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UNFLO.JPG (7767 bytes) 種種魔境之對治(1)


壹、色陰魔境對治

前面所講十種色陰魔境對治,魔相雖然說是善境界,但是要超越,不管精明內溢或精明外溢或身體怎麼變化,都要有一個方法來對治,不知道者不會去捨棄色身,空掉生理、心理、物理三種擾和在一起所致的種種變化,確實以為有那麼回事,其實有些是自己意識幻化出來的,所以不管是真是假,你都要超越它,要捨棄它,不要去玩弄這些心識的功能。

色陰魔境的對治

要體認萬法唯心造,怎麼我們可看到佛,因為天天想佛像,天天對佛像拜,印象太深了,所以在氣機發動的時候,加上心念包圍著這個影像,所以佛像就現出來了,結果你以為是佛來了,這是因心念深入去鑽研憶想,想久了以後化成,故沒有那個境卻化成那個境。在這個階段我們體會萬法唯心造,隨因緣在走,業力也是萬法唯心造,念頭轉到那,就把它當真,隨它流轉,那個境就真的會現,由阿賴耶識種子所變造的,心不造、法不來,心要不造就要放下一切,不要隨境亂轉。

(一)、此心不著任何根塵,虛幻變化,本非真實

五根去依它所現的一些異能,或者五根應對色、聲、香、味、觸、法這六塵境,不可能不起這些法,現這些影像,但是現起時心要不執著,要練到有境不執,不即不離,因為這些都是虛幻變化不實的。

(二)、確認一切法本非真實

由妄心所引發的法相,既然不是真實法,不是因緣法,就沒有自然體性去應對,即是《楞嚴經》對五蘊相應法所說:「非因緣,非自然性。」只是以我們的習性毛病在相應,所以我們要回到本來、了空諸法。了空諸法是何意義─了是清清楚楚去了知生滅法,然後用理體去觀一切法空。

《般若經》云空有十八種相,在此修行大略說有兩種法門:第一個是認知其法,而不能對它不起煩惱時,就要用絕對的空把它封死掉,不管法是否真實,反正在我心中認為都是假的。只有桶底脫落的人,對一切法才能不起煩惱,這樣就可以用第一義諦空去觀法相,即是用如實空的體,去觀如實不空的境,這樣也不會起煩惱法,同時可知道一切法的虛幻。雖然是虛幻法塵,我可以直接去觀它,這是真正的佛法,所以虛幻變化本非真實。

(三)、當此魔境,即入清涼地

了空諸法以後,既然不怕死、不怕活、不怕煩惱,對一切魔境自然就能進入心地清淨無礙的境界。《金剛經》云:「凡所有相,皆是虛妄,若見諸相非相,即見如來。」若也能將心法所現之相,如實地去面對,即是如來體性現起之德相。

我們還沒有修證到空觀智的人,都要學習觀法空性,觀一切法空,才能解脫。修行是有次第的、有漸次的,故第一階段不要先修有為法,能把心用捨去,要學習無為法,無為才能自在。

《金剛經》裡面這一句是修空觀智最重要的話,不管是有相、無相,不管是真的、假的,這些相在初修空觀智的時候,不管因緣或者不是因緣所幻化的,都是要觀成虛幻不實在的。如果能夠看諸相(有相)變成一種無相觀,這諸相非相就是了空諸法;不是沒有法,是有法在,但我們不對它執著,那就是諸相非相,這樣就真正見到自己如來體性了。即見如來─不是見到釋迦牟尼佛,而是見到自己如實本來的佛性,本來佛性有能力面對一切境,觀它是虛幻不實在,也能了了不隨境轉。如果做不到諸相非相,也可用前面虛幻不實在這句話把它否決掉。如果心裡面會怕、會掛礙不能超越,就念《金剛經》這一段「凡所有相,皆是虛妄,若見諸相非相,即見如來。」也可唸另一首偈:「一切有為法,如夢幻泡影,如露亦如電,應作如是觀。」此偈有自我心理建設,瓦解敵人心力的殊勝功力,故在面對外道糾纏、冤親債主索債時是很好用的。

若周圍都是冤親債主,自己不能自在,那只要背誦前一句諸法虛妄觀:「凡所有相,皆是虛妄,若見諸相非相,即見如來。」不然就是唸自建城堡句:「一切有為法,如夢幻泡影,如露亦如電,應作如是觀。」後一句的功用是一方面在建設自己的心理,告訴自己:一切有為法如夢如幻如泡影,夢中的事醒來就沒有了,不是真實的,所以有也是幻化的不真實。或者像泡影一樣,水流時會生泡沫之影,泡影很快就會破、會沒有的,故說一切有為法如夢幻泡影。如露像朝露一樣,要用智慧觀它,太陽一出來就照破這朝露,煩惱就沒有了。太陽指我們銳利的智慧,來照破這個朝露,此告訴自己:一切有為法如夢幻泡影,如露亦如電,又像閃電一樣,一下子就會過去的。

