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24WLOTUS.JPG (4513 bytes)如來藏法門選讀--
  如來藏之真實境界與修證次第(4) 

法爾禪修中心 善祥比丘(俗名張玄祥)撰    


  

三、修持如來藏者必持法句咒

(3)期已將「法句咒」附錄於網上,有心想修如來藏者,則應熟持此咒。此「法句呪」是放光如來所宣說,以排除一切修如來藏者之魔障,如契經所說。此魔障是屬於來自外障,再來當除自己內障。除內障當了知三妙義──第一義諦、第一義空、如來藏,即能無執一切法於自性中。此三者妙義不究竟時,是分別為三,究竟時三者即是一。

四、理明「如來藏」三合一

以前已述明如來佛如釋迦牟尼佛者得真正如來藏後,其神通變化能力無量,而要入如來藏行者當得花三大僧祇,故權教之法不能不認識,聲聞、辟支、菩薩等三,是修行必經之過程,過程中須修滿所有心路課程,若不是究竟者,當知是處於何境,不能迷頭認影。不然妄自稱已悟如來藏、入如來藏,或是稱佛作祖,這些行為都是著魔之輩。

修大乘菩薩法當知第一義諦、第一義空、如來藏等三不一不異。《妙法蓮華經玄義》云:此三不定三,三而論一。一不定一,一而論三。不可思議,不並不別。伊字天目(三點具足)。乃將此三一不可思議絕妙之理。貫通十種三法。而一一三法。皆從凡夫一念心性。約六即辨至極果也。伊字三點乃悉曇字i,伊)字係由三點組成,此三點既非縱列,亦非橫列,乃呈三角形狀,故以譬喻物之不一不異、非前非後。據南本大般涅槃經卷二所載,摩醯首羅面上之三目,其狀如伊字之三點。同書並將伊字三點譬喻為涅槃之法身、般若、解脫等三德;因此三德具有相即不離之關係,由此三德而成涅槃實義,譬如係由三點組成。

故大經云:佛性者,亦一非一,非一非非一。亦一者,一切眾生悉一乘故,此語第一義諦。非一者,如是數法故。此語如來藏,非一非非一數非數法不決定故。此語第一義空,而皆稱亦者鄭重也,秖是一法亦名三耳。故不可單取不可複取,不縱不橫而三而一。

前明諸諦,若開、若合、若若妙等,已是真性軌相也,前明諸智。若開、若合、若若妙,是觀照軌相也,前明諸行。若開、若合、若若妙,已是資成軌相也,前明諸位。秖是修此三法所證之果耳。

若然何以重說?重說有三義。一者前境智行,是因中所乘之三軌,今明乘是大乘,已至道場證果所住之三軌也。二者前作境智等名別說,今作法名合說。三者前直爾散說不論本末,今遠論其本即是性德三軌。亦名如來之藏極論其末,即是修德三軌,亦名祕密藏。本末含藏一切諸法,從性德之三法,起名字之三法,因名字之三法,修觀行之三法。因觀行之三法,發相似之三法,乃至分證之三法。究竟之三法,自成三法化他三法,為是義故宜應重說也。

行者當知一句即三句,三句即一句,名圓佛乘。記中既從如來藏一句出諸方便,此乃別判例應通開。非一者數法故,指此為如來藏,開出三藏中三乘事相方便。非一非非一不決定故,指此一句為第一義空,開出通教三人即事而真。亦一者,一切眾生悉一乘故,指此一句為第一義諦。開出別教獨菩薩乘,此諸方便悉從圓出。故經言,於一佛乘分別說三,即此義也。

二歷別明三法者,先須識如來開合方便,然後乃解總攬三法為一大乘也。佛從何法開諸權乘?如大經明佛性非一,如是數法說三乘故。當知,諸乘數法為如來藏所攝。佛於此藏,開出聲聞、緣覺,及諸菩薩通別等乘。何者?諸乘既是方便如來藏。又是事從事出方便故,言諸權為如來藏攝耳。

