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UNFLO.JPG (7767 bytes) 修心法門
            
從苦諦認知起修


一、 前言

我們常聽到佛陀轉法輪之初,是轉四聖諦法輪─苦、集、滅、道等四法,世尊言:苦諦應遍知,集諦集應永斷、滅諦應作證、道道應修習。所以我們要遍知何是苦,好好認識苦,從苦中體會是無常法,無常法都是苦,是不真實的,故不要執著。然後之苦是集諦之果現,也是果報之因,過去世所造之業,那今生已遍知苦,如何來這永斷此集諦之因緣,而且要作到永斷,若今生作不到永斷,來生還是六道中再輪回。而要作到永斷集諦之業因,就要用滅諦之法,也就是世尊所說的諸佛法,要去證知,所作要能辦到。若光知何種佛法,而不去做修持的工夫,這就是若光認知佛法,說而不練心、去習、去執,則集諦要用斷是不可能的,集諦不滅,是對於苦認知還不遍、不深入,還是不具足滅諦之要理,所以行的的心還是有所執著,當然就不能於今生得解脫。所以初步認知─苦諦「應遍知」,集諦集「應永斷」、滅諦「應作證」、道道「應修習」。

現在最重要的是─要如何認知「苦諦」?若無深切地認知苦諦,您就發不起出離心,就不能認知您還有多少業報要在來世無量劫中承受,所以現在首當遍認知苦諦真實道理。這四聖諦之稱為「聖」,就是能切實證得解脫初步道理,這是與外道行者認知最不同的地方。外道行者不是求生梵天以為究竟,就是說不用修行,時間到了自然就能成佛,甚至於對於外道法雖知不究竟,但卻不知要如何來修行,以至於修苦行有之,妄執邪法有之,…等等無量無邊。現在雖是佛教的末法時期,我們還得慶幸還是有些經典可看,要能先知苦諦道理,才能發起勇猛心,好好來修行。

何謂外道?動不動有人就喜歡講人家是外道現在先來認識何謂外道。外道者 梵語 tīrthaka tīrthika,音譯作底體迦,英文解釋是an ascetic,即是苦行者,tīrthaka tīrthika之原義,又係指神聖而應受尊敬之隱遁者,或worthy, sacred值得的,神聖的,這是佛陀未出現時所認知的隱遁者。佛陀出現後,有正法可依,所以佛教稱其他教派之語,本是正說者、苦行者,後來即變成是外道行者;對此佛陀弟子們都自稱是內道,稱佛教經典為內典,稱佛教以外之經典為外典。至後世,漸附加異見、邪說之義,外道遂成為侮蔑排斥之貶稱,意為真理以外之邪法行者。

所以只要有人不從心地修入,從身口意業讓其清淨,而專執取某一法,或只求用各種虐待自己的方法來想得成果位,所以稱此為外教、外法、外學。真正佛教以外之一切宗教,甚至於是自稱佛弟子居士、出家人,若不知要依戒律實修此心,讓其清淨就想成佛者,雖然此等人不修苦行,卻也想要得大果位者,這些人都是屬於一些外道行者。

而在印度,一般依世尊言,最大的外道是大自在天外道。因此等人以大自在天(即摩醯首羅Maheśvara)為世界之創造神,奉祀大自在天,期得解脫之外道,稱為自在天外道、摩醯首羅論師等。在印度此等教徒塗灰於身,所以又稱為塗灰外道。提倡三神一體之說,以摩醯首羅為本體,並謂梵天(Brahmā)及那羅延(Nārāyana)為其所化現。依此外道小乘涅槃論載,摩醯首羅論師主張摩醯首羅常住不變,三界中一切有命與無命之物皆由摩醯首羅天而生。又以摩醯首羅之身而言,虛空是其頭,地是其身,水是其尿,山是其糞,一切眾生是其腹中蟲,風是其命,火是其煖,罪福是其業,一切生滅涅槃皆是摩醯首羅。

二、世尊出生成佛初轉法輪

    佛陀出家成道後之首度說法。彼時,佛陀於鹿野苑為憍陳如等五比丘說四聖諦、八正道,示離愛欲及苦行之二邊,而行中道。佛陀說法是三轉法輪,此是說佛陀三轉四諦之法輪:

(1)示轉─指示「此是苦,此是集,此是滅,此是道」。

(2)勸轉─勸示「此是苦,汝應知;此是集,汝應斷;此是滅,汝應證;此是道,汝應修」。

(3)證轉─證示「此是苦,我已知,不復更知;此是集,我已斷,不復更斷;此是滅,我已證,不復更證;此是道,我已修,不復更修」。

以上每一轉聽法者都能各具眼、智、明、覺四行相,即是此三轉各具有眼(caksus)、智(jñāna)、明(vidyā)、覺(buddhi)等四行相,或三周循歷四聖諦,故稱十二行相。故三、四成十二行相。仔細來說明此「三轉十二行相」,是指世尊三轉四諦之法輪,每一轉各具四行相,故有十二行相。如上所說三轉者,四諦各有示相轉(肯定四諦,說此是苦諦、集諦、滅諦、道諦)、勸相轉(說此苦諦應知,集諦應斷,滅諦應證,道諦應修)、證相轉(說苦諦已知,集諦已斷,滅諦已證,道諦已修)。

現來認識此三轉,各具有四相─眼(caksus)、智(jñāna)、明(vidyā)、覺(buddhi)等四行相,或三周循歷四聖諦,故稱十二行相,如此解釋還不夠能了解。據《大毘婆沙論》載,眼智明覺有兩義:

(1)眼─即法智忍;智,即諸法智;明,即諸類智忍;覺,即諸類智。以苦諦為例,於緣觀欲界之苦諦而得苦「法智」之前位時,所起之無漏法智忍(即無間道智─無間道ānantarya-mārga,即指開始斷除所應斷除之煩惱,而不為煩惱所障礙之修行,然後能順利由此可無間隔地進入解脫道,有時稱作無礙道。)。「法智忍」之忍有說即是信;信此理而不疑之智,是為得苦法智之因,稱為苦法智忍。

(2)眼─觀見之義;智,決斷之義;明,照了之義;覺,警察之義。「觀見」者依苦之性質,分為苦苦、壞苦、行苦三種。

(a)苦苦(duhkha-duhkhatā),duhkha uneasy, unpleasant; n. uneasiness, pain, sorrowDuhkhatā是憂心、痛苦之相。行者體會、憂心到苦相了,簡單講是知苦,佛陀說要我們遍知苦,即是指此苦苦。苦苦說是於有漏行蘊中,諸非可意(不舒服)之苦受法,逼惱身心之苦。亦即是修行中身心所受之苦痛、不樂,都能確實體會到此是苦,真苦是假不了,是真的嘗到苦的味道了,叫苦苦,也可以說苦其自苦,甚至於苦及他人之苦。

(b)壞苦(viparināma-duhkhatā),viparināmachangeexchange transformation(改變、轉化之義),何者是會改變、轉化,苦相會改變、轉化,如修到氣機化起,身體樂受出現,本是可喜的,但最後還是無常而變遷了,可造成樂受之後產生另一種失去樂受之痛苦。所以佛經言,諸可意(舒意)之樂受法,生時為樂,壞時逼惱身心之苦。

(c)行苦(sajskāra-duhkhatā),sajskāra是行,是造業,原為造作之意,後轉為遷流變化之意。若是造作之義,此義同於「業」。若是指十二緣起中第二支「行」即屬此類。指能招感現世果報之過去世三業(身業、口業、意業)。亦即人的一切身心活動。若是指遷流變化,此sajskāra即是指「有為」之義。蓋有為乃由因緣所造,故係指無常之一切法。諸行無常中之「行」即屬此類,五蘊中之「行蘊」亦即此義。Sajskāra英文有─準備安排、培養、教育、分離純化、 聖禮、…之義

除知苦、壞苦、行苦,有可意、非可意以外所餘之捨受法,亦是為眾緣所造,難免生滅遷流,故聖者應「觀見」之,於身心皆感逼惱,故稱為行苦。一切有漏之行皆無常而生滅遷流,故皆為行苦所攝,則非可意之法有苦苦、行苦二種,可意之法則有壞苦、行苦二種。我們初學佛法者都應當要能觀見到。

 現在了解苦諦中有以上十二行相,而四諦中每一諦中,皆有三轉十二行相,故四諦合之,共有十二轉四十八行相。所以說以苦諦言之,謂「此是苦」,為示相轉;謂「應知此苦」,為勸相轉;謂「已知此苦」,為證相轉。此三轉依次可配於見道、修道、無學道;如是一一而轉,每一轉皆各具眼、智、明、覺等四行相,故於一苦諦即有三轉十二行相。

 

三、第一轉應要真「見道」

    見道、修道、無學道等三,先要理解及去做修行的工作,所以先來談第一轉時要能見道。能得真見道,才去談修道與無學道,這是比較遙遠的事了。

見道─darśana-mārga又作見諦道、見諦,此僅是修行之階位。若行者真見道時,才能離凡夫相。所以見道是指如實證得生、法二空所顯真理,與如實斷除所知、煩惱二障之階位,才能稱為真見道、或稱一心見道。所以《唯識論》所立菩薩乘之見道,分為真見道、相見道。所謂「真見道」,為根本無分別智,實證唯識性之真如,斷除分別之隨眠(煩惱),雖經多剎那方得究竟離相、清淨,然以其相相等,故總稱一心真見道;所謂「相見道」,為後得智所攝,即證唯識之相,相顯起時,不會再為煩惱障所礙。相見道又有行相相見道、九心相見道之別。行相相見道更分三心相見道與十六心相見道。

