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24WLOTUS.JPG (4513 bytes)  试解《解深密经》的奥秘(2-11)
             
胜义谛相品第二
          (本篇文章为祥比丘所撰,未经同意,请勿引用转载。)  


二、胜义谛相品()

圣见者以种种圣智,离种种正邪之见,故名圣见。菩萨欲入胜义谛相,正见当远离,何况是邪见。正见者梵语 samyag-d4=6i,如实了知世间与出世间之因果,审虑诸法性相等之有漏、无漏慧,称为正见,系八正道之一,十善之一。能远离或有或无之邪见,而采取持平正中之见解,如远离「身见、边见、邪见、见取见、戒禁取见」等「五不正见」之见解,皆属正见。故广泛言之,凡为佛教所认可之道理,皆属正见。据《大毘婆沙论》载,正见可分为二类,即:(1)有漏正见,又作世俗正见。即与意识相应之有漏善慧,系有漏有取者,故转向善趣,招未来可喜所欲之果。(2)无漏正见,又作出世间正见。即尽无生智所不摄之意识相应善慧,如八种无漏忍、有学八智、无学正见等。

上次讲到圣智、圣道。「圣」就是求解脱的才叫做圣,「道」是道路,圣道一定要求解脱的,不求解脱则不能称之。再来要讲圣见。你见解够不够?对于解脱道的认知有没有正确?要走到的目标对不对?是否已经找到方向要走了?所以什么叫作圣见?就是以种种圣智,离种种正邪之见,亦即对一切法,包括邪见、正见,都要离!我们刚修行者,邪见要断,正见要追求,这也是声闻乘在修的,第一阶段是这么修的;然修得正知正见以后,还是要放下,所以是正、邪知见都要离,这是菩萨的境界。菩萨是修一切法无住,一切法不执着,所以不住有为、不住无为。无为是解脱心性,你连无为都不执着的话,也是离正见里面最高的。离种种正邪之见,这种叫做圣见。

菩萨欲入胜义谛相。胜义谛是殊胜微妙、无可相比的义谛。谛有俗谛、真谛,一般所追求的是真谛,真谛就是胜智、解脱。菩萨是对于俗谛要看开,然后对于胜谛也要能看开,若这两者皆做到了,才是真正的菩萨摩诃萨。如果你要进入胜义谛相、要修入胜义谛相,正见当远离,你连正见都要远离,也不再执着一切相,一切名、一切物、一切语言文字都当远离,除非是为了利益众生而要讲经说法。所以,在修胜义谛相的菩萨,连正见都要远离了,何况是邪见。

如果你自己执着邪见,只是自己障碍自己而已;但如果抱着某种自以为是的菩萨精神,要把自己的邪知邪见,推广给一般大众接受,甚至于令大众来当他的弟子,这种就有罪业!邪见是不正当的知见,不正当的当然是邪见;但是你执着片段的修行,范围不够大、境界不透彻,这也是邪见。比如说一个人修到初禅境界,有觉有观可以看自己的心起心灭,可以感知这个心,就说:「喔!这就是修禅的境界最高的境界!」天天就搞这个,然后大肆宣扬说这是修行的最高段了,这就是他知见太低浅,所以才碰到这个就以为是很高了。我们佛教徒都有在看经典,这智慧大抵都从经典来,所以我们有或没有神通都没关系,因为我们有经典可以比照。

世尊讲过,以阿那含、阿罗汉的神通来讲,其「宿命通」仅涵盖八万劫以内;如果证到「宿命明」的话,对于时间是不受限制,无始无终,无论过去多远、未来多久,对一切众生的因果都能知晓,而且还知道最初的起因。很多号称有宿命通的,可以说出你下一世还是出生做人,但为什么出生做人?以及是因为那一个善行让你可以出生做人,他有时候看不到。如果是成佛者,像释迦牟尼这样,便对于每一个因缘都能清清楚楚。比如以前讲过的一个老人家要出家的例子:

当时佛陀不在,仅弟子在道场vih2ra(精舍),然后有个老人来,说自己想要出家,这弟子用宿命通一观,回绝说:「你从来就没有造一个善行足够出家因缘,所以你也不必出家了,你可以回去了!」这老人就很伤心,年老五、六十岁要出家却不行,只好往回走,正巧碰到世尊回来,世尊问他:「你为什么哭呢?」他说:「因为刚刚去精舍vih2ra,一位比丘却说我没有出家的因缘」,世尊祂说:「有,你有出家的因缘,你跟我回去,我应诺你剃度出家」。待剃度完毕,刚刚讲的那个比丘就有点疑问,问世尊:「他没有善因缘,怎么准许他出家?」

世尊就讲他:「你的神通只在八万劫以内,八万劫以外因缘都看不到。」这个老人在久远前曾做一件善事,此点就足够出家。什么好事?虔心念「南无佛」!南无佛可以统指皈依三宝,当然其中佛宝是最重要。那老人为什么会念「南无佛」呢?在哪一个情形下念的呢?原来是他到森林里面,遇见大虫(老虎)要吃他,他赶紧爬到树上,爬时至心念一句「南无佛」,在这个紧要关头,很确切、很诚恳的念出来,光一句就够了!也可见,我们一般没有提这种正念来念佛的话,光是嘴巴念念,心里却在胡思乱想,那么就算念上几千遍、几万遍,这功德也不大。所以你如果念佛却没有成就,都是因为你没有摄授正念好好去念,只是一边打妄想一边持咒、念佛,当然功德会不够。