依經故,大經云:聲聞僧者名有為僧。又云:六波羅蜜福德莊嚴。又云:聲聞之人定力多故不見佛性當知。定力即是福德,福德秖是有為,勝鬘經稱為有漏。例如界內見思未破為有起作,故名有為。取理不當故名有漏,非智慧法故名福德。今以下望上亦應如是,二乘未破變易猶是有為,無明未脫故言有漏。非中道智故名福德以是故知。方便諸乘悉為資成所攝,皆從大乘一句偏出,非究竟法故。云於一佛乘分別說三,即此意也。亦是於一佛乘分別說五,亦是分別說七,亦是分別說九。

說五者是通指:

(1)人乘(manusya-yāna),人以三歸五戒為乘,運出三塗四趣而生於人道。

(2)天乘(deva-yāna),以上品十善及四禪八定為乘,運載眾生越於四洲而達天界。

(3)聲聞乘(śrāvaka-yāna),即以四諦法門為乘,運載眾生越於三界,至有餘涅槃而成阿羅漢。

(4)緣覺乘(pratyeka-buddha-yāna),即以十二因緣法門為乘,運載眾生越於三界,至無餘涅槃而成辟支佛。

(5)菩薩乘(bodhisattva-yāna),即以悲智六度法門為乘,運載眾生總超三界三乘之境,至無上菩提大般涅槃之彼岸。

五中又開七、開九,均是權宜分別而說。若依此釋,如來藏句,開出種種方便諸權乘法也。

五、學「如來藏」權實方便當知

次歷四教,佛陀教化眾生之教法內容可大別為藏、通、別、圓等四教。化儀四教,佛陀教導眾生之方式有頓、漸、祕密、不定等四教。化法四教是天台宗之判教學說。謂佛陀教化眾生之教法內容有藏教、通教、別教、圓教等四種,與化儀四教並稱為天台八教。分言之,即:

(1)藏教,全稱三藏(經、律、論)教。指小乘教。即為三乘人各別說生滅之四諦,以析空觀同斷見思惑,令入無餘涅槃。

(2)通教,指諸部般若,義通大小,包括深奧與淺顯之道理。即為三乘人說體空無生之四諦,令同入無餘涅槃。

(3)別教,指其它方等經(大乘經)。即不共二乘人說,專為大菩薩說無量之四諦,以次第之三觀破三惑,令證「但中」之理。

(4)圓教,指法華經教義。亦即為菩薩說無作之四諦,以圓融三觀同斷三惑,令證「不但中」之理。

通教,以真性軌為乘體。何以故?即色是空,事中有理,此理即真,故為乘體。以即空慧為觀照,眾行為資成。此教詮真,乘是教乘。從三界出到薩婆若中住。菩薩出三界已,用行為乘,淨佛國土教化眾生,乃至道場乃可名住。亦是有教無人,無誰住者,亦是教謝證寂,無復運義。

故二如來藏亦當知曉,二者總指空如來藏、不空如來藏。如來,即理性如來;藏者,含攝之義。一切眾生煩惱心中,具足無量無邊不可思議無漏清淨之業,稱為如來藏。據《大乘止觀法門》載,如來藏有二種,即:

(1)空如來藏,此心性雖隨染淨之緣,建立生死涅槃等法,然心體平等,離性離相,所起染淨等法及能起之心,皆不可得,故稱空如來藏。

(2)不空如來藏,此心性具足無漏清淨功德及諸有漏業惑染法,包藏含攝,無德不備,無法不現,故稱不空如來藏。

二種如來,指出纏如來與在纏如來。(1)出纏如來,係一切諸佛在出障圓明位之稱。(2)在纏如來,則是在一切有情纏垢中之稱。此二如來為一般修行者所供養。

此四教各論三法者,三藏(經律論)中以無為智慧名觀照軌。正為乘體助道成乘具,名資成軌。正助之乘斷惑入真,真是真性軌。教來詮此,故以教為乘也。緣覺亦爾,菩薩以無常觀為觀照,功德肥為資成,坐道場斷結見真為真性。

此教詮真乘是教乘從三界中出,到薩婆若(sarvajña)指了知內外一切法相之智)中住。言教已盡故,無教乘,真不能運故證非乘故。有「索車」之意,「索車」者有挽重之苦,皆係業力所招致,此即如是力

再來是化儀四教,天台宗所立。謂佛陀教導眾生之方式有頓教、漸教、祕密教、不定教等四種,與化法四教並稱為天台八教;八教與五時即為天台宗判教之名。據四教義卷一、八教大意等載:

