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24WLOTUS.JPG (4513 bytes)如来藏法门选读--
             如来藏法门(8)--如何修入本觉?


《金刚三昧经》通宗记卷第六

                  天台山华顶嗣祖沙门 震 述

《金刚三昧经本觉利品第四》

此为转识分,唯识论云:约了达分别,八识皆名识,若了别六尘粗境,前六独名识,故前六,总名分别境识,其第八识,又名本觉识。今此品,既以本觉标为名,何以不言第八识?而反言九识耶?以转八识为第九识耳。九识,梵语名为唵摩罗(amala-vijñāna),此云清净,又云白净识,即第八异熟识,谓成佛时,转第八而成唵摩罗,无别第九。又名无分别智光,即佛性正因,又名阿摩罗识。

有二种:一所缘,即是真如,二本觉,即真如智。能缘,即不空如来藏;所缘,即空如来藏。此二,以真如为体。又此第九,总摄诸识,乃于前八识中,加唵摩罗识故。又诸识中,有体用二心,识性是体,识相是用。如寂灭心,即九识,是体;生灭心,即前八识,是用。以用即体,故生灭即不生灭;以体即用,故不生灭即生灭。然生灭无性,寂灭随缘,其体用本不二故。

又此「转」字,即从利字「转」出,以九识即第八识所转,亦犹本觉所出之利,是故标为「本觉利品」也。又菩萨为住世利人,故云「留惑润生」,如《解深密经》,是入惑之初门,说九识,名纯净识,接引初根,留惑不灭,令悲智渐渐得生。而《楞伽》为大乘根,顿说第八识,为如来藏,皆直示惑之本实,不断众生住地无明,即显诸佛根本不动智,此留惑润生义也。

九识,有十种名:

一曰真识,自体非伪故。

二曰无相识,体非有无故。

三曰法性识,轨用不改故。

四曰佛性真识,真觉常存,体非隐显故。

五曰实际识,性绝假故。

六曰法身识,大用无方故。

七曰自性清净识,随流不染故。

八曰阿摩罗识,此云无垢净识,无有变异,如如可为究竟故。

九曰真如识,体非一异故。

十曰不可名目识,胜妙绝待故。

然欲使众生转诸情识,入唵摩罗,只要策发其自心一觉,别无他法。又《释摩诃衍论》中,立十种识心,眼识心,至第八阿赖耶识心,其第九,名「多一识心」,第十,名「一一识心」。故契经中云,心量虽无量,而不出十识,此即前九中,加一切一心识,总摄前九故。

如是十种心量中,初九种心,不缘真理;后一种心,得缘真理而为境界故。然此品,正是第八不动地行相。俱生我执尽,所作皆息,住于报行,得寂灭现前,有为无为,二行终,是为究竟。

今此无住菩萨,住于不动,法尔如是。故佛为其发起无功用大觉慧,发起无量差别智,故以无住为名,而表能入于一切智智境界。达法身之理,名一切智;差别智名一切种智;一切智智,乃根本智中修差别智也。又八地修愿波罗蜜,表愿之无住。此品,又从无相法品中,本无本处发源。

【尔时无住菩萨,闻佛所说一味真实,不可思议,从远近来,亲如来坐,专念谛听,入清白处,身心不动。】

此先示仪表法,从远近来,表从远行地,近来至此。亲如来坐,表智力自在,依诸法如义而住。专念谛听,表离于喧诤。入清白处,表入无垢净识。身心不动,表第八地。此包括全品之义矣,

