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24WLOTUS.JPG (4513 bytes)  试解《解深密经》的奥秘(2-6)
             
胜义谛相品第二
          (本篇文章为祥师父所撰,未经同意,请勿引用转载。)  


二、解深密经胜义谛相品第二()

经生圣者指小乘圣者,彼等须经欲界、色界之生,方能臻至涅盘之境。此类圣者可分欲界经生、色界经生两种。

圣者有家家圣者,这是须陀洹七上、七下人间的这些圣人。也有经生圣者,什么叫经生圣者?指小乘圣者,彼等须经欲界、色界之生,一定要再经过出生在欲界、出生在色界,方能臻至涅盘之境,才能成为阿罗汉,这种圣人,叫做经生圣者。此类圣者可分欲界经生、色界经生两种,如果出生在欲界的,比家家圣者还要低一点,因只要有初步的善行或者初步心的清净,就可升到欲界六天,虽是比较高天的六天,在六天内夜摩天以上都比较高一点,但对色界来讲,仍是比较低劣。家家圣者起码都是在二禅天以上的圣人。

 

(1)欲界经生,例如预流果之极七返有、一来向之家家、一来果等圣者均属之。此等圣者犹须经历欲界之生,然目睹欲界苦恼多生,乃起强烈之厌离心,因而得不还果,不必再生于色界、无色界,即可直接般涅盘。

第一类是欲界经生。例如预流果之极七返有、一来向之家家、一来果等圣者均属欲界经生。如果是以禅定来讲,应该是要去掉身见,起码都要在二禅天以上,既然这里讲预流果(须陀洹果),如果他没有修禅定,他出生在欲界这边,极七返有,是要七返,当然第一、第二次比较次劣之欲界天,也有可能往后高天。一来向之家家,一来向就是还没有到斯陀含果,由须陀洹向斯陀含,再往前就是得斯陀含果,这些圣者皆属于欲界经生。

此等圣者犹须经历欲界之生,当然生了欲界天,还要下来人间,然目睹欲界苦恼众生,下来人间体会到这些烦恼,乃会生起强烈的厌离心。如果在欲界天,他也在享受,生活都非常舒适,想吃什么它就化现、想穿什么它就化现,这样在忉利天就非常舒服,但是寿将尽也会有五衰相现。因而认真修行得不还果,不还果就是阿那含果,到最后得阿那含果,就不必再生于色界、无色界,即可直接入般涅盘,般是圆满、广大,入心的寂静,不再起烦恼,居五净居天。其实般涅盘或者再加一个大字成大般涅盘,通常是用在讲佛的涅盘。

 

(2)色界经生,此等圣者犹须经历色界之生,例如七种不还中之上流般之乐定圣者,然因不觉色界之苦,其厌离之心亦低落,故仍须再生于无色界始可般涅盘。

第二类是色界经生。此等圣者犹须经历色界之生,例如七种不还中之上流般(是一种果位的圣人名称)之乐定圣者,这比较高层次的禅修,在三、四禅的境界,四禅再上去就可以得到阿那含果,阿那含他不还人间了。不还果,不再来人间,直接可以证到阿罗汉果。但是,五净居天比较下阶的,智慧比较不足的,有时候还要来人间。所以经云:「不还者,即非不还,是为不还」,不是絶对的,什么法都没有絶对的。在五净居天这类高天,第三或者第四、第五层的(色究竟天)智慧比较锐利的,可以直接观察内心的习气、毛病,就直接证到断贪、瞋、痴,五上分结不执着,可以证到阿罗汉果。所以这里讲的是「上流般」(「上流般涅盘」的简称)。

然因在禅定中是很舒服、快乐的,不觉色界之苦,其厌离之心亦低落,故仍须再生于无色界始可般涅盘。毕竟在色界、无色界也都未出三界,还未脱离轮回。如果他们没有脱离的心,就无法进入无余依涅盘。这个般涅盘,pari-nirv25a,现在你们在学梵文,多少都要背单字,多去翻字典,有机会就随缘背背。Pari是圆满,为何念作般(pan)?是悉昙音、是麁显音转大空点。pa是第一义,rira远尘离垢,i是以第一义、远尘离垢做为根。nirv25ani者在于内, rv2r前已说明有远尘离垢,va离言说,2者是修菩提行,5a者远离诤论,又无言说(va)是为涅盘。你要是懂得梵文字母的单字,来看这个名词就比较能受用,不然有时候,所翻译的中文词汇我们看不懂。般涅盘怎么讲?你去翻字典,涅盘指广大圆满、无所不遍、博大之义,若前面再加一个mah2则是专称佛的大般涅盘。

 

一般七圣指小乘行者,十圣指地上菩萨。《仁王般若经合疏》卷中谓,三贤即地前之三十心,十圣即十地之菩萨。以十地之菩萨皆已断惑,证会正性,故称十圣。七圣乃指见道、修道、无学道之七种圣者,又作七圣人、七圣者、七士夫、七丈夫。诸论所载各异,据《俱舍论》卷二十五载:

一般七圣是指小乘的行者;十圣是指地上菩萨,从初地到十地的菩萨。不知道境界的人,都不知道修行分那么多阶段。大家都要了解,这修行的六十四心、六十四位阶,怎么分呢?都以你心清净多少,来判断你得到什么位阶。六十四位阶涵盖十信、十住、十行、十回向、四加行;能够证到四加行,就成菩萨有望了;再来十菩萨地、十金刚如来地;成佛的时候,是满金刚如来地而至第六十四位阶。

