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24WLOTUS.JPG (4513 bytes)  如來藏法門選讀--
 
    如來藏之真實境界與修證次第(2)

法爾禪修中心 善祥比丘(俗名張玄祥)撰    


八、學什麼法都得歸入「無上菩提」

《大方廣如來藏經》言,凡夫有情之欲、瞋、癡、貪、無明、煩惱乃至皮膚邊際,彼欲、瞋、癡、無明、煩惱藏中有如來藏性。這些佛教經典早已有述說,不是什麼新東西,那大家要修行時,煩惱藏不去怎得無上菩提?還不是迴歸到原點,要專注來去除我法二執,斷一切煩惱。問題是要怎麼來斷,修行人住於戒律來對治身口二業,能不亂造身口二業,然後再得到般若智來治意業,得三業清淨。不得三業清淨,怎能得無上菩提。再細說煩惱者( kleśa),就是見思二惑,一般以貪、瞋、癡三惑為一切煩惱之根源。

菩提者是學無所有、不可得法,學大乘經典者當如是知,如《大般若經》所說:「善現!如幻事句義無所有不可得,菩薩句義無所有不可得亦如是。善現!如夢境句義、陽焰句義、光影句義、空花句義、像句義、響句義、尋香城句義、變化事句義無所有不可得,菩薩句義無所有不可得亦如是。」

所以修大乘法者若不能以無為法而修者,最後都會著魔結尾,又遇到惡知識都不說佛、菩薩、師長、親人、…等,魔都可以化成的、示現的。所以《大般若經》又云:「復次,善現!菩薩摩訶薩惡友者,若不為說魔事魔過。謂有惡魔作苾芻等形像,來至菩薩摩訶薩所,以有所得為方便,說色常無常相可得,說受、想、行、識常無常相可得;…。」

《大般若經》又云,佛言:「憍尸迦!若善男子、善女人等,為發無上菩提心者宣說淨戒波羅蜜多,作如是言:『汝善男子應修淨戒波羅蜜多,不應觀色若常若無常,不應觀受、想、行、識若常若無常。何以故?色色自性空,受、想、行、識受、想、行、識自性空;是色自性即非自性,是受、想、行、識自性亦非自性,若非自性即是淨戒波羅蜜多。於此淨戒波羅蜜多,色不可得,彼常無常亦不可得;受、想、行、識皆不可得,彼常無常亦不可得。所以者何?此中尚無色等可得,何況有彼常與無常!汝若能修如是淨戒,是修淨戒波羅蜜多。』
 

九、阿含經已有述說如來藏

修學佛法離不開戒、定、慧三學,若能依經律論而學,則具足三眼,除身口意三業,斷貪瞋癡三毒。三眼者指肉眼、天眼與慧眼。肉眼(m23sa-cak=us),肉眼能照顯露而無有障礙之有見諸色。天眼(divya-cak=us),天眼能照顯露、不顯露之有障、無障之有見諸色。慧眼(praj#2-cak=us),慧眼能照一切種,若色、非色等所有諸法。現在末法時期眾生,要具足三眼已不可能,但能依增一阿含專持而修,便得總持如來藏今生諸結不盡,下一生便得高才智慧,較不會迷失了。

如《增一阿含經》云:「如是阿含增一法,三乘教化無差別。佛經微妙極甚深,能除結使如流河;然此增一最在上,能淨三眼除三垢。其有專心持增一,便為總持如來藏;正使今身不盡結,後生便得高才智。若有書寫經卷者,繒綵花蓋持供養,此福無量不可計,以此法寶難遇故。說此語時地大動,雨天華香至于膝,諸天在空歎善哉!上尊所說盡順宜。契經一藏律二藏,阿毘曇經為三藏;方等大乘義玄邃,及諸契經為雜藏。安處佛語終不異,因緣本末皆隨順;彌勒諸天皆稱善,釋迦文經得久存。彌勒尋起手執華,歡喜持用散阿難;此經真實如來說,使阿難尋道果成。」

 

十、《出耀經》言及如何觀「如來藏」

修行法門八萬四千,總離不開二大門,一者空門,二者有門。智慧銳利者直取空門,如禪宗諸大德是。若是次等智慧者,宜從如來禪下手,即於八識中不斷識而修,但首先要了解識之生滅法,即動靜根覺滅之六結使,了然後於止觀禪修中,不執識心所現而修斷我法二執。

