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elp055.gif (23008 bytes) 禅修与身心灵的健康
              (张玄祥居士2002914日讲于中华传统兽医学会研讨会)


摘要

「身心」的健康离不开因果,其因可来自于前世、今生,要能使身心健康,当确知其造成的因,则可避免身心疾病的发生。「身心」要健康除因果道理外,还涉及今生所摄食的营养是否足够,尤其是与体内生化代谢有关的维生素与矿物质等。

「身心」要得初步的健康,当学习深呼吸、气功、打坐,则可获得一般人所谓的健康,但以圣人的境界言,这还是不究竟的健康。若境界更高深时,则可进入禅修的境界,要入禅修境界,行者当能现起两个心才能住着禅修境,此二心为:一觉知心(真心),一者妄想心或习气相应心,以真心来随时观照妄想心,行者才能做修心的工作,这也就是所谓的实修。

一有禅修的境界,「灵」的健康才有机会能获得。除非再来的菩萨,未修行人的灵是不会健康的,也就是说心虽有安祥、理性,但还是烦恼不断,故说「灵」还是不健康的。要阐述「灵」不同的健康层次,在世间人谓安祥、平静,在欲界天神谓欲少快乐,在色界天神谓断欲、见光、气盛、舍念清净,在圣人中谓涅盘、寂静,在菩萨道中谓圆融、中道、空有不二。由上述知道:「灵」的健康是有其层次的,这些层次都是释迦牟尼佛在经典中所阐释的。当您知道灵修境界的层次后,就不会指鹿为马,未得谓得,未证谓证,或说已成佛作祖,岂不成大妄语,此者经云当堕无间地狱。今生我们追求何层次「灵」的健康是涉关因果的,也是说勉强不来的,但祇要今生有缘接触宗教,能发大心精进用功,在善知识的导引下,则一世跨越数层次的修证也是有的。

身、心、灵要能健康,当有正知正见,或依善知识而修学,不然得不到真正的健康,往往还会走入歧路,尤其是「灵修」的大事,不得不慎也。

 

前言

    一个人的健康包括身与心,此两者是互为因果的,前世人的心不健康(造恶业),造成今生的身体不健康,这是因过去世无明造业所现的果(杀生业),今生得重病本是很无奈的事。另言,若今生本是身体健康的,却引发身体不健康,此等人除非不知养生之法,不懂营养摄食、调理色身之术,或不懂抗压、疏郁之法,才会导致身体的不健康,或引发重大疾病等,这也是因果的道理,祇是现世报而已。以上不管前生、今世所造成的色身疾病,都是离不开因果关系的。若知道不利于色身健康之因,应要能采取措施因应,才不会造成其恶果现起,这要从因地来好好处理。

    再者,一个人虽无病痛,但是心不能安祥、娱悦,即会制造一些危害自己、家人或社会的事情来。像种样的人主要是心理有病,总不能算是一个健康的人。心不能住平静、安祥的人,若不是营养不平衡所造成,就是前生所遗留下来的业种,这也是离不开因果关系的。

    身心要能得到一基本的健康,当从营养着手,尤其是维生素及矿物质等。一个人平时若饮食中营养素足够,身体应会延迟老化,不应有白发、秃头、皱纹或视茫茫等,同时也可预防慢性病的发生,或甚会避免重大疾病或癌症的发生。故一个人身心的健康,维生素摄食足够与否是很重要的,可参阅部份数据如《中华民国能量医学学会》通讯会刊第九期第104~113---营养、内外磁能用在医学辅助疗法之体验。本文不谈营养而要谈禅修,但禅修过程中,境界高深时也可用某些维生素来协助度过此心灵、肉体亢奋期所发生的问题。

    禅修不是练练气功、打打坐就能进入的境界,禅修是指灵性(觉知心)现起时才能做的真修心事;一般人觉知心现不起时,就是练功、打坐也是不能入禅的,故即无所谓真修,虽说在修行,也仅能说是缘修而已。何谓禅?禅是有境界的人其心的动相。何谓修?修是心能起灵知灵觉时,面对内心住于一切业缘(顺逆),来加以调理而使之能入空境,使妄心习气能不黏。故禅修是修行人能起灵知灵觉时,对诸内外境界来修,来灭除自己的妄想、习气,使能得自在解脱者是。修行人在还不能做到解脱、无碍时,过程之间所用的心地法门,都是属于禅修的范畴。

