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UNFLO.JPG (7767 bytes) 一切禪修從觀入出息始(1)


一、前言

人一出生就要呼吸,而嬰孩時,他的呼吸間距,從小腹到肺部轉至鼻端。待年老時,呼吸直從肺部到鼻端出。呼吸已現短路程,自知已老,而死之將至矣!所以要能活得時間較長,定得要恢復嬰兒時之呼吸法。那要如何作?只要端身正坐、或盤腿打坐,專注於呼吸進出上,每天花上個把小時、兩小時、或更多,長期以往,即能得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世尊要入滅時,阿難尊者問四個問題,其中一個是有關於修行的大問題,阿難尊者說:「世尊滅後,後學者要如何來修行?」世尊答說:「應以四念處為最基本的修行法門。」由此可知四念處對初基修行者的重要性。一個人只修守戒、念佛、持咒,而忽略修禪定是不會有大成就的,因修不到心裡頭去,若修到有氣感也沒有定力。禪定有四不等,初級禪定是謂捨棄惡心、惡習,心境專注,是為棄惡。中級禪定是為思惟修,心沒有經過調伏是散亂的,它是不受控制的,它是跟隨著意念浮動的。要制此心止於一境不散亂,就必須反覆地將心專注於一個選好的固定目標。高級禪修是謂靜慮,已有定功,在禪定中依清淨心來思慮一些事情。四者為大乘禪者,如:中國禪宗行者所修,係專指心眼已開,能洞觸諸緣而心能感知所生起法爾的現象,此時行者對此能知能覺萬象的心,已有相當的體認,且能面對境界如如不動,是為真正禪定。

一個修行人要得入禪,首要還是在呼吸上用功夫。我們都以為不呼吸人就會死亡,那是我們一般人所想像的。若是入世間四禪定的人或是聲聞、阿羅漢們,祂們一入定中,是可以不用呼吸的。如《善見律毘婆沙》云:「云何學滅出息、入息?云何出息?云何入息?」所以知道息是可以用學習來滅掉呼吸的,達到不呼吸的境界。

《善見律毘婆沙》答曰「:身有入息念,學滅出息入息,如是身心不傾不危、不動不搖,寂靜極微細如無,是名學滅出息入息。如是風住,如未成阿那波那念,亦未成就觀、未成就智慧人,不入此三昧,不從此起。若學滅出息入息,如是成就風住不起,即名善開智慧人,入如是法亦從此起。云何知之?譬如打銅器聲,初大後微,大聲已自憶識,後漸復善憶識,微聲善憶置心中,微聲已滅,猶思憶不離心中。出息入息亦復如是,初後細憶識者,漸以至細,細者已滅,猶憶識心中,自此憶識故心定住,如是得風息心定住。關鍊成就,出息入息亦成就,阿那波那三昧亦成就,如是智慧人入此禪定,亦從此起。是故律本中說,滅出息入息已,隨念,更起,故名隨觀,知出息入息非隨念,隨念非出息入息,因此二法故,有知起,觀看此身,如是次第得阿羅漢果。」

什麼事要做得好,都是從專注開始,世間法如此,出世間法亦如是。如果身體不好的人,要能用觀呼吸來改善身體狀況,所以每天要能專注於呼吸上,做個數小時,身體自然就能改善。要談修行利生,更要專注於呼吸,光專注於呼吸進出間,就能夠控制此身體,最後能控制身體氣機與心念。

 

二、南傳觀呼吸法入門

()姿勢調理

南傳禪法,不強調盤腿,而要求依自己所能自在地把腿擺好就好,這適合初學不能久盤腿者,因盤腿久後會痛,這養就造成不能專注呼吸而亂心。首先要學靜坐的人,其坐的方法是臀部要稍微墊高,自己調整坐墊的高度,以能夠坐得舒適、自然、正直為原則。

不習慣盤腿的人可以將兩腳並排,平放在地上,而不必將一腳壓在另一腳上。然後輕輕地前後擺動上半身,感覺一下那個姿勢及位置最恰當,使身體既不向前傾,也不會太向後彎。然後輕輕地左右調整上半身,保持在端正的位置上,不使身體歪向任何一邊,同時要注意兩肩膀要平正,不能縮肩,且兩肩膀自然下垂。下顎微微向內收,這點很重要,不然有氣感時,容易昏沉。下顎微內收時,使頭部、頸部及整條脊柱成一直線,然後保持放鬆,讓其自然、舒適,一切身體架子不能用力。

