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尔辞库--名相篇--密教类
法尔禅修中心 善祥比丘(俗名张玄祥)编辑
密教说违顺八心义与八关斋戒之关系
世间有八心,顺违都能称心,密宗将声闻见道之前,世间凡夫之善心,依其渐次生起之次第,以植物成长之阶段为譬喻而分为八种,称为世间八心。又作顺世八心。
(一)种子心
凡夫生节食持斋之念而修行,始起善业种子之位。愚童凡夫类,犹如羝羊。或时有一法想生,所谓持斋。彼思惟此少分,发起欢喜,数数修习。这是初种子善业发生者。但羝羊是畜生中类,性最下劣。天天但念何处有水草可食及淫欲事可做。其他余无所知。
后时突然自有念生,我今该节食持斋,如吃早斋,初一、十五吃素,这即是善法。然犹未是佛法中所谓的八关戒也,其功德不能相比也。
但彼由节食自戒故,少欲知足。即觉缘务减少,令自我饮食易满足,不生驰求劳苦追逐名利。
尔时即生少分不着凡尘之心,其心欢喜而得安稳。由因见此等利益故,数数有修习之。即是最初微识善恶因果道理,故名种子心也。身心有病者应多多反省,早日能得修行的种子心。
(二)芽种心
对父母亲戚等之布施心,即从善业种子发芽之位。尤其是指六斋日中能对自己父母男女亲戚布施,这是初步舍财物之心的开始。《大日经》云:「复以此为因,于六斋日,施与父母、男女亲戚,是第二牙种者。」
此六斋日,即是《大智度论》中所云,古代五通仙人,劝令此日断食,既顺善法。又可以免除鬼神灾横。由见止息烦恼贪求心,内获利乐故。欲修习此法令得增长故,于持斋之日舍己财物给与六亲。自念我无守护财物之忧,反而能令他人爱敬,也能获孝顺义理之誉。以见此因果故,转生欢喜。欢喜故,善心稍增。由如从种子生牙也。」
有关斋戒是修心积福之入门,也是种未来成佛之善因。
斋戒─广义言之,能持过午不食是为斋,指清净身心,一日中慎防身心之懈怠放逸,是为戒;依古印度之祭法,即每隔十五日举行一次集会,令各自忏悔罪过、清净身心,于此白黑月十五日,祭主神并行断食而住于清净戒之法。狭义而言,则指佛教的八关斋戒,或特指过午不食一斋,八种净身心之戒法。
佛陀定义斋戒有三种,一为牧牛斋,二为尼犍斋,三为佛法斋。
第一种牧牛斋,用现在的话可以说是牧放牛斋,牧牛是为牛找食物,终日很忙,放牛是让自心散乱不摄心,所以可以称牧放牛斋。
二为尼犍斋,即是外道斋。尼犍子Nirgrantha-putra是外道婆罗门之一,以其斋法是白黑月十五日要信徒聚集寺院忏悔斋戒。
三为佛陀所说的真正八关斋戒法,成为佛法斋。尼干子等外道亦沿用此风,遇白黑月十五日集会一处而持断食等四戒─禁杀盗淫妄;由是,佛陀亦允于僧团中采用此一行事。佛陀更说正八斋戒法有一斋八戒,一日一夜如法受持当得利,建立未来成佛之善因。《优婆夷堕舍迦经》云:佛告堕舍迦:「佛正斋法有八戒,使人得度世道,不复堕三恶处,所生常有福佑,亦从八戒本因缘致成佛。」
所以八关斋戒是未来世成佛之因,要于六斋日受持八关斋戒来供养佛法僧三宝,受优婆塞菩萨戒者亦有此轻垢戒,若不于六斋日受持八戒供养佛法僧三宝者,是优婆塞得失意罪,不起堕落,不净有作。
《优婆夷堕舍迦经》云:「何等为佛正斋法?是间有贤善人持戒,一月六日斋,每月八日一斋,十四日一斋,十五日一斋,二十三日一斋,二十九日一斋,三十日一斋。斋日朝起,告家中言:『今日我身斋,家中今一日,且莫饮酒、莫鬪诤、莫道说钱财,家中事意所念、口所说,当如阿罗汉。』何以故六斋日受八戒、修福德?答曰:是日恶鬼逐人,欲夺人命,疾病、凶衰,令人不吉。是故劫初圣人教人持斋,修善、作福,以避凶衰。是时,斋法不受八戒,直以一日不食为斋。后佛出世,教语之言:「汝当一日一夜,如诸佛持八戒,过中不食,是功德将人至涅盘。」
