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尔辞库--名相篇--禅定瑜伽类


禅定解脱法

禅定─禅为梵语 dhyāna 之音译;定为梵语 samādhi 之意译。禅与定皆为令心专注于某一对象,而达于不散乱之状态。或谓禅为 dhyāna 之音译,定为其意译,梵汉并称作禅定。又色界之四禅与无色界之四定,合称四禅八定。若是修行人只有禅定,未达解脱解脱知见,即非佛陀来世间之本意。

解脱者梵语 vimoksa(音译作毘木叉、毘目叉)或 vimukti(音译作毘木底)或 mukti,又作木叉、木底。意谓解放,指由烦恼束缚中解放,而超脱迷苦之境地。以能超度迷之世界,故又称度脱;以得解脱,故称得脱。广义言之,摆脱世俗任何束缚,于宗教精神上感到自由,均可用以称之。如从三界束缚中获得解脱,分别称为欲缠解脱、色缠解脱、无色缠解脱。由修习所断烦恼之不同,可分为见所断烦恼解脱、修所断烦恼解脱等。特殊而论,指断绝生死原因,不再拘于业报轮回,与涅盘、圆寂之含意相通。

佛教原以涅盘与解脱表示实践道之终极境地,其后乃逐渐形成种种分类而加以考究。例如:有为解脱(指阿罗汉得解脱者能明白了解心之作用,即胜解)与无为解脱(涅盘),或性净解脱(指众生本具离烦恼之清净本性)与障尽解脱(由于现实之烦恼污染本来之清净,故今断其烦恼而得解脱),或心解脱(指心离贪爱)与慧解脱(以智慧观照,而远离无明),或慧解脱(阿罗汉未至得灭尽定者)与俱解脱(阿罗汉至得灭尽定者),或时解脱与不时解脱等二解脱。

《七佛经》云:「复次贤劫中,俱留孙佛、俱那含牟尼佛、迦叶波佛,亦说清净律仪及禅定解脱之法;我所说法,亦复如是。」真实要修禅定,当依戒律而修,始能入禅定中,故戒经云:「戒律是平地,禅定是屋宅。」行者要能在真实体性缘起相中,能离相观无相,了悟性空缘起之道理,了知一切诸法皆从业缘而得,以因缘故,生诸法也。

《宗镜录》曰:「真心以灵照为心,不空无住为体,实相为相。」故不空无住为体者,此即是体之真实体性;真心以灵照为心,故知实相者即是非相,实相者即是三世诸佛之母。以实相之心体,于禅境中或日用应缘中,观一切法尔,而不执着,是谓禅定,是谓解脱。

终南山圭峰宗密禅师曰:「六波罗蜜中,禅定一行最为神妙,能发起性上无漏智慧。一切妙用万行万德,乃至神通光明,皆从定发。故三乘(声闻、缘觉、菩萨)学人,欲求圣道必须修禅。离此无门,离此无路。」

*** 


[ 名相篇 ][ 法尔辞库 ]  [ 首 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