身體坐正之後,就保持不動。接著觀想自己身體,從頭頂、肩膀、胸部、腹部、腿部到腳等,一部份、一部份地放鬆下來,不要讓身體上有任何一塊肌肉繃緊,要經過兩三次的觀察,有無真的全身放鬆?若覺得全身已都放鬆後,輕輕地閉上眼睛。內心自我喊話,嚴肅地告訴自己:在靜坐的時刻裡,都要保持這個身體不動,眼睛不睜開。當立下如此的決心之後,就將身體忘掉,猶如身體已不存在似地。
   
若您腳連散盤也不宜,那您就選擇一個能讓坐得較久的舒適坐姿,如正襟危坐於椅子上都可以。或者側臥於地板上、或床上都可以。只是採用這種方式者,要特別注意,不要有神通、異能想,這樣很容易為客邪損趁。告訴自己:我只要修心養性,其他一概都不要。然後,當身體有不正常搖動時,就要特別提高警覺,這種情況不是從自身發起,就是受外在客邪所加持,當要攝心不受其影響。

 

()、身念處的方便觀身法

(1)觀小腹上下

南傳馬哈希一脈,是在觀呼吸時,小腹微突與復原,這種觀法又分好幾派,因法門八萬四千,各有所創,法門就各異,惟最後結果是一致的。您選用的方法最好是能讓自己專注不胡思亂想的,若能做到這樣,效果就能快速呈現。

現在介紹沙達馬然希禪師所說的觀照法,當姿勢坐好、身體全放鬆、閉上眼睛後,將注意力放在自己的腹部。開始觀照呼吸,當您吸氣時,不要故意要拉長呼吸,依自己的自然呼吸法就可以。吸氣時,腹部會逐漸上升、膨脹(開始)。您必須以緊密的注意力觀察這腹部上升的過程,然後在心中標記「上」,並且,讓您的心能夠從上升的開始一直到結束,都對準這上升的全部過程,而不遊移到其他地方。

當您呼氣時,腹部會逐漸下降、收縮。您必須以緊密的注意力、精準地觀察這腹部下降的過程,然後在心中標記「下」,並且讓您的心,能夠從下降的開始一直到結束,都對準這下降的過程而不遊移到其他地方。

沙達馬然希禪師還提出一個概念法(praj#apti)與真實法(param2rtha)。概念法是用於初習者,久習後就要進入真實法。概念法是在觀照、標記腹部的起伏時,應該盡可能地不去注意腹部的形狀、外形。當吸氣時,腹部內部會產生某種張力與推力,必須密集地貼近觀照並做標記,以便盡可能地感覺、了知那發生在腹部內的「緊」(tension)與「推」(pushing)等力道大小。此時腹部的形狀、外形,僅是「概念法」。修習毗婆舍那(vipaśyanā),並不是為了「概念法」;其目的乃在於「真實法」。發生於腹內的「推」(pushing)、「緊」(tension)、「壓」(pressure)等等的現象,才是「真實法」。您必須貼近且準確地觀照並做標記,如此才能夠了知「真實法」。當您專注於整個呼吸過程及標記時,應沒有多餘的心思去胡思亂想,這就是專注力的開始。

當您呼氣時,您應小心地觀照並做標記。除了應盡可能地不去注意腹部的形狀、外形之外,您還必須密集且準確地觀照並做標記,盡可能地去了知那漸進、緩慢的「移動」或「振動」的現象。

 

(2)觀鼻頭氣進出

接著介紹帕奧禪師的觀呼吸法,坐姿如上述後,接著將心情放輕鬆,不要想著自己正在靜坐修行,而只想像自己正在讓身心休息而已。把今天工作的一切負擔暫時卸下,心裡的所有罣礙事情暫時拋開,讓紛擾的思慮與雜想都沉澱下來,內心猶如清水一般澄淨好入觀呼吸處。

然後將意念安放在「鼻孔與上嘴唇之間」(俗稱人中穴為中點)的四方形區域裡,輕輕地留意正在經過這區域的呼吸之氣息。《清淨道論》以守門人作為例子,來說明覺知氣息的方法:看守城門的人,只留心正在經過城門的行人,而不去理會已經走入城裡或走出城外的人;同樣地,修行安那般那(ānāpāna)念者,只留心正在經過鼻孔出口處的氣息,而不去理會已經進入體內或出去體外的氣息。在鼻孔下方的四方形區域裡,有些部位的氣息很明顯,有些部位的氣息不明顯,禪修者可以只留意明顯的氣息。

禪修者應該像旁觀者一樣,依照氣息自然的樣子靜靜地欣賞它,而不要去干涉它。氣息有時會粗,有時入細,有時長,而有時變短,有時呈現各種不同的狀態,這些都是自然的現象。禪修者要做的只是保持正念(覺知而無雜念),單純地知道氣息進出而已。

