Quest002.gif (10734 bytes)Exclaim.gif (1443 bytes)修心小参 --

     要如何在挫折苦难中培养出智慧?


四十一、参问

师父您好:

人生在世,挫折,苦难,不顺,每个人都在所难免。有的是自己过去生和人结恶缘,所以今生被人阻碍、攻击。有的是自己的业障,所以种种不顺。师父您在网络文章教导:"一切法得成于忍",该受的还是要受,挫折苦难最终都会过去。但想请问师父:人受苦若只是忍耐,苦最后虽然会过去,但不见得会培养出智慧,人的苦虽然都是自己感召来的,但在苦中,要如何在挫折苦难中培养出智慧?

                       弟子 x x 敬上

 

师答:

吕大德:

阿弥陀佛!1月18日mail收悉,依您所提不知是您自己本身的事,还是为众生苦而打妄想。若是您自己的体验与感受,那您就要自己好好了解佛法。上等根基者从《般若经》入门,像《金刚经》言:要离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证得者即是菩萨。若不是菩萨,不能得此四相,所以要用般若智慧断自己业缘就非常吃力,因此等人智慧不足、定力不足,故不能以四两拨千斤似地智慧,转一切妄执心的执着,所以人就常处在痛苦中,时时天天忧悲苦恼不已。而解脱根本是在离四相,离四相最根本的法门还是要学无我观,先证无我(生空),才能顺利证得人、众生、寿者相空。所以《金刚经》云:无我得成于忍,忍字诀是得无我观的重要课题。而忍还是有次第来得证,一者忍辱,二者安忍,三者平等忍。如是渐进,即能证得人无我、法无我,最后当得离四相证解脱。

您的问题是因智慧不足,做不到忍辱(强忍)、安忍(自在忍),所以问:在挫折苦难中,要如何得此智慧?所谓忍智也就是空智,空智也就是慧眼,用慧眼能观空一切相,得解脱法身。那智慧较差者如何得此观空智,即是要用佛陀所教的解脱道正法门,一者四圣谛(苦、集、灭、道),二者十二因缘观(无明、行、爱、取、有、识、名色、六处、触、受、生、老死等十二)。每于禅修中,行者就要思惟此十二因缘,其与四谛间之关系。

先来认识四圣谛谛者,审实不虚之义,即指苦、集、灭、道四种正确无误修证解脱道之真理,离此不能得正确解脱。此四者皆真实不虚,故称四真谛;又此四者为最圣者佛陀所知见,故称四圣谛。其中,苦与集表示迷妄世界之果与因,而灭与道表示证悟脱黏世界之果与因;即说是世间有漏之果为苦谛,世间有漏之因为集谛,出世间无漏之果为灭谛,出世间无漏之因为道谛。所以结论是说以过去因成现恶果报,以现在修因证得现在圣果报,以及未来脱离三界苦之善因。
        四谛大体上归纳宇宙现象于「十二缘起说」,为原始佛教教义之大纲,乃释尊最初之说法。四谛依次称为苦圣谛、苦集圣谛、苦灭圣谛、苦灭道圣谛,或苦圣谛、苦习谛、苦灭谛、苦灭道圣谛,或苦谛、苦集谛、苦尽谛、苦出要谛,或苦圣谛、集圣谛、真圣谛、道圣谛。种种名称,不异其义。

据契经等所说四谛之义归纳如下,即:

(1)苦谛,苦者,泛指逼迫身心苦恼之状态。审实世间事物,不论有情、非情悉皆生于苦难中;亦即对人生及环境所作之价值判断,认为世俗之一切,本质皆苦,苦谛即关于生死实是苦之真谛。

(2)集谛,集者,招聚一切种子之义,审实应缘产生一切烦恼惑业,此业实能感召集三界生死苦果。集谛系指关于世间人生诸苦之生起及其根源之真谛。

(3)灭谛,灭者,即灭一切虚幻之法入寂灭空性;审实断除虚幻痛苦之根本─欲爱,则得苦灭,可证入于涅盘之境界。灭谛戏指关于灭尽苦、集之真谛。

(4)道谛,道者,能通达涅盘之义。审实灭苦之道,乃正见、正思惟、正语、正业、正命、正精进、正念、正定等八正道,若依此而修行,则可超脱苦、集二谛,达到寂静涅盘之境。道谛系指关于八正道之真谛。

行者欲证一切解脱知见,当依此八正道而修持:

(1)正见,又作谛见。即见苦是苦,集是集,灭是灭,道是道,有善恶业,有善恶业报,有此世彼世,有父母,世间实有真人往至善处,去善向善,于此世彼世自觉自证成就。

(2)正思惟,又作正志、正分别、正觉或谛念。即谓无欲觉、恚觉及害觉,去淫欲心,去嫉妒心、瞋恚心,不害他人身,不恼众生心。

(3)正语,又作正言、谛语。即离妄言、两舌、恶口、绮语等,有所言语不恼诸众生。

(4)正业,又作正行、谛行。即离杀生、不偷盗、不邪淫等。

(5)正命,又作谛受。即舍咒术、算命、预言吉凶等邪命之生计,如法求衣服、饮食、床榻、汤药等诸生活之具。

(6)正精进,又作正方便、正治、谛法、谛治。发愿已生之恶法令断,未生之恶法令不起,未生之善法令生,已生之善法令增长满具。即谓能求方便精勤。

(7)正念,又作谛意。即以自相、共相,观身、受、心、法等四者,观身不净,观受是苦,观心无常,观法无我,也就是以四念处入禅修。

(8)正定,又作谛定。即离欲、离恶、离不善之法,成就初禅乃至四禅,再去色界缚、无色界缚,得解脱知见法身。
 四谛系佛陀成道之后,于鹿野苑为五比丘初转法轮之说,为佛教中之基本教义,并为生死解脱之唯一方法。

