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來藏法門》選讀--
如來藏法門(2-2)
--《佛說無上依經 》下卷
二、如來藏即真如門法身
(一)、前言
諸聲聞大阿羅漢得知如來藏法門,於此下卷如來再說修成如來佛之功德相,得如來藏的佛陀,已有諸多善境界,於此經中,我們當得知如來佛有諸功德相,百八十不共法、三十二相、八十種好、六十八法、十力、四種無畏、三種念處、最妙最上十八事、卅三種獨得、…。這些相與智都依修各種善法而成就,所以如來一一舉說。最後世尊告訴諸眾,受持此經有十種法可修,何等為十?一者書寫,二者供養,三者傳流,四者諦聽,五者自讀,六者憶持,七者廣說,八者自誦,九者思惟,十者修行。若經說聲聞法,若經說緣覺法,若經說菩薩法,此經所攝最為第一。
(二)《佛說無上依經 》下卷
梁天竺三藏真諦譯
如來功德品第四
佛告阿難:有百八十不共之法,此是如來勝妙功德,一者三十二相,二者八十種好,三者六十八法。何者三十二相?菩薩修四因緣;一持戒,二禪定,三者忍辱,四者捨財及諸煩惱。修此四因堅固不動,以此業緣得二種相;一者足下平滿,所履踐地悉皆平夷,稱菩薩脚無有坑埳。二者行步平整無有斜戾。
若菩薩種種供養父母師長,種種給濟苦難眾生,去來往反勤行此事,以此業緣得足下輪相,轂輞成就千輻莊嚴(轂輞成就千輻,即佛足下紋樣分明之千輻輪寶妙相,其精巧微妙,非妙業天子所能擬造。)。若菩薩不逼惱他不行竊盜,見他所愛不生貪奪,不自矜高除却憍慢,於師尊長起迎問訊侍立瞻奉合掌恭敬。以此業緣得二種相:一者手指纖長傭直沒節,二者其身方大端政莊嚴。具前三種業因緣故,得足跟長,行前三業更修四攝利益他事,以此業緣手足十指悉皆網密,猶如鵝王。
若菩薩於師父母扶持侍養,自手塗傅蘇油膏藥,按摩洗浴衣飴瞻視,得手足柔軟潤澤細滑,掌色赤好如紅蓮花。
若菩薩修諸善法心無厭惓,增長上上得足踝傭滿,若菩薩修學正法為他演說,往來宣化不生疲極,以是業緣得鹿王
。
若菩薩未得之法勤求欲知,已得之法利他轉化,三種惡業斷塞不起,六塵惡法不染身心,於身病者施其湯藥,於心病者為作良醫,以此業緣得身端直。
若菩薩見怖畏者為作救護,於貧裸者施與衣食,恒懷慚愧遮惡不起,以此業緣得陰馬藏。(陰馬藏相kośopagata-vasti-guhya,又稱馬王隱藏相、勢峰藏密相,如來三十二相之一。陰,男根之意。即佛陀之男根隱藏於腹中而不外現,故稱陰藏。似馬之陰,故稱馬陰藏)
若菩薩護身口意恒令清淨,受施知足用亦知量,施病者藥施貧者財,若有眾生不平等業,乃至受用亦不平等,勸其修行平等之事,以此業緣得身方滿,從橫量等如尼拘類樹。(尼拘類樹nyagrodha,尼拘律樹尼拘律意譯為無節、縱廣、多根。學名 Ficus indica。屬桑科,形狀類似榕樹。產於印度、錫蘭等地,高十公尺乃至十五公尺,樹葉呈長橢圓形,葉端為尖狀。由枝生出下垂氣根,達地復生根;枝葉繁茂而向四方蔓生,然其種子甚小,故佛典常用來比喻由小因而得大果報者;或為覆物之譬喻。)
若菩薩方便巧修諸勝善法,無中下品恒令增上,以此業緣得身毛上靡右旋宛轉。
若菩薩自性利根多思惟義,親近智者值善知識,於尊長處灑掃清淨,於尊長身洗持按摩,於支提(caitya塔廟、方墳)處除去糞穢,客塵煩惱不令污心,以此業緣得一孔一毛皮膚細滑不受塵水。
