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利用《金剛經》來修行
2003.4.19. 第 5 講(之9) 張玄祥居士 講於 法爾講堂(本篇文章為張玄祥居士所撰,未經同意,請勿引用轉載。)
二、般若波羅蜜行相是什麼?(續)
17.學習般若波羅蜜多有何用?
學佛法就是要學習般若波羅蜜多智慧,若菩薩摩訶薩於此中學習般若波羅蜜多法門,則能成辦一切相智。我們來看下列經文,為什麼學習般若波羅蜜多能成辦一切智?須菩提尊者說:「是菩薩摩訶薩知一切法無生無成辦故!」舍利子言:「何因緣故,一切法無生、無成辦?」須菩提言:「色空故,色生成辦不可得。受、想、行、識空故,受、想、行、識生成辦不可得,…。乃至在內、在外、在兩間法生成辦不可得。舍利子!若菩薩摩訶薩,作如是學般若波羅蜜多,便近一切相智,是菩薩摩訶薩如如近一切相智。如是如是,得身清淨,得語清淨,得意清淨,得相清淨。是菩薩摩訶薩,如如得身清淨,得語清淨,得意清淨,得相清淨。如是如是,不生貪俱行心,不生瞋俱行心,不生癡俱行心,不生慢俱行心,不生諂誑俱行心,不生慳貪俱行心,不生一切見趣俱行心。是菩薩摩訶薩,由不生貪俱行心,乃至不生一切見趣俱行心故,畢竟不墮女人胎中,常受化生,亦永不生諸險惡趣,除為利樂有情因緣,從一佛國至一佛國,供養、恭敬、尊重、讚歎諸佛世尊,成熟有情,嚴淨佛土,乃至證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常不離佛。舍利子!若菩薩摩訶薩,欲得如上功德勝利,當學般若波羅蜜多,不應捨離。」我們開始來說明上面這段經文。
「若菩薩摩訶薩於此中學習般若波羅蜜多法門,則能成辦一切相智。」:這一句話很重要了,一切相的智慧,都可以用你的心意念把它了解,甚至於四無礙解,要懂得一切,為什麼菩薩的智慧那麼大,同樣都是一個人,為什麼有的人智慧那麼的磅礡?有的人智慧就差一點,或根本沒智慧?我們不讀佛經,不知道佛的智慧是那麼浩瀚無量,以為學佛法只要把貪、瞋、癡、慢、疑斷掉就ok了;要成辦一切相智,談何容易。在很多大乘的經典,如《華嚴經》《法華經》《大般若經》裏面講到神通變化,都要能得一切相智,不然一切神變如何獲得。一切神變都有祂的智慧,是怎麼形成?怎麼做到?菩薩這個世界來、那個世界去,是怎麼做到的?這些都是從修學般若波羅蜜多法門,來成辦一切相智的。為什麼學習般若波羅蜜多能成辦一切智?
須菩提尊者說:「是菩薩摩訶薩知一切法無生無成辦故!」:既然一切法無生,無生就是沒有生起,無生無成辦一切智,有生就可以成辦一切智,先學無再來化無為有,因之下面會講:「空即是色、色即是空」,不能把色化成空,你就沒有辦法從空中化成色,這兩者並不是用思考的,當修證到大菩薩的境界,一定可以化一切相為空,從無之間化成有,如觀世音菩薩常常化成一個真人一樣,有血、有肉、有體溫的人跟你在談話,談了半天回頭不見了,這都是般若波羅 蜜多的智慧,知一切法無生無成辦故!
舍利子言:「何因緣故,一切法無生、無成辦?」:因緣會成一切法,怎麼一切法無生、沒有成就、無成辦?當然經無數的磨練,知道佛法當先修習無所住,觀一切法無所有、不可得,得悟空真如性後,無因緣就無法生,有因緣就能成辦一切事。
須菩薩言:「色空故,色生成辦不可得。」:色不是有嗎?怎麼會空呢?因為菩薩已經學到一切法無生、無成辦故!就可以把一切有相化成空,要怎麼化?就要去觀它無相、無性、無性性。色生成辦不可得,是說色要能把它變成有色,色雖是一種物質形象,但其實悟菩提道者當知色生成辦不可得,有沒有生成?有!有生成但是不可得,因為它是幻化不實在的,世間的一切相都是這樣的,包括你的肉體是四大假合的,因緣果報和合而成的一個相,這個肉體等到你的壽命盡了,四大一分離又沒有了。
菩薩觀一切法也是這樣,法既然色空故,色生成辦不可得,受、想、行、識也是空故,受、想、行、識生成辦也是不可得,這些五蘊是因緣和合而成,你要認識它終究是假的,不能讓你真真實實的得到什麼,連色要我們認識它,好像有一個什麼樣子,尚且不能生成辦也不可得,更何況是那種感情的作用、心念的作用、遷業流識,或者是識(心),這些都是虛幻不實在的。
既然五蘊都是空,五蘊生成辦但也是不可得,同理可證,世間的一切法若常、若無常,若樂、若苦,若我、若無我,若淨、若不淨,若空、若不空,若無相、若有相,若無願、若有願,若寂靜、若不寂靜,若遠離、若不遠離,若雜染、若清淨,若生、若滅,若有為、若無為,若有漏、若無漏,若善、若非善,若有罪、若無罪,若世間、若出世間,若屬生死、若屬涅槃,若過去、若未來、若現在,若善、若不善、若無記,若欲界繫、若色界繫、若無色界繫,若學、若無學,若非學、非無學,若見所斷、若修所斷、若非所斷,若在內、若在外、若在兩間、若可得、若不可得,諸法生成辦也都不可得。先觀一切都是空,所以生成辦也都不可得。
「舍利子!若菩薩摩訶薩,作如是學般若波羅蜜多,便近一切相智。」:若能如是學般若波羅蜜多,就會具有一切相的智慧。你把五蘊觀真,你就沒有般若波羅蜜多的智慧,產生不了一切相智。所以禪宗簡單的直指出,對一切相「不即不離」,你就有了知一切境界的智慧,若是沒有「不即不離」的修證,你會被卡住了,你認為是有形有象的境,其實它是無所有、不可得、空,你就起不了那種智慧。