在《楞严经》五蕴魔相中,讲阿罗汉得到识阴魔相尽者,就不会去搞心的灵通力,识阴尽就到十信位满具六神通,就得阿罗汉果。若有人发菩提心修菩萨道,就要开始修十住、十行、十回向、四加行、十菩萨地、十金刚如来地。也有一说,这十地的分法,是另种分法,从干慧地到佛,把这六十四位阶分成十个位阶,干慧地、性地、八人地、见地、薄地、离欲地、已作地(阿罗汉)、辟支佛地、菩萨地、佛地,这样另算十地,经典里面讲,干慧地以后,地地往上修行,终归无所得,悟无上正等正觉,这才是真正修行的次第。

《仁王般若经合疏》卷中讲到,三贤即地前之三十心,三十心就是指十住、十行、十回向。三十心在菩萨位来讲,是地前菩萨,而且这在华严宗来讲,不算菩萨,因为阿罗汉、辟支佛也落在这里。阿罗汉,虽然心清净,但还没有菩萨心,智慧也不具足。而在十住、十行、十回向的菩萨,智慧比较多一点,但是定力没有阿罗汉的强。阿罗汉是求自我解脱的,他的定力很强;而菩萨是带病的,是心有病而行菩萨道,心还是有毛病,没有完全清净。心清净者,除了佛以外,还有大菩萨,祂们当然心清净、无病;普通受菩萨戒的,讲起来是带心病、心不清净,在度众生。

由此,专修小乘者会讥刺大乘者:「修得还不够好、心还不清净,却偏会讲要度众生」;而行菩萨道的大乘者则会反嘲说:「你声闻乘都专门修自己,心是清净,但根本不够慈悲!」这样相互指谪贬抑。我们懂了,就不要较量詈骂,每个人怎么修都有其因缘。如果已是地上菩萨者,祂过去必然也修过十住、十行、十回向,甚至于也修过小乘法,四圣谛、十二因缘观、三十七道品,这些都是必修的历程。所以回过来看,如果初学者要断除习气毛病,还是要从四圣谛、十二因缘观这么去思惟、去理解。不要自诩是大乘行者,却连最基础的修行都做不到。

又,假定你碰到障碍了,观自己「色即是空」,你这么想:「我身体哪有什么障碍!」一直思惟、一直思惟「色即是空」,无形中就把你不舒服的感觉给空掉了,也不觉得有什么不舒服了。至于受想行识这些都是心方面的,心被障碍、慌乱了。但如果能瞭知,身都没了,哪还有受、想、行、识?这些都空掉了!这在《心经》里面有讲。二百六十个字,很简单的几句话,就把无上的般若智慧都展现出来。你这样思惟思惟的话,无形中就会悟道,起码当时就不会再迷糊下去。不然一直迷糊迷糊,烦恼身体、烦恼心地,天天都在烦恼。

十圣即十地之菩萨,这是登地菩萨,一定要真正开悟,什么叫真正开悟?就是没有一个神我身、没有一个我、没有一个灵魂身,只有一个心识。还没有破掉这个色身的话,你这个肉体以外,还有一个有形相的神我身,它会出离肉体。外道也好、阿罗汉也好,他们都是这样子的,地前菩萨也是这样子的。如果还有神我身,就是还有一个有形有相的东西,虽然没有质量,但是还有形相,所以才有一个来回、去来,有时知道神识出去或回来了。没有把身完全破解掉的话,就是没有入无色界。入无色界就是只有一个心,没有身质,只有心识。登地菩萨祂可以入无余依涅盘,虽然心还不清净,但是已没有身,可以入无余依涅盘,这才是真正的地上菩萨。

十地之菩萨皆已断惑,断见惑、修惑,见所断、修所断。见惑是对外境的执着,涵盖你五根对六尘的执着,比如看到、听到以后生心就变成你的烦恼。五根、六尘属于见惑,你的眼耳鼻舌身面对外面的色声香味触,所知、所见,看了都不舒服、很烦恼,这就是见惑。再来修惑则是心方面的问题,修自己的内心属修惑。像有人会把妄想当真、把妄想当什么灵通、把心里的灵通当真,这些都是第二阶段修惑里面要去断的!在五蕴魔相里面,五蕴中之受想行识后四者,都属于修惑里面要去断的。这些毛病都是要断,在这里十地之菩萨皆是已断惑了。

证会正性,自性大家都有,佛性也每个人都有。但我们凡夫就是正性发挥功用以后,还会加上烦恼。懂了一件事,加上第二念、第三念,就是烦恼起来了;圣人、菩萨跟佛,祂们知道很多,但都不去烦恼。差别在这里而已!你证会正性以后,才成为地上的十圣菩萨,这是真正的菩萨,菩萨是觉悟的有情,祂发誓度众生的心,很在意众生。当然也是要发度众生的心,相对的才有办法证到无上正等觉,以后才会成佛。