所以,有神通的人,若境界不够、神通不够、知见受限,容易产生偏见、邪见;而如果是没有境界的人,光讲一些胡说八道的,当然也有果报。所以我们要深入经典,才能了解佛的境界大概是什么样子。像《金刚经》讲「五眼」,佛眼证得就有十八不共法,有大慈大悲的心,有四无碍辩、四无所畏。证得佛眼,乃是已经成就佛之境界者才有;所以你没有证到佛眼,却要讲佛的境界怎么怎么……,那根本就是一种邪见;或者有人动不动就讲成佛、成佛,好像成佛如此简单?当然如果只讲这个佛,也只是「觉」、觉悟而已,倘若是「等觉」、「正觉」、或者「最上觉」,这之间又有差别。所以对于佛法要多听多闻,不要自己想自己的。尤其修行境界上,有时你没有多看、多从佛经来印证,你更不知道自己讲的对不对,所以讲话要小心,不然就造成邪见,自误误人。

正见者,梵语samyag-d4=6id4=6i有看、视觉的意思,而samyak是正,samyagg是连音规则所变samyak-sa3bodhi三藐三菩提意译为「正遍知」,samyak-sa3bodh2ya则意为「向正等觉者致敬」。正见,是谓能如实了知世间与出世间之因果,审虑诸法性相等之有漏、无漏慧。所以一切法都是因果,你造了恶业当然有恶报,你造了善业则有善报。你有修行就会有境界,有境界就有果报,这果报是在于天界、或者在高天,或者是圣道之声闻四果、菩萨(十住、十行、十回向、或者是地上菩萨十地),这些都看每个人的根基与发心而有异。

有的人就是执着太重,主观意念太强,然后就不能接纳外境,像这种人不管是在家、出家,都不受人欢迎。如果你根基够、广结善缘,又谦卑,头低很低、姿态很低,而且懂得多却又不会喜欢讲,这样的话,人家就非常的欣赏,就等于是说人缘佳。说起来,师父或者上师,他要把一些法教你,也要看你是什么料子。看的不是只有才干,才干在修行上来讲,只要打破色身窠臼,就能有无量的智慧产生,或者是累劫修上来的,每件事情自然就能看得很透彻如果没有,那也是过去世所学之不足,像有的人看事情就迷迷糊糊、不知究理,这种人就是学习能力受限制。

但如果你自认为很聪明,又很高傲,那还是学不到东西,因为师父不会想教你,否则你学多了,心又不净,容易迷失去做坏事,一念无明,恶心起,「哇!又做了坏事!」等于是你有功夫做坏事,这个力量更大。没功夫还好,比如说你拿一支枪,顶多杀几个人;如果你拿一张嘴巴,上台一讲,讲的都是邪道歪理,这个影响就大了。而且像现在,电视节目各地播放或者CD片到处流传,看的、听的人那么多,邪知、邪见影响层面更广大。

所以,对这些因因果果要能够悉知、悉瞭,也就是有正知见。一切法其实离不开因果!会在哪个道场、会跟谁有缘,当然也跟自己的行为有关。缘是可以初结,缘总是有第一次嘛:跟众生结缘,过去没有缘,今生也可以开始有缘;那修行也一样,过去你没有修行,今生才要修行,那修行也是初发心。如果我们虚心地去接受环境、接受人群,这样就很容易能够得到善缘、助缘。

所以因果到处都有。我们虽然还看不到脑筋里面现出过去的因缘,但光看现象也可略知端倪,例如:你为什么只来这里,别的地方都不想去?你如果就只想来这里,表示跟这里缘深,这也是因缘。所以到处都讲缘份,缘高、缘长、缘怎么样的,也都可以看见因果。所以你这么去思惟,去增长知见的话,看事情也会比较超然,不会很偏激,讲话不会断章取义或者执着。

「审虑诸法性相等之有漏、无漏慧」,审慎的去思虑诸法的法性跟法相等的有漏、无漏之智慧。一切法都是因缘法,连你的妄想都要有因缘,「诸法因缘生」,这是大乘修行者要记住的偈语。一切法从因缘生,缘灭则法灭,缘无论长短,总是要灭,所以缘灭的话,这个法就灭。我们画一个圆圈代表我们的空性,我们自性空是没有样子的,你说是在脑筋也不对,你说是在外面也不对,你说是在里面也不对,因为不在里、不在外,反正有一个空性,这个空性呢,外因外缘然后有内缘内因,外面的就是你过去所结的种种善恶因缘,而我们脑筋里面有内缘内因是为种子缘

要起什么法会先起法性,你的空性会现起法性。那什么叫法性?法性,梵语 dharmat2,指诸法之真实体性,亦即宇宙一切现象所具有之真实不变之本性。既然是真实的体性,那是无性无相,没有相可得。法的真实性--法性,乃无相可得,这是学大乘的人要去了解的。然后因缘产生法性了,第一个动作就来产生法性,有性才产生相。

自性,梵语 svabh2va,即自身存在而固定之实体。当中sva是自、自体、自己,bhava是有,即存在、生存之义。各位背过「谛不缚有我」,当中bha即有,还记得吧?那么无自性到底在讲什么?大家来听《解深密经》,有的听归听,对这些都还是搞不懂。这门课很早以前就讲过「三无自性」了,不过经典这边还没讲到。所谓的三无自性,是哪三种无自性?第一种,「遍计所执性」,乃凡夫无所不执着的遍计所执性;第二种,是圣人或者是阿罗汉的「依他起性」;第三种,是佛、大菩萨的「圆成实性」。然无论是凡夫,或者是圣人,抑或是大菩萨、佛,这三种自性都会先应缘、起法性、起法相,但法相起了,产生实际的相了,你要如何认知它?

