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24WLOTUS.JPG (4513 bytes)  试解《解深密经》的奥秘(2-12)
             
胜义谛相品第二
          (本篇文章为祥比丘所撰,未经同意,请勿引用转载。)  


二、胜义谛相品()

据《大毘婆沙论》载,正见可分为二类,即:(1)有漏正见,又作世俗正见。即与意识相应之有漏善慧,系有漏有取者,故转向善趣,招未来可喜所欲之果。(2)无漏正见,又作出世间正见。即尽无生智所不摄之意识相应善慧,如八种无漏忍、有学八智、无学正见等。

上一次讲到圣智、圣见,「圣」即专指解脱的知见。亦即对于「有为」,不住有为想、不住无为想;对于「无为」,不住无为想、不住有为想。也等于是听闻经文、听闻释迦牟尼佛所说法,都不执着,这种知见就有圣智、圣见。我们顺便再介绍所谓的有漏正见与无漏正见。

首先,有漏正见,又称作世俗正见,即与意识相应之有漏善慧。在世俗中,刚开始发心、初学佛法的人,不可能一下就修圣智、圣见之不执一切法,不住于有为,不住于无为想。有意识心相应的法,系有漏、有取者,故算是有漏正见。所谓「有漏」,就是所作、所为都有业;所谓「有取」,所造的业是趋于善业,故这些虽然不究竟,但总是朝向善趣,会生到天界。例如守戒清净,就能够善根发起,转入善趣。一般有漏法之行者,都是以善行为主的善根,不造恶业,而招感未来可喜所欲之果。有漏法在欲界,无论是持五戒、十善,孝顺父母,或恭敬师长、供养诸佛,光这样就有可能生天道──欲界六天。或者,修禅定者,则受生至色界天、无色界天。所以这是有漏业。这类有受果报的作为,都属有漏;且因为它不是完全解脱,但也算是正知见,故称善法。

再来,无漏正见,又作出世间正见。这是出世间的,乃出世俗的正见。出世间就是能够从三界解脱。当然无漏法又分声闻、辟支佛、菩萨的境界。既然无漏是功德圆满,表示不会执着一切相,有这种知见才能够解脱,所以起码是须陀洹以上,慢慢修到阿罗汉,即完全证得无漏正见。如果菩萨至八地者,也是具足这种无漏的圣智、圣见。既然具有出世间的正见,也就是尽无生智所不摄之意识相应善慧,表示其心里有无生法忍,对一切法不执着,不起心动念。不是没有觉知,是有觉知但不起心动念相应,这样就能够有无生智所摄的意识相应善慧。

无生法忍是对一切外境或内心等等的法,都不起心相应,安住于清净自性中,这种善慧就已经学到阿含道里面的八种无漏忍,「四谛(苦集灭道)忍」与「四谛类忍」。这些之前都讲过了,四加行里面也讲过了。先是比较低阶天(下界天,欲界天)的智慧──苦智忍、集智忍、灭智忍、还有道智忍。如果证得了,再上去就是智类忍。加一个字是比较上界天的,上界天就是色界。内容都一样,但是所忍的法又不大一样。色界天除了忍一般的世间俗谛以外,还加上修行的善境界也要忍,所以这样就会产生有学八智,八种智慧就是苦忍智、集忍智、灭忍智、道忍智,加上苦类忍智、集类忍智、灭类忍智、道类忍智。这是有学位的行者,因还不究竟,所以称为有学。若是究竟的则称无学位,无学就什么断烦恼事都可以不必学了。以上这些正见、圣智、圣见,乃是补充上面大毘婆沙论所讲的。毘婆娑论的大法,为什么叫做大法?就让学习的人能够解脱之大部论述,故称大法。

 

又关于无为法之体,说一切有部主张其为有体,经量部及大乘唯识家以其为无体,不承认其实相。其中,唯识家依「识变」与「法性」假立六种无为,即:(1)指远离烦恼所知障之真如,以其无有障碍,恰如虚空,称为虚空无为。(2)指远离一切有漏之系缚而显出之真理,称为择灭无为。(3)指本来自性清净之真如,以其非由无漏智之简择力而来,称为非择灭无为。(4)指显现于第四静虑(四禅)之真如,以第四静虑已灭苦、乐二受,寂静不动,称为不动无为。(5)指显现于灭尽定之真如,以灭尽定已灭六识心想与苦、乐二受,称为想受灭无为。(6)指真实如常,无有丝毫虚妄变异之法性真如,称为真如无为。

再来述无为法内涵,六无为梵语 =a7 asa3sk4ta(=a6 asa3sk4ta)

(1)虚空无为,谓离烦恼、所知诸障所显现之真如,其无障碍恰如虚空,故称虚空无为。《北本涅盘经》卷十六梵行品载,譬如虚空,无有父母兄弟妻子,乃至无有众生寿命;一切诸法亦复如是,无有父母乃至寿命,菩萨摩诃萨见一切法亦复如是,其心平等如彼虚空。

(2)择灭无为─此系就正断障立名。择灭,即离系之意。离一切有漏之系缚而显真理,故称择灭无为。择灭者即以智慧之简择力(正确之判断力)而得之灭谛涅盘。灭,乃灭除生死,而使心平和之境地;至此择灭之境界,断离烦恼系缚,永不轮回。

