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24WLOTUS.JPG (4513 bytes)  试解《解深密经》的奥秘(2-10)
             
胜义谛相品第二
          (本篇文章为祥师父所撰,未经同意,请勿引用转载。)  


二、解深密经胜义谛相品第二()

前介绍七圣,包含(1)随信行、(2)随法行、(3)信解、(4)见至、(5)身证、(6)慧解脱、(7)俱解脱。

现解说(7)俱解脱()

又俱解脱有五义不同:

(1)就观而言,慧人修性念处,俱人修共念处。

(2)就行而言,慧人修行正道断惑,俱人则正助兼修。

(3)就所依法而言,慧人不习事禅,直缘真理,俱人兼修事禅(事禅分为有漏根本四禅、无漏禅、灭尽定等三种,其中,无漏禅又有观、练、熏、修等四种,慧人实际上亦修观禅)。

(4)就神变而言,慧人有十四种神变,俱人有十八种神变。

(5)就三明八解脱而言,慧人虽有一明、二明,然不具三明,其八解脱亦不全具,俱人则三明八解脱皆具。

进一步就古时候人的观行等方面来谈,俱解脱人跟慧解脱人相比,有五种不同的区别:

(1)就观而言,慧人修性念处,俱人修共念处。就观而言,慧解脱的人是自性面对因缘起念,能够修性念处(念处即四念处的念处sm4ty-upasth2n2ni,也称念住)。当你一切心对内的妄想、对外的境缘,这二种你都能感知,处在这种状况的话,叫做念处。如果你进入了念处,那就不受内外境影响,因为此心念住的话,内外在因缘的境缘左右不了你,这种是叫做念住。有智慧的人,观自性、观心念,然后能够得到解脱。所以如果是从心观自性,修到心念处、得到心念住的修行人,这是第一种解脱。俱解脱的行者,则是修共念处,带事兼修,具三明八解,因中修共念处观,能破五通外道。这是从观上不同,来加以分别。

(2)就行而言,慧人修行正道断惑,俱人则正助兼修。如果从行(修行的正行上)来讲的话,慧解脱、俱解脱两种阿罗汉还是有不一样。慧解脱的人修行正道断惑,什么叫做正道?例如一般常在讲的,以「戒」而得定,这个就是第六种圣人慧解脱行人所修的。他用受具足戒来规范自己修行的道路,转内在种种的心念,这就是修行正道断惑。俱解脱的人则正助兼,戒律也要守,心直接观心地,或者是三十七道品种种的一起修,因为他智慧够,定够、慧够,既有慧解脱,也有受想灭尽定,所以这二个他可以二边都修,甚至同时修三十七道品、十二因缘……什么法,都可以得到慧、定俱足。

(3)就所依法而言,慧人不习事禅,直缘真理,俱人兼修事禅(事禅分为「有漏根本四禅、无漏禅、灭尽定」等三种,其中,无漏禅又有「观、练、熏、修」等四种,慧人实际上亦修观禅)。第三个就所依的法而言。慧解脱的人不习事禅,修慧不修定、修定不修禅,就是这种慧解脱的人。脑筋很灵光,讲什么都看得开,直接说般若根慧观一切法空,而且也做得到,但就不想打坐,不想从身体气的变化下手,那他只能得到慧解脱,为什么?因为他身体没有气,也没有办法得到真正的定,所以称他是不习事禅,是慧解脱。至于俱解脱的阿罗汉,他兼修事禅。什么叫做事禅?就是种种的事相、种种的禅定。事禅分为有漏根本四禅(一般世间禅定有初、二、三、四禅)、无漏禅(就是须陀洹、斯陀洹、阿那含、阿罗汉在修的)、灭尽定等三种。所以俱解脱的人会修世间禅定,也会修佛教四种圣人的无漏智,也会修灭受想尽定,这三种无为法都得修。

其中,无漏禅又有观、练、熏、修等四种阶段之禅。「观」是观破不净等,就是九想观、八背舍、八胜处等。九想观,是观察色身死去,顺次变坏的种种不净。「练」是由浅入深,顺次锻炼,一禅一禅次第而入,就是九次第定。熏,这「熏」一般是学习、熏习之意,例如不清净的人会熏习不好的法、不好的念头;清净的人会熏习好的法、好的事物,学习其原先所不会的,比如说自性的功用。而这「修」是指修掉不好的习气、心病,即是将前面之境界再作进一步之修治,而增长其功德。所以我们大约了解谁修身证?谁修慧解脱?如果身证、慧解脱一起来,世间禅定也修、无漏智也修,灭受想定、无为法也修,这种人会得到俱解脱的阿罗汉。