(1)頓─指華嚴經所說不歷階次,「頓」至位之教義,由化儀上而言,稱為教。

(2)漸─指阿含經、般若經、方等經等教義,須依次漸修,故稱漸教。

(3)祕密─指「同聽異聞,互不相知」,各人聽到與自己根機相應之道理,此稱祕密教。

(4)不定─指「同聽異聞,彼彼相知」,而各有不同之理解,稱為不定教。

 

六、先修數息隨息觀─數息觀

修行者身口意不能按出家法依戒律而修,只得依傳統自己禪修打坐法,此時還是要行三業清淨。佛言:坐禪當三定。何等為三定?一者身定,二者口定,三者意定。痛痒止為身定,聲止為口定,意念止為意定。念止者,為受行常念道。聲止者,斷四惡。痛痒止者,為不墮貪。意在止已,身定、口定、意定。如是用功則能漸次入道意。

《禪祕要法經》云:「爾時復當更教數息,一數二隨,二數三隨,三數四隨,四數五隨,五數六隨,六數七隨,七數八隨,八數九隨,九數十隨,十數百隨,百數千隨,隨息多少,攝氣令住。」

「復當繫念住意在臍中,或在腰中。隨息出入,一數二隨,或二數三隨,或三數四隨,或四數五隨,或五數六隨,或六數七隨,或七數八隨,或八數九隨,或九數十隨,終而復始。隨息往反至十復捨數而止。

爾時心意,恬靜無為,自見身皮,猶如練囊,見此事已,不見身骨,不知心處。爾時復當更教起想,還使身內心意,身體支節,如白玉人。既見此已,復當繫念在腰中脊骨大節上,令心不散。

爾時復當自然見身上,有一明相,大如錢許,漸漸廣大,如摩伽大魚耳,周遍雲集,復似白雲,於白雲內,有白光明,如頗梨鏡,光明漸盛,舉體明顯。復有白光,團圓正等,猶如車輪,內外俱明,明過於日。

見此事時,復更如前,一數二隨,或二數三隨,或三數四隨,或四數五隨,或五數六隨,或六數七隨,或七數八隨,或八數九隨,或九數十隨。或單或複,修短隨意。如是繫念,在於密處,使心不散。

復當繫念,如前更觀腰中大節,觀大節時,定心不動。復自見身,更益明盛,勝前數倍,如大錢許。倍復精進,遂更見身,明倍增長,如澡罐口,世間明物,無以為譬。見此明已,倍懃精進,心不懈退。

復見此明,當於胸前,如明鏡許,見此明時,當懃精進如救頭然,慇懃不止,遂見此明,益更增盛,諸天寶珠,無以為譬。其明清淨,無諸瑕穢,有七種色,光光七寶色,從胸而出,入於明中,此相現時,遂大歡喜,自然悅樂,心極安隱,無物可譬。

復更精進,心不懈息,見光如雲,繞身七匝,其一一光,化成光輪,於光輪中,自然當見十二因緣根本相貌,若不精進,懈怠懶惰,犯於輕戒乃至突吉羅罪(惡作),見光即黑,猶如牆壁,或見此光,猶如灰炭,復見此光,似敗故衲,由意縱逸輕小罪故,障蔽賢聖無漏光明。

佛告阿難,此不淨觀灌頂法門,諸賢聖種,諸比丘、比丘尼、優婆塞、優婆夷,若有欲修諸賢聖法,諦觀諸法苦、空、無常、無我因緣,如學數息,使心不亂,當勤持戒一心攝持。

於小罪中,應生慇重慚愧懺悔,乃至小罪,慎勿覆藏,若覆藏罪,見諸光明,如朽敗木,見此事時,即知犯戒。復更慚愧,懺悔自責,掃兜婆(stūpa)塗地,作諸苦役。復當供養恭敬師長父母,於師父母,視如佛想,極生恭敬。復從師父母,求弘誓願,而作是言:我今供養師長父母,以此功德,願我世世,恒得解脫。

如是慚愧,修功德已。如前數息,還見此光明顯可愛,如前無異。復當更繫念,諦觀腰中大節,念心安定,無分散意。設有亂心,復當自責慚愧懺悔,既懺悔已。復見臍光,七色具足,猶如七寶,當令此光,合為一光,鮮白可愛。