如《出曜經廣演品》云:「雖復壽百歲,不知生滅事者,人在世間無明自纏不能得解,計百年之中積罪無量,亦復不知生者滅者,雖得出家為道,在如來法中不了生滅,恒在凡夫之地,不至無為也。斯非比丘沙門之業,遠如來藏不近佛篋,是故說曰:雖復壽百歲,不知生滅事也。不如生一日,曉了生滅事者。人之在世觀達諸法一一虛無,生者不知所以生,滅者不知所以滅,一一別之能知根本,臨死之日亦不畏懼無所怖難,所生之處神識不錯,遭賢遇聖聞法得度,是故說曰,不如一日中,曉了生滅事也。」

答言:「大王!一切功德助道之行,舉要言之,以戒為本,持戒為始。若不持戒,乃至不得疥野干身,何況當得功德之身?大王當知!以戒淨故,不斷佛種,成等正覺;不斷法種,分別法性;不斷僧種,修無為道。以持淨戒相續不斷故,功德無盡。」王言:「大師!一切戒善皆無有盡?亦有盡也?」答言:「大王!非一切盡,亦非不盡。何以故?相續斷故有盡,不斷故無盡。」王言:「大師!何者相續斷?何者相續不斷?」答言:「大王!淨戒相續,不中斷故,功德無盡。何以故?凡夫戒者,在所受生,斷故有盡;人中十善所得果報,斷故有盡;欲界諸天福報功德,斷故有盡;色界諸天禪無量心,斷故有盡;無色諸天取入諸定,斷故有盡;一切聲聞學、無學戒,入涅槃際,斷故有盡;辟支佛戒無大悲心,斷故有盡。諸菩薩戒到於菩提,成大悲故,功德無盡。何以故?於是戒中,出生一切凡夫、二乘所有諸戒,如種無盡故,果亦無盡,是故菩提種不可盡。」王言:「大師!如此法身,當依何法作如是觀?」答言:「大王!當依一切眾生煩惱身觀,當依貪欲、瞋恚、愚癡眾生中觀,當依四顛倒見眾生中觀,當依陰.界.諸入中觀,當依地獄、畜生、餓鬼乃至阿修羅等諸身中觀。何以故?此身即是如來藏故。大王當知!一切煩惱諸垢藏中,有如來性湛然滿足,如石中金、如木中火、如地下水、如乳中酪、如麻中油、如子中牙、如藏中寶、如摸中像、如孕中胎、如雲中日,是故我言:『煩惱身中有如來藏。』」

『煩惱身中有如來藏。』所以我們才是趕緊要來修去此煩惱。此段經文,已明白告訴我們應當怎麼修了!?這如來藏法門有別於現下佛弟子在修心養性的任何法門嗎?煩惱障不斷,會妨礙至菩提之道(即聖道),就是說這是無法證得涅槃之煩惱耶。
  《俱舍論》亦言,煩惱障常起而妨礙無漏慧(菩提智慧)之產生,並使不得慧解脫之煩惱,稱為煩惱障。至於離煩惱障時,得慧解脫時,既得滅盡定,然無法得俱解脫之障礙,則稱解脫障(定障)。前者係以染污無知為體,後者則以不染污無知為體。所以行者煩惱障去除後,還得除去所知障,不令起業,也不讓自己生於三界(迷界),故能覆蓋所知之境界而妨礙正智產生之一切煩惱,則稱所知障(智障)。簡單講,是說行者於禪修中執有相見的,都是所知障所涵蓋也。

 

十一、《楞伽經》所說的如來藏

如來藏雖非僅《楞伽經》初說,但於此經中述說甚詳。經云:佛告大慧:「我說如來藏,不同外道所說之我。大慧!有時說空、無相、無願、如、實際、法性、法身、涅槃、離自性、不生不滅、本來寂靜、自性涅槃,如是等句,說如來藏已。如來.應供.等正覺,為斷愚夫畏無我句故,說離妄想無所有境界如來藏門。大慧!未來現在菩薩摩訶薩,不應作我見計著。譬如陶家,於一泥聚,以人工水木輪繩方便,作種種器。如來亦復如是,於法無我離一切妄想相,以種種智慧善巧方便,或說如來藏,或說無我。以是因緣故,說如來藏,不同外道所說之我。是名說如來藏。開引計我諸外道故,說如來藏,令離不實我見妄想,入三解脫門境界,悕望疾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是故如來.應供.等正覺作如是說如來之藏。若不如是,則同外道所說之我。是故,大慧!為離外道見故,當依無我如來之藏。」

