尔辞库--圣众篇
     
菩萨--出家众


净检尼师─中国第一位比丘尼(2)

五、净检尼师未出家前的仲令仪

仲令仪生于晋惠帝(司马衷)永平元年(公元291)的徐州城,古称彭城,是江苏境内最早出现的城邑。夏禹治水时,把全国疆域分为九州岛,徐州即为九州岛之一。徐州西距京都洛阳约一千四百余里。较有名的古人出生自徐州的,有活了800多岁的彭祖。徐州的沛县也是汉高祖刘邦的出生地,他原是沛县泗水的小官,后见农民义军领袖陈胜、吴广起义,做小官的刘邦,也跟着入军中发展了。此事爆发于秦末(公元前3世纪),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大规模的农民起义。后来刘邦还打败了同是徐州出生的项羽,最后建立了大汉帝国。

仲令仪是受家庭的良好教育,父亲仲延是朝廷任命的武威太守,太守又称郡守,是中国历史古代的掌理地方郡一级行政区之地方行政官;母亲也是出身于士大夫之大家闺秀,从小即受到相当的文化熏习。晋朝有规定凡是被任命为州、郡以上之官员,都得住于京都─洛阳,由朝庭分派驻处。所以仲令仪五岁时,即随父母搬迁入处于伊河、洛河汇流的洛阳城,城里的步广里,是官家住宅区,仲家也就居住于此。

仲令仪幼年即从母亲亲自调教,授与儒家诸学,琴艺、书画等,所以能知书达礼,是个知识分子。十六岁(307)那年,依父母之命与多她一岁(十七岁)的丁泽远结了婚。丁泽远祖父也是郡官,只是已退休了。父亲是当时的县令,因此两家可以说是门当户对。就在仲令仪结婚的那一年,步广里官宅附近发生了地陷,于是仲家就搬到城南外的太学去住了。官居处步广里会发生地陷,这真是个不祥之兆,据言地陷之裂地处,还现了两只天鹅,一为苍色、一为白色,百姓大家都议论纷纷,不知其所以然。可惜两年轻人结婚,才过着一年甜言蜜语之夫妻生活,即发生了国变、家变,夫婿与父亲都在第一次洛阳被叛军王弥攻打时,两人协助防卫,于此战役中都为国牺牲了。

在仲令仪结婚前,西晋乱象已起,发生八王之乱,皇亲为争权互相残杀,晋惠帝的太子司马遹(278年-300年,字熙祖,河内温县人。晋惠帝司马衷的庶子,也是唯一的儿子)、皇太孙司马臧(297年-301年,是晋惠帝司马衷的孙子,愍怀太子司马遹的庶次子)、司马尚(是晋惠帝司马衷的嫡次孙,愍怀太子司马遹的嫡次子)都在八王之乱中先后死亡后。

302年(仲令仪11岁),齐王司马冏上书建议,册立司马覃为皇太子。304年二月(仲令仪13岁),成都王司马颖控制朝廷,废太子司马覃复为清河王。而于永兴元年(304年)十一月,刘渊(约251年-310年,字符海,新兴匈奴人,今山西忻州市北)以自己祖先与汉朝宗室刘氏约为兄弟而自称汉王,建国号汉,改元元熙,并追尊蜀汉后主刘禅为孝怀皇帝,又设汉高帝刘邦等八位西汉、东汉和蜀汉皇帝的牌位作祭祀,以汉室继承者自居。同时自置百官,正式建立一个脱离西晋朝廷的独立政权。