这个法相是什么?比如说你看到一个人,这个人当然就要用眼睛来看,看到一个人,但不是眼睛先看到,是你的空性先映照到!对此,尚未瞭知佛法的人,一定会以为:「哎,是我眼睛看到!」你眼睛只是一个物质东西,像镜头一样,镜头不会看到,是吧?那只是镜头的光线折曲,把影像映现进到我们的照相机里面来,所以我们眼睛就如那个镜头功能一般。没有眼睛的人,以其空性照样可以接受到外界影像,影像先在心中现起,然后接到因缘,法性产生,法相产生,产生要现这个相,这是闭眼可见物像与众生

那谁来认知这个影像呢?我们的见性。在这里,法性就是见性,因为法的自性是见性。见性要面对什么?要面对色相,色相即一切物质形像。有形有色的都是色相,我们肉体也都是色相。这个色相现,我们的眼识来认知它,用我们里面的五根,我们的眼根是面对色性,但是是眼识来认识这个影像,这个影像所现,由眼识认知,本来还不知道是什么,但加上第六意识就能分别,分别这是张某某、不是林某某,由第六意识加进去,才知道这个影像是谁。像这种过程之起灭,都是依他起性,依他起自性,乃因缘起法。

再来讲圆成实性。圆成实性就范围的问题。我们看,能看到几百公尺的距离就算不错,是吧?但真的圆成实性现起可以看到遍一切世界,这是佛的境界。我们为什么看不到?我们也有这个圆成实性,但是被我们的妄想习气埋没了,所以看的不广。佛是最清净、最圆满,所以对虚空一切世界、一切众生祂都看得到。大菩萨也有佛的部份境界,但还是不全;那小菩萨是看到一千世界、或三千大千世界,就很了不起了。所以圆成实性生起圆满、大小,依你修证觉悟的清净度而定。是相对的,也是因果。

举个例子来讲,如果是小乘行者的「依他起性」的话,乃见性加上第六分别心,知道说眼前这是谁,知道归知道,但他都不会烦恼,不会再生出是喜欢或者讨厌这个人的心,对此是不起心的,无所谓喜欢或讨厌,像这样,即一般的阿罗汉所证,能觉而不住。至于大菩萨,祂是「圆成实性」,是根本觉或不觉都不在意,如果没有因缘的话,祂不会去在意这个觉不觉,所以才叫做「不住一切有为,不住一切无为」,这样才能广大的去接触到那么多的众生。

那普通我们的毛病在哪里?就是遍计所执性太强。比如看到某个人以后,第六意识起了分别,又再加妄习进去,有喜欢、不喜欢的分别,而且,喜欢的就喜爱得要命,不喜欢的就厌恶得要死,甚至于要出手揍人、出脚踹人。像这种,都是遍计所执太重的。那你说:「我不去分别。」不去分别它也会转喔!会转第六意识,这边转到第七意识,第七意识是心在想,心想即是我们所谓的审慎思量。心在想时,他第一个先看到这个人,他起「见分」,这边起一个人,它也会起一个人,这会起一个「相分」。唯识里面讲的,第七识就有相分、见分,第六识也有。第六识这个人可能就颠倒起来也不一定,为什么呢?因为你的知见太偏激、太颠倒了,白的可以讲成黑的、黑的可以讲作白的,所以像这种第六意识很强的人会把人颠倒看!所以可知,心有可能是很离谱的!

你内心有很多妄想,有不正当的知见,你的第六意识也是一样。第六意识分别还没关系,在起妄想的这一部分,还是有一个见分,见分看到第七意识的相分,然后变成第六意识的相分,这个相分是颠倒见,然后又很执着,这一过程很强的人,就是遍计所执性很强的人。如果,你有因缘起法了,法性现法相,法相现境,你懂了、知道了就放下,这是依他起性,这是半善人或者准圣人,须陀洹、斯陀含、阿那含,都可以做到这样。若是要圆成实性,起码都是阿罗汉或七地以上的八地菩萨,八地不动地,九地、十地到往上的如来地,这些圣人圆成实性就越来越强。

所以这个要看一个人会不会执着,看了不会执着才会懂得越多。如果你光去执着某一件事情,你钻牛角尖进去,哪里有时间去照顾别的?没有!所以你的执着就卡在那里。像我们现在在学佛法,结果你佛法学是学了,一下子又跑去学这什么功,一下子又去看其它外道的什么东西,假如你那些又用得有点成就,你就更忘记学佛法。比如你很执着身体的气,或者执着你的某样能力,就造成你学佛法的障碍,是属于所知障碍的一种

