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24WLOTUS.JPG (4513 bytes)如来藏法门选读--
          从近代科学研究来阐述
                   如来藏与真如性之真实境界(3)

法尔禅修中心 善祥比丘(俗名张玄祥)撰 


八、近代全息摄影理念的认知

1.一境缘遇另一境缘成一合相

所有各世界之有为相都是一合相,如《金刚经》云:「如来说一合相即非一合相,是为一合相。」只有如来真能悟一合相即非一合相,是为一合相。我们从义解能知微尘合成一合相,地水火风四大合成一合相之人体,几件物件即能合成一桌、一椅等一合相。

一合相梵语 pinda-grāhaPinda者是一团质、一块东西、一片对象,grāha则是捆绑在一起之意,pinda-grāha即是指由众缘和合而成之一件事物。以佛教之观点言之,世间之一切法,皆为一合相。谈到世界是一合相,因缘和合实有存在者,就如《金刚经》所言:「若世界实有者,则是一合相;如来说一合相则非一合相,是名一合相。」为何说一合相即非一合相,此有多义,一者是「法住法位,世间相常住」,只要法一成相,此相即常住。二者初相住后,有为相即会变易,时间空间因缘已不是原有之相,因此相已非彼相。三者法法都是因缘法,和合则生,缘灭则亡,「是法住法位,世间相常住」,此相虽灭,原有之相已于虚空或世间中存在有一法位而住。若不是如此,就无所谓「如来藏」,如来也就不能观尽虚空界三世之世界生灭与众生之轮回之相。

以心法来讲,体性与心念法相也是成一合相,凡夫对于自己心中之念头执为有我、是我,是我所喜、是我所怨、是我所好、是我所恨、…。又凡夫烦恼性与涅盘体性无二无别,圣者住境能不生心,而凡夫则入妄想烦恼境。《大宝积经》云:「菩萨观烦恼性与涅盘性同一合相无有差异,亦不分别相应违背,作如是观,是则名为如理方便,亦得名为如理正观。」不管如何,法一生起,即于世间相住一法位,永不灭却。不管如何,此一合相,圣人观为非一合相,凡夫会执为真法而入烦恼法中,不能做到一合相者即非一合相,是为一合相。

 

2.一合相成立时即入「是法住法位,世间相常住」

不管过去、现在、未来之时间差别,祇要世间之实相、心法等诸法相起时,即成一合相,最后之合相就成不变易,其形相三世住于虚空中,住于其法位上,那怕是被客观地破坏(日久而蚀),或主观地破坏(众生有意行之),都改变不了其形象。就如《一切如来心秘密全身舍利宝箧印陀罗尼经》云:「尔时,天龙八部人非人等,见闻是已各怀希奇,互相谓言:奇哉,威德!是朽土聚,以如来神力所加持故,有是神变?时金刚手白佛言:世尊!何因缘故,是七宝塔现为土聚?佛告金刚手:此非土聚,乃是七宝所成大宝塔耳。复次,金刚手由诸众生业果故隐,非如来全身而可毁坏,岂有如来金刚藏身而可坏也?但以众生业果因缘,示现隐耳。」此已成废墟的旧寺庙,我们凡人看了就是已成废墟,而如来依其佛眼所看,佛之三身还是犹存在于虚空,住其法位上。不仅是古佛如来的法报化三身不灭,世间一切法都如是,三世之一切法,都住于如来藏性中,只有佛始能知悉、了然。因如来能观尽三世一切法,只要发生过的法,都存在于虚空中,是法住法位,世间相常住。

 

3. 一合相,即非一合相,是为一合相

近代物理学家,以实验证明:宇宙只是一个幻象,一个巨大而由诸微细()合成的全像摄影相片而已。所做出的结论是:「整个宇宙基本上是人类意识的投影,一个全像式的幻象。没有意识心起,即没有缘起,就没有世界。而此世界每一个事物都互相沟通、贯穿着,一切事物都交互贯穿于一个事物,不观即无,要观即有,有如佛教所谓的「一即一切,一切即一」。由此可知一合相即非一合相,是为一合相。因此他们推论说:现实的一切都可视为一种缘起合成之现象,且一合成即不灭亡,那怕是一偶然的事件,都隐藏着因果的平衡性和必然性。