三心相見道─即作三心,觀非安立諦(觀二空真如,非觀四諦差別)之境,即:(1)觀察自己之肉體,體證我空。(2)體證法空,證諸法皆無實體。(3)觀察自他之所有有情及一切物,而體悟我空與法空之理。又三心相見道含攝於真見道,故稱三心真見道說(又作漸證漸斷說)。見道行人已斷見惑,得無分別智,然仍殘留餘障,故須於修道位再經數度修習無分別智,依序斷除十重障,以至於第十金剛無間道斷盡煩惱障與所知障之種子,而證得無學果。十障者即:

(1)異生性障─依煩惱、所知二障分別起之種子而立異生性,障無漏之聖性,入初地見道斷之。

(2)邪行障─所知障中俱生之一分及其所起而誤犯之三惡行,乃障極淨之尸羅,入第二地斷之。

(3)闇鈍障─所知障中俱生起之一分,令忘失聞思修之法,能障勝定、總持及其所發之三慧,入第三地斷之。

(4)微細煩惱現行障─執著諸法實有,無始以來隨身現行,能障四地之菩提分法,入第四地斷之。

(5)於下乘般涅槃障─厭生死,樂趣涅槃,障無差別之道,入第五地斷之。

(6)粗相現行障─乃執有苦集之染及滅道之淨等粗相而現行之障,能障無染淨道,入第六地斷之。

(7)細相現行障─執有生滅之細相而現行之障,乃障妙空無相之道,入第七地斷之。

(8)無相中作加行障─令無相觀不任運起,尚有加行之故,障無加行道,入第八地斷之。

(9)利他中不欲行障─不欲勤行利樂有情之事,而樂修利己之事,障四無礙解,入第九地斷之。

(10)於諸法中未得自在障─乃於諸法中不得自在,能障大法智雲及所含藏並所起之事業,入第十地斷之。

於十地中修十勝行以斷此十重障,能證得十真如,故菩薩至第十地於法雖得自在,但尚有微細之所知障及任運煩惱障之種子,若斷此等餘障方能入如來地,加此一重障,合稱十一重障。

十六心相見道─即作十六心,觀安立諦(觀四諦之別相)之境。此十六心是觀察思悟四諦十六行相之後,進入見道,以無漏智現觀四諦所得之十六種智慧,稱為十六心。四諦,如前是指苦、集、滅、道四種真諦。十六行相,如前述即在修習觀悟之過程中,對四諦各自產生四個方面之理解與觀念。見道位即還要以觀現智離相,若是真見道,是已證得,故得此十六心圓滿,成就無漏智。

已得無漏智者,當斷除欲界、色界、無色界等三界之煩惱,而證得佛教真理(出世間智)之智慧。即能透過禪定,於現觀一切境中,不經語言文字等概念,而使佛教真理直接呈現於面前、心中的一種認識方法,可說是離言說相、離文字相。此類認識方法,於小乘佛教中,特以四諦作為認識對象,稱為「聖諦現觀」,亦即次第觀三界之四諦:先緣欲界之「苦諦」而觀之,乃生起無漏之「法忍智」,其後又生起「法智」;次緣色界、無色界之苦而觀之,生起「類忍智」、「類智」。

類忍智與法忍智有何別?從八忍八智來觀照,較容易理解。於「見道」觀四諦時,所生無漏之忍、智,各有八種。即上述所提見道之十六心,又作八忍八觀成十六心。所謂八忍者,其中前四者忍可印證欲界之四諦(苦、集、滅、道),即苦法忍、集法忍、滅法忍、道法忍等四法忍;後四者忍可印證色界、無色界之四諦,即苦類忍、集類忍、滅類忍、道類忍等四類忍。簡要講是以忍功來離一切三界、四諦之真理,所以稱忍智。於欲界時證得稱「苦忍智」(當然再上即得集、滅、道忍智。)然後再於色界、無色界諸法中,於世間諸禪境界中,依然用忍功來離相、離一切境界不著,如此的證量即是謂「類忍智」,若是初一之苦諦,即稱「苦類忍智」,隨後再證得「集類忍智」、「滅類忍智」、「道類忍智」等。

