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24WLOTUS.JPG (4513 bytes) 《大般若經》卷四
            初分學觀品第二之二(4)
 
    --
有關大般若法相總整理(1)


法相總整理

五蘊(舊譯五眾)色、受、想、行、識。

二、六根:眼根、耳根、鼻根、舌根、身根、意根。

三、六塵:色塵、聲塵、香塵、味塵、觸塵、法塵。

四、六識:眼識、耳識、鼻識、舌識、身識、意識。

五、六觸:眼觸、耳觸、鼻觸、舌觸、身觸、意觸。

六、六緣所生:

眼觸為緣所生、耳觸為緣所生、鼻觸為緣所生、舌觸為緣所生、身觸為緣所生、意觸為緣所生。

七、六因

能作因、俱有因、相應因、同類因、遍行因、異熟因等(六因解釋)。俱有因、相應因、同類因、遍行因等四因,行者在修行過程間都要去控制的因。在修行未有成就前,能作因是一切法起的根本,待行者修入無為境時,能作因即成為有法起而能無主,故能作因不因你修行成就果位而破滅。異熟因是一切種子的因,也是一切法的根本依緣,修行有成也不能滅它,但可練到無執,如無我、法二執,種子歸種子,法起法滅,與煩惱法無關,與輪迴無關。

八、四緣:

因緣、所緣緣、等無間緣、增上緣(四緣解釋)。所緣緣是諸法的緣起相,等無間緣是諸法行相的真實法,兩者認知後即可。順逆增上緣是法的助相,修行中順逆增上緣皆能所有助益。因緣是染、淨諸法的根本,是阿賴耶識中聖、凡諸法的緣起因,染法之因不控制好,煩惱是不能去除的。

九、十二因緣

無明緣行、行緣識、識緣名色、名色緣六處、六處緣觸、觸緣受、受緣愛、愛緣取、取緣有、有緣生、生緣老病死。

(一) 生死因緣法─十二因緣解釋

《增一阿含經》曰:「所謂因緣法者,無明緣行,行緣識,識緣名色,名色緣六入,六入緣觸,觸緣受,受緣愛,愛緣取,取緣有,有緣生,生緣老病死,憂悲苦惱不可計,如是成就五陰身,名為苦盛陰所習。」故世尊指示徒眾,當知生死因緣法,以求解脫。

1. 何者名為無明?不知苦,不知集,不知滅,不知道,隨業流轉,是名無明。

2. 何者名為行?身、口、意三種行為,是名行。

3. 何者名為識?眼、耳、鼻、舌、身、意之六識,名為識。

4. 何者名為名、色?思想分別名為名,四大所附名者名為色,因名與色各異巗故曰名、色。

5. 何者名為六入?眼、耳、鼻、舌、身、意之六根能入色、聲、香、味、觸、法等六塵境,故名六入。

6. 何者名為觸?六根觸知六塵境生六識,此三和合生識名為觸。

7. 何者名為受?根、塵、識三和合成觸,而生起有樂、有苦、有喜、有憂之情境,故對境感苦痛與悅樂,謂之受。

8. 何者名為愛?起欲愛、有愛、無愛等三而愛著其身,名為愛。

9. 何者名為取?深愛著,堅取而不放,名為取。

10.何者名為有?愛欲界之生,色界之生,無色界之生,名為有。

11.何者名為生?召感業報緣,即生五陰身,名為生。

12.何者名為老?眾生身病、齒落、髮白、氣力劣、壽命日衰,是名為老。

13.何者名為死?一切眾生,變異無常,五親相分,五陰身命斷滅,是名為死。

《十二因緣論》曰:「初無明與第八愛第九取是煩惱也,第二行第十有是業也。餘之識、名色、六處、觸、受及生老死七者是苦也。由煩惱生業,因業生苦,因苦生煩惱。此煩惱與業與苦三種互相而不住,如輪之轉也。」

 

(二) 證悟緣覺次第

《增一阿含經》曰:「由何因緣滅生、老、病、死?我觀察是時:

「生滅則老病死滅,時復生此念,由何而無生?」

(行者當初思惟吾人若不出生為人,則無老病死之事;然後當再想那我如何才不來受生為人?)

「觀此生原有,滅生則生滅,復念由何而無有?」

(吾人再觀此生已經來出生了,如能滅來「出生」的因,那我來受生為人的因即能滅。之後當再想我來受生的因是因為「有」執取,如何修證到無「有」執取?)

「時生此念,無受則無有,時我生此念何由滅受?」

(行者如何修證到無「有」,若對一切境不起憂喜苦樂等情受相應,則就無所謂的「有」了。)

「觀察是時,愛滅則受滅,復生此念,由何而滅愛?」

(吾人再觀察此生若對一切境界無「愛」欲望,則感覺的情受就滅了,之後當再想我如何來滅去此「愛」的欲望?)

「重重觀察,受滅愛則滅,復思惟由何而滅受?」

(行者再依次重重觀察後,確知感情的受陰如滅則愛欲心滅,對世間一切人、事、物,即能無為愛欲心左右。此後行者當再思惟,如何才能使感情的覺受滅卻?)

「觀察是時,觸滅則受滅,復思惟觸何由而滅?」

(行者再觀察是時,若根塵識三所成的「觸」滅,則吾人對境所能生起的感情領納作用即滅,對一切人事物能不以感情作用相對。如此悟知後,行者當知如何來滅此根塵識三和合的「觸」境界?)

「觀察是時,六入滅則觸,復觀此六入,何由而滅?」

(行者再觀察是時,若六根入六塵不以識心生起相應,即根塵識三不和合成一系作用,則此「觸」即滅。行者再認知此六入,如何做到根塵識三不和合的境界?)

「當觀察時,名色滅則六入滅,復觀名色,何由而滅?」

(行者再繼續觀察,認知若面對一切色、聲、香、味、觸、法等無所加以起名相分別想,則六根門不入六塵境,是謂六入滅。如此行者當再觀種種名相,並思惟如何來滅此對名相的方法。)

「當復觀察,識滅則名色滅,復觀察此識,何由而滅?」

(行者再繼續觀察,若面對一切色、聲、香、味、觸、法六塵境時,僅讓前五識面境了知其境,而不以第六意識心相應,如此則世間一切名色分別相即滅。如此行者當再觀察此第六分別識心,應如何來滅?)

「當復觀察,行滅則識滅,復觀察此行,何由而滅?」

(行者再繼續觀察,若面對一切色、聲、香、味、觸、法六塵境時,因第六意識心取境後,留有微細影相存入腦中,當此微細影識滅時,第六意識心即能住境不取,如此則識即滅卻。因此行者當再觀察此行陰當如何滅?)

「當復觀察,癡滅則行滅,行滅則識滅。」

(行者再觀察若對一切腦中法塵不起愚癡心相應,則行陰一切行相將滅,如此行陰滅則識陰也就滅了,此後行者去無明,不再被一切境惑,如此即證得解脫道了。)

 

(三) 證得緣覺果位

《增一阿含經》曰:「識滅則名色滅,名色滅則六入滅,六入滅則觸滅,觸滅則受滅,受滅則愛滅,愛滅則取滅,取滅則有滅,有滅則生滅,生滅則老病滅,老病滅則死滅,是謂名為五盛陰滅。」(待續)


[ 大般若經》選讀 ] [ 經典選讀 ] [ 首 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