若菩薩衣服、飲食、車乘、臥具,諸莊嚴物歡喜施與心無悔悋,以此業緣得身金色圓光一丈。
若菩薩軟美飲食廣施無限,令多眾生悉得飽足,以此業緣得七處滿。(七處平滿相又作七處隆滿相、七處滿足相。如來三十二相之一,謂佛兩足下、兩手及兩肩、頸項等七處,皆平滿端正,柔軟微妙。此係佛於因位時,不惜施捨,不計福田非福田,所感得之妙相;乃表佛斷盡七隨眠,具足七聖財,令一切眾生得滅罪生善之益的一種德相。)
若菩薩見善眾生欲興善法,同其正業為其尊導,安立善中除斷惡事,以此業緣得師子臆。
若菩薩於眾生中為利益事修四正勤,如師子王心無所畏,以此業緣得二種相,一者兩肩平整兩腋下滿,二者兩臂圓直如象王鼻立過于膝。(四正勤catvāri prahānāni,四正勤即:(1)為除斷已生之惡,而勤精進。(2)為使未生之惡不生,而勤精進。(3)為使未生之善能生,而勤精進。(4)為使已生之善能更增長,而勤精進。以一心精進,行此四法,故稱四正勤。)
若菩薩離兩舌業,於怨憎中作和合語,行四攝法攝取眾生,思惟深義修平等慈,以此業緣得二種相,一者口四十齒齊密不疎白猶珂雪,二者得四牙相如月初生。(行四攝法,即:(1)布施攝(d2na-sa3graha),即以無所施之心施作法施與財施。若有眾生樂財,則布施財;若樂法,則布施法,令起愛樂之心而受道。(2)愛語攝(priya-v2dita-sa3graha),依眾生之根性而善言慰喻,令起愛樂之心而受道。(3)利行攝(artha-cary2-sa3graha),行身口意善行,利益眾生,令起愛樂之心而受道。(4)同事攝(sam2nqrthat2-sa3graha),又作同利、同行、等利、等與,親近眾生同其苦樂,並以法眼見眾生根性而隨其所樂分形示現,令其同霑利益,因而入道。)
若菩薩見諸眾生有所須欲,稱心施與若財若法,以此業緣得二種相,一者師子頤、二者頸圓淨,若菩薩守護眾生如視一子,多生信心慈念無量,廣施醫藥無穢濁心,以此業緣得二種相,一者咽喉具足千脈,以受美味津液流潤,二者身鉤鎖骨如那羅延。(那羅延N2r2ya5a,乃具有大力之天神,意譯為堅固力士、金剛力士、鉤鎖力士、人中力士、人生本天。)
若菩薩自行十善教他修行,見修行者歡喜讚歎,大悲無量憐愍眾生,發弘誓心攝受正法,以此業緣得二種相,一者有欝尼沙頂骨涌起自然成髻,二者舌廣薄長如蓮華葉。(十善法:(1)不殺生,(2)不偷盜,(3)不邪淫,(4)不妄語,(5)不兩舌,─離間語,(6)不惡口,(7)不綺語,(8)不貪欲,即貪愛、貪取、慳貪,(9)不瞋恚,(10)不邪見,是為十善。)
若菩薩恒說實語、愛語、美語,敷演正法不使顛倒,以此業緣得梵音聲如迦陵頻伽,妙響深遠如天鼓振。(正法者sad-dharma,指真正之佛法,亦即佛陀所說之教法,又作白法(0ukla-dharma)、淨法,或稱妙法。凡契當於佛法正理之法,皆稱正法,如不取不著之法門、大菩薩之法。正法有世俗、勝義之別,世俗正法指名句文身,即經律論;勝義正法則指聖道,即無漏之根、力、覺支、道支等卅七道品。又俱舍論卷二十九以為世尊正法之體有教、證二種;教正法,指佛所說之經律論三藏;而三十七品等菩提分法,則為證正法。換言之,教正法即世俗正法之體,證正法即勝義正法之體。)