見此事已,如前還教繫念思惟,觀白骨人,白如珂雪,既見白骨人已。復當更教,繫念住意,在骨人頂,見骨人頂,自然放光,其光大盛,似如火色,長短細,正共等。從其頂上,顛倒下垂,入頂骨中。從頂骨出,入頸骨中。從頸骨出,入胸骨中。從胸骨出,還入臍中。從臍中出,即入脊骨大節中。入大節中已,光明即滅。光明滅已,應時即有一自然大光明雲,眾寶莊嚴,寶華清淨。色中上者,中有一佛,名釋迦牟尼,光相具足,三十二相,八十種隨形好,一一相好,放千光明,此光大盛,如億千萬日,明赫炎炎。

彼佛亦說四真諦法,光相炳然,住行者前,以手摩頭,化佛復教言:汝前身時,貪欲瞋恚,愚癡因緣,隨逐諸惡,無明覆故。令汝世世受生死身,汝今應當觀汝身內諸萎悴事,身外諸火,一切變滅。作是語已,如前還教不淨觀法,觀身諸蟲,一切萎落。見此事已,復當起火燒諸蟲殺,蟲既不死。復自見身,如白頗梨,自然鮮白。見白骨已,從頭出光,其光大小細如,令長丈五。

復當作念,使頭向,復當作意使頭向,令身皆倒。以頭拄脊骨,對臍大節。見此事已,復當諦觀,使白骨人,與光同色。既同色已,見其光端,有種種色見是已,復見眾光,從頭出,有白色光,其光大盛,如白寶雲。是諸骨人,其色鮮白,與光無異。

復見諸骨,摧折墮落,或有頭落地者,或有骨節各各分散,或有全身白骨,猶如猛風吹於雨雪,聚散不定,譬如掣電,隨現隨滅,此諸骨人,墮地成聚,猶如堆阜,似腐木屑,集聚一處。

行者自觀見於阜上,有自然氣出,至於虛空,猶如雲,其色鮮白,彌滿虛空,右旋宛轉,復還雲集,併在一處。見此事時,復當教作一骨人想,見此骨人,身有九色,九畫分明,一一畫中,有九色骨人,其色鮮明,不可具說。一一骨人,復當皆使身體具足,映顯前骨人中,使不妨礙。

作是觀已,復當自觀,一一色中,猶如琉璃,無諸障蔽,於其色中,九十九色,一一色復有九色眾多骨人,是諸骨人,有種種相,其性不同,不相妨礙。見此事已,應勤精進滅一切惡。見此事已,前聚光明雲,猶如坏器,來入其身,從臍中入。既入臍已,入脊骨中。入脊骨已,自見己身,與本無異,平復如故。出定入定,以數息故,恒見上事,見此事時,復當還教,繫心住意,在本臍光中,不令心散。

爾時心意,極大安隱,既安隱已,復當自學審諦分別諸聖解脫。爾時復當見過去七佛,為其說法。說法者,說四真諦,說五受陰空、無我所,是時諸佛,與諸賢聖,恒至行者前,教種種法,亦教觀空無我、無作、無願三昧。告言:法子!汝今應當諦觀,色聲香味觸,皆悉無常,不得久立,恍忽如電,即時變滅。亦復如幻,猶如野馬,如熱時焰,如乾闥婆城,如夢所見,覺不知處,如鑿石見光,須臾變滅,如鳥飛空,跡不可尋,如呼聲響,無有應者。

汝今亦當作如是觀,三界如幻,亦如變化,於此即見一切身內,及與身外,空無所有,如鳥飛空無所依止,心超三界,觀諸世間,須彌巨海,皆不久停,亦如幻化,自觀己身,不見身相。便作是念,世界無常,三界不安,一切都空,何處有身,及眼所對,此諸色欲,及諸女人,從顛倒起,橫見可愛,實是速朽敗壞之法。

夫女色者,猶如枷,勞人識神,愚夫戀著,不知厭足,不能自拔,不免杻械,不絕枷行者既識法相,知法空寂,此諸色欲,猶如怨賊,何可戀惜。復似牢獄,堅密難捨,我今觀空,厭離三界,觀見世間,如水上泡,斯須磨滅,心無眾想,得知世法是重患累,凡夫迷惑,至死不覺,不知眾苦,戀著難免,縱情狂惑,無所不至。