永兴三年(公元306年) 山东县令刘柏根叛乱,东莱(今山东掖县)的富豪王弥率家僮,参加刘伯根起义。后来刘柏根与晋军交战中死亡,王弥即接收其余众,避入深山林中。

307年十二月,前北军中候任城吕雍、度支校尉陈颜等谋立司马覃为太子,但东海王司马越不满意,司马覃即于308年(295年-308年),被东海王司马越杀害,以庶人礼埋葬。此时刘渊攻破司州河东郡的蒲阪(今山西省永济县蒲州)和平阳郡的平阳城(今山西临临汾),两郡属下各县抵抗刘渊的营垒都全部投降。刘渊于是先后于当年八月和十月派刘聪等领兵进攻洛阳,但都被晋军击败,刘渊唯有撤军。

308年永嘉二年五月时,王弥(?--311)又带兵侵犯洛阳。时仲令仪十七岁,结婚才一年,她与公婆住城里,自己父母住于城南外太学处(官方学区),夫婿丁泽远因就读于太学,也就住城南太学处。这天叛民王弥第一次洛阳被攻打时,领兵走南路轘辕关来攻打洛阳,洛阳十二道城门即关上,这时城里城外两不通,音讯全无。仲延与丁泽远,在城南太学区处,首当其冲,只得与军兵合力抵抗。两军交战中,仲令仪就失去了父亲仲延与夫婿丁泽远,成为年轻十七岁的寡妇,好在小时学过儒学,琴艺诸类,随即当起家教来维持自己与公婆生活。不久公婆亦相继病死,一家四口仅剩下仲令仪一人。娘家也只剩下母亲一人,两人都坚强地各自活下来。

由于战乱之因缘,仲令仪先认识了从西域来的智山法师(307)、法始法师(309),后来更认识了佛图澄尊者(310年)。古来西域高僧翻山越岭跋涉过沙漠,走来到洛阳,有住在寺庙里,有的自建造僧舍,辛辛苦苦地翻译、诵读、讲解带过来的经书,并把经典从洛阳传到东方各地。从东汉开始,历经魏、晋,到洛阳的西域僧人,已有数十人之多,所译的佛经也有数百多部。

 

六、战乱中的洛阳与三位高僧

仲令仪于战乱中结识三位高僧大德,首位来洛阳的高僧智山法师,于晋怀帝永嘉元年(307年),是西晋王朝连续十六年内讧结束之后的一年。罽宾国(今克什米尔附近),风尘仆仆来到洛阳,在洛阳金市找间房子住了下来,作弘扬佛法工作。智山法师给来访的各阶层人士,耐心地讲解佛经。

晋怀帝永嘉二年(308年)五月,洛阳城里官民正沉浸在消暑过夏时,一场战争突然爆发了。叛民王弥率领五万人,从南路轘辕关来攻打洛阳,洛阳城官方发出危机信号,十二道城门全部紧闭。几万商人经营的金市,立即关门停业,市场上乱作一团。成百上千有家归不得的城外人,绝望地号啕大哭,哭声震动了整个洛阳城。西域来的骆驼商队,一时也没有了住处,这些领驼的大汉们,个个都是低着头默不作声地蹲在骆驼的旁边,双手合十放在脚前,口中不断念念有词。

智山法师正盘坐在佛陀画像的前面,焚香诵经,祈祷着佛陀加被,保佑大晋国人民平安;保佑洛阳城能躲过沦陷这一劫难,帮助大晋国士兵能战胜敌人。在这城内、城外消息断绝、人心惶惶的时刻,智山法师的祈祷行为,给金市的老百姓带来了稳定情绪之效果。

叛民王弥发动攻打洛阳的伊河之战,虽然遭惨落败而逃跑,但是,洛阳人尤其是两千名太学处师生和近两千名的官兵,付出了生命的代价,包括仲令仪父亲仲延与夫婿丁泽远,都战死于此役中。智山法师日夜做超度亡魂,为卫国捐躯的烈士们超度,大家都说智山法师祈祷佛陀,真的帮助了洛阳城内百姓,使叛民王弥落败而逃。由此因缘,洛阳城里信佛的人就越来越多。叛民王弥攻打洛阳,是打了四天四夜,最后还是被打败了,投奔在平阳的叛臣汉王刘渊。