(迦陵頻伽鳥kalavi{ka,略稱頻伽鳥,意譯作好聲鳥、美音鳥、妙聲鳥。此鳥產於印度,本出自雪山,山谷曠野亦多。其色黑似雀,羽毛甚美,喙部呈赤色,在卵殼中即能鳴,音聲清婉,和雅微妙,為天、人、緊那羅、一切鳥聲所不能及。緊那羅Ki3nara意譯作疑神、疑人、人非人。此神形貌似人,然頂有一角,人見而起疑,故譯為疑人、疑神。彼具有美妙的音聲,能歌舞。)
若菩薩起慈敬心觀諸世間如父如母,不起三毒(貪瞋癡)視諸眾生,以此業緣得二種相,一者眼瞼青好如優鉢羅華,二者眼睫紺焰猶如牛王。(優鉢羅華 utpala,即睡蓮,意譯作青蓮花。屬睡蓮科。又作烏鉢羅花、漚鉢羅花、優鉢剌花、殟鉢羅花。)
若菩薩見善眾生修三學法(戒、定、慧三學),稱讚其美不起毀呰,見有謗者遮制(制戒)守護,以此業緣得白毫相,當於眉間右旋上靡。
復次阿難!菩薩修行四種正業,得三十二相,一者決定無雜,二者諦觀微密,三者常修無間,四者不顛倒行。第一業緣得足下平滿,第二業緣得九種相,一者足下輪相,二者足踝傭滿,三者手足十指網密,四者皮膚細軟,五者得七處滿,六者兩肩平整兩腋下滿,七者臂傭圓,八者舌廣長,九者師子臆。第三業緣得五種相:一者指纖長,二者脚跟長,三者身端不曲,四者橫竪量等,五者頸圓淨。第四業緣得諸餘相。(無間─即無間道2nantarya-m2rga,間即礙或隔之義,是說以觀真智理,不為惑所間礙、間隔。煩惱尚存,於後念得擇滅之理,故煩惱與擇滅間更無間隔,稱無間;擇滅者是涅槃異名。即以智慧之簡擇力,以正確之判斷力而得之滅諦涅槃。)
復次,阿難!若十方一切眾生俱行十善,如此功德更百倍增長,以此業緣,惟得菩薩一毛之相入一切毛,功德更百倍增,然後能得菩薩一好入一切好,功德更百倍增,然後能得菩薩一相入一切相功德,離白毫相離欝尼沙,如是功德更增百倍得白毫相,又增百倍得欝尼沙相,入欝尼沙功德千倍增長,得如來商珂不共之法相好所攝,因此相好,如來一聲遍滿十方無量世界。阿難!是三十二相有三因緣不可思議,一者時節不可思議,修行數滿三阿僧祇劫,二者心樂不可思議,為安樂利益一切眾生故,三者品類不可思議,修一切善離一切惡,是種類無窮故,是故如來身具相好不可思議。(三阿僧祇劫─asa3khya,意為無量數、無央數,三個無數劫時間;阿僧祇劫,為極長遠之時間名稱,有大、中、小三劫之別。為菩薩修行成滿至於佛果所須經歷之時間。又作三大阿僧祇劫、三劫阿僧企耶、三阿僧企耶、三僧祇、三祇、三無數大劫、三無數劫、三劫。)
阿難!何者如來八十種好?一者無見頂,二者頂骨無頦,三者額廣平正,四者眉高而長,形如初月紺琉璃色,五者廣長眼,六者鼻高圓直孔不現,七者耳廣厚長輪埵成就,八者身堅實如那羅延,九者身分不可壞,十者身節堅密。
十一者身一時迴如象王,十二者身柔軟,十三者身不曲,十四者身常少,十五者身潤澤,十六者身自持不逶迤,十七者身分滿足,十八者識滿足,十九者容儀備足,二十者威神遠振。
二十一者一切處不背他,二十二者住處安無能動者,二十三者面部如量不大不長,二十四者廣姝,二十五者面淨如滿月,二十六者面具足滿,二十七者正容貌不壞色,二十八者儀容如師子,二十九者進止如象王,三十者行法如鵝王。
三十一者頭如摩陀那果,三十二者足趺厚四指,行時印文現,三十三者爪如赤銅色高薄圓潤,三十四者膝骨堅著圓好,三十五者指文莊嚴,三十六者脈理深,三十七者手文明直,三十八者手文長,三十九者手文不斷,四十者手足如意。
四十一者手足赤白如蓮華色,四十二者孔門相具,四十三者步無廣狹,四十四者腰圓大,四十五者腹不現,四十六者齊文如盤蛇右轉圓深,四十七者毛色青紅如孔雀項,四十八者毛潔淨,四十九者毛右旋,五十者口出無上香。