【尔时佛告无住菩萨言,汝从何来,今至何所?】

此如来下问,正表菩萨入不动地时,住于报行,诸佛必当亲现其前,为其发起觉慧,方得入法流门中。然今问汝从何来,今至何所?正发起其不动意耳。

【无住菩萨言:尊者,我从无本来,今至无本所。】

此自陈不动法相,即无相法中,本来无本,本无本处之义。华严经云:住此地时,菩萨心、佛心、菩提心、涅盘心,俱不起也,

【佛言:汝本不从来,今亦不至所,汝得本利,不可思议,是大菩萨摩诃萨。即放大光,遍照大千界,而说偈言:】

此示现光相,印成起智,《华严经》言:八地菩萨,以初地至七地中,本愿力故,诸佛亲现其前,叹云:善哉!善哉!汝所得无生法忍,是为第一,能顺诸佛法故,但未得如来十力、无畏、十八不共,诸佛之法。所谓十力者,一是处非处智力,知善恶因缘果报定相;二业智力,知众生三世业受果报;三定智力,知诸禅解脱三昧;四根智力,知众生诸根胜劣;五解智力,知众生种种解;六性智力,知世间种种性;七道智力,知一切道至处相;八眼智力,能见一切;九命智力,知众生宿命;十漏尽智力,知永断习气,不受后有。

又无畏有四,一正觉等无畏,总持一切智故;二漏尽无畏,知根漏尽故;三决疑无畏,能决诸障道法疑虑故;四受报无畏,知苦尽道故。以此四种,能广说自他智断,既决定无所失,则无所畏。

十八不共法者,身业无失,口业无失,意业无失,无不定心,无异想心,无不知舍心,志乐无减,精进无减,忆念无减,智慧无减,解脱无减,解脱知见无减,一切身业随智慧行,口业随智慧行,意业随智慧行,知过去世无碍,知未来世无碍,知现在世无碍。此皆不与二乘共故,然当成就此法,勤加精进,勿自弃所得之忍。

又当忆念本昔利生之愿,不可放舍,而此诸法法性,若佛出世,若不出世,常住不异。且诸佛不以得此法故,名为如来。须知二乘,亦能得此无分别法,汝今适得此一法明,知一切法,无生,无分别,应更成就诸佛无量法明,通达无量差别智,直与诸佛无异。

此菩萨,若诸佛不与其发起,彼即入究竟涅盘,弃舍一切利生之愿矣!又论云:菩萨至第八地,有三加七劝。三加者,一如来现身,二摩顶,三语业言赞。七劝者,一劝修十力、四无畏、十八不共法;二劝行精进不舍无生忍门;三劝愍念一切众生;四劝忆念本愿,饶益一切众生;五劝修诸佛身相国土果报;六劝学佛无量法门;七劝学无量众生差别业智,皆悉通达,起大悲业,不令滞于无功智门。

今佛放光赞德,发起无住菩萨,正合斯义。初二句,印成其所得不动之无生法忍。本利二字,本,即所得法忍,即是本觉。利,即无量差别智,即是转识,佛赞其所得,而发起之意在焉。放光者,即显如来成就十力、无畏、十八不共之法也。大千界者,日月所照一四天下,为一小世界。统一千小世界,为小千界。统一千小千界,为中千界。统一千中千界,为大千界。一云,娑婆乃大千界之都名。然前第七地,得无生法忍,于三千大千世界为大明师。即此,便入八地中,以故,佛今放光印可,亦遍照于大千界也。

【大哉菩萨,智慧满足,常以本利,利益众生。】

此赞其宿愿,菩萨住六地、七地时,得般若方便愿力之深,常欲以本利之法而利生也。

【于四威仪,常住本利,导诸庶,不来不去。】

此导其发问,菩萨既入于不动地,而现诸威仪,能常住于本利矣!则亦当以导利之心为心,必令一切众生,皆住于不动法地。佛如是说,直是逼无住菩萨发问,而决不能缄其口矣!