七圣,是小乘的修行地位,乃指见道、修道、无学道之七种圣者。所谓的见,就是懂得义理,懂得修行的道路、次第、方法。后面还会讲到四圣谛很多的法。你如果去看《阿含经》这苦集灭道四圣谛,要去思惟、去懂、去证、再去断。譬如苦集灭道,这四圣谛每个人都会念,但小乘行者是直接去证,天天这么打坐用功、打坐用功,思惟思惟,当生就可以证阿罗汉果!当中有分四圣三转、十六行相。四圣就是苦集灭道四圣谛,三转就是已知、已证、已断。先懂得道理,懂得道理就是见道;有的人不懂道理,以为见道很简单。你不听佛法,怎么见道?怎么知晓解脱道路该如何走?苦集灭道、法、忍、智,你都要先去了解,了解以后怎么修?再去观。例如观世间有八大苦、多少苦。苦完了要怎么办?要忍!用这个忍法。

法忍如果已经证得的话,就变成法智,变成一种般若的智慧,好比说不以痛苦为痛苦,这种智慧,就是般若的智慧。具足这种能力,这样就有「八忍八智」,又作八忍八观,亦即见道之十六心。所谓八忍,即苦法忍、集法忍、灭法忍、道法忍等「四法忍」,加上苦类忍、集类忍、灭类忍、道类忍等「四类忍」。八智则为苦法智、集法智、灭法智、道法智「四法智」,加上苦类智、集类智、灭类智、道类智「四类智」。忍是智之因,智是忍之果。当中,以「八忍」正断三界之见惑,故为无间道。见惑既断,观照分明,则为「八智」,是为解脱道。

从另一个角度来看,「法忍、法智」是在于欲界中修;「类忍、类智」是在于更上去的色界、无色界二界中修。以这个字加上,你可以想象,它是禅修的高手要去忍的。禅修的高手去忍什么?禅修的高手忍脚痛吗?忍脚痛这个太粗浅,是要在有境界的时候,忍于不去执着它!不然你会去受生在色界、无色界天里面去,因此这也是一种忍法,不是只有忍痛苦。到后面还有灭类智,或者是道类智等等的法。总共有十六种心,像这种虽然是小乘的法,但是你修行就要这么实际去磨练的。

有人说禅宗好,观心最直接了当,执杖牧牛不乱动,把心管住、打得念头死死的,对!但对于较深较细的道理就还是不懂。小乘的法从《阿含经》起。我们看到「阿含」,就能了解为什么叫阿含。懂悉昙的人就知道,含是什么?就是来去、来去,来到哪里?来到字--阿字本不生,或者来到--长音阿就是寂灭。无论是从寂灭来也好,或者走入寂灭也好,那不是解脱吗!阿含道、《阿含经》就是让你见道,走上解脱的道路,所以叫做《阿含经》。这些你都要能了解。

有时候,我们谈到大乘法的内容,仍要引用小乘的这些法。这样你才会明白,见道就是这么见。苦是什么?集是什么?灭是什么?道是什么?然后,见道以后要怎么修?你要去修,修了以后要证,以证了,就要让其已断,把你习气毛病断了。你到最后这么见,你的疑惑断了、迷惑断了,才能真的证得果位,才有果位想。七圣经过见道,修道、无学道之历程,无学道,就是说心里面要断除的习气毛病,该做的都做了,所作已办。

最近想要把《五蕴魔相解说》这本书的第七章后面再重新写过,因为当初太匆忙,赶着要出书,没有办法去好好做,我们台湾一万本发完了,大陆起码也有五千本,已经经过四年了,现在应该要进入第二版,所以想把第七章以后,再重新写过,尤其现在对悉昙又有点进入状况,可以修改之前的一些内容,包括书中有提及的六十圣位。

后面讲到如是六十圣位地地,怎么地地上升?你总要讲一些过程、一些果位怎么修?这就是见道,修道,修到心清净了,不必学断烦恼的法,才叫无学位。无学位是不是就很好了?不,不是无学位就可以满足了,无学位只是说你心清净、没有烦恼,但是要学的还很多,再来要学智慧、神通、变化。在无学位的时候,脑筋都比较简单一点,为什么简单?因为你要断烦恼,不能去胡思乱想,不能去思惟说这个那样吗?那个这样吗?修空观、修如如不动,禅宗也好、净土宗也好,都是修这个为主。但真修到空、无相、无愿以后要怎么办?你智慧要救回来,要怎么救?就是学悉昙咒语。

为什么悉昙四十二字母那么重要?那就是让你开显智慧的第一阶段、是一把钥匙。你没有看经典不晓得,看经典就发现它跟你讲得很清楚。引《华严经》来讲,善财童子去参访这位名为「善知众艺童子」的大德,对方说:「我是学四十二般若波罗蜜门悉昙字母,所以天天唱,唱!唱!唱!唱到最后无量神通就发起了,有智慧、清净,无所不知。」经典上讲,你把四十二字母学好的话,世上哪里有什么宝,你都知道,藏在哪里你都知道,你要,马上也有这些护法神就送过来,当然不是送给你发财,因为你是菩萨不能想财、想什么,而是有需要为众生治病或者要供养诸佛菩萨的时候,护法神就会送来了。

现在我们自己看,宝贝在哪里都不知道,古代很多宝贝都在海里面,他们都出海去采什么金银财宝,现在我们没有这种概念,好像海底的财宝都只是船沉下去留下来的,不是!海里面本身就有很多的财宝,地底下、地上也是一样有很多的财宝。所以你真的是菩萨的话,要救一个人,比如说:「我现在要用玛瑙或者龙瑙!」一持咒,护法神菩萨就送来,而且也知道哪里有什么东西,这只是一个神通的开发。