只有欲界人类中才有八关斋戒,其他色界、无色界天无八关斋戒。《大智度论》云:问:八关斋戒近住律仪依何处有?答:唯依欲界有,非色、无色界。依人趣有,非余趣。依三洲有,东胜身洲、南赡部洲、西牛货洲,除北俱卢洲无八关斋戒。
所以受八关斋戒者当注意近律仪住,不尔,只现妙行,因犯不净行、不近律仪,可能果报生龙族类之众生。
受八关斋戒不近律仪,虽有妙行不近律仪时,是人果报可能生龙族。《大毘婆沙论》问云:「有海居龙从大海出于六斋日受八戒斋,放舍身心寂然而住。徐发吟韵作如是言:今于世间无所恼害」。答:「彼得妙行,不得律仪,自庆暂时离诸恶行。彼自忆念昔在人中,受八戒斋不能清净,有毁犯故,堕龙趣中。作是思惟我本人趣,若能清净持八戒斋,今应生天受诸快乐。何期毁犯堕斯恶趣,厌恶行故,数从海出,受八戒斋,吟韵自庆。然实彼龙唯得妙行,不得律仪。」
《大毘婆沙论》问云:「如是所说八支律仪,几是尸罗支(律仪)?几是不放逸支?几是远离支?答:五是尸罗支,谓离害生命,…,乃至离饮酒。一是不放逸支,谓离非时食。余二是远离支。又前四是尸罗支,离性罪故。第五是不放逸支,虽受尸罗,若饮诸酒心便放逸不能护故。后三是远离支,以能随顺厌离心故,厌离能证律仪果故。由此近住具有八支,而于五增三。」
《优婆夷堕舍迦经》中佛说八关斋戒之戒相,经云:
佛言:「阿罗汉无杀意,斋日持戒亦当如阿罗汉,无杀意、无捶击意,念畜生及虫蛾,使常生,如阿罗汉意,是为一戒。今日与夜持杀意使不得杀,持意如是,为佛一戒。」
佛言:「斋日持意当如阿罗汉无贪心,无所贪慕于世间,无贪毛菜之意。斋日如是持意如阿罗汉,富有者,当念作布施,贫无有者,常当念施,是为二戒。」
佛言:「斋日持意当如阿罗汉,阿罗汉不畜妇亦不念妇,亦不贪女人亦无淫意。斋日如是持意如阿罗汉,是为三戒。」
佛言:「斋日持意当如阿罗汉,不妄语、不伤人意,语即说佛经,不语者但念诸善。斋日如是持意如阿罗汉,是为四戒。」
《优婆夷堕舍迦经》云:佛言:「斋日持意当如阿罗汉,阿罗汉不饮酒,不念酒、不思酒,用酒为恶。斋日如是持意如阿罗汉,是为五戒。」
佛言:「斋日持意当如阿罗汉,阿罗汉意不在歌舞,闻亦不喜音乐声,亦不在香华气。斋日如是持意如阿罗汉,是为六戒。」
佛言:「斋日持意当如阿罗汉,阿罗汉不于高好床卧,意亦不念高好床上卧。斋日如是持意如阿罗汉,是为七戒。」
佛言:「斋日持意当如阿罗汉,阿罗汉日中及食,日中已后至明不得复食,得饮蜜浆。斋日如是持意如阿罗汉,是为八戒。」
佛复告优婆夷堕舍迦:「是间有人,头发有垢自沐其头,沐已其人便喜言:『我头垢已去。』有人持八戒一日一夜者,明日即喜,喜者便念:『佛经戒廼如是。』其有人,心中有恶意即去,善意即还。」
佛言:「有人身体饶垢入水中治,身垢皆去。出水即喜言:『我垢去身轻。』其有人斋戒一日一夜,明日即喜念佛正语,自念:『当何时得道,使我心不复动、不复走,使我心一,志无为之道。』」佛言:「有人衣多垢,以得灰浣之垢去,其人即喜。其有人斋戒一日一夜,明日即喜,便念比丘僧,言:『比丘僧中,有须陀洹、斯陀含、阿那含、阿罗汉。』念比丘僧如是。」
佛言:「如人有镜,镜有垢,磨去其垢镜即明。其有人斋戒一日一夜,有慈心于天下,心开如明如镜者,不当有瞋怒意。其有人一日一夜斋戒,阅哀天下,净心自思自端其意,自思念身中恶露如是,如是者不当复瞋怒。」
《优婆夷堕舍迦经》云:佛告优婆夷堕舍迦:「持八戒斋一日一夜不失者,胜持金银珠玑施与比丘僧也。天下有十六大国,一者名鸯迦,二者名摩竭,三者名迦夷,四者名拘薛罗,五者名鸠溜,六者名般阇荼,七者名阿波耶?八者名阿洹提渝,九者名脂提渝,十者名越祇渝,十一者名速摩,十二者名速赖咤,十三者名越蹉,十四者名末罗,十五者名渝匿,十六者名剑善提。是十六大国中珍宝物施与比丘僧,不如斋戒一日一夜也。斋戒使人得度世道,以财宝施与,不能使人得道。今我得佛道,本从是八戒起。」