慧人实际上亦修观禅,有慧解脱的人,他实际上也会修用观的禅定,不会只有一个智慧。但你身体没有成就,怎么会有大智慧?那智慧都是世间的、都是不真实的,所以有时候经典讲,或是祖师大德讲,不能片面钻牛角尖钻进去了。你说慧解脱就是用智慧不必打坐,也不见得。慧解脱的人要得到俱解脱,要不要回去打坐?还是要!否则没有打坐,身体没有变化,怎么观心?若觉观起不来,永远都只有一个心,怎么会有觉观?有境界的话,你就可以分辨哪一句话有什么缺失。一切比量语言文字都有缺憾。比如说世间定,哪些人讲什么法,你还没有证到那个法,里面看起来好像有什么漏失,其实当时是对某些特定对象讲的,不是广泛适用,可是有些人看了就会被搞迷糊,然后就以为里面讲的就完全是这样。但如果你小乘也彻悟了,大乘也彻悟了,显教都圆满了,密教也彻悟了,那你才会懂原来佛法的完整概念是什么。

(4)就神变而言,慧人有十四种神变,俱人有十八种神变。修到佛法最究竟时,一定会起神变;如果你修了半天说:「我内心清净了,我如何如何了」,却起不了神通变化,那个就是假的清净。你说「佛教不修神通」,这是因为你能力不够、境界不够、心不清净,所以叫你不要玩神通,否则会容易着魔。等到心清净了,神通自然现起!所以《金刚经》在讲五眼,五眼以后就是六神通。怎么证得五眼?就是用般若智慧。般若智慧是什么?即修到什么都不执着、不执着,一直不执着,一路走到底,一路不执着。这样你就会得到五眼、得到六神通,得到十八不共法,得到无量智慧,得到种种能力一直现起。

虽然我们目前还没有进入到这些神通变化,但起码要对未来各阶段的境况有一些了解。从《般若经》在讲的般若波罗蜜开始,到最后起神通,五眼、六通、十八不共法、四无畏、四无碍辩才、一切三摩地、一切陀罗尼门……等。这些法都是从你得到般若波罗蜜以后现起的,到最后一定会起神变。如果你今生没有起神变,代表你心还不清净,心清净了再去学陀罗尼,你才会产生神变。那俱解脱的慧人,有十四种神通变化;俱解脱的阿罗汉有十八种神通变化,实际内容这边没有详列,免得离题太远,有兴趣的人可以再去查经典,看看十八种神变有哪些。十四与十八之间,起码差上四种神变,藉此正可鉴定你属于哪类的圣人。

(5)就三明八解脱而言,慧人虽有一明、二明,然不具三明,其八解脱亦不全具,俱人则三明八解脱皆具。三明包括天眼明、宿命明、漏尽明。

「天眼明」是一切世界、一切众生都在心中,不起念就可以观,佛、大菩萨皆如此,因为心完全清净,没有什么恶念或不清净法,不必起心动念便可以观。能于一切众生之死时生时、善色恶色、上色下色,皆悉了知,并了知所有众生依身、口、意三业成就之善行、恶行,由正法或邪法因缘,命终之后生于善趣或恶趣。而「天眼通」,六通之一,则是要起心动念才可以观,以此眼能照见自地及下地六道中之远近粗细等诸物。例如你要看哪个人的因果、看过去或看未来,要先起念,不先起念则看不到。

在《佛顶尊胜陀罗尼经》里头,善住天子听到有声音说他七天以后,天寿尽了要死亡,死亡以后将「受七返傍生之身,次受地狱苦……」等,那怎么办?请求他的父王想办法,他父王帝释天主要观这个儿子是否真会堕到恶道,便「须臾静住,注想谛观」,一观之后才发现真的是当受七返恶趣之身。所以是要起心动念先观才能看出因果。