所以这里说明,法性、法相现时,其具足有漏跟无漏的两种慧,你都要能审虑。「有漏慧」是世间的解脱见,还没有清净;称其为「漏」,就是功德不全、不完美。「无漏慧」,则不执着一切。你一个东西到底怎么样才能无漏?什么都没有叫做无漏,如果你还有,执着有,就会有漏善因!所以你在学「胜义谛相」,一切法无执,「住有为,不要有有为想,也不要有无为想;住无为,不要有无为想,也不要有有为想」--这段话是经典讲的,还记得吧

能做到这样的话,有什么东西可以漏?没有!至此,你的妄想习气也不会起来,也不会执着偏见,也不会执着对错,连正见都不执着了,何况是邪见!所以这种没有功夫的功夫才是最高的!在武侠小说中常可看到,比较高段的,都是无为而为,被动等待对方出手,才再依其破绽予以还击。所以武侠小说所述跟佛教道里没有两样。你心修到无为的话,碰到有为境,你自然就能轻松的应对它,这种就是无漏智慧,不执着一切。如此也才可以跟业缘这么转来转去,又不会受伤

那有漏,可以说是用点方便法!学佛法懂了一些,但因你无法一下子做到究竟,所以要方便分阶段完成,这是方便。搭阶梯让你一步一步分段往上爬。我们修行不可能一下子达到终点,但可以分梯次进展一些。以身体来讲比较简单,认真用功,当然总有一天能突破。首先是不吃太多!吃太多丹田就「没法度」、不会有气,所以要保持一个适当饱度就好了。你可以长期守斋戒过午不吃,甚至仅日中一食。花多少功夫,就得到多少成果。如果你把肚子空得差不多了,来练丹田就很快。尤其在守斋戒的人,晚上睡前是最好用功的!你中午十二点吃饭,有的出家众在寺庙甚至十一点就吃饭,你从早上十一点后吃饱饭到隔天都没进食,晚上就练丹田、练呼吸、练泵腹功,如此练练练,这个身体三、五个月就会有成就。

或者像我从高中就在打坐,那是不自觉就想打坐,也是方便,并没有依照「安那般那数息法」这么去正精进的呼吸,但是丹田已经逐渐培养起来,于是一到大学以后,这个丹田就很有力量。当然我还做「船式」功法。有上过初级班的人就知道这个--船式是小腹贴在地板上,而手脚翘起来,做三十秒。我每天早晚做做,拿一个表放在前面,吸气吸满了,手脚抬起来,这样做丹田就很有力量!等你因缘成熟了,哪一天再练个什么功,或接触一个外道什么法,佛教什么法,你气就上来,就突破身体了。所以你身体要突破很简单,三、五个月,方法对就容易见效。

甚至有一些人,接触到各种外道、或邪道、鬼神道的,那个气也会很旺,为什么?因为有鬼神在加持。鬼神的气很强,常造成一般人受不了、睡不着,然后就很亢奋,然后就有异见,看到一些有的、没的。可以看到,当然有的是过去世有修,今生一来就可以看到;有的是今生身体窠臼打破也会看到但慢慢把身体的气导顺了就看不到了。这是色阴魔相,所谓魔相是一个境界的现象,你不要执着它就好,一执着你就会着魔,为什么?你一执着这个能力境界,这个魔就知道你心里面有期待,所以就来跟你无形中加持,然后你身体就起更多变化,功力似乎也越来越强,甚至就自以为了不起,其实都是这些魔在加持的。所以在「五蕴魔相」里面告诉我们,这些能力都要放下,走过去,回到最清净的自性。你有那些什么能力都没有用!未来你成大菩萨时,自然就跨入陀罗尼门,会了什么咒,就有什么能力。所以这些过程你要懂

修佛法要以般若智慧,观一切法无所有、不可得。到底修到哪里?有什么境界?都没有!等到你要行菩萨道,进了陀罗尼门的话,以前记不起来的,脑筋不灵光的,至此都慢慢会记得,然后可以背咒语,再用咒语去对众生做事,这样等于以佛菩萨的力量去帮众生。光靠自己的心力作事则很累!每一个心打开的人、或者心有能力感知外境的人,都是用自己的心力在应付外境。要学无漏慧、如如不动,这个比较简单,反正,「我都不理你,我都当没有一样!」要是你学:「哎!这个人有问题了,怎么帮他?」比如说你碰到有病的人,你也会生病。像某同学的侄女最近发生问题,于是我就训练她去面对人总是要自己成长。

我教她:「用心中心法,她在医院,妳在家、在道场,妳要观、要持咒,然后对着她,第一印开始用,用到哪个时候依妳的心念,转第几印,要转就转,随妳的自性,自性它会知道要转第几印。」有时候很奇怪,碰到障碍,念念念念念,结第四印,第四印就是要把这个障碍送走,送去净土,不是只有你往生净土,众生也要送去净土,所以无形中就转到第四印,然后念念念到心起个念说"",它就去了。像这种,你在接触密教时,要先把心空掉,无漏慧证得,自然就有因缘进入密教。

所以有很多人现在学悉昙是勉强在学,当然也有以高度兴趣在学的。如果你心空了的话,学陀罗尼门那是真的水到渠成的,因你已经修过了一、二、三十年的无为法。所以我们说显教要修二十年就是这样,关键是你心要空掉,进入无漏慧,进入没有执着的智慧了,这样你才回过来修陀罗尼门,持咒、结手印,依佛如来的功德力量来帮众生。