佛告堕舍迦:「天下人多忧家事,我用是故,使一月六斋持八戒。若有贤善人,欲急得阿罗汉道者,若欲疾得佛道者,若欲生天上者,能自端其心、一其意者,一月十五日斋亦善,二十日斋亦善;人多忧家事,故与一月六斋。六日斋者,譬如海水不可斛量,其有斋戒一日一夜者,其福不可计。」
佛告堕舍迦:「且将子妇归,诵念是正斋法八戒也。」
优婆夷堕舍迦,前为佛作礼而去。
(三)疱种心
指布施心更广及非亲人之位,如芽疱胀大。《大日经》云:复以此施授与非亲识者,是第三疱种。所以能成就此八关斋戒善法,修习无贪慧舍之心,由数数熏习故,善心渐渐增长,复能施与非亲戚认识的人,见此平等施心功德之利益故。尔时善行萌芽倍复增广,犹如牙茎滋盛未生叶时,故名疱种也。疱种心者也可说欲成就前面一阶段之守斋善法,经常修习无贪慧舍之心,扩大施舍范围,乃至非亲有熟识之人,由此平等施心之功德利益,善心倍增;犹如植物芽茎之滋长,但尚未生叶时,故称疱种心。
(四)叶种心
复以此施,施与器量高德者,是第四叶种。一般喜布施于穷苦之众生,仅具有疱种心,修行道上刚萌芽。若能施与器量高德者,即具有叶种心,芽种生叶开始要成长了。器量本指器物之容量,引申指人之才识、度量。如《最胜王经》载:「世尊说法,无有分别,系随众生器量之多寡,并应其机缘而说。」
器量高德在佛法上讲是学养具佳,戒德智慧超群,菩萨道行圆满者。
若您已转移布施目标,从施于穷苦转为专喜爱供养耆宿、有德行之人,即是有叶种心。具第四心能特别选择有德者来供养之位阶,如从芽生叶才能成株。
具有叶种心的人,于上一阶段广施慧舍中,亦常守八关斋戒,渐能拣择所施之对象,喜亲近供养德行高胜之人;犹如芽茎既长,枝叶渐生,故称叶种心。
《大日经》疏云:复以此施与器量高德者,是第四叶种。谓已能习行慧舍,藉此为因,渐能甄择所施之境。如此之人德行高胜,我今宜应亲近而供养之,即是慧性渐开,遇「善知识」之原由渐渐成就也。
(五)敷华心
布施心达于特选之伎乐人或世间尊宿之位,如华开。敷华心,即慧性渐开,复拣择所施之对象,欢喜施与伎乐人及诸尊宿,因伎乐人能化大众,令其欢喜,而诸尊宿学行高尚,为世人之师范,故施与之时,心倍欢喜;犹如枝叶丰茂后,其花自然开敷,故称敷华心。
古称伎乐梵语 vādya,又作妓乐,音乐之义。长阿含卷十一善生经举出伎乐有六失,即:求歌、求舞、求琴瑟、波内卑、多罗盘、首呵那。然法华经卷一序品、无量寿经卷下载,以香华、伎乐作为供养。此即禁止以娱乐为目的之伎乐,而许以供养为目的之伎乐。
《四十二章经》云,佛言:「饭凡人百不如饭一善人,饭善人千不如饭持五戒者一人,饭持五戒者万人不如饭一须陀洹(声闻初果断身见、疑与瞋心),饭须陀洹百万不如饭一斯陀含(二果淡薄三毒),饭斯陀含千万不如饭一阿那含(去五上分结并具五通),饭阿那含一亿不如饭一阿罗汉(去五下分结断三毒不来受生),饭阿罗汉十亿不如饭辟支佛(缘觉)一人,饭辟支佛百亿不如以三尊之教度其一世二亲,教亲千亿不如饭一佛学愿求佛欲济众生也(菩萨)。饭善人福最深重,凡人事天地鬼神,不如孝其亲矣,二亲最神也。」所以要孝顺父母,若是已不孝在先,迕逆父母,赶快悔改,孝顺父母于往生前,并持下列咒语灭前无知之罪。若已是不能再弥补,为要灭既成事实不孝罪那就更要持此咒啰:
(六)成果心
依前叶种心与敷华心二者,就能具足慈爱心来行布施之位,成果心是上所聚八关斋戒与善行布施等诸善缘成熟,非是指道业有成,故是种子缘成果现,犹如果实成熟,始有机缘能得善知识指倒,亲闻佛教解脱圣法也。
所以成果心位者,指对于所习善业醇熟,非但欢喜去作善事,常守八关斋戒,复能以亲爱心施与学德崇高之人,由此因缘得能闻法受利,遂生起信赖归依三宝与上师善知识,兴起出离欲望烦恼之心。故经云,犹如花叶绽放,果实渐成,故称成果心。
