尔辞库--圣众篇
     
菩萨--出家众


净检尼师─中国第一位比丘尼(5)

十九、净检尼师所受何戒?

传戒─指传授戒律予出家之僧尼或在家居士之仪式,又称开戒、放戒。就求戒者而言,则称受戒、纳戒、进戒。按照佛教规定,出家男女,必须授、受戒律(又叫传戒);授受戒律必须设立戒坛(又叫法坛),即为出家的僧尼或在家的教徒传授戒法的一种宗教仪式,也叫开戒或放戒。就求戒的人说,是受戒、纳戒或进戒;就传戒的人来说,叫授戒。

戒分五戒、八戒、十戒、具足戒、菩萨戒等。具足戒为授于比丘、比丘尼者;十戒为授于沙弥、沙弥尼者;八戒及五戒为授于在家之优婆塞、优婆夷者;菩萨戒则不论出家、在家皆可传授。在印度,比丘尼要重受戒,就是先于比丘僧处受戒,再于比丘尼僧处再受戒。后来就形成二部僧受戒,就是于比丘、比丘尼处先后受戒,这样才是如法。佛教初传入中国时,并无传戒仪式。据佛教史籍记载,当时外国僧人度汉人出家,只为剃发披服缦条,但没有条相袈裟(据《释氏要览》的说法),以不满五人,不能受具。所以大概也只用三皈、五戒、十戒重复传授罢了。

(1)比丘(bhiksu),(2)比丘尼(bhiksunī),(3)式叉摩那(śiksamānā),(4)沙弥(śrāmanera),(5)沙弥尼(śrāmanerikā)称为出家五众。其中比丘、比丘尼受具足戒,式叉摩那受六法,沙弥、沙弥尼受十戒。以上五众佛教称谓,都是指六朝、隋、唐时代佛教授戒制度完善之后的说法,例如具足戒,是指相对于两晋及其以前比丘、比丘尼只授十戒来说的,认为现在的戒品具足,所以叫具足戒。所谓具足戒,是中国僧尼隋唐以后按用《四分律》受戒,比丘戒是250条,比丘尼戒是384条来说的。一般称为具足戒。

佛教传入中国后,历经东汉、三国的两百多年间,没有女性出家的,男性出家都是授十戒,这就成为样板;直到西晋,洛阳出现了第一个女性出家者,当然依照样板,也是授十戒。所以净检尼师是受叉摩那śiksamānā戒,此戒有十戒,必须从大和尚(一般戒腊廿岁以上者)才能受,如果没有大和尚,那比丘尼的出家就没有凭证了。

佛教大、小乘的五戒、八戒、十戒、具足戒和菩萨戒等,越到后来.一切制度越严格越完善,比丘、比丘尼戒,除规定的戒律必须遵守外,还必须具足一切条件,就是说,要有一定僧数(中国十人,边地五人)、一定范围(结界立标)、一定程序(白四羯磨,即会议式),才能授受,所以叫受具足戒,简称为受具。

还有一出家比丘尼等有五事当为:一出家师所依得出家,二羯摩师授戒作羯摩,三教授师教典威仪,四受经师受经四句等,五依止和尚学戒,两年后始能受具戒,具戒后十夏与人为师。还有未来事亦当说:《律典》云:比丘尼受三般具足戒十年,应作沙弥尼和上。比丘尼受三般具足戒十年,应具足戒作威仪阿祇梨。比丘尼受三般具足戒十五年,应具足戒作大阿祇梨。比丘尼受三般具足二十年,应具足戒作和上。

 

廿、净检尼师创办竹林寺

    315年六月初八这一天,24岁的仲令仪,正式成为佛陀传法的沙弥尼了!沙弥尼指初出家受持十戒而未受具足戒之女子。据《四分律》卷四十八比丘尼犍度所载,十八岁之未嫁女出家,受沙弥尼十戒,复受两年式叉摩那阶段,年满二十方受比丘尼戒;若是十岁之曾嫁少妇(印度妇女早婚),亦应受二年式叉摩那阶段方可受比丘尼戒。此法系为防范不知有孕之妇人出家受戒而制者,在此之前,可能无年龄之限制,沙弥尼唯受持十戒,其后直接受具足戒。