【尔时无住菩萨,而白佛言:尊者,以何利转,而转众生一切情识,入唵摩罗。】

此发转识入净之问,言佛今令我利益众生,然我实不知以何法利,堪为转用,而转彼众生一切情想意识,入于无垢净识也?上转字,是转法。下转字,是转识。

【佛言:诸佛如来,常以一觉,而转诸识入唵摩罗,何以故?一切众生本觉,常以一觉,觉诸众生,令彼众生,皆得本觉,觉诸情识,空寂无生。何以故?决定本性,本无有动。】

此示自觉、觉他之行也,言诸佛出世,亦无别法,常以自心中,得一念相应,顿然觉悟本来具足之性,即此以转诸识,而入于净性中。然以众生皆本具此觉性,故诸佛常以此一心自觉,而觉彼众生,令其皆得此本觉,而觉悟自情想意识之空寂无生,且决定自知本觉之性,其体本无有动,亦令其至于不来不去之地也。此即宗门明心见性旨诀,一觉,即明心,唵摩罗,即是净性,能一见自性,即入唵摩罗,此示根本实智。后皆是诸佛种种差别智业,从一心流出种种差别之相,菩萨了之,名差别智也。

【无住菩萨言:可!一切识皆缘境起,如何不动。】

此拣问识缘境起,以发起后得之智。可字,当作一句,勿连下三字读。此可者,乃无住菩萨,心领意会于自觉、觉他之行,故曰可。语,复曰:然则一切识,皆缘外境而起,如何而言不动耶?无住发此一问,不自住于不动之地,名实相称矣!又菩萨住第八地,有十种名:一曰不动地,无能沮坏故;二曰不退转,智慧无退故;三曰难得地,世无能测故;四曰童真地,离诸过故;五曰生地,随乐自在,发生智愿故;六曰成地,智行成,更无所作故;七曰究竟地,智慧决定故;八曰变化地,随愿成就故;九曰力持地,他不能动故;十曰无功用地,先成就故;有此十名,地义方显。

【佛言:一切境本空,一切识本空,空无缘性,如何缘起。】

此示境识本空,言虽因目前之境以显识,若识空,则境亦空,虽因自心之识以显境,若境空,而识亦空,然外境内识,二俱空寂,即无可缘之性。如何谓之缘境而起耶?此祇答识缘境起一句,如何不动,其义破。

【无住菩萨言:一切境空,如何言见。】

此拣问境空无见,乃拟凡见而设问,故执言有见。此见字,即从无相法品,观十二因缘中得来。

【佛言:见即为妄,何以故?一切万有,无生无相,本不自名,悉皆空寂。一切法相,亦复如是。一切众生身,亦如是。身尚不有,云何有见。】

此折见妄之非,佛即随其凡见,以妄折之,故曰有见即为妄矣!一切万有之性,本自无生无相,山不自言山,水不自言水,草木鸟兽,本不自立名字,悉皆空寂,一切法相,一切众生身亦尔,此身尚且不有,云何而有见耶?

【无住菩萨言:一切境空,一切身空,一切识空,觉亦应空。】

此发明觉空义,夫理智相应曰觉,佛既言境与身识俱空,所言觉者,亦因迷而有觉,若无迷亦无有觉矣!

【佛言:可!一觉者,不毁不坏,决定性故,非空非不空,无空不空。】

此印可觉空义,前无住菩萨言:可,自言其可耳。今佛之言可者,乃仅可之词也,因其义之未足,所以不言如是。后即征明其义,一觉者,非同境与身,有毁有坏。而可言空,此乃不能毁坏,其性决定。顺法性则万法俱寂,随智用则万法俱生,故曰非空亦非不空,亦无空与不空也。

【无住菩萨言:诸境亦然,非空相,非无空相。】

此又自陈悟解,佛言觉性义而悟诸境也。

【佛言:如是,彼可境者,性本决定,决定性根,无有处所。】

此重印其解,故言如是,又印定所解,而发起其问。故曰:彼之可指为境者,其性本决定,非可以言空,若推其决定性之根源,实无有处所,又非可以言其不空也。

【无住菩萨言:觉亦如是,无有处所。】

此因境而推明觉义。

【佛言:如是!觉无处所(藏本无所字)故清净。清净无觉,物无处所故清净,清净无色。】

此印成发起,言觉本无有处所,故性自清净。然清净性中,实无觉之幻名,物亦无有处所,故性亦清净。然清净性中,实无物之幻色。

【无住菩萨言:心眼识,亦复如是,不可思议。】

此以觉推明,言:若觉与物,同一清净,则心眼识等亦尔,其义亦不可思议也。

【佛言:心眼识,亦复如是,不可思议。何以故?色无处所,清净无名,不入于内。眼无处所,清净无见,不出于外。心无处所,清净无止,无有起处。识无处所,清净无动,无有缘别。性皆空寂,性无有觉,觉则为觉。】