智慧也是从悉昙来的,像「阿」字观,光一个「阿」是什么意思、什么道理,佛就可以讲上一劫、无数劫都讲不完。所以,你要辩才无碍、要开显智慧、要增强你原来失去的记忆力,都是要从悉昙开始。所以,不管你目前是学得法喜充满,还是学得很痛苦,都要去学悉昙,这是你跨入菩萨的第一阶段!虽然人家学得快一点,你是学得慢一点,但总是可以背起来的。背了以后,因缘成熟再去学「观」。教你初步的方便观四十二字,那是第一阶段;真正修的话,还有很多正确修的法门与次第,这都要一步一步的进入。

回过来讲,无学位的话,只是断内心的习气毛病、不必再学,习气毛病已经没有了,但你还是要学很多神通、智慧,所以此处不是说不学,只是讲心的问题解决了。这七种圣人,又作七圣人、七圣者、七士夫、七丈夫。诸论所载各异,每部论述所讲的七圣,名称各异,若根据《俱舍论》第二十五卷之记载,七圣包含()随信行、()随法行、()信解、()见至、()身证、()慧解脱、()俱解脱。这些虽然在《金刚经》里面稍微提过,但以下这把每个都附上梵文,一一详细介绍。

 

(1)随信行(śraddhqnusārin)0raddh2相信、信任,忠诚、忠心;正直、诚实、正大光,笃信宗教、虔信、虔敬、祈祷、弥撒,转成崇拜、崇敬、爱慕、景仰。anus2rin跟随、伴随、尾随,相通、相连,和…相像、相似。随信行指声闻乘「见道」之钝根圣者。又作信行,从他人处听闻佛之教法而生信仰,由信仰而修行,称为随信行。禀性多信,得遇如来或佛弟子宣说正法,教授教诫,依此修加行,而入见道。

第一个是随信行(śraddhqnusārin)。这个0ra,跟之前介绍过的大沙门,mah2-0rama5a,里头这个0ra是不是一样?0raddhqnus2rin是两个字,你现在学会用网络字典reader了,你要把它reader看看,它秀给你看是这样:0raddh2 +anus2rin。前面这个0raddh2相信、信任、忠诚、忠心;正直、诚实、正大光明,笃信宗教、虔信、虔敬、祈祷、弥撒;转成崇拜、崇敬、爱慕、景仰。anus2rin跟随、伴随、尾随,相通、相连,和……相像、相似。你再去查,anus2rin怎么来的?是anus2ra +in

śraddhqnusārin,你要分析的话,śa是自性,ra是一切尘垢,以「阿」字观它,一切尘垢本自清净,本能够不染。da给与、布施,dha又是法界,整个就是施于法界远离尘垢之意。na是名相,u是譬喻,名相加譬喻,光看这些单字,你就懂有很多的意思在里面。从世间相观到自性本不生相,然后从里面离尘垢解脱出来。这个sa是谛,世俗谛或者真正的圣谛,都可以,反正到最后都要观空。这样你一步一步的,从一个字里面,从一部经所列咒语里面,都可以学到很多的秘密之东西。

如果你光讲随信行,这样解释是还好,但不是那么透彻;在这里把每个字的个别意思组合解释,就可以知道是:从相信以后,信根成熟,产生动力,然后你随着这样的动力去修行。因为有虔诚的信仰,转变成一种随它去修行的能力。最主要意义是说:你从相信以后,就跟着它,好比英文在讲的follow up如果用中文,怎么翻成随信行?若你相信了却不去做,光相信有什么用?如果相信了以后,你跟着去做、去修行,这才叫随信行。

随信行指声闻乘「见道」之钝根圣者,钝根是智慧比较差一点的,怎样的差法呢?听闻道理,不会一下子就理解,所以,佛对初机的人,普通都要三转法轮。像当初在鹿野苑对五比丘,也是这样三转法轮。刚刚已经讲了,为什么要三转?第一转让你懂这个名词、懂这个大略意思,所以,先让您「已知」,知道毛病何在,懂了以后,再「已证」,就是要去思惟,证知习气、执着所在,再如何慢慢断你内心的毛病。你说苦集灭道,现在的苦是今生的果报,今生的果报是什么?是过去集的业,苦集灭道都能慎思维。等真正得「已断」,你要断现在对苦的感觉,苦忍,苦忍不能忍的话,也不觉得忍,不觉得有什么痛苦,这样就断我执、法执了。又如观色受想行识五蕴非我,世尊言:色非我,色若是我,我就可以叫他这样,叫他那样,因色不是我,所以它要生病,由不得我,它要脚痛,由不得我,所以色是非我。色又是无常,无常法即是苦,实无所苦,皆是空、无我,这样去已知苦谛、色蕴之法。

世尊要经过这三转说法,有的智慧高的,一转法轮时就悟道了,智慧比较差的,三转也悟道了,像憍陈如尊者才一转他就悟道了,另外的四位,要三转还不行,得再听《无我经》─五蕴非我,始证道果。世尊在鹿野苑那里五天三转,跟他们讲三次,他们也渐悟至须陀洹、斯陀含,最后也还是悟到阿罗汉了,这是比较钝根的。现在末法时期,你去转了好几个人,对方也不见得能悟道,因为钝根又不认真修,彷佛轮回对于他没那么急迫性,赚钱要紧,所以无法悟道。