「是菩薩摩訶薩如如近一切相智。」:「如如 」是我們常常在講的,如其我們的自性面對外在似真非真、似假非假的這種境界,能夠不動心就是如如。對世間相能夠如如,你就有近一切相智的智慧;不能做到如如,就沒有近一切相智的智慧。看到什麼眼睛就跟著走了、聽到什麼耳朵就攝受進來了,凡事不能如如,就產生不了一切的智慧。很簡單的看到一件事情,本來是沒事的,有些人就認為是天大事情,為什麼差別會那麼大?因為你執著一切有,就沒有產生一切智慧的相,所以菩薩摩訶薩能如如,也就能近一切相智。
「如是如是,得身清淨,得語清淨,得意清淨,得相清淨。」:本來相沒有什麼清淨、不清淨的,只要身、語、意三業清淨,外相也就清淨了,以觀一切色空、五蘊空、性空、一切世間相空,一切相生成辦、了不可得,這樣就能夠做到身、語、意三業清淨,當然一切相也就清淨了。
「是菩薩摩訶薩,如如得身清淨,得語清淨,得意清淨,得相清淨。」:能如如即得身、語、意三業清淨,如如的話也能得到一切相的清淨了,相的清淨與否,是跟你的身、語、意三業是否清淨有關,三業清淨,自然諸相也就清淨了。
「如是如是,不生貪俱行心,不生瞋俱行心,不生癡俱行心,不生慢俱行心,不生諂誑俱行心,不生慳貪俱行心,不生一切見趣俱行心。」:你要做到身、語、意三業清淨,也能讓諸相也清淨,怎麼去 做呢?下手處就是從下列諸毛病去斷除,讓這些毛病能不生,就能得三業清淨,三業清淨時,外諸相就清淨。貪俱行心、瞋俱行心、癡俱行心、慢俱行心、諂誑俱行心、慳貪俱行心、一切見趣俱行心,這就是我們耳濡目染的貪、瞋、癡、慢、疑;講一些諂媚、使人家生氣、不高興的話,是為諂誑俱行心;慳貪俱行心,是堅固的貪心,這些心也都不起;甚至於一切見趣俱行心,連一切的見性、聞性、嗅性、味性、觸覺性、心性,所有的這些心意念、一切不正常的心態,都不起這些心意識相應,就能得身清淨、得語清淨、得意清淨,最後得外境相清淨。所以又回到原始點了,貪、瞋、癡、慢、疑一切的毛病都不去犯,則身、語、意三業清淨、一切相也清淨。
「是菩薩摩訶薩,由不生貪俱行心,乃至不生一切見趣俱行心故,畢竟不墮女人胎中。」:由以上所言,不生貪俱行心,不生瞋俱行心,不生癡俱行心,不生慢俱行心,不生諂誑俱行心,不生慳貪俱行心,不生一切見趣俱行心,你就沒有那種業緣去感召諸業,也就沒有墮到女人胎中的因緣。
「常受化生」:墮到女人的胎中,當然就會去出生了,不去出生會怎麼樣呢?你就會得化生,欲界天神、色界天神等,都是化生的。我們人與畜牲都是胎生的,有一些是溼生的,屬於蚊、蟲之類的,卵生的有一些如雞、鴉、蛇等動物是卵生。卵、胎、溼、化四生中,諸佛菩薩與天神一樣都是化生的,地獄道也是化生的,鬼神道也是化生,都是用化而生。你要成菩薩也要化生,用蓮花化生,欲界天、色界天、無色界天都是化生,是不經過女人胎中,因為你沒有這種種諸心的毛病,就沒有感召的能力,故也就常受化生。
「亦永不生諸險惡趣。」:諸險惡趣就是地獄道、畜牲道、餓鬼道這三惡道,永遠不會出生到這三惡道裏面去。
「除為利樂有情因緣」:當你修證到如上所說的,身、語、意三業清淨,同時一切相也清淨了,除為利樂有情,有了要去度一切有情眾生的因緣,才再受生為人,行菩薩道。這種人來受生是願力而來,不是心病感召而來。
「從一佛國至一佛國」:若不來人間度眾生,此菩薩就能從一個世界到另一個世界,因為每一世界都有每一尊佛在弘化,從一佛國至另一佛國,佛國也有很多的層次,像阿彌陀佛的西方極樂世界,都是清淨的佛土,沒有三惡道,端視該佛發願的願力而成。若你當菩薩,就要留下來利樂一切有情、來度眾生。不然你就可到處去每一個佛國,從一佛國至另一佛國,遊歷諸佛國中。
「供養、恭敬、尊重、讚歎諸佛世尊,成熟有情,嚴淨佛土,乃至證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常不離佛。」:你會供養、恭敬、尊重、讚歎諸佛世尊,讓一切有情眾生,慢慢的也是能夠學成解脫道,莊嚴佛淨土,乃至有一天你也會成佛,也會證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證得無上正等正覺。修證到無上正等正覺,好像已經很高了,但是有時候還不是果地佛,與果地佛如釋迦牟尼佛者還是有一點距離,因為果地佛是福、德兩足尊,不是只有證到無上正等正覺,果地佛是福、德已經圓滿俱足。而你已經修證到這無上正等正覺,雖然尚未成佛,還是要常不離佛,處處都在佛的旁邊奉侍、再學習。
「舍利子!若菩薩摩訶薩,欲得如上功德勝利,當學般若波羅蜜多,不應捨離。」:為什麼要學習般若波羅密多?就是學習這個基本的可以觀色、受、想、行、識,或者是世間一切相皆空,或者是成辦一切相也皆不可得,這樣就能學習到一切的相智慧,身、語、意三業清淨了,世間一切相自然也就清淨了。你這些心的毛病都沒有了,也就能常受化生,不墮到女人的胎中,十方國土來去自如。
在《華嚴經》或者是其他大乘的經典,釋迦牟尼佛無論是在哪一天宣講佛法,十方國土、微塵剎世界的諸菩薩摩訶薩,都會來聽經聞法。若是你修證到這個境界也是一樣的,哪一尊佛在哪一個世界開演什麼經典,你也會去聽經聞法,從一佛國至另一佛國、來去自如。所以《大般若經》的精神在告訴我們,如何修得空、有不二,要三業清淨,外相自淨,各種的修證之後,才能遨遊十方國土、來去自如,不是只有超越解脫,解脫已經不是在《大般若經》裏面的範圍了。
解脫道是要修學四聖諦、十二因緣觀、卅七道品,你就可以解脫了,因為他有菩提智慧。你若開悟後修菩薩道,以六度波羅蜜多修學,就可以證到八地菩薩的不動地,那個時候也是能解脫了,同時也有點智慧力了。但是還沒有完全能夠證到十度波羅蜜多,後面還有四個波羅蜜,這裏只講到六度,六度波羅蜜就能有這種解脫境界。當然修證十波羅蜜多更是能成大菩薩、如來佛的境界了。十度波羅蜜是六度後面加上方便波羅蜜、願波羅蜜、力波羅蜜、智波羅蜜,圓滿十度波羅蜜多就能成就菩薩道,甚至於最後成佛的境界了。