所以这些过程要懂,还没有到的、常走错路的,就是没有听闻。世尊常常在讲,一个修行人如果出家自修不度众,就算自修有成,也是变成无闻比丘,也就是知见太少,要跟人家讲佛法讲不出来。有的修声闻阿罗汉就是这样,他光观这个心,然后控制这个心不乱动、不要烦恼、解脱了,但无法教人怎么修七、八识心,无法针对人家所提问题来回答,人家碰到的问题也不能帮其解决。这个就是见闻不足的问题。所以如果小乘行者,心眼没有真的开的话,他虽可以自己解脱,但是要叫他讲经说法他做不来。顶多讲经说法是依名相在解释,没有甚多的实修经验可左证,也没有那种智慧去把名相跟自己的体会联结在一起来讲授。

所以,如果没有实际的体证,无法将所修证的境界融进来谈的话,教了半天,都只在名相之解释上打转。nama,什么叫na?什么叫ma?名?相?这些都是名相啊。又或者讲「三无自性」--遍计所执性、依他起性、圆成实性,这也是名相。里头什么叫自性?什么叫遍计?什么叫所执?什么叫依他?什么叫起性?什么叫圆成?什么叫实性?圆成又分什么叫圆、什么叫成?以上这些要怎么一个字一个字跟人家分析?不知道。但像世尊就可以将每个字都演绎成十个字、十个名词以上解释,这种智慧是无量无边的,世尊能演绎世间种种相。

回过来我们讲菩萨,祂对诸法的法性已经建立了有漏慧或无漏慧。有漏慧是偏向于还不究竟的世间禅定,或者是须陀洹、斯陀含、阿那含……等等的境界修行,还没有究竟。那我们修行上,什么叫有漏?譬如说你现在碰到问题,心安不住、心慌意乱,要怎么办?用有漏慧啊!什么有漏慧?念佛啊!有一个念头叫你念佛,好!赶快念阿弥陀佛,把心安定下来。或者你想到《金刚经》的「凡所有相皆是虚妄」,或平时最爱的某个偈语。记得最清楚的,都可以派上用场,随时用来提醒自己。你们有的同学,逆境来了也不知道怎么去面对、怎么去提醒自己,总要等到病倒了、垮掉了,才想到要处理,这时候等于是事态紧急才叫救护车一样。何必花那么大的精神?一刚开始你心感不大对,就要处理了!

像我为什么天天在吃药,吃药好像在吃饭一样?你问:「吃药不伤肝吗?不伤肾吗?」你维他命吃够的话,不会伤害到肝肾;假如你缺乏维他命,肝脏也不正常,肾脏也不正常,又再有外来药物的坏东西加以破坏肝肾,当然就发病。所以你看我那个「感冒灵」(胶囊),不晓得从民国十几年吃到现在,吃很久了。一感冒就吃下去,很奇怪,不管是什么病、什么因缘,一吃就有效,不吃就没效。感冒药对这种不是病的病,它可以治标。我只要觉得丹田有一点散散的,不是去贴磁盘,就是用磁环放在丹田,然后再吃个感冒灵,从内外夹攻,不用多久,半小时就好了。

所以不要等到病开始大发作,而要从预防着手。你看「如来说是因」,一定有那个因,有一点因缘起时,有那个因了,你一定要去处理;你都不处理,等到果现了,你才倒下去、……,那就要花很大的力量,才有办法把它救回来。所以,这个有漏慧讲起来是很简单,但有的人反应就是慢半拍,等到人家提醒了,他才知道:「喔,要念佛。喔,要拜佛。喔,要干什么……。」以后,你碰到障碍,身体不舒服,要用什么法去化解,要自己去想,赶快去做。

你对诸法的法性跟法相,具足有漏无漏慧的话,你就有正知见,当然最后回到无漏慧是最完美,但过程之中的有漏慧也是不能舍。如此你有这些,正知见就具足了。所谓的正见就是八正道之一,十善之一。八正道是三十七道品里面,七菩提分、八正道……等,是培养你解脱的正路。你要有点智慧就修七菩提分;如果要有完全的智慧就要修「六波罗蜜」--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进入菩萨的修行。地前菩萨要产生般若慧,一切法都不执着,这是般若慧。如果开悟的人,进入登地菩萨之后,就要修「十波罗蜜」--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般若、方便、愿、力、智。学习方便,学习发愿,学习力道、力量,学习一切智。

如果以十波罗蜜跟十地菩萨,一对一来看的话,开悟之初地菩萨,要专修布施。这个檀那d2na(意译为布施、施,即给与、施舍之意),是一定要修的,da是施,包括财施、法施、无畏施。一开始你没有能力,就布施钱、布施劳力,有钱就出钱,没钱的话做义工也是布施劳力。等到你有更高能力时,你可以布施无畏。要登地以上菩萨,才慢慢有能力给无畏施,给人家不害怕。你心定,人家不一定要靠上你才觉得心很安,光是打个电话给你就觉得心安了,其实你也没有做什么事,他就很心安,很奇怪。这是自性空,很好用。你不必用什么法,用空无的心面对众生。众生直接来也好、或者电话来也好,你都可以感受到,给他无畏施。