以上所述,如此三界(欲、色、無色)中前後各八忍,是為修行中之觀照。此「忍」者初有如「忍者龜」,忍一切順逆境,能不強去執取順逆境,故又有稱忍辱、忍耐、堪忍、忍許、忍可、安忍等意,到「安忍」時已快斷諸法等執著。也就是說當面對著受他人之侮辱、惱害等而不生瞋心(欲界),或自身遇苦而不動心(色、無色界),能體悟自心不動之現觀證量,如此獲得八忍法,即是說證悟實得佛陀所說的「真理」,即是心安住於理上。

再依以上之八忍智,來正斷三界之見惑,得入無間道。見惑既斷,心境觀照分明,則成就八智,不假忍功而得自在之心,是為平等忍,此即可謂是「法智」,即是得苦法智、集法智、滅法智、道法智(欲界中得),苦類智、集類智、滅類智、道類智(色、無色界中得)等,是為正得解脫道。所以忍者是智之因,智者是忍之果也。

總結一下,法忍智之忍,是緣觀欲界之苦諦(集、滅、道等諦),是忍可欲界法理之無漏心;亦即照了欲界之苦(集、滅、道等諦)之無間道智。而類忍智是緣觀色界、無色界之苦諦,得苦類智之前位時,所起之無間道智。準此,集、滅、道等三諦亦各生四智,則現觀四諦,共成十六種智慧。苦類智證得,再行觀照,即能陸續證得集、滅、道等諦之類智。所以苦類智屬於果,即得解脫道;苦類智「忍」屬於因,即無間道修行中之實法。

 

四、以上十六心證得始入菩薩初地位階

此見道與修道、無學道合稱為三道。所以要見道,當修上述現觀四諦,以漸得無漏智。見道是見照其理之修行階位。見道以前者為凡夫,入見道以後則為聖者。菩薩若入真、相二種見道時,即生如來之家而住於極喜地(初地)。

其次,見道後更對具體之事相反覆加以修習之位,即是「修道」,與見道合稱有學道。相對於此,無學道又作無學位、無學果、無學地,意指既入究極之最高悟境,而達於已「無所學」之位。

修道 bhāvanā-mārga數數修習道之意,又作有學道。

1.於小乘中,修道乃於見道位時,起無漏智,初證四諦之真理,於此真理中更加修習,乃至斷除三界八十一品之修惑。道,即遊履、通入之義;既遊履於無漏智與四諦真理之中,並漸而通入涅槃,故稱為修道;相當於四向四果中之預流果、一來向、一來果、不還向、不還果、阿羅漢向等六者。

2.於大乘唯識之中,初地之住心以後,至第十地最後修金剛無間道,稱為修道。於其中間,廣為斷除見道之時所斷滅者以外之餘障,亦即斷除一切俱生的所知障之種子,為證得二轉依之妙果,而屢屢修習無分別智;此過程需要轉─轉者,轉捨、轉得之義;依,指使染淨迷悟等諸法得以成立之所依。轉依合稱,即是指轉捨劣法之所依,而證得勝淨法之所依。如唯識宗所說,由修聖道,斷滅煩惱障、所知障,而證得涅槃、菩提之果,此二果即稱為二轉依果,或二轉依妙果,此乃修習之最殊勝境界。又上記之中,所斷除之煩惱、所知二障,即是所轉捨之法;所證得之涅槃、菩提二果,即是所轉得之法。

無分別智─無分別智獲得者相當於資糧位等五位中之第四位(修習位);亦相當於三僧祇之修行中,第二與第三僧祇之大半。又如菩薩十地之中,修行斷證之順序乃在於:先修十波羅蜜,次斷十重障(已如上述),再證十真如;此亦為一般修道之次第。

十真如其名稱如下:

(1)行真如─即普萬有的二空之理。

(2)最勝真如,身完全受持具足戒所悟之真如,以其具足無量功德,故稱最勝。

(3)勝流真如,從真如流出之教,較其他教為勝之意,其教之根本即是真如。

(4)無攝受真如,即不成為執著的對象之意。

(5)類無別真如,謂生死與涅槃不二,即迷悟一如之意。

(6)無染淨真如,即真如超越染淨之意。

(7)法無別真如,謂真如已離生滅之相,故不論自何法而論之,其體為一。

(8)不增減真如,謂斷煩惱之污垢既不減,修清淨之法亦無所增,即離增減執著之意。一旦悟此真如,即能自在變現各種形狀與國土,故亦稱相土自在所依真如。

(9)智自在所依真如,於四無礙智得自在之意。

(10)業自在等所依真如,即得一切神通、總持、禪定等身口意的作用自在之意。

上記之外,凡於宗教生活中,循其教義教理而反覆實踐修行者,皆稱修道。依小乘佛教,以修三賢、四善根(煖、頂、忍、世第一法)等之準備修行(七方便)為始者,能生無漏智,而趨入見道。大乘則以初地為入見道,故稱菩薩之初地為見道,第二地以上為修道,至第十地與佛果方可稱無學道。密教以始生淨菩提心之位,稱為見道。以無漏智明白判斷道理者,稱為決擇(決斷簡擇),見道為決擇之一部分,故稱為決擇分,又稱為順決擇定,謂順無漏智而起無漏定。於未至定、中間定、七近分定、八根本定中俱生。