此顺成觉义,夫色居法相之首,尘蕴之初,今举一以例诸,乃言色无处所故清净,自无幻色之可名。且色属外尘,亦不入于内也。眼为六根之一,举一以例五,乃言眼无处所故清净,自无幻色之可见,且眼属内根,亦不出于外也。三界惟是一心,故特言心无处所故清净,自无能所之可止,亦无有起处之可觅也。万法皆归于识,故又言识无处所,因根尘而有,根尘若泯,识体空寂,故亦清净,自无妄念之可动,亦无有缘虑而生分别也。然色之与眼,及心识等性,悉皆空寂,其性本无有觉,若得此性本无觉,则可为一觉矣!

【善男子!觉知无觉,诸识则入。何以故?金刚智地,解脱道断,断,入无住地,无有出入。心处无在,决定性地,其地清净,如净璃,性常平等,如彼大地,觉妙观察,如慧日光,利成得本。如大法雨,入是智者,是入佛智地,入智地者,诸识不生。】

此结成觉智利生之能事也!夫觉知此无觉,而诸识则自入唵摩罗,菩萨至等觉,证金刚心,入佛智地,及玅觉位中,解脱道时,诸识一时俱断故。断生死涅盘,二皆不住,故名无住地。

又金刚智地,解脱道断者,是顿超佛地也。入无住地者,是退位利生也。

菩萨入此无住地,无有出入之相,心处如空,而无所在,得决定性地,其性地中,清净无垢,如净璃,内外皎洁,而具诸法门,此即法门无量誓愿学也。

又性常平等,如彼大地,万有育,而利一切生,此即众生无边誓愿度也。

又以本觉玅明,观察一切,如慧日光,无不照见,而永断烦恼,此即烦恼无尽誓愿断也。

又始觉利成,得本觉性,如大法雨,无不充足,而佛道垂成,此即佛道无上誓愿成也。

然入是四弘智愿者,是为入佛智地,然圆顿法中,信住行向地,总融成一法,为诸佛之智地,入佛智地者,则诸识决定不生矣!经中虽不标愿字,而本具四弘誓愿,此乃自性具足,故名为智,此上发明一觉转识之义周。

【无住菩萨言:如来所说一觉圣力,四弘智地,即一切众生,本根觉利,何以故,一切众生,即此身中,本来满足。】

此发明本根觉利,乃是回顾在会同闻者说,非向佛而言。故曰:如来所说一觉圣智之力,四弘智愿之地,以修自性法门,而利自性之众生,断自性烦恼,而成自性之佛道,此即是一切众生本觉根源,始觉之利。虽然,而又不从外得,乃一切众生,即此自身之中,本来皆自满足者也。此无住菩萨,明佛为发起之意。

【佛言:如是!何以故?一切众生,本来无漏,诸善利本,今有欲刺,为未降伏。】

此印成拣过,言一切众生,本来具足,无漏诸善,菩提分法,故能出生始觉之利,而得一觉自心之本,此印成无住菩萨之言也。后则拣众生过患。且云:今为五欲所刺,自不能拔,若不与其翦除,损害实大。然三界欲重,其性习刚强,诚为未易降伏也。

此,通明一觉圣力,乃以「始觉」返照「本觉」,是以佛境界,发明众生境界,后此化众生境界,而入诸佛境界,乃以佛眼顺观众生心行不齐,皆利生之差别智也。

【无住菩萨言:若有众生,未得本利,犹有采集,云何降伏难伏。】

此代众生以咨降伏之方,言若众生未得本觉之利,则彼心意,犹有采集,云何令其降伏此难调伏之心意耶?采集二字,即楞伽所言,心名「采集业」,意名「广采集」。心,指第八藏识,能集诸种子,招善恶业,故名采集业。意,指七识,恒审思量,坚守藏识为我者,藏识如库藏,意如库吏坚守,毫无渗漏,有入无出,有益无损,且又得第六意识,为所依根,举缘一切,故名「广采集」也。后地藏菩萨言:即非集也。乃收此中之义。