我今觀此狂惑女色,如呼聲響,亦似鏡像,求覓叵得,觀此女色,為在何處,妄見衰害,欺諸凡夫,為害滋多。今觀此色,猶如狂華,隨風零落,出無所從,去亦無所至,幻惑無實,愚夫樂著。今觀此色,一切無常,如癩病人,良醫治差。我今觀苦空無常,見此色相,皆無堅實,念諸凡夫,甚可愍傷,愛著此色,敬重無厭,耽愚惑著,甘樂無窮,為諸恩愛,而作奴僕,欲刺己,痛徹心髓,恩愛枷,撿繫其身。

如是念已,復觀一切,都皆空寂,此諸婬欲,諸色情態,皆從五陰四大而生,五陰無主,四大無我,性相俱空,何由而有。作是觀時,智慧明顯,見身大明,如摩尼珠,無有妨礙,似金剛精,青白明顯,如鹿突圍得免獵師危害之苦,觀於五陰,性相皆淨,觀六大如鳥高翔,身無所寄,以吞色鉤,俛仰得度,離諸女色,更不起情,自然超出諸婬欲海,一切結使,猶如眾魚,競走隨逐墮黑闇坑,無明老死,為智慧火之所焚燒,觀色雜穢,陋惡不淨猶如幻惑,無有暫停,永離色染,不為色縛。

佛告阿難:若有比丘、比丘尼,優婆塞、優婆夷,貪婬多者,先教觀佛,令離諸罪,然後方當更教繫念,令心不散,心不散者,所謂數息。此數息法,是貪婬藥,無上法王之所行處,汝好受持,慎勿忘失。此想成者,名第二十數息觀竟。」

七、再次可修習安那般那數息法

北傳大乘法都修習「安那般那」守意法,較能得力、得定。但修習「安那般那」守意,世尊言有五步驟不偏廢。

1.《雜阿含經》云:聞如是:一時,佛在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

爾時,世尊告諸比丘:「當修行一法,當廣布一法;修行一法已,便有名譽,成大果報,諸善普具,得甘露味,至無為處,便成神通,除諸亂想,逮沙門果,自致涅槃。云何為一法?所謂念安般。」

佛告諸比丘:「云何修行念安般,便有名譽,成大果報,眾善普具,得甘露味,至無為處,便成神通,除諸亂想,獲沙門果,自致涅槃?」

爾時,諸比丘白世尊曰:「諸法之本,如來所宣。唯願世尊為諸比丘說此妙義,諸比丘從如來聞已,便當受持。」爾時,世尊告諸比丘:「諦聽!諦聽!善思念之,吾當為汝廣分別說。」

諸比丘對曰:「如是。世尊!」諸比丘前受教已。

世尊告曰:「若有比丘正身正意,結跏趺坐,繫念在前,無有他想,專精念安般。所謂安般者。若息長時,亦當觀知我今息長;若復息短,亦當觀知我今息短;若息極冷,亦當觀知我今息冷;若復息熱,亦當觀知我今息熱。具觀身體,從頭至足皆當觀知。若復息有長短,亦當觀息有長有短,用心持身,知息長短,皆悉知之,尋息出入,分別曉了。若心持身知息長短,亦復知之,數息長短,分別曉了。如是,諸比丘!名曰念安般,便得具足,成大果報,諸善普至,得甘露味,至無為處,便成神通,除諸亂想,獲沙門果,自致涅槃。是故,諸比丘!常當思惟,不離安般念,便當獲此諸善功德。如是,諸比丘!當作是學。」

爾時,諸比丘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2.修任何法門都要有要訣,修安那般那法門亦無別,一要守戒律,二要少欲知足,三要勤精進思維,四要有體知安那般那守意要法念,五要有安那般那各法都能知解。

故《雜阿含經》中世尊開示云:如是我聞:一時,佛住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

爾時,世尊告諸比丘:「有五法,多所饒益修安那般那念。何等為五?住於淨戒波羅提木叉律儀,威儀行處具足,於微細罪能生怖畏,受持學戒,是名第一多所饒益修習安那般那念。復次,比丘!少欲、少事、少務,是名二法多所饒益修習安那般那念。復次,比丘!飲食知量,多少得中,不為飲食起求欲想,精勤思惟,是名三法多所饒益安那般那念。復次,比丘!初夜、後夜不著睡眠,精勤思惟,是名四法多所饒益修那般那念。復次,比丘!空閑林中,離諸憒是名五法多種饒益修習安那般那念。」