身毛皆香氣,五十一者脣色赤潤如頻婆果,五十二者舌色赤,五十三者舌形薄,五十四者一切樂觀,五十五者隨眾生意和悅與語,五十六者於一切處無非善語,五十七者先與語,五十八者隨眾音聲不過不減,五十九者隨眾語言而為說法,六十者說法不著。(頻婆果─頻婆樹之果,梵語 bimba 或 bimbajā,意譯相思樹。其果實為鮮紅色,稱為頻婆果、頻婆羅果,以之為赤色之譬喻。頻婆樹屬喬木類,果實色紅,大如赤小豆。)
六十一者等視眾生,六十二者先見後作,六十三者發一音報眾聲,六十四者次第有因緣說法,六十五者一切眾生眼不能盡觀相,六十六者觀無厭足,六十七者一切聲分具足,六十八者善事顯現,六十九者剛強眾生見即調善,怖畏眾生便得安樂,七十者音聲明淨。
七十一者身不傾動,七十二者身分大,七十三者其身長,七十四者身不染著,七十五者遍身光各一丈,七十六者光照身而行,七十七者其身淨潔,七十八者髮螺不亂其髮長好,髮色光潤猶妙青珠,七十九者手足滿,八十者手足有德相。阿難!是名如來八十種好莊嚴佛身。
阿難!如來有十力。何者為十?一者處非處智力,二者隨業智力,三者定類智力,四者根品智力,五者欲樂智力,六者性類智力,七者至一切處智力,八者宿生智力,九者死生智力,十者漏盡智力。因此智力,如來顯說最大勝處,轉於無上清淨梵輪,於大眾中正師子吼。(佛光辭典言十力即:(1)處非處智力,又作知是處非處智力、是處不是力、是處非處力。處,謂道理。謂如來於一切因緣果報審實能知,如作善業,即知定得樂報,稱為知是處;若作惡業,得受樂報無有是處,稱為知非處。如是種種,皆悉遍知。(2)業異熟智力,又作知業報智力、知三世業智力、業報集智力、業力。謂如來於一切眾生過去未來現在三世業緣果報生處,皆悉遍知。(3)靜慮解脫等持等至智力,又作靜慮解脫等持等至發起雜染清淨智力、知諸禪解脫三昧智力、禪定解脫三昧淨垢分別智力、定力。謂如來於諸禪定自在無礙,其淺深次第如實遍知。(4)根上下智力,又作知諸根勝劣智力、知眾生上下根智力、根力。謂如來於諸眾生根性勝劣、得果大小皆實遍知。(5)種種勝解智力,又作知種種解智力、知眾生種種欲智力、欲力。謂如來於諸眾生種種欲樂善惡不同,如實遍知。(6)種種界智力,又作是性力、知性智力、性力。謂如來於世間眾生種種界分不同,如實遍知。(7)遍趣行智力,又作知一切至處道智力、至處道力。謂如來於六道有漏行所至處、涅槃無漏行所至處如實遍知。(8)宿住隨念智力,又作知宿命無漏智力、宿命智力、宿命力。即如實了知過去世種種事之力;如來於種種宿命,一世乃至百千萬世,一劫乃至百千萬劫,死此生彼,死彼生此,姓名飲食、苦樂壽命,如實遍知。(9)死生智力,又作知天眼無礙智力、宿住生死智力、天眼力。謂如來藉天眼如實了知眾生死生之時與未來生之善惡趣,乃至美醜貧富等善惡業緣。(10)漏盡智力,又作知永斷習氣智力、結盡力、漏盡力。謂如來於一切惑餘習氣分永斷不生,如實遍知。)
阿難!如來有四種無畏。一一切智無畏,二漏盡無畏,三說障道無畏,四說盡苦道無畏。阿難!如來有三種念處,一者正行正念,二者邪行正念,三者雜行正念。阿難!如來又有大悲之法。阿難!如來有十八不共法(即指十力、四無所畏、三念住、大悲等十八種法),一身無過,二口無過,三意無過,四無不定心,五無異相執,六無非知捨,七無欲樂無減失,八無正精進無減失,九無念無減失,十無智無減失,十一解脫無減,十二解脫知見無減,十三身隨智慧行,十四口隨智慧行,十五意隨智慧行,十六窮過去智圓滿,十七窮現在智圓滿,十八窮未來智圓滿。
