,是為得佛果之因種子。成佛種子是要熏習,而最簡單的熏習法是聞此《法華經》,只要能於經中記一句、一偈,此人即已種下未來成佛之種子。此可以說是未來成佛緣起之種子。進一步講,此佛種成佛後必能緣起,緣起什麼法,即是悟「是法住法位,世間相常住」。所以一佛乘是究竟者要悟入的,大眾未究竟時,心還不夠清淨者,佛陀是方便示說三乘,故有阿含期、方等期、般若期等之教化。阿含期學人以斷惡為主,依佛制戒而修持,能斷內心諸惡,即能證五分法身(戒、定、慧、解脫、解脫知見等法身),於因地上成就法身理體佛。方等期時佛說要大眾修諸善行,成就自德具足、圓滿,讓報身佛能圓滿成就,最後能像世尊一樣具足卅二相、八十隨好等。般若期時世尊教化諸眾要行菩提道,發菩提心,誓度一切眾生,圓滿菩薩之行。此菩提智能成就千萬億化身,為成佛奠立基石。

佛種從緣起,此佛種是於無漏薰修中逐漸薰習而成者,當世尊在世時,最後期間才說「一佛乘」,此等諸聖已具足聲聞、緣覺、菩薩等修行,故能於此聞《妙法蓮華經》,就是沒有經佛授記,只聞此經一句義、一偈義,即得佛種之緣,未來世都有機會成佛的。佛言:眾生佛性本有,是一切眾生本具如來德性,但人人不知如法、如實修習,即不能於未來世成佛,更不用說今生要即身成佛了,若您知道成佛應具備什麼能力與德性,就不會大妄語說要「即身成佛」了。故雖說人人皆可成佛,那是未來的某世之事,絕不可能是現在、今生,尤其是我們出生在末法時期的時空中。大乘佛法古來諸家多有所論說,不管哪一派、哪一宗,怎麼說、或怎麼論都無有用,還是要從斷惡、修善、度眾生等三聚淨戒修入。

所以當世尊住世時,諸聖人經過聲聞、緣覺、菩薩等三乘道修行後,已成就基本一佛乘之基底,所以此行者已具足三聚淨戒,已經能以戒律斷一切惡,其修行過程中無一惡不斷了;次加上以善行建立福慧,能無一善而不修;同時要以發菩提心誓度一切眾生,行菩薩道中無一眾生不度,如此具大悲心者,足堪來聞此「一佛乘法」。

雖然理論上言,眾生本來是具足佛性、真如性、如來藏性的,惟眾生還處煩惱中或處修佛道之過程中,所以無上菩提不現,有現也僅是微現菩提心,猶帶煩惱,於中是有點解脫智慧就已不錯,正如《維摩詰經》中所說,煩惱之外別無菩提,故過程中一切錯誤見解及煩惱,均是佛種緣起之聖因,惟若不淨除諸煩惱,就不能證無上菩提而得證「是法住法位,世間相常住」。

一佛乘要如何修才能快速證菩提?《無量義經》云:於是,大莊嚴菩薩與八萬菩薩即共同聲,白佛言:「世尊!菩薩摩訶薩欲得疾成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應當修行何等法門?何等法門能令菩薩摩訶薩疾成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佛告大莊嚴菩薩及八萬菩薩言:「善男子!有一法門能令菩薩疾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若有菩薩學是法門者,則能疾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世尊!是法門者,號字何等?其義云何?菩薩云何修行?」

世尊如諸古佛一樣,要說《妙法蓮華經》先前,就要說《無量義經》。《無量義經》是佛示說一菩薩要速證無上正等覺者之法要,《無量義經》云:佛言:「善男子!是一法門,名為無量義。菩薩欲得修學無量義者,應當觀察一切諸法自本來今,性相空寂,無大、無小,無生、無滅,非住、非動,不進、不退。猶如虛空無有二法,而諸眾生虛妄橫計,是此、是彼、是得、是失,起不善念,造眾惡業,輪迴六趣,備諸苦毒,無量億劫不能自出。菩薩摩訶薩如是諦觀,生憐愍心,發大慈悲,將欲救拔。又復深入一切諸法,法相如是,生如是法;法相如是,住如是法;法相如是,異如是法;法相如是,滅如是法。法相如是,能生惡法;法相如是,能生善法,住異滅者亦復如是。」