佛告大慧:「如來之藏是善不善因故,能與六道作生死因緣,譬如伎兒出種種伎,眾生依於如來之藏故,五道生死。大慧!而如來藏離我我所,諸外道等不知不覺,是故三界生死因緣不斷。大慧!諸外道等妄計我故,不能如實見如來藏,以諸外道無始世來虛妄執著種種戲論諸熏習故。大慧!阿梨耶識者,名如來藏,而與無明七識共俱,如大海波常不斷絕身俱生故,離無常過離於我過自性清淨,餘七識者,心.意.意識等念念不住是生滅法,七識由彼虛妄因生,不能如實分別諸法,觀於高下長短形相故,執著名相故,能令自心見色相故,能得苦樂故,能離解脫因故,因名相生隨煩惱貪故,依彼念因諸根滅盡故,不次第生故,餘自意分別不生苦樂受故,是故入少想定、滅盡定,入三摩跋提、四禪、實諦解脫而修行者生解脫相,以不知轉滅虛妄相故。大慧!如來藏識不在阿梨耶識中,是故七種識有生有滅,如來藏識不生不滅。何以故?彼七種識依諸境界念觀而生,此七識境界一切聲聞辟支佛外道修行者不能覺知,不如實知人無我故,以取同相別相法故,以見陰界入法等故。大慧!如來藏如實見五法體相法無我故不生,如實知諸地次第展轉和合故,餘外道不正見不能觀察。大慧!菩薩住不動地,爾時得十種三昧門等為上首,得無量無邊三昧,依三昧佛住持,觀察不可思議諸佛法及自本願力故,遮護三昧門實際境界,遮已入自內身聖智證法真實境界,不同聲聞辟支佛外道修行所觀境界,爾時過彼十種聖道,入於如來意生身智身,離諸功用三昧心故。是故,大慧!諸菩薩摩訶薩欲證勝法如來藏阿梨耶識者,應當修行令清淨故。大慧!若如來藏阿梨耶識名為無者,離阿梨耶識無生無滅,一切凡夫及諸聖人,依彼阿梨耶識故有生有滅,以依阿梨耶識故,諸修行者入自內身聖行所證,現法樂行而不休息。大慧!此如來心阿梨耶識如來藏諸境界,一切聲聞辟支佛諸外道等不能分別。何以故?以如來藏是清淨相,客塵煩惱垢染不淨。大慧!我依此義依勝鬘夫人,依餘菩薩摩訶薩深智慧者,說如來藏阿梨耶識,共七種識生名轉滅相,為諸聲聞辟支佛等示法無我,對勝鬘說言,如來藏是如來境界。大慧!如來藏識阿梨耶識境界,我今與汝及諸菩薩甚深智者,能了分別此二種法,諸餘聲聞辟支佛及外道等執著名字者,不能了知如此二法。大慧!是故汝及諸菩薩摩訶薩當學此法。」

