禪宗十牛圖解說(10之7)
--第七圖 忘牛存人(本篇文章為張玄祥居士所撰,未經同意,請勿引用轉載。)
一、前言
回到老家以後,忘牛存人,牛是我們覺知的佛性,為什麼我們會知道它?因為有一個不清淨的部分、心態,才會感知有一個覺知的佛性存在。修到初禪的時候,有一個覺知的心可用來觀照妄想,如果沒有妄想,這個覺知的心也沒有,這就是您的覺性已經慢慢地融入思想、腦筋裡面去,牛當然不見了。我們修行的第一個階段,是盡量把妄想心與佛性分離,用我的佛性來觀照我的妄想、來修心。修清淨以後,這個覺知又回到與起心動念的當下在一起,又合而為一。所以,修行的第一個階段是一個心,您的心就是妄想心,修到初禪的境界就有兩個心,慢慢地擴展到有八個心,您都可以了知,到最後心清淨以後,又回到一個心,要把覺知的心也忘掉了,所以這個圖叫忘牛存人,就是覺性不見了,這個人的習氣毛病已經沒有了。這時候的人已經不是一般的人,他的思想、起心動念都是清淨的、不會有黑業,做的都是白業。在第七圖的時候,首先要忘掉覺知的心,還存一個人,而到第八圖的時候人也不見了。
忘牛存人首先要把覺知的心性,放在人的思想、腦筋、意識心裡面去,慢慢地會覺得「即心即佛」,牛都不見了,但是人的心還在,所以人的起心動念都是佛心的反應,也就是「即心即佛」的境界,這個心不是一般凡夫的心。修行回到清淨心識以後,不起心動念則已,一起心動念則都是覺悟的感知一切境所起的念,這就是所謂「法爾」現象。
法爾現象是修行到心清淨以後,自性可以感知過去、未來一切因緣境界,人家問什麼就講什麼,不必要用神通力去觀,會有自然流露出來的話語,也就是這個樣子。因此祖師大德嵩嶽元珪禪師說:「無一人能主有法,有法無主是謂無法,無法無主是謂無法。如我解佛,亦無神通也,但能以無心通達一切法爾。」釋迦牟尼佛有沒有神通?據這位大德所說釋迦牟尼佛沒有神通,但是釋尊對一切法的生起,卻都是法爾的現象,所宣說的自然都是真理,很自然地流露不假其他,所以我們對這個覺悟的心,要慢慢地淡薄它、把它淡忘掉,最後存人,就是這個第七圖的忘牛存人。
二、序言解說
序曰:「法無二法,牛目為宗,喻蹄兔之異名,顯筌魚之差別。如金出礦,似月離雲,一道寒光,威音劫外。」
「法無二法,牛目為宗,」
如果法有二種以上的法就不是佛法,佛法只有一個,故叫做不二法門。我們在寺廟牌樓常常可以看到的不二門,要進入佛法的大門,只有一條路,也就是只有一個門,沒有第二個門,叫做不二法們。佛法也是一樣,要修到真正的佛法,要修大乘的佛法,沒有兩種法只有一個,是修無為法。
牛是我們的體性,牛目是表體性有能見的眼睛一樣,它的作用是無所不看,無所不照,不管用什麼名詞來解釋,現在以牛代表我們的佛性。另外也有以兔子來比喻作不同的名稱,亦即以種種的佛法來闡釋這些現象,而牛目為宗與用蹄兔作比喻是不同的異名而已。
「喻蹄兔之異名,顯筌魚之差別。」
牛目本示體性,但光牛目僅示佛性之本,未示佛性之用。若也以蹄兔來述說佛性性用之一面,則牛目、蹄兔並無二致,全在指說佛性本來功能。我們知道佛有「空」的一面,也有「不空」能應萬種緣的一面。若再以筌、魚來做說明,筌就是我們要裝魚的漁籠袋子,魚是要放在筌裡面的,魚是所獲得的漁獲,筌、魚二者有什麼差別呢?佛法有一個主,我們常常所講說的體性,還有體性之外的現象,這兩種之間是不同的,體性就如筌一樣,可以裝很多的魚,魚只是我們筌裡面的一條。如果我們的體性以空來做比喻的時候,空中可以出一切的現象,這就有差別現象,而筌裡面的魚有大魚、小魚,有不同種類的魚無量無邊。這些魚也會滅的,會轉換的,而筌並不能見其變。故筌是顯示不生滅法,魚則顯示生滅之法。
「如金出礦,似月離雲,」