那行者要如何来观?契经云:若依生观、顺观二者,则十二因缘为苦、集之二谛,十二因缘前五(无明、行、爱、取、有等五支)为集谛,识、名色、六处(尘境)、触、受、生、老死等七支为苦谛。若依生、灭二观与顺、逆二观,则生、顺二观为苦、集之二谛,灭、逆二观为灭、道之二谛。此意思是一个人能悟道、证道,是在逆境中求,才能灭一切恶业缘。

当您自己处恶缘,被人阻碍、攻击,或处业障逆境、或种种不顺时,就要依十六行相来观,行者观四谛时,各有四种差别相,于其时所产生之行相共有十六种。

苦圣谛有四相(苦者今生所面对的境界,是果报所现起):

(1)无常者,待缘而成故,缘灭而空无故。

(2)苦者,逼迫性故,因心不净,才会觉得苦故,圣人有苦以为苦。

(3)空者,一切苦违我所见故,当以证空来破除之。

(4)无我者,要证空,所以处违我见时,能体会到无一个我在受苦,到底谁在受苦。

集圣谛亦有四相(是过去世所造的恶业,与人的恩恩怨怨,形成一个种子因,待缘成成就苦谛):

(1)因者,其理如种子,凡夫有阿赖耶识,中翻为无所不藏之心识,与人恩恩怨怨、打打骂骂杀杀等,都依其理而成心识中种子,待缘发起。

(2)集者,同于显现之理,种子待缘成熟现果报,此待缘发起现行者,即是集谛之理。

(3)生者,生者是生起,梵文prabhava,即亲向于发起、产生,因缘具足即能令法续起。

(4)缘者,有因无缘,不能成就一法,有因有缘不能解脱,即能令成办一切法;譬如泥团、轮、绳与水等众缘,和合而成一瓶。

灭圣谛亦有四相(有因、有缘成办一法,如何来灭此缘,让其不成气候):

(1)灭者,诸蕴法(色、受、想、行、识五蕴法)虚幻,如何观其虚,最后至于五蕴尽,能尽此蕴诸法,即能破无明执,千百回观空、无执,慢慢自性不生遍计所执性,当能初步脱黏。

(2)静者,贪、瞋、痴三毒尽量断除不犯,如此贪、瞋、痴三火就能息灭,此时行者宜断除种种愿求,以无求才能心静,有所祈求,就是祸端,小乘行者靠自力证解脱故,不要强求他助。

(3)妙者,廿随烦恼法、六根本烦恼法都能依此法断除,致使众患无发能力,则自性发起妙用,脱黏业力产生其妙用。

(4)离者,五蕴虚法、虚幻心法能,中于能脱离众灾。

道圣谛亦有四相(证得解脱法身、解脱知见法身,是谓道谛):

(1)道者,通向涅盘之道认知后,依义修持,通行益义,得无动智慧。

(2)如者,契正理得如如故。

(3)行者,正确趣向涅盘处故。

(4)出者,从烦恼处得能永超轮回故。

 

说十六行相之目的,为治常、乐、我所、我见等见,故修无常、苦、空、无我等行相;为治无因、一因、变因、知先因等见,故修因、集、生、缘等行相;为治解脱是无之见,故修灭行相;为治解脱是苦之见,故修静行相;为治静虑及等至(心一境性)之乐为妙之见,故修妙行相;为治解脱是数数退堕而非永恒之见,故修离行相;为治无道、邪道、余道、退道之见,故修道、如、行、出等行相。

佛法解脱道修习离不开三阶段,如佛陀三转法轮说四圣谛时,一转时已知其义,二转时当断其习,三转时当证一切习尽,证者已除一切习谓之证也。您先把四圣谛、十二因缘观道理搞懂后,依此理三转而修习。所以四谛理分为三阶段,各有四种行相之说,称为三转十二行相。

若以苦谛为例,三转即:(1)初转是「说此为苦谛」之意知转。(2)第二转是「应遍知(永断、作证、修习)苦谛」之断转。(3)第三转为「已遍知(乃至修习)苦谛」之证转,最后则得眼、智、明、觉四行相,三转成十二行相。其它的集、灭、道谛亦各有三转,亦各具十二行相,如是思惟修习,则得所谓十二行相X四,总归为四十八行相。

如是勤奋修学,终当开发出您的智慧来,现在无力面对诸逆缘,就只有这样烦琐地慢慢地、一步一步地修证,这是属于小乘修行者真正解脱法门,可能您看到这里又要叹修行难为了。若不想走这一条路,那就只有认真打坐,培养丹田真气,当有点基础时,已能打坐双盘一小时,再换成单盘能满足两小时时,或可以求灌顶修无相心中心法门,这样显密双修,一来靠自力、二来靠佛力,可能还有点开悟自心现妄想之相之机缘,得根本面对此妄心来修,这样可能就简单得多了。谢谢您的mail。

  


[ 修心小参 ]  [ 问题小参 ] [ 首 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