密教经疏--
《佛顶尊胜陀罗尼经教迹义记》转载(1-1)
(本篇文章为张玄祥居士所撰,未经同意,请勿引用转载,以免犯戒。)
零、 引言:
文殊师利菩萨摩诃萨尝言:「此土(指震旦中国)众生造罪者多,修福者少,死入地狱者无量无边,生诸净土者万中无一。其尊胜陀罗尼者,甚救此土众生,…。」(详下文)。《佛顶尊胜陀罗尼经》经中有云,持诵者可免除三恶道苦,今生吾人无明炽盛,无意中造三恶道业者良多,今生有缘欲请得《佛顶尊胜陀罗尼经》者,当好好依经读诵、修持,自利利他之目的。
《佛顶尊胜陀罗尼经》传入中国之大功臣是佛陀波利大师(buddha-p2la,觉护),祂是唐代译经家,北印度罽宾国(karpi0aya)人,即今克什米尔(kashmir)地区。佛陀波利大师闻文殊菩萨在清凉山,远涉流沙,躬来礼谒,于唐高宗仪凤元年(676)杖锡五台山,虔诚礼拜,逢一神异之老翁,蒙其示教,祂谓《佛顶尊胜陀罗尼经》甚利震旦中国之众生,乃重返本国,取梵本《尊胜陀罗尼经》复来京师;仪凤四年,高宗敕令日照大师及杜行顗大师译之,译成之后,置于宫中,未流布于世,后应佛陀波利大师之请,还其梵本,以供流布。
佛陀波利大师遂持此梵本往西明寺(陕西长安县),得精通梵语之僧顺贞大师共译之,是为《佛顶尊胜陀罗尼经》;经中所载之佛顶尊胜陀罗尼,为古来密教行者朝夕勤行、回向亡者所必诵读者,且自古有关此陀罗尼之灵验甚多。又此经除上记二译本外,另有七种译本,其中以佛陀波利所译,流通最广。义净大师所译之本经咒语,具有押韵之流畅,读诵时有不可思议之力道。在此经译成后,佛陀波利大师持梵本入于五台山,莫知所终。佛陀波利大师又译有《长寿灭罪护诸童子陀罗尼经》一卷,此经利于大众忏悔及小儿不夭之祈求。
兹因本中心将《佛顶尊胜陀罗尼经》与《一切如来心秘密全身舍利宝箧印陀罗尼经》两部经文、诵仪等合刊成一课诵本,其中所有仪轨、咒语与必需之前后咒语,都已经详加考证字音后再列入,并依梵音注音,让不懂梵语者可依循读诵之。适此《佛顶尊胜陀罗尼经》出版结缘在即,欲让网友先睹其经中内容,也能深悟其咒语浅略义理与秘密深义,特于此转载古德圣贤法崇大师之经疏,请仔细阅读详参,不多赘言。
一、锓尊胜陀罗尼经疏叙
曩者佛陀波利三藏远涉流沙,礼谒五台大圣文殊垂诲,重还西域赍斯经来。然则东方,救济方便,盖无过于斯经也。先历五译,未有释家玄诠微趣将焉克通,千福法崇尊者曾游不空三藏门,大小乘教暨秘密藏靡弗该贯,乃作之疏。厥为体也,取事众典,断目一理,灭祸销殃之秘,延寿益龄之妙,骸沾呪土之功,体拂遗尘之利,入此而出彼,以浅而为深,真得经意者乎。南山基公憾世得疏者甚罕,订鱼鲁正讹谬,乃托梓以弘海宇。近有一妄庸人,漫裁疏文杂诸鄙辞,如截蜀锦、绍褴缕、碎隋珠、参瓦砾然矣。今复得觌全珠完锦,抑基公之赐也哉。余甞恶世人玩新遗旧,遇此盛举,随喜罔极。乃叙其事且劝后哲,懋复古之学云:
安永 己亥 正月 沙门 智晖谨譔
二、勅文
代宗睿文武孝宝应元圣皇帝特 勅令天下僧尼诵尊胜真言奉 勅语京城修功德使李元琮。天下僧尼诵佛顶尊胜陀罗尼,限一月日诵令精熟,仍仰每日诵二十一遍,每年至正月一日,遣贺正使具所诵遍数进来。
大历十一年二月八日内谒者监李宪诚
宣
沙门乘如等言:伏奉今月十七日中书门下勅牒,令天下僧尼并诵尊胜陀罗尼者,自天明诏抃跃无任。乘如闻,大云普覆三草皆滋,皇泽一施万物咸润。伏惟
陛下润清净之秘印。叶甘露之妙门。开佛顶用如来之慈。息人灾行天帝之事。举国讽诵向合风雪。触类所闻咸除氛雾。岂保厘于剎土亦澄澹于身心。凡在缁林实荷鸿造。不胜仰戴 圣恩殊常之至。谨诣右银台门。奉表陈谢以闻。沙门乘如等诚欢诚喜谨言大历十一年二月二十二日京城释门众大安国寺上座内外临坛大德乘如等状进
勅批:
佛顶真言神力普救,受持严洁灵应无方。广欢诵习拯济群品,师等梵园领袖慰惬,当深谢知。
沙门慧朗等言:伏奉恩勅。令天下僧尼诵持佛顶尊胜真言者,诸佛之心目,苍生之津梁,陛下受佛付嘱,申以法化。慧朗迹在缁门,又叨近侍,愚诚之分,实惊实喜。
伏惟 陛下谋协圣慈阴赞生利,致仁寿之域已在一言:播无疆之休以靖万国,山川鬼神亦莫不宁。鸟兽鱼鼈允将获佑。僧有将进之路,俗成同善之风。此则 陛下超天下之恩,忝承至道为用,岂愚僧日用而知者哉。生植之泽以云深厚,诲诱之德上答何陛。谨附中使元应金,奉表陈谢以闻,诚欢诚喜谨言
大历十一年二月二十三日京大兴善寺镇国文殊内阁院供奉赐紫袈裟沙门慧朗等状进
勅批:
佛顶真言神力广被,庶资弘益普及含灵,比令诵持有劳表谢也。
三、佛顶尊胜陀罗尼经教迹义记卷上上都千福寺沙门法崇进述
盖闻。妙途凝邃理出于有无,至道希夷像超于视听。然昏衢积闇资慧炬以开冥,苦海横流假慈舟而拯溺。是知,三千世界俱沾有漏之津,百亿诸天希出无明之境。粤有天子其名善住,三归果满十善因圆。怡神胜殿之中,纵宝华园之上。虽朝观妙乐千龄之积庆未穷,夜听空声七日之余殃已近。既迫将危之命,旋惊向受之躯,爰投喜见之尊,式叙忧闻之惧。遂得桓提降念帝尺主垂矜,俯宝池以求乞希方仰金山之请救我。
世尊大悲拯物弘道济生,俄现笑于丹唇,遽流光于绀顶,灭祸销殃之秘法妙旨爰创,延龄益寿之奇方吉祥斯阐。故使憍尸获利一时闻四辨之音,善住蒙恩六日发三希之叹,居宝宫而赞德既贺全躯,树金地以酬恩更欣摩顶。