永嘉四年310年初,佛图澄尊者已来到震旦,于310年10月抵达洛阳。恰巧碰到石勒会合刘粲、刘曜、王弥大军进攻洛阳,直入洛川。此是洛阳第三次被汉军攻击,经佛图澄尊者、智山法师、法始法师的联合设坛祈福,求佛陀等加持下,此役洛阳亦未被攻下,洛阳城又逃过了一劫。

佛图澄尊者初至洛阳,与来自于天竺之智山法师(307年到,罽宾国人)、法始法师(309年到,大月氏国人),三人等同居洛阳。话说310年(永嘉四年)的十月,伪汉的四员大将军分数路攻打洛阳,80岁的西域高僧佛图澄尊者来到了洛阳,本想自己建立一座寺院来弘法,刚好遇到洛阳战乱,只好跟智山、法始二位法师,暂时住在一起。

309年伪汉攻洛阳不下,才维持一年不到的平静生活,到晋永嘉四年(公元310)十月上旬,刘聪还是不忘要取下洛阳,此时北方已天寒地冻,刘聪不亲自出征,这次派河内王刘灿、大将军刘曜、王弥等率领四万军马,浩浩荡荡地度过黄河向洛阳城再进发了。

不久汉军二度进攻洛阳的风声正盛传着,先来的二位法师已有经验,就催促着80岁的佛图澄尊者还是赶快离开洛阳去别处弘法利生罢!但似乎是缘份已定,佛图澄尊者说:「要走大家走,您们不走,我也不会自己走。」就这样子本来两位上次筑坛祈福消灾的和尚,现在反而又增加一位高手,因他是显密双修的高僧,不是只有诵经念佛来求佛、菩萨保佑的,而佛图澄尊者能以密法求诸护法神守护,所以这次由祂来主坛作法了。

这次伪汉大将石勒奉命率领两万骑兵先行,由大阳附近渡过黄河,一路东进,扫除半路中的西晋守军兵力,继续前往进攻洛阳,直驱入洛河南岸,洛阳守军又紧急关上洛阳城十二道大城门。未久伪汉六万大军已全聚集洛阳城下。正当洛阳军民要准备拼命抵抗之时,城内金市大市场的三位高僧又筑起坛城来了,祈求诸佛、菩萨加被的法会又开始了。此次,仲令仪亦随两千多位大众居民跪于坛前,双手合十,一心一意地参加祈求平安法会,城内其他寺庙亦有同样的祈祷法会进行着。

奇怪了,伪汉军兵临城下已数日,何以不采取行动进攻城门?原来这些大将们经前数次惨败,是有点恐惧又担忧,这次是否会像永嘉二年(308年)五月,叛民王弥攻不下而溃退,永嘉三年(309年)10月伪汉四大将攻城亦无功,五万大军被打得落荒而逃。现在永嘉四年(310年)有刘灿、刘曜、石勒,还有接二连三来攻打洛阳的叛民王弥,这些联合大军怎不发动攻城呢?难道想起前几次的攻城失败,此事绝非偶然,最后联军还是把军队撤走了。而石勒走前还特地带领大军像是耀武扬威似地绕洛阳城一周,才离开洛阳。

 

七、佛图澄尊者协助洛阳度过劫难

佛图澄尊者于前两次洛阳被围攻时,即已至敦煌,对于洛阳城的状况甚为清楚,第三次洛阳被围攻时,祂初至长安,即知洛阳之命运坎坷,正如宋代名相、史学家司马光诗云:「欲知古今兴废事,请君只看洛阳城」,但佛法却会于此处发扬,所以还是决定前来洛阳,刚好碰上了汉军第二次(310)攻打洛阳。佛图澄尊者即与智山大师、法始大师等三人同力稳固民心,设坛作大法会协助退敌。