有時候禪修者的心會被妄念拉走,忘了覺知氣息。一察覺到這種情況,就要立刻今正念提起,將心拉回到氣息上,不要去理會妄念。妄念愈常生起時,不要因此而煩躁,而是反面操作,這時愈要將心情放鬆,保持單純的正念,輕輕地覺知氣息。

對於如此勤於保持正念,時常能有片刻時間安心於氣息的人,就可以繼續如此保持下去,讓正念持續的時間漸漸加長,由一、兩分鐘,進而持續五分鐘、十分鐘、半小時乃至一小時以上。

 

(3)觀出入息長短

《大安般守意經》經中云:息有四事,一為風,二為氣,三為息,四為喘。有聲為風,無聲為氣,出入為息,氣出入不盡為喘也。《善見律毘婆沙》云:「比丘結加趺坐念禪定已,念出入息。云何?念喘息(河洛語呼吸)長、念喘息短。因長短故,而心得定,無有動搖,因不動搖念即起成,以念及智慧,然後知喘息長短譬如兒在胎中,初從胎出,先出息長短可知。云何可知?譬如水隨器長短而流,亦如象蛇其身長故息亦隨長,蝦身短息亦隨短,坐禪比丘亦復如是,以此譬喻知息長短。以正念故,心已生樂;因樂故,極細長出息入息,心轉樂已,因出息入息,心轉樂已,出入息轉細長,因轉樂已生怡悅;因怡悅故,知息轉成微細,因此怡悅復增怡悅,怡悅故,倍息增微細難得分別,已生捨心,以此九法汝自當知。我出息知一切身,入息亦知一切身者,知一切身出息入息,身長短初中後,一切知現前,知知與心合,知息初後。又禪比丘見出息如散塵,此現前見、初出見,中後不得見,欲見中後心不能及,又出息止,見中不見初後,又見後出息,不見初中。又有比丘悉見初中後,何以故?心無疲倦故,若得如是,即為善出入息,於禪學者,不休息不住,恒觀出入息,若如是者,護身口意業,名為學戒定慧,若三昧心,名為學定,若能分別戒定者,名為慧,此是三學,於觀處中,以念正心已學繫心中,已作恒使不絕。從此以後,於彼若慇懃當學滅出息入息者,出息入息而滅,滅者住也。云何為?比丘初入禪定身心疲極,是故出息入息,鼻孔盈滿復從口,出入息從。身心不疲極,漸漸細微,於出入息中,比丘而生狐疑,我出入息為有為無?譬如有人登上高山,身心疲勞氣息大,又從山下至平地下,有池水及大樹,入池洗浴竟,還於樹下穌息,或眠或坐身心清涼,漸漸氣息微細,比丘初入定亦復如是。初未錄身心出入息。何以故?為無念故,何以漸細念,錄身心故。而說偈言:『身心極疲勞,出入息亦。』

「第一禪,第二禪細,第三禪轉細,第四禪定。第三禪為,第四禪名為細,此極處出入,若不捉息出入息,若捉出入息細者,不捉者,放息,捉者,於第四禪初而捉心,至第四禪而滅出息入息,此是舍摩陀法。毘婆舍那法者,不捉出息入息大,若觀四大即細,又觀優波陀那色細,四大成,復觀一切色細,優波陀那色成。又觀無色細,一切色成,又觀色無色細,無色成,又觀因緣細,色無色成。又觀因及名色細,因緣成,又觀觀相毘婆舍那細,因及名色成,觀小毘婆舍那細,觀相毘婆舍那成,觀大毘婆舍那細,小毘婆舍那成,此次第前次第前者細,後後者細波薩提者(漢言寂靜無有疲極),於三跋陀中說。」

 

(4)安般數息法

對於依然妄念紛飛,不能有片刻時間安心於氣息的人,可以嘗試用大安般守意之數息方法來幫助攝心。此在《佛門禪修與色身功用行》一書已詳細說明其方法。《大安般守意經》經中云,「在一數一,在二數二,是為法行,便墮精進也」。此是云,吸氣盡時默數單數,呼氣盡時默數雙數,所數的數目不得過於十。又云:「數息斷外,相隨斷內,止為止罪,行觀意,不受世間為還,念斷為淨也。意亂當數息,意定當相隨,意斷當行止,得道意當觀,不向五陰當還,無所有當為淨也。」

帕奧禪師亦有介紹安般念法,但其引用方法,非世尊所述說的《大安般守意經》之本意,且與台灣各道場所用方法差不多,已把世尊的銳利安般法門竄改了,若要看真實法者,可以看本中心所結緣的《佛門禪修與色身功用行》一書裡,都是依世尊所述重點闡釋。