题称佛顶尊胜陀罗尼者,盖当部之都名,则此经之别目也。其为文也虽辞约而理繁,其为用也实功深而利大,何则骸沾呪土天宫之乐果必登,体拂遗尘地狱之苦报斯断。故使摩尼净宝拟妙力于华编,阎浮檀金抵神功于叶偈。
初称佛号,先标两足之雄名。次说顶言:方叙一身之贵相。尊以弥高立称彰教体之弥高,胜以至妙受名表佛心之至妙。陀罗尼者梵语,此翻名曰总持,包四义之幽宗,括一经之极指。经者常也,亦曰转也。八十八恒之众圣同演说之。通称常,三十三类诸天共流通之。别号转,因此义故,遂曰佛顶尊胜陀罗尼经也。
将释此经。略以十门分别
第一释其教主。第二以处表事。第三显教被机。第四见身同异。第五出经宗体。第六听法轨仪。第七见闻得利。第八释经题目。第九翻译时节。第十依文判释。
第一释其教主者。依大智度论云:有五种,第一佛说,第二圣弟子说,第三诸天说,第四神仙说,第五变化身说。今此经中但有其四无神仙说,为佛印可总名为经也。此即第一释其教主竟。
第二以处表事者,有其三种。第一以国表事,第二以林表事,第三以园表事。且第一以国表事者,即是室罗筏国也,汉云名闻城也,即是中天竺国胜军王所治之城。用表如来永超三界、长出二乘、悲润四生、身圆万德,故居远闻城也。第二以林表事者,即是誓多林,汉云最胜林,此即是战胜太子所施之林,用表如来七觉法林慈荫一切也。第三以园表事者,即是给孤独园也,此是须达长者所施之园,表如来有无量法赍给施一切贫乏众生也。此则是第二以处表事竟。
第三显教被机者,然教门是一所学有三。故智度论云:兔马象三兽渡河,浅深有异,如法华经云:三子同出一门,所乐各别。佛言:我若以小乘法教化诸众生,我即堕悭贪。又维摩经曰:佛以一音演说法,众生随类各得解,上中下智各观别故。下智观故声闻菩提,中智观故缘觉菩提,上智观故诸佛菩提。此则第三显教被机竟。
第四见身同异者,如大梵王见佛身长千尺,又如应持菩萨见佛身长丈六,即便量佛顶上,过无数世界至华上佛剎,还见如来身长丈六。如报恩经云:外道见佛如孩子想,如声闻人但见丈六身,菩萨见无边身,诸佛见法性身。所以华严经曰:譬如净满月水水悉能现,影像虽无量本质未差别。诸佛法如是,随感现众像,化相虽无量法体无差别。此则第四见身同异竟。
第五出经宗体者,外道小乘各各不同。如涅盘经以佛性为宗,大般若经以空慧为宗,维摩经以不思议为宗,大集经以陀罗尼为宗。今者此经亦以陀罗尼为宗,以一切法而为经体。所以华严经(附录四右引旧华严是同)云:一切世间诸佛境,皆悉能令转法轮,于法自在无缚是谓如来真实智。又契经说,教体有其两种。一者以文为教体,二者以义为教体。此总摄一切,今者以一切法为教体。此即第五出经宗体竟。
第六听法仪轨者,依大集经云:说法者作三种想。第一作医王想,第二作救病想,第三作拔苦想。听法者亦作三种想,第一作甘露想,第二作醍醐想,第三作除病想。又智度论云:听法者一心端视如渴思浆,如饥思食闻法欢喜。又智度论云:听法有其三种,一者恭敬供养,二者受持读诵,三者系念思惟。第一恭敬供养者,是身业善能生闻慧,得三种福,一者长命人相具足,二者大富饶财宝,三者莲华化生。第二受持读诵者,是口业善能生思慧,得四种福,一者所言人信,二者所言人顺,三者眷属团圆,四者不被诽谤。第三系念思惟者,是意业善能生修慧,得三种福,一者衣食自然,二者得大端正,三者得大智慧。此则是第六听法仪轨竟。
第七见闻得利者,有其两种,一者见闻得利,二者不见不闻不得利。一者见闻得利者,涅盘经曰:若有善男子、善女人,一闻大乘经,亿百千劫不堕三涂八难。又涅盘经云:于一恒河沙诸佛前种善根,得暂闻大乘经;于二恒河沙诸佛前种善根,得闻大乘经,不生诽谤;于三恒河沙诸佛前种善根,能欢喜礼拜;于四恒河沙诸佛前种善根,能书写流通;于五恒河沙诸佛前种善根,能受持读诵。明知大乘经甚难得云云:又此经下文,若有须臾得闻此陀罗尼,千劫已来积造恶业闻悉消灭,更不复受恶道之身,当生诸佛净土。又涅盘经曰:假使有人开王库藏一日布施,所得功德无量无边,不如有人一口称佛功德,何况得闻大乘经典。又提谓经曰:不论听法但入寺即得五种功德:一者端正为见三宝心生欢喜故,二者好声为念佛故,三者生天不余恶业故,四者尊贵为礼一切三宝故,五者得证涅盘为有余福故。
第二不见不闻不得利者有其七种,一者造恶众生,二者受乐众生,三者地狱众生,四者饿鬼众生,五者畜生众生,六者病患众生,七者远行众生。第一造恶众生者贪造十恶五逆,不得闻经云云:第二受乐众生者,如人间富贵者,衣以罗绮,食以酒肉,若于上界诸天着三铢衣,五欲乐贪受快乐,不得闻经云云:第三地狱众生者,为八地狱、四增、十六隔等皆有刀山,满目剑树,侵身猛火,上烧刀轮下切贪受苦,故不得闻经云云:第四饿鬼。第五畜生。第六病患。第七远行。此之四种以义意释之云云:
第八释经题目有其三种,一名佛顶尊胜陀罗尼,二名延寿,三名善吉祥。言佛者三觉之号故名为佛,顶者一身之胜立以名顶,尊者三世如来所共尊故,胜者二乘所不及故,陀罗尼者翻云总持。总持之义有其四种,具如上说。故言佛顶尊胜陀罗尼经。
第九翻译时节者,西南国名罽宾,有婆罗门名佛陀波利,生居末法不覩圣容,遍览图书披捡经论,闻大士文殊师利在五台山,为诸菩萨说华严经,遂即锡杖随身,衣鉢随体,发自天竺来诣震旦。至仪凤元年(公元676)到五台山下。有黑云叆叆白雾莽莽,来路莫知,去道谁辨,遂即诚心顶礼五体归依。须臾之间云开雾散,焕然除荡无有烟云。次复前行数十余里,乃见地耸高山,天连翠岭,崇神励志,徐步缓登,过五里已来,忽见瑞云如盖,乃益悲泣流泪。合掌叹曰:人是凡人,圣是大圣,自非冥加,何以得见。
