Quest002.gif (10734 bytes)Exclaim.gif (1443 bytes)一般小參 --

         佛法所說下中上士是何義?


五四七參問

善祥師父好!

阿彌陀佛!

不好意思,打擾您的修行,想請問一下,像某些道場說是修佛法,也是唸佛,有些人還自稱已得三摩地,也有菩提心,要度眾生。但我與其相處,總覺得某些地方不太相應、也不祥和,可惜我無智慧,無法分辨。若師父您有空,請指教一二。

                                          xx    2011.06.15.


師答:

祝大德:

阿彌陀佛!2011615mail收悉,佛說末法時期眾生福薄,善根都不具足,要老實修行都難了,更不用講要能修得有成就了。您是有智慧的,不是像您自謙說無智慧。有智慧的人去不對的道場就能知不對勁,所以心地會不相應,若此道場無法身佛住、正菩薩駐該處,更是會有不祥和;不要說道場,網站也一樣,有的人一入不善良的網站首頁,也會覺得不祥和,有時可能還會覺得頭很痛,就僅僅看網頁首頁而已就可能會這樣子了。有的雖無惡鬼神駐止,雖不會覺得生理上的頭痛,但進去網站也會惹來心地不祥和的頭痛,因那些文章只會互相罵來罵去而已;有的人寫的書也會讓人讀了覺得大大不祥和,充滿暴戾之氣,因有些文章都是在批評別人而已,這些都可以用智慧來鑑別,所以我說您是有智慧的。

《瑜伽師地論》中言說談到聲韻,說有下中上三士,依音聲而有別號稱。論所言翻譯成白話,即:若是一個人如小兒般的智慧就是稱為下士,因未有所知識,不知自他有善、有惡,但汎知所聞之聲音。又如庸庸號號之士名為中士,此等人唯見他人有善惡而不自知自己之善惡,所以庸庸是說此人智慧平庸,號號就是說此人愛胡說八道地說話。而廣達之士名為上士,此等人唯內能自省,何是應作而作,何是不應作而不作,這是真正在修行的人了。但此三士外,菩薩還有一種「士」,此等人若知不應作而為別人好而作,若是因此而惹來業障、煩惱,也甘願承受業障、煩惱,這可說是「大士」了,雖其能力沒有像真菩薩,那麼神勇地能折服某些頑劣份子,但其心是可比「大士」了。

您能夠知道某道場是怪怪的,只覺得不相應,不祥和,其實這就是您累劫所熏習的智慧,此等智慧是能分辨善惡、對錯的直覺,您雖是自謙說:「無智慧,無法分辨」,其實這已不是一般汎汎之中士所能具足的智慧,您已能知善惡、知對錯,也能遠離此等不正常的道場,這是上士之人了。現在您只是未深學,對於修行過程尚無所知悉,經典也還不能夠研讀,就是研讀也還不能深得佛陀所說的真實義。現在就是有這麼一點人際因緣,而您既然能知其非與錯,就是不能與其諍辯而已,要做到理能服人,是要有一種假設前提與兩種力量,這不是一般末法時期的人所能做到的。前提假設是這個人沒有著魔,若有人一著魔,什麼善話都聽不進去的,因心已被魔力所蒙蔽故。若是此人沒有著魔,僅是個性較執著、知見低劣,那也要是因緣成熟才能聽得進去逆言,所謂忠言逆耳也。那另兩種力量,一者是佛心決定,二者無礙辯才。前者是心已得真實三摩地者,也不怕惡人、惡鬼,甚至於不怕受符咒所逼害,因有此等能力,才可以真正的去降伏值得去降伏的惡人、惡鬼,所以才敢正面起衝突去降伏這些惡人。後者是處此佛所說的「鬥諍堅固」時期,不修自心求清淨,而僅懂一點佛法名相,就喜愛諍辯,大談佛法,這種人也不必去用無礙辯才去度他,因其善根尚不具足。所以說是要辯服末法無善根眾生是不簡單的。我們雖知其非,若是遇善根具足者,才要去辯駁其錯誤之知見。不然與善根不具足者談論佛法,就像是與三歲小孩談論大人事一樣,不會有結果的。