前面講名相的解釋,沒有給你們交代清楚,怕你們會搞不太懂,也花了不少的時間在說明這些名相。有興趣的可以再上網去看《大般若經》裏面的名相,去抓出來看一看!這些你都懂了,學佛法就很快了,可以觸類旁通,也許你現在聽得有些迷糊,還是把這些名相去思考一下!《金剛經》演講之講義也已經上網路了,也許看了文字會比較完整,也比較有完整的概念。
18.行般若波羅蜜是以方便智去行六度
經云:「若菩薩摩訶薩欲於一切法等覺一切相,當學般若波羅蜜多。如何學般若波羅蜜多?應以無住而為方便安住般若波羅蜜多,所住能住不可得故。諸菩薩摩訶薩應以無捨而為方便圓滿布施波羅蜜多,施者、受者、及所施物,不可得故。諸菩薩摩訶薩應以無護而為方便圓滿淨戒波羅蜜多,犯無犯相不可得故。應以無取而為方便,圓滿安忍波羅蜜多,動不動相不可得故。應以無勤而為方便,圓滿精進波羅蜜多,身心勤怠不可得故。應以無思而為方便,圓滿靜慮波羅蜜多,有味無味不可得故。應以無著而為方便,圓滿般若波羅蜜多,諸法性相不可得故。」
行般若波羅蜜應該怎麼來做?因為行者的智慧有限,雖然道理懂了,但是真正要做的時候卻不能一下子就做到,所以要行般若波羅蜜多來做六度的工作,六度是布施、持戒、忍辱、精進、禪定、般若,我們現在都是在講這個般若波羅蜜,要觀一切法無所有、不可得,但是這個智慧不是每一個人一下子就能夠做到,所以要用方便智去做這六度波羅蜜。
方便波羅蜜是十度波羅蜜的第七個,地上菩薩才有方便智,在度眾生中,在學習去掉內心的一切妄想、習氣、毛病,不能一下子就斷掉,所以就有漸進的用方便法門來學習到法所要做到的,亦即行般若波羅蜜,所以要達到般若波羅蜜多的真實境界,要以方便智去行六度。當然無始劫以來我們一直都在行菩薩道,除了是再來的菩薩,隨時聽到、看到一句話,他就能悟道,而且能夠確實的做到。而我們一般人、小菩薩是做不到,就要學習大菩薩,大菩薩是以方便智來做般若波羅蜜多。
「若菩薩摩訶薩欲於一切法等覺一切相,當學般若波羅蜜多。」:我們修學佛法就是要修證到無上的正等正覺,世間上的一切法,甚至于出世間、出出世間的一切法,在修行過程之間都不去執著它,要用平等觀來觀一切相,要做到對一切法等覺一切相,就要用般若波羅蜜多來觀,要能知這個境界、也能夠離這個境界,要能知、能離就要觀一切法無所有、不可得,這樣就能知、能離。
菩薩摩訶薩對一切法要等覺一切相,對各種境界、方法、經歷,都要用等覺的心去看,心中也就沒有喜、怒、哀、樂,沒有善、惡、是、非分別,沒有對、錯的觀念、、等等,要做到這些就要學般若波羅蜜多。而如何來學般若波羅蜜多?要以方便智去學,應以無住而為方便,安住在般若波羅蜜多,用智慧度到彼岸,是為般若波羅蜜多,要安住在用智慧度到彼岸這個方便法門,也就是《金剛經》裏面所開示給我們的:「應無所住而生其心」,也就是你看到一切相,不要執著它,看到一件事、不要去執著那一件事,這樣也就能超越了,也可以證到般若波羅蜜多,度到彼岸了。
要如何無住呢?一句話、一件事情永遠都放不下,要方便也方便不起來,要放下也放下不了,這個時候就要觀所住的境、能住的心都了不可得,所住就是你所執取的境界,修行中的種種境界、所執著的那個境界,有那個境你會住在那個境上,有一個能執著的心是為能住,可以觀是主觀的心跟外在所產生的那個境界,能住、所住的心都了不可得。
於一切法等覺一切相,就要以般若波羅蜜多去觀它,要以無住,不要住在那個境界上,這就是方便法門,做不到就要以思考的方式,所面對的那個境界,不去執著它就沒有事,只要一執著就度不過去,這就是所住,能住的是我們的心,我們執著它就住了,不執著它那個境界就不成為一個境界。所以所住、能住皆不可得,一切法無自性、皆是空,色相也是空,能夠色生成辦不可得,哪怕一個世間因緣撮合的法,都了不可得,要能去觀一切境界,要以般若波羅蜜多去觀它,要以無住,不要執著在那個境界上,一執著就不能度過那個境界,會感召到哪一天的天神而出生到那裏去。《大般若經》就在告訴我們,所住、能住的心都了不可得。要以無住為方便,才能學習到安住在般若波羅蜜多裏面。
「諸菩薩摩訶薩應以無捨而為方便圓滿布施波羅蜜多,施者、受者、及所施物,不可得故。」:因為所有一切法,六度裏面般若波羅蜜是智慧,若不以智慧來觀其它的五度,有所為就有所執著,所以首先就講到般若波羅蜜多,以般若智慧來觀一切相,無所有、不可得。同樣的道理,諸菩薩摩訶薩應以無捨而為方便,來圓滿布施波羅蜜多,以財布施、以力布施、以無畏布施,眾生有所害怕、有苦難,能夠適時的給予幫助,這就是無畏施,修證越高的大菩薩,無畏施的力量就越大,眾生只要心有煩惱、不能清淨,只要憶念哪一位佛、菩薩,你的內心自然就會清淨。
我們一般修菩薩道,都是以財布施、以力布施為主,要做到無畏施的,要有相當的修證,起碼要地上菩薩以上才有辦法做到。既然要做到圓滿布施波羅蜜多,雖然是要做到捨,但是也以無捨而為方便,為什麼要捨、又不要捨了呢?捨是行捨,行捨就是布施的意思,把你的錢財、將你的力量布施出去,但是反過來講,如果沒有捨,你也不要有罪惡感,也不要認為沒有做到圓滿布施波羅蜜,所以要以無捨而為方便波羅蜜,該捨就捨,有時候不能捨,也沒有關係、也不要耿耿於懷,認為自己修得不好,因為要超越布施波羅蜜多,故有時以不捨而為方便,這與布施波羅波羅蜜有一點不一樣。