随信行又作信行,「见道」的钝根行者,往往是从他人处听闻佛之教法,而生信仰。一切的宗教都要先有信心、升起信仰,才能起而去执行。这样子从信行、随信行,由信仰而修行,即称为随信行。现在佛不是不在,佛是对着比较有修行境界的这些菩萨直接这么语化、意化教化;而对比较初浅者,衪用化佛也可以教,不然就是由其它的这些菩萨来代为教导。菩萨依经典讲经说法,然后大家听,听了觉得有道理,知后产生信仰,之后发心去修。很多人现在都是这么透过录音带、电视、一些传播管道,才有机会接触到佛法的。

随信行的人,禀性多信,有过去的善根,得遇如来或佛弟子宣说正法,教授教诫,一听就起善心,马上就产生信心。所以如果你没有过去的善因缘,你碰到的可能都是邪因缘或者是其它宗教。当善因缘还没有成熟,你只能碰到那些想得升下劣天宗教或者是邪教,邪因缘,或者是一些不正信的佛教。今天大陆陈老师打电话来,讲到这几天上海佛教书局,有位某某人的弟子带了好几本书到那边要叫他印,他们谈谈谈,谈到书,可是这些书里面都在骂人。这种不守十善戒的书就不是正法。

纵使我们说,正法再更高一层是不住正法,连正法也不挂碍,那就是解脱,是已对善、恶两边都不执着,此即本经前述过的不退转菩萨境界,通达不住有为、不住无为的菩萨法。但不管怎么样,对于初学正法者或者是已达菩萨境界者,即使因为要度众生而对某些戒有所方便、开缘,但这方便也不能太离谱,如果写书从头到底都在骂人,这算什么佛书?佛者是觉悟者,觉悟者不易犯戒行,懂佛法的人就知道,很明显的,那不是正法!佛法之修行是不动嘴巴的,有人来问问题,讲给他听;无人问问题,就止口不谈。有因缘讲经说法,是依经典来说,不会去讲你自己那些有的没的,不能讲你自己的东西多好。私底下尚可闲谈,但一上台就要讲佛所说的经典,还是要符合三法印原则─诸法无我、诸行无常、寂灭为乐。

那种不是善书花那么多钱,印那么多,浪费人家眼睛去看,不值得!真正值得看的书不必买,人家自然会出钱印;世间要花钱买的书,那可以不用买,那个是不究竟的。以前我们的讲义在卖,现在不太卖了,老上师也不喜欢我们卖书,好!后来体会了,我现在也觉得是这样子。真的佛书不用买,当然《大藏经》要买,那是正法的书,可惜成本太大了,不是每个人都可以送一部这种书,只好用买的。以后你修得好的话,不要去把种种无聊的话语写成书,可以写写正确的修行历程给人家参考,或解释经典上人家不易懂的,这样才有意义。修行还不究竟以前少讲话;究竟以后,好好依经典来讲,让人家把不懂的弄明白。

跟你讲那么多,跟你讲施设、设施。有为,是无体随情假,因为它本来就无体,有为法无体,随世间情、因缘这种假法,不能当真。现在在讲无为,无为本来就无为,为什么提无为?因为要说有为法,提出一个相对的名词,无为是有体、有空体,施设假,方便或者设施、设施假,都是假的,讲了半天佛法是假的?对!你还不解脱,所以方便讲给你听;解脱了以后,什么都不必讲了。佛法就是这样,不必用时这样都是假。那为什么要学这些名相?这些名相不是正规的佛学院学生在学的吗?真正学佛法,这些名相我们也要懂。否则是你的因缘不具足,才会碰来碰去都是看到那些像小说情节似的灵验故事而已。因为你程度还不够,看一看电视的或书本谈的灵感录、什么心得的,让你起随信行,由此而产生一点信心,才真正想学一点佛法。

在座有些人也是学了十几、二十年,到现在对这些名相才有点听得懂。我们不多介绍、讲解,你怎么能听得到、能听得懂?像这些随信行、随法行、见照、见智等等的名相,都各有它的意思。像刚刚讲的,如何用梵文来进一步了解佛法,以及名词上的翻译是怎么翻出来,就能帮助你有比较充分的了解。不然弄了半天,也不知道在讲的是什么佛理。刚讲到,禀性多信者,能够碰到如来或佛弟子,宣说正法,教授教诫,依此修加行,而入见道。此处讲到了「加行」,加行,不是只有在四加行,每一个多出来的用功之法都可以说是加行,四加行那是很正规的,要悟入菩萨道一个正规的加行,加行就是prayoga,旧译方便,即加功用行之意,乃针对正行之预备行而言。

 

(2)随法行(dharm2nus2rin)dharma是法,随法行是禀性多思惟,非依他人而自随正法修行,自依正法修加行,以入见道,称随法行。据《俱舍论》载,利根者在见道之位,称为随法行;钝根者在见道之位,称为随信行。于成实宗,随信行为三贤之位,随法行为四善根之位,皆系见道以前之人。随法行又作法行。于俱舍宗,指声闻乘「见道」之利根圣者,能自以智力依法修行而趋于圣道,即于见道之阶段中,利根者能自披阅经典,善作抉择思惟,于法能作思惟,而如理修行。于成实宗,指见道以前之人,居于煗、顶、忍、世第一法之四善根位。