要理解虚拟的世界之原理,请上「土豆」网视讯观赏:

http://www.tudou.com/programs/view/jNQzH2QlEeM/

我们先要懂得诸科学家所做出的结论,当然先要理解什么是全息摄影、全像摄影。全息摄影、全像摄影是指对于一被摄物体所产生出来的反射波,依其振幅和位相等全部信息都全都录,此是一新型的摄影技术,也是3D影片或最新立体电视机的原始发明。一般摄影只是记录物体面上的光强分布信息,它是不能记录物体反射光的「位相」信息,因而没有立体感。全息摄影在激光等强光束发明后,可以采用激光等光源作为照明之光源,并将光源发出的光分为两束,一束直接射向感光底片(现已发展到胶片),另一束经被摄物体后所得反射光后再射向感光片。两束强光源在感光片上以互相干扰所产生的所谓干扰波,印入感光底片上,底片上各点的感光程度,不仅随光波强度记录,也随两束光的「位相」关系而产生不同光波讯息而全记录。

所以全息摄影不仅记录了物体上的反光强度,也记录了「位相」相关之信息。用肉眼直接看去这种感光的胶底片,只能看到像指纹一样的干涉条纹相状,看不出有任何物相的存在。但如果用激光去照射它,肉眼透过底片就能看到原来被拍摄物体完全相同的3D立体像

所得结果用佛法来说,有人于禅修中六根不起妄执,此时外境就像是两道光束交集所产生的全息影像底片,因无第三道光源就起不了物像作用,此第三道光束源可以说是未成佛众生的六七妄识,因妄动而有生,因境有生而执取为真,不知此相乃虚拟而住而现。而如来所说:无佛无世界,无执就无佛无世界。我们当然无能力去观百世界、千世界、三千大千世界、…。而如来可以观尽虚空一切世界与众生。如来若要有佛有世界,也就是如来要观世界相、众生相,就要用赖耶缘起、法界缘起、真如缘起、…,入如来藏而能知何世界、何事端,或何众生因果、何众生要度、何众生可度、…,都能无所不知、无所不见。大家可以上「土豆网」(如上附网址)去看此等实际试验的记录片。

激光全息摄影记录和再现包括两步骤:

()、全息记录过程是:如上述把激光束分成两束;一束激光直接投射在感光底片上,称为参考光束;另一束激光投射在物体上,经物体反射或者透射,就携带有物体的有关信息,称为物光束,物光束经过处理也投射在感光底片的同一区域上,在感光底片上,物光束与参考光束发生相干迭加,形成干涉条纹,这就完成了一张全息图。

有关底片材料来交代一下,于七十年代末期,物理学家们发现全息摄影图片,是具有包括3D信息的表面结构,即纵横交错的干涉条纹,这种结构是可以转移到高密度感光底片等材料上去的。1980年,美国科学家利用压印「全息」技术,将全息表面结构转移到「聚酯薄膜」上,从而成功地印制出世界上第一张模压全息图片。这种激光全息图片又称彩虹全息图片,是通过激光制版将影像制作到塑料薄膜上,产生五光十色的衍射效果,使图片具有二维(底片)、三维(加上第三道光束源)空间感,现在的3D电视机已将第三束光束源,装入电视机里头了。

此底片(2D)在普通光线下,图片中隐藏的图像、信息会重现,而当光线从某一特定角度照射时,图片上又会出现新的图像,360度可转动的物像。这种模压全息底片可以像印刷机一样地被大批地快速复制,所以其成本较低,还可以与各类印刷品相结合使用哩。

(1)图片是原对象,用一道光直照对象,同时用第二道强光束先照一反射镜,此镜再反射照此对象,两道光会交错,此两道光波交集时就会产生一些不同的全息讯息(2)图片。

 用两道强光束所要照摄的物相(1)