你要有智慧,有因緣來捨不得,沒有捨也就算了,不要抱著一種慚愧心,認為沒有完全做好,這樣子你的心就會亂了。再進一步的觀所有一切的財布施、力布施、無畏施,施了以後不要去執著,是為無捨,有捨等於是沒有捨,有布施等於沒有布施,這樣子你才能夠不被這些福報業緣所牽扯,不然你做了很多的布施功德,一定有果報,若是你不能以無捨為方便,下一世還得再來承受這些福報,有時候錢多了就會作怪,所以觀有所布施,要以無捨而為方便波羅蜜,做就做了,做了也就算了,當成沒有做,要觀施者、受者、及所施物都不可得,這就是三輪體空。行施的我、與所布施的物、以及所布施的對象,這三者都不去執著它,亦即三輪體空,沒有什麼可以罣礙的。
這裏告訴我們施者、受者、及所施物都不可得,所以應以無捨而為方便圓滿布施波羅蜜多,若能用無捨而為方便,那就是以般若波羅蜜來做布施波羅蜜多的工作,這是很重要的,都是要用智慧的,雖然做了很多布施的工作,而以般若波羅蜜來觀破它一切無所有、不可得,沒有一個可施的我、沒有一個能施的物、及接受所施的對象,這三者都了不可得,這樣就是在做圓滿布施波羅蜜的工作。
「諸菩薩摩訶薩應以無護而為方便圓滿淨戒波羅蜜多,犯無犯相不可得故。」:修行不守戒就會墮落,因為你修成有漏的功德,但是破戒有破戒的敗筆,所以就會出生做怪里怪氣的妖魔鬼怪。也並非你不受戒,犯了戒就沒有事,那是照樣的,守戒只是告訴你,修行要注意不要去犯這個戒律,不守戒又犯了戒,那是迷糊的去受報,譬如瞋心、愛發脾氣的,你有修行但是不修心、你有布施但是不修心,就會得到阿修羅的果報,阿修羅是住在須彌山的山腳下,靠近海邊的一個阿修羅宮,女的長得很漂亮,男的長得很醜陋,但是忌妒心、鬥爭心很強。修行不守不邪淫戒、或者是不修行,雜交、亂交,這些都會出生做鳥類,空中的鳥類都是隨便亂交,動不動都是雜交、亂交,這些都是不守戒律的果報。
修行的人不守戒律,雖然修行有功德,但是不守清淨戒,犯了淫欲戒,大則做魔王、小的做魔眾男女,這在《楞嚴經》裏面開示的很清楚,所以修行的人最忌諱的就是犯了淫欲戒,因為修行全身都是氣,氣走入骨髓就會發淫欲念,不能自拔的就會犯了淫欲戒,犯了淫欲戒就成了魔王、魔眾、魔女。天魔是欲界最高福報天之外有一魔宮,天魔在管理這些淫欲男女,不要他們跳出欲界,不讓他們守戒清淨,在他的管制之下,鼓勵大家行淫、鼓勵大家雜交,末法時期都是這個樣子,東方文化還好,西方文化在這方面一團糟。
但是回過來講,既然要走入守清淨戒,又沒有辦法一下子做到,因此要以無護而為方便,犯已經犯了,不犯是更好,你要求解脫,要觀犯與不犯戒了不可得,應以無護而為方便,做不到的時候,暫時要能知但做不到,就要暫以方便智來處理。並不能每一個人都完美,但要求得智慧,破解不外乎這淫欲心;如果能夠做到,根本不必去防護這些,即能圓滿守這個戒律,這就是為方便。雖然在守戒沒有守戒的心,自然就很清淨,修得好的沒有男女的分別心,那是最好的行者,有的人分別心還是很強,所以才有這個慾望的想念,看到美色就心慌意亂,看到俊男就迷了心識。
前面這些在守戒之間,你會覺得很痛苦,因為習氣使然,在潛意識裏面,今生所薰習的、前一生所薰習的,很難去分清楚,如果是魔界再來出生的,本身就帶著淫欲心強,從小就是雜交亂來。有的以前很好,今生隨著環境隨波逐流,這就是被環境所淹沒了;所以修學大乘菩薩法,就是要修清淨行,如果是這個都做不到,還是屬於欲界的眾生,搞不好還要墮落到畜牲道裏面去了,甚至是魔道裏面去了。
以大菩薩可以用無護為方便,不必去特加以保護我要守戒,自然就有那種戒律清淨心,不必像一般的凡夫面對境界,強忍著要斷那個境,要阻止那個念頭,因為心還不清淨。既然修證到大菩薩的境界,就能夠無護而為方便,圓滿淨戒波羅蜜多。
為什麼只有講這個淫欲呢?因為淫欲是修行最大的敗筆,是讓你成佛不了、卻會成為魔。貪心當然也是,偷盜、殺生這些都有它的果報,犯了殺,你殺人,人家殺你,這是一報還一報倒還無所謂,犯了淫欲是成為魔王、魔眾、魔女,犯了偷盜會是魑魅魍魎這些鬼神,魑魅魍魎有時候我們會分不清楚,就把它總稱為是鬼神之類,受了人家的供養,因為他們以前也有修行,有一點點福報,但不是真正的修心,犯了殺、盜、淫、妄這些罪,是魑魅魍魎、妖魔鬼怪、魔王、魔眾、魔女,受人家的禮拜,最後果報完了,一失人身、萬劫不復,修行多少是有在修,但卻不是很正確、犯了戒律。
這在我們上一期的網站上已經有登載了,什麼是正法?什麼是邪法?不懂的可以去看一看,修行常常犯戒律的,先去知道以後你大概會怎麼樣?打妄語的,還沒有修證到什麼境界,自認已經修證到了,還沒有果位,自認已經有什麼果位了,這些都是屬於消散鬼、什麼鬼之類的,還會有寄生在草木上,當什麼樹神、、等等的。釋迦牟尼佛告訴我們,只要有一位出家眾,能夠守清淨戒,佛法就不會滅亡,全世界只要有一位守清淨戒,佛法就不會有被毀滅的一天,佛法不是在講這些名相,這些名相只是在講修行過程、因緣果報的轉折點,其實都是在講因果。
有一位出家眾能守清淨戒,佛法就不會滅亡,不是有一位會講得天花亂墜,佛經講得非常好,佛法就不會滅亡,不是這回事情,是守戒的問題,修行不守戒是在修魔道,氣有多強沒有用,那只是在造業,淫欲心特別強,不如做一位凡夫,好好的平淡過一生還不會墮落。
有個人淫欲心很重,有了太太還在外面拈花惹草,想來修心中心法,我叫他先去受戒,他認為不能去受戒,受了戒就不能亂搞了!不受戒,亂搞也是一樣的,果報也是在等著你。這個人後來也不了了之,不敢去受戒,他的氣功力道很強,練得很不錯,沒有用!氣功強、淫欲心也強,修行是修心,不是在修氣功,釋迦牟尼佛告訴我們,淫欲心不斷就像煮沙成飯,有可能嗎?能成為菩薩嗎?