自己要能不用有為法,才可以破解對方的有為法。如果對方是冤親債主,不管用什麼法力來打擾你,控制你的身、心,讓你氣機不通順,就自己告訴自己同時也在告訴對方,再用有為法、世間法,其實就像夢幻泡影一樣,如露(像朝露)亦如電(像閃電),閃電在空中劃一下變成火光以後,很快的傳到幾千萬里外,一下就沒有了。所以告訴自己應作如是觀。對方的有為法加諸在我們身上,這些都如夢幻泡影,如露亦如電,忍耐一下馬上就過去了。而對敵人來講,我心如此起念,不斷起念,對方可感知,後亦可瓦解他的使法之信心。

每一個人都有一種念力,念力平等產生的心法,如果在承受之間念這一句:「一切有為法,如夢幻泡影,如露亦如電,應作一切觀。」來瓦解敵人的心力,一直念它對方就越沒信心,再作法時,因法如夢幻泡影,沒有半點功力,忍耐一下就過去了,不須用什麼法來對治。而念《金剛經》這些經文要袒盪盪的,不要有什麼厭惡心、壞心、害心,反正面對敵境,唸此偈時,思考裡面的意思,以平常心來念,一切境都會過去的。

二、魅入心腹對治

因為心開了,外來的客邪很容易進入你的身體裡面,定力不夠,思想甚至說話變成它的念、它的話音,定力夠的話,它的心歸它的心,不會影響我們的心,所以能如如不被境轉。

行者色陰未破,忽可通達妙義,頻頻演說諸法,甚或突顯其超能力,身能發光。一般人在修行過程中,如果色陰還沒有破,忽然可以通達妙義,又沒有天天修行,沒有在清淨處修行,而在人間打滾,能修到什麼境界?根本不可能的,有此異能都是鬼魅附身,身體可以發光等種種現象,這些都有一點著了魔。

所以我們要有正知見,如有不可思議的變化都是魔,祖師大德講,有不可思議的變化能力,那就是魔。魔才有不可思議的變,以此變化力來蠱惑他人,它可化成諸佛法像,也可以發無量光、百寶光等。所以我們禪修中看到什麼現象都不要太激動,真真、假假,假假、真真,反正抱著不即不離的心即是。

此等魔境出現,行者當自覺勿迷,應即誠心懺悔。----此境出現,行者當覺悟,不要迷惑、不要迷失,而且要趕快誠心懺悔。不要認為起了異能而感覺很好,似修行有成,那就完了。

為什麼有不正當的力量在自身發生,當然是我們心術不正,貪圖靈通。所以要警覺,對此異能不去執著,慢慢地也會化解掉。如果去執著這狀況,則每次打坐它就來,鬼魅就附身,脫也脫不掉了,等到把你的德行搞得亂七八糟,沒有威德的時候,犯了王法了,它就撤離。行者被關的關、被判刑的判刑,就把我們解決掉,本來要修成菩薩,最後墜落到地獄道去。

有這些現象應即誠心懺悔,了悟心本虛妄不實在,不可造諸惡業。把會起靈異那個心清淨不犯,息心達清淨本源。有以上現象發生,就要誠心懺悔,了悟此虛妄的心,不可再造惡業,讓自己清淨,不要去犯。有時是因以前的習氣再現,前世所修是道家法,所以有一些境界,這境界對解脫來講都是不真實,都沒有用的。

如果認識不清,以為那是好現象而不去超越,就卡死在那裡。不管現什麼境,要息心達清淨本源。能知什麼境、能感什麼境,都不理,有感有知,能如如不動,才是正理。心達清淨本源,得到體空的境界,修行未能悟到空不要去玩這些,有很多人未到空境,就講空有不二,最後連解脫大道都失之交臂。

空有不二─要能進入空、悟得空,才有真正的定力,之後把心放開,坦盪盪地去應緣。若狂性心歇,則魔境可離─不對境起好奇心去相應,這樣魔境就可以離開。

行者尤當茹素,堅定戒體,則不易著魅─行者遇到以上境界應當吃素,不要吃葷,不要吃眾生肉,應當戒口,堅定戒體,因眾生吃葷,我們吃素的話,異類眾生要黏進來很難。

不管在色身上,或言行舉止上,有不正常現象,都是有不同對象在干擾。我們碰到冤親債主障礙我們的心,那是鬼神之類,不讓我們修行。如果是鬼魅一類是破壞我們的身、控制我們的身體使我們生病。冤親債主影響我們的身體,甚或影響我們的心,如果能茹素的話,就能堅定我們的心,起碼色身是清淨的。如果再去受戒的話,剛受戒回來,戒體在未毀壞時,戒體清淨是不會著魔的,如不守戒則障礙就重重。