经过法始大师的介绍,终于,仲令仪和她的那班贵族女弟子们,总共有二十四人,一起向西域沙门智山大和尚拜求授沙弥尼、式叉摩那十戒。受十戒后算是出家了。净检尼师被二十四个志同道合的信友和几十个佛教信土,簇拥着回到了她暂时留住的寮房,大家似乎有了一个共同的愿望.赶快发动信友帮忙建造一座尼寺,作为敬佛弘法的处所。谁知一人倡导,大家不约而同地鼓掌欢迎,净检激动得满面红光,耳鬓的静脉血管仿佛在跳跃一般,心脏的泵力似乎也在不断地加强。

停了一会儿,净检尼师说:「伟大智慧无上的佛陀呀!您的力量真是伟大呀!我们一定要请佛陀您坐在我们的前面,时时刻刻指导我们的思想和行为,我与大家发愿,只要有人皈依佛,就找到了归依处,我们要为女众建造一处礼佛、弘佛的话动场所。」

然后净检尼师对大众说:「今天我们一同在此发愿,从明天起就着手为建寺做准备,大家要深入信众,做好自愿工作,一切不能勉强。」大众附和着。

一位信众说:「寺院地址选在哪里呢?」

净检尼师说:「我老早就看中了一个地方,跟法始寺南北相对,在宫城西门外一里大道的北边,寺院坐北面南,名字我也想好了:竹一林-寺!」

「为什么叫竹林寺呢?」一位信众好奇地问到。大家都屏住了呼吸,寮房里一片寂静,大家在洗耳恭听净检尼师的回答。

净检尼师说:「我把这个未来的寺院叫竹林寺,是有道理的。根据佛教历史的记载,释迦牟尼佛传教时的天竺,当时有十六个小国。其中有一个国家叫摩(magadha),是为中印度最大国家,当时执政的国王叫频婆沙罗王(Bimbisāra),释迦牟尼佛于此国中菩提伽耶处悟道,在度五比丘与迦叶尊者三兄弟共有徒众一千人(各有徒众五百、三百、二百)后,为要遵守对于频婆沙罗王的早先诺言,说成佛时当要前往度频婆沙罗王,于是就前往揭摩陀国传教弘法。

  (注:摩羯陀国是中印度之古国。意译无害国、不恶处国、致甘露处国、善胜国。为佛陀住世时印度十六大国之一。位于今南比哈尔(Bihar)地方,以巴特那(Patna,即华氏城)、佛陀伽耶为其中心。)

「当时,摩羯陀国王信仰外道婆罗门,首都王舍城外,有一处竹林,原来属于一个名叫迦兰陀(Kalandaka)富贵人家所有。迦兰陀已经把这个竹林施舍给了他很相信的婆罗门外道,作为传法道场。

「当摩羯陀国王听了释迦牟尼来王舍城传教弘法之后,十分高兴,经听释迦牟尼佛对他说法,甚有证悟,随即改信了佛教。为了让佛教能够在自己的国家生根发芽、发扬壮大,国王想尽办法,将此竹林要了回来,转赠给释迦牟尼佛,还在竹林里建造了庄严的殿堂和居室,让释迦牟尼佛和他的弟子们永远居住下来,传教弘法。释迦牟尼佛便将这个地方取名称为竹林精舍(Venuvana-vihāra) 。所以我们称此为竹林寺,这就是竹林寺名称的来源。」

 (注:竹林精舍Venuvana-vihāra乃中印度摩揭陀国最早之佛教寺院,又称迦兰陀竹园、竹园伽蓝。为迦兰陀长者(Kalandaka)所奉献之竹林,由频婆娑罗王建造伽蓝而成。与舍卫城之祇园精舍并称为佛教最早之二大精舍。如来在世,多居于此说法开化,导凡拯俗。)

「好啊!此寺名真的深具意义呀!如世尊一样,第一个寺庙叫竹林精舍。」大家听了,一片欢呼雀跃,十分赞赏净检尼师的远见卓识。当大家静下来时,净检尼师又进一步说:「竹,在中国文化里有其特殊的象征性含义,也就是说,把竹子的形象人格化了,咱们中国最讲究人的品德叫,贞节呀、节操呀。」

「还有个官职的名称叫使持节,你们大概知道魏晋之交以嵇康、阮籍为首的「竹林七贤」吧!开始多有气节的七个人吶!我之所以把咱们礼佛的地方叫竹林寺,直接的取名是佛祖的传教地,间接的还有咱们的传统文化含义,所以内涵是够丰富的了。」