未举首顷,忽见一老人,素服皓首,仪宇肃然,具婆罗门音,谓佛陀波利曰:大德远来甚大辛苦。波利曰:故来礼谒文殊岂辞辛苦。
老人曰:此土众生造罪者多,修福者少,死入地狱者无量无边,生诸净土者万中无一。其尊胜陀罗尼者,甚救此土众生,不审大德将经来以否。
佛陀波利曰:但是经论一不将来,但为礼拜文殊故来至此。
老人曰:大德可却还西国取此经来,广利群品,开天堂门,济地狱苦。后会相见必示文殊,纵今得见,未必能识。
言讫忽然不见,时佛陀波利,如丧所亲,悲泣懊恼。于是杖策西乘,屡移寒暑,周游九万里,来去十余年。永淳二岁(公元683)还至大唐,所将梵本奉进宫阙,并具老人事由委悉同时俱奉。是月蒙垂屡问优宾特殊,爰勅右司赐绢三十匹。时中天竺国译经三藏地婆诃罗,唐云日照,宣风五印流化九州岛岛。勅令请此法师并追典客令杜行顗等于内翻译。翰简斯毕,奉献于圣,曾所未闻倍常珍敬。每日先披数遍,后履万机,秘之内宫,无令外有。波利窃惟云:应感此神人备说尊胜功能此土含生蒙润,岂复九重有赖,万姓无凭,比者委命捐生不辞劳苦,冀望天人福利幽显有安。于是表叫紫微庶流玄泽载布经本傅示未闻,皇上愍此恳诚允其前志,勅令未传者附已译者留,既遂本怀悲欣交集,顶戴跪受百倍恒心。
然贝叶天文未诀句义,若无重译岂训将来,沙门顺贞西明寺僧也,妙闲梵语,弥解经文。乃与大德测法师并罽宾三藏,于西明寺再更翻出,即日照三藏所译于先,波利法师所翻于后,虽文质少异而义理不殊,寻其两本是永淳二年之翻也。波利还赍梵本入五台山,自尔迄今音尘无嗣,是知大权方便文殊引接,千岁一遇其此之谓欤。罗什古译还有一本。
第十依文判释
【如是】者
述曰:此经一部分为三分,先明三分,后明二序。言三分者,一教起因缘分,二圣教所说分,三依教奉行分。从经「如是我闻」下,至具如上说,是教起因缘分。从「尔时如来」下,至俱来见我,是圣教所说分。从「尔时天帝」下,至信受奉行是依教奉行分。
夫圣人说法必有所叙,所化俗流须惊耳,率尔而说,不起敬情,故经先标教起因缘分,既净心信仰即开宗受法。次明圣教所说分,群生不寂、大悲无限,是以传训故言依教奉行分。就前第一教起因缘分中复分为二,一者证信序,二者发起序。从「如是我闻」已下,至与大菩萨僧万二千人俱是证信序。从「尔时三十三天」已下,至具如上说是发起序。
先明证信序,后明发起序。言证信序者有六句经文:一信,二闻,三时,四主,五处,六众也。六义若圆,即能证信。六义不足,不能证成。爰以天亲论偈云:前三明弟子,后三证师说,一切修多罗法门皆如是。就信成就之中,复分为三者,一明有之所由,二明显六成就,三正解其信。第一明有之所由者,周穆王五十二年壬申(公元前949年)之岁二月十五日平旦。忽然黑风暴起日无精光,发屋折树大地震动,过齐已后天下大暗,从西方有白光十二道左右通彻。
穆王问大史扈多曰:此是何祥也。扈多对曰:西方有大圣人将欲灭度,故现此相。当此之时,有是如来世尊欲入涅盘之日。阿难见佛欲入涅盘,其心忧恼悲涕流泪,如丧父母时。长老无灭语阿难曰:岂同凡夫有其忧恼也,当问如来四种大事。此即第一有之所由,第二显六成就者。有其三种,一为断疑,二为生信,三为止谤。第一断疑者,大智度论云:如来世尊于二月十五日娑罗双树间而入涅盘。尔时诸天恐将法灭,往迦叶所,顶礼摩诃迦叶,是以而说偈言:耆年欲恚慢已除,其形譬如紫金柱,上下端严妙无比,目明清净如莲华。
尔时诸天说偈赞已,白迦叶言:大德法船将没,法城将颓,法海将竭,法幢将倒,法灯将灭。尔时大迦叶报诸天言:世间无常,不久盲冥,默然受请。尔时天等礼迦叶已,各各还天宫。尔时大迦叶即自思惟,我当能报佛恩,故为一切天人结集法藏,即便身升虚空住须弥山顶,击钟楗锤而说偈言:佛诸弟子,若念于佛,当报佛恩,莫入涅盘。当传此楗锤声及迦叶语一时普遍三千世界。是佛弟子能悉闻我语,得阿罗汉者一时来集大迦叶所。尔时大迦叶告大众言:佛所将灭法,今将欲灭可共结集,结集已讫随涅盘。时大迦叶至王舍城,选得千人,唯除阿难未得罗汉,余者九百九十九人皆是罗汉。问何为只取千人不多不少,答频婆娑罗王者阿阇世王之父也。发愿每日供养千僧,乃至其子阿阇世王亦准父法。
时大迦叶至王舍城已,告阿阇世王言:我今欲结集法藏,王可办供。是时迦叶与一千人俱往耆阇崛山(灵鹫山),夏三月安居初十五日说戒讫时。大迦叶即便入定观众中,谁有烦恼应逐出者。唯有阿难,余者是罗汉。时大迦叶以手牵阿难,出众而语之曰:此是清净之众结集三藏。汝结未尽不应住此。尔时阿难惭耻而自念云:我仕世尊二十五年。不会如是生苦恼。实是大慈含忍白迦叶言:我为供养故故留残结。迦叶曰:汝更有六种应忏突吉罗忏悔:一者请度女人出家,灭我正法五百年。二者不请佛住。三者不与佛水。四者迭欝多罗僧卧。五者蹈佛僧伽梨衣。六者以佛阴藏视于女人。有此六罪,汝应忏悔。
阿难答曰:我闻过去未来世佛皆有四种所以。请放女人出家。第二不请佛住世者,为魔蔽我心故。第三不与佛水者,为上流处有五百乘车过其水混浊,不堪与佛水。第四者迭欝多罗僧卧者,为患身痛故。第五迭佛僧伽梨衣以足蹈上者,为风吹错入足下。第六以佛阴藏视女人者,令女人生厌也。阿难即于众中脱革履,偏袒右肩长跪合掌:作突吉罗罪忏悔。忏悔已讫,大迦叶即于僧中以手牵阿难出而告之曰:汝若残结未尽勿复来也。即便闭门将诸罗汉共相谓言:谁能结集毘尼法藏(律藏)。