也可以另外用一個比喻來說明自性顯露,您的自性就像金子一樣,但金子是從哪裡來的?是從金礦裡面提煉出來的,金礦裡面不是只有金,還有其他成份的銀、銅、鐵
…等其他的礦屬,雜質一大堆的,而佛法所言為何?是從金礦裡面去提煉金子出來,所得到的金子是去了雜質,去了不是含金成份的礦屬,才能夠獲得金子,而得到的才是純金。雜質的去除代表著修行的過程,心清淨後,心能發亮,代表著體性顯露,得金之體。又另外以月出雲端來比喻,我們所要找到的佛性就像月亮一樣,月亮本來存在虛空中,但是被諸雲遮住了,看不到月亮,如果能夠把這些雲撥離,月亮就現出來了。但月亮出現,不見得要旁邊的雲團滅,主要月不被雲遮,能共存中,月亮明現其光鋩,也是可以的。所以佛法沒有什麼二法,主要是找回這一頭野牛的眼睛一樣的,野牛是代表清淨的自性,眼睛是代表無所不知、無所不看、無所不照的,因此必須要能夠用種種方法,如此地去鍛鍊出來。
「一道寒光,威音劫外。」
如果把金子從礦屬裡面提煉出來,或者能夠撥開遮蓋月亮的一些雲塵,讓它清淨顯露出來,您就等於找到這頭牛了,也能以牛之目,用諸於一切境而不迷失。找到了牛以後,能心發光的時候,有如同一道非常銳利的、無所不破的光鋩,掃向三千界中,又能追到無始前的時間,此時間有多久遠?是在威音劫外。威音是為一尊佛的佛號,是地球因緣成後,在莊嚴劫時的第一尊出現的佛,是蠻久遠以前的一尊佛,意思是說不管多遠以前都不受時間所限制的,或者是可以講,阿羅漢證到八萬劫以內的事都知,光鋩都可以照到,智慧可以了通。但是修佛法證到佛性真的顯現出來的時候,不受時空所限制,是可達到威音劫外。
三、圖頌解說
頌曰:
「騎牛已得到家山,
牛也空兮人也閑。
紅日三竿猶作夢,
鞭繩空頓草堂間。」第七圖 忘牛存人
「騎牛已得到家山,牛也空兮人也閑。」
行者干戈後,馴服野牛,騎在牛背上,悠遊自得地已經回到了老家,回到老家來的時候,牛也空兮人也閑,為什麼牛會空掉了?因為已經沒有習氣毛病,讓它來扮演警察,所以這一頭牛無所事事,因此也就不見哪!這是已經達到另一個境界了。剛開始入初禪時,體性要扮演警察,隨時在觀照您的妄想、習氣,現在心已清淨,覺性已經不必了,現在也不會再亂犯錯,這個時候這頭牛空掉了,覺知的自性也不見哪!其實真的空掉覺知心嗎?不是的,是覺知心與應緣心合一,此應緣心以前也存在,只是凡夫覺知後,隨著以自熏習氣相應,認第二念起為自心,不認第一念對境的應緣心為心。
現在因修行斷習、斷妄,使牛性與應緣心一致,如此看來,似覺知心不見,只存有人的樣子。故此圖說忘牛存人,但此人非凡夫之人,是指能應緣覺知一切法的人。至此境界人要幹什麼呢?無所事事,以前與心、習氣戰鬥,是隨時來對治內、外境界,隨時調理內心的妄想執著。現在沒事做了,因為野牛的妄想、習氣已經被您馴服了,故說牛也空兮人也閑。
「紅日三竿猶作夢,」以前馴牛時,早起晚睡,總有做不完的功課,現在野牛已馴服了,沒事可做,只有隨緣休息、睡大覺。太陽已經照到三隻竹竿那麼高了,您依然還在睡覺!這所講的是什麼呢?以前很用功,三點就起來準備四點開始用功,戰戰兢兢地、精進地在用功,現在無事可做了,所以睡覺睡得很晚了才起來,表示無所事事。
「鞭繩空頓草堂間。」
鞭子是用來打牛的,打的是這一頭野牛,現在牛已經是清淨牛了,不必再打了。繩索要綁的是這頭野牛,然而如今一搭一唱已經是無限意了,也不必再綁住它,所以把鞭子、繩索,都丟到草堂間不用了;這段所表達的意義是,一個人修證到心清淨以後無所事事時,就無事可做,若此人不去行菩薩道,真的不知要幹什麼好?祖師大德們常說的:「吃飯、睡覺、窩屎就是在修行。」沒有事做了,到清淨的時候,如果不去行菩薩道真的是沒事做了,不去度化眾生,您要做什麼?還是沒事做啊!