「菩薩如是觀察四相始末,悉遍知已,次復諦觀一切諸法,念念不住,新新生滅。復觀即時生住異滅,如是觀已,而入眾生諸根性欲。性欲無量故,說法無量;說法無量,義亦無量。無量義者,從一法生;其一法者,即無相也。如是無相,無相不相,不相無相,名為實相。菩薩摩訶薩安住如是真實相已,所發慈悲明諦不虛,於眾生所,真能拔苦。苦既拔已,復為說法,令諸眾生受於快樂。」

「善男子!菩薩若能如是修一法門無量義者,必得疾成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善男子!如是甚深無上大乘無量義經,文理真正,尊無過上,三世諸佛所共守護,無有眾魔群道得入,不為一切邪見生死之所壞敗。是故,善男子!菩薩摩訶薩若欲疾成無上菩提,應當修學如是甚深無上大乘無量義經。」

「爾時,大莊嚴菩薩復白佛言:「世尊!世尊說法不可思議,眾生根性亦不可思議,法門解脫亦不可思議。我等於佛所說諸法,無復疑惑,而諸眾生生迷惑心,故重諮問。世尊!自從如來得道已來,四十餘年,常為眾生演說諸法四相之義,苦義、空義,無常、無我,無大、無小、無生、無滅,一切無相,法性、法相本來空寂,不來、不去、不出、不沒。若有聞者,或得煖法、頂法、世第一法;須陀洹果、斯陀含果、阿那含果、阿羅漢果;辟支佛道;發菩提心,登第一地、第二、第三、至第十地。往日所說諸法之義,與今所說有何等異,而言甚深無上大乘無量義經,菩薩修行必得疾成無上菩提?是事云何?唯願世尊慈愍一切,廣為眾生而分別之,普令現在及未來世有聞法者,無餘疑網。」

「善男子!自我道場菩提樹下,端坐六年,得成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以佛眼觀一切諸法不可宣說。所以者何?以諸眾生性欲不同。性欲不同,種種說法;種種說法,以方便力,四十餘年未曾顯實。是故,眾生得道差別,不得疾成無上菩提。善男子!法譬如水,能洗垢穢,若井、若池、若江、若河、溪、渠、大海,皆悉能洗諸有垢穢。其法水者,亦復如是,能洗眾生諸煩惱垢。善男子!水性是一,江、河、井、池、溪、渠、大海各各別異。其法性者,亦復如是,洗除塵勞等無差別,三法、四果、二道不一。善男子!水雖俱洗,而井非池,池非江、河,溪、渠非海,而如來世雄於法自在,所說諸法亦復如是。初、中、後說,皆能洗除眾生煩惱,而初非中,而中非後,初中後說,文辭雖一,而義各異。」

 

三、「一乘佛乘」相貌如何?

一乘者是指佛乘。乘者載運之義。佛說一乘之法,為令眾生依此修行,出離生死苦海,運至涅槃彼岸。世尊喻以七寶大車而導之以大白牛。佛之出世,意欲直說法華佛乘義,當初蓋因眾生根機不等,於是先說三乘之法而調熟之。故如前述,《法華經》載,於一乘道分別說三,後至法華時,會三乘之小行,歸廣大之一乘。所以一佛乘者,是要具一乘機,一乘機者是指能接受一乘法之根機者。以華嚴、天台、淨土皆說一乘法,故能受持此等諸法之根機者,即稱一乘機。

要能入一乘機,絕不能分開來修斷惡、修善、度眾生等三法,一定要三聚淨戒同時修行。如住聲聞、緣覺,而發菩提心,不度眾生是不能入一乘佛乘。若有人號稱要發菩提心,誓度一切眾生,但其修行都不經斷惡、修善同時進行,而此人亦非是大菩薩,若菩薩已至不動地,具足無漏智之菩薩,才能自發菩提心,且自身已能斷諸惡、足善行。不然光有心要能修持「一佛乘」,而且都是僅止於義理的了解甚或是戲論,而不能確實去同時圓滿三聚淨戒的─斷惡、修善、度眾生。這種人都是屬於數他人寶者,白浪費工夫,或者是光有高超目標,但眼高手低,成不了一切智,更不用說要悟佛知見、入佛知見了。所以《妙法蓮華經》所述:「是法住法位,世間相常住。」此等人更不可能去直接體會得了。