(十八不共法─:
(1)諸佛身無失,佛自無量劫來,持戒清淨,以此功德滿足之故,一切煩惱皆盡,故於身無失。
(2)口無失,佛具無量之智慧辯才,所說之法隨眾機宜而使皆得證悟之謂。
(3)念無失,佛修諸甚深禪定,心不散亂,心於諸法無所著,得第一義之安穩。以上三法指身、口、意三業皆無過失。
(4)無異想,佛於一切眾生平等普度,心無簡擇。
(5)無不定心,佛之行住坐臥常不離甚深之勝定,攝心住善法中,於諸法實相中不退失。
(6)無不知己捨心,於苦等之受,佛念念之中覺知其生住滅等相,而住於寂靜平等。
(7)欲無減,佛具眾善,常欲度諸眾生,心無厭足。
(8)精進無減,佛之身心精進滿足,為度眾生恆行種種方便,無有休息。
(9)念無減,三世諸佛之法、一切智慧,相應滿足,無有退轉。
(10)慧無減,指佛具一切智慧,又三世之智慧無礙故,於慧無缺減。
(11)解脫無減,佛遠離一切執著,具有為、無為二種解脫,一切煩惱之習悉盡無餘,即於解脫無缺減。
(12)解脫知見無減,佛知見諸解脫相,了了無闇障。
(13)一切身業隨智慧行。
(14)一切口業隨智慧行。
(15)一切意業隨智慧行。以上三項,乃佛造作身、口、意三業時,先觀察得失,後隨智慧而行,故無過失,皆能利益眾生。
(16)智慧知見過去世無閡無障。
(17)智慧知見未來世無閡無障。
(18)智慧知見現在世無閡無障。上三者謂佛之智慧照知過去、未來、現在三世所有一切之事,皆通達無礙。)
阿難!如來獨得如意自在捷疾神通(1),如來獨得無有邊際變化神通(2),如來獨得無量無盡聖神通處(3),如來獨得心自在法(4),如來獨得自在無邊知他心通(5),如來獨得自在無閡天耳神通(6),如來獨得知無色界眾生種別(7),如來獨得通達聖眾般涅槃後(8),如來獨得智慧明了有不定答(9),如來獨得大波羅蜜善能答問(10),如來獨得分別說法無有過失(11),如來獨得開化眾生無有空過(12),如來獨得第一導首(13),如來獨得不可害滅(14),如來獨得金剛三昧(15),如來獨得一切諸法非色非心心不相應如來至知(16),如來獨得無閡解脫(17),如來獨得三不護法(18),如來獨得斷滅習氣(19),如來獨得一切種智(20),如來獨得金剛聚身(21),如來獨得未曾作意一切事成(22),如來獨得一切諸相與處相應明淨具足(23),如來獨得所授記莂無有不定(24),如來獨得於勝負心佛不許可不得見佛(25),如來獨得轉一切種勝妙法輪(26),如來獨得荷負眾生能捨重擔(27),如來獨得入般涅槃復更起心(28),如來獨得修因圓滿無餘(29),如來獨得至果圓滿無餘(30),如來獨得利益他事圓滿無餘(31),如來獨得辯才無盡(32),如來獨得說一切法悉皆如理(33)。
阿難!如來功德略說有六種,一者具足,二者無垢,三者不動,四者無閡,五者利他,六者自在巧能,阿難!云何如來為功德不可思議,一切如來恒河沙劫無邊功德,在於惑地及於淨地,相攝相應未曾相離,無垢無淨不可思議。
無上依經如來事品第五
阿難!如來事有十八,如來無比最妙最上無有及者,令諸眾生起奇特心恭敬供養,此第一事。
因三十二相八十種好而得成就,如來如理通達因果,若沙門婆羅門,說無因果說不平等因果之法,我即制伏令墮負處,此第二事。