五、未有果位之見道中的修證

《成唯識論》云:「真見道,謂即所說無分別智,實證二空(我、法)所顯真理,實斷二障(煩惱、所知)分別隨眠。雖多剎那,事方究竟,而相等故,總說一心。」此才是一心見道,見即得,見道、得道假不了,是為真見道。若有人說修得多好,高談闊論說是什麼自己已明心見性,但於身口意三業都還顯不淨,不能安住自心,何有心明?何有見性?所要以上所談見道都沒有,何來果位想?所以有必要在見道位中再加以細論。「真見道」涵括如下之意:

(1):「加行」功德成就而生之正斷煩惱根本智之無間道,尤期是接近見道的四善根之位─煖、頂、忍、世第一法,特稱前加行。

(2):於次一念正證所顯真理之解脫道,雖涉於多剎那,然非別之所作。以其同等,故稱一心;又以其無分別智,體會真如,如實斷證,故稱見道。

依《成唯識論》云,此位有真見道、相見道之別,已述如上。若仔細論之,見道位應悟入涅槃之境界,或欲達到涅槃之聖道,皆是正性,故特稱見道為正性。又因所有之聖道皆令離煩惱,稱為離生,見道令離異生(凡夫)之生,故特稱見道為離生;是故見道又稱正性離生、正性決定(決定必趣涅槃之意)。見道所斷(又作見道斷、見所斷)之煩惱,略稱見惑;修道所斷(又作修道斷、修所斷)之煩惱,略稱修惑。

(1)在一切有部─現觀見道苦、集、滅、道四諦之無漏智有二種,即能斷見惑之無間道智與證斷四諦真理之解脫道智。以其所觀察之對象,復可分為八忍八智之十六心,已如上述。再舉─

即觀欲界苦諦所得之苦法智忍(無間道之智)、苦法智(解脫道之智),觀色界、無色界苦諦所得之苦類智忍、苦類智;

觀欲界集諦所得之集法智忍、集法智,觀上二界集諦所得之集類智忍、集類智;

觀欲界滅諦所得之滅法智忍、滅法智,觀上二界滅諦所得之滅類智忍、滅類智;

觀欲界道諦所得之道法智忍、道法智,觀上二界道諦所得之道類智忍、道類智。

以此十六心(剎那)現觀諦理,稱為聖諦現觀。其中以前十五心屬於見道,特稱見道十五心;道類智已一度觀遍四諦法,故屬於修道之範圍(如表)。對於三界九地之修惑,修道各分上上品、上中品,乃至下下品等九品,合為八十一品,乃指斷修惑之修道過程。對於次第證者而言,見道為預流向,故於第十六心(道類智)證初果(預流果);然對異生位(凡夫位)之超越證者而言,彼等以世俗智修有漏之六行觀,業已斷除修惑之一部分,故應其程度可於第十六心證得初果、第二果(一來果),或第三果(不還果)。修道,則指以上之果位乃至阿羅漢向之間之階段。

無學道─即證得阿羅漢果位,依其能力根機之高低,可分退法乃至不退法等七種阿羅漢,此外再加獨覺、佛,或慧解脫、俱解脫二者,稱為九無學。再者,無學之人可完成無學正見乃至無學正定等八聖道,以及無學解脫、無學正智等十種無漏法(十無學支)。又鈍根者於見道稱為隨信行,於修道稱為信解,於無學道稱為時解脫;利根者於見道、修道、無學道則分別稱為隨法行、見至、不時解脫。

 