 (注:使持节是魏晋南北朝时期时,直接代表皇帝行使地方军政权力的官职,权力次之的又有持节﹑假节。是中国古代常用的信物,因用途不同而种类繁多。封建帝王所遣使者规定持旌节﹐使命完成后归还。)

「西汉旌节简称节,以毛为之,上下相重,取象竹节﹐持节者是钦差,权力极大。朝廷命将,以节为信,以指挥军队。也用于其他使命,如汲黯持节发河内仓粟以赈贫民,苏武持节出使匈奴,…,等等。」

 (注:汲黯(?~前112年),西汉濮阳(今濮阳西南)人,字长孺。汉景帝时汲黯为太子洗马(太子家宦,太子出入时为先导),汉武帝时任中大夫;汲黯为政,以民为本,同情民众的疾苦。一次河内郡失火,武帝派他去视察,他到河南郡,见正遭水灾,饥民塞路,父子相食,饿死沟壑者不计其数,汲黯不畏矫制之罪,便以皇帝使臣的名义,持节开仓放粮赈济贫民,人民大悦。因常规劝武帝,武帝不耐,调为东海郡太守,继为主爵都尉,是汉代著名的直谏之臣。)

大众听了,更是欢欣鼓舞,精神振奋。第二天,净检尼师在征得智山和尚和法始法师同意下,尽倾主要力量去营造“竹林寺”。于是仲令仪和弟子们一起,就在洛阳宫城西门,创建了一寺庙,取名为竹林寺。

于是,净检尼师的道友们开始活动了,一传十,十传百,不久之间,传遍了整个洛阳城,达官显要,贵族、土农、工商,无不惊讶。这几乎成了洛阳第一大新闻,更成了人们茶余饭后的谈话数据。

「武威太守的女儿出家啦!真是奇怪得很吶!」

「哪有女人出家的呀!?哎呀,这世道不古,是个啥名堂耶!」

「听说她父亲当过武威太守啊,她曾嫁给一个县令的儿子,命多好啊!可是运命不好,在那次刁民王弥打洛阳之战中,她爸爸和丈夫都成了烈士,一下子家破人亡,这女人也是够可怜的了!」……。

这是洛阳城里不知道净检尼师(仲令仪)的人,这样传言着。可是,认识仲令仪(净检)的人,是什么看法呢?那天,和净检尼师在一起的信众们,信誓旦旦地要完成这一伟大的营造工程,他们怎么做呢?

通过家庭关系,有的人找了能找到的人,争取到官方批准了在宫城阊阖门外建寺的地址;那天与会的所有人家里,也发动了捐资、捐物,并纷纷将这些物资送到宫门外的临时营建处,且分别登记在册。净检尼师(仲令仪)原来做家教的第一届、第二届的学生家长们,得知此消息后,也都纷纷慷慨解囊,送钱的,送物的,还有的家长原是做营造的,更就自告奋勇,愿意参与策划营造竹林寺,尽一点做家长的力量,来报答当年的仲老师的恩德。

还有很多素不相识的在家居士和信士,一听说这个消息.更是忙不迭地把自己家里能用的木料、砖瓦,用车拉、肩扛、担挑等各种方式运来,络绎不绝地送到宫门外的营建地处。洛阳城内外四十一个寺的住持及其佛弟子们,听到有沙弥尼及其正建寺消息后,也都喜出望外,他们责无旁贷地捐助钱物和佛教的重要法器。

更有司州(行政机构所在地在洛阳县)河南郡,共十一个县(洛阳、河南、巩县、河阴、成皋、缑氏、阳城、新城、陆浑、梁、阳翟)及弘农郡之新安县等十二县的佛寺当家和当地的佛弟子等,听到洛阳有女子出家的消息,有的到寺里祝祷,有的在家念佛助愿,有的把钱捐到寺里来,让寺里当家集中起来,送到洛阳建寺筹备处去。这些地区,还有不少画匠、塑匠、建筑工匠等,也都纷纷请缨,到当地寺里报名,分文不要,要求到洛阳帮助修建竹林寺,积点功德,为自己的祖父母、父母延年益寿,为自己的家庭保个平安。

一时之间,净检尼师筹建洛阳竹林寺,几乎成了洛阳城头条新闻,白马寺附近的宫城阊阖门外工地上,处处时时都人头攒动,工程有计划地进行着。这一地带,原来朝廷的官府、官邸已被匈奴士兵烧光了,早成了一片瓦砾堆,往西眺看,一眼就可以看到西城的阊阖门。所以,老百姓运来的建材,都从西城阊阖门进来,一直运到路北的寺庙工地上。