殺、盜、淫、妄這些是四重罪,不管你修什麼道都要去遵守不犯。對於這個戒律,尤其是淫欲戒,一定要守戒清淨。其他的貪、瞋、癡修得不好是你自己的事情,像這種淫欲犯戒你會有對象,不是只有你自己毀滅,還拉別人下去,一失人身、萬劫不復。
剛剛我們所說的淨戒波羅蜜,犯無犯相不可得,大菩薩摩訶薩為什麼犯、與不犯戒都不可得呢?既然已經做到大菩薩了,就不會去犯凡夫的這些戒律,大菩薩所犯的都是為眾生而去犯的;對於這些都要把境界搞清楚、不要誤解了!並非是犯了淫欲戒、或什麼戒,好像都了不可得,這裏所說的犯、與不犯戒,都是高層次的大菩薩摩訶薩法,不是下三界的這些眾生,所犯的這些因緣果報。
「應以無取而為方便,圓滿安忍波羅蜜多,動不動相不可得故。」:菩薩摩訶薩的忍辱法不能翻譯成忍辱,要翻譯成安忍,能夠很安詳的去忍受外在的一切逆境,不是有一個不得已、不甘願的心去忍受外在的一切逆境。又怎麼去圓滿安忍波羅蜜多?應以無取而為方便,對一切境不要去取那個境,對心所起的反感、不痛快、忍耐那種心念,也不要去取,外境是外境,跟你有什麼關係呢?不去相應就跟你沒有關係,所以是能無取為方便。若是內心產生不甘願、忍辱的心,那是你的習氣,為什麼我們看了就無所謂,你看了就不行?那是你心還不清淨。
不管是外境、內心,你要用般若波羅蜜的智慧去觀它,應以無取而為方便,不取外境、不取內心所執著的、所現起的一切不正當的心、有心的忍辱心,你就可以做到無心的忍這外境,而度到彼岸,你能夠修到這樣,外在的逆因緣不管重、不重,不管是罵你的心、吵你的心、衝著你來的心等等的,你都無取而為方便,自然就能夠安忍度到彼岸。因為動、不動相了不可得故,外境的動、內心的動,外境是外境,本來就是動相,內心不甘願的心起動相,這些講起來,其實都是了不可得的。要圓滿安忍波羅蜜多,不要去取內在的心動、不要取外在的境動,因為這些動、不動相皆不可得故。
「應以無勤而為方便,圓滿精進波羅蜜多,身心勤怠不可得故。」:要如何做到精進波羅蜜多?應以無勤而為方便,身心勤怠不可得故,修行過程之間每每會遇到障礙、倦怠,障礙來的時候,丹田氣機被控制了沒有氣感,大則生病,你要精進,精進不起來,腦筋空空一片空白,在這個時候你也不要煩惱,因為身心勤怠不可得,你用功也是一樣,不用功、懈怠也是一樣,不如就休息幾天。當碰到修行障礙的時候,不行就躺在床上,安詳的去承受,但是永遠也不會退轉,等到因緣果報過去了,三天、五天過去了,我精神又來了、又可以精進了,或者是躺在床上之間也不灰心、喪志,雖然色身很痛苦,但是心靈卻很安詳,在等待時機,因為一切法都是因緣果報,都是無常的,三天、五天這些境界就會過去了,到時候我又是生龍活虎起來了,所以當面臨懈怠也不必擔心。
懈怠有懈怠的道理,在懈怠之間我可以學習安忍,我可以學習不生一法的無生法忍,也不要執著一定要精進,好像沒有精進就有一點罪惡感,隨時能保持一個心的平靜就是精進。在二六時中、或在十二時辰之間,睡覺、清醒之間,都能管住我的心意念,不會去犯一些錯,夢中與非人行淫、或者是夢中識神跑出去害人,這些都是精進,攝受不了心才會有這些現象,沒有修到一個層次,才會有外緣來干擾,終歸一句話,就是你內心的種子亂七八糟太多,還沒有斷除,才會有這些現象。既然要圓滿精進波羅蜜多,要用智慧去觀它,應以無勤而為方便,不一定要天天那麼用功,情況好、精神好就多用功一些,障礙來了、情況不好就少用功一些,這都是方便。
修行不是一步登天,有的同學修學很快,修心中心法第一座、第二座就有很大的反應,但是要去除掉自身的習氣毛病的心,就是一、二十幾年都搞不好,所以我們學佛法要注意,有氣感是一個手段、也是一個方法,來幫助你修行,最後總是要用它來修心,要把你的心完全能夠轉換過來,悟到清淨的自性,沒有真氣根本不用打坐修行,若氣進不了腦筋裡怎麼修行?隔靴搔癢,卻搔不到癢處。
在修圓滿精進波羅蜜多的時候,就要以般若智慧去觀,應以無勤而為方便,有努力用功、或者不努力用功都好。當然,不能無緣無故的不努力用功,很想用功,就是提不起精神來,不是心被控制、就是色身被控制、氣被控制,沒有那個心修行。有的人還會搞得坐下來卻坐不住,這就是遇到了障礙,平時很簡單可以安心的靜坐,今天卻坐不住了,這都是外來的障礙。了知了以後,不用功可以嗎!用「不用功」來對抗,看你對我有什麼反應?因此就要觀身心勤怠不可得故,不必那麼罣礙,能用功就多做一些,不能用功就少做一點,甚至于不做了,這樣也都很自在,菩薩要有這種智慧。
但是能不能突破這種困境,讓我現在懈怠、不精進,不突破也沒關係,我就順著緣去學習安忍、無生法忍,無生法忍可以修入空觀,不用一法守真空,來看你對我身心製造什麼困惱?我都無所謂。這種大修行的功夫,只有有智慧的行者才能做到,可以直接進入空無的境界。如果你不想這樣挨打、被修理,而色身被控制的大部分都是丹田,你這時也可以好好的去禮佛、拜佛、用寶瓶氣法,把色身的氣脈打通,外來的一切干擾也都會消逝無影,它就對你也沒有辦法,不與它相應。以般若波羅蜜去觀,只是告訴你不要去管它,身心勤怠都無所謂、了不可得。但是你要對治這個境也可以,要破解它、順著它都可以,最重要還是要以般若波羅蜜多,來圓滿精進波羅蜜。
「應以無思而為方便,圓滿靜慮波羅蜜多,有味無味不可得故。」:如何圓滿靜慮波羅蜜多?應以無思而為方便。禪那(靜慮)有分三個層次1.去惡。2.思維修。3.靜慮。
第一個層次是去惡:因為內心有很多不清淨、骯髒的東西的,開始修的時候心地污垢一大堆,因此要去惡,把不好的東西去掉,盤腿打坐、練氣功,什麼都可以應用,來去除內心的邪惡。
第二個層次是思維修:一直修到了粗的習氣比較淡薄了,可以盤腿靜下來了,這個時候聽經聞法學習到了一些東西,在打坐之中聞思修入三摩地,上面所聽聞的來加以思考,有道理嗎?這樣做對嗎?這樣做能使我的心安住、解脫嗎?還沒有清淨的心,就要以聞思修進入三摩地,三摩地就是正定。
第三個層次是靜慮:當行者心清淨的時候,行者在打坐之間,就會思考問題,自心現答案,這就是靜慮,靜靜的來思慮,哪一件事情,為什麼會是這樣?為什麼會是那樣?神通、心通就是從這裏面來的,能夠知道事情就是從這裏面來的,你看的不準確,就是心還不清淨,所以起不了靜慮的功夫。
但是這樣永遠一直靜慮下去,心一直在動,動久了心會散亂,又怎麼度到彼岸去呢?所以要以般若波羅蜜的智慧來度到彼岸,用什麼呢?應以無思而為方便,不要打妄想、不要再去靜慮,以無思安祥的在那裏、不去罣礙,該發生的就會發生、不該發生的你妄想也會發生。禪修是面對境界來的時候再去做事,所以平時不要胡思亂想,打坐就打坐,早知幾天、早知幾個月會發生什麼事,有甚麼用?
一位同學兩個月前,就知道哪一個同學要發生車禍,天天提心吊膽,結果車禍還是照樣發生了!還感覺他會往生呢!靜慮、心通知道了又怎麼用?也沒有用!還是真發生了,當時昏迷,去醫院後說沒事,回家後身體覺得不對。我剛從南部回來之途中,同學來電叫我去看看,是傷得很嚴重,幫他處理後,最後也沒有往生。所以禪修能知,不如不思、不知,還是要能無思、不靜慮為方便,到時候發生了再來處理,所以用般若波羅蜜多,應以無思而為方便來做這個靜慮。以這個靜慮而言,對於工作、對於這種好奇,想知道什麼事情,在你心清淨之下,不要去問別人,就問你自己,心清淨了,一切境都會現在你心裏面,可以感知這個人怎麼樣?那個人怎麼樣?因此,平時就不要胡思亂想,你心才會安靜、才會平靜。
為什麼不要靜慮、胡思亂想?因為有味、無味不可得故,當有一點消息、或者是沒有一點消息的時候,都一樣的不可得,知道的也不可得、不知道了也不可得,我幹嘛要知道?知道了,我多擔心兩個月;不知道的,到時候我再去處理,不是很好嗎?有些人禪定有一些功夫了,就喜歡拿出來講,這種就是很不清淨、沒有智慧,不然就是要求得名聞利養,講多了遇到有些真正的狀況,大家相信了,這個人有神通!然後供養就來、名聲大了,名聲一大了你就不能修行,天天去搞那些、應付那些人都應付不了!