四、解說說明:
「行者至此境界,根性所發之神通力與本真之覺知,已漸為體性空所攝。馴伏後牛之能知能覺功夫,因行者心垢之淨除,已漸能不為境轉,心、性如如,牛蹤何在?行者騎牛返家後,已忘卻馴牛事,更無牛蹤,蓋行者一切微細習氣即將淨盡故。此時行者對諸外境已能不攀緣,更無煩惱心起,無是非、善惡之分別,已可息心達本源,恢復到威音王佛(莊嚴劫第一佛)久遠以前,未迷失時之本來面目矣。和曰:「牛隨人也回家山,性無可見人始閑。吃飯睡覺說修行,種種功用草堂間。」
「行者至此境界,根性所發之神通力與本真之覺知,已漸為體性空所攝。」
根性所發之神通力,就是我們現在所講的色陰魔相、受陰魔相,以及剛剛所講的覺知歷歷的本真,二者都歸入體性空所攝受了。我們一切法的基本是空性,所以一歸入空性,靈知靈覺的心,也就會慢慢地不那麼覺知歷歷,亦即不隨緣應緣,就無覺知歷歷之境。而六根所具有的根性,就是見性、聞性、嗅性、味性、觸性、覺知性、心性等等,對一切境界有特殊的神通力,到這個時候慢慢地為體空所攝。
「馴伏後牛之能知能覺功夫,因行者心垢之淨除,已漸能不為境轉,心、性如如,牛蹤何在?」
馴伏後的牛能知能覺的功夫,因為修行人的心垢清淨,已漸能不為境轉;沒有馴伏以前,這一頭牛的能知能覺還是覺知歷歷,我們修行人的心垢還沒而淨盡的時候,就隨著因緣、境界在流轉、煩惱,而到這個時候已經不為境所轉,心、性如如,心是我們空性對一切因緣所起的一切法、所現的一切法,我的自性空掉了所以能無礙,因此心、性合一,心、性如如。這時候的心是真心,真心應一切緣所現的境,能夠自性如如,那根本都無所謂了!所以牛蹤何在?不必存在了!此時的心沒有妄想,是真心,性本來空,面對一切因緣所起的心,都是自性的反應,自性反應是對境界了知,了知完了以後就完了;沒有像以前未清淨的時候,了知以後妄想、習氣跟它相應,煩惱隨之而起,現在沒有了,所以牛蹤有沒有必要存在?不必存在了!
