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24WLOTUS.JPG (4513 bytes)杂经论集--
         
人类投胎受胎之真实因缘          


一、人类头胎五位阶段

胎内五位者传统佛教,对于胎儿自母体中受胎,至出生之二六六日间,次第分为五个阶段,即:

(1)羯剌蓝(kalala),又作歌罗罗、羯罗蓝。意译为凝滑、杂秽。指初受胎后之七日间。

(2)頞部昙(arbuda),又作阿部昙。意译为疱、疱结。指第二个七日间。

(3)闭尸(peśī),又作蔽尸、萆尸。意译为凝结、肉段。指第三个七日间。

(4)键南(ghana),又作健男、羯南。意译为凝厚、硬肉。指第四个七日间。

(5)罗奢佉(praśākhā),意译为支节、枝枝。乃手足已形成之位,即受胎后第五个七日至第三十八个七日(出生之时)之间。

经偈语:「迦罗逻为初(1)迦罗逻生胞(2)胞生于肉段(3),肉段生坚厚(4)坚厚生(5),及诸毛发等。色等诸情根,渐次成形体,因母食等,长养彼胎身。」

此外,关于胎内分位之别,印度古来即有数说,瑜伽师地论分之为八位,化地部、正量部则谓六位,数论外道以第五位摄于第四位,而仅立四位之说。

众生以爱欲为生死根本也,以众生五蕴身心,元因爱欲而有,但以爱欲为性命之正故,贪欲之境虽多,即种种诸欲,皆是助发爱性之本。众生五蕴身命,皆属四缘、六尘、妄想假合。

 

二、众生无明业皆由缘、尘与妄想

四缘者即因缘(hetu-pratyaya)、等无间缘(samanantara- pratyaya)、所缘缘(ālambana-pratyaya)、增上缘(adhipati-pratyaya),大小乘皆说之,惟说法互异。

六尘系指色尘、声尘、香尘、味尘、触尘、法尘等六境。又作外尘、六贼。众生以六识缘六境而遍污六根,能昏昧真性,故称为尘。此六尘在心之外,故称外尘。此六尘犹如盗贼,能劫夺一切之善法,故称六贼。

妄想vikalpa,又作分别、妄想分别、虚妄分别、妄想颠倒。与「妄念」、「妄执」等语同义。即以虚妄颠倒之心,分别诸法之相。亦即由于心之执着,而无法如实知见事物,遂产生谬误之分别。据宋译楞伽经卷二举出十二种妄想:

(1)言说妄想,谓计着种种妙音歌咏之声,而认为其有自性。

(2)所说事妄想,谓凡所说之事,穷其自性,唯圣者所知,凡愚不了,仅依彼事而生言说。

(3)相妄想,谓随事而起见,于一切法相,虚妄计着。

(4)利妄想,谓乐着世间种种财利,不知其物本为虚幻而起贪着。

(5)自性妄想,谓执持诸法,起自性之见,以自为是,余皆为非。

(6)因妄想,谓于因缘所生之法,起有、无等见,妄想分别而形成生死之因。

(7)见妄想,谓于五阴等法,妄计有无、一异,起诸邪见,执着分别。

(8)成妄想,谓于假名实法上,计度我、我所而起言说,成决定论。

(9)生妄想,谓妄计一切法,若有若无,皆从缘起而生分别。

(10)不生妄想,谓妄计一切法皆先有自体,不假因缘而生。

(11)相续妄想,谓于一切诸法,执着此与彼递相系属,无有断绝。

(12)缚不缚妄想,谓于一切法,以情生着之故,则成系缚,若离妄想,则无系缚,凡夫不了,而于此无缚解中产生计着。

众生有万种情根,都由上述妄想而成,要能不妄想,当依世尊他报用身,周法界应物现形,导吾等万种情根众生,归一乘智火,此即是如来之用大也。故要学世尊所说:「夫出家法,坐禅之业最为第一,调伏情根,使心不乱,专精寂静,莫能惊恐。」众生无始已来,至于今日,或因六情根造一切罪,或因六识造一切罪,或因六想造一切罪,或因六受造一切罪,或因六行造一切罪,或因六爱造一切罪,或因六疑造一切罪。如是等烦恼无量无边,恼乱六道,一切四生。今日惭愧归命忏悔。