若依華嚴宗之小、始、終、頓、圓五教來說,說最後階段是圓教法,至此才配稱一乘教。但此等理念都還是依權教之內涵在闡述。譬如說圓教關於一乘佛乘說,亦具有三說:(1)就一相無盡門而言,唯有說明「無盡緣起,事事無礙」法門之圓教為一乘教。(2)就成佛不成佛門而言,闡說「一性皆成」之終教以上為一乘教,即後三為一乘。(3)就斷惑不斷惑門而言,闡說「本來成佛舊來成佛不斷惑」之頓、圓二教為一乘教,此乃後二為一乘。此等三說,若不具足三聚淨戒圓滿,都是流於過程中之二百、三百、四百由旬之途中。其實《妙法蓮華經》言,若不是機熟者,都不配稱入「一佛乘」教,頂多如經偈中所提,屬於二乘、三乘方便修證過程而已。這樣怎能悟得佛所說的法華境界─「是法住法位,世間相常住」?

當佛陀宣說此經時,能聞到此經而未退席者,是一乘佛乘機熟者,始能在佛「開、示、悟、入」其真實一乘佛乘─如來藏境界時,真能悟入「是法住法位,世間相常住。」也就是此等聖者,真能依佛所開示,見佛知見、悟佛知見、入佛知見,了知「是法住法位,世間相常住」。至於當世尊說此《妙法蓮華經》時,未達機熟者,只有努力以赴地去記《妙法蓮華經》一句義、一偈義,種個成佛種子,佛種從緣起,此緣待以後哪一世能「緣」起而成佛,就是已種成佛種子了。

至於末法時期的眾生,更是機不成熟者,因生不逢時,現在不管誰對於《妙法蓮華經》理念懂得很多,就是懂得世尊說此經之本意,但可能連斷惡、修善都不能做得圓滿,更不用說會要去發菩提心,誓度一切眾生了。何以末法眾生不能做好斷惡、修善的工夫,因不能依真出離心來修,有出離家者即能依佛制戒而修斷一切惡;依佛所說羯磨來成就諸善行,斷惡、善行圓滿才能來發菩提心,從小乘修入大乘法,悟入法華境界。不然根基不穩,或根本沒有根基,就在大大地談論大乘法,法華玄義,這都是違背世尊教法而行的,因未達五百由旬,尚不能離言說相、離文字相,這樣連基本解脫知見都得不到,何來能真發真菩提心、行真菩薩道之能力?

所以要懂得您現在修持《妙法蓮華經》,若沒有像當時(2500年前)那些聲聞、緣覺、菩薩等三聚淨戒圓滿,就說要修持《妙法蓮華經》,說是在修大乘法、在修一乘法,那是顯然不懂佛陀所教之次第與內自所證之理,不得心成就入清淨地,也不可能悟佛之知見、入佛知見─「是法住法位,世間相常住」。
 

四、入「一乘佛乘」前加行如何?

如依《勝鬘經》、《法華經》之說,謂一乘指根本一乘所有之三寶,佛、法、僧皆攝於此一乘三寶之理體;即以究竟之法身為佛寶,一乘之法為法寶,一乘之菩薩眾為僧寶。修一乘佛乘,當已成就三寶時,即能斷一切惡證自法身,悟佛寶。同時修一切善,證得諸佛法,究竟時得報身佛。同時發菩提心,誓度一切眾生,圓滿六度、十度波羅蜜法,成就一切智。此三聚淨戒不能先來修得,即不能來體悟《妙法蓮華經》之佛所說的境界,對於佛的開示,悟入佛之知見,是不可能的,因根機未成熟故。

《大乘法苑義林章》卷六亦云:「說一乘道法,得究竟法身,於上更無說一乘法事。」又云:「正法住、正法滅、波羅提木叉(解脫戒經)、毘尼(律儀)、出家、受具足,此六處為大乘故說。初四是法,後二是僧,故為一乘方便,二寶亦一乘攝。」故欲證《妙法蓮華經》精萃,要能出家辦道,才有辦法六處具足而修,來成就一乘佛乘之基本要理,始能等待機熟時,悟得《妙法蓮華經》中佛之知見、入佛之知見─「是法住法位,世間相常住」。