持戒、忍辱、精进,这个太耳熟能详。再来这里讲的方便,就是你一下子还做不到,所以分阶段完成,这就是方便,但不能随便。怎样算真正的方便?世尊于般若讲的很清楚,方便而能达到目的,这才是真方便。若你给他方便,他却达不到目的,那不是真方便。如果没有真方便,就会变成滥方便,到最后变成随便。比如有的人说要「以利钩之」,为了要让人得利,就帮他看风水、算命、干什么的,说这是方便;但搞了半天他钱愈赚越多,还不来修行,甚至忘记修行,或者干脆不再来见你,那这种就不是方便,你是害死他的慧命!所以方便,是间接的教他怎么走、怎么走,但是目标不变,一定要达到,这才是世尊讲的真方便。你有兴趣了解「正道」,可以去看三十七道品。

「能远离或有或无之邪见」。如果你有正见,你脑筋就很清楚,看一句话、看一个人的言行,就知道这个人好不好、心清不清净,或者心是真诚还是假意。举例来讲,师父心眼开的话,对于徒弟在想什么都清清楚楚。否则师父光有福报,信徒很多,捐钱很多,但没有知人之心,表示智慧没有真正开显。通常,哪个弟子一起心动念,师父都已经知道此人要干什么了,或者做了什么。修行修到一个程度,年纪大了,出家久了,往往会收徒弟,但如果你心没有成就,徒弟他在搞什么鬼,你也搞不清楚,那不是很累?甚至到最后,如果徒弟不是真诚供养,又不安好心,而做出什么事,那不完蛋了?所以不管在家、出家都要认真修,把身体成就了,然后有心的成就,这很重要,要有智慧。

「而采取持平正中之见解」。你心不动,就持平正中;你心有偏好、有执着,就无法正中。所以你要有正见,就不要执着,要平等、正中。知道了什么事情也不在意,这就是有正见而无执着。比如刚讲过,弟子心有问题时,你虽要能知、能先预防,但如果并非什么大问题的话,对其小毛病也要知而不见。否则你天天太计较、太执着的话,那这种知见又变成不正确的知见。

「远离身见」。为什么说须陀洹要破三结(身见、戒取、疑)?须陀洹境界高不高?乍看是四果中最初的,最初的你还做不到!这起码到二禅的境界,才可以破三结使中的第一个--身见。我们常常在讲的大小乘不能分,大乘法基本上谈到修行次第,还是要从小乘谈起。如果你还执着肉体「这就是我」,说「我这肉体是我」,那佛法实在是修得还不够。你问:「我这个肉体不是我的,那为什么生病还要治疗它?」因为你还要用它,不保养不行,你要用它就要保养。但因为你知道这个肉体是假的,走时就很自在,不再执着这个肉体,说走就走,是吧?像你打坐一直痛、痛、痛,也是身见的执着。

三结使的第二个是「戒取」,底下会深谈。第三个要断的结使是「疑」,疑心病。不管大疑或小疑,当然开始修,所遇到的都是人世间这些有的没的、怀疑东、怀疑西。我们内心起灭起灭,对人对事有怀疑心也不要去当真,过几天就会觉得真的没有这种事情。如果你钻牛角尖的话,就会被你这些妄想,把你迷惑掉,然后搞得你神经兮兮。尤其没有境界时,你还没有感觉、没有心通,没有直接到外缘的影响,那还简单一点;等修行到有境界、有感觉了,可以看到什么、感觉到什么了,更麻烦。可以看到还不算怎样,能够用心感觉才伤脑筋。

若仅是用五根之眼耳鼻舌身,你可以看到、可以听到,这五根没什么,因为这个心都还没破;等到这些都过去了,你真正心眼开了,可以感觉了,哪一个众生起心动念你都知道,哪一个外面冤亲债主在起心动念你也知道,如果内内外外分的很清楚,自己的念跟别人的念很清楚、一目了然,这样确实好修行!但有时候菩萨考你,或者是冤亲债主来作怪,丢个念头给你:「哎,这个人对我怎么样……?那件事怎么样……?是他!」祂们给你出种种馊主意,偏偏你就以为自己有神通力说:「哎,我的觉知一定对的!」然后就认定:「对!一定就是这样!」然后就气这个人,行为上也有点偏失、不正常,这就是疑心病发作。

如果你定得住、沉得住气,过个三五天、一个礼拜以后再来看,「咦?也没有这回事嘛!」所以修行过程中,如果是凡夫,会疑神疑鬼;如果有修行境界了,有很多也是会疑神疑鬼的。所以这个特别要管得住。讲起来,须陀洹初果还是在断这三结而已。所以普通如果打坐至可以入定、身体不能控制,这仅有初禅的境界;但这时候心一定有觉有观,才能够讲初禅。二禅就真正身体不见了,入定去了。所谓的须陀洹就有身体打坐到快二禅境界,然后再断三结使,才是须陀洹果,不然就只是须陀洹向。「向」是离很远的向,不可能是在一旁的向。经典在讲,到须陀洹果,你可以称他「大师」,须陀洹就可以当大师