六、《阿毘達磨法蘊足論》談四聖諦義理

《聖諦品第十》苦諦四轉八忍

一時薄伽梵。住婆羅斯仙人論處施鹿林中。爾時世尊告苾芻眾。此苦聖諦。若於如是未曾聞法。如理思惟。定能發生眼智明覺。此苦集聖諦。若於如是未曾聞法。如理思惟。定能發生眼智明覺。此苦滅聖諦。若於如是未曾聞法。如理思惟。定能發生眼智明覺。此趣苦滅道聖諦。若於如是未曾聞法。如理思惟。定能發生眼智明覺。復次苾芻。此苦聖諦以通慧應遍知。若於如是未曾聞法。如理思惟。定能發生眼智明覺。此苦集聖諦。以通慧應永斷。若於如是未曾聞法。如理思惟。定能發生眼智明覺。此苦滅聖諦。以通慧應作證。若於如是未曾聞法。如理思惟。定能發生眼智明覺。此趣苦滅道聖諦。以通慧應脩習。若於如是未曾聞法。如理思惟。定能發生眼智明覺。復次苾芻。此苦聖諦。我通慧已遍知。若於如是未曾聞法。如理思惟。定能發生眼智明覺。此苦集聖諦。我通慧已永斷。若於如是未曾聞法。如理思惟。定能發生眼智明覺。此苦滅聖諦。我通慧已作證。若於如是未曾聞法。如理思惟。定能發生眼智明覺。此趣苦滅道聖諦。我通慧已脩習。若於如是未曾聞法。如理思惟。定能發生眼智明覺。苾芻當知。我於如是四聖諦中。若未三轉十二行相。謂未發生眼智明覺。未能於此天人世間魔梵沙門婆羅門等。解脫出離。未除顛倒。多住心故。亦未如實能自稱言我證無上正等菩提。我於如是四聖諦中。若已三轉十二行相。謂已發生眼智明覺。便能於此天人世間魔梵沙門婆羅門等。解脫出離。已除顛倒。多住心故。亦已如實能自稱言我證無上正等菩提。說此法時。具壽憍陳那。及八萬天子。遠塵離垢。於諸法中。生淨法眼。爾時佛告憍陳那言。於所說法。汝已解耶。憍陳那言。我今已解。第二第三。亦復如是。以憍陳那先解法故。世共號彼。為阿若多。地神藥叉。聞是語已。歡喜踊躍。高聲唱言。佛今於此婆羅斯仙人論處施鹿林中。憐愍世間諸眾生故。欲令獲得利樂事故。三轉法輪。其輪具足十二相行。世聞沙門及婆羅門天魔梵等。皆無有能如法轉者。由佛轉此無上法輪。憍陳那等。已見聖諦。從今天眾漸當增益。阿素洛眾漸當損減。因斯展轉諸天及人。皆獲殊勝利益安樂。空行藥叉。聞是聲已。歡喜傳告四大王天。彼復舉聲。展轉相告。經須臾頃。聲至梵天。時大梵王。聞已歡喜。慶佛為轉無上法輪利樂無邊諸有情故。此中宣說轉法輪事。是故名曰轉法輪經。時五苾芻。八萬天子。聞經歡喜。信受奉行。

云何苦聖諦。謂生苦老苦病苦死苦。怨憎會苦。愛別離苦。求不得苦。略說一切五取蘊苦。云何生苦。生謂彼彼諸有情類。即於彼彼有情聚中。諸生等生趣入出現蘊得界得處得諸蘊生命根起。總名為生。何因緣故。說生為苦。有情生時。領納攝受種種身苦事故。領納攝受種種心苦事故。領納攝受種種身心苦事故。領納攝受種種身熱惱事故。領納攝受種種心熱惱事故。領納攝受種種身心熱惱事故。領納攝受種種身燒然事故。領納攝受種種心燒然事故。領納攝受種種身心燒然事故。說生為苦。復次生時。受二種苦。一者苦苦。二者行苦。故名生苦。云何老苦。老謂老時。髮落髮白。皮緩面皺。身曲背僂。喘息逾急。扶杖而行。支體斑黑。衰退暗鈍。根熟變壞。諸行故敗。朽壞羸損。總名為老。何因緣故。說老為苦。有情老時。領納攝受種種身苦事故。廣說乃至。領納攝受種種身心燒然事故。說老為苦。復次老時。受三種苦。一者苦苦。二者行苦。三者壞苦。故名老苦。云何病苦。病謂頭痛。眼痛耳痛。鼻痛舌痛。面痛脣痛。齒痛齶痛。喉痛心痛。風病嗽病。氣病噫病。癩病痔病。痢病痳病。寒病熱病。瘨病病。歐逆瘡腫。癬疥癭。下漏泄。癖枯痟。及餘種種依身心起。身心疹疾。總名為病。何因緣故。說病為苦。有情病時。領納攝受種種身苦事故廣說乃至領納攝受。種種身心燒然事故。說病為苦。

復次病時。受二種苦。一者苦苦。二者行苦。故名病苦。云何死苦。死謂彼彼諸有情類。即從彼彼諸有情聚。移轉壞沒。退失別離。壽煖識滅。命根不轉。諸蘊破壞。夭喪殉逝。總名為死。何因緣故。說死為苦。有情死時。領納攝受種種身苦事故。廣說乃至領納攝受種種身心燒然事故。說死為苦。復次死時。受三種苦。一者苦苦。二者行苦。三者壞苦。故名死苦。云何怨憎會苦。怨憎會。謂諸有情等。不可愛。不可樂。不可。不可意。而與彼俱。一處為伴。不別不異。不離不散。聚集和合。總名怨憎會何因緣故。說怨憎會為苦。謂諸有情。怨憎會時。領納攝受種種身苦事故。廣說乃至領納攝受種種身心燒然事故。說彼為苦。