【佛言:若集若独行,分别及以染,回神住空窟,降伏难调伏(流通本有远离诸欲一句),解脱魔所缚,超然露地坐,识阴般涅盘。】

此言采集对治之效,夫第八藏识中,有相见二分:相分,生灭不停者是,即名采集。见分,离缘独行者是,即名独行。此相见二分,皆八识所变。然相分,即聚集见分能缘之用而成。见分,乃离相分所缘之用而独立。相是境分,见是心分。又相分所缘用,即明暗塞空,六尘等相,故曰山河大地,乃心相分。然相见,总是心体之用,摄用归体,惟是一心,分别,即第六分别事识。染,即第七染污识,此总言众生心意意识之相。

若一念回神,栖于空寂,则便降伏其难调伏之心矣!但住于空窟,又不免为解脱魔所缚,未能超然于露地而坐,俾识阴入般涅盘也。按经论云,从此初知,名三昧顶,亦名尔智。若守初知为解,名顶结,亦名堕顶结,二乘见之,名尔识。一念瞥起,如阳不可趁逐,不用灭,不用止,知一切法性是尔,亦名微细烦恼。又此烦恼,一名惑障,是梵语(尔焰梵语 jñeya 之音译。又作尔炎、尔焰。意译为所知、境界、智母、智境。声明、工巧明、医方明、因明、内明等五明之法,皆为能生智慧之境界,称为尔焰),此云智障,即所知障。

此二障,由人法二执而起,若于真如界内,绝生佛之假名,则无人执,平等性中,无自他之异相,则无法执,以故如来觉了本性,二执皆空,众生妄以二执为惑,乃谓之惑障。若了人法二空,其惑既除,乃为之智。又执此二空之智为实有,智亦成障。必须二空之智亦泯,是无智障也。故前所云:烦恼障大涅盘,所知障大菩提者,即同斯义。若唯识中,谓所知障者,障智不生,若智生,障,是智者所知之境,障,不能障其知也。所以古者云:所知不是障,被障障所知。此说,乃不如空智,亦泯之义深矣!

【无住菩萨言:心得涅盘,独一无伴,常住涅盘,应当解脱。】

此问解脱缚之疑,言若心既得于涅盘,则独存一净性,诸识都尽,无侣伴可得。如是,便可常住涅盘,应当解脱,超然出于三界矣!何以又言,为其所缚耶?因独一无伴,后地藏菩萨,问法应自成,收此中之义。

【佛言:常住涅盘,是涅盘缚。】

此示其缚义,

【何以故?涅盘本觉利,觉利本涅盘。涅盘觉分,即本觉分。觉性不异,涅盘无异。觉本无生,涅盘无生。觉本无灭,涅盘无灭。涅盘本故,无得涅盘。涅盘无得,云何有住。】

此明涅盘本智义,涅盘具法身、解脱、般若三德,为本觉所生之利,即始觉之本智。故又云,涅盘智也。如是,则本觉之利,即是众生根本涅盘智,此以众生本具之佛性为本觉,增进修习,至最后证得,为之涅盘也。故「涅盘始觉分,即众生本觉分」,本觉与涅盘,性体是一,本觉之性不异,涅盘之性亦无异。由此推之,本觉涅盘之性,同是无生,同是无灭,既同无生无灭,则涅盘原是其本,故亦无得于涅盘。既无得于涅盘,云何而有所住乎?又涅盘相有四:一本来自性清净涅盘,即真如理;二有余涅盘,二乘烦恼虽断,余习未除;三无余涅盘,烦恼既尽,余习亦灭;四无住涅盘,不住生死,不住涅盘,为利生故,今言无得。则此四相,亦俱不可得矣!