說此經已,諸比丘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3.安那般那念入出息

安那般那觀十六行念入出息,得煖法、頂法、忍法、世間第一法,苦法忍乃至無學盡智,是名清淨,是十六分中初入息分。六種安那般那行,出息分亦如是,一心念息入出若長若短,譬如人怖走上山若擔負重若上氣,如是比是息短。若人極時得安息歡喜,又如得利從獄中出,如是為息長。一切息隨二處,若長若短處。是故言息長息短。

是中亦行安那般那六事:念諸息遍身,亦念息出入,悉觀身中諸出息入息,覺知遍至身中,乃至足指遍諸毛孔如水入沙。息出覺知從足至髮遍諸毛孔亦如水入沙。譬如囊入出皆滿,口鼻風入出亦爾。觀身周遍見風行處,如藕根孔亦如魚網。復心非獨口鼻觀息入出,一切毛孔及九孔中,亦見息入息出,是故知息遍諸身除諸身行。

亦念入出息,初學息時,若身懈怠睡眠體重悉除棄之,身輕柔軟隨禪定心受喜。亦念息入出,除懈怠睡眠心重,得心輕柔軟,隨禪定心受喜。復次入息念止中竟,次行痛念止已得身念止,實今更得痛念止實受喜。復次已知身實相,今欲知心心數法實相,是故受喜。

亦念息入出愛樂,亦念息入出是喜增長,名為樂。復次初心中生悅是名喜,後遍身喜是名樂。復次初禪二禪中樂痛名喜,三禪中樂痛名受樂受諸心行。亦念息入出,諸心生滅法,心染法心不染法,心散法心攝法,心正法心邪法。如是等諸心相名為心行,心作喜時亦念息入出先受喜,自生不故作念心故作喜。

問曰:何以故故作喜?答曰:欲治二種心,或散心或攝心,如是作心得出煩惱,是故念法心作喜。復次若心不悅勸勉令喜,心作攝時亦念息入出,設心不定強伏令定。如經中說。心定是道,心散非道。心作解脫時,亦念息入出。若意不解強伏令解,譬如羊入蒼耳,蒼耳著身。人為漸漸出之,心作解脫諸煩惱結亦復如是,是名心念止作解脫。

觀無常亦念息入出,觀諸法無常、生滅空、無吾我,生時諸法空生,滅時諸法空滅。是中無男、無女、無人、無作、無受,是名隨無常觀。觀有為法出散,亦念息入出無常,是名出散。諸有為法現世中出,從過去因緣和合故集,因緣壞故散。如是隨觀,是名出散觀。觀離欲結,亦念息入出。心離諸結,是法第一。是名隨離欲觀,觀盡亦念息入出。諸結使苦在在處盡,是處安隱,是名隨盡觀。觀棄捨亦念息入出,諸染愛、煩惱身心、五陰諸有為法棄捨,是第一安隱。如是觀,是名隨法意止觀。是名十六分。

 

八、實修前認識「悉檀」相

「悉檀」者梵語 siddhānta,是建立走入如來藏之目標、方法、道路,即對於學說、條理要搞懂。Siddhānta如英文所說─established end , final end or aim or purposeestablished end or truth, dogma(教條、學說), axiom(公理)。佛經上意譯作成就、宗、理等。即是佛化導眾生之教法可分四個範疇,即:世界、各各為人、對治、第一義等四悉檀。略稱作四悉。即佛以此四法遍施一切眾生,故稱四悉檀。
   據《大智度論》所載,佛之教法有種種差別,若總其教說,則有四悉檀之別,皆為實義而不相違背。

(1)世界悉檀─悉檀,為成就之義。謂佛先隨順凡情,以人我、樂欲等世間之假名而說世間教法,以成就眾生之佛道,即隨順世間之法,而說因緣和合之義;亦即以世間一般之思想、語言、觀念等事物,說明緣起之真理。例如,人類係由因緣和合而存在,故非為實體。以人存在本是一般世俗之見,乃說適合世俗之法以隨順眾人,令凡夫喜悅而得世間之正智,故此悉檀又稱樂欲悉檀。