復次怨憎會時。受二種苦。一者苦苦。二者行苦。故名怨憎會苦。云何愛別離苦。愛別離。謂諸有情等。可愛可樂。可可意。不與彼俱。不同一處。不為伴侶。別異離散。不聚集。不和合。總名愛別離。何因緣故。說愛別離為苦。謂諸有情。愛別離時。領納攝受種種身苦事故。廣說乃至。領納攝受種種身心燒然事故。說彼為苦。復次愛別離時。受三種苦。一者苦苦。二者行苦。三者壞苦。故名愛別離苦。云何求不得苦。求不得。謂悕求可意色聲香味觸衣服飲食臥具醫藥。諸資身具。不得不獲。不會不遇。不成就。不和合。總名求不得。何因緣故。說求不得為苦。謂諸有情。求不得時。領納攝受種種身苦事故。廣說乃至領納攝受種種身心燒然事故。說彼為苦。復次求不得時。受二種苦。一者苦苦。二者行苦。故名求不得苦。云何略說一切五取蘊苦。五取蘊。謂色取蘊受想行識取蘊。總名五取蘊。何因緣故。略說一切五取蘊為苦。謂五取蘊。無常轉動。勞倦羸篤。是失壞法。迅速不停。衰朽非恒。不可保信。是變壞法。有增有減。暫住速滅。本無而有。有已還無。由此因緣。略說一切五取蘊為苦。如說取蘊皆性是苦。不安隱故。違聖心故。如是諸苦。名苦諦者。謂此名無常真實。是無常此名為苦。真實是苦。若佛出世。若不出世。如是苦法。法住法界。一切如來。自然通達。等覺宣說。施設建立。分別開示。令其顯了。謂此是無常。此是苦。此是無常性。此是苦性。是真是實。是諦是如。非妄非虛。非倒非異。故名苦諦。名聖諦者。聖謂諸佛。及佛弟子。此是彼諦。謂彼於此。知見解了。正覺為諦。由是因緣。名苦聖諦。復次苦聖諦者。是假建立名想言說。謂苦聖諦。過殑伽沙佛及弟子。皆共施設如是名故。

云何苦集聖諦。謂所有諸愛。後有愛俱行愛。彼彼愛。如是略說苦集聖諦。若廣說者。則二愛三愛。復有三愛四愛五愛六愛。及一切不善法。一切有漏善法。一切結縛隨眠隨煩惱纏等。皆名苦集聖諦。何因緣故。所有諸愛。後有愛俱行愛彼彼愛。皆名苦集聖諦。謂此四愛。皆是過去未來現在。苦因根本道路緣起。廣說乃至。此身壞後由此為因。苦果生起。故說此名苦集聖諦。何因緣故。二愛三愛。復有三愛四愛五愛六愛。及一切不善法。一切有漏善法。一切結縛隨眠隨煩惱纏等。皆名苦集聖諦。謂此諸法。皆是過去未來現在。苦因根本道路緣起。廣說乃至。此身壞後。由此為因。苦果生起。如說愛等。皆是苦因。能為根本。引眾苦故。如是愛等。名集諦者。謂此名愛等真實。是愛等此名為集。真實是集。若佛出世。若不出世。如是集法。法住法界一切如來。自然通達。等覺宣說。施設建立。分別開示。令其顯了。謂此是愛等。此是集。此是愛等性。此是集性。是真是實。是諦是如。非妄非虛。非倒非異。故名集諦。名聖諦者。聖謂諸佛及佛弟子。此是彼諦。謂彼於此。知見解了。正覺為諦。由是因緣。名苦集聖諦。復次苦集聖諦者。是假建立名想言說。謂苦集聖諦。過殑伽沙佛及弟子。皆共施設如是名故。云何苦滅聖諦。謂即諸愛。後有愛俱行愛。彼彼愛無餘永斷。棄捨變吐。盡離染滅。寂靜隱沒。如是略說苦滅聖諦。若廣說者。則二愛三愛。復有三愛四愛五愛六愛。及一切不善法。一切有漏善法。一切結縛隨眠隨煩惱纏等。無餘永斷。棄捨變吐。盡離染滅。寂靜隱沒。皆名苦滅聖諦。何因緣故。即諸愛後有愛俱行愛。彼彼愛。無餘永斷。棄捨變吐。盡離染滅。寂靜隱沒。皆名苦滅聖諦。謂此四愛。若未斷。未遍知。未滅未吐。後有苦果。相續生起。若已斷。已遍知。已滅已吐。後有苦果。不復生起。故此永斷等。名苦滅聖諦。何因緣故。即二愛三愛。復有三愛四愛五愛六愛及一切不善法。一切有漏善法。一切結縛隨眠隨煩惱纏等。無餘永斷。棄捨變吐。盡離染滅。寂靜隱沒。皆名苦滅聖諦。謂此諸法。若未斷未遍知。未滅未吐。後有苦果。相續生起。若已斷已遍知。已滅已吐。後有苦果。不復生起。故此永斷等。名苦滅聖諦。即此苦滅聖諦。亦名室宅。亦名洲渚。亦名救護。亦名歸依。亦名應趣。亦名無憂。亦名無病。亦名不死。亦名無熾然。亦名無熱惱。亦名安隱。亦名清涼。亦名寂靜。亦名善事。亦名吉祥。亦名安樂。亦名不動。亦名涅槃。如說涅槃是真苦滅。是諸沙門究竟果故。如是斷等。名滅諦者。謂此名涅槃真實。是涅槃此名為滅。真實是滅。若佛出世。若不出世。如是滅法。法住法界。一切如來。自然通達。等覺宣說。施設建立。分別開示。令其顯了。謂此是涅槃。此是滅。此是涅槃性。此是滅性。是真是實。是諦是如。非妄非虛。非倒非異。故名滅諦。名聖諦者。聖謂諸佛及佛弟子。此是彼諦。謂彼於此。知見解了。正覺為諦。由是因緣。名苦滅聖諦。復次苦滅聖諦者。是假建立名想言說。謂苦滅聖諦。過殑伽沙佛及弟子。皆共施設如是名故。