【善男子!觉者不住涅盘,何以故?觉本无生,离众生垢。觉本无寂,离涅盘动。住如是地,心无所住,无有出入,入唵摩罗识。】

此示觉无住相,言若得一觉者,决不住于涅盘。何故?以觉此本智之无生,止离其众生之垢患而已。又觉此本智之无寂,离涅盘定相之体,而能发智用之动,故觉者住如是地,心非有生灭,故无所住,亦非有动寂,故无出入。如是,则诸识自入于无垢净性中矣!

【无住菩萨言:唵摩罗识,是有入处,处有所得,是得法(北藏作也)

此明本得义,初拣问有得之疑。意者,有入即有处所可得,是岂谓之得法哉!

【佛言:不也!何以故?譬如迷子,手执金钱而不知有。游行十方,经五十年,贫穷困苦,专事求索,而以养身,而不充足。其父见子,有如是事,而谓子言:汝执金钱,何不取用,随意所须,皆得充足。其子醒,而得金钱,心大欢喜,而谓得钱。其父谓言:迷子!汝勿欣怿,所得金钱,是汝本物,汝非有得,云何可喜。善男子!唵摩罗者,亦复如是,本无出相,今即非入,昔迷故非无,今觉故非入。】

此设喻发明,以显得义,正为后世众生曲垂方便。迷子,喻五阴众生。金钱,喻唵摩罗识。迷子得钱,作有得想,不知乃是自本有之物,而非外有所得也。五阴众生,本具无垢净性。今一觉,转诸识而入于净性。然昔在迷时,本无出相,而今乃觉,亦非有所入也。入字,当作返源看。

【无住菩萨言:彼父知其子迷,云何经五十年,十方游历,贫穷困苦,方始告言。】

此拣问喻中之意,佛之所说,法喻皆齐,无住菩萨知佛必有所表,故乃问之。

【佛言:经五十年者,一念心动,十方游历,远行计。】

此示其所表,明非引也。教中立喻有四:借喻、非喻、似喻、假喻。此借也,一念心动,十方游历,表一心具十法界,一念心清净,即入诸佛法界。一念圆修利生诸行,即入菩萨法界。一念执偏空理,即入缘觉法界。一念修四果法,即入声闻法界。一念修上品十善,即入天法界。一念作诸善缘,不生恶念,即住人法界。一念心嗔,即堕修罗法界。一念心,起悭贪不舍,即堕饿鬼法界。一念心痴,欲贪不息,妄想横生,即堕畜生法界。一念心迷,造于恶业,即堕地狱法界。

又一法界中,即具十种法界,夫心真如相,名为一真法界,以一切法空为界故。而十法界性体,同一空寂,故总曰法界。以故地狱法界中,亦具十种法界。台教因此谓「一心」中,具百界千如之法。一心之理,本如是故。言远行,谓众生备历恶趣。计者,言缘念计度,而广执名相也。

【无住菩萨言:云何一念心动?】

此特推其过患之由。

【佛言:一念心动,五阴俱生,五阴生中,具五十恶。】

此明妄念之恶,言众生只因一念妄心,动五种妄想,遂有五阴。

如色阴,以坚固妄想为本。若众生修禅定中,一念取着,即受十种群邪。

受阴,以明妄想为本,若一念取证,即为十种魔所摄持,必当从其沦坠。

想阴,以融通妄想为本,若一念动摇妄情,即有十种魔业,淫淫相传,魅其心腑,后堕地狱。

阴,以幽隐妄想为本,若一念迷昧,而为心魔作孽,即堕十种外道种类。

识阴,有颠倒微细妄想,以一念所得,即为涅盘,成十种知见邪魔,自作沉孽。

略说如是,若广明,如首楞严中说。

五阴假名,即见惑;五阴实法,即思惑;破五阴假名,即人空。破五阴实法,即法空。又涅盘净法,即无明惑,破涅盘净法,即无明惑断,是名出三界外,得常乐我净矣!