    「灵」的完全健康可说恢复自性佛心而已,凡人是不可能的,天神也不可能的,祇有佛的灵性才能健康、完美。但有些人其灵虽还不完全健康,虽还有烦恼种性,但却可不受其影响,也就是说虽有污点,但不受其左右影响,故能没有烦恼,这些人就是声闻、缘觉(僻支佛)、菩萨等圣众。

    今天要供养各位的,可能是您们少听闻或从未听闻的禅修境界,以及禅修时各种层次中,所能获至的身心灵的健康。

     

二、练功、打坐、禅修的定义

    1. 气功→在动中修练气为主,从动作及呼吸中诱发丹田真气,气偏行于奇经较多,少部份由丹田发起、归入,能用意念运行于色身中,意不到气不起,故以意导气为主,中国武术家均是此类者较多。

    2. 打坐→在静中观息、数息,修气与静心为主,以金刚坐、如意坐或跏趺坐等行之,因未入禅定故方便称为「打坐」,意有「打得念头死,坐见本来心」之义。此类大部份是时下的各宗各派,所显示的功夫,未能真入禅修之林。

    3. 禅修→依练功、打坐后能进入心的灵知灵觉状态,以觉知心观照妄想、习气、我法二执心而修者,称之为禅修。一入禅修境界者,不一定要打坐,因行者色身真气旺盛,故能于行住、坐卧间行禅修事。此类若不依佛教经典而修者,不能得解脱知见,仅有世间禅色界、无色界的禅定境界,天寿虽久远,但天寿要之即有尽,终究寿尽又入六道轮回中。

 

三、禅修的目的

1.健康肉体:

吾人色身年老体衰,久积病痛,可藉练气功、修习打坐,诱发丹田契机,引发内气以治病。内气是先天之气,每人均有之,宿根善人易相信它的存在,且较易诱发起来。吾尝言:认识真气与经脉,不是气功师、打坐、禅修者的专利,举凡从事中医或民俗疗法者,均应能亲自体会其存在,才能更进一步提升医疗水平。吾人正经十二脉、奇经八脉,经络内气具足时,可行五脏六腑按摩之功,达有病灶、脏器恢复功能之境,自然可以健康身体。

2.健康心理:

吾人六根(眼、耳、鼻、舌、身、意)染尘,起心意识妄习相应,此根、尘、识三者和合在一起,本来仅有一觉而已,但凡夫觉后即产生妄识,其妄识炽然不得息,妄习不灭,随诸内外境界相应,造成自己心识不安,此乃业力使然故。故行者习禅后,了知心识起源,妄识虚狂不真,不随之相应,始可对治散乱、乱攀缘之心识,虽不能成圣人,但也能达到健康心理的目的。如此,行者自可做到「处世间事时能无心,于无心中处世间事」之初步解脱境界。

3.印证佛法:

世间所有一切都是佛法,真实佛法分有世间法、出世间法、出出世间法等三,目前所有宗教不管行善、练气修身、修心养性、禅修者,都是属于世间法;行十善者能升六欲天,修梵行者(清净行,断淫欲、食欲、睡欲)能得世间禅定,如色界四禅天,无色界四空处定等。而能在世间禅禅修中,加入六度(六波罗蜜)修持者,即能证得出世间法,得心自在、无碍、解脱的有声闻、缘觉等圣人。若也能在禅修中依般若智,发菩提心行菩萨道者,即能证得出出世间禅定,此定的特色是以智慧得定,并以智慧来度众生。因以禅定来安住其心,其定会随时间过去而退失,这正是有为法无常的铁证。故佛弟子均要以智慧度到彼岸,但要有智慧没有经过禅修境界及行六度,智慧是起不来的。

释迦牟尼佛入灭已两千五百多年,佛教适值末法时期,实证者日少,三藏十二部佛经,人殊解异。若行者欲了解佛法,当以习禅来印证佛法,去除比量(语言、文句)意识而趋佛性现量,转而证入圆成实性,了知真如。我们要禅修,首当要学习认知禅修整个过程,然后才能分段修学,始不会走入歧路。末法时期习佛禅者,明师难求,善知识难遇,当要从经教、公案中求印证,始能不偏差而误入跂途。

 

四、身心的健康基础---丹田成形

我们初步要求身心的健康,当要诱发起丹田的契机,丹田契机不起,人会依其年岁增加,而成细胞老化、血气衰,血气衰的结果其他五脏、六腑的慢性病也会发生,这样身体即不健康矣!