(2)各各為人悉檀─略作為人悉檀。是佛化導眾生之教法可分四個範疇(即四悉檀),為人悉檀。乃佛應眾生之根機與能力不同,而說各種出世實踐法,令眾生生起善根,故又稱生善悉檀。即應眾生各別之根機與能力,而說各種出世實踐法,令眾生生起善根,故又稱生善悉檀。

(3)對治悉檀─又作斷惡悉檀。指佛隨應眾生之心病,而以法藥對治眾生各自之煩惱惡業。亦即應病與藥,如為破貪欲而說不淨觀,為破瞋恚而說慈悲觀,為破常見而說空教,為破斷見而說有門,此等皆為對治眾生之妄執與煩惱而說種種法,以成就破執滅惡之利益。即針對眾生之貪、瞋、癡等煩惱,應病而予法藥。此係為滅除眾生煩惱與惡業之教;以其能斷眾生諸惡,故又稱斷惡悉檀。

(4)第一義悉檀─又作入理悉檀。即佛以善巧,依第一義來詮明一實中道之理,令眾生斷惑證理,稱為第一義悉檀。即諸佛化導眾生之法,計有四種範疇,各成就其義,互不違背。其中第一義悉檀,即一切論議語言悉可破散,諸佛及辟支佛、阿羅漢等所行之法則真實而不可破散,超過語言之道,心行處滅。第一義悉檀又分為可說、不可說二種:(1)以諸佛等所得之法為不可說。(2)以「一切實、一切非實、一切實亦非實、一切非實非不實」等四句闡說諸法實相,是為可說。若配天台宗化法四教之四諦,第一義悉檀可配於圓教之無作四諦。故第一義悉檀即破除一切論議語言,直接以第一義詮明諸法實相之理,令眾生真正契入教法,故又稱入理悉檀。
 《法華經玄義》舉出可說與不可說二種為第一義悉檀。可說者,乃為「一切實、一切非實、一切實亦非實、一切非實非不實」四句。不可說者,則為諸佛所證得之理。可將四悉檀配於天台宗之藏、通、別、圓四教之四諦,即:世界悉檀配於藏教之生滅四諦、為人悉檀配於通教之無生四諦、對治悉檀配於別教之無量四諦、第一義悉檀配於圓教之無作四諦。此外,禪經中所說之四隨即指四悉檀。

九、《楞伽禪門悉曇成就法門

修行者雖有諸多法門入真如門,但要成就楞伽經所提到的證入「如來藏」,是要用什麼特殊法門?就是除要依打坐、禪修外,再加上悉曇咒語,此即是《楞伽禪門悉談成就法門》。悉談者是梵字siddhaj又作悉曇、悉旦、肆曇、悉檀、七旦、七曇,意譯作成就、成就吉祥,即指一種梵字字母,乃記錄梵語所用書體之一。悉曇總稱有關印度之聲字,亦與「聲明」、「毘伽羅論」等同義,毘伽羅論Vyākarana為梵語文法書,是印度婆羅門之聲明。古印度聲明「根本處所」有四論,即梵王百萬頌、帝釋十萬頌、迦單沒羅仙一萬二千頌、波膩尼仙八千頌;註釋凡五論,即字體根栽聲明論三百頌、聲明略本頌一千頌、八界論八百頌、聞釋迦論一千五百頌、溫那地論二千五百頌。

世尊未入滅前已有悉曇文字,此部份可以參閱《密教悉曇》欄內文章。在世尊入滅後千年,約西元第六、七世紀時,悉曇文字盛行於五印度,業已傳播及附近各國,如尼泊爾、西藏、孟加拉、錫蘭等國。我國於南北朝時,悉曇文字經由譯經者傳入,並受國人接納學習;唐代有義淨大師之梵語千字文、智廣三藏之悉曇字記、一行阿闍梨之字母表各一卷等著作。悉曇亦約於日本奈良朝以前傳至日本。在我國,梵字之書體及字母稱作悉曇,而稱梵語文法、語句解釋等為梵音或梵語,以此加以區別。但日人除了稱梵字之書體為悉曇外,更廣泛地包含梵語書法、讀法、文法等。