(3)非择灭无为,真如之自性本来清净,离诸杂染,以其非由无漏智之简择力,故称非择灭无为,此乃大乘之解释。又有为法之缘缺故不生,此不生若灭,即显真理,故称非择灭无为,此亦非由无漏智之简择力,为大小乘共通之解释。  

(4)不动无为,指显现于第四静虑之无为。第四禅唯有舍受,而离苦乐二受,故称不动。于灭苦乐受处显现寂静之真理,境性对待而不相应故,故称不动无为。

(5)想受灭无为,乃显现于灭尽定之无为。于灭尽定中,灭尽六识心想及苦乐二受,故称想受灭无为。

(6)真如无为,无为乃真实如常而不虚妄变异者,故称真如无为。六者之中,前五者为诠法性之相的假名,后一者为诠法性之体的假名。

关于无为法之体,小乘之说一切有部,主张其为有体,无为法也有体。当然讲的体就是空体,如果无体是无体随情假,则有体就是空,所以它讲有体。经量部及大乘唯识家以其为无体,不承认其实相。因为一切法无相,有体也等于无体,这角度不同,所用的名相不同,其实并没有什么差别。实相,你要观为有法无主,也是实相;观究竟空,也是实相;或者观空有不二,也是实相。所以这个实相,在《大般若经》来讲,就是无执,没有执着;就是有法无主──可以感知一切法,但不做其主人。

其中,唯识家依「识变」与「法性」,假立六种无为。唯识家说无体,无体会变相,所以我们的心都有种种的识变:离不开「五蕴、十二入、十八处、十八界……」这些色法、心法。以五蕴来讲,比如说这个「色」是色身,身是色法;「受、想、行、识」这四个,则是心法。至于六根入六尘,就是十二入;加上产生六识就成十八界。以上这些讲起来,都是识所变现。要懂佛法你就要学唯识,因为唯识在讲心意识。修行、修行,到底在修什么?修「了解你这个心」!你会说:「心?谁不知道?大家对于心,都很亲切、很了解啊!」心有真有妄,你要去认识它,觉知是真心;然后觉知了以后,产生的诸相,这个相到底是真还是妄?

如果你无执,如刚刚讲的有法无执,对于法没有执着的话,那这个相你可以观为实相。且这个相,如果是有因缘的,是外在实际因缘的,这种的法才是真的实相;如果没有因缘、没有外在的实境,只是由你内心自己的妄想所起的法,这种是妄相。所以,觉知可以看着妄,虚幻不实在,这是真心面对觉知妄心皆了解。假如修行搞不清楚真、妄心,修起来就很难;何况就算是你搞清楚了,但定力够不够?外在因缘来了,你要怎么做到无为?有因、有缘,我们感知了法,感知了能否不相应?修行关键就在这个「不相应」,怎么让它不相应?觉而不住、有法无执,光用讲的,当然都很简单啊!但要怎么做到?是故,法不是一次而成的,唯识家就分为六阶段来修,所以有六种假立的无为法,一般所讲的无为法,大部份也都举这六种无为──「虚空无为、择灭无为、非择灭无为、不动无为、想受灭无为、真如无为」来说明。

第一个「虚空无为」─修行第一阶段就是要观「凡所有相,皆是虚妄,若见诸相非相,即见如来」,要这么磨练。为什么要观成虚空无为?你还不究竟才要观虚空无为,就如《金刚经》所言,所以观一切法皆不实在,观一切法如虚空,虚空是无相。此虚空无为,其实也可以讲成是绝对空,空一切法;修行或者开悟的人,第一阶段是这么修,绝对空,不管真假。因为刚开悟的人,这个心很灵敏,所以知道很多事情,如果不观空,知道很多事,然后心很烦恼,就会变得神经兮兮,真的、假的都来。因为假的妄想心还在,真的觉知心又不断感召,于是真真假假都会现;假若不观虚空无为的话,你就没有办法安住你的心。

所以虚空无为,谓离烦恼、所知诸障所显现之真如,其无障碍恰如虚空,故称虚空无为。《北本涅盘经》卷十六梵行品载云:「譬如虚空,无有父母兄弟妻子,乃至无有众生寿命;一切诸法亦复如是,无有父母乃至寿命,菩萨摩诃萨见一切法亦复如是,其心平等如彼虚空。」我们当如是修学。

六无为之「无为真如」是最好的,或者是如来藏里面的真如(就是如来所证到的如来藏),那个真如是最真实的。一般的真如,你要知道它的功用。每个人一看到经典讲如来藏,就感觉很好、很妙啊,但如来藏不是我们的妄心,如来藏是如来的心。而我们的心是什么?垃圾心﹗我们的心叫阿赖耶心,阿赖耶识是藏识,把一切都藏进来,所以把有为、无为、或者一切善恶、什么业都藏进来。这是不净心,凡夫的不净心叫做阿赖耶识,虽隐有如来藏性但不能叫如来藏识,您识不起来,不能像如来心中含容诸世界及众生,因祂是具足如来藏识,我们不是。如果你修好一点,修到阿罗汉了,像这部《解深密经》所讲的称为「阿陀那识」,就是出三界心,是阿罗汉的心,偏执空,落于对空的执着,没办法完全去除根本法执,但分别、具足我执等倒是灭了。