不知道为了什么,宫城西门和洛阳城西门,取了同样一个名字:阊阖门,都是用隶书汉白玉石雕镶砌到门额上去的,城门上的阊阖门字要比宫门上的阊阖门字大一倍多。这个宫城西门外到西城门一带,是过去一般老百姓很难能走得到的地方。因为此处是朝廷人员经常进进出出的交通要道,守卫把持得相当严密,盘查得更是厉害,几乎成了禁区,所以一般人不便到这个地方来。

自从皇宫被匈奴人烧毁之后,皇帝移在长安继位.洛阳城南北二宫的周围,算是开禁了,这次趁着给竹林寺送材料的大好机会,老百姓也算大开眼界了。虽然今非昔比,辉煌的建筑色彩没有了,而庄严的内劲儿还在,那一溜烟高大的城墙,半人高的城垛,看上去,仍然是威武庄严的;这宫城西门(阊阖门)威武壮观的双重楼阁,四角的风筝(一种风铃),依然是随风响动,听起来宏亮悦耳,催人振奋;那三道城门,仍旧是方正严密、铜墙铁壁似的,根本看不出是一座破落的城门。

由于社会各阶层的同心协力下,到了同年年底,也就是半年的光景,一座三进院的大佛寺已建成了:

山门─一道大门,因为是初建,又不属于丛林性质。所以,只开一道大山门。门楣上方,镶砌着用青石雕刻的“竹林寺”三个大字,很是显眼曜目。

一进院─是天王殿,护世四大天王像威武雄壮─东方持国天王、南方增长天王、西方广目天王、北方多闻天王等四大天王,手持各自的法宝,一副护国、护法的形象。此四天王居须弥山四方之半腹,常守护佛法,护持四天下,令诸恶鬼神不得侵害众生,故称护世,又称护国天王。

二进院─正殿是佛祖殿,殿堂正中的佛祖释迦牟尼金身塑像,端庄、慈祥、智慧,人们瞻仰之际,肃然起敬。

三进院─是三世佛殿,这是接受智山大和尚的建议而建造的,采用了横三世佛的塑像,即右边东方净琉璃世界的药师佛,中间是娑婆世界的释迦牟尼佛,左边是西方极乐世界的阿弥陀佛。

其他的建物还有配殿、寮房、伙房、库房等等,都是在计划时间内完成。由于技术人员的齐全,分工的细致,监工指导的认真,伙食、茶水供应无虞、周到,所有工人的分工合作下,工程就圆圆满满地完成了。这正是─天时、地利、人和所汇成啊!

寺院整体落成、佛像塑好之后,在净检尼师的主持下,召开了「洛阳竹林寺落成暨佛像开光典礼」庆典,特请智山大和尚为佛像开光,由法始法师作「司礼师」。黄道吉日选在十二月初八日,为佛祖成道记念日来行开光典礼。

那天,前来祝贺和看热闹的僧众与居士、百姓等特别多,智山、法始两位大和尚与净检尼师一起,协同白马寺等寺院请来的十几位法师,做了隆重的法事,香火特别兴旺,钟磬声、诵经声,一起一伏,牵系着许多信土的心灵。晚上,又举行了一场放焰口法会,不光为大晋国的和平做祈祷,也为几年来在国难中丧生的亡魂做超度。所以,这次的佛事,是深得人心。

这天是佛陀的成道记念日,净检尼师让竹林寺的居士们为大众做了好多的「腊八粥」,除了供佛外,也是为前来祝贺的香客和游客们准备了午餐。想想大冷天,他们是一片热心前来祝贺,还得让他们温暖着胃肠,好愉快地回家去。

净检尼师与竹林寺借这次为佛像开光和做佛事法会的机会,磨平了不少人的破灭心灵,恢复了他们求生的欲望。在拯救动乱中人们危机心灵过程中,净检尼师与竹林寺成了洛阳城附近最新的亮点,因为这是天下第一座尼寺庵,她会给成千上万受苦受难的女同胞,有一个诉苦心声与心灵寄托的好地方,一个自我解脱苦难的清净地。竹林寺,是成了东方世界一片净土的象征。

从仲令仪的大胆出家,到净检尼师的建寺当住持,这是有深远的现实与历史上的意义,它具体说明了:

第一次彻底瓦解了中国有史以来女性世界不可逾越伦理道德的森严壁垒;

第一次建立出女性与男性平等权利的观念(佛教的沙弥与沙弥尼是绝对平等的,中国的女性与男性是绝对从属的)

第一次显示出女性独立人格,在人生舞台上,都能发挥她们的优势,起了无与伦比的作用;

第一次标显出女性要想获得人性的自我解放,必须接受新的文化理念,进行脱胎换骨的思想转换;

第一次揭示出女性要想完成一项艰巨而伟大的任务,必须付出超乎寻常的精神代价,义无反顾地决然行动始能。

这就是,从俗家的仲令仪到佛陀弟子的净检尼师的奥秘所在。她是中国女性开山入佛门的实践者与成功者,就像一颗天上的彗星,拖着着长长的尾巴,划过无限的虚空,那灿烂明亮夺目的光彩,永恒刻画在人们的视觉上。

竹林寺建成不久,在竹林寺里,净检尼师(仲令仪)清雅有节,说法教化广大女信众们,影响渐渐扩张开去,犹如风吹草靡,人家都对她非常敬仰。从此以后,中国有了尼姑,而净检尼师成了中国尼姑之始祖。洛阳城成了华夏第一尼的故乡!中国的宗教文化史上,濡染大笔记载了净检尼师的名字,永垂不朽!

 

廿一、净检尼师受邀赴襄国

竹林寺开光典礼后恢复了平静。俗话说,寺有千百口,处事在一人。净检尼师责任自负、毫不推脱,赢得寺里上上下下、僧俗二众的爱戴与崇敬。因此,寺里的常住尼众及经常来帮忙的俗众,大家都兢兢业业地干着自己应该担负的工作,寺里的大殿、广场、道路、苑圃,斋堂、宿舍,都是干干净净、一尘不染,堪称洛阳城里的一片净土。

寺里虽有尼俗二众,但不分彼此,值殿诵经,迎送香客,帮厨采买,卫生洒扫,各司其职,各负其责,有条不紊,秩序井然。寺里经常保持着自然、和谐、平等、互助、热情、温馨的气氛,几乎成了一个人理想中的极乐环境,无怪乎,洛阳竹林寺不光是女性信众常来常往的活动场所,也是男性信众非常向往,经常朝拜的菩提场。这里香火旺盛,施舍不断,询疑问难,有求必应。香客游客,怀揣疑怀而来,满载喜悦而归,口碑相传,誉满洛阳。

话说石勒逝后,子石弘继位,以石虎为相,封为魏王。石虎295349)延熙元年(334),虎杀弘自立为帝,称大赵天王,定都于邺。对外远伐近攻,内则大兴土木工事,赋重役繁,民不堪其苦,国力日衰。然其在文化方面,继石勒之后,尊礼佛图澄尊者,且许人民出家,华北佛教因而隆盛。

东晋康帝建元二年(344),石虎已称帝10年,而净检尼师已53岁,出家为尼已近30年。佛图澄尊者为了给徐媛出家授二部戒,特意上书赵天王,请他下令特派一支骑兵,到洛阳请竹林寺住持净检尼师来襄国,举行北国第一次佛教比丘尼授戒大典,344安令首尼出家受具戒请见《高僧佛图澄尊者(5)

赵天王欣然同意,于是,就按照佛图澄尊者的要求,派了一支36人的骑兵。为了迎接净检尼师,其中就有十一人是青年女子,一位女性为首,十位各自照顾其他尼僧。北方的女子也善于骑射,这是受民族生活习性的影响。

北国天气,八月是秋高气爽时,度河南下骑兵,飞一般地奔驰到了洛阳地界,下了邙山(黄河南岸,是秦岭山脉的余脉,崤山支脉),进了大夏门,找到了竹林寺。由后赵国的洛阳留守之士兵,安排了旅舍和马厩,同来的十一位年青女子暂住竹林寺。

净检尼师为了给远道的客人,提供食宿各方面的方便,就和她的弟子们忙个不亦乐乎。领首女客人在大佛殿前向净检尼师呈递了佛图澄大和尚的一封信,净检尼师展开一看:

净检道友慈鉴:

我佛慈悲,护佑大德尼弘法利生顺利。光阴荏然,卅一年(313~344)匆匆逝去。祝福东方的大爱道!震旦中土妇女界之表象,佛光普赋大德灵根智慧。大赵国京都要举行二部僧授戒,重任将由您来承担、实现,愿勿推托!