时阿泥楼豆言:舍利弗弟子憍梵婆提者善解毘尼,今在天上尸利沙园说毘尼。尔时大迦叶差罗汉往忉利天,为僧使故如雁迅飞往到天上憍梵婆提所,头面礼足,问讯起居。白言:大德!南阎浮提今有僧事,可疾速往。憍梵婆提曰:僧不鬪诤耶,佛日灭度耶,破和合僧耶。比丘答曰:佛已灭度。憍梵婆提云:佛灭太疾,世间眼灭。又问:我和尚舍利弗在不。答曰:已入涅盘。又问:摩诃目连在不。答曰:亦入涅盘。尔时憍梵婆提报比丘言:我今既失离欲大师,和尚复灭,更往何为。我今不能重下阎浮提,可于此处入般涅盘。作是语已,即便入定,踊上处虚空现十八变,现神变已,自心化出,以火烧身,火中出水,水分四道流下,至大迦叶结集三藏之处。水中有声说偈而言:憍梵婆提头面礼诸众第一大德僧,闻佛灭度我随去,如大象去象子随去。
尔时下座比丘还阎浮提耆阇崛山中结集法藏之处明阿难果。尔时阿难即于当证得罗汉即敲堂门。大迦叶问曰:敲门者是谁。阿难答曰:我是阿难。迦叶问曰:汝何为来。阿难复答曰:我已证罗汉。迦叶报曰:汝既证罗汉随意入来。阿难既入。迦叶令阿难升高座。升座已后。如来修三十二相八十种好。尔时阿难一心合掌向佛入涅盘处而说偈言:佛初说法时尔时我不见,展转闻佛在波罗奈(鹿野苑),佛为五比丘初开甘露门,说四真谛法苦集灭道,阿若憍陈如得见道,及八万诸天闻是得见道。
尔时阿难说此偈已,时千罗汉皆言:无常力大,我等眼见佛。同声说偈:我见佛身相,犹如紫金山,妙相众德灭,唯有名独存,是故当方便,来出于三界,勤集诸善根,涅盘最为乐。是千罗汉说此偈已,遂复本座。时大迦叶对优婆离先集五部律藏。次对阿难集素怛览藏(经藏)、阿毘达磨(论藏)二藏。信如来初转法轮乃至般涅盘集四阿含:一增一阿含,二长阿含,三中阿含,四相应阿含,总名修多罗藏。
尔时大迦叶结集法藏已讫,方耆阇崛山中告诸弟子曰:今日晡时是吾入涅盘之时。诸弟子一时下山告王舍城一切贵人曰:摩诃迦叶今日晡时入涅盘。尔时一切人民各怀愁恼,一时至大迦叶所。迦叶为说种种法要,即便着佛所属僧迦梨衣,执持衣鉢,手提锡杖,如金翅鸟踊身空中现十八变。现神变已,便愿言:愿我此身得见弥勒。发愿已讫,直入耆阇崛山中,如入软泥,入已还合。住待弥勒,至人寿八万岁、身长八十尺。有弥勒佛出世,长一百六十尺。面广二十四尺,圆光十里,三会度人说法人民懈怠。尔时弥勒佛即以足指案耆阇崛山,即为开山。开已讫时,大迦叶着僧伽梨衣出礼拜弥勒,上升虚空现十八变,现神变已,而入涅盘。当尔之时,度无数众,此即第一断疑。
第二生信者,如大地能生草木,信如父母能资养男女。若佛宝则资长法身,此则第二生信。如外道经书则无如是六义,所以被诽谤。
第三正解其信,言如是者,真俗齐通,理事双举,师资并称,凡圣同归,十地纔可阙望,三乘莫知其本。又注法华云:如是者感应之瑞。所以大宝经云:如来凡常说法,先现三种大吉祥瑞,一为梵音,二为妙香,三为光明。现此三种变成宝台,遍至十方,普动世界。众生见者,身毛皆竪,发胜心品,能令众生烦恼崩落,如毘湿药置毒药中,令彼毒药变成甘露。如是吉祥妙药置八万四千尘劳中变成真如甘露。
所以如是吉祥瑞,略有十喻说如是:一者积薪谕,二者师子筋谕,三者转轮王谕,四者宝精谕,五者檀香谕,六者宾伽罗谕,七者耆婆鼓谕,八者师子乳谕,九者功德瓶谕,十者水精珠谕。
第一积薪烧尽。二师子筋作琴弦。三以轮降伏。四宝精谕光明。五檀香谕者摄伊兰林方四十里。
六者宾伽罗谕者。优婆塞戒经曰:迦陵国中有七宝藏,名曰宾伽罗,具足七宝,众生取之无尽。信亦如是,能生一切诸佛法宝也。
七者耆婆鼓谕者,如明了论云:耆婆鼓,但有一切众生入军阵中遇诸毒箭,以枚击鼓,所有毒箭一时皆出无诸苦痛。信亦如是,信心一发,能令三毒之箭一时即出。
八者师子乳谕者,华严经曰:如师子乳投诸乳中悉化为水。信亦如是,能化一切烦恼,变为法水法湛菩提。九功德瓶谕者,智度论云:有婆罗门,于十二年中事功德天以求如意,十二年满功德天现授与一瓶云:汝所须者从此瓶索即得如意。信亦如是,能生一切诸善功德。
十水精谕者,唯识论云:有诸浊水以置此珠威力得水即清净。信亦如是,能令不信混浊悉得清净也。
又真谛三藏云:如是者,离诸谤故名为如是。谤有五种:一增益谤,二损减谤,三相违谤,四愚痴谤,五戏论谤。言此经因果决定实有是增益谤,言此经因果实无是损减谤,言此经因果亦有亦无相违谤,言此经因果非有非无愚痴谤,言此经因果非非有非非无戏论谤,言离五谤故名如是。
又佛地论云:如是者,依四义释:第一譬谕释,第二教诲释,第三问答释,第四许可释。第一譬谕释者,汝今福贵如毘沙门。第二教诲释者,汝当如是读诵如是修行。第三问答释者,如是我闻如是宣说。第四许可释者,我当为汝如是宣说。
梁武帝云:如斯之言,是佛所说,故言如是。又静泰法师云:如即指法,是即定辞,如法所说一切皆是,故言如是。又肇法师解云:信即所言之理顺,顺即师资之道成。故在经初建言如是,今解如者如三世诸佛之言,是者即三世诸佛之所说。故言如是。又梁朝摄论,信有三种,一信实有,二信有可得,三信有无穷功德。譬如木中定有火性钻之火得,得有种种功用,佛性亦尔。