如果以三性来讲,阿赖耶识是遍计所执性;阿陀那识可以说是依他起性,如来藏则是圆成实性。那这之间的神通有什么不一样呢?凡夫没有神通;阿罗汉他起码有六神通;如来藏如来心则是无所不知、无所不闻、无所不见,身语意业清净,所以法报化三身、身语意等,能等虚空地示现。这是《大般若经》里面常常在讲的,《放光般若经》也好,或者是其它什么《般若经》也好,提到的如来知见都是无所不知、无所不闻、无所不见,什么都知道,这就是如来藏获得者所具有的智慧。如来什么都知道,也就是一切众生、一切世界、一切世界里的众生都在祂心中,具有这种能力的才是如来心。我们一般是先修到烦恼障、所知障断灭,远离烦恼,有心念但不起烦恼,知道一切境界也不起烦恼。所以这个虚空无为,无有障碍恰如虚空,没有烦恼障、没有所知障,观一切相都像虚空一样没有了,所以叫做虚空无为。

第二个「择灭无为」─此系就正断障立名。择灭,即离系缚之意。离一切有漏之系缚而显真理,故称择灭无为。择灭者即以智慧之简择力(正确之判断力)而得之灭谛涅盘。灭,乃灭除生死(迷之生存),而使心平和之境地;至此择灭之境界,断离烦恼系缚,永不轮回。

此无为远离一切有漏的系缚,包括欲界缚、色界缚等。此系缚乃指三界系缚,修行就是要脱离这个束缚,要脱黏身心束缚。欲界缚包括欲界六天──下劣天、六天、人、畜生、地狱道等的束缚。色界缚呢?你有初禅、二禅、三禅、或者无想定等各种境界,如果不能观它无所有、不可得,未能用胜义谛空观一切法无住,那么你就会出生到色界天,被色界缘给缚住了。还有神我身,有神我身,也就是肉体里另一个身,会出阳神、会出阴神,这大概都是在色界天里面的修行者。如阿罗汉尚有神我身。如果脱掉色身,神我身灭了,就进入无色界。

虽然是超越了色界,但无色界是有心识。思惟「空间为无限大」,亦即思惟空无边之相,所以说是空无边处;或者是思惟「识为无限大」,亦即思惟识无边之相,心可以缘知过去、未来、现在,所以是识无边处;或者与无所有相应,即思惟无所有之相而安住之,有念就想,无念就不想,所以是住在无所有处;或者思惟非想非非想之相,具足而安住之,所以是处在非想非非想处。这四空处定,它没有所谓的天宫,它只有一个心念表定处,所以这个心可以上天、可以入地狱、可以到任何处,哪里都行,唯不能越此娑婆世界。

此时这行者倘若不执此心,这样来修佛法解脱道的话,就可以证到无余依涅盘。欲界阿罗汉仅修到有余依涅盘,因为祂还有一个身在,神我身没有办法破,所以没有办法跟虚空一体。至于无余依涅盘者,没有身了,所以祂入灭时,心如虚空,所以到处都是,祂的法身遍虚空。所以这种欲界缚、色界缚、无色界缚,就是我们修佛法的人要突破的。所以择灭无为,乃是脱离一切有漏之系缚而所显的真理。在修行上来讲,选择你不要的,把它落入到空无。故要突破欲界、色界、无色界,远离一切有漏法。当你习气毛病还不究竟时,要选择哪一个法要灭,哪一个不灭;但再往上去,就不一定要去控制你的心,所以会进入第三个无为,非择灭无为。

第三个「非择灭无为」─真如之自性本来清净,离诸杂染,以其非由无漏智之简择力,故称非择灭无为,此乃就大乘之解释。又有为法之缘缺故不生法,此不生法若常灭时,即能显真理,故称非择灭无为。诸法皆由因缘和合,从未来位转至现在位,法于生之剎那即灭,成为过去之分位。但如「生缘」缺时,非择灭性则能妨碍该法之生,其法将永久止于未来之分位,绝对不生,称为缘缺不生。于此,其法系得非择灭无为,成为毕竟不生法。故凡不由简择力,因缺有为法之自生缘而显示寂灭不生之无为法,即称非择灭无为。要言之,上之择灭者,圣道所得;非择灭者,缘缺所得。

释迦牟尼佛在《解深密经》里面讲,圆满功德得最清净觉,没有一个人比祂成佛的人更清净,祂的觉是最清净觉。虽然每个人可以觉悟,但如来的境界,既是觉悟的,又是清净的(无心于境),且此清净又是最高等的,这样才算是最清净觉。一般说你要成佛,你成的佛是觉悟而已,那样悟了是所谓佛(觉者)没有错,但还没有到达最清净。就算给你清净一点、或者两点、或者好多点……,总无法像佛那样是最清净的。所以我们开头介绍《解深密经》时曾列出最清净觉这个功德相。当然,我们不修也有一个自性清净的真如,但是那乌漆麻黑的习气更多,盖住了自性清净的真如,所以佛、菩萨或者阿罗汉有灵通,我们则没有,因为我们的自性清净真如埋被了、不现了,人虽有佛性但不开显,这样也没用。

