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尔辞库--名相篇--禅定瑜伽类


瑜伽十七地法句

瑜伽十七地,略有五地,一者资粮地,二者加行地,三者见地,四者修地,五者究竟地。又广分别有十七地。瑜伽十七地法句嗢 udāna 意译作自然、法句、叹、撰录、自说、无问自说、感兴偈。九分教之一。

法句嗢udāna曰:

五识相应意,有寻伺等三;三摩地俱非,有心无心地;闻思修所立,如是具三乘;有依及无依,是名十七地十七地名称如下。

一者五识身相应地。

二者意地。

三者有寻有伺地。

四者无寻唯伺地。

五者无寻无伺地。

者三摩呬多地。

七者非三摩呬多地。

八者有心地。

九者无心地。

十者闻所成地。

十一者思所成地。

十二者修所成地。

十三者声闻地。

四者独觉地。

十五者菩萨地。

十六者有余依地。

十七者无余依地。

如是略说十七,名为瑜伽师地。

《正法念处经》云:「复次比丘!知业果报,观四大天王,更无余地。作如是念,四天王天,无量无边。如是尽观于须弥山,四面受乐,右遶游行,日月游行,遶须弥山,随在何方,须弥山王,则有影现,人说为夜。阎浮提北,名曰风轮,持北方星,轮转不没,风轮持故。诸外道等,见此辰星,北斗七星,常现不没,便谓此星能持一切世间国土,不如实知,不知风力之所持也。如是外道,少分有知。

比丘如实观,四天王天,厌离生死,见天退苦,观已厌离,生死无常,一切破坏,一切变动,一切别离,一切业藏,诸业流转。如是比丘,以闻知见。复次行者,内观于法,顺法修行,一切愚痴凡夫,贪着欲乐,为爱所缚,为求生天而修梵行,欲受天乐,如是比丘,深生厌离,不乐不着,不修不味,观诸乐已,以闻智慧,见彼比丘,能与魔诤,欲度生死海,得十七地。

地神夜叉,闻已欢喜,告虚空神,空行夜叉,闻已欢喜,告四天王。如前所说,次第乃至无量光天。阎浮提中,某村某邑,某城某国,某种姓中,某善男子,名字某甲,以信出家,剃除须发,而被法服,与魔共战,欲出诸有。如是无量光天,闻已欢喜,告余天曰:阎浮提人,顺行正法,我今随喜,此人发心,欲出生死,与魔共战,持戒正行,欲与魔战,减损魔军,增长如来所说正法。」

修行境界有五种相:一者异门相,二者瑜伽相,三者转异相,四者杂染相,五者清净相。如是五相。当知如前处处分别。又一切法,无不皆是瑜伽师地,以瑜伽师用一切法为依缘故。此中存略,且说十七地。又七地,具摄一切文义略尽。

十七地中,初之九地,明三乘境。分之为四,初、二地是境体,一切皆以识为性故。次三地是境相,细异故。次二地是境用,定散二时起作用故。后二地是境位,有心无心二位别故。

由体依相有其作用,位次别故。立九地境,境体二者易知难知,以为先后。境相三者,中细品以为先后。境用二者,胜品劣品以为先后。境位二者,显时隐时以为先后。此下二地,明其境用,即以胜劣而为前后,是谓此地之来意也。

故知十七地即是指十七种境界。在修瑜伽行之际,依行者之行共有十七种境界。即:

()五识身相应地,()意地,()有寻有伺地,()无寻唯伺地,()无寻无伺地,()三摩呬多地,()非三摩呬多地,()有心地,()无心地。此中,初九地系属三乘境,观此境能起以下六地之行。

()闻所成地,(十一)思所成地,(十二)修所成地,(十三)声闻地,(十四)独觉地,(十五)菩萨地,(十六)有余依地,(十七)无余依地。

再依此行得证以下二地之果,以此表示境行果之顺序。

《正法念处经》云:「修行者内观于法,随顺修行,此比丘如是观已,得十七地,心常乐观,第一实谛。」 

***

 


[ 名相篇 ][ 法尔辞库 ]  [ 首 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