永嘉四年(公元310年),此时西晋洛阳城未被攻下,但东海王司马越于朝廷中独揽大权,因他恨晋惠帝司马衷无能,害死了他(259-307),然后立司马衷之弟司马炽为帝,即是晋怀帝(284-313年)。此举引发民怨四起,又因石勒上次攻城不得,转战东南各地,改攻南阳、襄城、宛城、穰县,攻下后呑并所有部众,使军力更加强盛。石勒并因此而阻碍洛阳城周边通路,导致洛阳发生粮荒,粮食物品短缺。

东海王司马越虽掌权在手,但民怨沸腾,又外部守将不听调派,如王浚等大将,各各据一方,不听号令,亦不勤王护洛阳城。由于司马越假称要打通一条粮道直达长江流域,故要扫除石勒障道,于是于永嘉四年(公元310年),跟襄阳王司马范、望族出身的太尉王衍率领二十多万大军出征去了。此举导致洛阳无人出主意,来调动诸侯部将,守备洛阳。

永嘉五年(311年),洛阳气势已尽,西晋王朝八王内讧,内忧外犯不止,致使国都洛阳城被攻下,晋朝将灭之命运已现起。此洛阳城空虚无大臣勇将,引来刘聪等认为有机可乘,这次刘聪先派呼延晏率大军进攻洛阳,这是洛阳第四次被攻击。五月卅一日军队攻打洛阳平昌门未果,烧杀抢劫一番,援军未到不敢久留。六月初一出城至洛河边,见皇帝准备逃跑的船只都将其烧毁了。六月四号汉将刘耀从河北带军到来,王弥从青州亦带军临洛阳,此二军与呼延晏大军汇合,石勒军队没有赶到来。三路人马即开始攻掠洛阳城,直到六月十一日始能从宣阳门攻入。

晋怀帝本带着太子司马诠,吴孝王晏,竟陵王懋等出后宫华林园,从西明门想逃到长安。此时刘耀打开西明门,首先进城却碰见晋怀帝等一伙人,除留下晋怀帝外,全部百多人臣眷都遭杀害,后来晋怀帝即被带至平阳。其他洛阳成内有反抗行为的民众三万多人,亦都遭被杀害。经过一阵杀抢烧毁皇宫,灿烂的文化都城洛阳,在匈奴军贵铁蹄践踏下,顷刻间化为灰烬。

永嘉五年(311年)7月15日的「盂兰盆节」为这次在洛阳战争中死亡的三万多官民举行追荐亡灵、超度亡魂的佛事活动──放焰口。除了佛图澄尊者三位西域僧外,又请来了白马寺、东牛寺、大康寺的十二位法师。领座的是年高德劭的佛图澄大和尚。当然,仲令仪亦来帮忙,搭建法坛,领导市民,参与法会。

直到永嘉六年(313)二月春天,晋怀帝在正月的朝会上,被汉王刘聪命令为斟酒的仆人,有晋朝旧臣不忍而号哭,刘聪反感引来杀机,不久就用毒酒毒杀了晋怀帝,享年30岁((284~313年),葬处亦不明。晋怀帝被汉王刘聪羞辱后至被杀为止,西晋算是灭亡了。同年(313)四月秦王司马邺,是晋武帝之孙,又在长安称帝,是为晋愍帝。西晋终于又有了皇帝,总算排除老百姓认为已亡国之恐惧心理,可惜维持不了三年,至316年晋愍帝又被杀,终于真正结束了西晋朝代,被后来的东晋(317~420年)所取代了。

313年晋怀帝被杀后,秦王司马邺晋愍帝即于长安城称帝,此时洛阳城内开始有从战乱中要复建的需要,法始法师在金市处,又要复建新道场。经智山法师、佛图澄尊者一号召,好多老百姓都参与,没多久就在宫城西门建好了一座大佛堂。当然仲令仪也参加了建寺的行列。