繼續來探討何謂一佛乘?佛陀於《妙法蓮華經》中所提:「佛種從緣起,是故說一乘。是法住法位,世間相常住。」佛種從緣起,已如上述說。若因緣已具足,修過了阿含期、方等期、般若期等諸法,該可以有緣足以來聽「一乘法」了。這一乘佛法的目標與功德相是如何?所有大乘法經典,世尊僅提及要大家證無上正等覺─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也有言其真實相者,但究竟時是何境界,從未言過,只有到最後於《妙法蓮華經》中提到:「是故說一乘。是法住法位,世間相常住。」這一乘法就是要菩薩體會、悟得─「是法住法位,世間相常住。」

《妙法蓮華經》云:「佛告舍利弗:「諸佛如來但教化菩薩,諸有所作,常為一事,唯以佛之知見示悟眾生。舍利弗!如來但以一佛乘故,為眾生說法,無有餘乘,若二、若三。舍利弗!一切十方諸佛,法亦如是。」

「舍利弗!過去諸佛,以無量無數方便,種種因緣、譬喻言辭,而為眾生演說諸法,是法皆為一佛乘故。是諸眾生,從諸佛聞法,究竟皆得一切種智。」

「舍利弗!未來諸佛當出於世,亦以無量無數方便,種種因緣、譬喻言辭,而為眾生演說諸法,是法皆為一佛乘故。是諸眾生,從佛聞法,究竟皆得一切種智。」

「舍利弗!現在十方無量百千萬億佛土中,諸佛世尊多所饒益安樂眾生,是諸佛亦以無量無數方便,種種因緣、譬喻言辭,而為眾生演說諸法,是法皆為一佛乘故。是諸眾生,從佛聞法,究竟皆得一切種智。」

「舍利弗!是諸佛但教化菩薩,欲以佛之知見示眾生故,欲以佛之知見悟眾生故,欲令眾生入佛之知見故。」

「舍利弗!我今亦復如是,知諸眾生有種種欲,深心所著,隨其本性,以種種因緣、譬喻言辭,方便力而為說法。舍利弗!如此皆為得一佛乘、一切種智故。」

「舍利弗!十方世界中,尚無二乘,何況有三。舍利弗!諸佛出於五濁惡世,所謂劫濁、煩惱濁、眾生濁、見濁、命濁。如是,舍利弗!劫濁亂時,眾生垢重,慳貪嫉,成就諸不善根故,諸佛以方便力,於一佛乘分別說三。舍利弗!若我弟子,自謂阿羅漢、辟支佛者,不聞不知諸佛如來但教化菩薩事,此非佛弟子,非阿羅漢,非辟支佛。」

「又,舍利弗!是諸比丘、比丘尼,自謂已得阿羅漢,是最後身,究竟涅槃,便不復志求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當知此輩皆是增上慢人。所以者何?若有比丘實得阿羅漢,若不信此法,無有是處。除佛滅度後,現前無佛。所以者何?佛滅度後,如是等經受持讀誦解義者,是人難得。若遇餘佛,於此法中便得決了。舍利弗!汝等當一心信解受持佛語。諸佛如來言無虛妄,無有餘乘,唯一佛乘。」

爾時世尊欲重宣此義,而說偈言:

「比丘比丘尼,有懷增上慢,優婆塞我慢,優婆夷不信,如是四眾等,其數有五千,不自見其過,於戒有缺漏,護惜其瑕疵。是小智已出,眾中之糟糠,佛威德故去,斯人福德,不堪受是法。此眾無枝葉,唯有諸貞實。

舍利弗善聽!諸佛所得法,無量方便力,而為眾生說。眾生心所念,種種所行道,若干諸欲性,先世善惡業。佛悉知是已,以諸緣譬喻、言辭方便力,令一切歡喜。或說修多羅、伽陀及本事、本生未曾有,亦說於因緣、譬喻并祇夜、優波提舍經。鈍根樂小法,貪著於生死,於諸無量佛,不行深妙道,眾苦所惱亂,為是說涅槃。我設是方便,令得入佛慧,未曾說汝等,當得成佛道。