古代禅林常用此语─莫妄想,此用语盛行于唐代禅林间。喝令他人勿起妄想之意。严厉制止修禅者执着于分别意识。不起妄想,则可直得菩提之果。《景德传灯录》卷十长沙景岑章言:「有僧问:『蚯蚓断为两段,两颈俱动,未审佛性在阿那颈?』师云:『妄想作么!』」《联灯会要卷》六亦有同一记载,而于最后谓「莫妄想」。所以不能搞懂的事情,非自己能力所及者,最好的方法是莫妄想。

 

三、人类如何来投胎受胎

杂阿毘昙心论》云:「成就身非业,或说业非身。或有身业俱,或亦不俱说。」

成就身非业者。谓或有凡夫人处卵胎,迦罗罗、胞、肉段、坚厚,前身作已。舍此身未成未能起作,无麁心现在前故。麁心现在前能起身业,而彼细心现在前。如是内向、外向,内事、外事,尽当知。复次,彼分中极苦逼迫故,不能动转。何能起作?若生欲界不住律仪,亦非不律仪,处身无作。若眠、若狂、若醉,无求无方便舍作因缘。业品已说。

或说业非身者,谓圣人生无色界。彼成就道共身业非身,彼色非分故。或有身业俱者,圣人处母胎,迦罗罗、胞、肉段、坚厚。若生欲界,处律仪波罗提木叉(随顺解脱、处处解脱、别别解脱、别解脱、最胜、无等学)禅,无漏。住不律仪、不住律仪,亦非不律仪身有作,有作不失。若生色界,此诸身色众生居故。

身业者,或有说律仪,或说不律仪,或不舍作故,或亦不俱说者。无色界凡夫非身无色故,非身业凡夫故,口业亦如是。问世尊说四种入胎此云何?答:谓入不正知,及住与出胎,乃至入正知,住出亦复然。

彼少福众生入母胎,「颠倒想转颠倒解」。所谓风飘雨雪,大寒大闇,多众扰乱声。入华间林中,草窟、华窟、树下、墙间,住于母胎,亦颠倒想及颠倒解,所见如前说。(由根有翳取境不明,故于境中起颠倒解。)出胎亦颠倒想解,所见如前。多福众生见园林、浴池、殿堂、楼阁,跏趺端坐。余如前说,是名第一入胎。

第二入胎者,自知入胎,不颠倒想、不颠倒解,而住出颠倒。如前说。

第三入胎者,自知我如是入胎,如是住胎。出则颠倒如前说。

第四入胎者,自知我如是入胎,住时自知我如是住胎,出时自知我如是出胎。

问:此诸入胎者说何等人?答:初者不净业,亦复不求智。中二各成一,第四俱成就。

彼初者善业不清净,亦不求智。第二者业清净,而不求智。第三者求智业,不清净。第四者俱成就。

又说:初入胎者,一切众生。第二转轮王。第三辟支佛。第四如来。

 

四、众生以饮食正性命

四食catvāra āhārāh āhāra-catuska(1)指长养有情生命之段、触、思、识等四种食物。

(1)段食kavadijkārāhāra, kavlī-kārāhāra,欲界以香、味、触三尘为体,分段而饮噉,以口、鼻分分受之。段食又分粗(odārika)、细(sūksma)二种;前者如普通食物中之饭、面、鱼、肉等,后者如酥、油、香气及诸饮料等。

(2)触食(sparśākārāhāra),又作细滑食、乐食。以触之心所为体,对所触之境,生起喜乐之爱,而长养身者,此为有漏之根、境、识和合所生。例如观戏剧终日不食亦不感饥;又如孔雀、鹦鹉等生卵毕,则时时亲附、覆育、温暖之,令生乐触,卵则受此温热而得资养,故又称温食。人之衣服、洗浴等亦为触食。

(3)思食(manah-sajcetanākārāhāra),又作意志食、意念食、业食。于第六意识思所欲之境,生希望之念以滋长相续诸根者,此即成实论所谓以思愿活命。又依大乘义章卷八解释:「过去业思,是其命根,令命不断,说为思食。若如是者,一切众生所有寿命,皆由往思,不应言无。或当应以彼现在思想而活命者,说为思食。」如鱼、龟等出至陆地生诸卵后,以细沙覆之,复还入水,若彼诸卵思母不忘便不腐坏,若不思母即便腐坏;又如人之望梅止渴、精神食粮等。