為消業障,應誦《金剛經》─這是六祖以後被用來印心的,在達摩祖師來到中國,是以楞伽經印心的,楞伽經裡面講空、講有、講空有不二法門比較圓融。六祖為什麼把它改用《金剛經》印心呢?中國禪宗形成後,禪宗是不擇手段來求開悟,而開悟是直接面對業障,要用什麼法去克服心裡面的障礙,就要用般若金剛智度到彼岸。

《金剛經》是般若經之一段,《大智度論》在演譯六百卷的《般若經》,《金剛般若波羅密經》是六百卷裡面精華的精華,在五百四十幾卷裡的十幾卷在講這一段---金剛般若波羅蜜,以非常銳利的智慧破解一切業障。《金剛經》前面都在講空,因為一個開悟的人,要面對的是冤親債主的魔境,面對的是靈知靈覺的心對一切緣的執著,這些都要把它空掉,所以我們要將動、靜,根、覺、空、滅這六結使來突破。快開悟的行者有靈知靈覺的心,如果沒有解脫的力量,那跟凡夫沒有二樣,所以要用非常銳利的智慧,就是金剛般若智度到彼岸,要早晚誦《金剛經》一部。前面講過的「凡所有相,皆是虛妄,若見諸相非相,即見如來。」對治魔境是很好用的。

以後業感來就念此四句,碰到障礙念一下,平時念一下,念久了,碰到障礙自然這一句話就念起來了,我們就不會被境所煩惱了,這樣慢慢訓練就可以般若波羅蜜,以般若智度到彼岸了。禪宗行者以直接擺脫業力時,要悟到自性,智慧要很高,無上的智慧是金剛般若,故誦《金剛經》有很大的法力。

另廣結善緣,增加福德─要多跟有德行的修行者、善知識結緣,如果發菩提心也要接觸一些落難的眾生,每個眾生落難都有一些冤親債主在攪和,所以要有不怕死的心,不怕困難的心,幫這些眾生化解障礙,結識眾生就是廣結善緣。對善知識多親近,有困難時他的一句話,問題就解決了。如果我們德行好的話,心法從心地起,有時候遇困難,心地起個法諸佛菩薩或者善知識他就在心中,一切障礙就可化解,這要看行者悟到那個境界。心眼沒有開免談,心眼開而不清淨,摩尼寶珠懷在心中,也不知這是塊寶,也沒有用。這樣廣結善緣,能增加福德。

三、求受淨戒脫離魔難

守戒是初步修行,我們修大乘佛法講求心地,而心地要講究心的解脫,身體可以不在意,心對一切事可以看得開,沒有煩惱,身再從心地法門用功,這樣堅定戒體。

行者若皈依佛門,且能持戒者,必能避免此等魔難的困擾。如果沒有皈依的話,有此魔境時要趕快皈依佛門。有的人接觸到外道的護法神,如道家或陰靈等,其特徵是使身體的氣機有變化,身體的氣都很強。他們讓人有此境界,此等人也認為這是好境界,如有氣能真修心也好,但往往此等人,喜氣而不知修心。當此等人要去受戒,它們會干擾行者,不讓這行者去受戒,會對此行者說,守心戒就好了,就怕此等人到諸佛菩薩的道場、壇埸去受戒後,就不能再控制他們。如能去受戒是佛教徒,不去受戒,是屬它們的人,還可以控制他。

有些人有境地,但心地、心源不成熟,欲求諸佛菩薩保佑,剛好不察時,會被它們控制。故要摒除一切境界,不要動不動求菩薩,心眼不淨怎麼知道是外道陰神,還是護法菩薩?要靠真正的忍耐力來度過一切的困境,真正的佛菩薩幫助我們是在無形之中,是看不到的。佛心是清淨的,不會和我們一問一答,那是護法神之屬。

受菩薩戒是生生世世,盡形壽是菩薩,盡未來際也是菩薩;如果受五戒只有今生完結就沒有了,兩者心量是不同的。不能去受戒代表德行還不夠,不配當菩薩,如果德行高超,因緣成熟,受戒是水到渠成的。有障礙的話,要受戒就有諸多不如意事來障道,這都是冤親債主在作崇,不要因此就不去受戒。

受戒要到有清淨壇埸地方去受,不要只受方便戒。受菩薩戒要守戒律,如在家人走路不能超越出家眾,更不可與出家眾勾肩搭背,與法師太親熱沒有威德,沒大沒小的,這是犯戒。不管出家人修得如何,我們沒有辦法剃頭,就要守淨戒尊重出家人。

必可避免此等困擾─一切的魔境、冤親債主、或者是魑魅魍魎,只要心不執著,以空、無礙心對境。不對境抱著不正當或有期待心態的話,什麼事都能化解掉。

時間會決定那個時候走出來,時間到了,能走出來就是心清淨,心清淨就可以走出來,心不清淨,再怎麼修,魔境、困境永遠都還在,心清淨這些境自然就不隨緣,沒有什麼現象可以干擾你,可以自在的化解掉。(待續)

( 88 年 3 月 13 日 講於 法爾 )


[ 修心法門 ] [ 修行法門 ] [ 首 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