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典选读--唯识学简介(2)
壹、唯识导论
二、唯识理念的重要性
唯识梵语vijñapti-mātratā,音译毘若底-摩呾喇多。jñapti是理解、认知义,vijñapti之vi是指在…之处,vijñapti此言在智慧认知上,中文翻成「识」。mātratā是mātra+tā,tā有指「相」之意。mātra是量化、极小之量化,意思是用微量到不受其影响,中文翻成「唯」。唯识学者讲「唯」是极少量之心识,近于微,就以「唯」称之,即是有近空之义。「识」是有觉、有知、有念之义。所以「唯识」用「唯」来遮偏「有」,用「识」为有来遮偏「空」,如此唯识二理并用,菩萨行者能证得空有不二之实相观、中道观,就是要懂得「唯识」理念。
一般而言,修持解脱道、守住空寂,以禅宗最为得利,达摩(dharma)祖师言:「直指人心,见性成佛」,「执杖牧牛、守住一心」,这样修起来是干净利落,不拖泥带水,容易悟得真空理地。然达此境亦非究竟,之后还得用识心来产生鉴照功能以及神通变化。所以有相宗的道理,有时不容于他宗,不是在于理念的互相辩驳,而是修行层次的体验与否,若能有所体验,就不会互相诤论。世尊说法是真语者、实语者、如语者、不诳语者、不异语者,所以诸法都是世尊所说,应不会互相矛盾,只是后学之人无知,智慧狭隘,知见局限,故落于分别诸各别经论中,始有诤论或贬抑之词。
吾人自己心外之物心诸现象,皆由八识自体所变现之主观(见分)与客观(相分),又将所认识对象之相似形状视为心内之影像所映现而认为实在实有,且作为认识对象之物境自体(本质)亦从阿赖耶识中之种子变生,故唯识以外无其他实在,称为唯识无境,或据万有从识所变之意义,而称为唯识所变。此理论见于成唯识论卷二。可分为:
(1)因能变:又作因变、生变;所有之存在皆从阿赖耶识中之种子变生。
(2)果能变:又作果变、缘变;其结果在八识上起主观与客观之区别,而向对象作用。
《观心觉梦钞》卷下分为以下二种道理说明:
(1)熏习道理:即生变之义,种子系由自心之作用深植于识中,一切种子是因熏习、学习而成种子,因果种子亦不例外。若有人对于一件事能熏习不停,其种子力道自会增强,果报机缘大增。
(2)转变道理:即缘变之义,由识变现见、相二分。有种子遇缘能转变,转变力道强弱在于各人对于缘的控制能力,若不能自在控制,就是随缘发作。所以懂得唯识学,就可以熏习善种子,不然就是识转变时能控制得住,这就是认知心识,随缘觉观,不随境转。若不懂得唯识,修行者遇境则迷,当然会执着识为真,不能超然解脱。
一个修行人不懂唯识,等于不认识自己心地,净染、真妄不分,胡修一通,着魔难亦不自知,遇境界亦不能分辨,外境、内境亦不能知悉分别。修行走到何层次,去除何污垢亦不知道,无一法可知、无一法可验,解脱体是什么,执着又是什么,永远没有办法搞清楚,这样子修行怎能不出皮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