佛陀曾預示佛滅度後有五個五百年時期之佛法正亂現象:()第一五百年,為解脫堅固時期,學戒、智慧、解脫能力堅固,因正法猶在,依戒律而修,得智慧悟道之解脫者為數甚多。()第二五百年,為禪定堅固時期,得禪定者眾多,若依戒律而修還會有得成就的禪定者。()第三五百年,為多聞堅固時期,此時期眾生熱心聽聞佛法,但不善實行者眾多,因已不喜愛真實修行了,修行不如聽聞佛法就好了。()第四五百年,為造寺堅固時期,於此時期間熱心建立寺院者頗多。出錢做善事可以,但若說要真修行,會說等老來再說罷,當老來已心有餘力不足了。()第五五百年(正是目前的時間點),為鬥諍堅固時期,此時期則不學無術者互相攻伐,以自說為優、他說為劣之鬥諍風氣盛行。造成真正的佛弟子懂佛法者不想說,說了也無人要聽,而不懂正法律的居士門百家爭鳴,各論己是。還有除自己不能卑微清修外,當身體有點異能時就想要度眾生,其實有的是順境中為魔、毘那夜迦所收編而不自知,說有度眾,其實是以盲導盲,大家毀戒不修身三、口四、意三等善業,其終結如何,不談已知其結果了。

不管別人是怎麼境況,您重要的是自己雖然忙於自己的事業,小孩子是還小,但總是要有個修行的開始,您參加過本中心的打坐班,應該不能荒廢打坐而停止下來。雖然因距離本中心較遠,若無適當道場可去,還是老實在家裡打坐,從四念處起修,更要從觀入出息開始,將注意力專注地放在呼吸入出上。

什麼事要做得好,都是從專注開始,世間法如此,出世間法亦如是。如果身體不好的人,要能用觀呼吸來改善身體狀況,所以每天要能專注於呼吸上,做個數小時,身體自然就能改善。要談修行利生,更要專注於呼吸,光專注於呼吸進出間,就能夠控制此身體七氣機之發起,最後能控制身體氣機與心念。

一個修行人要得入禪,首要還是在呼吸上用功夫。我們都以為不呼吸人就會死亡,那是我們一般人所想像的。若是入世間四禪定的人或是聲聞、阿羅漢們,祂們一入定中,是可以不用呼吸的。如《善見律毘婆沙》云:「云何學滅出息、入息?云何出息?云何入息?」所以知道息是可以用學習來滅掉呼吸的,達到不呼吸的境界。

善見律毘婆沙》曰:「身有入息念,學滅出息入息,如是身心不傾不危、不動不搖,寂靜極微細如無,是名學滅出息入息。如是風住,如未成阿那波那念,亦未成就觀、未成就智慧人,不入此三昧,不從此起。若學滅出息入息,如是成就風住不起,即名善開智慧人,入如是法亦從此起。云何知之?譬如打銅器聲,初大後微,大聲已自憶識,後漸復善憶識,微聲善憶置心中,微聲已滅,猶思憶不離心中。出息入息亦復如是,初後細憶識者,漸以至細,細者已滅,猶憶識心中,自此憶識故心定住,如是得風息心定住。關鍊成就,出息入息亦成就,阿那波那三昧亦成就,如是智慧人入此禪定,亦從此起。是故律本中說,滅出息入息已,隨念,更起,故名隨觀,知出息入息非隨念,隨念非出息入息,因此二法故,有知起,觀看此身,如是次第得阿羅漢果。」

以上是回答您的問題,謝謝您的mail

    


[ 一般小參 ]  [ 問題小參 ] [ 首 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