然后,此亦非由无漏智之简择力而起,为大小乘共通之解释。非择灭无为不是用无漏智慧的选择力而来。无漏智就是圆满功德、没有系缚任何一法。一个人如果还有处有漏的话,他会选择某一些来灭或不灭;你既然无漏智证得了,所以你就没有选择、不选择。通常,会选择好的,或者是避重就轻、选择较易的,……什么的,这是心有毛病的人才会这样;如果无漏智得到的人,他是不会再有择灭。择是选择,灭是控制或消灭。不管是因缘或妄想习气,如果证得无漏智,这些都不必用了,清净自性自面对。上面的择灭无为,还是有用到择灭,这边的非择灭无为,就表示不必再选择,一切都OK啦,还选择什么!所以,既然有无漏智,则顺、逆、好、坏照单全收,都能够无为。

第四个「不动无为」─指显现于第四静虑之无为,第四静虑就是四禅,第四禅唯有舍受,而离苦乐二受,故称不动。四禅我们知道是一境性,如果以《大般若经》、《大智度论》角度来解释的话,也是一样。它是境界来时,以我的自性面对它。所以「一境性」简单三个字表示,一个因缘法来的境界,我能用清净自性对它,什么感情作用都寂静、不动,所以境性合一。这是世间禅定里面的一种,假的解脱,未净心缘故。有的无知的外道会说:「我对什么因缘、一切法都不动,好的、坏的我都无所谓。我有无漏智!」更自认为:「四禅天的定,已经是解脱了!」他不知道世间禅定的人,只是因为气旺,而压住这个脑筋不乱动;但是世间禅定者,身体的气会退失,你知道吗?就是寿命无量到五百大劫来讲,每过一万年起一个念头,二万年起二个念头,那你五百大劫是能起多少念头?还是会起,念头起完了,表示你定力衰退了,气也衰退了,所以这种定是假的,当然就再轮回去了。

要知道,佛法的定跟世间禅定的定是不一样!上一次我们讲六种阿罗汉的境界时也讲过。「定解脱」是靠气─身行为呼吸(气),「慧解脱」是靠般若空慧,这两个都得到了,才是「俱解脱」。所以你有慧不经过定,这种智慧不牢靠,小事情看得开,大事情没有办法;如果经过定而修上来、磨练上来,然后再慢慢进入慧解脱,则这定慧两个都圆满。大概而言,定解脱,都会有神通,因为气旺会现神通;慧解脱,则会得到漏尽,这两个都圆满了就俱解脱。所以真正的阿罗汉,是俱解脱的阿罗汉。如果会打坐也有神通者,大概阿那含的境界就会有,但还未必是阿罗汉,因为到真正阿罗汉的境界,一定是定慧两门都走过来的。所以慧解脱,就是这里所讲的六种无为的熏习。

于灭苦乐受处显现寂静之真理,故称不动无为。这里讲第四禅的真如,以第四静虑离苦乐二受。苦乐是身,忧喜是心,在禅定来讲,各有不同境界。如初禅是有觉有观,假如你都不知道自己在想什么,这样就不能观你自己的妄念,也表示真、妄不能分别,这就是觉知心还起不来,还没有觉知自心能力。初禅一定要有觉观。二禅是喜俱禅,喜俱禅是对于心来讲。本来心就有忧喜,有喜就有忧,这是讲心。喜俱禅是心生欢喜。

三禅是世间最快乐的,所以称为乐俱禅。当这个气充满了整个身体,这时对于身的苦乐二受都超越了,心对于忧喜二受也要超越。修行不是只要去掉忧愁,连心无端的起欢喜心也不行,应该是要以平常心为主。有时候你去做法会,人家说:「祝你法喜充满」,你会觉得好高兴,法喜充满;但修禅的人不能法喜充满,要有个平常心。有时候你会感觉:「我明明没有什么好高兴的,但是一个心一直要high起来。」为什么high起来?不知道,就是觉得毫无来由的一直欢喜。这种事发生时也要小心,连这样的心也要加以控制。所以忧愁是不必要,欢喜心也不能要。身体地大坚硬时,脚痛啊,哪里痛啊……,等到入了二禅、三禅时,失去身的觉知,身体没有感觉了,然后就不痛了,整个气充满了身体当然不痛,不痛每个细胞都是气,所以这时候身体感觉最快乐,叫做乐俱禅。

再上去就四禅一境性,因为忧喜苦乐都没有了。刚刚讲一境性,一境性就不能再讲好不好,就是平常心。三禅上来住一境性,你气很旺的话,事情看得很开,事情来时都无所谓,大小事情都能不在意。那你有没有气呢?佛法就要修至你没有气时,同样能用智慧摆脱一切烦恼。如果是修禅,进入禅定会有这些现象;但如果不去修佛法,就没有办法去观微细的习气,没有办法去学般若智慧,这样子的话,不就慢慢走到仙道去了?因为仙道的人气很旺。修佛法的人,他的气跟智,彼此是相互克制。气旺时,脑筋就不灵光,但有定力;而重新回到气不旺,无量智慧就开显。

所以学佛法的人,为什么要回凡呢?身体要回凡,然后心才能够智慧开显。怎么个开显法呢?你以前如果气旺的话,看经典好像有懂,懂了但是不会触类旁通;如果你气再稍微衰退点,读了经典以后,还可以联想到好几个层次上去,所以你看经典就非常有所得,看的很懂、很深入,别人看不懂而你看得懂,这个就是智慧真正已开显!释迦牟尼佛讲的经典,每个人都可以看,但为什么有人看不懂?有人甚至还把意思曲解,还有人则很执着自己所懂,却并非真正懂释迦牟尼佛所讲内涵。为何要回凡的另一个理由是,要身体没有气,才能入灭,不然怎么死都死不了。昆仑山那些仙人,或者学这一类宗派的人,他们修到一个层次,就要回到昆仑山去,活个几千万岁不死,为什么?因为他们修的是仙道。在《楞严经》里面讲过有十种仙人,这不是佛教徒要修的路。