【无住菩萨言:远行遍计,游历十方,一念心生,具五十恶,云何令彼众生无生一念。】

此请示灭恶之法,谓诚如佛言,众生之心念,真乃生灭纷纭,但不审云何令彼无生一念耶?

【佛言:令彼众生,安坐心神,住金刚地,静念无起,心常安泰,即无生一念。】

此垂示趋进之方。安者,不妄动。坐者,即是止息,非坐卧之坐。心神,即心王也。住金刚地,住坚固不动之地。佛垂示众生下手用功要诀,只此二语,更不烦「修止作观」,亦非必取闲居静处。如若行若住,若坐若卧,但令心王不妄动,诸念皆息。又若起一静念,心即动乱,须教静念无起,心常安泰,即是无生一念矣!

初祖曰:心如墙壁,方可入道。三祖曰:不用求真,惟须息见。六祖曰:若起真正般若观照,一剎那间,妄念俱灭,识自本性,一悟即至佛地。皆与此经,同一枢纽也。

【无住菩萨言:不可思议!觉念不生,其心安泰,即本觉利。利无有动,常在不无,无有不无;不无不觉,觉知无觉;本利本觉,觉者清净无染;不变不易,决定性故。不可思议!】

此深解佛语,故先叹美而后言也。言,又复叹之。其得佛之深意,可见矣!佛之言曰:无生一念,直示实智之体也。菩萨翻其语曰:觉念不生,无生一念,即觉念也。觉念亦不生,菩萨之领解也。其心安泰,得诸佛安心法门,此即本觉所出之利也。既得本觉之利,必无有一念心动之咎,常在动用中,无处不是无生一念。

至于一切时,亦无有不是无生一念。然则不达无生一念,亦不能觉,然今觉知此无生觉念,实从本觉所出之利,以明本觉也。得此觉者,其心清净无染,绝于垢秽,不变不易,离于生灭,是决定性,法尔如是。此所谓不可思议也。然常在不无,无有不无。语意甚密,宗门下出语径捷,如曰繁兴永处那伽定,心如境如,事事无碍,岂非同此意耶?(起应万差故曰「繁兴」,「那伽」nāga 之音译,意译龙、象。)

【佛言:如是。】

此总结印成前义,然前品,因心王菩萨自问,疑其有惑,故重言之曰:如是如是。令其永断疑惑也!今此发起无住菩萨利生之行,故不必重言之。但曰如是而已。

【无住菩萨,闻是语,得未曾有,而说偈言。】

此叙述得闻希有,说偈发明,

【尊者大觉尊,说生无念法,无念无生心,心常生不灭,一觉本觉利,利诸本觉者,如彼得金钱,所得即非得。】

此深领「利生」法要,言佛为说众生无念之法,由无念而体会无生之心,令心常住无生而不生灭,得一觉以获本觉之利,而又明利于本觉。故示迷子金钱之喻,明吾人之本有。若言有所得,即非得矣!

【尔时大众,闻说是语,皆得本觉利,般若波罗蜜。】

此统结众闻获益。般若波罗蜜者,即本觉所出之利。佛之发起八地菩萨,正为其令众生得此般若也。论云:二乘见道,唯断分别我执。证初果,从是次第断三界八十一品思惑,得寂灭定,证四果。若菩萨见道,断分别我法二执,得入初地,从是次第断俱生我法二执,至八地,得灭尽定。

此灭定,三乘共修共证,以耽寂灭乐不舍者为小乘;不起寂灭而现诸威仪者为菩萨。又入灭定而不忘相者,为二乘行相;虽入灭定而念念无相者,为菩萨行相。然七地与八地,俱名住地菩萨,皆得不退转故。

又七地,虽得「无相无生」之法,而「功用未忘」,藏识未净,不得任运「现身现土」,故又名为心量地。此八地,由转舍藏识,心量都尽,证「无生忍」,入不动地,又名无所有地,以住于无功用故。如来虽说诸地次第,而楞伽会中,佛又尝言,我为欲显菩萨修证,与二乘别,如菩萨能断心、意、意识,生灭流注相,能断我我所生灭自共相,能断法我生灭自共相,能断二无我,得四无碍智,证决定力三昧。