第二个是随法行(dharm2nus2rin)。追随见道之法而修行,dharma是法。Dharma是何义?dha者法界,ra者远尘离垢,ma者是我,能离我法二执得无我,能得无我、远尘离垢之法界空,就是真正的dharma。此处rmar是耎密不显,有涅盘义,所以念时不念出声,仅念达摩二音声,这就是悉昙持咒的念法。

随法行者,禀性多思惟,其善根自性,常常喜欢去思惟、去想,不用依他人而能自随正法修行,自依正法修加行。不必依他人教,自己随正法思惟、修行。有时候你看经典,经典一句话,你就自己想,也没有人教你,想出一个道理来,「原来这样!」你自己就修到心净了。利根者,看到佛法、看到经典,自己就能够去思惟,当然思惟要有正知见。但是,这种人还是要藉由经典来瞭悟。而有的人看经典,自己看不懂,所以就要听人家演译、譬喻或者旁引,才能够懂得它的意思,这是较钝根者。但如果讲者没有正知见或心存邪见、恶见,对这些无知的人讲了半天,无知者就会被耍得团团转。

上回我们提过如来藏,有的人很喜欢讲如来藏,但如来藏不是一般人能懂得,那是大菩萨、如来的境界,衪的心就是对于宇宙世界、宇宙众生之事,衪无所不知、无所不晓,哪个世界如何衪都知道,哪个人心起心灭衪也知道,衪的佛性跟虚空是一体、跟世界都一体,这才是如来藏! 《大宝积经》云:「如来成就过于恒沙具解脱智不思议法,说名法身。世尊!如是法身不离烦恼,名如来藏。世尊!如来藏者,即是如来空性之智。如来藏者,一切声闻独觉所未曾见,亦未曾得,唯佛了知及能作证。世尊!此如来藏空性之智,复有二种。何等为二,谓空如来藏,所谓离于不解脱智一切烦恼。世尊!不空如来藏,具过恒沙佛解脱智不思议法。世尊!此二空智诸大声闻,由信能入。世尊!如是一切声闻、独觉空性之智,于四倒境攀缘而转,是故一切声闻独觉,所未曾见、亦未曾证,一切苦灭唯佛现证,坏诸烦恼修苦灭道。…。」

这种圣人是完全都心地清净的,心净得不得了的;若有一丝一毫的微尘在的话,就没有办法进入如来藏。因此如来藏不是只有用讲的,是要有神通显现的,一讲到如来藏好像很高妙,问题是我们修得到吗?修不到光讲,弄得那么高深干嘛?让大家一头雾水。《金刚经》里讲肉眼净菩萨,最少最少就可以看到百由旬,约二百多公里,二百多公里都看得很清楚,蚂蚁在那边都看得很清楚,二百公里外的蚂蚁,蚂蚁那么大就是那么大,你不会因为二百公里外看,蚂蚁显得更小,不会这样!还是那么样大的蚂蚁,像从台北至台中二百四十公里外的距离能看到,这才是最低菩萨肉眼净看百由旬的能力。再往上去看千由旬、一世界、百个世界、千世界或者一个银河系,最高到三千银河系,那还是小菩萨。阿罗汉跟大菩萨可以看到三千大千世界银河系!所以,最基础的肉眼净,已可看到三千世界,再往上去要看三千大千世界,就要修天眼,这些都构不到,还讲到什么修习如来藏?

帮我们印经典那位好久没来听课的老同学,问我们有没有听过现在外面在讲的那个如来藏,此同学一下子搞不懂什么是如来藏,后来想一想我就说:「如来藏?心清净才有如来藏性现起,够资格讲如来藏的是释迦牟尼佛。」外面不懂的人,讲出的名相释义都不对,这种书很多,光讲那些高不可攀却误导大家的东西,有何用?真懂得的人对此根本不必思惟,一看就知道对不对。所以要注意随法行的真谛。所谓的随正法修行,依正法修加行,什么是正法?我们刚讲真正的正法,只有戒律是正法。各位学佛法学到现在,要把世间法跟佛法稍微分野一下:正法一定不会落于不好的因果或误谬,这是正法─戒律。

释迦牟尼佛衪如果不出家修行成佛的话,衪就成为转轮圣王,那时候有可能统驭我们整个地球,但是,衪由于过去愿力的关系,是选择出家修行要成佛,这勉强不来。虽然当初衪的父亲是期望衪做转轮圣王,舍不得衪出家修行。转轮圣王他是世间果报最好的,人寿在八万四千岁才会出现的,但倡导的是善行─十善行,尚非解脱法。转轮圣王能统驭四天下,不是只有我们中国一部份、一点点,像阿育王他是转轮圣王的四分之一,有转轮圣王四分之一的福报,他统驭多少?古印度差不多都是他的管辖。转轮圣王则是全世界的王,等于欧洲、亚洲、大洋洲、美洲、非洲等,这几个洲都是由他当王,那个是在人寿八万四千岁的时候,才有这种王。转轮圣王教大家都是以正法,正法就是守十善戒,那时候人寿八万四千岁,没有夭折的,每个德行都很好,转轮圣王都是转正法。佛则是讲正法轮,法轮就是解脱法轮。

解脱又有二种,一个究竟菩萨,我们这部经在讲的,不住有为、不住无为这种法,上次我们有讲过不退转菩萨,什么叫不退转菩萨?就是不住两边的这种修证的人,就是不退转菩萨,是究竟解脱。解脱就是小乘阿罗汉的解脱,他也是不来受生了,但是,他只是证到小乘的解脱而已。你要先了解这个概念,你有这种概念的话,你看外面这些大德,看这些人修行是真的,还是假的?如果真的自己就心地柔和、慈悲、守戒清净,这就是对了,你不要看他不会讲法,不会讲但起码有阿罗汉的心柔软、稳固、不动摇之境界。