佛教徒修菩萨道,懂得佛法的话就不怕生死,也不爱涅盘。爱涅盘的是阿罗汉、声闻、辟支佛,而菩萨是不怕死,然后也不喜欢住入涅盘寂静不动的境界,因为祂有智慧,智慧开显以后,身体气机衰退,你看连世尊法身灭后,身体也是要衰退,如此才能入灭。当然祂有气的话,也可以用三昧真火,引发三昧真火自焚然后入灭,是可以的,但祂要示现跟平常人一样,所以没有这样做,以转轮圣王之葬礼就可以了。世尊出生后,走了七步,说出「天上天下唯我独尊」(意思是说自性是最灵光的,没有一个天界的天神比得过)。东南西北各走七步以后,倒下去就变成凡夫,不具有什么灵力。由凡夫慎再继续慢慢修起、练起。但是祂有很高的智慧,因为累劫修来的智慧不会退失,学过的东西都在脑中,懂64种语言文字,连私塾老师都没办法教祂。

在我们网络文章介绍中,你看祂懂得六十四种语言,每一种语言是一种书,是一种类别。所以你说会讲天语的,阿修罗(asura,略称修罗,意译为非天、非同类、不端正)也是说天语啊。或者像是闼婆(gandharva,意译为食香、寻香主),或者摩睺罗伽(mahoraga,意译为大蟒神、大腹行)、以及迦楼罗(garu7a,意译为金翅鸟),他们都讲自己天语啊。这些天龙八部中,光是每一种鬼神,就讲一种话。这其它还有地方语言,还有什么语言,祂都懂,六十四种,所以这种智慧,是祂累劫熏的!菩萨就是这样。所以菩萨定解脱以后,慧解脱,然后学习《解深密经》这种无为法,以不住有为、不住无为法的圣智圣见,智慧愈来愈开显。讲这些是要让各位了解,身跟心在修世间禅与佛法上有何不同。

第四静虑就是第四禅,已经灭了苦乐二受,寂静不动,故称为不动无为,如果你做到苦乐二受灭尽,心不动的话,就是做到了不动无为,心不为你的身体快乐或痛苦所左右。但这个也还不是究竟。虽然说你是在学佛法,但若无世间禅定的功夫也不对,可是光有世间禅定的功夫而不学佛法,你还是世间凡夫,没有用,所以你要学佛法。那佛法要学什么?就是要断烦恼障障、所知障,回到真如的自性而已。刚刚讲了,如果世间禅定,色界缚、无色界缚你都不突破的话,就是没有学到真正的佛法。所以不要被天界的善境界绑住了。你以为可以观到一千或者三千大千世界,就是修得不错了,其实你的真如天性没有放掉,这样你就会受天报,一受升天的福报你就会忘了学佛法,就无法真正悟得解脱。这两条路是很清楚的摆在那里,学佛法的人要搞懂。什么叫外道?什么叫佛法?要搞清楚。

第五个是「想受灭无为」─乃显现于灭尽定之无为。于灭尽定中,灭尽六识心想及苦乐二受,故称想受灭无为。灭就是指「想」(念头)没有了,「受」(感情领纳的觉受)也没有了。如此,想也没有、忧喜苦乐的觉受也没有,所得到的定,即是灭尽定,亦称为受想灭尽定。灭不尽者,则这个定就是稍微还有点不究竟,便没有做到想受灭尽无为。至于大迦叶尊者在鸡足山,就是证到这第五种无为──想受灭尽无为,一入定就起码就五亿多年,为什么?因为祂要等弥勒菩萨下生成佛,才把世尊衣钵交给弥勒菩萨,所以祂现在还在定中。虽说在定中,有因缘祂也会出来,像你们去过鸡足山的,不晓得有没有感觉到祂来跟你感应道交?来跟你说说心话?如果你跟祂有缘,祂可能会的!

祂不是定在那里,你不要想说祂像佛一样在涅盘中,然后就没做事。有,还是可以做很多事,大迦叶尊者在定中还是会现出祂的身,会出来做事,出来干什么?来治世。现在听说鸡足山已有比较大的改变,就是已经有做台阶了,台阶一做好,去的人就多了,每个人都要去踏一脚。于是这个圣地、灵地,灵性都慢慢会退转。当初在二零零六年八月,我们五个人跟罗睺罗法师一起去,那时候的感觉,就跟后来十一月份去的感觉不同,也跟元月份去的感觉不一样。两年后的现在再去,可能更不一样,灵性愈来愈无法感受到了,而混浊的俗气反倒愈来愈重,因为太多人去那里了。这也是没办法的事。反正我们也不要有分别心,不要说过去多好而现在不好,毕竟时空在转变、因缘在转变,是很难说好或不好。