吾顺着白马驮经路线前来洛阳,东方比丘尼将要顺着您入佛的路线,永远传承地走下去,以至于百千万年,佛国的光辉,从您以后,有尼僧出世,佛教将更增添异彩!

洛阳僧尼已经后继有人,可喜可庆。北国华夏,尚属比丘半边天。今大气势已到,首要由您我启始尼众僧团,见迎骑即来十尼僧众!切记!切记!

佛光普照三千界!

僧尼共弘慈慧光!                                      

佛图澄 合十

净检尼师越看越觉得心潮起伏,思想翻江倒海。佛图老太器重自己了,深深地感到大千世界,自我渺小得连芥子也不如,说的做的,少得更不足挂齿了,何况更未授具戒。惟为今后尼众发展,不得不方便行事,随缘而行,只要能有佛图老做为精神支柱,也就心不踌躇了。

由于时间紧迫,需要匆匆起行,于是净检尼师首选其尼众弟子与徒孙共九人,与自己合共十人。但净检尼师等人不会骑马,还需要有个熟悉马性、马语之过程,哪怕是一霎那的练习也可以呀!她们就在竹林寺后花园的草坪上练习着。来迎接的十个人中,个个都是骑马英雌,简直熟练得不得了。马是那么样的通人性,听话,左右手缰绳轻轻地一勒,马蹬轻轻地一夹,马就立即按照主人的意愿来行进,哎呀,真是新经验呀!

净检尼师为了完成佛图老交给她这伟大历史使命,学骑马成了她眼下的头等大事。在十个北国道友的热心护持下,不到一天的工夫十个尼师都学会上下马了,仿佛是马懂得了这些陌生新主人的心意,亲自附力让新主人没有烦恼地学会了骑马的技术。

之后,竹林寺的工作一切安排就绪,净检尼师决定隔天就起行。

洛阳距离襄国有一千二百多里,这一支骑兵来时,只用了五天的时间,去的时候,因为净检尼师等十位是生手,行程的速度可要放慢一些,当然这还要看净检尼师等的身体情况,到底是五十来岁了。谁知道,马不停蹄,一路顺风,净检尼师也没有感到意外的不舒服,尤其是,她们廿一人走在前面,二十五位男骑走在后面维护着,所以,行程的速度逐渐加快,仍按预期到达了襄国。

后赵建国,以襄国为京都,此时整个襄国京城里,以争战胜利凯旋归来似地庆典来隆重欢迎,此时人山人海,群众簇拥着来看净检尼师等众。究竟是个什么样的人才,竟然惊动佛图澄大和尚和赵天王,如此这般劳师动众南下洛阳,去请一个僧尼与僧尼众!

当四十五个骑兵列队缓步走在襄国南大街上的时候,前面两列女骑引路,净检尼师十骑跟随于中;之后,又另两列女骑殿后;最后是廿五男骑单列压阵。襄国人从没有见过这样的骑兵进城,特别的庄严而优雅,又是光头的僧尼更具特别显眼。

为首的净检尼师挺身马背,威仪显彰,态度翩翩,落落大方,不为群众所惊扰。慈祥柔和的目光,与大街两旁成百上千人的目光交流,显示慈爱而祥和。

马队伍鱼贯似地前进着,到了襄国十字街,引领人回头示意大家下马。于是,二十五人跟着先后下马,男骑土分别将马牵引到国家马场去了。

净检尼师被五位女骑手引领着向东大街走去,就在不远处,便看见佛图澄尊者和一群比丘们,在当街站着迎接净检尼师一行人。净检尼师望见佛图澄尊者,他仍是矍烁有神,满面红光,不禁喜出望外;佛图澄尊者看见净检尼师光头更具眉清目秀,浑然青春,步履稳健,佛光笼罩,确然是大爱道尊者再现世一样!真有说不出来的高兴。彼此,面对面双手合十,连连称念:「阿弥陀佛!阿弥陀佛!」