此间,佛图澄尊者告诉仲令仪,祂要前往葛陂(今河南省新蔡县西北)去度化杀人魔石勒,化他不要再乱杀老百姓。不这样做的话,大晋国老百姓都永远处在被杀的恐惧中。

佛图澄尊者对仲令仪语重心长地说:相聚总是有缘,您能依我们三比丘学了很多经典与佛法,今后入道、不入道都可自修,重要者是要依等安般守意之次第,用来修心除习,让自性清净。现在听说石勒要移师北上驻河北,有企图心要自立为王,若他真能立地为王,除化他不杀外,还可以用他的影响力来盖很多寺庙,教化很多的老百姓学佛正法。这是一良好机会,我不得不与大家别离。佛图澄尊者道声珍重,即转身就走了,当天夜里祂人就不见了,大家也不知道祂如何走的。仲令仪以为无缘再与佛图澄尊者见面了,谁知道此次一别,廿几年后还有机缘到襄国去相聚,还跟佛图澄尊者学习到了密法。

 

八、仲令仪首次接触佛法

佛图澄尊者未来前(309)时,仲令仪已在教导十七位学生,这天天气有点凉了,仲令仪提早让学生下课,路过法始法师住处门前,见有些人在听法师说法,仲令仪好奇即停下脚步来听听看,法师是在讲怎么进行打坐、数息的方法,后来才知道是在讲《安般守意经》,此是后汉安世高大师所翻译,期间是在公元148-170年间。安般(2n2p2na),全称安那般那,即指出入息念。梵语2na(安那)即入息(吸气),ap2na(般那)即出息(呼气)。本经叙述坐禅时行数息观(默数出入息,令心随息而定)以之收敛散心。因这部经典主要是在讲修炼的,尤其是炼气健身体的法门,所以,比较容易听得懂,便引起好多人的兴趣。

仲令仪开始是以看热闹的心情,停下来听一听看,后来,仲令仪听得入神了,似与她读过的《周易参同契》和《黄庭经》内容有很多相当相似的地方,是讲有关如何打坐、数息、呼吸的方法。仲令仪出于好奇,她站在后面,静心地听着。她硬是听了一个时辰,虽然站立着,也是按照法师所教的法,一一地进行实习,不自觉地感到身上有说不出的莫名其妙感觉。

法始法师看到坐着的人一个也没有动,围观的人大多听一听就走人了,而站着的仲令仪是那么的专注地在听法,一直听到结束,最后坐着的人都走了,她一个人还没有走。这时候,仲令仪走到法始法师面前,恭恭敬敬地给法始法师行了一个大晋国的礼节。仲令仪开口要求,想借《大安般守意经》回去抄录。法始法师满口就答应。仲令仪得到法始法师的同意,非常高兴,就拿回家去抄录了。第二天下午,仲令仪如昨天一样提前下课,到法始法师处请教她看不懂的地方。法始法师将数息、随息、止、观、还、净等修行次第法门,一一加以仔细说明。这是仲令仪有生之年,第一次接触到佛陀所说的佛法。

法始法师即依经典所说,解释道:「在行者新学者,有四种安般守意行,除两恶、十六(殊)胜。实时自知,乃安般守意行,令得止意。何等为四种?一为数,二为相随,三为止,四为观。何等为两恶?莫过十息,莫减十数。何等为十六胜?

(1)实时自知喘息长;

(2)即自知喘息短;

(3)即自知喘息动身;

(4)即自知喘息微;

(5)即自知喘息快;

(6)即自知喘息不快;

(7)即自知喘息止;

(8)即自知喘息不止;

(9)即自知喘息欢心;

(10)即自知喘息不欢心;

(11)即自知内心念万物已去不可复得喘息自知;

(12)内无所复思喘息自知;

(13)弃捐所思喘息自知;

(14)不弃捐所思喘息自知;

(15)放弃躯命喘息自知;