云何趣苦滅道聖諦。謂若道若聖行。於過去未來現在。苦能永斷。能棄捨。能變吐。能盡。能離染。能滅。能寂靜。能隱沒。此復是何謂八支聖道。則是正見正思惟正語正業正命正勤正念正定。云何正見。謂聖弟子。於苦思惟苦。於集思惟集。於滅思惟滅。於道思惟道。無漏作意相應。所有於法簡擇。極簡擇。最極簡擇。解了等了近了。機黠通達。審察聰叡。覺明慧行。毘舍那。是名正見。云何正思惟。謂聖弟子。於苦思惟苦。乃至於道思惟道。無漏作意相應所有思惟。等思惟近思惟。尋求。等尋求。近尋求。推覓。等推覓。近推覓。令心於動而轉。是名正思惟。云何正語。謂聖弟子。於苦思惟苦。乃至於道思惟道。無漏作意相應思擇力故。除趣邪命語四惡行。於餘語惡行所得無漏。遠離。勝遠離。近遠離。極遠離。寂靜律儀。無作無造。棄捨防護。船筏橋梁。堤塘牆塹。於所制約。不踰不踰性。不越不越性。無表語業。是名正語。云何正業。謂聖弟子。於苦思惟苦。乃至於道思惟道。無漏作意相應思擇力故。除趣邪命身三惡行。於餘身惡行所得無漏。遠離乃至無表身業。是名正業。云何正命。謂聖弟子。於苦思惟苦。乃至於道思惟道。無漏作意相應思擇力故。於趣邪命身語惡行所得無漏。遠離乃至身語無表業。是名正命。云何正勤。謂聖弟子。於苦思惟苦。乃至於道思惟道。無漏作意相應所有勤精進。勇健勢猛。熾盛難制。勵意不息。是名正勤。云何正念。謂聖弟子。於苦思惟苦。乃至於道思惟道。無漏作意相應所有念。隨念專念憶念。不忘不失。不遺不漏。不失法性。心明記性。是名正念。云何正定。謂聖弟子。於苦思惟苦。乃至於道思惟道。無漏作意相應所有心住。等住。近住安住。不散不亂。攝止等持。心一境性。是名正定。如是所說八支聖道。及餘無漏行。名趣苦滅道。如說聖行是真實。道究竟離苦趣涅槃。故如是聖行。名道諦者。謂此名聖行真實。是聖行此名為道。真實是道。若佛出世。若不出世。如是道法。法住法界。一切如來。自然通達。等覺宣說。施設建立。分別開示。令其顯了。謂此是聖行。此是道。此是聖行性。此是道性。是真是實。是諦是如。非妄非虛。非倒非異。故名道諦。名聖諦者。聖謂諸佛及佛弟子。此是彼諦。謂彼於此知見解了。正覺為諦。由是因緣。名趣苦滅道聖諦。復次趣苦滅道聖諦者。是假建立名想言說。謂趣苦滅道聖諦。過殑伽沙佛及弟子。皆共施設如是名故。

(完結)

 


[ 修心法門 ] [ 修行法門 ] [ 首 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