初习禅者吸气时,外气未能直趋至小腹,初因受胸部横膈膜所阻,气抑滞在胸部之故。若小腹丹田气源形成,似有一管道将真气直通至丹田,气不能下行之现象当可改善,届时外气自能绵绵不断进入小腹。故初习禅者,宜勤习丹田气源成形法。那我们该用什么法门来练丹田呢?只要您能接触到与深呼吸动作有关的法门,都是初步学习丹田成形的好方法。

我们的丹田一成形,就会感觉体内有真气在,如此就能引内气来自己治病,或帮别人治病。有内气除能治病外,还有抗压的功能,这是现在人所特别需要的良药。举凡工作、生活、突发事件等压力,都能以禅修所获至的定力来抗压,因体内真气可使我们心灵常住安祥、谧静,能压抑住烦恼种故不会有烦恼,当然就间接保住了身体细胞生化正常的运转功能。

 

五、凡夫所需的「安心」健康术

对于佛教徒而言,世尊所称的凡夫,是指还会再来轮回的天神都称为凡夫,那怕是色界天、无色界天,那更不用谈六欲天、人间道了。吾人身体的健康是要靠练气,色身有点真气,身体当然能运转良好,健康好像就能获得。同时身体有一点点真气时,是稍微可以帮助自心的安祥,对世间事好像比较能看得开。但不要有点气感,就以为自己已有定力,心已能自在,这种需靠些微真气压抑妄心,使其稍得安宁者,是假的心灵健康法,是不究竟的法门。很多人不察,其心遇有引诱的环境或不如意的大事发生时,即又心乱如麻,心即又随因缘流转,终究身心又得不到真正的安祥。

因是之故,释迦牟尼佛提示初机修行者,在练气之初期,还要「以戒为师」,用戒律来规范自身心,使心不要受不了外在环境的引诱,而让身体去做一些违犯因果的事情,或于无知中又造诸恶业。初机练功、打坐行者最好能守五戒,何谓五戒?一不杀生、二不偷盗、三不邪淫、四不妄语、五不饮酒。依佛陀的教言,能守五戒者下一世只能再出生做个「人」而已。若要能生欲界六天,则要守十善,何谓十善?即远离:一杀生、二偷盗、三邪淫、四妄语、五两舌、六恶口、七绮语、八贪欲、九瞋恚、十愚痴(不明因果之谓)等十。

初机行者能守五戒或修十善,心即能获得初步的健康、安住,生活自能潇洒自在,整天忙碌但因心灵谧静,压力自然就会舒解。若能再去当义工,贡献自己所有、所能,更能转而安慰心灵,使精神生活更为充实,这也是因果报应的道理。

 

六、世间禅初禅的定境

若要求得更深层次的心及灵住着于安祥、自在境,当得有正知见,依释迦牟尼佛的教导而修。在禅修中就有抗种种压力的能力,此力量依禅修时间及层次不同,当然会有大不同的境界。故佛说世间禅定才有四禅八定不同定境之分。四禅者即初、二、三、四禅等境界,八定者除四禅外再加上四空处定,此即成四禅八定。四禅境界为(1)离生喜乐地,(2)定生喜乐地,(3)离苦妙乐地,(4)舍念清净地等四种禅定。四空处定是(1)空无边处定,(2)识无边处定,(3)无所有处定,(4)非想非非想处定等四。

前四定是有色身的定境,故称色界层次;后四空处定是无色身了,故称无色界层次,也是禅宗所讲开悟后修行的境界,因较为高深不宜在此宣说。现仅就四禅境界中的初禅境界略加说明,以让初机禅修者有个概念,底下始再谈二禅以后身心灵之变化。