今者略为十释,一入圣位之初因,出凡笼之渐果。二食法味之嘉首,荷法宝于两肩。三获七财之原首,得王力之初心。四三乘所依止,万行因此而修。五湛心水之清珠,朗意性之课浊。六出淤泥之中。七超生死之险路。八沈苦海之舟船。九采法宝之手足。十游旷野之甲伏。
所以唯识论善十一中有其三段,一有之所由,二解六中信,三断疑生信止谤。以净信为体,如水精珠能清浊水也。上来虽有三种不同,总明第一信成就竟。
【我闻】者
述曰:第二闻成就也,亦作三门分别。一释阿难名,二释阿难因,三正释其闻字。第一阿难释名者,是梵语,汉云欢喜。故五分律曰:师子颊王有其四子,皆作国王。一名净饭,二名白饭,二名斛饭,四名甘露饭。且净饭王有其二子,一名悉达多,二名难陀。白饭王亦有二子,一名拔提,二名提沙。斛饭王亦有二子,一名提婆达多(世尊),二名阿难陀。甘露饭王亦有二子,一名摩诃男,二名阿泥卢豆。其净饭王大子悉达多者,年十九舍轮王位,于二月八日夜半子时踰城出家,一志安禅合掌定心而坐,苦行六年,日食麻麦,皮骨相连。王闻如是,悲泣叹曰:我子舍轮王位,空无所得。菩萨于后食香乳讫,入尼连禅河,洗其质已,往金刚座。自发誓言:不破结跏成等正觉。发是语已,天地震动,魔宫不安。
时天魔波旬既见菩萨将欲成道,将八十亿魔女及鬼种种相恼,满六十由旬来怖菩萨。尔时菩萨入慈定三昧,令魔刀箭化作莲华,魔知不如,即往净饭王宫而恼其父王,于虚空中而告之曰:汝子昨夜命终已讫。王闻惊怖,不觉堕床,良久乃苏,悲泣流泪而说偈言:阿夷陀言虚,瑞应亦无验,先得吉利名,一切无所获。尔时净饭王说此语已,菩提树神见佛成道,将天曼陀罗华往净饭王宫,于虚空中而说偈言:汝子已成道,魔众已退散,光明如日月,普照十方国。
时王疑曰:前言我子已死,今道成佛,所言何耶?树神答曰:前是魔王故来相恼,我是菩提树神,今来相庆。王时喜曰:我子舍轮王成法轮王,彼此无失。净饭王正欢喜之时,斛饭王来报净饭王曰:贵弟夫人已诞一男。王闻欢喜,众庆皆来,可因此乐而名为欢喜。又如颂曰:面如净满月,眼若青莲华,佛法大海水,流入阿难心。此即第一释阿难名竟。
第二释阿难因,如法华经云,我与阿难于空王佛所同时发心,我常行精进,阿难常乐多闻。又释迦牟尼佛昔迦叶佛时为沙弥,时师主每日令诵千言。复令常乞二人食,恐诵经不得,在路啼哭。尔时有一长者,问沙弥曰:汝何为忧恼。沙弥报曰:我和尚令我诵千言,复令我常乞二人食,我恐诵经不得,所以忧恼。长者报曰:汝可安心诵经,自今已后,常来向弟子家取二人食,师若成佛愿为法藏弟子。昔日诵经沙弥者即释迦牟尼佛,是施食长者即阿难。是此则第二释阿难因竟。
第三正释其文,佛地论云:我为诸蕴世俗假名,闻为耳根发识听受所说,废别就总,故说我闻。问曰:佛赞无我,何为传法,菩萨称曰我闻。答曰:此佛说法常依二谛,一者俗谛,一者真谛。言我闻者,俗谛说耳。佛言诸根说于我或说于无我,诸法实相中无我、无非我。又朗法师解,根不能闻耳,识不能知,合不能闻,此则不闻也。亲承音旨简异说传,故曰我闻。
问曰:如来五十年说法,阿难仕佛适经二十五年,前二十五年阿难总不闻,何故一代之教皆曰我闻。答曰:依报恩经云:为阿难重说十二部经,是故一代之教皆曰我闻。
问曰:阿难何为能持十二部经。答曰:阿难得金华三昧,能持十二部经。又涅盘经云:阿难具足八法,能持十二部经。一者信根坚固,二者其心质直,三者身无苦痛,四者常懃精进,五者具足念心,六者心无憍慢,七者成就闻慧,八者从闻生智慧。具足八法,能持十二部经,面如满月,士女奔驰,目类青莲华,贵贱咸仰,佛光夜照,闻奏庆喜之言,天蘂朝开,晨归舞蹈之乐,如来演法常有瓶受之能,大圣弘经乃有金言之美,一闻俱领,八法齐修,四生所以重闻十方于兹再唱,亲承音旨,简异傍传,故曰我闻。
上来虽有三种不同,总明第二闻成就竟。
【一时】者
述曰:第三时成就也,亦作三门分别。第一释假名时,第二释不思议时,第三正释其时。第一假名时者,如陶家轮势一极时。又如俱舍论云:时中极少一剎那(k=a5a) (约零点零一三秒。)时,凡人一念有九十剎那,一剎那时有九百生灭,一百二十剎那名一怛剎那(tat-k=a5a),六十怛剎那为一腊缚(lava),三十腊缚为一牟呼栗多(muh9rta)。三十牟呼栗多为一日一夜。此则第一释假名时竟。
第二释不思议时者,诸佛境界不思议时,于一剎那摄一劫,一时普应竟无差别,故名一时。又维摩经说:或有众生乐久住世,菩萨即演七日以为一劫。或有众生不乐久住,菩萨即促一劫以为七日。又如大通智胜如来说法华经,时会听者六十小劫不起于座为如食顷。此则第二释不思议时竟。
第三正解其时者,法王启运之日,大众嘉会之时,故云一时。《佛地论》云:说一部经之时,非为剎那相续,乃至究竟总名一时。又真谛三藏解云:轮王出世七宝一时,法王出世法宝一时,令机教符会无差异时,故言一时。良谓小品立彼有斯大乘元无来无往,当常现常之代妄见空华,不灭实灭之初劫石于兹假称,所以六十小劫摄在一时,明知妄立之言托境方称。时义所为,说听无二,故言一时。又三藏解云:具足十义故名一时。一佛出世时,二说正法时,三听正法时,四持正法时,五思正法时,五修正法时,七下善种时,八成熟善种时,九解脱善种时,十心平等时。
且一佛出世时者,如轮王出世时七宝一时可得,法王出世时法宝一时可闻,轮王出世未见者令闻。
二说正法时者,佛说正法,一切狂聋皆得醒悟,故名一时。
三听正法时者,有四因缘。一者有宿因,二有正信,三愿乐,四生尊重,具此因缘是听法时,故名一时。