两道强光束所交集的情形(2)

如上所述两道光波交集,即能并出一些物物互相交感之特殊讯息,这就是所谓的干扰波原理(3)

两道强光束交集会产生干扰波讯息全都录(3-1)

两道强光束交集会产生不同速度的讯息(3-2)

干扰波讯息全都录后冲出的胶底片(4)

产生干扰波讯息全都录后看不出有何图样(5)

()、全息讯息再现方法:是再用一束雷射照射此全息摄影底片图,这束雷射的频率和传输方向应该与「参考光束」完全一样,于是就可以再现物体的立体图像。人从不同角度看,可看到物体不同的侧面,就好像看到真实的物体一样,只是摸不到真实的物体。此「参考光束」要完全一样的现象,就像是要因缘和合,或是自性与外境因缘合一,即能见到一般人所不能看到的另一空间的事物。

胶底片再用一道强光束照后即能显全像(6)

合成的彩虹全息影像(7-1)

合成的彩虹全息影像(7-2)

 所有影像仅是一虚拟如幻抽象的幻影而已(8)

 

4.一合相实相虽被破坏不失其一合相

近代科学家的研究─「全像摄影」、「全息摄影」,可以告诉我们,一合相即使已不成原有之合相,如已被破坏或回入二维(2D)底片样,但其原有合相还是存在的,因「是法住法位,世间相常住」。所以一张全息摄影图片即使只剩下一小部分,依然可以重现全部原有景物。所以物理专家言:物像的立体摄影,其影像的3D立体像,还不是全像摄影唯一特殊之处,让人更惊异的是─如果一朵真实玫瑰的全像摄影相片,被割成两半、四分之一、八分之一、十六分之一、卅二分之一、…等等,然后将剩余的一点点聚酯底片,再用雷射强光束照射,结果还是发现每一半、残局部、几十分之一大小的底片,都会呈现出整个玫瑰的影像,此即是佛陀所谓的:「一即一切,一切即一」之道理。事实上,即使把这一部份的玫瑰花再细分下去,每一小块底片中都会包含着一个完整的原来影像。这是不像普通的相片,全像相片的每一小部份都包含着整体的数据讯息。

 聚酯底片敲破后仅用一小片即能再看全像(9-1)

聚酯底片敲破后仅用一小片即能再看全像(9-2)

聚酯底片敲破后仅用一小片即能再看全像(9-3)

 

九、多一识心与一一识心

《释摩诃衍论》云:「心量有十:云何为十?一者眼识心,二者耳识心,三者鼻识心,四者舌识心,五者身识心,六者意识心,七者末那识心,八者阿梨耶识心,九者多一识心,十者一一识心。如是十中,初九种心不缘真理,后一种心得缘真理而为境界。」真理者就有空、不空二相,要能入空则要具多一识心」,此心是摄诸心入于一心,成就解脱之圣者所具有。如来是究竟者,所以即有「一一识心」,本是无佛无世界,为利益众生慈悯故,故入一一识心,而成办一切佛事。

《释摩诃衍论》偈云:「性真如理体,平等平等一。无有一多相,故名为真如。如来是具有本觉者,要认识本觉,当知真如性,真如者离一切相,是无有一相、多相之别。又云:「性真如理平等平等,唯同一相。亦无一相,亦无多相。无一相故远离同缘,无多相故远离异缘。以此义故名为真如。如是真如,二种净智,亲所内证。」

《金刚三昧经通宗记》云:「初九种心,不缘真理。后一种心,得缘真理而为境界故。然此品正是第八不动地行相,俱生我执尽,所作皆息,住于报行,得寂灭现前。有为无为,二行终,是为究竟。今此无住菩萨,住于不动,法尔如是,故佛为其发起无功用大觉慧,发起无量差别智,故以无住为名,而表能入于一切智智境界。达法身之理,名一切智,差别智名一切种智,一切智智,乃根本智中修差别智也。又八地修愿波罗蜜,表愿之无住。此品,又从无相法品中,本无本处发源。」