初禅天离生喜乐地是何境界,行者练功或打坐后能产生两个心识,一是觉知心(真心),一是妄想、习气相应心(非真心),以觉知心来观照妄习心,达到有觉、有观的禅修境界,这是初禅的境界。是时行者能观者是真心,所观者是境或妄想心、习气相应心等。到此初禅境界行者才进入初步禅修意境,若未达此境界,真是无禅境可修也。得离生喜乐地禅定者,即是能离世间淫欲心,能有不再来生于人间的那种初步定力。一般而言,称此为未到地禅定,因只能断淫欲未达真正禅定力故。

 

七、世间禅定对身心灵健康之贡献

禅修后就会得到禅定,那何谓禅定?禅者是心的动相如上述,定者是因觉知心觉知一切因缘后能如如不动,不入烦恼法中,不执一切境者是为定,两者具足合称为禅定。有禅之觉知境界,但无定境者是心会发生散乱;有禅有定者,是心能觉而如如不动---面境能定者是谓完美的禅定。

世间禅定之二禅以后修证较难,应有充分的打坐基础始得。若禅修者以正确的「风大」调理方法,能让稀微的空气于丹田(火炉)中转成无量的真气(内磁能),则大部份经脉有内气的循行现象,若内气阻隔脑神经传导感觉作用,此时人之感觉心便对身体失去觉知,似入无身体之状态中,其实身并无不存在的道理,此是禅修者所言入二禅境界。二禅又称喜俱禅,心常能生起毫无来由的喜心,故称喜俱禅。二禅境界行者大多能见自性光明,或者能见发自宇宙间的光明等相光,若您禅修中能见各种光明相,大约已有二禅的境界了。

之后,修行者当色身充满内真气后,即能入三禅,三禅境又称乐俱禅,因气充满身,身乐偏盛故称乐俱禅。人身约有六、七兆个细胞全数充满真气(内磁能),因内气布满全身细胞,会让身体产生最大的快乐感觉,此是入三禅天的境地。得三禅行者身有气得乐感,同时此气又能护身,故遭跌打不会发生损伤,有如金钟罩气功罩身一般。此等行者所得身乐是世间禅之最,但此乐比不上佛禅心灵谧静之乐,佛禅所得心灵之乐,称为涅盘寂灭之乐,这才是真正心的安乐,非世间禅所得身乐可比也。

再进而言之,若三禅真气充满行者,能再得息止气断(舌头塞住喉咙),住「一境性」中,此人即能入色界世间禅的最高境界。若依一般医学的生理概念来说,少氧或没氧进入人体身中怎能健康或存活下来,显然禅定中的行者依内在真气磁能在进行微弱的细胞代谢(氧化、还原)作用,故一入定可数月、数年或千万亿年之久。

何谓「一境性」?自性本空如,面对有境如住无境样,即是面临诸境能如如不动,是为住「一境性」中。也因觉知心能知过去、现在、未来事,但因行者能舍念清净,故能无碍住甚深禅定中。此行者也可说能以「空无」的体,面对诸缘感召之有境时,而能如如不动,是谓色界世间禅最高境界。

四禅行者欲学一切神通变化随心可得,但行者虽得此禅定及五神通境(天眼通、天耳通、他心通、宿命通、神足通),因依禅定而住,禅定心不是永恒,此禅定力会退失,当禅定力衰竭时,即是再轮回的时候了。故释迦牟尼佛教我们在修禅定中,要加上般若智慧,用它来观破世间一切因缘假合相,世间相都是因缘假合而成的,能不迷其假合相,心就不会执取其境,即能得心灵的自在解脱,在诸因缘感召中能得解脱,即能不生于三界(欲界、色界、无色界)中,当然就能脱离三界,永不来受生,此才叫做永生。

 

八、佛禅境界色身真气所现的现象

修佛禅才能得真正解脱已如前述,但如何来修之?若世间禅禅修者内气布满全身,再加上打坐时间加长,座次一再增加,当因缘成熟时,此人的丹田拙火升起,内磁能(真气)能贯通任督两脉,两脉再连结正经十二脉及其他经脉,最后全身经脉完全贯通,色身突破后心意识能与虚空一体,此人当能体会佛法所说的「色空」不异的现象,其心意识即能超凡夫身而入三次元、四次元的不可知境界中。此时此人若能依释迦牟尼佛的大乘教典来修,体会性空缘起诸法,以般若智来排除一切因缘感召,即能得真正心灵的自在、解脱,得究竟涅盘、寂静的境界。