四持正法时者,有三因缘。一为自行圆满,二为他行成就,三为他谘承有处,具此三缘是持正法时。
五思正法时有五因缘:
一思择相似简为取真。
二思择转胜如炼真金。
三思择得果如月朗云除众所乐见,又女质覆以为严。
四思择无穷如如意珠出财无竭,择法亦是显理无穷。
五思择利益,如见日光作业不息,得佛法味化导无边,具此五义是思择时。
六修正法时者,有五因缘。一智根利除烦恼障,二信具足除业障,三生人天除报障,四乐寂静除散乱障,五值佛正法除邪归障。具此五缘是好修时。
七下善种时者,为发菩提心有十因。一依本佛性故,二依器依人天道,三依地依八禅故,四依三宝为行不退故,五依因依一切众生为下种因故,六依意乐愿唯发大菩提心故,七依智观过失功德故,八依信信三宝四谛七处故,九依行依割肉饲鹰等行故,十依回向所有善根为众生故,具此十事名下善种时。
八成就善种时者,有四因缘。一宿植善根即因成就,二生于中国即处所相应,三亲近善友谘承为他,四如说修行离诸放逸,具此四缘名为成就善种时。
九解脱善种时者,有五因缘。一亲近善友时,二听闻正法时,三持正法时,四思正法时,五归正法时,具此五事名解脱善种时。
十心平等时者,心若高下听法不入,若能拔沈、抑浮,念智平等得入正法,名心平等时。
具此十义故名一时。又长耳三藏解时云:有三种:一分段时,二不思议时,三假名时。
一分段时者,五蕴为体,四相为相,一期报限,如陶家轮,世极即住,名分段身时。
二不思议变易时者,谓变易生死相续,于法分齐难知,名不思议变易时。
三假名时,外国名劫波(kalpa)。自有三义:一迦罗(k2la)。二三摩耶(samaya)。三世流布。
一迦罗者,此云别相,如制戒律,大戒时闻小戒时不闻,出家时闻在家时不闻,国王时得闻余人不得闻。
二三摩耶时者,此云破邪见时。为五部阿含九分达磨,不简黑白一切得用。
三世流布者,如云一时在中首林中、一时在恒河岸。调音起转,即是世人法语。令依破邪见时,及世流布时,故名一时。
问:此中时者依何建立。答曰:《佛地论》云:时者即是有为法上假立分位,影像依色心等总假立,故不相应行蕴所摄矣。
上来三种不同,总明第三时成就竟。
【薄伽梵】者
述曰:第四主成就也,亦作三门分别。第一释薄伽梵名,第二释薄伽梵身,第三释上主字。
第一释薄伽梵(bhagavat)名者,《瑜伽论》云:有大势力,能破大魔,故名薄伽梵。又云:坦然安坐菩提座,任运摧魔,有大势力,故名薄伽梵。又依《佛地论》说:婆伽梵者,具有六义。第一自在,第二炽盛,第三端严,第四名称,第五吉祥,第六尊贵义。
第一自在义者,不为一切烦恼之所击缚,名自在也。
第二炽盛义者,为猛炎智火所烧炼故。
第三端严义者,为三十二相所庄严故。
第四名称义者,为一切殊胜功德悉圆满故。
第五吉祥义者,为人天亲近供养故。
第六尊贵义者,为具一切功德安乐有情故。
具斯六义名婆伽梵。言四魔者,一破蕴魔,有漏五蕴为体。二破烦恼魔,一百二十八根本烦恼及随烦恼为体。三破死魔,有漏五蕴,谓无常相,名为死魔。四破天魔,第六他化自在天子为天魔故。
《萨婆多论》云:能破四种魔故,故名薄伽梵。又《俱舍论》云:菩提树下破一切烦恼魔,金刚座上破一切天魔,留三月命破一切死魔,入涅盘破一切蕴魔。又《大集经》略述坏魔之义,观空故坏蕴魔,观无相故坏烦恼魔,观无愿故坏死魔,具三回向菩提故坏天魔。又云:第一观身不净坏蕴魔,第二观受是苦坏烦恼魔,第三观身无常坏死魔,第四观法无我坏天魔。具斯六义名薄伽梵,此则第一释薄伽梵名。
第二释薄伽梵身者,有其三义。一报身,二化身,三法身。第一报身者,为地上菩萨说法。第二化身者,为二乘人说法。第三法身者,法身常寂自利利他。虽有三种不同为见不异,异如声闻见丈六身,菩萨见无边身,诸佛见法性身。如是一绳生于三相,如眼暗为是其蛇,眼明者见其绳,智者审观唯见其麻。报化法身亦复如是。若其通也,即三是一,即一是三。若其述也,即三非三,即一非一。如水氷波三种有异,即水是氷,即水是水。水外无波,波外无水。报、化、法身,亦复如是。此即第二释薄伽梵身竟。
第三正解其主字者,依《大智度论》云:有其五种。一者佛说,二者圣弟子说,三者诸天说,四者神仙说,五者变化身说。今明此经即是佛说,佛为教主也。言佛者以觉为义,有其三种。一者自觉,二者觉他,三者觉满。声闻为得生空智,但能自觉。菩萨虽得法空智,为觉未满。诸佛自觉、觉他、觉行圆满,故称为佛也。佛者三界法王,四生慈父,放神光于千剎,洒法雨于五烧。所以外道归依,天魔稽首,玉毫皎洁地狱照以消亡,顶相岧峣天人莫覩其际。难解难测,故号佛焉。
上来虽有三种不同,总明第四释主成就竟。
【在室罗筏住誓多林给孤独园】者
述曰:第五处成就也,亦有三种。第一显国,第二显林,第三显园。
第一显国者,即是室罗筏国(0r2vast1)也,汉云名闻城也,盖是硕德、广学、鸿儒,嘉声远震,故曰名闻城也。旧云舍卫国,即是中天竺国。佛在世时胜军(jayasena)王所治之城,周回六千余里。其城中有二窣覩婆(st9p),一是佛姨母摩诃波提(mah2 praj2pat1大爱道)比丘尼精舍;一是须达(sudatta)长者故宅中窣覩婆。此即第一显国竟。
第二显林者,即是住誓多林(Jeta vana)。《大智度论》云:为怜愍众生故,住誓多林。言住者,四威仪中,是其一住。住有三种,一天住,二梵住,三圣住。