《金刚三昧经通宗记》上述,可以说是要修入无为、无相,无佛、无世界之过程。用以上科学家所述,把一切二缘所形成的物像之交互讯息,完全记入于聚酯底片中,不让其现像,为求得彻底解脱诸因缘法故,为让真如自性显现起故,所以不用一法,不用任何缘起法,让心入空寂,则自性自然能得清净。此等行者纵使入无为境,未于修行上得究竟觉,因路途遥远也,以下的过程是每个人、每一世都要继续前程的各停靠站,不能不认知。

《大般若经》云:「舍利子!于意云何?一切声闻、独觉颇能作是念:我当修行布施、净戒、安忍、精进、静虑、般若波罗蜜多;我当修行殊胜四念住、四正断、四神足、五根、五力、七等觉支、八圣道支;我当修行殊胜四静虑、四无量、四无色定;我当修行殊胜八解脱、八胜处、九次第定、十遍处;我当修行殊胜空、无相、无愿解脱门;我当安住内空、外空、内外空、空空、大空、胜义空、有为空、无为空、毕竟空、无际空、散空、无变异空、本性空、自相空、共相空、一切法空、不可得空、无性空、自性空、无性自性空;我当安住真如、法界、法性、不虚妄性、不变异性、平等性、离生性、法定、法住、实际、虚空界、不思议界;我当安住殊胜苦、集、灭、道圣谛;我当修行一切陀罗尼门、三摩地门;我当修行极喜地、离垢地、发光地、焰慧地、极难胜地、现前地、远行地、不动地、善慧地、法云地;我当圆满菩萨神通,成熟有情严净佛土;我当圆满五眼、六神通;我当圆满佛十力、四无所畏、四无碍解、大慈、大悲、大喜、大舍、十八佛不共法;我当圆满三十二大士相、八十随好;我当圆满无忘失法、恒住舍性;我当圆满一切智、道相智、一切相智,永拔一切烦恼习气,证得无上正等菩提,方便安立无量、无数、无边有情于无余依涅盘界不?」

又《大乘起信论》云:心真如者,即是一法界大总相法门体。所谓心性不生不灭,一切诸法唯依妄念而有差别,若离妄念则无一切境界之相。是故一切法从本已来,离言说相、离名字相、离心缘相,毕竟平等、无有变异、不可破坏。唯是一心故名真如,以一切言说假名无实,但随妄念不可得故。言真如者,亦无有相。谓言说之极因言遣言,此真如体无有可遣,以一切法悉皆真故;亦无可立,以一切法皆同如故。当知一切法不可说、不可念故,名为真如。

 

十、「一一识心」如来真如境界 

以上之叙述,还不是如来的真实境界。一一识心应是如下经典所述之境界。《金刚般若波罗蜜经》云:佛告须菩提:「尔所国土中,所有众生,若干种心,如来悉知。何以故?如来说诸心,皆为非心,是名为心。所以者何?须菩提!过去心不可得,现在心不可得,未来心不可得。」

又经言:「悉知悉见是诸众生者。」又如《大萨遮尼干子所说经》云:「大王当知!沙门瞿昙知天眼智力者,如实知见一切众生生灭堕落,若受善色、若受恶色、若生善有、若生恶有,知诸业因皆悉明了,知是众生身、口、意恶,诽谤圣人增长邪见,以恶业故,舍此身已,即堕地狱;知是众生身、口、意善,不谤圣人增长正见,以是业缘舍此身已,即生善有。能见十方诸佛世界无有边际,犹如虚空无有限量,悉见众生生时灭时,见诸世界成时坏时,亦知众生发菩提心、生时灭时,见一切佛始成正觉、转正法轮、入涅盘时,见诸声闻证解脱已取涅盘时,见诸缘觉以神通力报诸众生信施恩时。如是等事,一切五通声闻、缘觉及诸菩萨,所不能见,沙门瞿昙天眼,成就如是功德,以天眼故,观诸众生,谁应为佛之所化度,谁复应为声闻、缘觉之所化度。如是见已,随应度者,示现其身而为说法。是名知天眼智力。」