一般阿罗汉也好、小菩萨也好,能解脱是指心念能转现在的念头,或者当过去业力的相关境念现起时,他不会烦恼。假定他过去做了某件不好的事情,虽然心力解脱了、清净了,但遇上这不好的业果现起时,由于因果还没有报完,故仍有机会受报。但果报现起时,他不会有罪恶感,因为受或不受都无所谓好事、坏事,没有这些分别,这种就是小菩萨、阿罗汉的解脱。

「漏尽明」,谓如实了知已证四谛之理,而断尽三界有漏烦恼,远离生死系缚之智慧,例如到佛是完全内心清净了,祂业力什么该还都还了,入涅盘时就是完全心清净了,所以这种是漏尽明。那「漏尽通」呢?乃断尽一切烦恼惑业,永离生死轮回之神通,断尽一切有漏烦恼,就像刚才讲的,就算起心动念知道过去的事、或未来的事,即使是不好的,也不会烦恼。

「宿命明」是没有时间的限制,即明白了知我及众生一生乃至百千万亿生之相状之智慧。例如佛知道所有众生的因果报应,且此所知是不受时间、虚空的限制,无始劫以来无尽的,祂都知道。而「宿命通」,虽能了知过去世的事与各种生存状态之作用力,但一般是以八万劫为限,从当下往过去、未来推八万劫,此期间内的众生因果报应知道,以外的就不知道。

你说俱解脱阿罗汉已经有三明了?那是得灭尽定,由慧、定之力,断除烦恼、解脱二障而得解脱的阿罗汉。因此这里所讲的明有点不一样,这种明vidy2)它是表示心比较清净,没有障碍,因此不叫作通而是称之为明。但像以往所讲神通变化这类明的境界,那是只有观世音菩萨、文殊师利菩萨这种过去世成佛,又再来现菩萨身的人才有,或者成佛的人,才具足这三明六通。总之,以这三明、八解脱来讲,慧解脱的人只有一种明或者二种明,无法具足三种明。其八解脱亦不全具,没有实际修证整个过程的,就会有这个没那个、有那个没这个,致使八背舍、八解脱无法完全具足。俱人则三明八解脱皆具,如果是俱解脱的人,就会完全具足三明、八解脱。可见这在神通、名相等方面,慧人、俱人间还是有所差别。这是讲到七种圣人。

 

再言圣智者,指正照真谛,远离虚妄分别之智慧,称为圣智。《往生论注》卷下云:「法性无相,故圣智无知。」此外,佛之教法称为圣网,以其罗致众生,使归于正法,故以网喻之。又以佛所说之法契合于正理,故称为圣法。佛之感应则称为圣应。佛陀得自觉圣智,不经他学而内自证者之智,是指如来之智,又称清净法界智,即密教所说大日如来自然觉知「诸法本不生」之智。于显教诸宗,通常将佛智概分为大圆镜智、平等性智、妙观察智、成所作智等四种,称为四智;密教则加上法界体性智,而提出五智之说,认为五智乃大日如来内证之智,而真言行者发心修行所能证得之智体亦不出此五智之外。五智之中,法界体性智乃前四智之根本总体,亦为世间、出世间等一切诸法体性之智;准此而言,如来自然觉知诸法本源之圣智即赅括此五智全部。

各位回想一下,先前之经文有提到圣智:「谓诸圣者以圣智、圣见,离名言故,现等正觉,即于如是离言法性,为欲令他现等觉故,假立名相谓之有为」,后来插入讲七圣人--「随信行、随法行、信解、见至、身证、慧解脱、俱解脱」,现在再回过来看经文圣智,「正照真谛,远离虚妄分别之智慧,称为圣智」,如果俱解脱的人他就有圣智,以圣智来得一切法。不管是清净法,体空、随情,或者是菩提,这方面的知见都要具足圣智。你让有体随缘,自在不执着,无为法不执着,就是讲这种圣智。我们要用什么圣智来面对一切有为法、无为法?这里讲「正照真谛,远离虚妄分别」,能够有正确的知见来鉴照。「谛」的悉昙代表字是sa,谛分成真谛与俗谛--真谛是属于空的一面,俗谛是属于不空的世间法。释迦牟尼佛所讲的一切法都是随缘方便说,我们则要有圣智来观照此一切法。