第一天住者,为布施、持戒、忍辱,得三事,故得生天,名为天住。
第二梵住者,为四无量心,慈悲喜舍,得生梵天(乃至)非想非非想天,名为梵住。
第三圣住者,为行空、无相、无愿,住三空三昧,故名圣住。
《智度论》云:复有四种住。一天,二梵,三圣,四佛住。前三住者为声闻、缘觉等,四佛住者首楞严三昧、八万四千诸法藏故,故名为佛住。言誓多林者,汉云最胜林也,即此城外东南五里有誓多林,即是祇陀太子(Jeta,波斯匿王prasenajit之皇太子)所施之林,祇陀者翻云战胜王,故名战胜也。此是第二显林竟。
次第三显园者,《涅盘经》云:园者须达(sudatta)为佛而买。林为太子(Jeta)所施。又解初国通化处,即室罗筏国。后园别化处,即誓多林。在国为化俗流,住园为统僧众。亦是喧静双举,道俗兼明。佛在世时,胜军王所治国也,传知异国,称曰远闻。远闻有四:一具财宝,二妙欲境,三饶多闻,四丰解脱。城内故墓上有窣覩婆(st9pa塔),是佛姨母精舍。次东有窣覩婆,是须达故宅也。此云善胜,城东南五六里有誓多林,此云胜林。旧云祇陀,是给孤独园(舍卫城之南),昔善施为佛建立伽蓝(sa3gh2r2ma,译为众园,又称僧园、僧院),今以荒癈也。东门左右各各建石柱高七十尺余,无忧王(a0oka)所造也。
善施长者(an2thapi57ada)仁而慈愍,积而能散,拯济贫乏,哀恤孤老,时美其德,号给孤园焉。闻佛功德,深生尊敬,建大精舍请佛降临,命舍利子随而胆揆。唯太子誓多林园,其园处闭静。善施往诣具以情告,太子戏言,希金遍地,我园方卖。善施闻之生喜悦,即出金藏,依言布地。有小未遍,太子请留曰:佛诚良福田,宜可种植。善施即于此地,建立精舍。
佛告阿难曰:园地善施所置,树林誓多所施,二人同心式崇功业,自今已去,应名此地为誓多林给孤独园(Jetavan2n2thapi57adasy2r2ma)。(编注:园林之地平正,约有八十顷,内有经行处、讲堂、温室、食堂、厨房、浴舍、病室、莲池、诸房舍。园林中央为香室(gandha-ku61,相当今之佛殿,亦云佛陀居处),周围有八十小房。精舍之左右池流清净,树林茂盛,众花异色,蔚然成观。围绕精舍之外,另有十八僧伽蓝。又精舍本为七层之建筑,然玄奘于七世纪参访此地时,该精舍业已荒废。其位置约当于现今拉布提河(Rapti)南岸所存塞赫特马赫特(Sahet-mahet)之遗迹)
然圣人形无定方,宁有常处,但为物生信故,委具题施树买园如别。《贤愚经》说:彼云舍卫城国,波斯匿王辅相大臣名须达多(sudatta),广说巨富道德,云有其七儿,六已取妇,唯第七者未婚,为欲拣择殊胜咨容,嘱诸婆罗门令为寻觅。后于王舍城(r2jag4ha)中有长者护珍,唯有一女端严无比,乃往彼国论其婚事。正见其家欲请佛僧,办诸供具,无暇相承。
须达多怪问欲何所为?答曰:迎请佛也。须达多忽闻佛名身毛皆竪,如有所得,心怀悦预。重问云:何名佛?长者对曰:汝不可闻,迦毘罗卫(kapila-vastu)城白饭(0uklodana)之子,姓瞿昙(gautama)氏,字悉达多(siddh2rtha),其生未久,相师占之当必轮王,弃舍出家无师自觉,贪恚痴尽,其心平等,于诸众生犹如父母等视一子,虽胜一切而无憍慢,涂割二事(注:悲智),其心无二,十力、四无畏、五智三昧、大慈大悲及三念处,故号为佛。明请我请,是故怱怱,未暇相待。
须达言:善哉!大士所言,佛者功德无量,今在何处。长者答言:今在此间王舍城,住迦兰陀(kalandaka)所献竹林精舍(ve5uvana-vih2ra)。须达心念其佛,佛无量功德,忽然光明,其明猛盛,犹如日轮。即寻光出至城门下,如来神力门自开,门路有天祠,须达礼之。寻还黑闇,心生惶怖,欲还本处。城有一天神,告须达言:仁者子!往如来所有多善利。须达言:云何善利。天言:长者(0re=6hin)!假使有人,真实给绞骏马百疋,宝车百乘,铸金为人其数复百,端政女人身佩璎珞,众宝厕填上妙宫、宅殿、堂屋、宇雕文刻铸,金盘银粟数各一百,以施一人,如是展转尽阎浮提所须功德。不如有人发意,一步诣如来所。
须达多言:善男子!汝是谁耶?天言:长者!我是相胜婆罗门子,汝往昔善知识也。我往日见舍利弗、大目犍连,心生欢喜,舍身得作北方天王毘沙门子,专知守护此王舍城。我见舍利弗心生欢喜,尚得如是妙好之身,况见如来无上法王。须达多闻已,即还佛所,顶礼佛足。佛为说法,得须陀洹果。便请世尊降临舍卫。佛则语言:卿舍卫国,有精舍相容受否?须达多言:佛若垂顾,便即营办。佛默然受须达请。复言:从生已来,未为斯事。唯愿如来,遣舍利弗指受仪则。尔时,如来勅舍利弗,与须达共乘一车,以神力故,经一日夜到舍卫国。
时须达多白舍利弗言:此大城外,何处有地,不近不远,多有池泉、树林、华果,清净闲务,我当于中造立精舍。时舍利弗言:祇陀园林,最为第一。须达多遂往谓祇陀曰:我欲为佛造立精舍,唯仁者园中,可堪造立。吾今欲买,能见与否?祇陀答曰:设以真金布地,犹不相与。须达多言:林地嘱我,汝便取金。祇陀答曰:我园不卖,云何取金。须达言:若意不可,共往断事人所。即共俱至断事人所。断事人言:园嘱须达,祇陀取金。