因是處非處智力得成,如來知見自業自受,無有自作他受果者,若沙門婆羅門,邪說邪教度業度受,便能制伏令墮負處,此第三事。
因業類智力得成,如來教化顯三種輪,一者神通輪,二者記心輪,三者示教輪,訓導弟子以成聖眾,若沙門婆羅門,有勝負心說違逆法對治正典,便能制伏令墮負處,此第四事。
因禪定智力得成,如來了達上中下根如理為說,令其下種成熟解脫,此第五事。
因根種智力得成,如來知見三品眾生,邪正欲樂如實見已,拔斷惡欲增長善欲,此第六事。
因欲樂智力得成,如來觀知眾生三種,一者麁,二者中,三者妙,令此三人如理得入種種法門,此第七事。
因性界智力得成,如來明見出離道法得解脫果,障閡道法得生死果,令滅障閡道修出離道,此第八事。
因至一切處智力得成,如來明了見宿命事說過去事,為令眾生起厭畏心,若執常見沙門婆羅門,便能制伏令墮負處,此第九事。
因宿生智力得成,如來明見一切眾生死此生彼如理受記,若執斷見沙門婆羅門,便能制伏令墮負處,此第十事。
因生死智力得成,如來自知解脫通達無閡,若增上慢沙門婆羅門,未得羅漢謂言已得,即能制伏令墮負處,此第十一事。
因漏盡智力得成,如來為利益事最上善巧,若有人問如來十力,如實答難除決彼疑,能立自正說,能破他邪說,此第十二事。
因四無畏得成,如來正教,有能修者,有不修者,亦修不修者,如來於此三人無染濁心,此第十三事。
因三念處得成如來佛眼晝夜恒觀一切眾生在勝負處救護濟拔,此第十四事。
因大悲得成,如來如說而行能行能說,此第十五事。
因三不護法得成,如來於諸眾生為利益事,悉皆圓滿無有損減,此第十六事。
因念無忘失得成,如來四威儀中,隨從於理無有失誤,此第十七事。
因滅除習氣得成,如來觀三種法,一者行法得利,二者行法減損,三者行法亦利亦損,離餘二法,如來宣說得利益行,此第十八事。
因一切種智及諸不共法得成,阿難!如是等如來事,汝應知。
阿難!云何如來為事不可思議?阿難!諸如來事無數無量世間眾生不能覺知,雖依語言不能顯現,不可示人令他悟解,一切佛土處無所閡,一切如來隨順平等,過於意境無分別相,猶如虛空無有分別,與法界相稱故。諸善男子,是故佛說如來之事不可思議,行遍一切處,一切處無失,隨行三世處,不滅三寶性,如來住是事中,如來身相不捨虛空性,一切佛土顯現自身,如來言說非音聲性,同其類音而說正法,如來不取心為境界,諸眾生心根性欲樂皆悉通達。
阿難!是名如來為事不可思議,佛說此經已,是此大會中七萬五千菩薩摩訶薩即得證見圓滿法身,復有七萬五千菩薩摩訶薩即得大乘妙光三昧,復有七萬五千菩薩摩訶薩於一切法得無生忍,無數阿僧祇眾生於無上菩提起不退心,無量阿僧祇眾生遠塵離垢得法眼淨,復有無量眾生得增上果。
無上依經讚歎品第六
爾時,阿難於眾會中聞佛說已,歡喜踊躍得未曾有,從坐而起偏袒右肩,右膝著地頂禮佛足,恭敬合掌瞻仰尊顏以清淨心,說偈讚歎:
於諸三世眾生中,如來最尊無譬類;於人法處無等等,是故平等等一切。
所應伏滅悉永除,所應知法悉通達;為智為勝極第一,惟佛世尊更非餘。
有力不怖是實語,如來有力無畏故;世尊大能不損他,即是難思希有事。
善巧方便化眾生,非是險惡心迷醉;眾生邪慢自矜高,世尊折伏令除捨。
若人有力能勝他,謂是世間成口過;若指如來最極尊,此語至真無虛失。
若人依理正問難,無有能使如來屈;如來難伏無闕短,將導眾生至樂處。