(16)不放弃躯命喘息自知;是为十六实时自知也。」

法始法师更进一步仔细述此十六法,详细说明着:

1. 自知喘息(呼吸)长:因心缘息,心不散乱故,久之丹田成形,行者觉得似有一管,由喉头伸入小腹中,连结入丹田,此境成,息愈来愈长,行者可自知之。

2. 自知喘息短:因小腹胞中(丹田)气弥漫小腹周围,而未入他经络,故行者呼吸,似球灌满气后,再进气有困难,故呼吸变为缓慢而短,行者可自知之。

3. 自知喘息动身:因小腹拙火升起,内气转入奇经之脉,脉不通欲通之际,致身体震动,此乃意动之相,行者自知之。此时宜放松色身,告诫自己勿助其动,调整或缓慢呼吸,可突破此境。

4. 自知喘息微:因部分经脉已通,内气前行似无阻碍,呼吸绵绵可进入微细似有若无之境界,行者自知之。

5. 自知喘息快:当呼吸入微时,气随循经脉前行,遇未通待通之经穴(尤以心轮为甚),因内聚气不足,气壅不前,当引发快喘息以调适,惟喘息快非正常,行者自知之。

6. 自知喘息不快:行者逢喘息快时,宜意守小腹,放慢呼吸或暂闭气数十秒,放松色身,待呼吸能恢复顺畅后,微闭息即可突破穴道,随着呼吸又进入正常速度,行者自知之。

7. 自知喘息止:行者数息得定后,全身充满内气,再引入丝微外气,即可转成无量内气,短暂间不须再呼吸,故喘息止,行者自知之。

8. 自知喘息不止:待有新经穴脉络开引,内气形成不具足,当再诱发呼吸以补其气,故至此境界息止,息不止,交互功用,行者自知之。

9. 自知喘息欢心:行者数息、随息得定,突破色身束缚,入心之觉受,因息止,定生故,心生欢喜(喜受),行者自知之。诸法本幻有,何喜之有。

10. 自知喘息不欢心:行者数息、随息得定,入心之觉受,因内气入头部甚深部位,诱发根本烦恼起故,心生不欢喜(忧受),行者自知之。惟知一切法均妄而不实,何烦恼之有。

11. 自知内心妄念不实喘息自知:行者内气,入头部甚深部位(禅宗谓黑漆桶),引发诸多妄念,谓自心现妄想之相,经真心实相鉴照,均非实有,行者自知之。

12. 内无所复思喘息自知:行者内心自现妄念息而不生,末那意识审慎思量心不起,令内心脱黏内尘影事,无所复着,行者自知之。

13. 弃捐所思喘息自知:行者已知诸法无常,知心本寂,捐弃一切思想,让心大死一番,让禅定力坚固,行者自知之。

14. 不弃捐所思喘息自知:诸法无常,本因缘而生,缘灭法灭,如是认知,不再厌恶而弃心之所思,世间森罗万象,坐观成败,行者自知之。

15. 放弃躯命喘息自知:色身依靠喘息而生,识神执此五根,息才可以继。一口气不来,识神离躯体,是谓命尽,如何在命终时舍命,行者自知之。

16. 不放弃躯命喘息自知:生死事已知,道业已成,空体寂灭已知,若此逃避,是谓自了汉,有违世尊再造之恩德,为继佛慧命、利益群生,当发菩提心,不放弃躯命,广作佛事,圆满菩提,行者自知之。

修行人若依此数息、随息、止、观法来打坐修行,即能体会自己身体经络穴道之走向,有如下述:

「初于安般数息间,次为随息功用行,小腹胞中贯肾上,深入海底会阴间,一切气源会于此,后转背后两腰间。脐眼胞中命门贯,先天气足可修道,若不即此言修禅,犹觅兔角与龟毛。」

「命门起处上身柱,顺头缘行至眉间,因缘俱足是道处,绕行远路随宿缘,正法眼白外一端,一味强求终坏事。随后中宫与小腹,还入海底气源处,女菩萨众生理期,莫住小腹长时间。」