实时须臾,车马载负真金布地。一日之中,五百金而未周遍。须达沈吟。祇陀曰:长者若悔,随意听止。须达多言:吾不悔也。自念当出何藏金足。祇陀念言:如来法王,真实无上。所说妙法,清净无染,故使斯人轻宝。乃尔即语须达言:余未遍者,不复须金,请见相与,我自为佛造立门楼,常使如来经游出入。祇陀自造门楼。
时须达多七日之中,造立大房三百口,禅房静室六十三所,冬屋夏堂,一切具足。即执香炉,向王舍城遥作是言:所设已办,唯愿如来慈哀怜愍,为诸众生受是住处。佛时悬知,即与大众发王舍城,譬如壮士屈申臂顷,至舍卫国祇陀园林须达精舍。佛既到已,须达多以其所设奉施如来。佛时受已,即住其中。故云住誓多林给孤独园也。
又准真谛三藏,如经中说,须达过去为狗留孙佛时,于此地造立精舍,尔时地广四十里。须达名毘沙长者,以金布地,宝衣覆之,而为供养。俱那含牟尼佛时,长者名大家主,尔时此地广三十里。迦叶佛时,亦立精舍,尔时此地广二十里,长者名大惓。于今释迦牟尼佛时,此地广十里,以金布地。后弥勒佛时,此地广四十里,以七宝布地。尔时为儴佉王出家修道,得阿罗汉果。
问:俱举城园,随一即得,何须双举。答曰:真谛记云,住处有二。一境界处,二依止处。住境界处为化在家之徒,往依止处为统出家之远人。令知国境界住处后,举祇园为近人,令知依止别处故。又传中说,于此城边有二精舍,一是磨伽罗小堂,二是给孤独园。恐滥小堂,故标园处。
今总八义:一为化缁素二众,二为远近二人,三为简滥,四为喧静两亡,五为悲智二事,六为道体道缘,七为自利利他,八为成无住道。随其所应,故举二处,游化居止,目足为在,游化在城,居止在园之与住其义一也。
上来广释,总明第五处成就竟。
【与大苾刍众千二百五十人俱】者
述曰:次当第六众成就也,亦有三种。一显声闻众,二显菩萨众,三显诸天众。且第一声闻众者,即与大苾刍众千二百五十人俱,是今者先显声闻。后彰菩萨。言「与」者,以自兼彼故,言为与。言「大」者,为拔群超众,故言为大。又言「大」者,梵云摩诃,摩诃此言大也。具三藏义:一大、二多、三胜。言大者,非小声闻。为天王、人王、大人所供养。
又八义故名大,一者数大,千二百等。二者名大,名称远闻。三者德大,大阿罗汉故。四者离大,大障碍断故。五者性大,功德智慧波罗蜜多种性故。六者识大,故大人所识故。七者趣大,回向大菩提故。八者歒大,能破外道故。言多也。
言胜者,具八义中。言苾刍者,有其三义。一怖魔,二乞士,三破恶。言怖魔者,为出家之时,上动魔宫、下利群品,以魔怖故,故名怖魔。
言乞士者,为离四邪命,故言乞士。言四邪命者,一下口食,为合和汤药、种植菓实,所得利养,已自供身,名为下口食。二仰口食,为仰星宿、占相、吉凶,所得利养,以自供身,名为仰口食。三方口食,为谄曲两口、巧说多端、为国使命,以得利养,自供身,名方口食。四维口食者,诵呪、禁龙、缚鸟,名维口食。离此四种邪求活命故,名乞士。
言破恶者,撝智慧剑,杀烦恼贼,故名破恶。
具斯三义,故名比丘。言比丘、言慕道,处处常持宝锡,依僧肃肃,如护明珠。乞食巡门,侵寒暑,而□利物。披灰攘服,履霜雪,以度众生,皆能降伏魔军摧折外道,所以果名杀贼。因号怖魔,应供声震十方,度人名流三界。解脱床而同坐,涅盘山以齐登,拯四趣而绝胞胎,背五烧而归寂灭。具斯三义故,厥号比丘。
言千二百五十人者,律及因果经说,佛初成道度憍陈如、摩诃男、婆提、婆敷、阿湿卑等五人。次度优楼频螺迦叶众五百人,次度伽耶迦叶、那提迦叶二众各二百五十人,次度舍利弗目干连二众各一百人。次度那舍长者子等二百五十人。总合有一千二百五十人。举大数故。唯尔所问何不标余,但举此等。答曰:名德高远,常随佛故。皆先外道,舍邪归正故。《毘婆沙论》云:四义故说,一以皆是婆罗门种净行出家故,二以皆是上上善来得戒故,三以皆是大阿罗汉故,四以皆是五师大门徒故。又准《贤劫定意经》说:释迦初会,说经一千二百五十人比丘,皆得道证。经中且标初会所度,故无余也。
【又与诸大菩萨僧万二千人俱】者
述曰:此即第二显菩萨众也。言菩萨者,依《佛地论》云:菩者菩提,萨者萨埵。菩提者所求果,萨埵者能求人,能所双举,故云菩萨。又《佛地论》云:有其三种,一者菩提,二者萨埵,三者菩提萨埵。言菩提者,汉云名为觉,觉者是所求果。言萨埵者,汉名有情,是能求菩提人。菩提萨埵者,名为勇猛,亦名精进,故言菩提萨埵。若具足梵语者,应言摩诃菩提萨埵(mah2 bodhi sattva)。言摩诃者大,言菩提者是觉,萨是一切,埵是有情。总摄名大觉一切有情。今翻译家意省略故言菩萨。
菩萨者,垂形六种,列高赞于十方,集彩二空,度于五道,是以智力坏于烦恼,三毒云消,慧炬破于无明,四魔殄灭,上方下方之内归我大师,有形无形之流咸皆伏膺,功德名远,可略言焉。
问:何故列菩萨众耶?答曰:有三义故。
一者欲证阿难闻经可信。阿难若共小乘之人,闻大乘法,未足可信,今与菩萨同闻可信。
二者佛为小乘人围绕其德未重,大乘人翼从,佛德方尊。
三者欲显是大乘经,以声闻位,初无菩萨众,观音、大势、普贤、文殊等为上首也。此则第二显菩萨众竟。
第三显诸天众者,案日照三藏本,有忉利梵摩善咤梵魔而为上首。此则广略不同,有无相似。
上来虽有六段不同,总明证信序竟。从此已下发起序。
(待续)
[ 《佛顶尊胜陀罗尼经》 ] [ 密教经疏 ] [ 密教悉昙 ] [ 首 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