四種清淨無過失,此四清淨故不護;具足四辯無窮說,法味充溢飽眾生。
一切法處智無闕,一切念處無減失;於諸眾生等大悲,於諸世法心不染。
通達一切根欲性,已度一切教化法;煩惱品品差別類,敷演種種對治門。
世尊說法最第一,凡夫值佛不開解;無明惑闇所覆蓋,是等極難不可度。
世尊名聞令渴仰,見佛令人喜無窮;佛語能使心清淨,大師正教脫生死。
歎佛能除不吉祥,憶佛令心恒喜樂;覓佛即生大般若,解佛便得成種智。
如來因戒淨無垢,如來因定意澄清;如來因智不可動,如來法海滿甘露。
眾生惛睡佛獨悟,遍視眾生根性欲;眾生放逸如來不,一切眾生平等視。
破結賊法佛已說,魔王幻化佛已除;已示生死是過失,已明彼方無畏處。
若法可度令他得,猶如世尊行大悲;提婆達多為最上,一切眾生施菩提。
我今不能見正行,修此持報世尊恩;若人已到無餘滅,此人猶未報佛恩。
若人能行佛正行,是人唯修自利法;世尊疲極為眾生,無上深恩云何報。
世尊宣說真自法,令人自行教化他;若使如來不出世,惟有苦受逼其身。
一切世間惟惡道,但聞叫喚大音聲;六道受苦悉無異,皆因煩惱所纏裹。
世尊為解眾生結,久受大悲之繫縛;世尊無上大福田,能依佛行正行者。
如我不見善寶窮,若行惡行亦如是;於佛若起悠悠心,此等眾生墮負地。
忽於世尊起怨諍,永處黑闇復何疑;猶如大師識自身,相似大師亦能識。
餘人不能如此識,我今遍禮十方尊;一切功德智力等,世尊示現及法身。
大悲欲使眾生識,是故我今頭面禮;妙色好香視無厭,眾相圓滿超諸色。
三時開敷甚可愛,如是佛華我頂禮;世尊善識無上處,一切險難皆出離。
無迹無聚無虛假,我今頂禮兩足尊;世尊洗濯諸垢污,住於正法功德水。
從本已來內外淨,我今頂禮真淨身;世尊善法自具足,常能為眾作益厚。
廣雨甘露飽眾生,我今頂禮能利他;世間所敬最勝人,此人猶故恭敬佛。
眾惡斷盡善圓滿,我今頂禮最勝尊;無一方便不修學,為愍眾生欲拔濟。
令度生死險難埳,我今頂禮世歸依;頂禮無喻妙色身,頂禮能說甘露法。
頂禮清淨離垢智,頂禮一切功德林。
無上依經囑累品第七
佛告阿難:汝可受持此正法門。爾時,阿難長跪白佛:我今從佛聞此深法,得未曾有頂戴奉持。世尊!當何名此經?云何受持?佛言:阿難!此經名無上依,亦名未曾有,亦名攝善法,亦名清淨行,亦名行究竟。阿難!有十種法受持此經。何等為十?一者書寫,二者供養,三者傳流,四者諦聽,五者自讀,六者憶持,七者廣說,八者自誦,九者思惟,十者修行。阿難!此十種法能持此經,真功德聚無量無盡。
阿難!譬如如意珠王所在之處,一切眾寶悉皆出現,持此經人亦復如是,一切善法皆悉得成。阿難!譬如一切樹林藥草,悉依於地而得生長,善法亦爾,皆因此經而得增長。阿難!譬如一切善法已生現生當生是不放逸之所攝持,不放逸行最為第一。若經說聲聞法,若經說緣覺法,若經說菩薩法,此經所攝最為第一。
阿難!譬如轉輪聖王,若王在世七寶常隨,此經亦爾,若住於世,佛寶、法寶、僧寶種性相續不絕。阿難!汝可展轉廣為比丘、比丘尼、優婆塞、優婆夷、天龍、夜叉、乾闥婆、阿修羅、迦樓羅、緊那羅、摩睺羅伽、人非人等,演說此經。何以故?欲令一切諸眾生類於如來處種善根故。佛說此經已,阿難及大會菩薩摩訶薩,帝釋梵眾護世天等,聞佛所說希有法門,歡喜踊躍信受奉行。
佛說無上依經卷下 (完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