「小腹会阴连贯处,气经前脉肠胃间,大小肠动胃翻转,舌尖拉拔顺势反,胃呃空转入喉结,重入两眼酸涩处。顺势随缘翻白眼,气转眼后入中胸,胸广脉通气势尽,泄入小腹如大海。」

「气脉错纵犹复杂,手足两端气源始,正经十二奇脉八,气满周身始中脉,心通内外法身活,至此方合入道处。高立山顶深海底,心系全身兼闭气,或能突破色束缚,成就色身见性踪。」

仲令仪在聆听了法始法师的讲解之后,对法师立即产生了敬仰之情,心里想了很多很多。一个人活在此世,不知为何,要想成就一件事业,不下苦工夫是绝对不可能的,像释迦牟尼佛舍弃王子的优越地位,超出常人的思维与理智,宁愿舍家入山林中修行,最终证得了佛果,这种精神确实是我们要效法的。眼前的法始法师以六十来岁,都没为自己而活,自己为何而活呢?想到这里,还是要光学佛经,练习安般守意禅,只有自己练到一定程度,有了心得与体会,才能效法他做番事业。

 

九、仲令仪兴起出家念头

五胡十六国是震旦中国大动乱的时期,处处杀戮不止,兵民死伤甚多,在这故国空虚、人心浮动的时刻里,洛阳的男性百姓很多人都削发为僧,皈依三宝学佛的人越来越多,他们很想找到一个心灵的寄托。其实寺庙跟凡尘,虽然没有很大距离,但可在精神世界里,可以寻找到安祥的心灵世界。于是于此西晋末代王朝时期中,震旦国女子有大僧授戒出家为沙弥尼者,是时为公元316年。

西晋建兴(313~319)时,于初年(316年)时,仲令仪是24足岁,她仍然穿梭在教书与学习佛经之间,人生过得繁忙又充实。可是每当她看到法始法师和智山和尚的佛堂里,来拜佛的人是络绎不绝,请示佛法的也很多,还有不少男性已经削发为僧,住在佛堂里,敲磬、诵经、坐禅,不像一般震旦人只是在谈玄说妙,而是真正地在修心养性,这就是学佛哩。

那为何没有女性出家?仲令仪不好意思问法师们仔细的状况,她在沉思着这些情景,又不断想到自己的现状,这样为自己生活而忙,这样一直下去会有什么结果呢?况且,最近还有人找上门来说亲,自己又不想再婚。而且还有人觊觎着丁家的宅院等等事,预料不到未来会发生什么事情,当一个人要周旋于这些复杂事时,是没完没了的。哎!自从学了安般守意,开始打坐、禅修后,现在已觉得自己活得没有什么太大意思了!

于是,她也想到了出家,可又一想,至今大晋国还没有一个女性出家的,自己真要出家的话,那会搅得天翻地覆的。不过,她又一想,也不至于如此吧!她想到所读的佛经上,不是说早就有比丘、比丘尼出家修行的吗?那说明西国早就有女性出家了,在震旦中国,自己就是起个头,有什么不好的呢?这是好事,不是见不得人的事情,是光明正大,磊磊落落,谁能说句闲话呢?

仲令仪带着这个疑问,从小受教育养成的智慧,这时是派上用场了,于是有天,就壮大着胆子,来求见法始法师。法始法师佛堂里,香炉里上了香,也已经有很多人在露天处,口里不断地念着佛号。仲令仪因心里有事,就不再旁视,直奔佛堂里头。这时,法始法师正在给人讲解着什么,一看仲令仪进来了,即便停住了,就跟这不速之客仲令仪打了个招呼,请她到东厢的桌子前椅子处坐下。然后,有段时间始走过来,开口问仲令仪:「妳像有什么心事挂碍着,不知可否告诉我?」