而如来以真如体所现真实境界,也有如《大方广佛华严经》云:「智慧无边际,通达佛境界,一切皆善入,所行不退转。具足普贤慧,成满普贤愿,入于无等智,我当说彼行。于一微尘中,悉见诸世界众生若闻者,迷乱心发狂。如于一微尘,一切尘亦然,世界悉入中,如是不思议。一一尘中有,十方三世法,趣剎皆无量,悉能分别知。一一尘中有,无量种佛剎,种种皆无量,于一靡不知。法界中所有,种种诸异相,趣类各差别,能分别知。深入微细智,分别诸世界,一切劫成坏,悉能明了说。知诸劫修短,三世即一念,众行同不同,悉能分别知。深入诸世界,广大非广大,一身无量剎,一剎无量身。十方中所有,异类诸世界,广大无量相,一切悉能知。一切三世中,无量诸国土,具足甚深智,悉了彼成败。十方诸世界,有成或有坏,如是不可说,贤德悉深了。或有诸国土,种种地严饰;诸趣亦复然,斯由业清净。或有诸世界,无量种杂染;斯由众生感,一切如其行。无量无边剎,了知即一剎,如是入诸剎,其数不可知。一切诸世界,悉入一剎中,世界不为一,亦复无杂乱。世界有仰覆,或高或复下,皆是众生想,悉能分别知。广博诸世界,无量无有边,知种种是一,知一是种种。普贤诸佛子,能以普贤智,了知诸剎数,其数无边际。知诸世界化,剎化众生化,法化诸佛化,一切皆究竟。…。」

    如来既然能知一切世界、一切众生之身与心,所以此真如性能入如来藏中,始能完全了知一切人与事,一切事与物。故非如诸圣之住「多一识心」中,而是住「一一识心」中,何是「一一识心」之如来心?就如勿理科学家们所研究的的另一项研究成果。

十一、两个本来聚集在一起的电子

当两个本来聚集在一起的电子,已有了讯息互操作性,此两个电子若用特殊仪器让其分离后,一个电子永远能感知另一个电子的动向。意思事说只要有因缘关系后,那怕小至电子那么小的物质,都离不开因缘的纠葛,会互相牵扯不停,这就是我们轮回的根本,您不能脱离过去与众生所产生的因缘,其累劫互相纠缠在一起的就是果报之结果。

《全息投影的宇宙观》报导大略如下言:在一九八二年,巴黎大学的物理学家Alain Aspect,领导一组研究人员,他们进行了一项成为二十世纪影响人类知见最重要的实验。可能您从来没有听过Aspect这个人的名字,但他们的发现可能会改变科学的面貌。

Aspect和他的小组已发现:在特定的情况下,次原子的粒子们,例如电子,同时向相反方向发射后,在运动时能够彼此互通信息。不管彼此之间的距离多么遥远,是相隔十尺,或是十万万里外之远程,它们似乎总是知道相对一方的运动方式,在一方被某外力影响而改变方向时,双方会同时改变方向,好像互知彼此。这个现象所显示的问题,是在于它违反了爱因斯坦的理论:「没有任何通讯能够超过光速」。由于超过了光速就等于是能够打破时间的界线。这个骇人可能性研究,使一些物理学家试图用复杂的方式解释Aspect的发现。但是它也激发了一些更有革命性的解释。例如,伦敦大学的物理学家David Bohm相信Aspect的发现是意味着客观现实并不存在,尽管宇宙看起来具体而坚实,其实宇宙只是一个幻象,一个巨大而细节丰富的全像摄影相片(Hologram)。故结论是无有所谓过去、未来、现在之三世,除时间没有分别外,空间亦无阻碍,有等于没有,只要起心动念,多远的距离您都能于一念中感知。