真正的修行人都是默默的在修行,隨緣度化、哪一個有緣,就來教導他,無緣的看著他也不在意。以對禪定的經歷來講,用般若波羅蜜來方便做到,或者是應以無思而為方便來做這個靜慮,無思你才能對於外面的心念與自己內心的心念,都能夠清楚的了知,若你的心常常亂動、胡思亂想,外面來的心念,錯當作是自己的心念。當你不胡思亂想、體性清淨,與十方虛空同一體性,哪一個人的心念動了、或者是哪一個人的自性怎麼樣了?你都能夠清楚的了知。
大菩薩不去亂動心,不亂動心不是什麼都不知道,大菩薩知道但是不去執著,沒有必要都不去講,當以無思而為方便的時候,你就可以圓滿靜慮波羅蜜多,因為有味、無味了不可得故。
「應以無著而為方便,圓滿般若波羅蜜多,諸法性相不可得故。」:最先講到般若波羅蜜多,最後也是講到般若波羅蜜多。這裏講到應以無著而為方便,來圓滿般若波羅蜜多,無著就是不去執著的意思,以不要住在那個境上而為方便,你看了很多也不要執著在那個境界上,就如做布施、持戒、忍辱、精進、禪定、般若這六度波羅蜜裏面,諸法性相了不可得故。這在上面已經講過了,般若波羅蜜多的自性是無性,所以般若波羅蜜多也是了不可得,修六度波羅蜜多也都是了不可得,什麼都不去執著,這就是你以方便的智慧做到了這六度。對於所現的一切境,用般若波羅蜜的智慧來觀無所著而為方便,開始做不到你就要以方便智觀它無所有、不可得,因為一切法無所得,慢慢的去學習做到。
為什麼行般若波羅蜜多,要以方便來學習六度波羅蜜?就是因為一下子做不到,就以方便智來輔行,方便是第七波羅蜜多。菩薩度化眾生也是要用方便法門,因為眾生要他這麼做,一下子是做不到的,做不到就要用方便,從頭開始來慢慢教導,讓他學習慢慢清淨。或者是教導他一些健康方法,智慧不夠就要用方便法,要用變通的方法,哪一個人根機怎麼樣,都要用適合他根機的方法,根機銳利的講一句話,他就懂了十句話之多,不懂的你就該好好的教導他、好好的培養他;笨手笨腳的就用笨手笨腳的方便方法,菩薩要有能力觀眾生的因緣根機。
19.方便智是以無所得來行般若波羅蜜多
經云:「菩薩摩訶薩安住般若波羅蜜多,以無所得而為方便,應圓滿三十七菩提分法,因三十七菩提分法不可得故。諸菩薩摩訶薩安住般若波羅蜜多,以無所得而為方便,應圓滿三解脫門,三解脫門不可得故。諸菩薩摩訶薩安住般若波羅蜜多,以無所得而為方便,應圓滿四靜慮、四無量心、四無色定,靜慮無量及無色定不可得故。諸菩薩摩訶薩安住般若波羅蜜多,以無所得而為方便,應圓滿八解脫、八勝處、九次第定、十遍處,解脫勝處等至遍處不可得故。諸菩薩摩訶薩安住般若波羅蜜多,以無所得而為方便。應圓滿有尋有伺三三摩地,無尋唯伺三摩地,無尋無伺三摩地,是三等持不可得故。」
上面講了很多的方便法,因為一切法無所有、不可得,方便法也是一樣,這是一個變通的方法,最後還是要以無所有、不可得,來達到般若波羅蜜多的實行。
「菩薩摩訶薩安住般若波羅蜜多,以無所得而為方便,應圓滿三十七菩提分法,因菩提分法不可得故。」:因為用這個無所得而為方便法門,就可以圓滿一切法,修證到三十七道品,也要觀它無所有、不可得,三十七道品是修學小乘解脫法門,即四念處、四正勤、四如意足、五根、五力、七覺知、八正道,一共是三十七道品。四念處是要破掉你身、受、心、法的執著,來證到諸法無我。有了色身的執著,就不能更上前進,故第一要空掉的是我的執著,首先觀破你的色身執著。
四念處是身念處、受念處、心念處、法念處,身念處是要觀身不淨,我們禪修之間也是觀身不淨,身體本來就是不淨,肉身內外污穢、七孔流屎。觀身不淨外,還可以觀身心的變化。受念處是觀受是苦,觀身心的憂、喜、苦、樂覺受,打坐久了,哪裏在酸痛了,是因為起了覺受;心念處是觀心無常,念念生滅,更無常住之時;法念處是觀法無我,因為諸法無自性,法中無我,盤腿打坐時,身體一直痛到通了、雙腳一直酸到通了,最後空掉了色身,你的覺知與剛剛所說的身念處、受念處、心念處相應,你才會根本了悟諸法無我原來是這麼樣子的,以前是這麼執著這個身體是我的,這個念頭是我的、喜歡、所愛、、、、,我們會隨業流轉也都是因為這些無知,以為諸法有我。(有關此部份請參閱網文---四念處禪修法要)
這個時候所修的四念處,對你是一個很好的法,尤其是放不開這個色身的、很執著這個色身肉體是我的,先修四念處才知道身是不淨、受是苦、心是無常、法中無我,心是晃來晃去、變換來變換去。在這時候是修證這個法,悟了以後這又是了不可得,不能抓著這個法不放,不放就不能往前走。所以修了三十七道品時,也要用般若智慧觀它無所有、不可得,把它拋棄了。菩薩摩訶薩安住般若波羅蜜多,以無所得而為方便,應圓滿三十七菩提分法,因三十七菩提分法不可得故。
「諸菩薩摩訶薩安住般若波羅蜜多,以無所得而為方便,應圓滿三解脫門,三解脫門不可得故。」:有朝一日你能開悟後,是地上菩薩了,那時要觀一切法無所有、不可得,用在哪裏呢?用在三解脫門,三解脫門是空、無相、無願三解脫門,沒有修證到這三解脫門,你沒有辦法解脫,不管你氣功有多強都沒有用,要能修學到空觀。
空解脫門:修到空觀的人是很管用的,不用一法可以幫助眾生的疾苦。我們在家菩薩戒法有一條戒律,遇到信眾、親戚、朋友有病,你就要去探病,探病就去探病,你一去探病,他的病就好了,若是你修到空觀了,他的業也可以空掉了,你不要去那裏作法、結手印、念咒,多輕鬆!過幾天他出院了、病好了,要修什麼法?這是無為法,但是你要親身去證到空解脫門,能夠證到空解脫門,一切業力抓不住你,愛恨情仇、恩恩怨怨、有情、無情都抓不住你,芸芸眾生那麼多,每一個都與你有緣、緣聚緣散,也都不被他所轉。
無相解脫門:是更進一步了,就是心空能夠映照一切相而能夠無住,不住在那個境界上,有因而無住、有相而無住、有境界不執著,這個境界就是無相,無相並非什麼形相都沒有,《金剛經》所開示的:「是實相者,即是非相,是故如來說名實相。」所有的相是無相、是非相,用實相觀它空、是無相,它有沒有相?是有的,但是從理地上去觀,它是沒有的。這樣就能證得空、有不二的解脫境界。