所以未曾說,說時未至故,今正是其時,決定說大乘。我此九部法,隨順眾生說,入大乘為本,以故說是經。有佛子心淨,柔軟亦利根,無量諸佛所,而行深妙道。為此諸佛子,說是大乘經,我記如是人,來世成佛道,以深心念佛,修持淨戒故。此等聞得佛,大喜充遍身,佛知彼心行,故為說大乘。

聲聞若菩薩,聞我所說法,乃至於一偈,皆成佛無疑。十方佛土中,唯有一乘法,無二亦無三。除佛方便說。但以假名字,引導於眾生,說佛智慧故,諸佛出於世。唯此一事實,餘二則非真,終不以小乘,濟度於眾生。佛自住大乘,如其所得法,定慧力莊嚴,以此度眾生。

自證無上道,大乘平等法,若以小乘化,乃至於一人,我則墮慳貪,此事為不可。若人信歸佛,如來不欺誑,亦無貪嫉意,斷諸法中惡。故佛於十方,而獨無所畏。我以相嚴身,光明照世間,無量眾所尊,為說實相印。

舍利弗當知,我本立誓願,欲令一切眾,如我等無異。如我昔所願,今者已滿足,化一切眾生,皆令入佛道。若我遇眾生,盡教以佛道,無智者錯亂,迷惑不受教。我知此眾生,未曾修善本,堅著於五欲,癡愛故生惱。以諸欲因緣,墜墮三惡道,輪迴六趣中,備受諸苦毒,受胎之微形,世世常增長。薄德少福人,眾苦所逼迫,入邪見稠林,若有若無等。依止此諸見,具足六十二,深著虛妄法,堅受不可捨,我慢自矜高,諂曲心不實,於千萬億劫,不聞佛名字,亦不聞正法,如是人難度。是故舍利弗!我為設方便,說諸盡苦道,示之以涅槃。

我雖說涅槃,是亦非真滅,諸法從本來,常自寂滅相。佛子行道已,來世得作佛,我有方便力,開示三乘法。一切諸世尊,皆說一乘道,今此諸大眾,皆應除疑惑,諸佛語無異,唯一無二乘。過去無數劫,無量滅度佛,百千萬億種,其數不可量。

如是諸世尊,種種緣譬喻,無數方便力,演說諸法相。是諸世尊等,皆說一乘法,化無量眾生,令入於佛道。又諸大聖主,知一切世間,天人群生類,深心之所欲,更以異方便,助顯第一義。若有眾生類,值諸過去佛,若聞法布施,或持戒忍辱、精進禪智等,種種修福慧。如是諸人等,皆已成佛道。

諸佛滅度已,若人善軟心,如是諸眾生,皆已成佛道。諸佛滅度已,供養舍利者,起萬億種塔,金銀及頗梨、與馬腦、玫瑰琉璃珠,清淨廣嚴飾,莊校於諸塔。或有起石廟,栴檀及沈水,并餘材,塼瓦泥土等。若於曠野中,積土成佛廟,乃至童子戲,聚沙為佛塔,如是諸人等,皆已成佛道。

若人為佛故,建立諸形像,刻雕成眾相,皆已成佛道。或以七寶成,石赤白銅、白鑞及鉛錫,鐵木及與泥,或以膠漆布,嚴飾作佛像,如是諸人等,皆已成佛道。彩畫作佛像,百福莊嚴相,自作若使人,皆已成佛道。

乃至童子戲,若草木及筆,或以指爪甲,而畫作佛像,如是諸人等,漸漸積功德,具足大悲心,皆已成佛道。但化諸菩薩,度脫無量眾。若人於塔廟、寶像及畫像,以華香幡蓋,敬心而供養。若使人作樂,擊鼓吹角貝,簫笛琴箜篌、琵琶鐃銅鈸,如是眾妙音,盡持以供養。

或以歡喜心,歌唄頌佛德,乃至一小音,皆已成佛道。若人散亂心,乃至以一華,供養於畫像,漸見無數佛。或有人禮拜,或復但合掌,乃至舉一手,或復小低頭,以此供養像,漸見無量佛。自成無上道,廣度無數眾,入無餘涅槃,如薪盡火滅。若人散亂心,入於塔廟中,一稱南無佛,皆已成佛道。