爾時聖者大慧菩薩摩訶薩復白佛言:「世尊!惟願如來.應.正遍知為我說,善逝為我說,一切法生滅之相,云何如來說一切法念念不住?」

佛告大慧菩薩言:「善哉!善哉!善哉大慧!汝今諦聽當為汝說。」

大慧言:「善哉世尊!唯然受教。」

佛告大慧:「一切法一切法者,所謂善法不善法,有為法無為法,世間法出世間法,有漏法無漏法,內法外法。大慧!略說五陰法,因心.意.意識熏習增長,諸凡夫人依心.意.意識熏習故,分別善不善法。大慧!聖人現證三昧三摩跋提無漏善法樂行。大慧!是名善法。復次,大慧!言善不善法者,所謂八識。何等為八?一者、阿梨耶識;二者、意;三者、意識;四者、眼識;五者、耳識;六者、鼻識;七者、舌識;八者、身識。大慧!五識身共意識身,善不善法展轉差別相續,體無差別,身隨順生法生已還滅,不知自心見虛妄境界,即滅時,能取境界形相大小勝如之狀。大慧!意識共五識身相應生,一念時不住,是故我說彼法念時不住。大慧!言剎尼迦者,名之為空,阿梨耶識名如來藏,無共意轉識熏習故名為空,具足無漏熏習法故,名為不空。大慧!愚癡凡夫不覺不知,執著諸法剎那不住,墮在邪見而作是言,無漏之法亦剎那不住;破彼真如如來藏故。大慧!五識身者不生六道不受苦樂不作涅槃因。大慧!如來藏不受苦樂非生死因,餘法者共生共滅,依於四種熏習醉故,而諸凡夫不覺不知邪見熏習,言一切法剎那不住。復次,大慧!金剛如來藏,如來證法,非剎那不住。大慧!如來證法若剎那不住者,一切聖者不成聖人。大慧!非非聖人,以聖人故。大慧!金剛住於一劫,稱量等住不增不減。大慧!云何愚癡凡夫分別諸法,言剎那不住,而諸凡夫不得我意,不覺不知內外諸法念念不住。」

 

十二、《楞伽經》佛說如何觀不淨如來藏

經云:爾時羅婆那十頭羅剎楞伽王,見分別心過,而不住於分別心中。以過去世善根力故,如實覺知一切諸論,如實能見諸法實相,不隨他教善自思惟覺知諸法,能離一切邪見覺知,善能修行如實行法,於自身中能現一切種種色像,而得究竟大方便解。善知一切諸地上上自體相貌,樂觀心.意.意識自體,見於三界相續身斷,離諸外道常見,因智如實善知如來之藏。善住佛地內心實智,聞虛空中及自身中出於妙聲,而作是言:「善哉,善哉!楞伽王!諸修行者悉應如汝之所修學。」復作是言:「善哉!楞伽王!諸佛如來法及非法如汝所見,若不如汝之所見者名為斷見。楞伽王!汝應遠離心意識,如實修行諸法實相;汝今應當修行內法,莫著外義邪見之相。楞伽王!汝莫修行聲聞緣覺諸外道等修行境界,汝不應住一切外道諸餘三昧,汝不應樂一切外道種種戲論,汝不應住一切外道圍陀邪見,汝不應著王位放逸自在力中,汝不應著禪定神通自在力中。楞伽王!如此等事,皆是如實修行者行,能降一切外道邪論,能破一切虛妄邪見,能轉一切見我見過,能轉一切微細識行修大乘行。楞伽王!汝應內身入如來地修如實行,如是修行者,得轉上上清淨之法。楞伽王!汝莫捨汝所證之道,善修三昧三摩跋提,莫著聲聞緣覺外道三昧境界以為勝樂,如毛道凡夫外道修行者,汝莫分別。楞伽王!外道著我見,有我相故虛妄分別,外道見有四大之相,而著色.聲.香.味.觸.法以為實有,聲聞緣覺見無明緣行以為實有,起執著心離如實空,虛妄分別專著有法,而墮能見所見心中。楞伽王!此勝道法,能令眾生內身覺觀,能令眾生得勝大乘能生三有。楞伽王!此入大乘行,能破眾生種種翳瞙、種種識波,不墮外道諸見行中。楞伽王!此是入大乘行,非入外道行,外道行者依於內身有我而行,見識色二法以為實故見有生滅。善哉!楞伽王!思惟此義,如汝思惟即是見佛。」

爾時羅婆那楞伽王復作是念:「我應問佛,如實行法,轉於一切諸外道行,內心修行所觀境界,離於應佛所作應事更有勝法。所謂如實修行者證於法時,所得三昧究竟之樂,若得彼樂是則名為如實修行者,是故我應問大慈悲如來世尊。如來能燒煩惱薪盡,及諸佛子亦能燒盡,如來能知一切眾生心使煩惱,如來遍至一切智處,如來如實善能知解是相非相。我今應以妙神通力見於如來,見如來已,未得者得、已得者不退,得無分別三昧三摩跋提,得增長滿足如來行處。」

 

十三、祖師禪與如來禪之別

祖師禪者是謂祖師禪,教學者離心意識參,祖師家教離之也。行者當下悟入,真假立分,縱觀八、七、六識,歷歷清楚,惟修心過程是佛來佛斬、魔來魔斬,趕盡殺絕,不留後患,故能如此任運本真,待葛藤斷盡,就能遇緣面境如如,就怕老守空寂,墮入頑空。