仲令仪满有条理地说:「法始法师!我从请到的经典里读到,佛陀说法时,有比丘和比丘尼在一起听经闻法的,这说明佛陀时代就有女性出家了,既然这样,我现在也发愿要出家了,请慈悲度我为比丘尼,行吗?」仲令仪期盼地说着。

这是个很严肃问题,十分出乎法始法师的意外,使法始法师脑筋一下子反应不过来。最后法始法师即慢慢地说:「妳最近发生了什么不如意事?有什么心里解不开的心结吗?」法始法师发问道。「不是我心里有什么放不开,是为自己的将来或下一世着想,所以想到要出家。」仲令仪谨慎而恭敬地回答着。

法始法师也慎重地回答着:「在西域,女性出家的,必须有比丘和比丘尼叫做二部僧众授戒的,才能圆满授戒仪式,受的人才能得到无作戒体,这样如法出家的人,才能叫做为比丘尼。现在大晋国的佛法制度还不健全,还不具备有女性授大戒的条件。」

仲令仪不死心地说:「既然经书里有提到比丘、比丘尼,那说明天竺诸国古代的比丘尼还是有很多的。为什么在我们震旦这里就不行呢?佛法不是讲不要有分别心吗?」仲令仪有点发难似地问道。

「天竺国处,比丘尼要受三百四十八戒,而比丘只受二百廿七戒,这就是不同的地方。但对这个问题,无二部僧授戒,是不能授的。我们还得去请教一下智山和尚(懂戒律者,称为和尚),听一听他的意见,行不行再说?还有妳要征求你母亲的同意才行呀?」法始法师语重心长地回答说。

仲令仪一听法始法师这样一说,觉得还挺复杂的,于是期盼急躁的心情,也跟随着平静下来。于是,仲令仪说:「谢谢法师的好意!谢谢法师对我的开示,那我先要做好自己应该准备好的工作。然后,再尊重法师的安排,反正我主意是打定了,希望法师能成全我!」

送走仲令仪之后,法始法师觉得这事关系重大,不是只为仲令仪个人,还牵涉到佛法在震旦于女性中的发展,想到自己名「法始」,仲令仪是向自己学了《安般守意经》,所以才有法的体会,真是女性的法要从她开始吗?但是没二部僧授戒,是不合律仪轨则耶!于是自己也拿不定主意,他就到智山和尚的佛堂去,给智山大和尚讲明了仲令仪要求出家的事,因为属于尼戒,要求大和尚说明一些情况,能否满其意愿。

想不到智山大和尚却说:「仲令仪是皈依三宝的人,学佛的信心也是够坚定的了,已读了很多经典了,这在此处震旦国是少有的呀!我们应该为佛法,为佛陀于此处续佛慧命着想,在大晋国的传播佛法开个先例,决定同意给仲令仪授沙弥尼戒,不然的话,那要等到何年何月呢?何况我们不一定在这里常住下去呀!」

法始法师也开窍了,说:「和尚说得是,再者,和尚是有资格授尼戒(式叉摩尼),万事开头难,总得有人做。」法始法师附和着智山和尚说着。

智山和尚接着就给法始法师讲述佛教发蒙启始的故事:

「回忆圣教解脱道的历史,我们就会明白好多事情演进的情形。佛教的佛、法、僧三宝,也是逐渐形成的。当初佛陀还是悉达多太子时,决意离开皇宫出家修行,接着,就在夜半时分离开帝都,进山林以后,自己用宝剑割断头发,也才显示出家之僧相。可是,真正有佛、法、僧三宝和出家僧团者(五人以上始成僧团),那是在世尊成道后到鹿野苑说法,度阿若憍陈如等五位比丘以后,才有了真正的三宝和僧众,也才有更多数比丘和合为一团体而共修行。」

(待续) 


[ 圣众篇 ][ 法尔辞库 ] [ 首 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