你有须陀洹果吗?叫你不要生气,你天天都要生气,叫你不要骂人,你天天都要骂人,如此须陀洹果就没有了!这果位是这么修的,不是说你很会讲道理,然后所做所为都不是这个样子,不是。到处骂人家,如果是人家错了、犯戒了,你骂人家还有道理,像我一样爱骂某些人,就说是你要度他;但是对于一些高僧、大德都被骂,批评人家,原则上讲起来是不对。这样毁谤法师等于「谤佛」,不是骂有德者、说法者爽快就好了,无知者要好好去看《谤佛经》,是要下地狱千万亿世的。这么骂人就是不对的!但是有时候,我也偶而骂骂你们,那是要提醒哪个对、哪个不对。总之,你用这个原则去看就好了,不用修行境界多高,就可以分辨正邪。所以,什么叫正法、什么叫转法轮?你们都有这种概念了,只有佛才会转法轮─四圣谛、十二因缘观、卅七道品、…。而转轮圣王就是用十戒律教导大家不要犯戒以求生天。

以入见道,见道就是你所要走的路、方向、阶梯或者次第,都要懂得、看到道路了,此时心地是处于称随法行境界。据《俱舍论》载,利根者在见道之位,称为随法行,譬如你对四圣谛看懂了,懂了就已经见道,见道就要去修,修行修到了,就是达到阿罗汉的无学位。钝根者在见道之位,称为随信行。在成实宗来看,随信行尚属三贤之位,三贤就是十住、十行、十回向,每项都有十个位阶,共三十心,这是贤人,虽非圣人但也算贤人、准圣人。不要小看贤人,我们多数人连贤人的修证内涵都做不到,所以我们内心要谦卑。例如我们怎样顶礼三拜?以前教过你们怎么拜,不知道你们记住没?第一拜先拜如来:「一心恭谨顶礼十方三世一切如来,应供、正遍知、明行足、善逝、世间解、无上士、调御丈夫、天人师、佛、世尊」,这十个名称你都要背出来,拜下去时要默念此等号,因为这十个名号代表佛的每一种功德,加上「如来」总共有十一个名称。第二拜「一心恭谨顶礼十方三世一切菩萨摩诃萨」,再下来第三拜就是「一心恭谨顶礼十方三世一切贤圣僧」。

贤人你构不到,还谈其它?光说须陀洹果者,须陀洹已经可以被称作大师了。譬如xx师父被人家称xx大师,起码他有须陀洹的果位(也许更高),他是身见没有、疑心病没有、戒禁取亦没有、不会发脾气、瞋心,六根已不入六尘,这样讲起来,他至少已有须陀洹的果位,不会发脾气,起码是最低的标准已够格了。你不要看四果里面,好像须陀洹很低,你先想想看,你自己有没有做到最起码的标准?你说:「我不去做须陀洹,我去做菩萨」,没错,这两条路是不一样。菩萨可以有病,但要会讲经说法!讲经说法虽重点不是在求心净,但也要求智慧,你有吗?所以不要光吹不练。

随法行为四善根之位,这四善根再过去是四加行,在四十圣位后,进展到第四十一至四十四位,也就是四加行位。皆系见道以前之人。随法行又作法行,简单称为法行。为什么有这种人?讲起来还是因果,事事是离不开因果的,一切产生因果,佛法唯「因果」二个字而已。随法行,他比较利根,自己思惟就可以做到随法行,依法去修行,随法行又做法行。我们以经典来讲,十住、十行、十回向这些菩萨能力多大,你知道吗?可以把日月抓下来,也可以踩令整个地球震动,我们有这个能力吗?没有!所以你不要小看这三十位的贤位,以为没什么。我们是有受了菩萨戒,但还没有进入菩萨位;不过,你受菩萨戒是抄快捷方式,从中途插队进来,你要插队进来这么修上来,这样也没关系,你从受菩萨戒开始修六波罗蜜,是可以,但是你起码要修四加行,这四加行是很重要。

随法行为四善根(指煗、顶、忍、世第一),你要去懂这四个法,所以这里特地把它列出来。随法行已经到四善根位,皆系见道之人,而能如理修行。这四加行煗、顶、忍、世第一,是跟身心有关的,身心两个都是在这里成就的!你说不去修三十位,直接修四加行,那么今生就有机会开悟、突破色身,进入登地菩萨。这四加行位在下面有进一步的说明,身体会起变化,心是修到哪里,这个忍功一定不能跳过去。你看《金刚经》提及三个法,一个是布施、一个是忍辱,再来一个是般若,有这么一个在里面。而四加行里面也是一个忍。所以,修一切法还是离不开修忍辱、忍功,忍修得愈好的人,成就力量愈大、愈快。包括忍肉体的痛苦,跟忍心里面的各种烦恼,跟忍境界好的时候不执着,这都是要用到忍字诀。