我们看这些出家众被称为大师的,最少已经有须陀洹果。以这来看,没有神通也没有能力,因为这不是神通的问题,而是心清净与否的问题。「能断三结须陀洹,淡薄三毒斯陀含,五下结尽阿那含,永断三毒阿罗汉。」在斯陀含还是一样在转心,虽然修行会搭配世间禅的身来讲没错,但主要的果位还是在心清净上,对吧?因为要证二果须陀洹要淡薄三毒,三毒是贪嗔痴--贪种种五欲想是贪,不顺心就发脾气就是嗔怒,不懂因果就是愚痴。如果证到淡薄三毒了,就是证斯陀含果一来果。一来果就是天上五净居天再来人间一次,就会证到阿罗汉果,否则如须陀洹还是要天上人间跑七次,有的是到人间证阿罗汉,有的是在天上最后一世,就证阿罗汉,所以这有「家家」之别。

回过来讲「远离边见」。如果不落于空边、有边,就是直接守中道。如果不入有就是空,「舜若多」,梵名_9nyat2,意译为空性。阿罗汉之修证都在学空,声闻乘这个空证得了,不修有;但菩萨摩诃萨究竟觉的话,不住有、不住没有,守在中间,故称中道,即如我们<胜义谛品>所言之「不住有为,不住无为」--有为就是有边,无为就是无边。这中道跟我们中国在讲的中道不一样,我们中国讲的是中庸之道,中庸之道就好比是你去买东西,你讲价五十块,他出价一百元,要讲中庸就两个加起来除以二,好啊,七十五块成交。但佛法所谈的中道,不是加起来除以二之理,而是不落两边,也就是无执之意。

所谓不落于空也不落于有,意义为何?空就是空执,就是否定一切因缘,但这样你的心就只有修一半,智慧不会太显。真正的佛法是修「空有俱足」,然后开显智慧,最后得到一切智。既然是一切智,那你要不要再回来「有」的这边?不回来怎么得到智慧?没有!我们不久前也讲过,阿罗汉有六种修行的境界,当中有个「定解脱」,再来「慧解脱」,再来「俱解脱」,记不记得?定解脱跟气有关,身体没有气就不能有定,但气很旺有定,这个定是死定,比如有同学去学外道法,导致这个气很旺,你要飞也可以飞,但是光学飞,心没解脱,也没有用,要学智慧!这时候气旺,气旺就有定,可以依气得定。

所以你练气功也好,或者练打坐,气很旺时,你事情就看得开一点;一旦感冒了,你就没有定力,因为感冒了气就没有,气没有时,就算同样的事你今天来看,就显得没有耐性、没有抵抗力,没有办法安住,会觉得不耐烦、定力顿失。可见这种定是假的,这种定是会退失的,这跟世间禅定的一样。世间禅定一入定,为什么可以维持几千万亿年呢?因为他气堵在那里,所以他入定不动念,这种仍是不究竟的。有同学气旺啊,他自认为没有念头、没有妄念,可是一修心中心法后,手印一结,气通了,妄想就滚滚来了,才知道,原来先前只是拿石头压草,草在底下没有长出来,所以自己认为很定、很安。这不究竟。

但能否不经定而直接用智慧解脱?也有人是不打不修行,出家几年就会讲经说法,讲的蛮象样的,这是过去有熏习,但是此等慧是有智慧而无定力,因为没有经过前面定的这关,故没有定解脱。一碰上自己的大事情也会看不开,所以慧解脱的人也还是不究竟。如果你从定走上来的话,慢慢培养空性,空性产生空慧,产生般若智慧,观一切法「无所有、不可得」的能力很强,定慧都同时有修证,这种就是俱解脱阿罗汉,是究竟的阿罗汉果。

你修慧没有修定,就没有神通;你修定又修慧,到最后究竟之「俱解脱阿罗汉」,一定是有定、有慧,而且能够现神通。所以你要了解,每一个名词跟身体都能互相搭配。你窠臼打破的话,这种智慧能让你在办世间事情时,都知道怎么做,并节省很多步骤。每一个人刚开悟时,脑筋转得很快,事情一来,你「哒哒哒哒……」,十几个步骤就现出来,知道要怎么做、怎么做,这种也是属于一种天性的智慧。有的人说自己记忆力非常强,但还在初期境界记忆力很强则要小心,因为你还没有到快成佛的境界;那种无忘失法是在成就的阶段所证的。

像龙树菩萨去龙宫背《华严经》回来,祂都看一遍而已,那么多的数据能够看过,无忘失、过目不忘,只看一遍就背回来,然后流通这下册,三册中只留下最最浅、最最少的资料,因为祂看末法时期众生没有福德、没有智慧,不够格看那么深的经典,所以只流传这下册。我们看现在的《华严经》就已经不得了。里面四十二字母也都不知道怎么修。梵天传这个法下来时,据说最后我们人类要毁灭时,剩下其中两个字,一个是bha「有」,一个是2「寂」,直接留下这两个字,其它的kakhagagha……都吃回去、吃掉了,经典有这么讲,这个以后在网络文章的悉昙教学专栏内,会写得比较有系统,你们要自己去看。