無願解脫門:有願(祈望)就容易讓人家乘機而入來轉你的定,還沒有到八地菩薩,不能夠隨便發願,在修三解脫門是六地菩薩而已,六地菩薩修空觀、無相觀、無願觀,然後從這三觀裏面去證到三三昧,證到以後就進入七地菩薩位。在修三三昧的這個時候才是六地菩薩,這個時候不能發願,有願都是為自己能成就什麼的,能有什麼好處的。要到八地菩薩不動地、十地菩薩的時候,才再來發願成佛之願,成佛時要怎麼樣,很多佛在因地菩薩位時發大願,就是在這裡,如阿彌陀佛四十八大願,藥師佛十二大願等。這三個解脫門是很重要的,大乘菩薩的解脫道就是在這裏學到的。
聲聞、緣覺這些聖人的解脫,是從哪裡學習到的?就是修十八空觀、由內空、外空、內外空、空空、大空、勝義空、有為空、無為空、畢竟空、無際空、散空、無變異空、本性空、自相空、共相空、一切法空、不可得空、無性空、自性空、無性自性空,從這十八空觀去理解,雖然色身沒有破,還沒有修到登地菩薩的境界,但是已經能夠解脫了。
同樣在講空,這裏為什麼有空三個解脫門,前面有十八空呢?這是修行層次上的不同。當修證到這三解脫門圓滿了,還是要觀它無所有、不可得。諸菩薩摩訶薩安住般若波羅蜜多,以無所得而為方便,應圓滿三解脫門,三解脫門不可得故。
「諸菩薩摩訶薩安住般若波羅蜜多,以無所得而為方便,應圓滿四靜慮、四無量心、四無色定,靜慮無量及無色定不可得故。」:四靜慮是色界的初禪、二禪、三禪、四禪的境界,是離生喜樂地、定生喜樂地、離苦妙樂地、捨念清淨地,加上四無色定,應再加上無想定就是九次第定;四無量心是慈、悲、喜、捨這四無量心;四無色定是無色界的空無邊處定、識無邊處定、無所有處定、非想非非想處定。
能夠修到這些禪定的境界,自然這種救度眾生的悲願就會起來,你沒有修證到那個境界,這個悲願縱使起來,你也會害怕,行菩薩道並非容易,眾生的業無量無邊、大大小小的,不能修到空證,一碰眾生業就變成你的,你沒有一套功夫,光說要行菩薩道,遇到困難一、兩次,你就會退轉的!若沒退轉,開悟的地上菩薩,不要說證到了無上正等正覺,要知道什麼叫作菩提?什麼叫做自性?什麼是外在因緣?要有能力怎麼化解這些障礙,這慈、悲、喜、捨是菩薩證到這個境界自然生起的。有的人說我為什麼沒有這慈、悲、喜、捨之心?你沒有証到地上菩薩,四無量心怎麼起?要起也沒有那個功夫,三腳貓的功夫是有,可以心通、可以幹什麼的,要化解眾生的業力,他沒有辦法,怎能發心去為眾生承擔痛苦。
四無量心生起也要以般若波羅蜜多去觀它,得是得了,也要觀它是無所得、不可得,對一切不執著就是無所得,不去講它就是無所得,天天在講就是有所得,就是執著不放。若不是為了教學方便,這些文章、名相都是多餘的,《大般若經》600卷,釋迦牟尼佛宣講完了,其實沒有說一句,是方便講到這個境界,修行不講你不懂,所以方便講。《金剛經》也開示了:「若人言,如來有所說法,即為謗佛,不能解我所說故。須菩提!說法者,無法可說,是名說法。」不說眾生又不懂,佛陀也就方便說。有一天你到了佛的境界,喔!原來一切這是無所說。
四靜慮、四無量心、四無色定等證到後觀它不可得故,一切修證到的境界,都要觀它無所有、不可得,這才是般若波羅蜜多的功夫。諸菩薩摩訶薩安住般若波羅蜜多,以無所得而為方便,應圓滿四靜慮、四無量心、四無色定,靜慮無量及無色定不可得故。
「諸菩薩摩訶薩安住般若波羅蜜多,以無所得而為方便,應圓滿八解脫、八勝處、九次第定、十遍處,解脫勝處等至遍處不可得故。」:八解脫亦即八背捨,八種不清淨的煩惱把它拋棄了,就能得到八種殊勝的修行境界。九次第定是四禪八定加無想定,十遍處行者心能?滿世間、出世間、出出世間,十方虛空界等。對這些名相有興趣的,可以回到網站上去看一看。八解脫、八勝處、九次第定、十遍處,解脫勝處等至遍處,要能知、能離,證得後要能觀無所有、不可得,才能步步高升。
「諸菩薩摩訶薩安住般若波羅蜜多,以無所得而為方便。應圓滿有尋有伺三三摩地,無尋唯伺三摩地,無尋無伺三摩地,是三等持不可得故。」:三摩地是正定,初禪境界有這三個層次,尋伺與覺觀一樣,有覺有觀、無覺有觀、無覺無觀等三層次,若不能觀無所有、不可得,當感召入梵眾天、梵輔天、大梵天等三天。修行過程之間初禪有這三種境界,你修證到三摩地,應觀不可得。這在說明,覺觀的現象,此與四念處一樣,觀你身的覺受一樣的,觀它色身才能突破,能夠突破身體的酸痛苦,全身的氣脈才能通,才能捨棄這個肉體,肉身沒有突破、沒有捨棄,而要修什麼是沒有辦法的。
修氣功就是在執著這個色身,氣有多強、有多旺,這些都沒有用的。修佛法就是要修空,修氣功的人只是他身體的氣脈會走得很順;修佛法打坐的行者,氣走哪一條經絡要搞清楚,這才是真正的在打坐修行,不然都是鬼神通,鬼神給你灌氣、氣很滿,整個身體都是氣、也可以看到什麼,那都是著魔了;真正氣通任督二脈可以轉河車,正經十二脈也會走動,奇經八脈連結而成,這時才是開始修心的時候。
外道也是能開悟的,無色界不也是開悟的嗎?只是他不去修六度波羅蜜、沒有去修十度波羅蜜多,沒修般若波羅蜜多智慧,故會執取其所得之境界,這是沒有辦法解脫業力的糾纏,其分野就在這裏而已。你們也不要去分別道教、佛教、天主教、、、等等的教派,無色界天、色界天這些外道,有的到了那個境界,也會去修佛法、會去修般若波羅蜜多智慧。只是一般的外道,身心修到這個境界,認為已經是很好了,死亡的時候不是生天、就是當天神去了,福報受完了又再去輪迴了,差別就在這個地方。其實沒有什麼內道、外道,外道就是內道、外道就是內道,境界都是一樣的,外道的初禪、二禪、三禪、四禪的境界不同嗎?只是修到四禪境界的,再加修四聖諦、十二因緣觀,從心意識抽離出來,或者修三十七道品,破了我們色身的執著,再進入八菩提分,讓心脫離業力的糾纏,這樣就能解脫了。