经疏云:成果心,指对于所习醇熟,非但欢喜,复能以亲爱心施与学德崇高之人,由此因缘得闻法利,遂生起信赖归依与出离欲望烦恼之心;犹如花叶绽放,果实渐成,故称成果心。
此成果心是属第三刧极无自性心生时,如莲华盛敷,故云望前二刧等言,若望后二心等者,此成果心喻八心中第五华种心、第六成果心,后是二心者第七受用种子、第八婴童心也,望此前二心名果复成种,复䏻与彼后二心而为种故。成果心于业烦恼解脱即是如莲华开敷,而业烦恼具依,即是果复成种也。
(七)受用种子心
守戒得利益,死后生天之位,犹如受用果实。受用种子心,即了知三业之不善皆为各种烦恼之因,故护持戒法,遂于现世获善利、得大名闻,并于命终后生天;犹如种果已成,受用其实,故称受用种子心。
受用种子心,即能了知身口意三业之不善,皆为各种烦恼之因,故护持戒法,五戒、八关斋戒、十善戒,遂于现世获善利、得大名闻,并于命终后生天;犹如种果已成,受用其实,故称受用种子心。
(八)婴童心
虽处在迷惑之世界,然心无怖畏,为世间最上之位。无畏依心,指世间最上之善心,即于生死流转中求得无畏依之心。谓已知学德崇高之人应亲近供养,又见持戒能生善利而渐识因果,复闻善知识言,有大天能与一切乐,若虔诚供养,所愿皆满,即能起归依之心,虽未闻佛法,然知此诸天因修善行得此善报,复闻佛法,必能归依信受,而得无畏之心。《大日经》疏:「于正真言坚信解,具净慧力能堪忍。精进不求诸世间,常乐坚固无怯弱。自他现法作成就,不随余天无畏依,具此名为良助伴。」
将第八之无畏依心又分为殊胜心、决定心,而共成十心。即:若企求解脱而生起观空智之心,称为殊胜心;行因成就而证得空理之心,称为决定心。
《华严经》所列十无畏─全称十种无畏。又作十无所畏。即十回向中,法界无量回向位之菩萨所具有之十种无所畏。
(一)闻持无畏─菩萨闻持一切问难,悉能解答,断其疑惑,无微畏之相。
(二)辩才无畏─一切语言音声、一切文字,如来授记无碍辩才。菩萨得如来之灌顶无碍辩才,答辩一切问难断其疑惑,安住于无畏。
(三)二空无畏─一切法空,离我、我所,无造、无造者,了达二空之理,离诸邪见,心如虚空而无畏。
(四)威仪无缺无畏─由佛之所护,成如来之威仪而不转易,于大众中说微妙法而无畏。若有能来诃我威仪,无有是处,乃至不见微畏之相。
(五)三业无过无畏─菩萨之三业清净,若有能来诃我身、口、意恶,无有是处,无可诃责之处,故心得无畏,能度众生。
(六)外护无畏─常为八部众等诸善神侍卫,金刚力士常随侍卫,一切天、龙、夜叉、干闼婆、阿修罗、迦楼罗、紧那罗、摩睺罗伽、帝释、梵王等常随侍卫,尊敬供养,一切诸佛常护念之,于众魔障碍无所畏。
(七)正念无畏─一切诸佛所说正法,句身、味身随顺菩提,我若不能如法受持,无有是处,乃至不见微畏之相。即离痴而住于正念,故受持正法无忘失之畏。
(八)方便无畏─即依悲愿而住,具足成就巧方便智慧,故示现生死,但无少许贪着,修禅定解脱及诸三昧总持辩才,不废菩萨道法,故于烦恼无惑乱之畏。
(九)一切智心无畏─不见微畏相故,安住无畏,悉能示现一切诸乘具足,究竟平等大乘。即菩萨住一切智,故示同二乘之威仪,而无堕二乘之畏。
(十)具行无畏─不见微畏相故,安住无畏,随受化者,普为应现如来境界,而亦不断菩萨愿行,即随应度众生,善现如来之境界,而亦无断菩萨愿行之畏。
上述之八心,乃人天乘之人希求世间之顺理解脱,就心之转证而说;即所谓顺世八心。对此,出世间之净心转证,亦有八心次第,称为违世八心。依大日经疏卷二所述,即指由三乘之初发道意乃至拔业烦恼、无明种子生十二因缘等八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