再来讲「远离邪见」。前面一开始就提过,邪见就是不正当的知见,或者是还没有看到完全,只局部的看到了,就说「喔,就是这样、就是那样!」那也变成一种邪见。

至于「见取见」,你的执着非常的强大,甚至大到把它变成一种见解,变成一种强力推销,这就是「见取见」。有如广告的强力放送,植入性推销,每隔几十秒就放送一次,深植人心,被迫看个若干次,大概就清楚里面从头到尾是什么,如果这个广告拍摄手法绝佳,则令人印象更深,也变成一种固着性,一种执着。讲起来,你懂了什么就应该放下什么,放下是要接受更多的东西,不是你懂越多越放不下。为什么佛法一路走来,都要用般若智慧?因为你的脑袋有限,你装了这个「大」字,你就装不了另外一个「小」字,除非你把「大」擦掉,在这里再写一个「小」,那你「大」有没有忘记?不会忘记!佛法就是这个意思。为了要容纳更多,所以你要把脑筋空掉,用什么空掉?用般若智慧,观它「无所有、不可得」,这样智慧才愈积愈多、愈积愈广。

虽然我们没有佛陀那么伟大,起码你学佛这么久,应该也比人家聪明一点吧?但你为什么就是聪明不起来?因为你这个脑筋塞得满满的,塞了「大」就塞不了「小」;你要把「大」拿掉,就可以写一个「中」啦!位子空出来,才可以空,才可以容纳更多的东西。每现什么出来就摆到一旁。你修行过程境界也是这样、知见也是这样。要用时,拿起来就有;不用时,丢在哪都不知道、不管它,佛法就是在讲这么浅显的道理,我们要懂。学佛法也不要变成主观意念的执着,这样对你很不好,人际关系会搞的不好。你如果是心平气和、无意识形态地去面对长官、同事、部属,你可以很轻松去应对他们。依你这个自性去应对周遭,该生气就要生气,不能生气就不要生气,这样就很自在。

「禁取见」,上面有讲过,是须陀洹三结使之一,我们佛教徒当然第一个要守戒,世尊制订了戒律,出家有出家的戒律,在家有在家的戒律。但不要去守不正当的戒,包括像自以为是的强调不吃油、不吃盐…等,这常常听到。你怕高血压,完全都不吃盐,但你知道不吃盐会产生什么毛病吗?所有细胞里面都是盐,没有盐它就发生很严重的无力,于是血压下降,人懒洋洋的。不少吃素的人,刚开始都有这个毛病,因为怕吃盐。有的人还主张不吃油,因为一切的性荷尔蒙都是脂肪去制造的,修行就是要断欲,但断欲应该是从心里面去断,不是从饮食行为上去断。有一部经讲,有一个人他修行,这个命根常常发生作用,他就很烦恼,想要拿一个刀子把它割掉,世尊知道就问他:「牛车走不动,牛要走不走,你是打牛还是打车子?」当然打牛,牛才会走。

同样的道理,你有淫欲心,是你心有问题,还是肉体有问题?如果没有心,这个肉体能有什么反应?但是有的师父为了达到断欲这个目的,不让徒弟吃油、吃盐,以为这样就无力了、不会作怪了。这种是拿石头去压草的修行,不作怪是他没有能力作怪,因为没有吃饭嘛,这不行!应该是要正常的吃,而且吃得再多也没有淫欲心,这才是根本解决淫欲心的念。所以上面这个是在讲,不要守不正当的戒。守戒应该是守心不动、很自在,就是连净戒你如果执着它,会变成一种负担。再者,如果你守戒守得非常累、非常疲倦、非常筋疲力尽,那你这个心实在太不好,有漏慧也不具足,那无漏慧更不用讲了,都没有,所以守起戒来就很累。

整个来讲,「五不正见」就是上面所讲的「身见、边见、邪见、见取见、戒禁取见(或称禁戒取见)」,这五个都是不正见,是不正当的见解。如果你强调其中任一个,就代表你没有解脱。若能远离这些不正见,则这样的智慧就属于正见。

「故广泛言之,凡为佛教所认可之道理,皆属正见」。简单讲,如果讲经说法或者写书的,被一些人不认可,那他大概有点问题;如果不认可多于认可的,那他就大有问题了,甚至可能着魔了。先不论他修得怎么样,佛法讲得对不对,但至少戒律不能违犯。尤其不该毁谤出家、在家等四众,「说四众过」乃是菩萨戒中的重罪。所以你如果心空法了,懂得我们刚讲的正知见的话,你不会去执着,也不会说你好、别人不好。「自赞毁他」也是菩萨戒十重四十八轻里的重罪。若你有能力看人家修到哪一个境界,为什么要讲出来?

好比说,你写「某某人没有开悟」,假定那人是没开悟,那你为什么要讲出来?表示你也没开悟,因为真正开悟的人不会去讲这些。假定你讲的那人其实有开悟,那么你这没开悟的根本也不会晓得,因为你构不到他那个境界,怎能慧眼识得?所以,何必去管或去写别人开悟了没?知道因果吗?怎么会去讲别人有没有开悟?懂在心里就好!你自己懂就好,不要去讲给别人听。你今生讲哪一个人没开悟,哪一世换他讲你没开悟,一来一往。懂因果,行为都要很小心。总之,要判断一个人的修为如何,看他书中知见的高、下正、误,就可以判断出来

 (2008.07.23讲于法尔)

 


[ 解深密经》选读 ] [ 经典选读 ] [ 首 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