當你懂得佛法,沒有什麼內道、外道之分,只是以戒律來判斷,哪一個修外道法,他的果報是在哪裏?如果是犯戒,那是不容於佛法的,你要承認它的功德無量,修到了初禪、二禪、三禪、四禪的境界,而不去守清淨戒的,胡作非為的,貪、瞋、癡、慢、疑不斷,搞一些佛經上所說明的魔相、一些色情的,這些都是著魔了。
「如是,諸菩薩摩訶薩安住般若波羅蜜多,以無所得而為方便,應圓滿三明、五眼、六神通、六波羅蜜多、陀羅尼門、三摩地門、如來十力、四無所畏、四無礙解、十八佛不共法、三十二大士相、八十隨好、無忘失法、恒住捨性、一切智、道相智、一切相智、一切相微妙智,如是諸法不可得故。」:從這裏開始所講的境界都是佛的境界,前面是在講菩薩的境界,三明是天眼明、宿命明、漏盡明,三明是外道裏面沒有的,修佛法也只有佛才有的。
天眼明:不受時空的限制,它可以無始劫以來,祂就可以了知眾生的因緣果報,是遍滿十方虛空、三千大千世界、所有一切眾生都在佛的心中,不用去想、不用去動心與否,是無所不觀。
宿命明:只有修証到佛境界的才有這宿命明,所有的世界,不是只有我們這個世界,十方?滿三千大千世界,哪一個世界,何時生?何時滅?都清楚了知,還可以觀這個世界裏面有情、無情的眾生,無始劫以來的因緣果報、恩恩怨怨,也都清楚了知,沒有開始、沒有終了。
漏盡明:煩惱真正的清淨了,沒有什麼煩惱,一般的菩薩、或是小乘的行者,有煩惱的種子,可以不受它的左右,是為漏盡通。諸佛菩薩是沒有煩惱的種子了,所以是謂漏盡明,都是清淨的白業。
五眼:肉眼、天眼、慧眼、法眼、佛眼。五眼具足是佛的境界,須菩提是證到慧眼,慧眼就是證到空,空修證到了就從心空之間,產生一切智慧。法眼是觀一切法、世間法、出世間法、什麼法的來龍去脈、因緣果報,祂都清清楚楚。佛眼是遍滿三千大千世界,所有的一切有情、無情十二類眾生,祂都能了知,這是佛的境界。
六神通:天眼通、天耳通、他心通、宿命通、神足通、漏盡通。
六波羅蜜多:布施、持戒、忍辱、精進、禪定、般若這六度波羅蜜,是地前菩薩在修的。
陀羅尼門:修證到這裏以後,當今的修行者,能夠從自己內心講出陀羅尼出來,中國古代達此境界者,好像只有上普下庵禪師,他說的咒語就是普庵咒,是他自己講出來的。有一天你能夠修証到八地菩薩境界的時候,應該可與諸佛菩薩相應,你自然就能懂十方虛空世界一切陀羅尼,不是以法來學,是以咒語來學,釋迦牟尼佛從祂心中所起的一切咒語,是誰教祂?沒有人教祂!自然就能從祂心中流露出那個咒語來。
三摩地門:種種的正定,定有千萬億種,無量無邊佛都能證得。
如來十力、四無所畏、四無礙解、十八佛不共法、三十二大士相、八十隨好、無忘失法、恒住捨性、一切智、道相智、一切相智、一切相微妙智:這些都是佛的智慧、佛的境界,網路上也都有登載,可以上去看一看。
無忘失法:到佛的境界,一看都不會忘記,像龍樹菩薩一樣,跑到龍宮去,看到《華嚴經》那麼殊勝,就把它背起來了,《華嚴經》總共有上、中、下三冊,下冊是講到他化自在天,從人間講到天上,忉利天、夜摩天、兜率天、樂變化天、他化自在天,這流傳的《華嚴經》是下冊,其中佛在六欲天中所說的法。我有一個想法,接著應該就是色界、無色界的境界,都列在龍宮中的中、上二冊,因很高深,不是我們凡夫所能受持,故龍樹菩薩隱而不傳。
恒住捨性:這個恆是永恆,什麼東西可以永恆?亦只有我們的空性,才可以永恆不滅,捨性是憂、喜、苦、樂都沒有了,永恆住在一個平等性上的,這個空性就是這個樣子,只有佛才能修証到這個恒住捨性的空性,可以應十方虛空所有世界的一切眾生,而且不受他們的影響,佛的心空之中是可以容納一切眾生、可以容納一切世界。
佛陀為什麼會懂得那麼多?就是以般若波羅蜜的智慧,來慢慢的成就一切智,一切相所產生的那種智慧,有的看了就知道了,有的看了卻不知道,智慧從哪裏來?都是從學習般若波羅蜜多得來的。
一切相微妙智:譬如《華嚴經》每提到一個名詞,可以用十個舉例來說明它,各個十個之間的名相,亦可以再用十個舉例來解釋它,各個之間可以層次無盡的解釋下去,這種微細更微細的智慧,只有佛才具足的,是我們不能想像的智慧。有時候我們說明一件事情,能夠講出三個、四個原因就覺得已經不錯了。一切相微妙智這種智慧,不是我們人、菩薩所能夠得到的,只有修証到佛境界的,才能有這種智慧。
「諸菩薩摩訶薩安住般若波羅蜜多,以無所得而為方便,應圓滿大慈大悲大喜大捨,及餘無量無邊佛法。如是諸法不可得故。」:上面這些佛的境界,一切諸法現出來的時候,是有那個境卻都不可得,諸菩薩摩訶薩安住般若波羅蜜多時,以無所得而為方便,要得到什麼?不得到什麼?這種方便智,如是諸法不可得故,應圓滿大慈大悲大喜大捨,及餘無量無邊佛法,外道法也是佛法,是因為修了不正確的法,有時候用了就要捨棄。佛法者即非佛法,有些不是佛法的佛法,用完了以後就要放,不要抱著不放,如是諸法不可得故。
修行有那麼多的境界,四禪八定是我們比較了解的,修來修去,到最後不要黏在哪個境界上,可以體會身心的變化,但是不要執著,體會到哪一個層次的境界。至於修證也是一樣,如果修到三解脫門,為什麼空觀要這麼修?修空觀是不執著一切相、是空一切相,有所體會也不去執著,體會到哪一個層次的境界,看了、懂了,知道有這一回事情就好了,就有般若波羅蜜的智慧,這樣才能一直走上去。若在中間體會了,卻又執著在那裏,就會被它所卡著,沒有辦法突破。因此,除了以無所得而為方便,這樣一直度過去,經歷了千萬種事情、境界,好像沒有一件事情可以談。如果不是上課,真的是沒有什麼可以談的,為了上課可加深你們的印象,提了一些講起來是怪力亂神的事情,其實,對自己來講,都是當下空掉一切相,就是以般若波羅蜜的方便智度到彼岸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