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UNFLO.JPG (7767 bytes) 行履工用口訣

法爾禪修中心 善祥比丘(俗名張玄祥)撰 


行履工用口訣即是禪宗所謂行履工用處,即頓悟之人做工夫也。溈山靈祐禪師云:「若真悟得本,他自知時,修與不修是兩頭語。如今初心雖從緣得,一念頓悟自理,猶有曠劫習氣未能頓淨。須教渠淨除現業流識,即是修也。不道別有法教渠修行趣向。從聞入理,聞理深妙,心自圓明,不居惑地。縱有百千妙義抑揚當時,此乃得上座披衣自解作活計。以言要之,則實際理地不受一塵,萬門行中不捨一法。若也單刀趣入,則凡聖情盡,體露真常,理事不二,即如如佛。」

專事修禪者,可於山邊林下,涵養休閑,或入關杜絕外緣,自行任運,凡此皆為順緣直道者,易於保護任運。而世事禪者,處塵世中,行平常事,保任工作較難,惟行者慧力已具,更秉承諸佛菩薩加被,實不為境轉,緘默自修,自行將養,久而久之,亦可達「羚羊掛角無蹤跡,一任東風滿太虛」之境界。茲將開悟禪者行履工用口訣摘列如後:

一、心念平凡,不露身分。 二、心外無法,不墮惡道。
三、忍受輕賤,守住自己。 四、舊債清償,不造新殃。
五、隨順眾生,滅除我執。 六、平等性智,免除災病。
七、妄想覺知,不辯真實。 八、不尚玄談,力行眾善。
九、狂慧不著,不立文字。 十、無諍無辯,滅除法執。

行者於任運中,應把握住本性,任其業緣縱橫而不失本真。有如杲大慧禪師云:「但得本,莫愁末。空卻此心是本,既得本,則種種語言,種種智慧,日用應物隨緣,七顛八倒,或喜或怒,或好或惡,或順或逆,皆末也。於隨緣處,能自覺知,則無少無剩。」

現各將口訣試說明於下:

一、心念平凡,不露身分。

素法身活起,但根本智雖得,卻不會用,因差別智未證得。色陰魔境現起異能,容易誤認為因修行而得的是神通,其實只能說是異能、是善境界,也並非證聖,若執為證聖,則容易著魔。故要潛默將養,不露身份,不要招搖,不然易為邪心邪術者所加害。

二、心外無法,不墮惡道。

體認一切業均由心地而造成,除心以外,無一可造業之源,故控制六、七意識心,尤其是第六意識,不讓它起現行而去造業,自不會墮入三惡道中。此時行者造業,不必用身、語,起心動念即能造無量業。故禪宗祖師大德在此境界,以執杖牧牛喻之,凡有起心動念,邪心、邪念、害心、貪心等,均在牧牛之列,有所念起,當自覺而滅卻。

三、忍受輕賤,守住自己。

既知以前無明,起眾生顛倒,與眾生結無量恩怨。現又體知因果歷歷不爽,故不能再起顛倒心,再與眾生結怨。但眾生怨氣加諸於自身,當以忍辱法,承受眾生輕賤。一以消眾生之怨氣,二藉以證入無為的心體,讓體空而現。故要忍受輕賤,守住自己。

四、舊債清償,不造新殃。

既體知因果歷歷不爽,就不應再與眾生結怨,造新之災殃。但於不造新業時,舊的業是要去清償的。在清償舊業之時,不要怨天尤人,以忍辱波羅蜜面對一切逆境,始能度到彼岸。

五、隨順眾生,滅除我執。

從現在開始已能修自心,去掉無始無明的我執。諸法中吾人均認為有一我在,其實是諸法無我,但吾人卻錯認有一我在,故與眾生產生利益衝突、對立,故要將無我的體找出,即是要滅卻我執。而滅卻我執的最佳利器是隨順眾生,眾生要您如何,遵照辦理。如此,沒有自尊、沒有執著,沒有一個「我」在我心中,最後可滅卻我的執著,亦是破第六意識心。

六、平等性智,免除災病。

無始無明顯示在妄分別中,喜順、惡逆,喜好、惡壞,喜親、惡疏,喜健康、厭生病,我是佛教徒、您是異教徒,您是女、我是男,您是我族群、他非我族類,•••,等等分別心若不滅,容易誘發爭戰,一切災難、病害均由此分別心而起。故要建立平等性智,就得破滅意識的分別心、建立平等性智。

七、妄想覺知,不辯真實。

開悟行者菩提智慧現起,可鑑照一切因緣境界,奈照而知之,卻不能轉其業緣,怎能談解脫。故禪者欲修入解脫時,要觀一切法為妄想,不要去執其法為真實,如此阿賴耶識所現種子,不為第七意識執以為真,始能脫業緣的牽扯。若僅知其境而不能轉其境,如何能證得法解脫。故《圓覺經》云:「居一切時,不起妄念,於諸妄心亦不息滅。住妄想境,不加了知;於無了知,不辯真實。彼諸眾生,聞是法門,信解受持,不生驚畏,是則名為隨順覺性。」

八、不尚玄談,力行眾善。

為去除法的執著,度過色陰魔境,不管六根所現之異能,均不能去示知於人。行者一有耐不住寂寞而落入玄談,必會招來一群無知徒眾,以神通異能為目標,隨您而修,因有所求地在修行,認識不真,終會誤入歧途。對您而言,如此亦無法證得法解脫。至此境界,最好是力行眾善,隨緣度一切有緣眾生為要。

九、狂慧不著,不立文字。

開悟的行者,智慧力突出,自然而現,不假學習。然狂慧銳利,終是一種執著,欲求得法解脫,怎能執取狂而旺盛的智慧,故要去除此種狂旺的智慧。行者雖有境界,但因未證得果位,認識不清,還是不要著墨為文,不然留些半生不熟的法,給無智慧的後學,若是導後學入歧途,便造無量業也。

十、無諍無辯,滅除法執。

行者至此最後階段,要滅去根本的法執,則對一切所見、所聞,均要以空無的心去容納,因行者已知眾生病在何處,證至何處,其所言就不要去諍辯。若行者還有諍辯心、好惡心,顯示行者還有法的執著,如何證得法執滅。


[ 修心法門 ] [ 修行法門 ] [ 首 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