在色身方面,这个人应有的真气感知现象会有:(1)拙火升起的火炉(丹田)范围涵概整个小腹。(2)真气(内磁能)能自行运转,不必以意带动。(3)不必再打坐,祇要稍微闭气(宝瓶气功法),真气即能又运转不息。(4)任督两脉磁能流量粗如小指,由督脉流入任脉依次循环。(5)真气通过某不通的穴道会发生震动。(6)真气流经某穴道时是有时间性的,例如涌泉穴、承泣穴等固定数十秒走一趟。(7)体会真气气源有丹田、右肾及会阴等三处。(8)真气能入脑记忆区中,依此气能转变自己的习气、心病,才能真正转变恶习。(9)体会前贤圣医为何称此穴道之原由,如涌泉穴之称为涌泉穴的道理。(10)体会真气不仅依经脉循行,还走经筋(肌肉)、经别(内脏)、络脉、孙络脉,总之,全身各处真气无所不能到者。(11)真气能充当清道夫,将体内组织中杂废物清除排出,如宿便、肺部痰或不洁黏液。(12)到此境地才是真正修大乘佛法的基础,也才能真正体会大乘经典的境界,以实修其心得到解脱境界为止。

 

九、禅修与灵的健康问题

在世间所有禅修的宗教或派别中,大部分因无知而修世间禅定,同时会追逐些谈不上神通的异能,以为拥有这些异能,境界就是高人一等,这是错误的认知。因此等人灵性未能脱黏,谈不上「灵」的健康,虽有些异能,但还是会被诸妄习所黏,故还有贪、瞋、痴、慢、疑等五盖心,再怎么禅修都是背涅盘道而驰,最后还是会落于轮回之业流中。

释迦牟尼佛教导我们,当灵觉心现起时,心能感知一切因缘,但妄习不能脱黏时,当要修学空观,要努力证得「空三昧」,以空体来得定。学空观所依最有名的经典是《金刚能断般若波罗蜜多经》,也就是大家所熟悉的《金刚经》。《金刚经》中云:「凡所有相,皆是虚妄;若见诸相非相,即见如来。」我们的空体本是能映照一切因缘,但映照后不会去黏它。当空体应缘时,不管好坏、善恶是谓所有相,故行者当要能看成虚妄,不能当真。能做到这样,是圣人的境界,终能见自性如来。

吾等凡夫当体知自性空体能应万种缘后,当遇缘时还会有余习(喜怒、哀乐、七情、六欲)等与境相应,不能观诸法为虚妄不实,做不到不要理它,故会引发烦恼心念不止,这样当然「灵」就无从健康,心灵也得不到解脱了。故佛教徒宁愿先修得「漏尽通」,而不去追逐世间五神通,其道理在此。所谓「漏尽通」者,即是「灵」的健康、无黏之神通,能使佛性显露出来,所谓佛性显露其实是恢复它原有的功能而已。此种「漏尽通」祇有修佛禅者始能得,所谓佛禅者即是修「世间禅」时,再加上修「六波罗蜜」(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般若)才能得到的,也才能获得心灵真正的健康。

 

十、结语

身的健康除维生素、矿物质的足够量补充外,当要勤练呼吸、气功、打坐,产生内在真气,身体有真气时它即能运转于色身,以此真气来使体内细胞进行生化作用,当能同时获得身体健康与养生功能。

心的健康初期要靠内在真气帮助才能得安祥,之后能依禅修方法而修习,断一切妄想、习气,使灵性恢复自在、无碍、无黏之境界后,心即能获得真实的清净,如此心与灵即真的得到健康了。

禅修是到色界天层次的境界,要练气功、打坐有成后才能为之,若一个人不能得知自己有两个心,则行者进不到禅修的境界里去。

「灵」要能健康,当要具有正知正见,或依善知识而修学,不然胡乱自修时,得不到真正的健康,往往还会走入歧路而不自知,因如是,果如是,不得不慎。


[ 其他 ] [ 健康教室 ] [ 首 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