于俱舍宗,指声闻乘「见道」之利根圣者,能自以智力依法修行而趋于圣道。佛为什么不去当转轮圣王?因为衪修了累劫而因缘成熟,今生就要成熟证悟成佛。早先衪的父王百般阻挠,偏偏衪从东门出去、南门出去、西门出去、北门出去,都还是碰上各一件大事--老、病、死与修行。现在我们网站刊载朝圣的事迹时,都会引经据典,把相关故事一段一段的叙述出来。而阿育王在早期是很坏的,等后来开始崇信佛法之后,不那么坏了,去拜访鸡头末寺(鸡园寺─在现场巴特那),那里有一个住持和尚目犍连子帝须(Maudgaliputra Tiśya),是有神通的,知道过去世尊所游历过的各个地点,所以阿育王就让这位和尚带着到处去看,看了就建塔记念。

譬如蓝毗尼是佛出生的地方,再来哪里是迦毘罗卫国、哪里发生什么事迹,我们也引经据典,用简单的一段字,显示世尊或阿育王在各地做了什么事,等于是将经典所列的纪录重新编辑出来,把世尊衪的生平充实化、具体化,让不知道世尊一生做了什么事情,在哪里做了什么事,以及对佛法还不了解的人,由此起码对释迦牟尼佛的一生,多加认识。所以我们花了很多精神,根据《阿育王传》,把里面相关的每一段都列出来。

现在网络上讲到衪拜访二位外道,衪的智慧非常高,听一听,第二个外道证到非想非非想处天的境界,衪想一想,一思惟,便马上证到非想非非想处天。衪的智慧实在太高了,跟这两位师父谈谈谈,就能悟到那个境界,后来却发现这样仍不究竟,然后才到雪山去再苦修六年。其实这两位外道师父修得已经得世间禅很高境界了,有非想非非想处定天神的境界,具五百三十七兆年的寿命,但世尊衪觉得他们的道理还是不对。你问说他的道理怎么样?你去思惟,毛病在哪里,你要上网去看,一问一答之间,到底在讲什么?释迦牟尼佛那时候才二十九岁。我给你们的讲义里面就讲了,衪八岁的时候就在念我们现在念的五十二字母。「阿」是怎么样、怎么样,这是累劫修下来的因果,衪的智慧无量,难怪衪要成佛。

利根者于见道之阶段中,能自披阅经典,善作抉择思惟。于法能作思惟,哪个对、哪个错,于法能作思惟,而如理修行。所以,如果你们今生看经典而可以自己思惟,是过去世熏习的。像我初中升高中以后比较乖一点,我初中是很皮,很爱玩、没烦没恼的,高中才在读书。高中的时候,看到中央社副刊的一篇短文,作者笔名「誓还」,听说还是位国大代表,他这篇短文在二百字以内转承起合,文笔非常好,把一个概念讲得很清楚,来让大家了解。这文章旁有一个插图,画了一支蜡蠋,也写了《金刚经》的句子在上头:「若以色见我,以音声求我,是人行邪道,不能见如来。」我就把那句话剪下来,就以这句话为主,开始学打坐,不见色、不见声、不执着一切相。讲起来好像是「半生成(台语)」的,不要看这只有四句偈,那时候还没有什么佛经可看。

也去买了香港蒋维乔先生所写的一本书《因是子静坐法》,他是得到肺结核的,早期民国十几年的时候,肺结核是很严重的病,他得了这病以后,自己学打坐,打坐之间突然间气开始走动,把他吓死了,从此体会身体经络,于是他就写了这本书。我去买来看一看就自己练,自己控制这个心,只要起心动念就观着把它压下去,那时候很简单,骂它「两字」,只要一起心动念就骂它「妄想!」只要起心动念时,还有另外一个心,就会骂它「妄想」,然后它就没有了。这么过了几十年,十几岁到三十六岁,这讲来都是过去有熏习,才有这种能力。我讲这些故事,主要是增加你们的印象。如果起妄想的时候,不知道骂它,让它一直想,你跟它一起想,打坐在那里胡思乱想,想今天发生什么事,明天要做什么事情,有的、没有的,打坐怎么会有清净心?这里讲随法行,大概都是比较利根的人可做到的。

于成实宗,指见道以前之人,居于煗、顶、忍、世第一法之四善根位,现在这是跨地前菩萨跟地上菩萨两边,中间这四加行很重要,而且,你要直接修密法进去的也一样。初步要拜十一万拜的大礼拜,再来三十万拜大礼拜,总共四十一万拜,这些也是要让你成就煗、顶、忍、世第一法。所以,你如果拜得比较好的话,四十一万拜,一天一千拜,在两个半钟头内拜完,总共要拜四百一十天,一年多而已。一天两个半小时要拜完,一百五十分钟,平均八秒拜一拜,拜到最后动作都机械化了。

你去印度菩提迦耶看到的那些喇嘛,是不是这样?很自然的拜得像机械似地,也有气功了,拜到几十万拜以后就变成机械人了,气充满像硬皮球了,拜下去自然弹上来,下去、弹上来,这个就在让你煗这个肉体,气就会上来。气上来的时候,你整个身体都充满气。顶也可以讲到气头顶,全部都有了,不是只有脚、只有到丹田。当然煗、顶、忍、世第一法这里在讲心法是比较不一样!但是,有时候你可以连想到肉体的改变,也有相关意涵在这里面,没有肉体成就,心地要改善是不可能的。下次具体介绍煗、顶、忍、世第一,这四个法。

2008.06.04讲于法尔)


[ 解深密经》选读 ] [ 经典选读 ] [ 首 页 ]