如來禪者,即是依妄修妄,此等人要懂得唯識,不然學佛不成反成魔。若依《楞伽經》所述,是要人用心意識參。有如世間聰明賊子,舉家憎惡,人人皆欲逐之。故如來用者,就像家中有如是聰明賊子,舉家多人不能用。只有大智有識者,愛彼聰明,種種勸諭,令其改過從新,然後重用之。而此賊子,雖能壞事,亦能成事,憤勇當先,則有封侯之貴。是以此經,用識心緣境,亦能自悟也,就怕聰明有之,葛籐未明除卻盡,留有餘習不知,後成無限禍源,因戒持不善利故,最後還是淪墜。

古德云,如來禪者,依心意識參。識者分別義,前五隨念分別,意識計度分別,良以眼根對色塵,引起分別之念。但初起一念時,未假名言,謂之眼識。又能引起意識同時作意,計度分別,謂之意識(第六識)。如是聲塵引起者,為耳識。香塵引起者,為鼻識。味塵引起者,為舌識。觸塵引起者,為身識。既從五塵引起,即各緣自分境,前五皆隨念緣性境。唯意識微細分別法塵,謂之計度,三境皆緣,謂性境、帶質境、獨影境。唯識家云:「性境不隨心,獨影唯從見,帶質通情本,性種等隨應」(詳下解釋)

因緣自境名自悟心者,正出凡夫悟心也。因者由也,緣者了別也。自境者,眼識以色塵為自分境。乃至意識以五塵謝落之影法塵,為自分境。由緣自境忽爾醒發,即是凡夫自悟之心也。下明共緣自悟,根即眼等,有生識義,故名為根。離於五根者,謂眼不對色,乃至身不對觸,不用五根為離也。心心所法,和合緣境者,即意識內緣也。心即意識心王,心所即行別境(五五之別)等,五十一個心所法全具,謂意識心王舉動,諸所皆隨,王所和合,共緣內境時。然內境有善惡不等,緣者,即於善惡境,參究體會,豁然惺發,覺照本有,即自悟心也。之後,當以菩提為本,不即不離,觀一切法無所有、不可得即是菩提。梵語菩提,此云覺道,自悟心,即是覺道,故曰能發菩提。

故知如來禪者知眼即是根,謂眼根對色塵時,是用根,爾引起,隨念分別,即名眼識緣境,是為根識皆用。眼既如是,餘五根亦然。若是離於五根者,是不用五根。然既不用五根,亦不用五識。獨用意識王所,內緣法塵,是為共緣也。如是,所緣之境,以別種生之相分為性境,同種生之相分為獨影境,同別兩種生之相分為帶質境。性境、帶質境、獨影境等三說明如下:

所謂性境者─係指真實之境。此境自守其性,並不隨心。即指具有真實體性與作用,由實種子所生起之境。包括第八識之相分(種子、五根、器世間)、前五識及五俱(與前五識之任一者同時生起)意識之相分等。此境有三種不隨心,即:

(1)性不隨─謂其能緣之見分通於善、不善、無記三性,所緣之相分境,唯無記性,不隨能緣之性通於三性。聖人若證得此境,是謂如如,因不隨種、不隨繫轉故。

(2)種不隨─謂見分從自見分種生,相分從自相分種生,不隨能緣之種子而生。種不隨則妄相隨逐之,若不能遇境則有,境過還無,最後還是迷失`於心之所執。

(3)繫不隨─繫,指界地繫。謂所緣境之界地不隨能緣之心。如欲界繫之五識八識及五俱意識緣自界之五塵時,相分與能緣雖為欲界繫,而所緣之五塵非隨能緣而成欲界繫。若能悟得自在是為神用,若不能依戒規範,說繫不隨,僅是嘴巴說而已。經云:石蜜是良藥,若也服者不能消,即是成毒。

獨影境─獨者,簡別於本質;影,為影像,即相分。謂依能緣之心之妄分別而變起之境,別無本質,僅為影像。如第六意識之妄分別變出之龜毛、兔角、空華等,全屬幻影。此境有三種隨心:

(1)性隨心─謂境與能緣之心同一性。

(2)種隨心─謂境與能緣之心由同一種子而生。

(3)繫隨心─謂境與能緣之心同一界繫。


   帶質境─帶質即兼帶本質。謂能緣之心,緣所緣之境,其相分有所依之本質,而不得境之自相。此境係由心、境二者之力合成,居於性境與獨影境之間。如第七識緣第八識見分之相分,及第六識追想過去之形像者。此境有三種通情本。情,為能緣之見分;本,為本質。即:

(1)性通情本,謂如第七識之見分緣第八之見分時,所變之相分無別種生,一半與本質同種生,一半與能緣之見分同種生,若從本質生者,為無覆無記性,若隨能緣之見分生者,則為有覆無記性,其性不定。

(2)界通情本,又稱繫通情本。謂此相分之界地通於本質與見分之界地繫而不定。

(3)種通情本,謂此相分之種子亦隨本質與見分而不定。

《成唯識論》言,總攝諸境有其三類:一者性境,諸真法體名為性境。色是真色,心是實心。此真實法不定隨心三性不定,如實五塵唯無記性,不隨能緣五識通三性故,亦不隨心同於一繫。如第八識是一界繫,所緣種子通三界繫,身在下界起二通時緣天眼、耳。身在上地眼、耳二識見欲界境。二禪已上眼、耳、身識、緣自、地境,識初禪繫,境自地繫,如是等類亦不隨心一種所生。由見、相種各別體故。

二者獨影之境唯從見分。性、繫、種子皆定同故。如第六識緣龜毛、空花、石女、無為、他界緣等所有諸境。如是等類皆是隨心,無別體用,假境攝故,名為獨影。

三者帶質之境。謂此影像有實本質,如因中第七所變相分,得從本質是無覆無記等,亦從見分是有覆所攝,亦得說言從本質種生,亦得說言從見分種生,義不定故。

 

十四、如來之藏十障義分別說

菩薩如何修入如來藏?世尊言:若以法陀羅尼,能得如來藏解脫。何是法陀羅尼?係指於佛之教法聞持而不忘,又作聞持陀羅尼、法總持,為陀羅尼之一。《菩薩地持經》:「云何法陀羅尼?菩薩得如是憶念智慧力,於未曾所聞、未曾修習名句味身,次第莊嚴,次第所應,無量章句,經無量劫,憶持不忘。」

《十地經論》提出有十障可障礙修如來藏法門,《十地經論》印度世親菩薩所著,北魏菩提流支、勒那摩提等譯,略稱十地論,係注釋十地經(華嚴經十地品之別譯)之作。內容係解說菩薩修行之階位,十地融攝一切善法:初三地寄說世間之善法;次四地說三乘修行之相狀;後三地則說一乘教法。

出自《十地論》之十障之義,其名字是何?一、凡夫我相障。二、邪行於眾生身等障。三、闇相於聞思修等諸法忘障。四、解法慢障。五、身淨我慢障。六、微煩惱習障。七、細相習障。八、於無相有行障。九、不能善利益眾生障。十、於諸法中不得自在障。

一、初言凡夫我相障者─此對初地無我真解,以我為障。我有二種,一自在名我,謂八自在,此就用也。又稱八大自在我,即涅槃所含常、樂、我、淨四德中,「我」乃自在無礙之義,大我即如來法身,具足八種大自在,故稱八大自在我。又作八自在、八變化、八神變。即:(1)能示一身為多身。(2)示一塵身滿大千界。(3)大身輕舉遠到。(4)現無量類常居。(5)諸根互用。(6)得一切法無得想。(7)說一偈義,經無量劫。(8)身遍諸處,猶如虛空。

若據《法界次第初門》所載:(1)能小,指以變化力使自他身及世界等為極小微塵。(2)能大,指以變化力使自他身及世界等滿於極大虛空。(3)能輕,指以變化力使自他身及世界等如極輕之鴻毛。(4)能自在,指以變化力使大小、長短等轉化自在。(5)能有主,指以變化力自化為大人、小人,而心無高下,降伏一切,攝受一切。(6)能遠至,指以變化力能到遠處。(7)能動,指以變化力使大地為六種震動或十八種震動。(8)隨意,指以變化力而能一身作多身,多身作一身,山壁直過,履水火,蹈虛空,轉四大,使地作水,使石作金等,皆得如意。