「行者騎牛返家後,已忘卻馴牛事,更無牛蹤,蓋行者一切微細習氣即將淨盡故。」
以前戰鬥的事情忘記了,更何況沒有一頭牛的蹤跡在哪裡!因此有相對的才有覺知,如果習氣毛病還沒有滅除,才有感覺我是有一個覺知歷歷的真心在,然後可以體會一個不正常的心態。現在不正常的心態沒有了,這一頭牛當然就不見了,因為修行者一切微細的習氣即將淨盡的緣故。也可說行者至此境界,即心即佛,僅一心念,無有第二念後的妄心、妄習,故牛蹤不見了。
「此時行者對諸外境已能不攀緣,更無煩惱心起,無是非、善惡之分別,已可息心達本源,恢復到威音王佛(莊嚴劫第一佛)久遠以前,未迷失時之本來面目矣。」
此時行者對諸外境已能不攀緣,有能力不黏了,更沒有煩惱的心會起來,什麼是喜怒、哀樂、是非、善惡?都沒有了,沒有分別了,此時行者已經可以息心達到清淨的本源,恢復到還沒有迷失以前的威音王佛(莊嚴劫第一佛)久遠以前的樣子。
在我們這個宇宙銀河系,前前、後後有三千佛要出現來弘法,過去一千佛是莊嚴劫的佛,莊嚴劫的第一佛就是威音王佛,過去莊嚴劫千佛滅後接著是現在賢劫千佛,賢劫千佛的第四佛就是釋迦牟尼佛。我們這個宇宙世界,將來還有九百九十六位佛要出現來弘化,現在賢劫千佛滅後,接著是未來星宿劫千佛,以後還有一千位佛。如果過去、現在、未來三千位佛都出現了,我們這個娑婆世界、地球世界就要滅亡了,緣盡就要滅了,那時才真正的地球要滅亡。
一道寒光威音劫外,影射到時空的無窮無盡,我們尚未迷失以前,就是這個樣子,一直到您對境界一念起無明心的時候,才迷失掉了。
五、和頌
「牛隨人也回家山,性無可見人始閑。吃飯睡覺說修行,種種功用草堂間。」
「牛隨人也回家山,」
這一頭牛清淨的體性,我們用很大的功夫把它馴伏以後,牛隨人也回到我們這個清淨自性的老家來了,也就是空性悟得的家鄉。
「性無可見人始閑。」
空性本來就是空的,性是無自性,性本來是空空如也,沒有什麼可見的,有可見的就表示還有習氣毛病,故還要用功。現在性無可見,所以人也沒有什麼可以忙碌的,因此人就開始無事可做了。性有覺知,表示人還有餘習,還有自我意識,如此覺性還是存在。當心淨後,自性覺知已與人的覺知合一,自無性可覺,此時心性合一,故說行無可見,人當然無所事事了。
「吃飯睡覺說修行,」
肚子餓了就吃飯,人睏了就睡覺,網上文章裡面(網上公案文章「
用功異同」)談到吃飯、睡覺的問題。有源律師來參訪,與大珠慧海禪師對答說:「和尚還用功否?」「用功!」「您怎麼用功?」「我的用功方法很簡單,就是肚子餓了就吃飯,身體睏了就睡覺,這就是我的用功方法。」有源律師他就很奇怪了「飢餐、困眠就是修行,而一般人也都是這個樣子,所有的大眾都是肚子餓了就吃飯,身體困了就睡覺!」「非也!非也!跟我不一樣!」「有何不一樣?」「他喫飯時,不肯喫飯,百般需索!睡時不肯睡,千般計較,所以不同。」要吃魚、吃肉、吃海鮮、鮮活的、還要活魚三吃、、、,他們就不是在吃飯,百般需索!睡覺不睡覺,百般挑剔,要睡軟床、水床、電動床,硬床、木床、竹床都不睡,毛病很多,怎麼會一樣呢?單單一個吃飯、睡覺就很不簡單的,我們要有什麼就吃什麼,飯不檢擇,眠不求舒適,不要挑剔了!從生理健康而言,睡木板床對於健康比較有益處,脊椎也比較不會彎曲,因此吃飯、睡覺也都是在修行的。「種種功用草堂間。」
在牧牛、馴牛之間,種種用功的東西都不必用了,都丟到草堂間裡。覺知的心到這個境界的時候,就慢慢地沒有了,只有存一個人的心,但這人的心是清淨心,第一念覺知後,無有自習的心。到了下一個圖第八圖的時候,人牛俱忘,人也忘了。今天就講到這裡!
(90.4.13.
講於慧炬講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