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典选读--杂经典
中阴身入三世前要能把握住当下
佛子不堕在三世,当知自心识。真学佛者终要于住中阴身时,能安住自己神识之能力,此神识就是微细身─中阴身。《中阴经》指出上中下九品心识,要上升或下堕之情况,我们要好好认识后,有生之年学习把握往生一剎那的时间。若您是真佛弟子,则有生之年要修到上品,可以成就─上上最妙道,非去非未来;上中最微细,上下无觉观。不然最少要得中品─中上断三结(身见、禁戒取见、疑病),中中灭三垢(贪、瞋、痴三毒);中下品者是能悟自心性,虽未能证解缚脱黏,还算是佛弟子。如《中阴经》云:中下豁然悟,此名为佛子。中下品者往生时定要有人助念,怕自己死亡之时,把持不住中阴身神识之无明,或遇见障道之冤家,这时更是要有人助念也。
至于下品上生者,更是要有助缘来帮助,若非佛弟子,也无佛子助缘,没有念佛、或有人助念,得求有能力来作者,以荐亡幡(命过幡),于人临终而未终之时,挂于寺塔表剎(幢杆)上之黄幡助其往生净土。一般已命终之人,中阴身如小儿,罪福未定,故造作黄幡,期以供养幡盖之功德,使广获福德,离八难之苦,随其所愿,得成菩提,往生净土。
若是下品中下生者都是已犯五戒、八戒、十戒、菩萨戒者,或是非佛弟子的一般民众,这些人虽不受戒,若是有造犯五戒、八戒、十戒等性戒,同佛子犯戒等受,无有二别,这些都是属于众生类,于六道中轮回也。若能归依三宝,认真知学佛正法、持戒而修学,往后当能得佛救度。但屡屡犯戒后,能知念佛法门最好,亦当不会沦坠。详见《中阴经》所说。《中阴经》云:
上上最妙道,非去非未来;上中最微细,上下无觉观。
中上断三结,中中灭三垢;中下豁然悟,此名为佛子。
下上虽为重,如彼水上泡;一生而一灭,下中众生类。
苦本最为深,非我谁能知;下下众生类,经历于劫数。
吾亦就彼化,不见漏失者;人心有若干,座上心不悟。
或愿当来佛,或愿现在者;此等众生类,难可济度者。
人本无形生,还入虚空中;生死相牵连,何者名泥洹。
人类身体具有之三位,即谓三种生身,即:
(1)微细身─略称细身。指初生之身,即佛教所指之中阴身。此微细身生入胎中,由父母之赤白和合而增益其身。以其微细差别能生初身,故为常住之身。当粗身退没时,细身若与有漏法中之善相应,则顺次受生于梵、天、世主、人道等趣;若与有漏法中之恶相应,则受生于四足(如牛马犬羊)、有翅(鸟类)、胸行(龙蛇)、傍形(蟹)等畜生道。因常住之细身未生智厌,故轮转八处;若智厌生起,则离此细身而得解脱。
(2)父母生身─指细身入胎内,渐具人貌之胎内身。与共和合身皆属粗身。粗身依血、肉、筋、爪、毛、骨而生,前三种从母生,后三种从父生。此即六依身,资益内细身。
(3)共和合身─又称大异身。即从父母生身之胎内出,而以外五大(地、水、火、风、空)为其住处之身。与父母生身皆有生灭,会退没,故非常住之身。
经云:所有微细身见等惑,谓我、有情、命者、育者、士夫数取趣,蕴、界、处执,所起动乱思惟伺察,护持摄受畜积着处,如是一切皆悉远离。所有一切不应作业,诸佛所诃、杂染所引,如是一切皆悉舍离。所有应作能顺菩萨正行资粮,一切如来赞美之业,皆悉受行。
《中阴经三世平等品》云:尔时座上有菩萨名不厌患劫,即从坐起偏露右臂右膝着地,合掌叉手前白佛言:善哉!最胜如来神力,极微妙不可思议。如来神德广长舌,不犯众生过。今此三聚众生,过去、当来、今现在,为过去耶?为未来现在耶?尔时,世尊告不厌患劫菩萨曰:善哉!善哉!汝之所问,于三聚众生,多所饶益多所润,及断无明本,身业得清净,非一佛所说。尔时世尊即说颂曰:
(注:贪、瞋、痴、慢为四使)
尔时世尊欲解斯义,即说颂曰:
(完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