上面说显现于灭尽定的真如,灭掉六识心想与苦受、乐受。修小乘的行者,如阿罗汉,大概都以修第六意识心为主,像《阿含经》讲的都是第六意识为主;仅大乘才有讲到第七意识、第八意识、第九意识、第十意识。大乘行者身体的气更旺,旺到可以把第七意识、第八意识,通通挖出来,所以一般世间禅定的人,都不敢修这些。他们对于大乘佛法所修都只一句话形容──走火入魔。但其实修佛法的人,应该要希望火力集中到脑筋里,对着脑筋里的妄想习气来修,所以不怕什么魔不魔的。魔就是你心里面胡思乱想,不能放下,这就是魔;若能放下,这就是佛。

为什么有这种功夫?因为我们有听闻释迦牟尼佛讲的经典,讲心的实际现象是如何?因此,懂了它你就不害怕,懂了五蕴身心有这些超能力、什么东西…,能够知道又不去执着,因为一切都是虚妄不实在。比如你讲六根入六尘,能够心有感觉,但也能自在。不管是第七意识或是第八意识,都还是一样,都是你无始劫以来熏习的无量种子,一样都是虚幻不实在。你能这样懂的话,气到脑筋里不是很好吗?正好修行!正好把你烦恼的心转成不烦恼,把你执着的心转成不执着,把你没有智慧的心转成很有智慧、很有光明。大乘佛法菩萨都修这种法,所以不学经典不行、不看经典不行。

我们看个一、两部经就很高兴,但不要以得少为满足,把《金刚经》看完了,好像很不错,当然很不错,起码你有基本的智能了,但还是不够。我们《金刚经》讲了五、六年,才讲到第十八品,才讲到五眼,有五眼者至少就有四无所畏、四无碍辩、十八不共法、无忘失法、…什么法都来了。到了那个境界,五眼俱足的话,你就靠近真成佛的境界;如果没有这前面什么法眼、慧眼…顶多是阿罗汉的境界,阿罗汉境界是不错,但是那是小乘的解脱,未属究竟!这些内涵在各个经典,如《放光般若》或者《光赞般若经》、《般若经》之类的都有提。所以你眼界要开阔,经典就要看得多。

现在网络很发达,你上去逛逛,突然间给你看到什么,就进去瞧瞧。如果看得进去,你就尽量看;看不下去或有看没有懂得,那就算了。但你总是可以找到一两句令你感到受用的。也许光一、两句,对于你修行境界或者心态而言,就已经非常震撼。所以你不如此地这边观看一点、那边涉猎一些,那么你对于整个佛法的连贯,可能就贯通不起来。一般人讲经说法,都只依照名相这么讲讲,讲了半天,听的人不懂,讲的人更迷糊,他自己在讲什么可能也不知道。末法时期就是这么无奈。你若有实际的修行体证,然后去看经典,就会发现︰「喔,这一句话这么重要,那一句话那么重要。」

某一句话,别人不会留意,但你因有实际修行的境界,您就会去注意,且拿那句话来诠解时,还能画龙点睛,讲到让大家都听得进去。比如你说身之苦乐没有,为什么苦乐没有?你没有打过坐,光讲苦乐没有,只是字面意思,是怎么个没有法。你若有打坐,至二禅境界,说这个脚经络突破了,已经没有感觉到身体存在了,那二禅的境界自然就到了,知觉还有,但身体怎么还会有苦乐?脚也不知道痛了,怎么会有痛苦?不会啦!再来享受的,就是那种气足的快乐,气充满就快乐。且除了气充满身体的那种快乐以外,你要感觉心安详,心安详也是快乐。(当然这个还是不究竟,如果是修佛法的话,应该有气、没气都好,心安详一如。)这里所要讲的就是,抱一个平常心,不快不乐,都保持一个平常心。

第六个是「真如无为」─无为乃真实如常而不虚妄变异者,故称真如无为。什么叫真实如常?把你该有的现出来,这境界就只有如来才有,我们只能懂懂名相而已。前面那些无为都还是有所拣择的,把不好的拿掉,尽量选出好的来。到最后这个真如无为,就是已经没有什么习气毛病来障碍你。这仅是已证得圆成实性、如来藏、佛十号俱足的如来,才会有的无为境。连阿罗汉都还达不到这里,像大迦叶不是成阿罗汉了吗,祂也是受想灭尽而已,没有办法证达真如无为的境界。像这真如无为的境界,这无为不是真无为,随缘引发化身利众,或用语、心意等利益众生。如《解深密经》所讲的,众生忆想佛,佛就从无相法身中应化身一化身给众生,那这算是无为吗?真如无为、无为常为,这是如来的法身清净所现的一切应化身。

所以因为真如无为住在虚空那里,才可以说谁想祂,祂就化一应化身出去。纵使有千万亿人同时忆想祂,祂也可以同时化千万亿化身出去,这是被动的化,是无作意地化,经云事因地菩萨行中所修加行而化,对祂来讲祂是住无为,但是祂已经做了很多事,化了千万亿的化身出去,怎么还算是无为呢?但是祂还是不动三身,因为法身无相、无为。而这种不可思议的境界,只有到《解深密经》、《佛地经》,才会提出来,才会讲到这些。这两部经是佛境界的一个代表。《解深密经》是唯识宗里根本的经典,《佛地经》则是把佛的境界说得更清楚。也是由这两部经的解释,我们才能知道佛的功德原来是这个样子。