再来看到《往生论注》卷下云:「法性无相,故圣智无知。」随缘起法性,法性起有法相,但法性又无相,法性本是空、无自性,无自性又可以起法,所以它有起法性但又无相。像你自己的心念,或外境感召的心念,过程中你知道念头来了、看到了,但是你要看你自性(起法的那个自性)看不到,只知道有一个念、有一股什么习气要现,要现的那个东西你看不到样子,所以法性本无相。如果你悟得这样的话,法性无相。那圣智也是无所知,圣人知道法相,有相但用圣智观它无所相,所以说:「有为不住有为、不住无为想;无为不住无为、不住有为想」,这种阿罗汉、菩萨就是有圣智的人。这部《往生论注》要讲的圣智无知,就是有感而不去执着;无知不是没有觉见,或有觉无所知,总是不执着意。

此外,佛之教法称为「圣网」,以其罗致众生,使归于正法,故以网喻之。佛所教的一切法都是圣法,能网罗大家走上正确的路、走入解脱之道,(解脱道就是正法),故称圣网。所以你听了要能够思惟,懂了也要能够去做到,到最后因缘成熟时就会证道。又以佛所说之法契合于正理,故称为「圣法」。因为如来、佛所说的法是没有偏颇的,完全契合于正理的,能教导我们悟入解脱的真理,所以叫做圣法。佛之感应则称为「圣应」。你要怎么感应到佛?佛是无相,你说自己「可以看到佛相、画像」,就是感应到佛?不是!佛的法身无相,你感应到心灵吉祥又无相可见,就有一点圣应了。

佛陀得自觉圣智。成佛的人没有老师,只有护法诸天。为什么菩萨、学佛法者要人保护?因为菩萨是觉一切智、又慈悲,自身不能跟人家斗争,不能跟人家怎么样,只有挨打的份,所以如果心清解脱离欲,自然会有很多天神、护法神来守护。佛教、佛教徒、或者弘扬佛法的人会有护法就是这样。像释迦牟尼佛,出生以后变成一般人时,虽然已有无量的智慧、神力跟学习能力,但到处都还是要有五净居天的天神、忉利天主、梵天王等,来帮祂安排与促成修行的因缘。这些天神会自动护持、安排要怎么做。

好比说,天神告诉苏佳达(sujata su是好,jata是生,所以也可译为善生):「妳现在要煮什么粥!这个粥要怎么煮!煮完以后,那边有个修行人,妳要去供养祂。」又好比说,世尊祂将要铺金刚座,需要有吉祥草(香茅草),那忉利天主知道了、心感了,就先化做一个人物,旁边备妥香茅草,站在远远的路上等着祂;世尊路过此人,便问其是否能供养,他当然供养,赶紧捡给祂。所以可见,佛应该怎么修、需要什么东西,天神都预先替祂安排、准备得好好的,祂也就随缘去做。所以,证到佛地者是用自己的智慧,本来就就没有师父。如果有一天,你具足充分的智慧跟修证,然后再去跟经典印证,你就真懂了;否则,你心里没有到那种境界,看经典也只是意解而非证解,不会真的懂。而且光是智慧多一点、证到慧解脱,但是没有实际禅定的力量也不行。所以俱解脱是定慧两边都有,不但智慧开显,身体也突破了,那再来看经典,就会学得比较快。

不经他学而内自证者之智,是指如来之智,又称清净法界智,即密教所说大日如来自然觉知「诸法本不生」之智。智慧有了,这种智慧是从内开发的,不是去从外面学东西。佛是由内自己证得智慧,菩萨也是一样,所谓菩萨一定是自己证的,不由世间老师来教,除了佛、大菩萨可以教你以外,没有世间人可以教你,世间没有人可以教你。这些法其实都是佛、大菩萨在需要中,给你安一个念头、一些体会,你就会知道,原来是这样、原来是那样。当然我们没有办法像佛一样,完全自己这么修证,多少还是要由这些菩萨(这菩萨不是世间人)点醒,若你悟力很强,祂仅稍微提示一下,你就会知道是什么意思、怎么回事。悟力不够的话,祂点了你半天,你还傻傻不知这要干什么、那要做什么。