楞伽經《禪門悉談章》序云:「諸佛子等合掌至心聽,我今欲說「大乘楞伽悉談章」。悉談章者,悉談昔大乘在楞伽山,因得菩提達摩和尚(Bodhidharma?~535意譯作道法),宋家元年(南宋)從南天竺國,將楞伽經來至東都,跋陀三藏法師奉諮翻譯。其經總有五卷合成一部,文字浩意義難知,和上慈悲廣濟郡品(),通經問道識攬懸宗,窮達本原皆蒙指受。又蒿山會善沙門定慧翻出悉談章,廣開禪門不妨慧學,不著文字並合秦音。彼與鳩摩羅什法師通韻,魯留盧樓為首。

1.   頗邏墮 頗邏墮。第一捨緣清淨座,萬事不起真無我,直進菩提離因果,心心寂滅無殃禍,念念無念當印可。摩底利摩 魯留盧樓 頗羅墮。諸佛子!莫嬾墮,自勸課,愛河苦海須度過,憶食不常被餓。木頭不攢不出火。耶羅邏端坐,娑訶耶 莫臥。

2.     只領盛 只領盛。第二住心常看淨亦見亦聞無視聽生滅兩亡由未證從師授語方顯定見佛法身無二性性頂領徑 魯留盧樓 只領盛。諸佛子莫瞋三毒忽起無佛性癡狂心亂惱賢聖眼貪色塵耳縛聽天堂向惡徑盈令今修定娑訶耶 歸正

3.     嗄浪養 嗄浪養。第三看心須併儻,掃垢穢除災障,即色即空會無想,妄想分別是心量,體上識體實無謗,謗底利謗魯留盧樓 嗄浪養。諸佛子!莫毀謗,一切皆有罪業障,他家聞聲不相放,三寸舌根作沒向,道長說短惱心王,心王不了說短長,來生業道受苦殃。羊良良併當淨掃,堂中頃供養。

4.     拂粟質 拂粟質。第四八識合六七,看心心本是禪室,法身身法智非一,五眼六通光慧日,言下便悟實無密,密底利 密魯留盧樓 拂粟質。諸佛子!莫放逸,無始已來居暗室,生死流轉不得出,只為愚迷障慧日,逸粟密 逸粟密 娑訶耶 直實。

5.     曉燎曜 曉燎曜。第五實相門中照,一切名利妄呼召,如已等息貌非貌,非因非果無嗔,性上看性妙中妙,要底裏 要魯留盧樓 曉撩曜。諸佛子!莫瞋,憂悲瞋是障道,於此道門無瞋,澄心須看內外照,眼中有翳須磨曜,銅鏡不磨不中照,遙燎料作好,娑訶耶 莫惱。

6.     按賴畔 按賴畔。第六心離禪門觀,不來不去無崖畔,覺上看覺除定亂,佛子與眾生同體段,本原清淨磨垢散歎,底利歎 魯留盧樓 按賴畔。諸佛子!莫楞看,道上大有羅剎喚,愚人來去常繫絆,染著色塵心僚亂,行住坐臥無體段,在於眾中漫叫喚,得他勸諫即橛難,耶羅邏荼灌,娑訶耶 鈍漢。

7.     普路喻 普路喻。第七圓明大慧悟,四門十八離名數,生滅妙有懸通度,三界大師實難遇,生死涅槃不合渡,愛河逆上不留住,即心非心魔自去,去底利 去魯留盧樓 普路喻。諸佛子!常覺悟,一念淨心無染污,一切魔軍自然去,閭閭屢專注,娑訶耶 大悟。

8.     嗄略藥 嗄略藥。第八禪門絕針酌,不高不下無樓閣,不出不入無城墎,是想顯聲即初學,生心動念勿令著,久坐用功作非作,無樂可樂是常樂,慧燈一照三千墎,定水常清八萬鑠,十方諸佛同開覺,覺底利 博魯留盧樓 嗄略藥。 諸佛子!自在作莫制約,四維上下不可度,住寂涅槃同門廓,甚安樂無著,娑訶耶 等覺。

(待續)

 


[ 《如來藏法門》選讀 ] [ 經典選讀 ] [ 首 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