像我们在<序品>里,提过佛的十八种功德相,还有这个总德相─最清净觉,那时讲得很仔细、很久,也提到十二种真如相,跟我们凡夫、准圣人所具有的七种真如不一样。我们虽然证不到那里,但也有个目标可参考,知道最究竟的境界是怎么样。那菩萨呢?菩萨有十二种至十三种功德相,阿罗汉也有十几种功德相,<序品>里就讲这三种圣人的功德相,我们已经了解了,原来这些就是我们修行的目标,是我们所要学习的对象。现在这第二品的「胜义谛相」,开宗明义在讲有为、无为皆不住一切法。如果我们把这部经典全部学完的话,大概重要的佛法都已包括在内,因为涉及的相关名相都有讲到了。

所以什么叫作真如无为呢?即是无丝毫虚伪变异的法性真如。如果有虚伪,就还有毛病、心习,这就不真是真如无为境,就是还有妄想微习气。所以说我们的习气,起码要分好几层,粗然后细、微细、微微细、要再加一个极微细,连极微细都不能有,若连极微细也没有,才是真正的住真如无为。以这样来看,就可以晓得,到底还有多少的毛病盖住你的自性,让它无法发起神通变化。如果是证得真如无为的如来,便无所不知、无所不闻、无所不见,这是《放光般若经》里面讲的,你听过《金刚经》讲解,也应该有印象。那如来祂是怎么做到?因为祂没有丝毫的习气盖住,所以祂才有能力看到尽虚空遍法界所有世界,连这些世界里面有多少众生,祂也都知道,连其因果报应都知道。

所以你不是光在理论上懂得微细的习气是怎样,微细习气是跟你神通成反比,你微细习气愈没有,你神通愈大;你微细习气愈多且重,你神通愈没有。这是成反比。跟你吃饭之所得结果一样,你饭吃多了,丹田气机就没有;你丹田气要旺,就要吃得少。气要维持就是这样,所以要过午不食,这气比较不会退失。但初期维持气是这样,可是气又不应永远保持,否则一直持续下去,你智慧还是无法开显。所以就阶段性的,先修定,初步定修到了,就知道︰「喔,原来世间定就是这样。」接着就要放弃此种定。禅宗讲的,开悟者气就充满正经十二脉与奇经八脉,想要飞也可以飞,因为这时候气很旺,除了对内心灵通所感知到的会烦恼以外,心念起也不烦恼,知道这件事是这样,但不会烦恼,知道那件事那样,也会不烦恼,到最后什么都不烦恼,真定力就现起来了。

定力来了,你要看经典,要能懂得,所以要产生的智慧,不只是世间的智慧,出世间的智慧得才有定,也应该要有问能答,无论人家怎么问你,你无形中就都会回答,如禅宗所说的,率性而答,答得都很准,讲出来都对。这是你自性本自具足的能力。至此你除了开显无量智能外,也应像菩萨那样,让别人也能够有得解脱的智慧,否则你光有这个能力,不去抛头露面走动,只在一个道场里面,等人家来向你学,这影响就极有限。写书不会增长你很多的智能,菩萨是在学习自度以外如何度人。如果你摆下求解脱的那部份,而是朝向增加智慧来走,包括看经典你深入了解后都能懂得,并且对于众生你可以讲到让他们知道,如何针对自己的毛病下手以得解脱,这样的智慧才可贵,也才有提升无碍辩才的机会。

像我们正在学悉昙,悉昙光是一个「阿」字的意涵,佛就可以讲几劫都讲不完。像我们就没这种智慧,随便叫你举几个例子,讲出「阿」的几个义理,可能你想了半天,还要支支吾吾,什么「自性不可得、什么本无生、不可得…」,从后面凑了十个,就讲不下去了。但世尊祂可以讲几劫,「阿」字的名相,还讲不完。这就是智慧有别。这种智慧不是说你靠气旺就能得到,没办法的。到成佛了,心清净,真如无为的这种现象现起时,知见、智慧就开显,这是佛的境界。所以,我们会随因缘变异,那是不究竟的;假如一到空无的法身清净时,这虚妄性没有、变异性没有,法性就是虚空,虚空跟真如法性相等,那不是遍虚空了嘛!这种才是真的真如无为的境界。

六者之中,前五者为诠法性之相的假名,后一者为诠法性之体的假名。所以修行路都要学无为法,无为法又不能一下子做到,所以先方便化成六个,这么一个个去做,所以才有六种无为名相出现。不住一切法是无为境界,无为境界还是有阶段的。因为前面经文中菩萨问什么叫「有为」?什么叫「无为」?现在这里讲到无为了,所以把无为的六种类型稍微介绍一下。再来讲无为法的内涵,当中内容名相稍多了点,以便详细跟各位说明。

识变(内识所变)之六无为者,即曾闻说虚空等名,随分别有虚空等相,由数习力故,变现似虚空等无为之相,此所现之相,前后相似而无变易,假说为常。又唯识家或开六无为中之真如无为,成善法真如、不善法真如、无记法真如三者,而立八无为之说。

识变,内识所变,没有什么外识内识,心就是心,就是你的内缘种子。我们阿赖耶识有时候叫作种子识,种子识它是「内变我们的五根六尘根生」,也可以「外变器世界」。如果是一个得到真如无为的如来,祂外变器世界,就变成一个像阿弥陀佛那样的西方极乐世界。祂会识变,也可以说菩萨因地中诸功德所感招,故是从如来清净心变出来的。我们没有这种能力,我们会变的是什么?只有你、我、大家加在一起的共业。地球不是只有人,可能有千千万万亿的众生,包括海底的、山里的……种种,全部加起来是无限量,这些众生的阿赖耶识共业,当因缘和合开始时,「砰」一下,产生这个地球,这是能变现,这个地球不是专属于谁的,是大家都有份,你也有一份,只不过仅是几千万亿那由他份之一的份而已。你也有份,只不过怎么变的就不知道了。