有如是最胜行故,分诸地次第行相,从地入地,次第相续,入菩提法,弗使堕于外道邪径中,此皆是无渐次中,强设渐次耳。又楞伽言,十地即为初地,同证真如故;初地即是八地,烦恼皆不动故;九地可为七地,同得无生忍故;七地可为八地,同得无相法故;二地可为三地,同信忍故;四地可为五地,同顺忍故;三地可为六地,同得般若故。

如是则诸地行相,互相通摄,可以顿超,可以渐进,原无定执。如经论云:信住行向地,而融成一法。又言十地法,初末总为一际法门。以是观之,则知如来圆融行布之理,及禅宗参悟一门,顿同佛体,皆可无疑矣!吾闻先辈有云,八地名无所有,直是无位真人所住境界,何有次第渐进可得,此真乃不涉程途,不立阶级之向上一路也。不见青原禅师曰:圣谛亦不为,何阶级之有。此说亦可,特为存之。然今去圣时遥,凡沙门释子,多有一念得悟,「寻便废失」,鲜有「断惑证果」者,况登地位也耶?

另附:

参阅《楞伽阿多罗宝经合辙》云:但修习六识粗分别相,善修「我我所」生灭自共相,而又善修「法我」生灭自共相,证二无我。非若二乘,但修我我所执,得人无我。善知四无碍智,所证决定力三昧。非若二乘,但知四谛寂灭三昧。故我所以分部七地者,欲令菩萨善知种种差别相,从地入地,次第相续入菩提法,不令菩萨不善了知自相共相,不善七地修行次第,则堕外道断常邪径故,于无渐次中强设渐次,谓断异生障,证行真如,得入初地等。然实无有若生若灭以除,自心现量外无障可断,无真可证。故我虽是建立诸地次第相续,及断三界种种障,皆是强立阶差。愚夫不觉,乃谓我及诸佛实有诸地,次第相续相实有所断三界种种障也。不知世尊说行布说圆融,皆有深意。若不说行布则儱侗真如而混于邪小,若不说圆融则颟顸佛性而外于邪小。若论行布不碍圆融,则阐提皆可作佛,况邪小乎?若论圆融不碍行布,即二乘尚不及初地,况二地以至佛地哉!

《金刚三昧经》通宗记卷第十一

        天台山华顶嗣祖沙门 震 述

总持品第八之上

此为满觉分,谓觉行圆满,而能总持众法,为一经之枢纽也,且夫此经,如无相法,发明第六地,无生行,发明第七地,本觉利,发明第八地,入实际,发明第九地,真性空,发明第十地,如来藏,发明等觉地,至此品,地藏菩萨当机,分明显玅觉果满,然玅觉原不离前六品法,所以云诸佛始觉,即是众生本觉,本觉为因,始觉为果,又前品为等觉因圆,此品是玅觉果满,又因行果行,终始同源,以明生佛共有根本智体,故即参合融会前六品法,以成佛果玅行也,又总者,摄之义,持者操执不舍,又具能所二义,能持如地,所持如藏,又离能绝所,如地之持物,含育万有,如地之能藏,人法兼摄其义有此,然地藏菩萨本是华严会上法身大士,又尝问佛十地法门,名地藏十轮经,又占察经中,佛言,地藏菩萨发心来,过不可思议阿僧祇劫,久能度萨婆若海,功德满足,但依本愿自在力故,权巧现化,影应十方,且于五浊恶世,化益偏厚,从十一劫来,庄严此世界,成熟众生,唯除知来,无能过者,又于此世界,所有化业,唯除遍吉(即普贤)观世音,其余诸大菩萨,皆不能及,今以玅觉自任,为众决疑,故广申其问耳,今池州九子山(俗名九华),有地藏菩萨,姓金,乃新罗国王之裔,唐至德初,来此示现,成大伽蓝,至年九十九而入灭,乃是菩萨之应化身也。

 


[ 《如来藏法门》选读 ] [ 经典选读 ] [ 首 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