於諸過去佛,在世或滅度,若有聞是法,皆已成佛道。未來諸世尊,其數無有量,是諸如來等,亦方便說法。一切諸如來,以無量方便,度脫諸眾生,入佛無漏智,若有聞法者,無一不成佛。諸佛本誓願,我所行佛道,普欲令眾生,亦同得此道。

未來世諸佛,雖說百千億,無數諸法門,其實為一乘。諸佛兩足尊,知法常無性,佛種從緣起,是故說一乘。是法住法位,世間相常住,於道場知已,導師方便說。天人所供養,現在十方佛,其數如恒沙,出現於世間,安隱眾生故,亦說如是法。知第一寂滅,以方便力故,雖示種種道,其實為佛乘。知眾生諸行,深心之所念,過去所習業,欲性精進力,及諸根利鈍,以種種因緣、譬喻亦言辭,隨應方便說。今我亦如是,安隱眾生故,以種種法門,宣示於佛道。

 我以智慧力,知眾生性欲,方便說諸法,皆令得歡喜。舍利弗當知!我以佛眼觀,見六道眾生,貧窮無福慧,入生死嶮道,相續苦不斷,深著於五欲,如犛牛愛尾,以貪愛自蔽,盲瞑無所見。不求大勢佛,及與斷苦法,深入諸邪見,以苦欲捨苦,為是眾生故,而起大悲心。我始坐道場,觀樹亦經行,於三七日中,思惟如是事,我所得智慧,微妙最第一。

眾生諸根鈍,著樂癡所盲,如斯之等類,云何而可度?爾時諸梵王,及諸天帝釋、護世四天王,及大自在天,并餘諸天眾,眷屬百千萬,恭敬合掌禮,請我轉法輪。我即自思惟:『若但讚佛乘,眾生沒在苦,不能信是法;破法不信故,墜於三惡道。我寧不說法,疾入於涅槃。尋念過去佛,所行方便力,我今所得道,亦應說三乘。』

作是思惟時,十方佛皆現,梵音慰喻我:『善哉釋迦文!第一之導師,得是無上法,隨諸一切佛,而用方便力。我等亦皆得,最妙第一法,為諸眾生類、分別說三乘。少智樂小法,不自信作佛,是故以方便,分別說諸果。雖復說三乘,但為教菩薩。』

舍利弗當知!我聞聖師子,深淨微妙音,喜稱南無佛。復作如是念:『我出濁惡世,如諸佛所說,我亦隨順行。』思惟是事已,即趣波羅柰。諸法寂滅相,不可以言宣,以方便力故,為五比丘說。是名轉法輪,便有涅槃音,及以阿羅漢,法僧差別名。從久遠劫來,讚示涅槃法,生死苦永盡,我常如是說。

舍利弗當知!我見佛子等,志求佛道者,無量千萬億,咸以恭敬心,皆來至佛所,曾從諸佛聞,方便所說法。我即作是念:『如來所以出,為說佛慧故,今正是其時。』舍利弗當知!鈍根小智人、著相憍慢者,不能信是法。今我喜無畏,於諸菩薩中,正直捨方便,但說無上道。菩薩聞是法,疑網皆已除,千二百羅漢,悉亦當作佛。如三世諸佛,說法之儀式,我今亦如是,說無分別法。諸佛興出世,懸遠值遇難,正使出于世,說是法復難。無量無數劫,聞是法亦難,能聽是法者,斯人亦復難。

譬如優曇花,一切皆愛樂,天人所希有,時時乃一出。聞法歡喜讚,乃至發一言,則為已供養,一切三世佛,是人甚希有,過於優曇花。汝等勿有疑,我為諸法王,普告諸大眾,但以一乘道,教化諸菩薩,無聲聞弟子。汝等舍利弗,聲聞及菩薩,當知是妙法,諸佛之祕要。以五濁惡世,但樂著諸欲,如是等眾生,終不求佛道。當來世惡人,聞佛說一乘,迷惑不信受,破法墮惡道。有慚愧清淨,志求佛道者,當為如是等,廣讚一乘道。舍利弗當知!諸佛法如是,以萬億方便,隨宜而說法,其不習學者,不能曉了此。汝等既已知,諸佛世之師,隨宜方便事,無復諸疑惑,心生大歡喜,自知當作佛。」

(待續)


[ 《如來藏法門》選讀 ] [ 經典選讀 ] [ 首 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