而内变根生你也不知道。去投胎前,怎知自己要变动物身还是人身?你作不了主。但是你去投胎的那一剎那,阿赖耶就开始存在,你的爸爸妈妈是人,当然胚胎开始发育,就逐渐成人;如果你去投胎的爸爸妈妈是动物,你就会依照动物的胚胎在发育。总之,「内变根生,外变器世界」,这是讲我们的心识,而这个心是指阿赖耶识,不是讲眼耳鼻舌身意这六识。刚讲过,阿赖耶识是不清净的心,所以才会储存种子,才会内变根生,外变器世界,如果至八地以上的菩萨或者阿罗汉,这个就不叫阿赖耶识,而叫阿陀那识,若到如来境界,则为如来藏识、清净识、清净无垢识。

内识变的六无为者,即曾闻说虚空等名(择灭、非择灭、不动、想受灭等),随分别有虚空等相,由数数熏习力故,种种习气的力量,变现似虚空等无为之相。不管是哪个无为,都是这内识所变现,就有那个能力。什么能力?虚空无为就有虚空无为刚刚说明的那种能力,择灭无为就有择灭无为于有漏法都不选择性得无为的这种能力,非择灭无为就无漏智不选择性的不受缘起,哪种能力现都能不动;对苦乐都无所觉知了,这种不动,或者是想受灭尽这种无为。以上都是由识所变现,所以才有阶段性的清净无为性。

因此你要把六种无为,当作六种阶级来修行,也是一种说法,当初释迦牟尼佛入雪山六年苦修时期,这些都有度过,但就是还没证到佛的境界,所以他才舍弃Uruvil2 (音译为优楼频螺,意为瓜树,亦为苦行林),也就是印度人所谓雪山的地方,其地范围很广,包括菩提伽耶的Gaya、包括龙洞、包括一大片的沙丘(三迦叶皈依的地方),这些都是属于Uruvil2Uruvil2这地方,祂虽然修到非想非非想处定,还觉得不究竟,所以才舍弃苦行,才到Gaya这边来,然后才证道。你有看印度朝圣专栏的话,现在已经讲到祂在金刚座那边如何降伏天魔,接着如何思惟解脱的道里。你要懂释迦牟尼佛一生的话,这些就要仔细看看。

六种无为都是内识所变现,你的心怎么让它变成无为,经过种种不同的阶段,慢慢进入真如无为的境界,所以这里说识变之六无为者,即曾闻说虚空等名,就像说我们曾经听说,什么叫虚空?虚空是一种名相,名相是在说明一种虚无的现象,随分别有虚空等相。因为我们听过虚空的名称,所以用臆想,来想说有一个虚空,这样慢慢熏习、熏习,由数次数次熏习力故,「数」代表数次、数目,好几次的熏习。一个法的成就要由熏习,一个真如无为的成就,也是要透过熏习,由千万次的熏习,你才能够脱离业力的这种纠缠,才能回复到无为空性上。

所以慢慢的你就可以变现似虚空等无为之相。你悟到无为,不因为你悟到无为那个相就不会现,刚开始对心里所现起的一切相你会执着,所以胜义谛是在讲不执着的空,不是绝对的空。第二品讲的胜义谛相,菩萨能够住一切法而不执着──住有为法,不执有为法、不执无为法;住无为法,不作无为想、不作有为想。这种境界刚开始修行时不易做到,但从这六阶段这么慢慢熏习,最后就会熏到。并不是说一切法无为,而是在无为中你现有为法、也有有为相,就是心无住于此,所以不是一切都虚幻、没有。是有,但是你不被它所左右。此所现之相,前后相似而无变易,故假说为常,我们假说它是空性。既然是空性,我们就称他为常,常就是空性,空性就是永远不变的才能叫做常。所以说佛「法身」常住不灭才叫做常,但是「化身」因缘尽了它就灭了。

又唯识家或开六无为中之真如无为,成善法真如、不善法真如、无记法真如三者,加上后二而立八无为之说。唯识学的宗派,三论宗、有相宗等等,他们把上面六无为中之真如无为,划分成三个──善法真如、不善法真如、无记法真如。「善法真如」,就是做一切善行;「不善法真如」,如一些佛、菩萨会化忿怒身,一般人来看是不善法,但这善、不善是一般人在分别的,对菩萨来讲则非如此。「无记法真如」,不记善恶。所以普通我们佛像,像十一面观音,其现忿怒相者,是要度化那些顽固不顺的;其现善相者,是度这些本来就善良的,但是说起来,菩萨法中没有什么善恶,所以说是无记法真如。

真如由本来的一个变成三个,总计起来就有八种无为。到这边,我们把名相弄懂,知道每一派说明的境界有何不同就行了。因为真如无为证到的人,已经没有什么善恶、对错等等的分别心,仅以菩萨心在度化众生,没有什么善恶之分,只存着要度化众生的一个概念而已。

2008.07.30讲于法尔)

 


[ 解深密经》选读 ] [ 经典选读 ] [ 首 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