(4)识食(vijñānākārāhāra),有漏识由段、触、思三食之势力而增长,以第八阿赖耶识为体,支持有情身命不坏者,如无色界及地狱之众生以识为食。

杂阿毘昙心论》云:

问:须陀洹有不善业耶?若有者何故不堕恶趣?若无者应离欲,离欲者无有是处。答:住于初果者,一种不净业。而不堕恶趣,业不具足故。

须陀洹虽有修道断不净业,无见道断业。无对事故,是故不堕恶趣。具不具足故,如车二轮具能有所运。一轮坏则无所堪,彼亦如是。鸟譬亦然,愚者堕恶趣非智者。凡夫堕恶趣非圣人。犯戒堕恶趣非持戒,恶心堕恶趣非善心。如修多罗品说,食择品当说,今当说:四食在欲界,四生趣亦然。三食上二界,抟食彼则无。

四食在欲界者,欲界有四食,四生趣亦然者。四生五趣亦有四食,地狱中铁丸洋铜,虽复增苦坏,饥渴故名食,及冷风触身亦名为食。三食上二界,抟食彼则无者。色、无色界无抟食,身轻微故,无色故。

问:诸趣一一趣何食增?答:于彼饿鬼趣,意思食为增。及与诸卵生,三无色亦然。

于彼饿鬼趣意思食为增者,饿鬼趣意思食增,以彼意行多故。及与诸卵生者,彼亦意思食增,以彼处卵生常念母故,得不烂坏。三无色亦然者,除非想、非非想,余三无色,亦意思食增,意行多故。

偈言:胎生抟食增,谓彼人趣中。地狱识食增,第一有亦然。

胎生抟食增,谓彼人趣中者,胎生者人趣中抟食增多,以抟食持身故。地狱识食增,第一有亦然者,地狱识食增,识持名色故。非想、非非想,亦识食增,以识持名故。

偈言:欲天如人趣,色界触食增。及与畜生趣,湿生亦复然。

欲天如人趣者,欲界天抟食增。色界触食增者。色界天触食增,受修禅故。及与畜生趣湿生,亦复然者。畜生趣中湿生者触食增,持义是食义。如榰持瓶安住不坏,如是以食持身,身则不坏,牵有故说食。

问:若然者,一切有漏法是食,牵有故。答:增上故说力,能牵有故说食。有二事故名食,谓前方便牵,牵已复长养。

问:何故说四是食?答:此不应问一切难起,但随量所应故说四。彼抟食(段食)者,长养诸根四大故说食。触()者,长养心心法,故说食。意思(),长养当来有,故说食。识()者,长养名色,故说食。是故说四食。

 

五、归依三宝真实义

问:若归依佛法僧者,为何所归?三宝各二种。佛有二种身,谓生身及法身。法亦二种,谓第一义涅盘法及一切无我法。僧亦二种,谓第一义僧及等僧。

为归何等?答:归依彼诸佛,所得无学法。涅盘无上法,僧学无学法。

诸佛所成就无学法名为佛。归者归佛所得无学法名归佛。不归佛所成就无诤等诸有漏法。自性不解脱故,以是故当知亦除生身。

若言于如来所起恶心伤足出血不得无间罪者不然。何以故?起恶心故。谓于佛所得无学法起恶心而伤足故得无间罪。

复次,坏佛所得无学功德所依故,所依坏故依者亦坏,如瓶坏乳亦坏。

归依爱尽名归法,善故常故。当知除余法,以余法无善及常故。

归依僧所得学无学法,名归僧。不归僧所成就非学非无学法及生身,以有漏故,亦非等僧可坏故。

:归依以何为自性?答:有说,口业自性,言说假合故。复有说,亦身口业自性,戒自性故。

问:归依有何义?答:覆护义,是依义。安慰义,是依义。以是因缘,故归依,是受律仪门。(节略) 

(全文完) 


[ 杂经论集 ] [ 经典选读 ] [ 首 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