所以脑筋清楚一点,做法会时,祂就给你念头、给你启示,你就知道什么是什么。这里头有些是你过去世就已熏习过的知识、概念。像学悉昙,用现在的八音要怎么套过去发音的位置?怎么讲都不对。应要回到过去的时空,参阅前贤撰述的经典,比如大正藏或古德流传下来这些文章,从里面去学习。经典不怕你看,但你没有褔德智慧的话仍然看不懂,而且密教的东西,心地没有到一个程度的话,没有人教你。且如果还要经由旁人教导才学会的,会一代不如一代、愈来愈糟。因为师父保留一点、徒弟也再留一手,那愈传内容愈少,最后不是失传了吗?当然也只有如来是自解圣智,这跟一般的圣智有分别。如来的自解圣智,是不经他学而内智证得的智慧,是如来的智慧,也称清净法界智。这就是密教所说的大日如来,自然觉知的诸法本不生的智慧。

于显教诸宗来讲,通常将佛智概分为「大圆镜智、平等性智、妙观察智、成所作智」等四种,将佛的智慧分成这四种,称为四智。六祖说过一偈:「大圆镜智性清净,平等性智心无病,妙观察智见非功,成所作智同圆镜。」这大圆镜智梵语2dar0a-j#2na,不是一般人有的,因为「大」跟「圆」就刚才讲的三明六通;又大又圆、无所不知的,才叫做大圆镜智。「大圆镜智性清净」,只有佛是最清净觉,才具有此大圆镜智,我们在前文就介绍过这种最清净觉。清净多少,大圆镜智就产生多少,二者是相对的。唯有佛的大圆镜智是最圆满的,才叫做「大」、「圆」。

平等性智,梵语samat2-j#2na。「平等性智心无病」,你不执着好、坏、顺、逆的话,这个心就平等了。那怎么样叫心有病、心没有病?心没有病,就是能做到不执着世间相、分别相。前几天我们还在讲:叫你去恩主公那边收惊,你说:「那是外道!神道!」外道、神道也是道,也是佛道,是佛道大范围的一部份。信佛教就排斥外道教,这分别心每个人都有,这样不好!每个人的因缘不同,人家怎么样、怎么样,都要能尊重。有平等性的人就会尊重人家,心没有病。

妙观察智,梵语pratyavek=a52-j#2na。「妙观察智见非功」,见就是执着,有执着就起不了实性之功用。你如果很执着所知、所见,就没有妙观察智;如果你什么都不执着,妙观察智就起来了。成所作智,梵语k4ty2nu=6h2na-j#2na。「成所作智同圆镜」,能够从无中化有,在修行中有中化无,回到清净自性空,从无中化有,无中化有就要有成所作智。起心动念起神变,密教里面讲十种观法让你无中生有、怎么去变,虽然虚幻不实在,但可以利益众生。你起不了变就是心不清净。如果你真的能变,那就跟你心清净一样,得到大圆镜智。这是我们显教常在讲的三身四智--四种智慧与法身、报身、应化身三种身。

密教则再加上「法界体性智」,梵语dharma-dh2tu-svabh2va-j#2na。无尽之诸法,称为法界;诸法之所依,称为体;法然不坏,称为性;能决断分明无尽诸法之智,称为法界体性智。法界体性智,尽虚空、遍法界,故这种智慧只有大日如来才有。所以密教提出五智之说,认为五智乃大日如来内证之智,而真言行者发心修行所能证得之智体亦不出此五智之外。修显教是断习、入空;在密教则依空性化有,去利益一切众生。

五智之中,法界体性智乃前四智之根本总体,亦为世间、出世间等一切诸法体性之智。法界体性智是前面四种根本总体,也就是世间、出世间一切诸法体性的智慧。所以世间人用世间法救他们,出世间人用出世间法来度他们,让他们能够成就无上如来菩提。「准此而言,如来自然觉知诸法本源之圣智,即赅括此五智全部」。「赅」是简而兼备、齐全、充足、完备之意。这段话是说,依此来讲的话,如来自然觉知诸法本源的圣智,必然概括这五智全部。

总结来讲,经典上说要用圣智来分别有为、无为法,而释迦牟尼佛所讲的一切法都是方便说,不能执着。菩萨摩诃萨也具有这个知见。终于把圣智讲完了,之后要讲「圣见」。这样来学《解深密经》,虽然速度很慢,但对于佛法可以了解更多,因为各种内容都概括其中了。

2008.07.02讲于法尔)


[ 解深密经》选读 ] [ 经典选读 ] [ 首 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