问讯礼毕后,由佛图澄尊者引领净检尼等,先到大佛堂向释迦牟尼佛行三顶礼扎,后引领净检尼等到大佛堂东侧一个幽雅僻静的三合院的上房,然后在一明两暗的中堂坐下后。两人坐定之后,于此处,净检尼正式向佛图澄尊者三顶礼请安。之后,净检尼知道佛图澄尊者挂碍两位西域老道友的事,就先开口说:「大和尚走后,法始大法师一直很好,度了很多弟子,法始法师佛寺香火向来很旺盛。佛堂的事务基本上由他的弟子们来管理,上上下下一片和谐,在洛阳城里名声很大。我来的时候,特意去看他,他委托我给您老带个口信,有两件事:一是佛会保佑您长命百岁,您老要保重身体健康;二是让您老免念他。他说:「我们都是在外之人,在佛的护照下,互相勉励。各自保重!阿弥陀佛!」

佛图澄尊者高兴地插了一句说:「阿弥陀佛!是啊!我大略知道他们的概况!」

净捡尼接着说:「智山大师给我授戒之后,于当年(314)年底回罽宾国去了。我当时再三挽留他,说等到来年春暖花开时再走要好些,他坚决不同意,说:「弘法不分季节,不分时间,佛在前头顶着,随时随地都可以走人。佛在引领人们度苦海到彼岸的过程中,那要经受多么大的风浪磨难啊,这个本身就是对人的意志与信心的考验,您没看,佛图老都80多岁了,还在为佛的事业奔波,哪还说什么时间可以,什么时间不可以?佛学讲究剎那,时间多短吶!而中国人把时间过得很快比作弹指、流水、如箭等等,这空间都很大,没有时间的紧迫感,所以,事情即使做成了,也耽误了很多宝贵的时间。」

「智山大师的这段话,我深受感动,因此,我也就不再挽留他。他走的那天,送行的人很多啊!洛阳城学佛子念念不舍呀!祝大法师一路顺风!阿弥陀佛!」

佛图澄尊者听后虽有点动容,不过马上又回复笃定态势,对净检尼说:「现在这里形势,要比洛阳城好多了,此处几乎成了佛教的天下,到处都有佛弟子,后赵十八个郡,郡郡都有建造寺院,共893寺。唯一美中不足的,就是没有比丘尼僧团。而现在这里的女子得知洛阳有比丘尼,纷纷要求削发出家受戒,一天到晚来到寺里说。后来,我想既然她们有着强烈的要求,现在条件也基本具备了,还是如法依佛制二部僧授戒,虽十尼僧未受具戒,总比一部僧授戒要好,所以特请您等前来,不然我与另九僧担不起来呀!」

 (注:四分记载:「净捡尼初请出家,名为净检,初于智山边,受三归五戒。而已后至第五穆帝升平元秊(357—已66岁)。检等四人,泛舟于泗(水),于法泰边,准五分(戒)。爱道初缘从一众,受大戒。仿大僧戒本,撰尼戒本,令念此,即江南尼众,一众受戒之物也(钞并略不叙也)。」而完整的二部僧如法授戒始于南林寺立戒坛,为僧尼受戒,尼惠果等,于戒坛依二众重受具戒──十僧十尼为二众)。

净捡尼接着说:「大和尚慈悲开方便门,我理解您老人家的心意!阿弥陀佛!」净检尼站起来再次地向大和尚三顶礼。她这一番话叫别人听起来,是一般地谦虚和奉承,让有心人听起来却是一个哑谜。事实上,他()们二人心照不宣,净捡尼所说的:「理解、心意」,说白了就是佛图澄尊者要让净检尼在北方扩大她的影响力,造成一种声势,对发展佛教事业是有利的。

接着佛图澄尊者将伪赵徐忡之爱女徐媛拜见大和尚,要求给她剃度之事说了一遍。佛图澄尊者当时即向徐媛说:「既然洛阳已有尼僧团,要如法授戒得于二部僧中授。到时,还是要请洛阳比丘尼净检尼僧众前来,俩部僧授戒,她亦可当依止师。这是人生大事,万万不可草率!且是中国北方第一个女性出家人,那影响有多大呀!所以不得马虎从事!」

于是伪赵外兵郎徐忡之爱女徐媛出家了,得法名为「安令首」,《比丘尼传》云:「(安令)首便剪落,从澄乃净捡尼受戒,立建贤寺。澄以石勒所遗剪花纳七条衣,及象鼻澡灌与之。博览群籍经目必诵,思致渊深神照详远,一时道学莫不宗焉。因其出家者二百余人,又造五、六精舍。匪惮勤苦,皆得修立。石虎敬之,擢父忡为黄门侍郎清河太守。

(待续) 


[ 圣众篇 ][ 法尔辞库 ] [ 首 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