帕奧禪師所述如下:數息時,仍然要保持身心寬鬆舒坦,在察覺吸氣的氣息時,心中了知「吸」;在察覺呼氣的氣息時,心中了知「呼」,呼氣將近結束時,心中默數「一」。以同樣的方式,在第二次呼氣將近結束時,心中默數「二」……如此從一數到八,然後再從一數到八,一再重複下去。心中勉勵自己,在每一組八個呼吸當中,都不讓心攀緣其他念 頭,而只是一心覺察氣息。數息時注意力的重點仍然在氣息,而不在數字,因為數字只是輔助攝心的工具而已。持續不斷地數息,直到心情平靜,妄念很少,能夠安心於氣息時,就可以停止數息,而只是單純地覺知氣息。如果妄念再度洶湧而來,就再度以數息法來幫助攝心。

覺知氣息時只需要單純地察覺氣息本身,以整體的概念去認識它,而不去注意氣息裡的個別特性,例如氣息的冷、熱、硬、軟、推動、流動、澀、滑等等。就好像看見一個人時,只是單純地知道那是人,而不去分別他的膚色、髮型、體態等等。事實上,冷、熱、推動等個別特性是氣息裡四大的相。如果去注意這些相,就變成在觀察四大,而不是在修行安般念了。這些相總合起來就是氣息,因此修行安般念時,只需要將氣息本身當作一個整體概念,輕輕地對它保持覺知即可。

佛陀在《大念處經》中教導初學安般念者要了知氣息的長短。意思是在練習覺知氣息的過程中,有時候可以附帶地知道氣息是長或短。這裡所謂的「長短」是指呼氣從開始到結束、吸氣從開始到結束所經歷時間的長度,而不是指距離的長短。呼吸速度慢的時候,經歷的時間就長;呼吸速度快的時候,經歷的時間就短。了知呼吸時間長短的目的只在於幫助維持正念於氣息,因此只需要大略地知道即可,不必刻意講究時間多長才稱為長,多短才稱為短,也不必要求自己對每一次呼吸都要判決出它是長或短。有時單純地覺知氣息,有時附帶地了知氣息是長或短,如此即可使正念持續的時間逐漸延長。正念持續愈久時,定力自然就愈深。 

 

三、觀呼吸後身與息會出現的變化

《六度集經》云:「思十六事,一其心得禪。何謂十六?喘息長短即自知,喘息動身即自知,喘息微著即自知,喘息快不快即自知,喘息止走即自知,喘息歡慼即自知,自惟萬物無常喘息自知,萬物過去不可追得喘息自知,內無所思棄捐所惟喘息自知,放棄軀命不棄軀命喘息自知。道人深思,有是即得是,無是不得是,夫生必有老死之患,魂靈不滅即更受身。不生即無老,不老即無死,念是一其心得禪。道人以眼觀世生死,但以十二因緣,念此一其心得禪。」

《大安般守意經》云:數息時,有離意為喘息長,得息為喘息短,不安行息為長,定為短。念萬物為長息,無所念為短息。未至十息,壞復更數為長息,得十息為短息。得息為短,何以故?止不復數故。得息亦為長,何以故?息不休,故為長也。喘息長自知,喘息短自知。謂意所在為自知長短,意覺長短為自知,意不覺長短為不自知也。道人行安般守意欲止意,當何因緣得止意,聽說安般守意。何等為安?何等為般?安名為入息,般名為出息。念息不離,是名為安般。守意者,欲得止意。在行者新學者,有四種安般守意行,除兩惡十六勝。即時自知,乃安般守意行令得止意。何等為四種?一為數,二為相隨,三為止,四為觀。何等為兩惡,莫過十息,莫減十數。何等為十六勝,即時自知喘息長,即自知喘息短,即自知喘息動身,即自知喘息微,即自知喘息快,即自知喘息不快,即自知喘息止,即自知喘息不止,即自知喘息歡心,即自知喘息不歡心,即自知內心念萬物已去不可復得喘息自知,內無所復思喘息自知,棄捐所思喘息自知,不棄捐所思喘息自知放棄軀命,喘息自知。不放棄軀命喘息自知。是為十六即時自知也。問何等為莫過十數莫減十數?報息已盡未數是為過,息未盡便數是為減。失數亦惡不及亦惡,是為兩惡。至二息亂,為短息。至九息亂為長息,得十息為快息。」

(待續)

   


[ 法門介紹 ] [ 修行法門 ] [ 首 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