十二、近代物理学已无意间导入了哲学领域

上面的研究结果,我们非专业,只能参阅一些物理学者的研究,来增加我们对于上述研究的理解。科学家们想从量子力学去讨论上述得的结果,此量子力学也被称为量子物理或量子理论,现在是物理的一个分支,科学家们想用数学来阐述理清许多「波动-粒子」二重性的现象,以及能量物质的交互作用。此已与古典力学有所不同的,主要是在于原子和次原子尺度上做推论,即所谓的量子领域。在量子力学的高阶主题下,其中的某些特性是巨观、宏观的,但只有出现在非常低或非常高的能量或温度下才有此现象发生。

量子这个名字,是由马克斯普朗克(Max Planck)所创造的,他是经由观察得知某些物理量的改变不是连续的,只能是以「普朗克」常数的倍数来显示,而不是什么任意值。例如,电子受到原子或分子的束缚,其角的动量须量子化。当电子未受束缚时,不会出现量子能阶,而以连续的能量状态存在;但电子若被束缚在原子轨道时,则有量子化的角动量值。

针对光子、电子和其他原子尺度的物体来讲,量子力学提供了一个统一的观点,例如说:能量和物质的波粒二重性(wave–particle duality),以及不确定性原理(uncertainty principle)。相较于古典物理学而言,量子力学的数学公式是抽象的,其意涵往往不是直观的。

量子力学的核心是波函数,这种数学函数提供有关粒子的信息,包含位置和动量的机率幅(probability amplitude)大小。波函数通常涉及数学的操作,这需要了解复数线性函数。波函数将物体视为量子谐振子,而且数学上是类似于声波共振。许多量子力学所展示的结果,不像古典力学具有令人清晰易见的模型。例如,在量子力学模型上,其基态是一种非零能量状态,而是被允许的最低能量状态的一个系统,不仅仅是静止的零动能现象。

从历史上看,最早期的量子力学公式,约在1900~1910年。大约在同一时间,原子理论(atomic theory)光的微粒说(corpuscular theory of light),被爱因斯坦首次更新,而被广泛接受为科学事实,这些可以被看作是物质和电磁辐射的量子理论。量子理论大大改观其理念,约在20年代中期,远离旧量子论,朝向量子力学的公式化探讨,也是经由维尔纳海森堡(Werner Heisenberg)玻恩(Born)沃尔夫冈泡利(Wolfgang Pauli)及其同伙的努力,以及接受了尼尔斯玻尔(Niels Bohr) 哥本哈根解释(Copenhagen interpretation)

1930年,保罗狄拉克(Paul Dirac)约翰冯诺伊曼(John von Neumann)将量子力学进一步统一化和规范化,更强调在量子力学的测量,已涉及到一般的哲学问题,即知识的真实具有统计的性质,以及观察者本身所扮演的角色20世纪物理学和其他学科中,量子力学几乎是已横跨入每一个方面与领域,诸如:量子化学量子电子学量子光学量子信息科学。大部分的19世纪物理学者,已重新评定,将古典量子力学的发展极限,更发展出先进的计算,如量子场论弦理论,和量子引力理论等等。相较于在古典物理学中Chladni声波图振动模式,波函数确实是一振动模式,但有尖锐的能量,以及敏锐的频率。因为角动量和能量是量子化的,只能以分离的数值来显示,如声学共振频率的例子(参考数据Quantum mechanics)

 

Fig.图。 1: Probability densities corresponding to the wavefunctions of an electron in a hydrogen atom possessing definite energy levels (increasing from the top of the image to the bottom: n = 1, 2, 3, ...) and angular momentum (increasing across from left to right: s , p , d , ...). 1

上图所示:波函数机率密度,当电子氢原子时具有特定的阶 (从上向下递增:主量子数n = 1时,23...)和角动量 (从左到右递增,依次为spd ...).

(待续)

 


[ 《如来藏法门》选读 ] [ 经典选读 ] [ 首 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