二自實名我,此據體也。意指真實之我,對外道、凡夫之妄我,而謂涅槃之我德為真我。以涅槃所具之八自在乃真實之我故。此外,法藏將「我」分為執我、慢我、習氣我、隨世流布我、自在我、真我等六種,而謂真我具有真如「常樂我淨」之我德。實有二種。一者─理實,所謂佛性。是故經言:我者所謂「如來之藏」。二者─情實,所謂凡夫妄情所立生法自性。論其理實,得之在聖。妄情所立,起之在凡。為別真我,就人以分,故舉凡夫,凡謂生死凡鄙之法,夫謂士夫,凡法成夫,故曰凡夫。此猶我人之別名也,執實名我,取我體狀,目之為相。礙聖名障。

二、邪行於眾生身等障者─此對二地持戒淨行,說彼惡業,以為障也。邪語、邪業、邪命或身邪行、口邪形、意邪形等合稱「三邪形」,或稱反八正道之行為邪行。惡業乖正,目之為邪,集起名行,行起在緣,集必依具。言於生者,即是緣也。言身等者,即是具也。舉身統攝口意二業,故名為等。礙彼戒行,故名為障。

三、闇相於聞等諸法忘者─此對三地聞法之解。說闇為障,心無慧明,故稱為闇。闇狀名相,此是障體。闇心迷境,境謂聞等三慧之法,於此法中,不能照了明記在心,故名為忘。闇鈍障即與所知障俱生,而令聞、思、修之法忘失之障難。其中,若係著於五欲,障蔽定修慧者,稱為欲貪愚;障蔽總持及聞思慧者,稱為圓滿聞持陀羅尼愚。入於第三地時,便能斷除此障,而證得勝流真如。

四、解法慢者─此對四地出世真證,說三地中解心為障,此解當地雖能解法,取相而知,名解法慢。慢故是障,前三地中,以我邪行闇忌為障,今此何故說解為障?彼前三地,世間行故,以福捨罪。四地已上,出世行故,以智捨相,是故不類似也。

五、身淨慢者─此對五地十平等心。以彼四地取淨為障,前四地中,得淨法身,取身淨相,名為我慢。慢故是障,法界性起之心,所具之十種德相,即:(1)平等無依心,(2)性無增減心,(3)益生無念心,(4)用興體密心,(5)滅惑成德心,(6)依住無礙心,(7)種性深廣心,(8)知法究盡心,(9)巧便留惑心,(10)性通平等心。

六、微煩惱習者─此對六地十法平等說,微煩惱現行,指修行求離欲界之人,雖未證果,而於三界煩惱,微細輕薄。五地中取染淨法分別,慢心以之為障。然慢有三,謂上中下。前解法慢以之為上,障於四地下忍之心,身淨為中。障於五地中忍之解,取染淨慢。慢中最下,障六地中上忍之智。六地所除,對前中上而言,故說為微。性是取慢惑障之法,就過說惱。據微煩惱,顯前中上,類亦同然,俱是煩惱。何故前二說為慢乎?為障出世。所除之障,隨道取執,為過輕微,不同前三性相俱違,故約所取以別其障,說為慢矣。就初障慢類後皆爾,然此微是其家殘氣,故名為習。

七、細相習者─此對七地發起勝行,說六地中樂空為障,以六地中得法平等於空樂住,不能即空發起勝行,所以為障。取有為著空為細,細狀名相,家殘氣目之為習。然其所取,雖別空有,執性同故,猶得說為家習也。

八、於無相有行障者─此對八地無功用行,說七地中功用為障。第八地中,報行純熟,捨離功用,名曰無相。望於無相,名功用修,以為有行,礙於無相,故目為障。

九、不能善益眾生障者─此對九地無礙說法,以彼八地不能為障。前八地中,雖能淨土教化眾生,不堪無礙辨才益物,名為不能。以不能故,說之為障。

十、於諸法不自在者─此對十地自在之智,說九地中無智為障。前九地中,雖復無礙辨才說法,未能於佛所知深法照用無礙,名不自在。又復不能受佛如來雲雨說法,降注法雨滅惡生善,名不自在,以不自在故說為障。

(待續)

 


[ 《如來藏法門》選讀 ] [ 經典選讀 ] [ 首 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