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尔辞库--圣众篇
菩萨--出家众
日本行基和尚
背景资料─尊称行基菩萨・行基大徳・行基上人・行基法师,生地河内国,宗派法相宗,师承道昭和尚。
简历:行基<ぎょうき><668-749>
行基是从百济(南扶余─朝鲜西南部)到日本的外来人口的子孙,和泉人。
俗姓:高志。
奈良时代的僧人。
向道昭,义渊学法,后巡游诸国,架桥,筑堤,教化民众,被称为行基菩萨。
协助建造东大寺和大佛。
日本最初的大法师,被赐封为“大菩萨”。大菩萨是对伟大的僧人的敬称。
此民间菩萨于天智天皇7年(668年)生在大阪府之堺市,15岁出家奈良之西京的药师寺,努力修行佛道,24岁受戒受具足戒得度。
行基菩萨出生地记念处
行基菩萨因佛学深厚,深受天皇的尊敬,祂奏请天皇迁都到现在的平城圣域,元明天皇之和铜3年(710年)时,正式迁都平城。此举都城先南迁之结果,营造了一种气氛,诸多寺庙都移往南都建立,例如药师寺、大安寺最初移建,兴福寺、元兴寺及総国分寺(总院之分院)、东大寺之建立等等,总共有48个大寺院建立于此。另外全国开基的寺院,约700寺院道场。
早期日本的佛教僧人,仅是国家机关和朝廷内之信仰,当时建于京城一带的寺庙,都是为了天皇与贵族们所设立,佛教仅止于上层社会的信仰。朝廷规定佛教不准向民间传教的时代。日本在8世纪初期,律令制度开始步入正轨。但律令制度下沉重的税赋徭役,却令民众苦不堪言。
此时,行基菩萨德行感召天皇外,另一方面,社会福利民生事业等,用实践主义来彻底教化平民,修桥、筑堤、掘池、日本的第一个独孤院建造于此。此举违反畿内豪族民众为中心的佛教思想,祂开始救济饥饿与病困的百姓,建立很多所谓的布施屋、医疗院所等等社会福利的事业。此举使百姓对于宗教信仰深具信心。
行基菩萨记念像
行基将佛教带入庶民社会当中,民众在沉重的赋税压迫之下,希望从佛教中寻求慰藉,因此行基结合救济与说法的传教方式广受普罗大众欢迎。据说在平城京郊外举办的说法集会,参与人数可以多达一万多人(当时京城人口仅约10万人)。
但是,这样的集会不为当局所认可,而且当时的法律「僧尼令」中也规定,僧侣不能在寺庙外向民众传教,因此行基的行为不但违反法律,甚至被视为煽动民众反叛皇权,屡屡遭到当朝权贵弹压,还曾被赶出京城。
随住朝廷严苛的税赋制度,加上干旱、水患等天灾的相继出现,导致严重的饥荒。民众也为了躲避赋税,抛下土地到处逃亡,律令制度因而受到动摇。此时圣武天皇注意到律令制度的问题,以及行基的力量,因此开始减轻税赋,并亲自拜访行基,与其进行会谈。
公元743年,天平十五年十月十五日圣武天皇下诏宣布空前的大工程「东大寺」的营造计划。东大寺的营造一方面是为国家祈福,另一方面也是希望藉由佛教的力量重拾民心。
2010年为平城迁都1300年
圣武天皇在「卢舎那大仏造立の诏」中呼吁民众自主的参与东大寺营造,这与以往寺庙都是藉由皇族权力建造有着很大的不同,同时也加速了佛教向民间的普及。
行基响应了圣武天皇的号召,带着自己的弟子与众多的信徒参与了东大寺的营造。据说参与东大寺建设的民众超过260万人,约为当时人口的一半。另外指挥计划移建药师寺、大安寺,并建立兴福寺、元兴寺、总国分寺等49个大寺院。并计划性输入唐朝文化,为奈良时代的文化做出重大贡献。
745年朝廷颁赠给行基日本最初的「大僧正」称号。之后朝廷又颁授了「菩萨」的称号,延至现在仍广泛地被称为「行基菩萨」。
公元749年,天平二十一年正月十四日,圣武天皇携光明皇后及母亲藤原宫子出家,请来大僧正行基为其戒师,受菩萨戒,法号胜满。
也因此于奈良朝代时,起先建立了「以民为贵」的中心思想。同时也是中国唐朝文明、文化引进入奈良朝文化做出贡献的大恩人。今天的平民佛教和社会福利的基础都是从此处而起,因此,行基菩萨是为民间敬仰的菩萨。
圣武天皇之天平21年(749年)已82岁高龄,同年二月二日于奈良西郊的菅原寺东南院迁化,当时有数千弟子围绕着,并葬于奈良生驹郡往生院里。
行基菩萨一生的丰功伟业,至今已1300余年,是日本人心目中的伟人,菩萨还活在民间大多数人们的心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